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强权换来的禅让就是合法的吗?曹操杀了汉献帝的皇后、贵妃和皇子,把汉献帝根本不当人看待,当然汉献帝自己也不像个人,一点血性都没有,曹髦都比他强。曹丕在这种大前提之下,让汉献帝禅让,这也叫合理合法?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就说明了一点,这个世界不讲道理,只讲实力。所以没有必要把合理合法再搬上讲台作为幌子,谁实力强谁就可以做皇帝。
冠冕堂皇的禅让反而显得很虚伪,反倒是直截了当的篡位,会更加让人心服口服。曹丕应该告诉大家:咋地?不服啊?我就是篡位了,我实力强,你行你上啊!
反观刘备的称帝,我觉得是合理合法的。为什么?因为汉献帝下台了,大汉朝没了。这个时候要想延续大汉朝,就必须要扶植一个皇帝出来。就当是那情况,还有谁比刘备更合适的?
其实刘备和刘秀是一个情况,大家都是汉景帝的后代,都跟正统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都是从基层做大。只是刘秀成功了,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都说他是正统,而刘备失败了,所以大家都瞧不起他,说他是乱贼。仅此而已,没有那么多大道理。
当年张士诚、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要是成功了,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对他们指指点点,认为他们是乱贼吗?当然不会。其实朱元璋、多尔衮这些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可人家成功了,所以就是正统了。
一、要是刘备坐了天下,汉献帝依旧得下台。汉献帝集团的班子,已经被曹操基本杀光了。一个皇帝,就算是在和平时代,如果没有自己的班底,那么他想要行使权力,其实并不现实。
因为大臣们跟他不是一路货色,人家不听他的,你又能怎么办?比如说汉废帝刘贺,他自己带了200多个亲信过来登基。霍光一看,这哥们是来夺权的!所以立刻就把他给废了,同时把那200多个亲信全部诛杀。
刘贺登基那个时候,正是大汉朝最强盛的阶段之一,为什么还会出现皇帝被废掉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大臣们不是皇帝的班底,不听皇帝的话。不是所谓的刘贺荒淫无道,事实是,这世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皇帝都是荒淫无道的。
所以说汉献帝的班底都被除掉了,留在朝中的都是曹操的班底,这才让曹丕顺利登基。道理是一样的,刘备手握汉献帝,再让他一统天下以后,其实情况和曹丕是一样的。
因为汉献帝没有班底,满朝文武都是刘备的班底。刘备完全有资格像霍光一样废了汉献帝,也可以像王莽一样取而代之。而且刘备比王莽有优势的地方是,他跟刘秀一样,都是老刘家的子孙。
所以只要实力允许,刘备肯定会取代汉献帝,而且是合理合法的取代。毕竟实力上允许,客观条件也是最佳的。
二、汉献帝大概率会被杀,但是此前没有这种案例。如果刘备取代汉献帝登基称帝,那么汉献帝的结局会怎样呢?我们先看看后世的几个例子,看看那些下岗或者即将下岗的皇帝,是什么结局。
-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登基的时候,晋恭帝司马德文先被封为零陵王,没多久就被刘裕派去的人给宰掉了。
- 大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登基的时候,他名义上的外孙周静帝宇文阐,被封为介国公,没多久也被杨坚派人杀害,年仅9岁。
- 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上台时,如法炮制,将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废除并封为酅国公,不到一年时间,这孩子也挂了,年仅15岁。
- 最著名的就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这哥们还没登基做皇帝,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提前把小明王韩灵儿给弄死了。
历史上有这么多历历在目的例子摆在这里,傀儡皇帝都没什么好下场,这是可以肯定的。相对来说曹丕对汉献帝的处理,还是比较温柔的了。
至于汉献帝如果落在了刘备手里,估摸着也是个死。因为汉献帝活着一天,那么天下人都会觉得刘备夺取了汉献帝的江山,岂不知这江山是刘备和他的班底一点点打下来的。
三、刘备就缺一个成功,其他的都具备了。如果说三国唯一可以名正言顺登基称帝的,估摸着只有刘备了。因为刘备高举大旗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外刘备本人姓刘。
大汉朝当时还没有灭亡,人心思汉的局面其实还存在。之所以后来有人说人心不思汉了,那是因为曹操能力太强了,曹魏的统治完全取代了汉朝的统治影响力。
而且汉朝能给士族们的利益,曹丕一样不落地全部给了这些士族,这些士族们都不思念汉朝了,老百姓思念与否都没有任何作用。
刘备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在军事上没有取得成功,仅此而已。他不是曹老板的对手,所以就算他再跟刘秀的出身地位相同,他也走不了刘秀的老路。
从西汉的角度来说,东汉王朝压根也不算啥正统,至少不算汉朝,是完全属于另外一个朝代了。只不过刘秀姓刘,所以给老祖宗一个面子,称之为汉朝。
真正的汉朝已经被王莽给灭了,人家王莽可是做了15年皇帝的男人,他的新朝取代了汉朝长达15年时间,怎么能被忽略呢?其实就是正统思想在史学界作怪,大家觉得王莽是乱臣贼子,所以不配做正统王朝。
可是如果刘秀没有战胜王莽,王莽的江山传承了两百年呢?你还能这么视而不见吗?这就是成王败寇的道理。
总结:汉献帝到哪儿都免不了被废的厄运。皇位是当时所有豪杰都想要争夺的东西,谁实力强大,谁就有资格拥有它。可问题是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实力可言的汉献帝,拥有皇位,这就比较滑稽了。
所以说他手无缚鸡之力,却占着狼群们都要争夺的食物,你觉得他能长久吗?自然是不能的。落在曹丕手里,还能勉强活下来,真落在了刘备手里,绝对活不成。
参考资料:《三国志》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如果刘备也学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顺利荡平了其他军阀(诸侯),那么汉献帝就尴尬了。刘备打了大半辈子仗,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换来的江山,不可能拱手让给一个八百竿子也打不着的所谓的皇侄,他又不能搞皇侄“禅让”给皇叔的把戏,怎么办?汉献帝很可能会病死,会失足落水淹死,会墙倒砸死,甚至被雷电劈死等等,不一而足,反正哪一种最能掩天下悠悠之口,他就得按哪一种方法去死。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最有可能的就是汉献帝禅位给刘备,而刘备封汉献帝为王。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汉献帝最后的结局估计就是死于非命,当然就算是刘备干的也会用别的原因掩盖,或者汉献帝做个几天傀儡皇帝,然后因病暴毙之类的可能性要很大,反正皇权是不会回到汉献帝手里的。
一、刘备的志向本来就是皇帝刘备从小的志向就是当皇帝,看过《三国志》的基本都知道刘备的志向,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屡败屡战靠的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精神,这种小强精神就来自刘备那能当皇帝的志向。
后来有了机会,先是汉中王,然后曹丕窜汉,那会汉献帝还活着呢,刘备就对外宣称汉献帝被曹丕逼死了,最后极不情愿的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勉为其难的当了皇帝。
二、汉献帝不想任人摆布汉献帝是以前的陈留王,和之前的少帝相比那还是比较有胆魄和见识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衣带诏事件,更不会和刘备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家伙认亲戚,毕竟刘备自称刘胜之后,刘胜的后代太多了,几百个儿子到了刘备这就算真是皇亲国戚,鱼目混珠的可能性也很大。
汉献帝之所以和刘备攀上亲戚,那是希望借刘备之力,自己能够逃离苦海呀,可汉献帝哪知道,如果真跟了刘备那是刚从狼窝出来又进了虎穴。
三、刘备集团的谋士不会留下汉献帝和曹魏集团的谋士逼迫汉献帝让位一样,乱世之中,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是善茬,虽然刘备的旗号是匡扶汉室,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是要自立为王,以夺天下的。
要不然蜀中刘璋本来就是比刘备还纯粹的汉室宗亲,不好好效忠汉室投靠刘备干啥,法正,张松之人也是想遇上明主干一番事业的,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
总结:就算刘备真的迎取了汉献帝,也不会把权利还给汉献帝,不但刘备不愿意,刘备手下的人也不会愿意,最多继续挟天子以令天下,但是好处就是刘备也是刘姓,最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找理由干掉汉献帝,自己还是称帝罢了。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那国贼就不姓曹了,而是姓刘,刘备的刘。
别看刘备这大半生都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但他复兴的汉室不一定就是刘协的汉室啊。别忘了,刘备也姓刘,他自认是汉室宗亲,并且汉献帝还认了刘备做皇叔,所以如果刘备真的荡平诸侯,那汉献帝打算怎么封赏刘皇叔呢?
别忘了,刘备晋位汉中王可是自封的。刘备就远远的给汉献帝上了个表,说自己现有要当汉中王,至于汉献帝乐不乐意,那刘备就从来没考虑过,甚至是刘备集团的其他人也没有考虑过。这种操作,你要说刘备有多尊重汉献帝,那就是开玩笑了,说不好听的,这份尊重恐怕还没有一张纸重。
更何况,跟着刘备混的这些人都是需要封赏的,难道这些人就为了个名头出来跟刘备打生打死啊?那这些人就是刘备的属下啊,是刘备集团的人,对这些人的封赏谁来给?这必然是刘备封赏啊,别忘了,汉献帝身边也有人!而汉献帝身边的人可不听刘备的!
这样说吧,当刘备荡平天下,汉献帝如果想在刘备头上骑着,那关羽和张飞就能把汉献帝剁吧剁吧,根本就不用刘备张嘴。汉献帝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想想怎么主动禅让吧,毕竟将皇位给自己皇叔总比给外姓人强吧。
如果刘备迎回汉献帝,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汉献帝?
由于《三国志》作者陈寿及《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偏向,虽然刘备智谋和武力方面都不是很突出,但他在三国中的形象很正面,一说起刘皇叔,那都是仁义无双、以德服人,在当时拥有众多铁粉。
很多人一听他的名字,就情愿跟着他跑,甚至还有“陶谦让徐州”这种事情。另外,刘表对刘备的另眼相看,以及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都是因为他的形象经营得太好了。
于是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仿佛刘备才是三国故事中的第一主角,曹操是奸角、孙权是配角。可事实上,蜀汉这个政权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43年,疆域面积、人口数量都是垫底。
当然了,陈寿和罗贯中偏爱刘备,也不是因为他个人,而是因为他以匡扶汉室为口号,所建立的蜀汉代表的是汉室的延续。以其说两位作者喜欢蜀汉,不如说他们以汉室为正统。
那么,如果刘备在争霸的过程中迎回汉献帝刘协,并打败了其他诸侯,最后会怎么对待刘协呢?
这么说吧,不会比曹家对刘协更仁慈,刘协甚至会失去性命。
刘备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西汉的藩王,刘协则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后裔。刘胜和刘秀的血缘都已经很远了,刘备跟刘协更是远得不能再远的亲戚。
说得直白点,两家若有情投意合的小情侣,成亲都没问题。这就意味着,刘备和刘协之间没什么亲情,全靠一个“刘”姓维系着。
况且刘备早已沦为平民,很是落魄,假如天下太平,他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见到刘协的面。两人压根没相处过,没感情基础。
刘备自称皇室后裔,只是种凝聚人心的手段,刘协认他做皇叔,那是病急乱投医,能找一个靠山是一个。
可惜,刘备从来不是刘协的依靠。
众所周知,吕布曾和刘备争徐州,双方交战数次,刘备不敌,依附了曹操,在曹操的帮助下打败吕布。之后,刘备跟着曹操去往许昌,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刘协。
对于刘备的到来,不想被曹操当作傀儡的刘协十分开心,他也听过刘备的名气,正式承认了刘备的身份,指望刘备救自己于危难。
199年,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建立“衣带诏”行动小团队,邀请刘备参加。按刘备一贯的人设,他应该是参加的,可他没有。
没多久就发生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知道曹操忌惮自己,担心被谋害,竟然找机会跑了。诚然,刘备留在许昌或者也做不了什么,远走他方,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这可不是忠臣该有的表现。得知刘备离开的那一刻,刘协定然无比失望。他的这位皇叔,和别的军阀区别也不是很大。
后来刘备就没怎么管过刘协了,更没想过营救,尽管他一直拿汉室说事。或许在他心里,刘协并不等同于汉室。
其实很多忠于汉室的臣子估计也是这种想法,只要汉之国号能够流传、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还姓刘,是谁并不重要。刘协能当皇帝,刘备也有这资格。刘协可以被取代。
因而,一传来刘协禅位于曹丕的消息,刘备就火速登基称帝了。《三国志》中解释,这是因为蜀汉君臣以为刘协已经被害,可这根本说不通。如此大事,不得到确切的信息就敢干吗?
那可是皇帝,又不是普通的小吏,一个可能没了,另一个不经查证,赶紧就顶上。
而且曹丕为了宣扬自己的仁德,做好表面文章,一定会把自己给刘协的种种优待公布于天下,蜀汉怎么会产生“刘协已死”这种怀疑呢?
只能说明,刘备早已在等这个机会。他手下的谋臣武将,平日的言谈里也没把刘协当回事儿。
客观来说,不管刘协死没死,刘备称帝都是正确的作法,将自己提高到与曹丕一样的等级,否则在政治身份上就弱了一等。更重要的是,刘备如果不这样做,汉室就断绝了。
虽然后世也没将蜀汉当作汉,但当时的人们是有这种想法的。不过站在刘协的角度,刘备的称帝,是对他的再一次放弃。
退位后的刘协,实际上生活得挺好,亡国之君能有他这种结局算不错了。曹丕封他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使用汉之礼仪。
曹丕这么做,是要显示自己的宽容,也是想表示江山传承有序。越没底气,越要表现得大方。
反观刘备,他若是中兴汉室的功臣,自身威望必然达到顶点,也就会站在曹操那个位置上。就算他真心奉刘协为主,手下的谋士将领们也不会愿意。大势之下,刘协也只能让位。
又因为刘备也是刘氏子孙,不需要借刘协彰显正统,刘协也就没了价值。为防未来生变,弄死他是刘备最好的选择。
总之,刘备不是三国诸侯中最后的大赢家还好,若是,刘协小命休矣。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