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这是两兄弟,也是交替做皇帝的两个人。他们俩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在明朝历史上,这对兄弟也是比较著名的皇帝。
朱祁镇被大家戏称为眀堡宗,为啥?因为他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人给生擒了。结果皇位就落到了弟弟朱祁钰身上,而朱祁钰做了8年皇帝以后,体弱多病又无子嗣,从瓦剌归来的朱祁镇再次发动政变,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一、朱祁镇的人生分三个阶段比较合适。- 1、太后辅政阶段。
历史上对朱祁镇的评价之所以还不错,主要就来自于这个阶段。朱祁镇登基的时候才9岁大,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就要处理国家大事?这可能不太现实。
张太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到了明英宗时代就是太皇太后了,天下她最大,谁敢不买她面子呢?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也只能靠边站,国家大事全都由张太后一个人说了算。
这位张太后和她的丈夫明仁宗朱高炽一样,都是非常仁厚且有能力的人,她可不像吕后那样一心只为了自家的利益。
张太后在位期间,启用了三杨辅政。三杨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老臣一个比一个有能力,所以有他们辅佐,朱祁镇只需要坐在龙椅上打哈哈就行了。
这一时代延续了仁宣之治长达11年的时间,正统十一年,伴随着杨溥的离世,张太后和三杨全部去世,朱祁镇也正儿八经成为了说一不二的皇帝。
- 2、瓦剌一年游,换来了7年的幽禁生涯。
朱祁镇亲政以后,开始大肆启用宦官。宦官自幼跟着他一起长大,所以是朱祁镇身边最亲密的人,因此朱祁镇特别喜欢身边的宦官王振。
当时瓦剌人时常带兵南下,王振就怂恿23岁的朱祁镇带兵北伐。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20万大军死伤殆尽,朱祁镇被人也被瓦剌人给抓了。
皇帝被抓了,这可真是旷古奇闻。为此明朝一下子就乱了,大量官员主张南迁,把北方留给瓦剌人。唯独于谦走到台前,直言不讳地认为,谁让南迁,谁就该杀。
朱祁镇被抓走以后,瓦剌的领袖也先本来还想着要跟大明朝勒索点好处,结果在孙太后和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居然成为了新皇帝。
朱祁钰和朱祁镇不是一个妈生的,他是庶出的孩子,本没有继承权。他自己也不想做皇帝,可这是赶鸭子上架了。在于谦和众将士的努力之下,总算是挡住了瓦剌的进攻。
朱祁镇在瓦剌吃好喝好,白白浪费了人家一年多的粮食,最后也先觉得把朱祁镇放回去扰乱明朝,似乎比留在自己这里或者杀掉要好得多。所以朱祁镇就被放回来了。
回来以后,朱祁钰就把朱祁镇册封为太上皇,将他幽禁在了南宫。并且不允许他随意出来,也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去探望,相当于是坐牢,这一坐就是7年。
- 3、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朱祁钰啥都好,就是没儿子。他当了8年皇帝以后,身体一下子就垮了,而且还没有儿子,这让大臣们看不到希望。
毕竟朱祁钰一死,要么太上皇朱祁镇复出,要么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这两个人可都是活得好好的。
因此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首的投机分子们,果断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把朱祁镇从南宫给接了出来,让他再次成为了皇帝。朱祁镇一上台就杀掉了名臣于谦、范广,断了自己的后路。
朱祁镇再次掌权,这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许彬等人的功劳,所以朱祁镇开始大肆封赏这帮人,可这帮人全是大奸大恶之人。
在这帮人的胡搞之下,大明朝盛世太平的局面,瞬间就垮了。朱祁钰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也被朱祁镇给毁了。
以至于经济垮塌,民间数十万人发动起义,所以说这糊涂蛋做皇帝,是真的不适合。他对历史唯一的贡献,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二、明代宗朱祁钰,命短绝嗣。朱祁钰对大明朝来说,那就是大救星。因为在大明朝即将丢了北方天下的时候,朱祁钰扛起了大旗,坚决抵抗瓦剌的入侵。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未来,否则大明朝在朱祁镇这一代就亡国了。朱祁钰是庶出,本没有资格登基,所以他上台以后,非常谦虚,知道知人善任,也懂得虚心下问。
这么一来景泰时代的大明朝,要比正统时期繁华太多了。土木堡之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朱祁钰的统治之下,逐渐开始消失。
朱祁钰重用于谦治国,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此外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了改革,可谓是大明朝的中兴之主。
问题是,朱祁钰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他没有儿子。不是他不孕不育,他有过一个儿子朱见济,可惜夭折了。此后就没生过儿子了。
皇帝没有子嗣,再加上他体弱多病,那就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因此大臣们一个个都倒向了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镇重新登基的时候,朱祁钰还活着,只不过是在病榻之上。
夺门之变发生了一个月以后,朱祁镇才想起来,自己的弟弟还在病榻上躺着呢!所以朱祁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
总结:朱祁钰心慈手软,所以很难善终。朱祁钰最大的悲哀,那就是没有对朱祁镇下手。囚禁他7年时间,只会增加他们俩之间的仇恨,对两人的关系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给朱祁镇一个痛快的,难道你要囚禁他一辈子吗?
所以说朱祁钰实在是太心慈手软,如果朱祁镇这一脉被斩断了。那么大臣们也就只能依靠朱祁钰指定人选继承皇位了,谁还会发动什么夺门之变呢?
可惜朱祁钰迟迟没有这么做,或许是顾念兄弟之情吧,但是朱祁镇可不会顾及什么。人家被关押了7年之久,出来就是要发泄愤怒的,你正好撞在了他的枪口上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朱瞻基是个不偏心的好父亲。儿子就两个,两个儿子都当了皇帝。别人是兄终弟及,他们却有点不同。兄长正当壮年,弟弟却继承了皇位。这两兄弟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皇帝的故事,还得从朱祁镇年幼时说起。
他们的爹朱瞻基求子路上艰难,多年未有子嗣。1427年孙氏生朱祁镇,次年母凭子贵孙氏册封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继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正统早期还是不错的,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辅政。
- 三杨辅政
“三杨辅政”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下重要功勋,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长期担任阁臣,三人皆历仕五朝。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在“三杨辅政”时期,凭借三人在文臣中超绝的声望,以及两代帝王的特别信任,内阁地位迅速提高,阁臣品秩提升,获得了“票拟”权,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俨然凌驾于六部之上,论权柄之重,六部尚书已不比阁臣。
杨士奇是“三杨”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历任建文、永乐、仁、宣及正统五朝,长期把持内阁。在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尚为太子的正统皇帝时年九岁,而杨士奇已经是古稀高龄,主少臣疑,作为一个身历五朝的勋臣股肱,杨士奇率群臣于文华殿谒见太子,口称万岁,以安群臣之心。可惜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
另二杨是杨溥与杨荣。都已年迈。
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世,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宠信太监王振。
2宦官王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事情还得从王振发迹说起。王振是蔚州人,曾经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原本他也想担任学官,可是家道艰难,生活难以为继。当时明成祖下旨,“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于是王振选择自宫,进入明朝皇宫之中。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所以明朝的宦官都是什么文化的人,当过学官的王振显得鹤立鸡群,因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明宣宗在位时,派王振负责教导太子朱祁镇。王振很聪明,每天都能哄得太子十分开心,因此得到朱祁镇的喜爱。
明宣宗去世时,太子也就8、9岁,一个幼子更加依赖王振。不过当时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尚在,她还能压制着王振,有事没事叫去骂一顿。几年后张氏病逝,担任司礼监太监的王振,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才华”。
王振专权期间,做了不少坏事,那些凡是不迎合他的,都被他赶出朝廷,贬到地方,他还将朱元璋设立的那块禁止宦官专权的铁牌毁掉。明英宗对他可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此人。
3土木堡之变
蒙古骑兵在也先的带领下,对大明朝发起挑战。警报传来,朝廷震惊了!年轻的皇帝却很激动,太监王振也很激动。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于是他怂恿皇帝御驾亲征。也许正值青春叛逆时期,尽管大臣们都反对,但是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带着大太监王振,还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号称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走到半道上,发现蒙古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
还是赶紧撤吧。王振不肯错过如此大好的光宗耀祖先生机会,于是,他想了一个很馊的主意,带皇帝家去他家看看。这皇帝要是去了,祖坟冒不得冒青烟嘛。
这么荒唐的事情,皇帝居然答应了。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奔蔚县去了。
走到半道,王振又觉得:如果这几十万人去他们家。会把庄稼都踩坏了,老百姓会骂他。
于是,又劝说,皇上别去了。以后再找机会。
大军走到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追上了。结果,年轻的皇帝朱祁镇,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群臣愤怒。找到这个罪魁祸首。明朝将军樊忠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然后用大锤将王振击杀。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即位。
4朱祁钰即位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朝堂之上于谦用其浑厚的嗓音说道:“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郕王生母吴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杀叔后占有了吴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钰。因此母子长期隐藏宫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认。本来朱祁钰只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对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钰起初是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皇位”。于谦又正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朱祁钰从了。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钰他任人为贤,对王振的党羽进行打击,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族属无少长皆斩”,其他家族成员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谦。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5太上皇回朝
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瓦剌的也先三天两头派人和谈,王直多次请求皇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钰当时就不乐意了,坐上了宝座,如何愿意下来。
然而再不愿意,“太上皇”毕竟是明朝的“太上皇”在外族那里始终不合适。1450年,宣称北狩一年的明英宗终于回家了。景泰帝无意归还皇位,“太上皇”的车驾直接被开往南宫禁地,开始长达七年的囚徒生涯。
朱祁钰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太子却不是自己亲生的。权利这东西一旦沾上了就放不下来。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景泰帝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事与愿违,新太子才立了几个月,就得重病死了。这可是景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对景泰帝打击可想而知。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6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可见英宗对他弟之恨有多深。
7念念不忘
明英宗复辟后,对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下诏追复王振的官职,还命人“刻木为振形,招魂葬之”。北京的智化寺是王振所建,明英宗下诏,在寺内为王振建立旌忠祠,而且塑像祭祀,还书写碑文,为王振歌功颂德。王振死后的待遇,俨然如同他是为明朝殉国的英雄一般
朱祁镇对王振是“真爱”,忘记了亲葬大明几十万精锐之人是谁,又是谁造成自己被俘的耻辱。复位后不但不给王振定罪,既然还想给他立祠!这也只有昏君才能干这事了。
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8忠臣于谦被诛
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就有定论了,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这点朱祁镇心里比谁都清楚,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必须要杀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于谦正是当年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者,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也就代表着朱祁镇是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这自然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要关系到明朝的几个政治势力了,正是因为明朝的土木之变,让朝廷中的两大势力损失惨重,这两个势力就是武将集团和宦官集团,而这个时候由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文官集团已经有了占据上风的势头了,而且还稳稳的压制了其他两个阵营的实力。
所以才会出现武将和宦官联合在一起扶立朱祁镇复位的事情了,而这场政变针对的就是当时的文官团体,而于谦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结局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这两位是怎样的皇帝应该很明朗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欢迎关注,精彩内容持续奉上。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我是帝国通史,我来回答:
整个大明王朝中,兄弟二人组先后当皇帝的比任何一个王朝都多,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其他都是和平让位,只有大明朱家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
一、客观的功过是非朱祁镇是为英宗皇帝,这个英字颇有讽刺意味。因为这位皇帝确实是一位“英豪”,率领大明王朝的精锐一鼓作气前去“天子守国门”,但他作为君王,却并没有死社稷的勇气,不但百家,而且沦为了囚徒,饱受凌辱。
这位九岁登基的孩童皇帝 ,长期处在极为压抑的环境下,朝政由张氏决断,成长由制度规范,他在失去本该拥有的快乐中成长起来,而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压抑感,使得其在当政之后开战了大肆的报复。而这一切,就奠定了英宗早年的当政基础,也成为了历史评价英宗朱祁镇的关键点之一。
瓦剌部的再次入侵,成为了点燃英宗心性火药桶的一根火柴,面对入侵,愿意我行我素的英宗皇帝和王振一唱一和,全面准备进入御驾亲征状态。历史上评价他宠幸宦官,这的确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污点,但他是孩童皇帝,自小身边就是宦官内侍,如何不培养出信任呢?但这一切造成了他的失误,葬送了皇位。
朱祁钰,这位堪称大起大落的代宗皇帝,一个代字变充分彰显了其一生,代坐皇位是他的人生巅峰。朱祁镇在外,朝中无人主政,而瓦剌部全面进军,跨越长城兵临城下,随时都有亡国危险之时,朱祁钰登台,这位本是太平王爷的监国之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
二,可怜的皇帝就当时而言,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构成了英代二朝的重大事件,其他事件都被这两件事关皇帝的大事所遮盖。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历史评价,也在这两件事当中形成。朱祁镇以夺门登基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皇帝,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认可的皇帝。因为在这之前他对皇帝职业无动于衷,但失去远比得到更能教育人,于是这位皇帝真正意义上登上了大明的舞台。
至于朱祁钰,只能说他是一位苦命的大明藩王,被无端卷入这场权力的游戏当中,又无奈被时局所抛弃。他刚拔上井研看了一眼,却又被朱祁镇给蹬了下去,在解决了大明王朝存亡危机之后,悄然退场。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知识不够,闲话来凑。
这二位爷,那是实实在在的有故事。
大哥朱祁镇,用当年明月的总结很到位:打错一仗,杀错一人。这也是让人黑他的最大污点。
老弟朱祁钰,过渡皇帝,被人架上皇位,尝到甜头后,心思都在如何防着他哥哥身上。最后历经夺门之变。亮点是,重用了于谦,治理了黄河。
大哥朱祁镇
其一,打错一仗。正统十四年(祁镇大哥的年号),瓦刺挥兵南下,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打算大大的干一仗。结果,让王振这啥也不是的玩意给坑了,结果是20大军死伤无数,朱祁镇自己也让人给逮住了,成了俘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土木堡之变”。之所以让大家诟病,原因多为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目的竟然是觉得战争可以玩?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兵,着实不可玩也。还有一点就是,轻信王振,当时,但凡是个明白人都劝诫他不要去,关键是不听啊。以为朱棣大帝附体呢。
其二,杀错一人。其实,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上最灿烂耀眼的本人觉得就是于谦了。因为这是货真价实的英雄,历史的节点,力挽狂澜的他,硬生生为大明续上了命,没有北京保卫战,也许就大明就不是亡于万历了。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抓,最牛的军队也让人给打崩了,士兵军心涣散,再上王振那帮啥也干不成了,回来四处瞎说,撒播夸张于事实的谣言,大明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这时候,一帮主和谈判派出来了,干啥?迁都吧,往南迁,打不打的再说,先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时候于谦站出来了:主张迁都的,都该死。难道宋朝的事都不记得了?
于是,在于谦的力荐之下,大明朝迅速稳定下来,立了临时的皇帝——主心骨有了,制定作战计划——北平保卫战,筹集作战物质——通州军粮,这都干完了之后,部队的心气也上来了。有这么有自信的领导,还怕个鸟。
北平保卫战打响了,当然,过程十分震撼,人性的闪光点,会永远的被历史铭记。当德胜门在于谦身后缓缓关闭后,他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各位有幸去杭州的小伙伴,别忘记去于谦祠,瞻仰一下这位英雄。
北平保卫战——胜!!!一说到于谦,有些刹不住。不说点又觉得你们体会不到他被冤杀究竟是多大的冤。
没错,等朱祁镇再登上皇位的时候,于谦被他杀了。
怎么杀的?最开始有人说得杀于谦啊,朱祁镇说不能杀,于谦有功啊。可是,又有人说了,他必死不可,他不死你名不正言不顺啊。没办法,朱祁镇一上头,杀了。事后发现后悔,也晚了。
其三,是个好人。有多好呢?他临死前不忍心看那么多无辜之人一起赴死,于是违背了祖训,废除了殉葬制度。也许,在做俘虏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最难面对的生死。对人,对己,对生命的尊重。
他性格好,做俘虏都能和看守人处成铁子,最后还甘心为他背叛也先。不得不说,不是真心实意,能处到那份上吗?还有一点,他和钱皇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国产爱情故事,等待和爱。
其四,夺门之变 差点把这个忘记了,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朱祁镇在被软禁七年之后。再次登上了皇位,统治大明王朝。
朱祁镇就到这了。
老弟朱祁钰
其一,防他哥。我他哥被抓后,大明决定要再立一个皇帝,这差事就落到他头上了,一开始他不爱干,作为皇室子弟,这孩子觉得做皇帝不咋地,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所以不想干,没招啊,太后都下诏书了,让你干你就得干。
没成想,这一干,上瘾了。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啊,这差事好啊,尝到甜头的他心里一直有根刺啊,因为这皇位他是捡来的,随着于谦打了胜仗,眼瞅着他大哥朱祁镇没啥利用价值了,要回来,那他大哥回来他咋整,心里别扭不。于是,他基本就是不想他哥回来,能拖就拖,别人觐见就当没听见,或者顾不上,偶尔还得亲自出手设置点障碍。没成想,出来个能人,靠张嘴真把他哥接回来了。
朱祁钰不乐意啊,老不乐意了,派人接他哥时候就整了两匹骡马,一台车。一回来就给关南宫里了,也就是软禁起来了。到什么程度呢,好像吃喝都得皇后做手工才行。可见这皇位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几年后,朱祁钰有病了,他哥夺门之变,重新拿回来皇位。他这位过渡皇帝,也就彻底过度过去了,没有陵寝,最开始也没给谥号。
他在位这几年,放权给于谦,打赢了瓦刺,稳住了江山。顺便治理了黄河。再有就是防他哥。
以上就是两位爷的故事。是非功过,交给历史,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
PS,网络配图,如有侵权,速删!!!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曾是大明王朝的两任皇帝,他们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但为了皇位的争夺,兄弟两最终反目成仇。二次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剥夺了兄弟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直到朱祁镇儿子上位皇帝,才恢复了自己叔叔朱祁钰的皇帝称号。
朱祁镇是大明朝第六位皇帝,这哥们儿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相反倒是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挡道。著名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皇帝朱祁镇盲目听从太监王振的建议,亲自出征蒙古瓦剌部。悲剧的是非但没有打败瓦剌,而且损兵折将,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给生擒活捉了。
有道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被朝臣推举为大明王朝第七位皇帝。
上任之后的朱祁钰力挽狂澜,坚守北京,拒绝南迁,重用少保于谦等贤良志士守卫北京城,最终击败瓦剌对北京的进攻,使得北京城转危为安。朱祁钰在任期间,能够知人善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做出显著贡献。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可惜的是最后朱祁镇借助旧臣势力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二次坐上皇帝宝座。朱祁钰不久病逝。
二次出任皇帝的朱祁镇不但杀害了少保于谦,而且对景泰时期老臣大肆迫害。重用曹吉祥,石亨等人。即使二次登基,依然没有新的建树,反而使得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损失殆尽。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朱祁钰
他哥朱祁镇不被瓦剌他也当不了皇帝,朱祁钰知人善用,依靠于谦守住了京城,稳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临危受命,顶着压力上位。
上位后他很节俭,对灾区予以不同程度的减税,发展经济。当时水患多发,他也是派官员着手处理。
他在位期间,景泰蓝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错,周边许多国家来京朝贡。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来了,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不惜贿赂大臣。其实做皇帝那么累,做个富贵王爷不是更好。
朱祁镇
当了两次皇帝,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加上热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过人家被俘了。过了七年才回来。
经历过灾难后也成熟了许多,回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贤臣,远奸佞,废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