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我国的中医在抗瘟疫、治疗疾病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愧是民族的瑰宝。而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惊蛰已过,距离春分还有12天,距离清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而春暖花开的日子也要到了。

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中医,经常说,在寒冷的冬天,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天,一些病毒疾病是很盛行的,但是一旦到了春暖花开时,瘟疫自然就会消失的。因此也就印证了上面这句话,“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那么问题来了,老中医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李子来回答。

古代的瘟疫的由来

按照老祖宗的理解:瘟疫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对众多流行性疾病的统称,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比如:鼠疫、天花、流感等疾病。而古代对瘟疫也有记载:比如古书《丹溪心法*瘟疫五》曾写:“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

所以来说,而古人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之称。所以说在古代老祖宗明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而疫毒之气虽然说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是在寒冷的冬天,特别是冬至时候,由于天气湿寒,疫毒之气的外邪之气更为严重,因此也就有了瘟疫发于冬至之说。

“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

我们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以及早春季节,是非常容易发生流感的,而在炎热的夏天感冒的现象就很少见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有句名言:“将至不至,必有瘟疫流行。”也就是说冬至左右,天气已经不正常了,而这样的环境下,均有利于病毒的繁殖,从而引发流感。而中医认为,人体的抵抗力是“正气”,而一切致病菌、病毒为“邪气”,当人正气充足时就是抵抗力强盛的时候,任何邪气都不可能使人患病。

但是在寒冷的冬至和立春季节,正是中医里所说的“将至不至”的时候,也就是气温寒冷,病毒非常活跃的温度。而这时候由于天气温差变化大,人们的抵抗力在这个时候也是普遍下降,出现了“邪气旺盛,正气不足”的情况,因此这也造成冬春季节流感的普遍发生。所以就有了中医的这句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而到了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由冷转暖,春暖花开正当时的时候,而炎热的天气不仅不利于病毒生存,而且太阳的紫外线也会杀灭病毒的。而这时候人由于体寒也变成了体暖,所以也出现了“正气旺盛,邪气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天时人和的情况下,也就印证了上述的这句话:“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

综上所述:

其实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冬藏”的道理而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冬藏不仅储藏食物,而且还不能随便出门。所以来说,中医诊断不仅有一套自己理论体系, 而且还讲究天人合一的,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中医的产生就是很神奇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之瑰宝,更不要忘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发明了二十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而“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同样是古人几千年里总结出来瘟疫流行的规律。

为啥始于大雪呢?在古人看来,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发于冬至,冬至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万物都在修整,人体阴气渐旺阳气转弱,此时身体虚弱需要养生。生于小寒,老话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这个季节,还有“小寒胜大寒”之说。此时冷气积久而寒。盛于立春,立春万物起始、阳气开始上升,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开始了蓬勃的生长,而细菌病毒这些低级别的生物先一步进入繁盛期。弱于雨水,此时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病毒也会逐渐消散。

衰于惊蛰,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白昼变长,春和景明,大气透光度又好,现代科学认定的细菌病毒最怕的紫外线照射时间长了,强度大了,疫病自然就会减少了。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前段时间,听到一则俗语,细细揣摩后,才领悟出其中的意思,并不由的感慨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今天咱们就来粗略地探讨下。这俗语是 :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可以想象的是,瘟疫一定是贯穿着人类进化的历史。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我国也不例外,古代传染病记载从公元前 674 年至 1949 年,这2632 年间,各类史书共记载有 772 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而瘟疫的产生,大多数是因为环境不好所引起的,正如老话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不过瘟疫的产生除了因为环境卫生容易产生瘟疫外,在多次的瘟疫中,老祖宗也得出了其他的一些经验之谈,而这些俗语其实就是认为瘟疫容易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以及传染的强度和衰弱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发明了二十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它分别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而“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其实说的就是瘟疫在每个节气中的变化。

那么为啥说始于大雪呢?在古人看来,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而在冷暖交替之时,人的抵抗能力较差!

发于冬至,冬至作为寒冷气候的开始。冬至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万物都在修整,人体阴气渐旺阳气转弱,此时身体虚弱需要养生。

生于小寒,老话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这个季节,还有“小寒胜大寒”之说。此时冷气积久而寒,污浊之气滞留!

盛于立春,立春万物起始、阳气开始上升,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开始了蓬勃的生长,同样也是病毒的高发期。

弱于雨水,此时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病毒也会逐渐消散。

衰于惊蛰,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而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病菌就无法生存。

其实在笔者看来,初冬天寒地冻,大雪到惊蛰差不多一百天,人体抵抗力下降,新陈代谢缓慢,体弱才生病。并不是瘟疫决定时间,而是人的健康程度,以及环境卫生决定瘟疫的发作。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这个不懂,但是根季节气候是有很大关系。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我记得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老话和这个中医说的话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瘟疫发于冬至,胜于立春,灭于惊蛰。

曾经听一中医朋友这样评论过疫情:阴阳错位,寒暑错时,是生瘟疫之因。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虽然我听得有点迷糊,但好歹能听懂的是:去年冬天季节反常,冬天像春天一样温暖,是为发生灾难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发生蝗灾,更有可能发生瘟疫。也就是说气候反常是瘟疫发生的重要原因。

老辈人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是正确的,冬天不冷是气候反常,活这么大年纪从来没有遇到去年冬天那样温暖的气候,所以发生了瘟疫和气候反常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题主说中医言: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我们根据这次疫情发生状况可以慢慢分析这个事情。

去年冬至是12月22日,而最初李文亮医生发现病毒是12月30日,那时候已经发现7位患者携带病毒,也就是说可能真是冬至时期病毒始发,只不过那时候才刚出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已。

经历了二十多天,越来越多的病患出现,同样的症状,被确诊同样的病毒携带,于是才知道发生瘟疫,我们这里从正月初一开始封村,然后在家里一直关注疫情发展情况,所以中医说的那句“盛于立春”,大概也是有道理的,今年立春是正月十一,正是确诊人数高达六七万的时期。

目前只有灭于清明我们还没能够有证据证明,但从现在的大好形势来看,治愈人数越来越多,确诊几乎没有了,而疑似也很少,距离清明还有二十七天,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二十七天的时间还真有可能结束疫战。

中医说的话有没有根据呢,这个对于我来说是未知数,但我个人认为,进入四月时,气温已经恢复正常,不会再是该冷不冷,该热不热的时候了,随着气温恢复正常,随着所有一线战争人员的努力,疫情是应该彻底结束了。

这是一场比较艰巨的战争,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疫情战役中的英雄人物,快了,很快就是拨开云雾的时候了,我们将要打开家门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了。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中医其实是在经验疗法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的总结。就拿这一句“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只肯定了节气的作用,忽略了人为干预的作用,因此没有太大的道理。

抗击疫情的道路很漫长。一般来说,大面积的传染病会因为天气的升高,在高温中逐渐失去活力,进而导致传染性下降。就拿2003年的非典来说,在2003年6月份就忽然消失匿迹了。

但是,这一次钟南山院士也是表示,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极大,并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到了6月份天气热了,就会自己消失了。

如果只是套用中医的这句话,我们不用去管病毒,任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天气回暖了,问题就解决了。但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会导致大量的人出现感染死亡。

古代对于瘟疫无计可施,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但我们现在有了高超的科技,因此可以与之进行抗争。

无论怎么说,新冠病毒疫情的解决,不是中医做出的预言,而是成千上万当代白衣战士舍生忘死取得的成果,我们应该向这些白衣战士致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