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战国时期,侯比君尊贵吧?

商鞅变法以后,有军功才能给予爵位,这是秦国一贯所实行的制度,也正因为这一制度,使得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那个时候他们论脑袋攒军功,谁带回来的脑袋多,谁的军功就大。因此一上了战场,其他诸侯国的士兵都在常规作战,而秦国士兵满大街捡脑袋,脑袋就是钱和地位。这一骚操作之下,也诞生了不少名将,白起就是其中之一。

白起给秦国建立的功劳实在是太多了,他先后将赵魏韩楚四国给打得服服帖帖的,累计斩杀士兵人数,达到了100万人之多。按照军功封个侯问题不大,可为何只封为武安君呢?

一、君和侯,在当时的秦国其实不论大小。

侯爵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爵位,周天子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其中侯爵排名第二算是比较高了,甚至可以成为地方诸侯。

而公爵基本上就是地方诸侯了,后期的战国七雄,基本都是公与侯的封地所衍化出来的,他们的先祖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对象。能被周天子直接封王的诸侯,当时还是比较少的。

而君是诸侯国内部,自己新发明的一种爵位封号。按道理来说,这侯爵是不是应该比君要高大上一些呢?战国以前可以这么说,但其实到了战国时期,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为到了战国以后,诸侯们全部封王,他们是有资格封侯爵的。这个时候他们又发明了君,所以说此时的君与侯,都是诸侯王们内部搞出来的爵位,不是周天子官方分封了。

这样一来,其实白起时期的君与侯,地位等级是相当的。关键看他们的食邑和封地有多少,就能看得出这些人在诸侯国里混得怎么样了。

比如说文信侯吕不韦,他的爵位跟很多千户侯、万户侯是一样的,但是他在洛阳的食邑却高达10万户,这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等于是10万户老百姓养着你一个侯爵。

至于君其实也是一样,有时候君比侯地位还要高。比如说商鞅,他被封为商君,在秦国是仅次于秦孝公的人物,你能说商鞅比不上当时的侯爵吗?商鞅的封地在商於,秦孝公赐给他商於十五邑,这可不仅仅是食邑了,这相当于是商鞅的封国,一般的君可达不到这种待遇。

所以说,君和侯的大小,在战国时期,其实已经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了。完全看诸侯王给你封地和食邑的多少来判断地位高低。

二、封侯是过去式,封君是流行式。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看看秦国有多少人被封为君,这些人又都是什么身份,其实就能明白,为啥有人被封为君,而有人被封为侯了。

首先严君樗里疾,这哥们是秦惠文王的弟弟,其次泾阳君嬴芾、高陵君嬴悝是秦昭襄王的弟弟,再者长安君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

秦孝文王嬴柱,在上位之前,也被封为安国君,其实大家更加习惯称呼他为安国君。这些可都是宗室成员。能够被封为君,且不是宗室成员的,对秦国绝对有很大的功劳。

比如说武安君白起,商君商鞅、武信君张仪、昌平君芈启,这几个人在秦国的关键时刻,对秦国的作用都很大,所以被封为君也就正常了。

至于封侯,其实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封侯的人真的不多。估摸着也就6个人被封为侯爵,分别是: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

这几个人中,穰侯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维持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稳定。长信侯嫪毐是赵姬太后的男人,也是秦始皇用来扳倒吕不韦的工具。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救命恩人,王翦和王贲是灭六国的主帅。范雎是制定远交近攻之人。

从君与侯的封赏来看,不管你是不是宗室都可能被封为君,但是一般宗室不会被封为侯。立下大功的人,可以被封为君或者侯,而没有功劳的人,一般不能被封侯。

只能找到这样的规律了,至于是不是宗室才能封君,功臣才能封侯,这是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

三、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封侯或许还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可是到了战国时代,其实封侯和封君的区别已经不大了。

白起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秦国已经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君王的努力,秦国的国力在秦昭襄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候白起战功卓著,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那是名副其实的事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的秦国丞相范雎被封为了应侯。

那么我们能说范雎就一定压着白起吗?这是未必的。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个现象,文官集团成员,封侯的几率比较大,而武将集团封君的几率比较大。

比如说范雎、吕不韦都被封为侯,而白起则被封为君。此外武安君又是秦昭襄王为白起首创的爵位,此前可没有。

由于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秦昭襄王给了他武安君的封号。赵国这边不甘寂寞,由于李牧多次击败秦军,所以他们将赵国名将李牧,也封为武安君。

有一有二就有三,楚国这边也开始有动静了,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由于抗敌有功,也被楚王封为武安君。这三个人可都是带兵的武将,可见武安君是那个时代安邦定国的重要标志。

总结:白起的战功,封啥都不为过。

秦昭襄王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封禅白起了。因为这哥们给秦国打了太多的胜仗,随便哪一个胜仗拿出来,那都是封侯的条件。

这么多条件加在一起,只给白起封了个武安君,白起心里自然是有些不开心。这也没办法,秦昭襄王不知道该怎么封赏白起了,君与侯级别相同,总不能封白起为王吧?秦昭襄王也没有这个权利封王啊。

所以白起的厄运就是因为他立功太多,却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你让君主不知道怎么奖赏你了,那是不是只能奖赏你上天了?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很多人一直有困惑,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身有长物”陪赵姬睡觉的嫪毐却被封为长信侯,难道商君之法失灵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

首先,我为大家列举秦国封侯的人员

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其他的我就没有找到了,仅6人而已。

再看封君人员:

商君商鞅、严君樗里疾、武信君张仪、华阳君羋戎、泾阳君嬴芾、武安君白起、安国君嬴柱、刚成君蔡泽、阳泉君芈宸、长安君成蟜、昌平君熊启,另外还有昌平君和横门君姓名不详,总共13人。

其次,需要纠正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

我们搜索商鞅变法设定的爵位,都说有20级,第19级是关内侯,第20级是彻侯,这不是有两级是侯爵吗?难道白起的军功还不足以到这个级别吗?

其实不然,商鞅变法设定的爵位只有16级,最高为大良造!20级爵位是嬴政灭六国后调整的!所以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封侯、封君和以军功封爵是两个体系。在商鞅变法的军功体系里,没有“封君”一说。

商鞅为大良造,白起为大良造,王翦在封侯之前也是大良造!他们的军功已经到了顶点!

另外要稍微提一下,在秦惠文王龙门相王之前,秦国国君的爵位是伯爵,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属于第三等,国君是伯爵,怎么可能封自己的臣子为侯爵呢?所以只有秦惠文王之后,秦国才出现侯爵。商鞅被封为商君已经是当时最高了。

第三,我们看看封君在秦国有多难

上文提到,总共有13人,摒除姓名不详的2人,还有11人,再看这11人当中:

严君樗里疾(秦惠文王弟)、泾阳君嬴芾(秦昭襄王弟)、安国君嬴柱(秦孝文王)、长安君成蟜(秦始皇弟)是秦国宗室;

华阳君羋戎是宣太后的弟弟,阳泉君芈宸是华阳太后的弟弟,昌平君熊启是秦始皇表叔,楚国宗室,回到楚国后做了楚国末代国王。

刨除这几人后,就只有商鞅、张仪、白起和蔡泽了,蔡泽名声不大,他接任范雎做了秦国相邦。

这几人的功劳不再赘述,可见封君之难。

第四,为什么魏冉等人可以封侯

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拥立秦昭襄王上位,平定宗室之乱稳固秦昭襄王地位;其他军功就不用说了。

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从秦昭襄王一直到秦始皇都是秦国国策,但是他最大的功劳是协助秦昭襄王驱逐了魏冉、羋戎等“四贵”,从宣太后手中夺回了大权,此时的秦昭襄王才是真正的秦王。

吕不韦,是他的运作让嬴异人从质子变成了太子,也是他的运作让嬴政能从赵国逃出,所以吕不韦是秦庄襄王和秦始皇父子上位的最大功臣,秦始皇也称其为“仲父”。

王翦和王贲,两人封侯之前都做到了大良造的军功最高爵位,然而父子两人功劳太大,合伙灭了魏国、赵国、楚国、燕国、齐国五国,秦始皇改革爵位制度后被封侯。

嫪毐,在一堆大神中显得很另类,他的侯爵是赵姬找嬴政强要来的,含金量最低,可以不谈。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秦国想要封侯,一定要有大功于秦王,从而得到秦王的重用和尊重。白起有大功于秦国,但对秦王无功,张仪也是如此。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仅仅是爵位的一套新体系,其实与之并存的还有一套古老典雅的荣誉爵位。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就是一种战国时期的荣誉爵位!

“武安君”的封号更加典雅和高贵,战国时期,只有少数几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才被封为武安君,而封侯的一大堆,当然是武安君的荣誉爵位更加高级一些。

有了高级别的武安君封号,封侯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从军功爵的角度来看,封候是最高的爵位,白起确实没有封侯

白起是战国后期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今陕西眉县东人。

他开始担任秦左庶长,后来经相国魏冉举荐,担任秦军主将攻韩魏,因战功升“左更”

秦国军功爵有二十级,左更是第十二级了!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

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可见,“武安君”的封号,不是军功爵!在秦国的军功爵体系里面,白起没有被封侯!

可能是白起的军功过于显赫,用普通的军功爵没有太大的荣誉了,秦王用荣誉性的武安君更能体现白起的与众不同,以及辉煌战绩

后来,白起用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因功晋升国尉,第二年,再升大良造。

这个大良造已经是第16级军功爵了!

在秦国的军功爵体系里面,白起已经接近封侯了!

此后三十余年,白起屡战屡胜,攻城七十余座。

周赧王三十六年,白起率秦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战功显赫,他被秦王封为武安君。

后来,白起还有很多战功,却没有被封侯!

  • 说明从级别来看,侯爵没有武安君这个爵位高,所以没有必要封侯了!

比如,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十三万,将赵军二万驱人河中淹死。

战国时期,武安君是非常显赫的爵位,只有少数功劳很大的人,才能够获此殊荣!

苏秦为合纵长,被赵王封为武安君,之后出使六国,并佩六国相印,采用合纵策略使山东六国与秦国对峙。

战国时李牧数退攻赵秦军,赵王谓“李牧为寡人的白起”,故封李牧为赵武安君。

“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仪礼》篇讲:“君,至尊也。”

郑玄解释说:“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事实上,一般人认为:“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有臣子。

《史记正义》说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此尊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

白起也是屡立战功,才受封为武安君。

  • 武成庙就是武庙。武这个字在古代有很崇高的地位!

在唐高宗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和孔子享受同样地位,同时,选出历代以来十大名将陪侍左右。

左起为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劫。

右起为汉留侯张良、齐国司马田穰苴、吴国将军孙武、魏国太守吴起、燕国大将乐毅。

除了十大名将陪侍,还有历代一共七十二人可以享受祭祀。

应该说,姜子牙和十大名将确实是先秦到唐朝最具名望的军事家了。

可见武安君地位非常崇高!

白起,秦昭王时代封武安君,其战胜攻取七十余城,破赵长平军四十余万,名震诸侯。

史记中白起、王翦两人合传,前后辉映,鲜明地勾勒出秦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

《白起王翦列传》的传主是秦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将领白起和王翦,从传中看,他们都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

《白起传》起首有“善用兵”之语,来说白起的事迹。

总而言之,“武安君”的封号更加典雅和高贵,战国时期,只有少数几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才被封为武安君,而封侯的一大堆,当然是武安君的荣誉爵位更加高级一些。

有了高级别的武安君封号,封侯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所以,白起仅封君,未封侯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引言

盖秦以西陲之地,终成统一六国大业,所赖者有二。

一为商鞅变法,促秦富国强兵;二为六代七王,无一昏聩,纵有能力不济者,亦可守祖宗之家业,虽不能拓地争强,却也收成无虞。

商鞅之变法,乃战国末期之最大变革。盖有兵、农、政等多维,多维皆强,国必可强矣。

兵之变革,所“革”者甚多。秦之铁骑由此而出,秦之兵制亦由此而起。

分析

秦之兵制,所重者乃军功。功高则位高,位高则可获财、权。

窃以为,秦之兵制乃战国末期最科学、公平、合理之兵制。纵有残忍、冷漠,盖因局势无奈之故。天下大乱,军争四起,若妄谈“仁、义”当陷天下百姓不幸俞久。

所可为者,当选破而后立,出神鬼手段,以摧枯拉朽之势毕统一之大业。百姓方可再享太平。故此,秦法纵有不当之处,却也是最适合时代之律法。

  • 秦之军功制

东周所有的改革者,无一可出管仲之左右。纵使商鞅有神鬼手段,可于改革一事上,也有效仿管仲思想之处。

管仲在改革之时,曾提出: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所谓利出一孔,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将资源归于国家,再由国家统一分配。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非国家机构对资源的剥削。

商鞅变法,更是加大了对这一做法的利用。以商鞅的改革方式来看,秦国当时所有的“利”皆由国家统一调配。

自山林湖泊,矿产资源;至土地耕种,军士功勋,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不仅要“利出一孔”,甚至是“官出一法”。

秦国的官职获得虽然也有其他方法。但如果说有什么办法可以从底层迅速升至高层,所用的方式就是军功。

上面的这个表格,是秦、汉军功封爵所对照的表格。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个所谓的20个爵级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出的。

至于这种爵、职一体的制度,能够达到“大良造”也已经是到了战功封爵的巅峰。也就是说,所有凭借战功而获得爵位的,“大良造”就是最高了。

哪怕是后来的王翦,在统一六国之前,他也是大良造,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才给他封了武成侯。

  • 封“君”并非不如封“侯”

“侯爵”与“君”虽然都是爵位,但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维度。

侯爵要归属于一种很常见且久远的划分方式里。我们常说的“公、侯、伯、子、男”这种爵位等级中,侯爵是被列在第二位的。

而“君”则并不隶属于这个体系里面。“君”这个爵位是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候王室衰微,对各诸侯国已经没有了约束力。

因此,各诸侯国开始纷纷称王。这些诸侯国为了体现出与周王室的不同,而采用了一种新的爵位,即“君”: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这个爵位是战国时期的最高爵位。

“侯爵”到了战国末期只不过是一种荣誉象征,比如说范雎,他虽然被封为“应侯”,但这个爵位带给他的无非是两点,一个是荣誉,另一个就是经济利益。

但是“君”不同,当一个人有了“君”这个爵位后,除了能带来荣誉,带来经济地位外,还有两样东西是一经封赏就随之而来的。那就是土地和地位。

战国末期“君”的爵位是要附着着土地的。而除了土地之外,“君”是可以有自己的臣属的。夸张一点说,“君”这个爵位能够组建起来一个小朝廷。

这么试想一下,白起的这个“君”,既有荣誉,而且还有经济利益,封地的百姓要供养他,同时也能名正言顺有自己的臣子。比起很多“侯”那要威风多了。

  • 前无古人的“武安君”

白起是以军功对应爵位和职位的。

所以,从军功方面而言,他做到头了也就是个“大良造”。他不是皇亲,也走的不是文职的道路,因此想要给他再提升地位那太难了。

在既不违反规则,可同时还要给有功之人奖赏的双重驱动下,秦昭襄王给白起封了武安君。

所谓的武安君,取得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的意思。

而在白起之前,从未有人获得过武安君这个封号。

在他之后,倒是有几个人有过这个封号,分别是李牧、项燕、苏秦。这几个人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想必大家都知道。

由此可见,自白起而开始的“武安君”,到后来演变成了一种“最高荣誉”。

结语

秦国的确是以战功封爵。

但白起时代,战功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就是大良造,而侯爵的获得者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文职。以“武”获得侯爵的是没有的。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开始有了以“武”而得侯爵者。

至于说“君”与“侯”两个谁高谁低,其实这并没有高低之分的。只不过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已。

“君”是战国的时候才有的新的“爵位”封赏方式,可以说是那个时候的最高荣誉。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题主差矣,战国时代,“封君”比“封候”要尊贵。

既然问的是白起何以不以战功封侯爵,那就应该从商鞅变法说起,毕竟秦国以战功封爵商鞅乃始作俑者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时代,如下:

商鞅变法规定“非军功不得封爵”,爵分二十等,曰公士、曰上造、曰簪袅、曰不更、曰大夫、曰官大夫、曰公大夫、曰公乘、曰五大夫、曰左庶长、曰右庶长、曰左更、曰中更、曰右更、曰少上造、曰大上造、曰驷车庶长、曰大庶长、曰关内侯、曰彻候。

最低级别的“公士”爵位所享受的待遇在身份上仅仅比黔首好一点,但也只是个名誉身份,黔首应该服的劳役和赋役“公士”一个也逃不脱。在军队里级别只是高于普通士卒,但做为“公士”也必须比普通士卒更勇敢,指挥权是没有的。

要说实际的好处当然也必须有,不过都是惠及他的家庭,公士的家庭可以享受岁奉五十石粮食,得分田一倾,宅一处,另外国家再送奴隶一个。

不过古今中外哪一个男人的奋斗不是为妻儿老小为家庭奋斗呢?砍几颗人头就有如此待遇也算很划算了,所以秦朝战士皆奋勇。

再往上就是“上造”爵位,也必须服各种劳役和赋役,不过家里分的财富就多了点,宅多一处、牛多三头、奴隶分两个。

依次往上推,一直到关内侯也罢,彻候也罢,都是有其号,而无封国封土,食邑而已,享受俸禄而已。所谓的“食邑”多少户多少户,只是可以享受食邑地方租税,食邑之地的管理权在国君手中。

但是,去收取租税的权力在于国君,而不在于被封的关内候和彻候,是国君收了租税之后再转移支付给他们,一如每年国君支付给公士的五十石粮食同样的性质。

打个比方,公士的五十石好似最低级的“五元固定奖”,关内侯和彻候就是浮动的二等奖和一等奖,因为食邑之地有丰收和歉收嘛!有富庶之地和贫瘠之地嘛!

但是“君”不一样,同时二十级爵位里也没有“君”这个爵位。

“君”归于士大夫一类,《议礼·丧服“讲:”君,至尊也。“”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称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据有土地,而不是名义上拥有;二个是有臣子,有用臣子去管理封地的权力。

秦孝公时代,变法伊始,新旧并行。商鞅本人因为率军打败魏国收复了河西之地,此乃军功,被秦孝公封彻候。但商鞅又有变法之大功,同时又封给了商於之地十五邑土地给他,封为“商君”,商鞅本名叫卫鞅的,以封地为姓,被后世称为商君商鞅,而不是商候商鞅。

商鞅是既封侯又封君,春秋战国独一份。

商鞅的十五邑土地是封邑,不是食邑。

封邑者,商鞅本人是有权选人亲自管理,亲自收租税的。

开始说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白起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人,被封为“君”的都有谁呢?

  1. 武安君白起(战神);
  2. 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
  3. 高陵君赢悝(秦昭襄王同母弟);
  4. 泾阳君盈富(秦昭襄王同母二弟);
  5. 还有安国君嬴柱更厉害了,他是秦昭襄王的儿子,后来的秦孝文王。

看到没有,能封君的全是国君血亲,舅舅、弟弟和儿子,国君血亲可不愿意和粗人们比赛砍脑袋去挣爵位。

我们都知道,商鞅最后被秦国贵族们车裂了,他的变法并没有被完全彻底地执行 ,所以秦国血亲们的爵位受封依然不在二十等爵位之列。

“战神白起”不仅仅是战将,他以“练兵” 起,从零起步为秦国练出了一支劲旅,后升任左庶长、大良造,率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夺城61座,为秦国东扫六国打开了道路。再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城。又长平之战打残赵国,赵国四十万生力军一夜被杀。

魏韩两国倒也罢了,自来打秦国不过,楚赵两国乃是当时强国,曾经打败过秦国,经白起近十年奋战,楚赵两国一蹶不振,秦国终于可以王霸天下,无有敌手。

白起的功劳实在太大,四十万首级怎么算?秦昭襄王也够意思,学了秦孝公封商鞅,封白起爵外之爵,血亲一样的待遇,裂土封君

“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曰武安。”秦昭襄王遂封白起为“武安君”。

其实就是等于后世的裂土封王,但秦昭襄王也才只是王,周天子才是天子,所以封君为最高爵位了,不能再高了。

而和白起同时期的魏冉和范睢呢?

魏冉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但是他只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远了一层。虽然也有拥立秦昭襄王大功,又是保举白起的人,也合纵连横闹了一阵子,但也没有资格和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舅舅芈戎一样封君,而只是封了个候,因为食邑在穰,称为穰候。

范睢是成功的纵横家,为秦昭襄王搞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大杀器,长平之战的“反间计”也是他的手笔,也只是封“应候”,没有资格和秦昭襄王弟弟、儿子一样封为“君”。

白起有资格,白起在血亲之外得以封武安君,这是秦昭襄王创造性的封赏,白起是战国第一个武安君。
  1. 后来赵国的李牧破击匈奴以及在“费之战”中击败嬴政,对赵国功劳也大至无边,赵王也学了秦昭襄王封李牧为军爵之外的封爵——赵武安君。
  2. 楚国的项燕和楚王也没有血缘关系,因为抗击嬴政有大功,封武安君。
  3. 再有就是苏秦,以平民而合纵长,挂山东六国相印和秦国对峙,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当然了,这四个武安君也可能没有封邑之地的管理权,到底有没有我没有查到,但是名义他们名义上是和君主的弟弟舅舅们一个尊荣等级的,这是明摆的事实。

秦国到秦始皇嬴政时代因为打仗多,灭国多,封侯最多,但再也没有封过一个血亲之外的的人为君。王翦(灭赵、燕、楚三国)、王卉(灭魏、齐两国)、蒙恬(守住边疆)、李信征战匈奴)、冯去疾、李斯、郑国、尉僚、嫪毐、蒙武、赢腾、姚贾、王陵、赵亥、韩城等等很多,这些大人物都是封侯,包括嬴政“仲父”吕不韦食邑十万户,也是封侯,文信侯,没有封君。

但秦始皇时代也是有封君的,最有名的就是“长安君”成蟜,他是嬴政的弟弟,也是血亲。

可见白起封武安君的含金量有多高。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谈秦说汉(363)

弄懂商鞅制定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就会明白靠战功升侯爵位真的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连商鞅自己辛苦一辈子,也只混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爵位。白起的一生,虽然攻城略地立功无数,也同样没能突破军功爵位制的第十六级。

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最高军功爵位只有十六级?很确定地说,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制一直是二十级,但的确没有人因军功获得侯爵,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也才两个人获封侯爵

第十六级是大良造(大上造)、第十七级是驷车庶长、第十八级是大庶长、第十九级是关内侯、第二十级是彻侯(关内侯)。从秦孝公之商鞅变法开始,到秦朝灭亡时的一百多年之内,从未修改。

秦之封侯记载于史书的,也就有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仅6人而已。其中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爷俩是几乎把中原的六国给荡平了,才混到第二十级的侯爵之位,还有可能是秦始皇送了点人情。

范雎跟白起是同时期的人物,范雎的爵位已经是第二十级侯爵,而白起只是个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爵位,也说明了秦昭襄王时期一直是执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也有人认为,封侯爵比封君更加尊贵。其实封君跟封爵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不属于同一个系列,更谈不上哪个更尊贵。而且,封君不一定要靠战功,只要关系到位了,同样可以获封“君”。

按礼制规定,凡有封地者,无论职务大小,均可称君,“君”只是一个尊称。所以,有的皇亲国戚刚出生时就被赐封为君。秦国自诞生以来,被封君的最少也有几十个。赵武灵王在五国相王时,被诸侯尊称为王,但他要求国人只能称他为“君”。

商鞅之所以被称为商君,是被秦孝公赐封于商邑,按职务爵位应该称其为商大良造;而白起之所以被称之为武安君,是被封为武安,按职务爵位应该称其为白大良造,听起来是有点拗口。但是,事就是这么回事。

春秋时期,诸侯承周朝礼制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秦孝公废除了周朝的五等爵位制,使用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白起一生战功赫赫、从无败绩,斩首破百万,但达不到二十级军功爵位里的侯爵标准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穰侯魏冉的引荐成为秦国的将军,率军进攻韩国的新城,取得胜利,被封为左庶长,也就是军功爵位制的第十级。

按秦国的军功二十级功爵位制规定,第九级五大夫爵位就开始享受三百户的地税,而第十级左庶长爵位就开始有封地。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白起始封何地,但按制度规定,白起在秦国为将的第一年就已经获得了百来户的封地,获得“君”号。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魏、韩联军。斩杀24万人,俘虏敌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被封为左更。同年,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干河的大片土地,升为国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率军打败魏军,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被封为大良造,也就是军功爵位的第十六级。不仅享受不低于三百户的地税,还有不低于三百户的封地。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率军占领了垣城。

公元前296年,白起率军占领了赵国的光狼城。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伐楚,水淹鄢城,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次年,白起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放火烧毁了楚国的先王陵,一路追击到了竟陵,又占领了楚国的巫、黔两郡。

白起率军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迫楚国迁都于郢陈,是立了大功,虽然爵位没有变,但其封地面积一直在增加,改封到了面积较大的武安县,号称武安君。这也可以佐证,白起在迁徙之前,是已获得"君"号

公元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夺取了华阳,打败了芒卯,并斩敌十三万人。又打败了赵国将领贾偃,把赵国的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

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又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占领了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次年,又占领了野王,使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

公元前261年,白起又率军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

公元前260年,韩国的上党郡孤立无援,投降了赵国,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赵国45万士卒死于长平,而秦军也死伤过半。白起趁秦军的兵锋正旺,欲继续引兵包围赵国邯郸城,却被秦昭襄王下令撤军,大好的灭赵机会白白失去了。

公元前259年,因白起正在生病,秦昭襄王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邯郸。但邯郸久攻未克,秦昭襄王起用大将王龁代替了王陵统兵,仍不能取胜。再命令白起代替王龁统兵,但白起却称病不去,让秦昭襄王怀恨在心。

公元前257年,打了三年的邯郸之围,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反攻之下,秦军损兵折将,被迫撤军,而秦昭襄王一气之下,迁怒于白起,将其赐死。

白起被封为大良造之后,曾率军吊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南郡等地。还取得了长平之战斩杀四十多万赵军的成绩,为何就一直没有再晋爵,最后反而被赐死呢?这里有秦昭襄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白起的军功却达不到爵位晋级的标准

秦军编制五人为一屯,设一屯长;百人为一将,设一将军,百将斩杀33颗首级以上者,所有人员晋加一级爵位,平均是30%的斩杀率才有晋级的机会。而大兵团作战,几乎都是出动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军队,出动兵力越多,斩杀率就越低。

虽然长平之战中,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但秦军也死伤过半。按照伤亡抵消的原则来算,长平之战同样达不到军功晋级的条件。所以,低伤亡率的小规模作战,普通人可以用靠军功换爵位,但到了一定的级别,若再靠军功向上爬,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失败之后,秦始皇复用王翦率军伐楚,王翦临行前跟秦始皇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可见,靠积累军功被封侯,真不是一般的难。

也可以说,王翦与王贲爷俩被封侯,可能并不完全是达到了军功爵位的标准,而是王翦出征前就提了要求,而秦始皇也默许了,所以给他们放宽了标准。而白起不服从命令,不愿领兵出征赵国邯郸,得罪了秦昭襄王,所以不可能照顾将其封侯。

“君”,是指持有封地者。“侯”是指持有爵位者。凡持有封地者,不分大小,有爵无爵都可以称为“君”。按秦法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十级右庶长爵位就有了封地,所以秦国第十级爵位以上的人都可称为“君”,但军功爵位第十九级、第二十级方可以称侯。

白起按军功爵位制只干到第十六级大良造,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军功爵位的设置标准不合理,按杀敌首级根本没人能达到封侯的标准。而秦法又规定无军功不受爵,所以这条规定从未被严格执行,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均非军功侯。

因此,实际上要封侯还是看大领导的权衡,穰侯魏冉支持秦昭襄王继位有功;文信侯吕不韦支持秦庄襄王继位有功;应侯范雎帮秦昭襄王夺回王权实权;都是功勋卓著,长信侯嫪毐跟赵太后有那么一层关系,所以被封侯。

而白起只会埋头苦干,还在领导面前有性格,虽然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大功,但不符合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标准,不被封侯就很正常了

2021/1/4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