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孙十万稳坐江东。这就是三国中期最典型的状态,蜀汉和东吴虽然已经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过去小打小闹,现在依旧可以拥抱欢笑。
诸葛亮表示:当初你偷袭我荆州,斩杀我大将关羽,又击败了我主刘备,害得他病死于白帝城,这我都可以不跟你计较了,毕竟我们实力弱。可是我北伐的时候,你能不能响应一下?
孙权厚着脸皮连连点头:要的要的,你放心去北伐,我要是助你一兵一卒算我输!不对不对,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你放心北伐,我肯定穷尽东吴之军力努力在东边打出一片天。
诸葛亮眉头一皱,不过也只能黯然叹息,谁让家底都被刘备和关羽给败光了呢!现在只能仰人鼻息,不求东吴雪中送炭,只求东吴别来落井下石就好了。
一、孙权啥都没干吗?干的那点事,真拿不出手。孙权偷袭了荆州,又击败了刘备,从此以后,三国局势立刻就逆转了。过去东吴最弱,现在蜀汉最弱。如果曹魏再击败蜀汉,那三足鼎立的平衡将会再次被打破。
这对于孙权来说,自然也是不利的。可是孙权一听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取得了大胜,他这心里又不是滋味了。这是人之常情,大家一起穷的日子,难道不香吗?为什么背着我偷偷出去打工挣钱?看不得邻居越过越好,这很正常。
为此孙权在表面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对大局来说,跟闹着玩一样。不仅寸土没有侵占,甚至连曹叡都知道这小子要干嘛,就是闹着玩呗!索性曹魏朝廷都没理孙权在边境上胡闹的举动。
- 1、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石亭之战。
这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对曹魏进行过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公元228年,东吴的大将周鲂,以诈降的方式取得了曹休的信任。
结果曹休果然中计,带着10万大军孤军深入,结果东吴这边早就埋伏好了,在石亭安排了陆逊、朱桓、全琮各带兵3万,痛击曹休大军,歼灭了曹魏1万多人。
这一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丢了街亭,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北伐无疾而终,当时他听说石亭之战胜利后,立刻带兵围攻陈仓,可惜曹魏守将郝昭严防死守,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打下陈仓,反倒是把粮草给消耗光了,只好撤军。
- 2、其他都是小打小闹了。
公元230年,孙权扬言要攻打合肥,这可把曹魏吃了一惊,因为同时诸葛亮正在北伐,而且刚刚取得了大胜,夺取了武都和阴平。
因此曹叡任命满宠为征东将军,作为淮南地区的老大,聚集了不少兵马来对付孙权。孙权一看势头不对,表示咱就是开个玩笑。
这可把曹叡气坏了,不过满宠并没有麻痹大意,他以为孙权还有后招,你可真的高估了孙权,人家说撤军就撤军,再也没出现过,以至于曹叡认为满宠你小子是不是想养寇自重?
此后从公元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这几年时间,孙权总是有北伐的意思,但是从来都是小打小闹,根本就看不到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几百人的战役也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吗?这不是闹着玩嘛!两个村的二流子都跑出来群殴,都不止几百人的规模吧?这如果也算助阵的话,真的没话可说了。
二、孙权是被张辽老哥给打怕了。当年孙权也想成为汉武帝那种人,汉武帝是哪种人?文能够安邦定国,武能够攻城略地。孙权安邦定国的确是一把好手,可是攻城略地就跟小孩儿过家家一样,完全是在闹着玩。
为了体现自己在军事上也有成就,当年孙权也不止一次参与北伐活动,可是结局让人咋舌。他带着10万人马进攻合肥,而张辽凭借800多人就把他的10万大军给赶跑了,就连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张辽干掉。
从此以后孙权就留下了孙十万的美名,而张辽则留下了威震逍遥津的故事。经历过这一次亲征,孙权终于知道,术业有专攻,像汉武帝这样的人,千古少见。
所以孙权此后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亲征北伐过,他对合肥这个地方有天生的畏惧感。张辽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孙权依旧警告手下人,要小心张文远!这小子不好惹,可见当初张辽对他的心理打击有多严重,好家伙,直接一仗给人家干出了心理阴影。
你让带有心理阴影的孙权,正儿八经地帮助诸葛亮北伐,这恐怕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毕竟孙权有些害怕过江。就算打过去了,也站不稳脚跟,所以孙权所谓的主阵那么多次,其实没什么战果。
三、孙权就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东吴的理想,那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就够了。这也是当时东吴所有士族们的想法,因为他们不愿意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
孙权集团和刘表集团比较相似,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豪族组成的集团。这帮人聚集在一起,表面上支持同一个主公,实际上各有各的利益需求。
每位豪族首领,都必须要代表自己家的利益,这就是孙权最尴尬的事情。如果要北伐,可以是可以,让哪位豪族的首领带兵马前去做先锋?
每个人必须要考虑,自己家族的人马如果打光了,那他们在东吴是否还有话语权呢?所以说没有人愿意真心北伐。
但是保卫家园,这帮人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一旦东吴被攻破,那他们家的利益也将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东吴的防守是天下无敌的。
总结:孙权想要通过称帝的手段,结束豪族林立的局面。只有称帝,才能让豪族林立的局面逐渐消失,这是孙权当时的想法。可是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孙权到了晚年上演了一出夺嫡之争,结果他出手解决了一大批江东豪族。
中央集权的确在孙权死后出现了,无论是诸葛恪还是后来的孙峻、孙綝,都能够自如地调动东吴绝大多数兵马。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北伐的最好时机,因为蜀汉被灭后,东吴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了。孙权表示,自己的动作还是太慢了。走路走太稳,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
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
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
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诸葛亮北伐时,蜀军是越来越强。而且东吴也并没有坐视不理,曾经多次北伐配合。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其实越到后面蜀军给魏军的压力越大。诸葛亮在世期间,曾经先后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时蜀军一举夺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是历次北伐中战果最大的一次。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时的蜀军最为强大,不过实际上恰恰相反。
诸葛亮接管蜀汉军政大权,是在刘备死后。此时的蜀汉经历了荆州、夷陵两次大败以后,部队损失惨重。诸葛亮接手以后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蜀军实力略有恢复,不过战斗力和之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蜀军第一次北伐能取得那么大的战果,主要还是因为刘备死后,曹魏认为蜀汉衰微,不构成威胁,疏于防范。加上诸葛亮以赵云率疑兵驻守箕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率蜀军主力出祁山,奇袭陇右,打了曹魏一个出其不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心浮动,才被蜀军趁势拿下,并非其真实战斗力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蜀军首先攻打陇西郡失败,随后在街亭马谡败于张郃,列柳城高翔败于郭淮,蜀军连战皆败,甚至面对陇西郡的州郡兵都没有优势,很明显其战斗力和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
之后诸葛亮继续苦练部队,并在北伐中让部队经历实战考验,才让蜀军的战斗力慢慢得到提升。
到第四次北伐时,蜀军在上邽、卤城两战击败魏军。特别是卤城之战中,魏军投入了雍凉地区的主力部队,司马懿、张郃、郭淮等名将尽出,依然不敌蜀军。到此时,蜀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魏军。
所以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选择了坚守不出,根本不敢和蜀军野战,就是怕了蜀军。因此从战斗力上来说,蜀军实际上是越战越强,给曹魏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而吴国在此期间也没有坐视,曾经多次北伐很多人对三国的了解,其实是来自《三国演义》。在演义中吴国作为配角,出场机会极少,只是在诸葛亮北伐时,偶尔会提到一句吴国出兵配合。这就让人觉得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一直没什么动静,或者是动静不大,不过实际上吴国北伐的次数也不少。
在诸葛亮主政以后,力主联合东吴,共抗曹魏。在他的努力下,蜀吴两国关系转好,双方都把曹魏当成了主要敌人。所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也并没有坐视,多次出兵北上。
像公元226年,孙权就出兵攻打石阳。公元228年,孙权又命鄱阳太守周鲂诈降,引诱曹休南下,一举歼灭魏军万人。公元230年,吴军出兵攻打合肥,被满宠击退。公元231年吴军攻打阜陵。公元232年,吴军攻打成山、庐江等地。公元233年,吴军攻打合肥、六安。公元233年,吴军又出兵合肥,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不难看出,吴国的北伐次数和规模其实都多于蜀汉,只是在演义中被简写了。所以不能说吴国没有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感谢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三国关系的实质。
三国形势图。三个政治实体,三方博弈,其中两方结盟是需要很多前提的。曹魏深知这一点,始终没有全面出击。
魏、蜀、吴是三个独立的实体,为了一时利益可能会结盟,但改变不了博弈求存的根本诉求。如赤壁大战时孙刘会合作。但是那次合作是有前提的。彼时刘备很弱小、没有自己的地盘,一时相助也无妨。可是当刘备同时占有益州和荆州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再助刘备, 无异于养虎为患了。孙刘两家的联姻也很脆弱,当孙夫人被送回江东的时候,就相当于二者关系的破灭。
诸葛亮主政后派邓芝修补二者的关系,但也只是结束了二者的战争状态,相当于签署了“和平协议”,但是距“同盟条约”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别说诸葛亮伐魏,吴国没有协同。就是蜀汉政权到了最后关头,司马昭举国之力伐蜀的时候,吴国都没有出手救援,三国关系的本质可见一斑。
以孙权为例,曾经前后三次向曹魏政权上表称臣,避战求存,才是孙吴政权的首要战略。纵观整个三国,吴国都是以防御为主的,最缺少进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东兴之战和西陵破晋等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孙吴在防御中取得的胜利。主动进攻鲜有胜利
其次,要理解协同的困难。
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间五次北伐,战场始终局限在两条路线上,这样的北伐实属无奈之举,很难预期成果。
如果吴、蜀两国同时出击,那是两个不同的战场,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长江流域,相距甚远。要想取得效果,必须强化协同、同时出击,这样才能实现预期效果。想到那时的通讯条件和基础设施,怕是支撑不了吧。所以,吴国即便想配合,也踩不到点上。
再次,了解对手魏国的国防战略。
邓艾灭蜀之后,孙吴的形势更是岌岌可危了。只有招架之力。此时,东吴内部矛盾再爆发,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
从曹操的晚年到整个曹丕执政的七年,曹魏的战略一直都是对西(即蜀)进行防御,对东(即吴)进行有限进攻。即便曹丕有三次伐吴,也不是倾尽全力的类似的“灭国大战”,都是有限度的。而且结合消灭了割据青徐二州的割据势力、真正统一北方,所以史学家一直对曹丕伐吴的真正动机有争论。所以,三国的前半段,整个魏国无论对蜀、对吴都是防守的态势。那魏国在忙什么?休养生息。三国后半段,曹魏灭蜀之后,对吴国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此时的吴国只有竭力防御、自保的余地,再无力量北伐了。
整个三国,最强大的魏国没有过来征伐,吴国又怎么会主动进攻找打呢?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首先要指出题主问题中的一个矛盾点,那就是诸葛亮最后几次北伐的 时候还远远够不上三国后期,顶多也只能算是三国中期。
从220年魏国建立到280年吴国灭亡是史学界公认的三国时期,如果从孙权229年称帝到蜀汉263年灭亡,则有44年时间,诸葛亮后两次北伐分别是231年和234年,无论哪种算法都不算三国后期的。言归正传,其实蜀汉和东吴在面对曹魏的问题上虽然始终没有达成战略上的协同作战,但是两国还是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定战果的。
魏国一统北方,占据着中原地区的广大领土,此时的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无论是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曹魏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都不一定能对付得了。除此之外,东吴和蜀汉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公元229年, 孙权登基称帝,诸葛亮出于多方面考虑决定承认孙权的皇帝地位,并且由吴国御用写手胡综执笔写下了《中分天下盟》,主要内容写到: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说这份盟约是地图开疆也可,异想天开也罢,至少蜀汉和东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实做到了没有互相攻伐,这一点其实才是这个盟约最重要的部分。
魏强而汉、吴弱,如果汉、吴两国再互相征伐,那么结果一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国同盟本身就是一种互助,不仅是气势上的,也是战略的上的,在诸葛亮第三、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也是起兵北上,而且气势不小,在短时间内确实给魏国造成了两线作战的局面,只可惜蜀汉和东吴两国加一起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或者孙权北伐成功,魏国独大的局面就被打破,蜀汉得关中、东吴据淮南,三国就达成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就使得吴、汉的同盟变得极其脆弱,毕竟共同的目标变弱了,而两国的对立就升高了,所以,两国难以达成真正的战略协同。
到了三国中后期,姜维领兵数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总体上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倒耗费了不少国力,而东吴方面,孙权逝世后,吴国内部内乱频繁,直至孙休斩杀孙綝后,吴国内部暂时稳定,并且在孙休的治理下走向安定发展之路,直到曹魏发兵灭蜀汉,但是蜀汉灭亡的太迅速了,吴国所谓的援军走到半路就变成征伐魏国的战略进攻部队了,而且还被蜀汉旧将罗宪拒城数月,魏将胡烈从荆州出兵进取西陵,陆抗为了防止腹背受敌,只得退军,这也就是蜀汉和东吴最后一次交际。
所以吴国不是不帮助蜀汉,而是爱莫能助啊。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吴蜀是军事,政治上的联盟,孔明几次北伐,都是告知吴国的,希望得吴国帮助的!
吴国在东线也真的出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说是牵制作用,并没有实力战果,也未造成魏国的什么损失,因为东吴大帝亲征也被张郃打败了!长江天险起到很好的保护东吴的作用,但也限制了东吴向北扩张!
东吴主要是水兵,水兵陆战能力不强,关键是东吴陆兵也不行!东吴人保家卫国可以,士兵们向北扩张的心很不强烈,这大大影响了全军的战斗力!所以往往东吴刚刚打过长江,还没站住脚就被打回来!
因为东吴战绩不佳,所以在三国赤壁之战以后非常没有存在感,三国演义也对东吴轻描淡写!这样就给大家一种误会,认为东吴也不出工,也不出力!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东吴国力人口一直高于蜀国,只是孙权经过几次向北发展失败后,基本也就意识的自己的能力!只能做个守成之君!所以吴国上上下下都没有对外扩张的决心!
估计能得到魏,蜀的认可,东吴已经很满足了!毕竟孙权称帝没什么合理的理由,伐魏更是找不到借口!古代是讲究法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