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面对徐达的咄咄逼人,元顺帝打算出逃大都。这个时候臣下们个个拦住了他,就跟后来崇祯皇帝遇到的情况一样,其中宦官赵伯颜不花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
然后元顺帝十分伤心,一看就是读过历史书的人,张口就来:今日岂可复作徽、钦!这话意思就很明显了,不能像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被人掳走了。因此可以断定,元顺帝压根就没有死守大都的想法。
一、元朝内乱不断,徐达属于半捡漏状态。当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在南方角逐的时候,其实元顺帝一点也没有闲着,为啥?因为这哥们自己家里面也被搞得天翻地覆的。
整个大北方处于一片混乱,原本对起义军镇压十分有效的丞相脱脱,在小人的构陷下,被元顺帝拿掉了兵权,甚至被迫害致死。而他手里的百万大军,也都溃散而去,无人领导。
此后的元顺帝声色犬马,不管南方的起义多么猖獗,他自顾自在后宫吃喝玩乐。因此造成了元朝一系列内部斗争的问题。
- 首先,至正十六年,丞相哈麻打算让元顺帝禅让大位给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结果事情败露,哈麻被元顺帝给活活打死了。
- 其次,朴不花、搠思监等人弄权,仗着元顺帝的宠爱,再加上元顺帝不管事儿,他们开始大权独揽,使得元朝朝廷乌烟瘴气。
- 再者,至正二十年,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反叛,他的大军直奔大都而来,差点就把元顺帝提前赶走了。第二年才被镇压。
- 此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也秘密和皇后谋划,打算让元顺帝禅让,他们不仅跟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监联合,还害死了左丞相贺惟一。
- 还有,当时负责镇压起义军的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这两支军队,居然为了抢夺地盘,自己人跟自己人动手了,你说元朝还有啥希望?
- 以及,孛罗帖木儿在至正二十四年,两次进攻大都,先后杀死了朴不花与搠思监,还逼迫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离开京城。
- 最后,皇太子逃到了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大营,两个朝廷就此出现。皇太子这边甚至多次带兵攻打大都,最终以元顺帝的妥协告终。
所以说,徐达还没来打元朝的时候,其实元朝自己内部就把自己给消耗得差不多了。等到徐达的大军一到,这些散乱的部队根本就不是徐达的对手,自然一击即溃了。
二、元顺帝打仗不果断,跑路很坚决。都说曹操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其实元顺帝也不遑多让。他熟读史书,对亡国历史尤其有研究,所以甚至靖康耻的可怕。
他不想成为第二个宋徽宗或者宋钦宗,你说说,一个皇帝不去研究汉武帝、唐太宗,偏偏去研究宋徽宗,这能有出息吗?
结果元顺帝就遭遇了濒临亡国的厄运,徐达的北伐大军一口气冲到了直沽,这个时候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带兵出战,被徐达大军斩杀。
元顺帝没有想着怎么去做抵抗,而是在大都城中积极地准备着如何逃跑。一眨眼他就成了个会收拾家的小能手。
先把太庙的牌位都给打包了,方便及时带走。再通知三宫六院的妃嫔和皇子们,让他们打包好行李,随时准备后撤。
随后又安排好大都的善后事宜,让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让这两个人在大都坚守,自己则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到了上都。
那一天天很黑,似乎为元顺帝的逃跑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元顺帝偷摸着带着后宫的妃子和皇太子一起从大都逃跑。
等到他们到达上都的时候,徐达的人马已经攻占了大都,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都殉国了。可见元顺帝的逃跑有多么准时。
三、元顺帝不想殉国的想法,我觉得是对的。两百多年以后,崇祯皇帝面临相同的问题,这个时候他的选择是跟大明朝一起灭亡。他选择殉国以后,大明朝群龙无首,就算南方有大片疆土没有沦丧,也因为没有皇帝,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抵抗各大势力。
如果当初崇祯跑到南方去,至少还能在南方重建南明王朝,和当初的南宋一样,保住江山一百多年也未必不可能。
当初赵构逃到南方以后,不就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朝,继而活活把金国给熬死了吗?所以说逃跑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元顺帝逃跑以后,在上都一直计划着复国的事情,甚至还打赢了明朝大军一次。可惜只有这么一次胜利,此后依旧是节节败退。
明军再次北上后,元顺帝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从上都逃到了应昌。51岁的元顺帝驾崩以后,北元王朝并没有就此灭亡,可见逃跑的重要性。
一直到1635年,北元向后金投降,这才正式宣告了灭亡。而1644年,大明朝也跟着灭亡了。大明朝就没有北元那么好命了,毕竟他们没有一个会逃跑的皇帝。
总结:元顺帝未雨绸缪,所以总能跑掉。元顺帝这个人治国没什么水平,打仗就更菜了,但是他总是能妥善地安排一些事情。比如说逃跑这件事,有时候逃不好,就会被抓住。
其实宋徽宗他们此前听说金人南下,已经逃出了汴京城。后来听说金人走了,这才返回汴京,结果被金人杀了一个回马枪。
我们看元顺帝,他的逃跑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绝对不会抱有侥幸心理,这就是元顺帝的特别之处。因此就算守护元朝的那些猛将、名臣都为国殉难了,元顺帝依旧还是活蹦乱跳的。
参考资料:《元史》
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元顺帝在徐达攻克通州后,就从大都北逃了。在徐达北伐前,朱元璋就嘱咐他不要对元顺帝穷追猛打。当时,元朝在山西和陕西还有王保保、李思齐等十几万大军。
1,元顺帝北逃经过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徐达攻克通州。
元朝大将也速本来管理山东军政,被常遇春击败北逃。1368年闰七月,也速镇守莫州。
元顺帝自己会算卦,并且对自己的算卦能力很自信。他占了一卦,觉的大都不可守,果断北逃。
元顺帝不但是元朝的皇帝,而且还是蒙古的大汗。放弃大都,只能说是元朝灭亡,但蒙古不会灭亡。元顺帝还希望回到蒙古草原,卷土重来。
闰七月二十七日夜三更刚敲三下(11点),元顺帝出建德门,率后宫、东宫太子,出奔上都。元上都,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跟随他的官员有左丞相失烈门、平章政事臧家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远等,还有大都的军队数万人。
闰七月二十九日,元顺帝到达居庸关,居庸关无一个元兵把守。元顺帝惧怕徐达派骑兵追赶,下诏也速放弃莫州带兵与元顺帝会合。
闰七月三十日,元顺帝到达张家口鸡鸣山,这一天下大雨。夜里鸡鸣山崩塌,元顺帝大惊,以为徐达的追兵来了。
八月二日,徐达大军包围大都(今北京),大都已无元朝军队。
辽东参政赛因帖木儿率五千骑与元顺帝会合。
八月五日,也速率山东和莫州兵约万人与元顺帝会合,告诉元顺帝大都失守,淮王及丞相庆童死。
八月十五曰,元顺帝到达上都。此时上都有数千红巾军,早已焚毁上都。元顺帝派兵剿灭上都红巾军。
2,朱元璋吩咐徐达不要去蒙古草原追击元顺帝《明史》记载:
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
徐达在北伐前,问朱元璋:如果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要不要穷追不舍?
朱元璋说:元朝的天命已衰,行将自灭,你不需要穷追不舍。元顺帝逃回蒙古后,你固守边疆,不让他侵略就行了。
3,元朝在山西和陕西的大军元朝在陕西还有李思齐、张思道两支大军,数万人。
洪武二年,明军攻打陕西元军,常遇春攻下凤翔,李思齐逃亡临洮,张思道逃亡庆阳。徐达先后攻克临洮和庆阳,平定陕西。
元朝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在山西还有十万大军。
徐达攻克大都后,留孙兴祖守护北京。徐达和常遇春进攻山西的王保保。王保保却出雁门,趁徐达常遇春离开大都,准备经居庸关攻打北平。
徐达围魏救赵,大军直捣太原,迫使王保保还军。
王保保果然中计,率军回援,被徐达在路上夜袭。王保保以十八骑遁去。
徐达平定山西。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太可惜了啊?
1368年明朝朱元璋北伐,难道是小明王死了,朱元璋除了被迫将韩宋政权骂做贼寇之外,只能承认元朝为正统。同样的道理,妥懽帖睦尔既然是大元皇帝,朱元璋就不想亲手处置他。因为他无论怎样做,都讨不了好处。所以朱元璋对徐达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绕来绕去的中心意思就是“放他跑”。
面对徐达的咄咄逼人,元顺帝打算出逃大都。这个时候臣下们个个拦住了他,就跟后来崇祯皇帝遇到的情况一样,其中宦官赵伯颜不花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
元顺帝十分伤心,一看就是读过历史书的人,张口就来:今日岂可复作徽、钦!这话意思就很明显了,不能像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被人掳走了。因此可以断定,元顺帝压根就没有死守大都的想法。
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元顺帝属于聪明人,北平守不住,立刻逃。
中原呆不住,那么去元朝蒙古老家。
(元顺帝画像)
回到草原总可以了吧。事实证明是可以的。
一方面,朱元璋派蓝玉大军攻打元朝残余力量,一直追到捕鱼儿海而还。
据说这个时候看到一个山海经里出现的神兽,然后蓝玉问刘伯温这个代表啥?刘伯温说这个动物代表仁义,他出现表示要施行仁政。后来,果然朱元璋命令撤军,不再去追元顺帝了。
有一句话叫穷寇莫追。就是一个已经途穷的坏人不要去追杀了。元顺帝提前逃出,否者迟早也是被捉拿的。另外,我要补充一点:
元顺帝是元朝的最高统治者,他虽然败了,还是有人愿意保他的。所以他能活着,但是其他守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毕竟,打仗是要流血的。
在元末更是如此。元顺帝元朝统治者实在是太过腐朽,导致天下民怨四起,天下沸腾,起义军与元军每次都是大规模作战。
当然,大多数是起义军赢。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谢谢大家。
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元大都北门: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
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蒙语意为“铁锅”)带着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以及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等文武重臣趁着夜色打开城门,随即一路向上都狂奔而去。
元主北奔,意味着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地位就此终结。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明军近在通州,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把“铁锅先生”给放走了呢?明军的两位主帅:徐达和常遇春,是不是真的因为此事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呢?
德胜门夜景
北伐大都对于铁锅先生而言,现在当然不是洪武元年,而是至正二十八年。早在去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当朱元璋还没有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国称帝之时,其手下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已经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北伐行动。
对于北伐该如何进军,鄂国公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捣元都”。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明军奔袭大都的成功概率应该很高。但是朱元璋的目的是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由南至北统一全国,这就注定他必须用兵谨慎,未言胜先做败的打算。所以老朱给出的方案是先取山东,再下河南,然后扼守潼关,最终进兵大都。这样一来即使明军中途作战不利,也可以保证全师而还。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传檄北方各地,发出了“逐胡虏,除暴乱”的历史最强音。次日,徐达大军抵达淮安,准备对北伐的第一个对手:沂州军阀王信动刀。十一月初四日,大军抵达下邳,随即对山东全境展开攻击。初十日,原本宣布投诚的王信降而复叛,结果两天之内就被明军平定。王信出逃,其父王宣被杖杀。十一月底,明军攻克山东重镇益都(今青州),兵锋所指,元军望风披靡。
曲阜孔府
十二月初五日,大都督府同知张兴祖率军破曲阜,孔子五十六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至军门迎见。初七日,徐达大军攻下济南。到了月底,山东全境基本收复。数百年来,还没有哪个南方政权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平定山东,但徐达做到了。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然而就在明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元廷依然在内斗,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之间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二月壬寅朔,诏削扩廓帖木儿爵邑,命秃鲁、李思齐等讨之,诏曰:“扩廓帖木儿本非察罕帖木儿之宗,俾嗣职任,冀承遗烈,畀以相位,陟以师垣,崇以王爵,授以兵柄。顾乃凭藉宠灵,遂肆跋扈,构兵关陕,专事吞并。貊高倡明大义,首发奸谋。关保弗信邪言,乃心王室,陈其罪恶,请正邦典。今秃鲁、李思齐,其率兵东下,共行天讨。”—《元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元顺帝画像
与此同时,明军却放慢了脚步,开始巩固新占领的地盘。二月中旬,又一位大将:康茂才,被朱元璋派往济南协助徐达开展下一步军事行动。三月中旬,徐达向大明皇帝朱元璋上捷报,山东战役全部结束,共俘获元军三万二千余人、战马一万六千余匹,缴获粮食五十九万七千余石、盐五万三千七百余引、布绢八万七百余匹。大军随即通过水路,由郓城直扑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第二阶段河南战役。
明军在山东的战果极大地震慑了河南元军,汴梁守将左君弼等人望风归降。四月初八日,明军在黄河岸边与元军主力展开决战。五万元军列阵北岸,准备等明军过河之时半渡击之。怎奈开国明军强悍到了极点,副帅常遇春身先士卒,单枪匹马突入元军阵中。后续明军鼓勇而上,元军瞬间崩盘。
元将詹同、脱因帖木儿以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之北十五里。我军既成列,副将军常遇春单骑突入其阵,敌发二十骑攒槊刺之。遇春发一矢毙其前锋,彼军夺气,达遂麾众乘之。时南风骤发,兵尘涨空,呼声动天地。元军阵乱退走,追奔五十余里,俘获无筭。—《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王保保剧照
脱因帖木儿败了之后,河南元军残余的抵抗意志也就此消失,包括王保保的外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也投降了徐达。对于明军在河南的进展,朱元璋非常满意。他一面指示徐达,让大将冯胜西出攻占潼关,彻底锁死陕西元军对中原腹地的威胁。一面在四月二十四日从金陵起驾,亲自前往汴梁和徐达会面。北伐迄今半年时间,明军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挫折就平定了山东和河南,下一步是该好好计划一下如何攻打元都。
甲子,是日,车驾发京师,幸汴梁。时言者皆谓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乃宋故都,劝上定都。故上往视之,且会大将军徐达等谋取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是抓还是放?五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抵达汴梁,随即在次日将其改名为开封府。六月初一日,徐达赶到开封觐见大明皇帝,双方就如何处置铁锅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还没打下大都,就先急着讨论如何处置大元皇帝,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讽刺?其实不是的。自从小明王莫名其妙在瓜洲渡口溺死之后,朱元璋就没有了退路。换句话说,小明王还活着,朱元璋可以用吴王的身份号令北伐,此时他绝不会放过妥懽帖睦尔。如果能抓住元朝皇帝,小明王自然可以顺理成章禅位,大明的法统就是来自于大宋(毕竟小明王自称是宋徽宗后裔)。
朱元璋、朱标、徐达剧照
但是小明王死了,朱元璋除了被迫将韩宋政权骂做贼寇之外,只能承认元朝为正统。同样的道理,妥懽帖睦尔既然是大元皇帝,朱元璋就不想亲手处置他。因为他无论怎样做,都讨不了好处。所以朱元璋对徐达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绕来绕去的中心意思就是“放他跑”。
达又曰:“臣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上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达乃受命而退。—《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二》
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从开封起驾返回金陵。次日,徐达传檄山东,要求张兴祖等人率军和自己会于东昌。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率军渡过黄河向大都进发。明军一路攻取卫辉、广平、彰德,于闰七月十一日抵达运河的节点:临清。闰七月十五日,山东明军抵达临清,双方会兵一处,向着终极目标大都城而去。
常遇春剧照
此时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才如梦初醒,发出了一道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的诏书。在诏书之中铁锅先生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要求王保保由中道直抵彰德、卫辉,右丞相也速由东道水陆并进,陕西行省左丞相秃鲁东出潼关,太尉李思齐克复汴洛,“四道进兵,掎角剿捕”。看上去声势浩大,颇有一鼓作气歼灭明军主力的雄心。
结果呢,当徐达大军在闰七月二十三日抵达直沽之后,“水陆并进”的右丞相也速“望风奔遁”,史称“元都大震”。闰七月二十五日,徐达进军河西务。这里河西务的“务”,做“从事”讲。从宋代开始,从事税收的关卡就被称为“务关”,所谓的“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是漕运咽喉所在。元军在此进行了第一次正面抵抗,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回。徐达和常遇春随即兵进通州,大都已近在咫尺。
闰七月二十七日,大都城内元军做了最后一次挣扎。国公知院卜颜帖木儿等率兵出城,与明军野战。然而此时的元军,早已在野战中被明军打怕了,常遇春一个冲锋,元军就垮了。收到失败的消息,妥懽帖睦尔不再心存任何幻想,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述,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夜间领着老婆孩子逃离大都。
元大都皇宫复原图
皇帝跑了,徐达不会不知道。可他老人家非但没有派人去追,反而在二十九日慢悠悠地开始修筑起通州城墙来。直到八月初二日,徐达估摸着妥懽帖睦尔已经跑远了,这才指挥大军对大都发起总攻。明军从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蚁附登城,留守大都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人全部被擒。徐达对这些人没有客气,全部处斩,一个不留。这里的帖木儿不花,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孙子,死之年已经83岁
结语:面对徐达的北伐大军,好像还真没有临阵战死的元朝守将,不是逃就是降。至于放元顺帝逃跑,是朱元璋在战前就定好的战略方针,徐达不过是执行者而已。某些野史说常遇春因此回京和朱元璋告状,那可真是滑稽了。常遇春跟着徐达一起北伐,然后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班师途中暴卒,期间只在汴梁见过朱元璋,那时候还没攻打大都,他去哪儿和老朱告状?
在元朝历史上,面对徐达率领的军队时,元朝守将皆战死,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不排除元顺帝是朱元璋授意徐达放跑的,这点从后来明朝给予顺帝的称号就看得出来。第一,明朝开国后明朝官方通过修元史,上顺帝尊号等方式承认明从元朝手里接过政权的,明朝开国时很多元勋是做过元朝官吏的,如果抓住或者杀死元顺帝,从封建礼法角度反而说不过去。第二,当时元朝还有一定实力,包括王保保李思齐以及云南的梁王等,几十万大军还是凑得出来的,再加上草原上的一堆王爷,只是元顺帝瞎折腾,给了朱明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逮住或者杀死草包元顺帝,反而可能让蒙元残余势力团结起来,推出一个有威望和号召力的新皇帝,反而会增添明朝最终一统天下的难度。事实也证明,顺帝北逃后,虽然也经常对明朝北部边境进行骚扰,但最终也没成什么气候,反而给了蓝玉建立不世之功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