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

这就是秦始皇将赵姬囚禁在雍城后,对手下臣子们所说的话。此前赵姬和嫪毐私通,还生下了俩儿子。事发之后,秦始皇宰了嫪毐,还摔死了这两个孩子。

从此赵姬和秦始皇,成为了形同陌路的两个人。可是大家都觉得秦始皇这件事做得太残忍了,尤其是对母亲不孝,所以臣子们纷纷劝谏。

秦始皇说了这句话以后,依旧还是有不少人劝谏,结果秦始皇一口气就杀了27人。这手段简直让人骇然。本以为无人敢来了,这个时候有人冒死再次劝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一、普遍认为,这个人就是茅焦。

在《史记》当中,第28个劝谏秦始皇的人,是齐国人茅焦,这也是《大秦赋》里所采用的答案。茅焦是齐国人,但是在秦国讨生活。得知27人被杀后,茅焦还是敢于劝谏,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茅焦是抱着必死之心去的。

当时吕不韦因为嫪毐的事情,也被免除了相位,秦始皇终于大权在握。这个时候齐国、赵国都来恭贺,茅焦也在其中。

茅焦以外客的身份,前去劝说秦始皇,其实是有一定优势的。他告诉秦始皇:你的志向是一统天下,可是你却幽禁了你的母亲,不孝顺的名声传开以后,那么天下人听到了你的这一名声,肯定会加倍抵抗。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史记》

这话一下子就戳中秦始皇的内心了,因为什么孝顺不孝顺,对秦始皇来说,那都是狗屁。只有一统天下才是事情的关键所在。

所有妨碍他一统天下的事情,秦始皇都会想办法避免,这次不孝的名声,如果对他一统天下的事业,产生了影响,那秦始皇定然会追悔莫及。

因此秦始皇幡然醒悟,将太后赵姬重新接回了甘泉宫。至于茅焦,也被秦始皇任命为上卿。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为何要杀掉27人,却偏偏听茅焦的话呢?

  • 1、茅焦是外客,秦始皇必须要重视。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对那27人的身份,有过多的描述。有部分野史认为这27人是吕不韦的人,这也有一定可能。秦始皇极有可能利用这件事,铲除吕不韦的党羽。

可是我认为,吕不韦要是真的想要复出,就不应该再让自己的人在秦始皇面前多嘴,因为这么做,反倒是会适得其反。

不管是不是吕不韦的人,这27人大概率是秦国本地人,而且没什么太大的出息。而茅焦就不同了,他是外客投秦的,这身份必然会引起秦始皇的重视。

秦国六代君王都因为重用外客,所以才会使得秦国变得如此强盛。秦始皇时期本来也任用外客,但是却因为吕不韦和郑国相继出事的原因,搞了一出逐客令的笑话。

李斯的《谏逐客令》出版以后,秦始皇这才取消了逐客令,重新开始重用外客。所以说在这个敏感时期,如果秦始皇不尊重外客,尤其是像茅焦这种舍生忘死之人的话,那对秦始皇的名声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说就算秦始皇不听茅焦的,也不会杀了他。

  • 2、茅焦的话,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这前面27个被杀掉的人,估摸着一定是抓住一件事情不放,那就是秦始皇你小子不孝顺!只有把赵姬太后给接回来,你才算是孝顺。

孝顺在秦始皇的心里值几个钱?要是真的值钱,秦始皇就不会宰了嫪毐,再驱逐吕不韦了,顺带着还把赵姬的俩儿子给摔死了。

跟这样的秦始皇谈孝顺是不对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大方向搞错了。茅焦就比较聪明了,他从一统天下的伟业入手。你不是要一统天下吗?如果你不孝顺的名声传出去,可不利于你一统天下哦!

这一句话,立刻就打动了秦始皇。所以说谈话是有技巧的,光靠勇气成不了大事,必须要找到劝谏的关键才行。与其说茅焦足够勇敢,倒不如说茅焦足够聪明。

二、《战国策》认为,劝谏秦始皇的是顿弱。

司马迁和刘向这两个人总是有点不对付,司马迁的《史记》写在前面,而刘向的《战国策》写在后面。

在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司马迁采用哪种说法,刘向偏偏就会采用另外一种说法。这就是两个人写史书最大的区别。

在苏秦张仪的事情上是如此,同样劝谏秦始皇这件事上,也是一样。司马迁偏向于茅焦,刘向偏偏就不写茅焦,他把顿弱列为这件事的主人公。

顿弱是赵国人,他对秦始皇说的话,也是句句扎心的。他告诉秦始皇,有名无实的商人,不需要劳作,就可以获得很多粮食,有实无名的农夫,再怎么辛苦,家里也没有余粮。至于秦始皇本人,是个无名无实的人,因为虽然高贵到无与伦比,却没有可以孝顺的对象。

做完铺垫以后,聪明的顿弱和茅焦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他告诉秦始皇:你一心想着吞并六国,但是连母亲都不孝顺,又怎么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呢?

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面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战国策》

你看看,顿弱的切入点也很好,其实就是投其所好。秦始皇一听这话,知道事情不对,立刻转移话题,就问顿弱,自己是否能够吞并六国。

顿弱这个时候居然被秦始皇给带偏了,立刻侃侃而谈如何吞并六国,并且献出了自己的计策谋划,却忘了自己是来劝谏秦始皇孝顺母亲的,还是秦始皇老道啊!

总结:杀27人,只是因为他们没说到点子上。

如果你遇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或者说宋仁宗赵祯,那劝谏可以直言不讳,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词语也不为过,毕竟这两位帝王愿意承受。

可是其他帝王没有这样的胸襟,你让他们听到一些刺耳的话,他们心里当然就不舒服了。因此劝谏,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

投其所好就是最好的劝谏方式,秦始皇想要吞并六国,那么每次劝谏的时候,就应该把所有问题都往吞并六国上带。汉武帝想要灭了匈奴,那么劝谏就要跟灭匈奴扯上点关系。朱元璋喜欢分封儿子为诸侯王,那么劝谏的时候,就要带上分封制的好处。

只有在投其所好的前提下,委婉地将自己的建议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获得君王的认可。毕竟你是个打工仔,太耿直了,老板不一定能接受。那27人被杀,就是因为劝谏的手段太耿直了。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秦王赢政果断镇压嫪毐叛乱之后,又采取铁腕手段连杀27名为赵姬赵太后力谏的大臣,顿时震撼到整个朝野,令宗室的族人和外臣来客们一时还真不敢乱做动作,全朝人心浮动。

那么赢政连杀27名大臣的企图又是什么呢?他为何赦免了第28个劝谏的人?

话说秦国经历了嫪毐之乱以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势力和各位外来的臣子都得到了重用掌握了实权,反而宗室的王族们却只得了独具空名的爵位。

于是宗室对失势的吕氏一族以及外臣们施加了强有力的压力,把吕不韦的儿子逼急了,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吕氏门客们想出了劝谏大王迎回以前淫乱后宫的赵姬赵太后,从而出现了秦王连杀27名大臣的场面。

秦王为何要连杀27名大臣呢?他的企图是什么?

如果想要了解秦王的企图就必须先要了解他当时和的心理状态。

秦王对待母后赵姬的心里

首先,自己的母后赵姬与嫪毐淫乱偷偷地生了两个儿子是铁的事实,这本就是王室的耻辱,有道是你不尊重我,我为何要尊重你呢?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但理就是这个理。

其次,赵姬和吕不韦两人联手把持朝政十多年,这让秦王赢政很是压抑,很是憋屈,这个时候大臣们再要求他把赵太后迎回来,他心里肯定会想:难道这些大臣们又要支持赵太后和吕不韦联手执政来祸害朝廷吗?

最后,赵姬赵太后为了一个男人竟然支持他叛乱,要杀自己另立新王,她心里还有他这个儿子吗?如果不是他果断地镇压,现在还有他的小命在吗?难道还让她再来一次另立新王?

秦王对待吕不韦时心理

所想在秦王嬴政的心里面,其实也是很肯定吕不韦对秦国所做出的贡献的,对他有着一股尊敬,但同时正因为吕不韦能力强,把持朝廷多年,势力根深蒂固,很有威望,所有吕不韦又让他感到有些害怕。

现在这些劝谏的大臣几乎全都是吕不韦的门下,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吕不韦能东山再起,如果如了他们的意,那自己以后岂不是危险了?自己在他们面前还有威望吗?

更何况在平定嫪毐叛乱之后,他还特意下命令说为太后力谏者,杀无赦,现在这些大臣这样做,明显是无视自己的昭令,明显是在挑战自己的威望,不杀他们岂能立信立威?

再说宗室王族的那些人都在对他没有判吕不韦罪而感到不满,都在对他重用外臣感到很气愤,那么现在这些外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挑战他的底线,又想让太后和吕不韦东山再起,此时不杀他们,更待何时?

于是秦王嬴政为了秦国的尊严,为了封住宗室的口,为了自己那不容挑战的威严,为了稳住自己刚掌握的政权,他必须得杀了这些为太后劝谏的大臣们,以正天威。

向所有人表明他才是秦国的王,他的威严是不容挑战的,同时他还向大家表明他有着自己主见和底线。

但是秦王赢政又为何赦免了第28个劝谏的人呢?

在电视剧当中,并没有体现出这第28个劝谏人,那么这个究竟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茅焦,本是齐国来的外臣,性格非常直爽而且胆量大,当时他明知已经有27个人死在了自己面前,他还是要为了赵太后直言面见秦王赢政。

赢政也明明知他是为自己的母后来劝谏的,因此他是提前拔出了自己的秦王剑架好了油锅来接见茅焦的,同时他也很好奇,所以问茅焦说你不知我已杀了27名大臣了吗?

茅焦说我知天上有28星宿,这次来就足凑足那第28位的,显然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力谏的,因此他直言秦王杀死了自己的假父(嫪毐),摔死了两个弟弟,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是不孝不义,天下人都会惧他,失去了民心,这与商纣王有何区别?对一统天下不利啊(大概意思),说完就脱完衣服等着赢政来杀。

然而当时秦王听了他的言论之后,马上放下手中的剑走下了台阶亲自去扶起茅焦,感谢他点醒了自己,进而决定迎回太后赵姬。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秦王赢政为巩固自己的政权立威杀了27名大臣,他自心里也很痛,也明白会引起朝廷的人心浮动,但是他又不能承自己太残忍,也不能说自己错了。

试想一下,一个能一统天下的霸主他会是一个糊涂的昏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就算他错了,他也要硬撑着,因为这事关他的威严。

所以当他杀了27名大臣以后,他也知道决不能再开杀戒了,不然就会寒了各大臣们的心,那么谁又来辅助自己一统天下呢?

更何况如果自己没有孝心的话也得不到全天下百姓的拥戴,那又何谈说统一六国呢。

因此,他见到茅焦来劝谏自己时就借驴下坡了,不但没有杀害他,反而接受了他劝谏接回太后,及时地挽回了的自己声誉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心,得到了各大臣们的支持,从而整装待发统一六国。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烧脑,论鉴认为,讨论这个问题要结合人性、权利、博弈规则综合分析

咱们先总后分:嬴政根本不可能杀第28个劝谏者茅焦,嬴政知道茅焦所做一切来自李斯,李斯也知道秦始皇清楚这一点,不会让茅焦死,茅焦更知道李斯一定会救他。三人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演给文武百官和天下人看,也检阅着受众悟性。

镜头回放:嬴政让郎官把烹锅前茅焦拖走后,盯着李斯:“下次再让别人干这种事……”李斯迅速接口:“被烹的就是臣了”,其实这就是谜底,不知看懂的有多少人?

那为何前面27个谏臣会被杀呢?论鉴认为这两个原因:

1,嬴政囚禁母亲赵姬后,曾划出红线:“如有劝谏迎回太后者,杀无赦。”秦王出口,对于法家秦国来说,既是法律也是皇权威严。尤其刚刚亲政的帝王,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权威,更何况前面27个谏臣均属吕不韦爪牙,清洗范围内的政治消费品,所以杀鸡儆猴,一箭三雕。

2,这27名打着孝道谏臣,是吕不韦以退为进试探性进攻,若嬴政同意迎回赵姬,吕不韦既可以和赵姬重新结盟,换来宗室筹码,也试探出了嬴政对自己态度。吕不韦心思嬴政怎能不清楚?但更多是一种恨,这种恨包含着多种因素,复杂而又深刻,作为幕后推手,吕不韦不但玩弄自己于鼓掌之中,也用嫪毐毁了母亲,还差点毁了秦国,百死不能恕其罪!无论从江山社稷还是人性角度,嬴政都会对27个谏臣迎头痛击,杀给你吕不韦看。

但齐国人茅焦不一样,茅焦代表李斯,李斯秦始皇一个阵营,所以茅焦属于嬴政阵营,且是赢政迎回母亲必不可少铺垫,微妙关系中,戏必须要演,而且还要逼真,在天下人面前树立起兼听则明的贤相,换取更多人心归附。

镜头回放二:嬴政走出大殿大喊:“茅焦,你想给天下人留下直谏美名,寡人偏不遂你愿,偏不让你死。”茅焦这时还在装,做势欲往铜锅里跳,这出戏很精彩。

嬴政所有表现,既有戏的成分也有真情流露,真真假假。对于母亲,他伤透了心,和嫪毐奸情让自己和宗室蒙羞还是其次,死不悔改,差点毁了秦国,毁了一统天下梦想是最疼的。

作为大秦最有权力4驾马车,迷失的赵姬把自己和嫪毐紧紧捆绑在一起。吕不韦也痛恨嫪毐,但这种恨只是由于权力分配产生的,所以态度很不明朗。嬴政只有25%的机会逆势翻盘,出一点差错,嬴政和追随者将都死无葬身之地,连公子扶苏都无法幸免,西部帝国彻底毁灭。

而此时,秦国30万大军被嫪毐利益盟友赵魏韩50万大军牵制,骊山大营遭遇兵变。嬴政所有筹码只有宗室千人和三千郎官,2200郎官留在了章台宫,800郎官随嬴政去了雍城。嫪毐手中却内有禁卫,县兵,骑卫和众多门客,外有嬴虞控制的五万骊山关中军团,大臣80%骑墙。嬴政几乎必输无疑,凶险程度远超李世民玄武门兵变,九死一生,而所有致命,都来自于最爱的母亲,希望失望绝望交织的怒火可想而知。

做为孩子,嬴政给过母亲和嫪毐机会。赵姬和嫪毐熟睡中,他把秦王剑悬挂两人账中。悬剑目的是什么?论鉴觉得:一是警告两人好自为之,否则死无葬身之地;二是色字头上一把刀;三是震慑嫪毐,为自己争取时间;四是逼迫嫪毐铤而走险 ,最后一网打尽。

不论出于哪种目的,赵姬都应该有所反省,毕竟嬴政也是自己亲生骨肉。但她却一错再错,把自己与奸人紧紧捆绑一起走上弑君叛国之路,怎不让嬴政痛彻心扉?

天下有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但心灵的伤痕只有时间才能愈合。

嬴政的心还在滴血时,一切迎回太后谏言都属于不知死活,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吕不韦偏偏这时抛出27个炮灰,并用假忠继续蹂躏帝王伤口,不死都不可能。而茅焦是自己人,嬴政也已过了疗伤期,所以是不会死,这才是深层次原因!

作者论鉴@欢迎探讨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嬴政母亲赵姬与人私通被嬴政囚禁,前面27个大臣劝谏,因为这些人不会说话,惹怒了嬴政而被杀,第28个劝谏者因为会说话而被赦免。

秦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认识了大商人吕不韦。凭借商人的眼光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帮他成为秦国国君,并且将自己的姬妾送给他,这个姬妾就是赵姬。赵姬生下秦始皇嬴政。嬴政继位后,赵姬成为太后,吕不韦为相国。

赵姬守寡不甘寂寞,又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吕不韦不愿纠缠,便推荐了嫪毐。此人擅长房帏之事,很快受到赵姬的喜爱。

后来赵姬在雍城生下两个儿子,都是嫪毐的。有了太后的帮助,嫪毐很快有了自己的势力。一天嫪毐喝醉,与宫中侍臣吵起来,嫪毐自称是秦王继父,传到秦王耳中,秦王便派人调查嫪毐。调查的人说,嫪毐私下与太后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后。”

嬴政听后勃然大怒,嫪毐自称继父,还想让他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于是下令生擒嫪毐。 嫪毐被抓处以车裂极刑,并将其两个儿子摔死。

赵姬因为是嬴政生母,保住一命,被囚禁在雍城。嬴政将母亲囚禁,传出去不好听。大臣纷纷求情,先后有27人求情皆被处死。其余大臣都不敢再说话,唯独茂焦。秦王提醒他:“难道你不怕与那27人下场一样吗?”可茂焦坚持要说,并且表示自己说完主动请死,于是秦王让他说下去。茂焦说:“王欲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

茂焦说,虽然秦国现在强大,可要统一天下,仍然需要人才相助,同时也要天下人信服。如今囚禁自己生母,不管什么原因,传出去就是不孝。要是外面的人都认为秦王不孝,那他们必然不会臣服秦国。如果因此事错失统一天下的好机,那就得不偿失了。茂焦在说完后,准备受死,然而嬴政扶起他,说他无罪。

前面求情的27人,全被秦王处死,只因他们只说嬴政不孝,触怒嬴政。唯有茂焦,懂得嬴政最在乎的是统一天下。之后秦王便下令,将赵姬从雍城接回咸阳。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公元前238年,因为受到太后的宠信,又被秦王得知与太后赵姬私通的嫪毐,为了生存和野心,盗窃了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动秦兵准备谋反,但是,嫪毐的一举一动都在秦王政的掌控之中,嫪毐起兵之初,就被早就做好准备的秦王政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军打败。

嫪毐大败,随即被施以极刑车裂,诛灭三族,所以参与嫪毐叛乱的人全部受到了处罚,嫪毐被车裂后还被砍下首级示众,嫪毐的党羽卫尉竭、内史肆、中大夫令等人全部先被杀死然后被砍下首级示众,嫪毐与太后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被摔死,太后赵姬被囚禁在雍城,并且秦王嬴政明确与赵姬断绝母子关系。

秦王嬴政

同时,秦王嬴政下令:胆敢有为太后赵姬求情的人,一律斩杀。虽然,秦王嬴政下了这样的命令,但是,先后仍然有27个为太后求情,为什么秦王嬴政下了这样的命令,还有人不怕死的一定要为太后赵姬求情呢?这27个人为什么一心求死呢?

根本原因在于秦王嬴政违背了孝道。孝道不仅仅是儒家的学说,而是先秦时期所有古人共同奉行的道德标准,墨子也说过:“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的话。子女孝敬父母更是整个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尚书》中记载了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舜的故事,舜从小受到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儿子象的迫害,但是无论受到什么的不公平对待,舜对自己的父亲都是孝敬有加,和善相处,所以舜深受百姓爱戴,舜同样是一位帝王,同样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但是照样以孝道对待自己的父母。

孝道

而劝谏秦王政的这27个人基本上来自儒家的博士,这个时候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也没有焚书和坑儒之类的手段,而是遍采诸子百家的学说,所以在秦国以儒家学说劝谏秦王政也是正常的,他们劝说的理由就是:秦王不能放弃孝道,不能与母亲赵姬断绝母子关系,虽然赵姬做了出格的事,但这事并不是秦始皇不尽孝的原因

因为这些人是儒生,他们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他们并非不怕死,只是秦王政的行为有悖于儒家思想的学说,有悖于孝道,让这些人无法坐视不理,而且他们的劝说很可能是联合起来一起劝谏秦王,以上书的名义27人联合劝谏,企图以法不责众的想法来劝谏秦王政,没有想到秦王政会在盛怒之下连杀27人,并斩首示众。

茅焦

同时这27人敢劝谏秦王政,因为他们知道秦王政并不是一个昏庸的暴君,只要说得有道理,秦王政会听的,比如后面的茅焦能成功劝说秦王政,李斯能成功劝阻秦王政的《逐客令》,前提是你劝说的话能打动秦王政,但这27个人所劝说的理由没有打动秦王政。

秦王政为什么要杀这27人呢?

因为要杀鸡骇猴。秦王政一生最在乎的就是权力和统一天下,谁也不能夺走他的秦王之位和权利,无论是谁,嫪毐为何要造反?不就是想夺取秦王政的王位和权力,所以才被秦始皇残酷镇压,哪怕是自己母亲支持嫪毐,秦王政也要向天下说明任何人胆敢抢夺属于他的权力和地位,都会被残酷镇压,哪怕是自己的母亲,也在所不惜。

除了嫪毐造反之外,在前一年还生了秦王政弟弟成蟜的造反事件,同样被秦王政残酷镇压,所有参与成蟜造反事件的人全部被残酷处理,成蟜本人也逃离秦国投靠赵国,终生不能回到秦国,这就是秦王政要向天下表明的态度,秦王政之所以这么在乎权力,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宏大的理想:统一六国,这是任何事都不能阻止的

嬴政母子

赵姬是秦王政的母亲,在父亲秦庄襄王不在身边的时刻,嬴政从小就与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赵国邯郸生活了9年,嬴政与母亲吃了很多苦,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才有了嬴政当上秦王,而赵姬当上太后的局面,赵姬做任何事,比如像宣太后一样,只要不动嬴政的权力地位,嬴政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嬴政唯一不能忍受的就是赵姬动了他的王位和权力。

所以秦王政要杀这27人,杀鸡骇猴同时昭告天下,敢造反就是这样的下场,而这27人劝谏的理由却是孝道,等于是牛头不对马嘴,当然不可能劝谏得了,所以就被杀了,而赵姬是自己的母亲,不可能杀,只能囚禁起来。

当第28个人,一个叫茅焦的人来劝谏秦王嬴政时,茅焦抓住了秦王嬴政内心最在乎的统一天下的雄心斗志,以秦王嬴政说道:

秦国正在以经营天下为己任,而大王有迁徙母太后的名声,恐怕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由此引起背叛秦国。

茅焦这话说到了秦王嬴政的内心深处了,秦王嬴政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统一六国,如果因为自己囚禁生母的事情影响了自己的统一六国的大业,那么秦王嬴政宁愿放弃囚禁生母,这就是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他是以事业为重,重过了自己的亲情。

茅焦甘愿赴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嬴政囚禁自己母亲会引发六国的背叛呢?

因为坏了名声,秦国想要统一天下,不仅仅是靠武力强大,还要出师有名,哪怕没有名,也要创造出名义来,秦国统一天下的思想来自于大一统,秦王政明白武力强大只能消灭肉体,让人臣服必须还得靠名义。

此外囚禁自己的母亲,断绝母子关系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绝对的另类和让人无法接受,秦之后的汉朝以孝治国,把孝道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先秦时期虽然没有这样的高度,但绝对是当时的主流道德水平,如果秦王政真的这么做,就成为六国眼中的另类和蛮夷,这不是秦王政所希望的,所以茅焦的话打动了秦王政。

秦王嬴政

于是秦王嬴政听从了茅焦的话,把自己的母亲迎回咸阳,没有再囚禁了,而是继续尽孝道,但是两人的母子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了。

而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却把成功劝谏秦王嬴政的事安排在李斯的身上,虽然李斯的说辞与历史上茅焦的说辞是差不多的,结果也相同,但形式可完全不同,同时,这也说明秦王嬴政并不是一个嗜杀之人,他是一个可以听取正确意见的一国之君,前提是你说得有道理,能切中要害。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一一是‬为‬了‬维护政‬令‬的‬权‬威‬性‬和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一一劝‬谏‬者‬茅‬焦‬忠‬实‬的履‬行‬了‬“文‬死‬谏‬”的封建士‬大‬夫‬传统,‬劝‬阻‬秦‬王‬逐‬出‬母‬后‬的行为,‬免得落‬下‬千‬秋‬“杵‬逆‬”骂‬名‬,‬利‬于‬收‬服‬人心,‬利‬于‬一统‬天下的霸‬业‬。‬秦‬王‬深‬以为然,‬于是赦‬免‬了‬茅‬焦‬。‬

‬忍耐中的卒然爆发

追根溯源,这起事件的起因应该算在秦国相国吕不韦的身上。因为当时赢政尚未成年,很多大人的事情弄不懂。而当时秦国王后赵姫(秦始皇母亲)和相国吕不韦正陷入长期的通奸丑闻中。

这个所谓的通奸问题比较复杂,身为王后的赵姫其实最早是邯郸富商吕不韦的红颜知己,由于子楚(秦始皇父亲)也喜欢赵姫,吕不韦为了自己的长远目标实现,于是忍痛割爱,将赵姫转让给了子楚。

子楚当了秦国国王后,国事全部交给吕不韦处理,自己过着十分糜烂的生活,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言之凿凿的说:“一柄枯柴怎禁得住利斧砍伐。”长期的宫廷夜生活,子楚精血耗尽,扶墙行走,而赵姫火上浇油,夜夜砍伐。子楚这柄枯柴在与赵姬缠绵悱恻中竟然中风死亡,年仅36岁。

十三岁的少年赢政继位为秦王,太后赵姫听政,相国吕不韦辅政。赵姬的称呼为庄襄太后,此时的年纪不到三十岁,阴森空旷的宫殿内,赵姬孤枕难眠,不过老马识途,吕不韦与赵姬秘密往来,旧情复燃......

有‬过‬激‬情‬以后,‬安定‬和‬关‬怀‬才‬是最重‬要的。‬吕‬不‬韦‬忠‬实‬的做‬到‬了‬这‬一点‬,‬当然,‬也‬顾‬忌‬到‬十三‬岁‬少年已经‬日‬益‬长‬大‬,‬再‬说‬赵‬姫‬的‬要‬求过‬高‬,‬两‬鬓斑白的吕‬不‬韦‬无法满‬足‬“黑‬发‬白‬肉‬”的‬赵‬姫‬了‬。‬于是使‬用‬“桃‬代‬李‬僵‬”的‬典故,‬找到一个‬市‬井‬无‬赖‬嫪‬毐‬代‬替‬自己效‬“枕‬席‬之‬劳‬”,‬做好了安‬定‬工作。‬

(吕不韦)

吕不韦作为千古名人,眼光自然不错,计谋也将就,他借口嫪毐以待罪之身进宫,躲过宫刑一关,把一脸的络耳鬍用松香粘去,假冒太监成为赵姫的贴身人,为了避人耳目,干脆带着嫪毐迁居到雍城旧宫。

赵姫很快就有了小孩,而且是两个男孩。不知情的蠃政应母亲的要求,封嫪毐为长信侯(与长信宫灯无关)赐与数千奴婢,食邑山阳(太行山东南部),后来又将河西(应该是汉中地区)、太原地区都封给这个太监。我们应该承认,这时嬴政的确是一个孝子,上述举动都是希望自己的母亲高兴。

哪里知道嫪毐不过是咸阳街头的混混,只是仗着自己的硬通货,以为可以吃到赢政头上。在得意忘形之下,竟然胆大妄为,自称是秦王的老汉!

这一切都在秦王的可掌控之中,已经胸有城府的秦王隐忍不发。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四月,二十一岁的秦王在雍城举行冠礼。嫪毐趁机用仿冒的秦王御玺和太后玺发动暴乱,队伍由一些杂七杂八的人员组成。

‬奇耻大辱 斩立绝

一个市场混混,凭仗什么吆喝一些不入流的社会人员夺取秦王天下?利令智昏的嫪毐除了“床上征战几人回”还差强人意而外,上战场刺刀见红他就萎顿了,几个回合下来,嫪毐见势不妙,立即隐遁而去。

秦王赢政立即下达红了眼的通缉令(以下简称红通):“活捉嫪毐,赏钱百万;弄死,赏五十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嫪毐很快被活捉。

长安的九月秋高气爽,嫪毐的心跌至冰点:他的四肢和脑壳被软篦股绳栓死,用五条牛各绑一股,秦王赢政亲自点燃牛尾后的鞭炮,惊炸之下的壮牛,向各自方向猛的窜前,拖着各自栓的物件绕着围观人群狂奔,嫪毐所属三族尽行诛灭。与赵姫所生二子,全部弄死!

党羽骨干份子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余人全部枭首示众;余下四千多家夺爵流放蜀地。

‬我来填满二十八宿之数

怎么处理自己的母亲庄襄夫人赵姫呢?赢政下令:“隔离在雍城旧宫予以监视居处。”

朝中大臣觉得赢政断绝了母子关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不符,都纷纷进谏。赢政脸沉如冰,冷冷地甩下一句:“为太后事再谏者,斩立绝!”

秦国的官员们真的做到了“文死谏”的精神,即使砍头又咋个?只要人伦精神不死,我们就要做那扑火的飞蛾!于是纷纷进谏!于是纷纷被杀!台阶下躺满了为真理殉身的二十七位进谏官员。

这位进谏的官员不同,他慢腾腾的走向赢政,秦王冷哼一声:“你没有长眼晴哈,台阶下二十七具尸体没有看到?”

茅焦梗着脖子说:“天上有二十八宿星辰,现在才死了二十七个,我以我命荐轩辕,填够二十八宿之数,大王可以成全我求仁得仁!生与死,普通人和国君都不要忌讳,因为生死由命!”

秦王沉吟不语,矛焦进一步挑开说:“陛下已经酿成大错,你不晓得哈?隔离生母,首先就是不孝,处死谏士,是暴君的举措。现在天下之人议论汹汹,纷纷远离秦国,假如无人为您效力了,臣恐怕秦国会不保,心头还是虚的,我是为大王担心,话己至此,生死由大王决定,我眨一下眼睛都算输,来吧,项上人头大王自取!”

结语

秦王赢政被茅焦的胆识与风度打动,由衷的佩服这个部下披肝沥胆之言,亲自扶起茅焦,拜为上卿,委以重任。然后亲自接回母亲赵姫,安顿在咸阳皇宫中的甘泉宫,过了十年幸福晚年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