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是以正统自居,是强大的象征。而中原王朝一般都盘踞在北方,北方人口多,经济发达,所以北方向南打叫南征,征讨弱小的一方,称之为征。

南方政权难道就甘愿束手待毙吗?当然也不甘愿,他们有时候也会选择向北进攻,讨伐中原王朝,所以南方向北打叫做北伐。一般来说,强大便是有罪,讨伐比自己强悍的对手,称之为伐,所以就有了北伐。

一、历史上的南征屡屡得逞,而北伐却少有成功。

南征在历史上,是最常见的。一般政权在征服了北方以后,也就占据了天下最富饶人口最多的地盘。这个时候他们想要一统天下,就显得容易得多。

为什么?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源比较多,在相同发展的情况下,中原王朝的发展速度也比南方快得多。所以中原王朝占据了夺取天下的天然优势。

南方政权也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也建立不起来一个政权。他们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天堑。比如说东南地区的长江天堑,西南地区的山地天堑,这都是比较难征服的。

不过综合实力来看,北方政权,征服南方政权,要相对容易一些。毕竟资源这一块儿,南方是存在硬伤的。南征胜利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

  • 1、曹魏政权南征。

我们最熟悉的南征,当然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了。魏蜀吴三国本来是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这种状态长达50年左右的时间。

东吴凭借长江天堑,蜀汉凭借山沟沟,长期和中原王朝曹魏抗争。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曹魏的发展,那是蜀汉和东吴比不上的。

所以曹魏在司马昭的带领下,向西南地区进军,灭了蜀汉帝国。十多年后,又在司马炎的领导下,南征灭了东吴帝国,实现了大一统状态。

  • 2、隋文帝南征。

隋文帝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以后,建立了大隋王朝。在稳定北方中原王朝后,他们也打算着手解决南方的问题。

南方和北方当时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个时候隋文帝所面对的,就是南朝陈国。

这是一个由陈霸先建立的王朝,此时陈叔宝当政。这哥们不思进取,从来没想过北伐,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结果问题来了,隋文帝命令儿子杨广挂帅,所有大隋朝的武将各显神通,大军南征一举灭了陈国,隋朝也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

  • 3、赵匡胤南征。

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王朝的将军,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以后,年幼的柴宗训继位。赵匡胤索性就篡夺了柴宗训的皇位,建立了宋朝。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所篡夺的后周政权,本来就是北方中原王朝。宋朝建立以后,更是将北方的对手逐一消灭,此后便考虑到了南征。

赵匡胤所面临的南征对手有点多,因为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到处是政权。赵匡胤便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等政权,又招降了吴越,征服了南唐。

虽说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还没拿回来,但是宋朝在赵匡胤一番南征的操作之下,基本保证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大一统局面。

二、北伐成功的例子乏善可陈。

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能拿得出手的北伐,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由此可见南方政权想要一统江山,到底有多困难。

  • 1、刘裕北伐。

刘裕是南朝宋国的建立者,这哥们号称皇帝收割机,看到皇帝就杀,一辈子解决了6位皇帝的小命,继而才建立了南朝宋。

当时他还是东晋主帅的时候,曾经带领大军北伐,一路上击败后秦、北魏的军队,攻占了洛阳和长安,一度收复中原地区。

可惜这个时候他的核心主政大臣刘穆之去世了,他不得不回来登基称帝,从而失去了北伐的成果。不过当初的北伐是相当成功的,毕竟当时大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

  • 2、朱元璋北伐。

这个就比较有名气了,朱元璋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一统南方后,便着手开始北伐之路。他派遣徐达作为北伐军主帅。

徐达实在是厉害,一口气打到了大都,攻占了元朝的大部分地盘,成功将蒙古军队赶出了长城,完成了大明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这次北伐也很成功,徐达征战能力很强是一方面,元朝的内乱是另外一方面原因。当时的元顺帝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朝廷,甚至连太子都跟他对着干了。

三、两次北伐的胜利,纯属侥幸。

刘裕北伐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北方依旧处于南北朝混乱的局面当中。五胡乱华以后,其实北方存在若干小的诸侯国。这些国家互相争斗,压根就没有同气连枝对付刘裕,所以才让刘裕占了便宜。

至于朱元璋的北伐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元朝内部出现了严重内乱,此起彼伏的叛乱,使得元朝元气大伤,根本就没有跟徐达大战一场的能力。

除了这两次北伐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成功的北伐案例了。近代史咱们不能扯,由此可见北伐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相对来说南征可就幸运多了。

历史证明,只要北方中原王朝处于大一统状态,那么南方的小朝廷就很难北伐推翻中原王朝。

总结:征和伐其实意义是不同的。

征一般是攻打弱小的势力,而伐则是攻打邪恶的势力。自古以来,文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会将实力强大的一方,看成邪恶势力,所以对付他们则是用伐。

比如说曹魏本来和蜀汉、东吴一样,没什么好与坏的区别,大家都是军阀集团罢了。可是在文人笔下,强大的曹魏就成了邪恶的一方,你说亏不亏?

至于征,则对付的是弱小的力量。这些力量因为不够强大,无法应付强大王朝的武力攻占,所以成为了文人笔下的弱势群体,惹人心疼,比如说蜀汉就是这么个情况。

参考资料:《三国志》、《宋史》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解决这个问题先搞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古人对天下的理解。

天子管辖的区域就是天下之中,这也是最早“中国”的来源,诸侯管辖的国。

征和伐主要是指对待南和北方向的人的不同态度。当然这个南和北是以天下之中为原点。

当时往北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往南走是山地,山民,渔民等。黄帝和炎帝交战之后融合之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农耕集团。

农耕集团对土地的要求就是能够耕种的,那些只长草,水资源不足的北方是不适合耕种的。南方虽然多山,但还是很适合耕种的。

我们再来看征和伐两个甲骨文就知道了。

伐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武器,那武器刚好对准人的脖子,言下之意就是肉体消灭了。

再来看征的甲骨文。

不用任何解释,你将这两个字进行比较,就能感觉出明显的不同的态度。征其实就是正,左边的偏旁是后加的。正字如下:

就是在止之上加一,规正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不要你的命,但是要你改正错误。

所以在古人眼中南征就是教训教训你,让你听话,学乖。北伐就是很惨烈的肉体消灭。这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待不同地方族群的不同态度。你再翻翻古代史,你再细细品品其中味道,你再想想为什么在北方修建万里长城,而不是在南方修建万里长城。有些东西联起来想,很容易想清楚,单个去想是很难搞清楚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一个体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后来这种说法就成了一种习惯,变成往南打是南征,往北打是北伐。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南征北伐之意了。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不仅有南征、北伐,我们细观历史,还会发现,东征、西征,但基本是没看到东伐、西伐的,也就是说,伐基本上就是北伐的专用名词了。

为何如此?

很简单,伐的意思,是征讨有罪的人,也就是说前提就是对方先被定性:有罪。

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其实就是一场由西向东征讨的战争,周武王是殷商王朝下属的诸侯国,或者说是部落,但周反克为主,联合了其他部落,征讨共同的上级商。

打仗之前,周部落先罗列了商的一大堆罪状,总之就是,我们是正义之师,代表太阳消灭你。

而征是什么意思呢?征服,主驭从,也就是一个强势或主流的政权,去降服另一个不太服管教的次等政权,或者说是地方政权。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几次南征,他征讨的对象就是作为次政权的蜀汉、东吴,而曹操所代表的,则是正统汉室,势力也比较庞大。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也是南征,是针对局部区域的南征,而他攻打曹魏的地盘,则是不折不扣的北伐,当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北伐几乎无胜率

纵观中国历史上各种北伐,基本没有胜率,古代中国以北方政权为优势,几乎所有夺得天下的皇帝,都是先在北方建立政权,然后南征告成,最终实现大一统。

比如西晋的南征东吴、隋南征陈国、宋南征南唐等。

唯一由南而北,最后还完成大一统的,是农民皇帝朱元璋,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非常奇特的一个例子,南北战争,居然南方赢了。

正因为北方政权势大,所以一般而言,北方打南方,都属于统一战之列,北方统治者自诩正统,当然要用“征”的字样。

而反之,南方打北方,则有种拼死一搏、收复故土的悲壮意味。

南征固然宏大,北伐却更激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其实都是某一政权“以自我为中心”,标榜自己为“正朔”试图推进统一全国的尝试而已。只不过有一些尝试成功了,而另一些尝试失败了!

所谓“北伐”多指在古代封建历史时期,以丧失了对中原地区统治权和控制力的“原大一统王朝”,或是自认为继承了“原大一统王朝”正朔的政权,为了恢复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对北方政权进行的讨伐行动!

(刘宋王朝曾经发起过北伐,但却失败了)

比如:三国时代的蜀汉北伐,以及东晋时代的几次北伐,或是南北朝时代的刘宋王朝的北伐,都属于试图恢复中原的尝试!明太祖朱元璋“扫北”与之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中原政权驱逐游牧政权,以便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而南佂则与北伐不同!因为所谓的“南佂”多是崛起于中原的新兴王朝,为了结束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向依仗长江之险为凭障的南方割据政权,发起的统一战争!

历史很奈人寻味,往往当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瓦解已后,便会出现一定时期的分裂与动荡!比如当大唐王唐瓦解以后,天下便陷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此时的天下已经没有了“共主”,处于事实上的彼此攻伐劫掠的时代!

(唐朝瓦解后,天下分裂的形势)

但是中华文明的主轴是“大一统”,因此即便是再久的分裂,也无法阻碍天下走向一统的必然趋势!

果然,随着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天下统一的趋势便己明朗!故而,当宋太祖和宋太宗陆续吞并了后蜀、北汉之后,便向南唐发起了“南征”!

结果,不仅消灭了南唐政权,而且还迫使吴越、闽、泉漳等割据政权主动“纳土投诚”!至此,赵宋王朝便基本上完成了对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中原王朝传统控制区域的统治,重新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综上:如果说“北伐”多是指丢失了中原地区的南方政权,为重新恢复对北方的统治,而发起的“主动攻击”;“南佂”则多是指新兴的北方政权,为了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而发起的渡江进攻行动!在种局面下,南方割据政权多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直至最终被消灭掉。

(北宋通过南佂,逐步统一了南方)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直接上图片:

伐:就是直接与人兵戈相向,只有利益之争,没有道理可讲。

征:就是朝廷上国讨伐有罪的不义之地,是为了教训对方。

所以,为什么向北出击叫北伐?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是南方农业民族的劲敌,南方农业民族,跟他们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去讲道理,不是去教训他们,而是直接去与他们争战。

为什么向东、向西、向南,都是征而不是伐呢?

因为,东、西、南方的部族与部落,都不是中原民族的对手,和他们作战,不是为了去与他们争战,而是为了去教训他们,是去与他们讲道理。

武王伐纣,是因为商纣王十分强大,武王是去与他争夺天下,而不是去教训他。

当然,征还有走路的意思,就是出门走远路去作战。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其实征和伐的含义本来是不一样的,现代给用混了,不再区分。

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

征,是天子亲自带军的对外战争行为,所谓御驾亲征,战争规模比较大,一般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征,涉及国家正统的问题,带有褒义的,往往用于天子征诸侯或者征夷方,比如隋炀帝三征高丽。

也有天子授权,由大臣代天子出征的情况,比如曹操经常代替天子出征,天子要把天子的车盖、斧钺等授予曹操,大臣才有代天子出征的权力。

鸣钟鼓以声其罪曰伐,一般指诸侯之间的争斗,指代表正义的一方大张旗鼓的攻打另一方,被攻打者往往是不义的、无道的、有罪的。

所谓吊民伐罪,武王伐纣,以下克上者的战争称之为伐,一方面说明对方不义,一方面形容对方弱小,以增强自身的信心,提高行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有意思的是周武王进攻商纣王,以下克上,叫作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商朝顽民叛乱,周公前来平叛,叫作东征平叛。征伐一字之差,将正统不正统,正义不正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南往北打称为北伐,往往是讨伐的对象是貌似强大、占据正统地位的政权,比如明朝时徐达常遇春之北伐元朝,民国时国民革命军北伐。称为北伐,都是为了增强己方的信息,显示行动的正义性。

而由北往南打称为南征,是因为居于正统的王朝核心区域往往在北方。但天子不仅南征,还有西征、东征、北征。用征是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比如永乐皇帝朱棣五次北征蒙古,诸葛岭南征七擒孟获,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抗战时中国派出远征军赴缅甸,都是决定国运的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