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1900年慈禧太后所遭遇的东南互保,其实和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所遇到的情况一样尴尬。自己王朝的封疆大吏们,一个个不愿意来保护自己了。

1644年,当李自成打到了昌平时,崇祯向天下将领们发出了勤王令,结果没有一个将军愿意来救崇祯,最终让李自成攻入京城,灭亡了明朝。

1900年,慈禧太后愤怒之余,宣布向11国列强宣战。紧接着她让天下督抚带兵入京勤王。结果问题大了,南方各省督抚表示概不奉诏,并且纷纷表示,这是假新闻!

这可把慈禧太后的脸给丢尽了,本以为权力依旧在手的慈禧,忽然发现,大清王朝的南方早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了。

一、从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就越来越薄弱了。

早年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在清朝的南方折腾得对手毫无还手之力。清朝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真的比不上太平军,因此太平军攻城略地,甚至打下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

咸丰皇帝临死前,表示谁能够平定太平军,就封谁做王!这对天下人来说,都是非常受鼓励的,尤其是汉人。因为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后,汉人根本就得不到清廷的信任。

可以用你们,但是你们想要手握实权,那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曾国藩跃跃欲试,他主动申请回家训练乡勇,逐渐在湖南建立起了一支湘军。

此外李鸿章又建立了淮军,左宗棠从湘军中分化出了楚军,这些军队战斗力强,又都是汉人,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而清廷最终还是食言了,对功劳最大的湘军领袖曾国藩,他们并没有封王,只是给了一个一等侯爵。不过对湘军的各路统帅,清廷倒是论功行赏,让他们成为了南方各省的官员。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南方各省充斥着湘军集团的力量,这为后来的东南互保,奠定了中层干部的基础。包括后来的几个南方的封疆大吏,其实也都是汉人出身。

这个时候慈禧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她没有办法处理。只能把曾国藩给调到了北方去明升暗降,以此换取暂时的安宁。

二、东南互保,差一点就提前结束了清王朝。

当慈禧的诏令下达以后,各省的督抚,似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这是假新闻。只要不是慈禧亲口对他们说的,那都是假的。

其实他们心里清楚,这玩意儿铁定是真的,不过让他们拿南方各省的军队去京城挥霍,这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选择。

这帮人爱惜自己的羽毛,更加珍惜南方各省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新军。他们舍不得拿这些给慈禧做炮灰。因此他们才会选择反抗。

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为首的各路封疆大吏,都表示概不奉诏。

他们不仅不听慈禧的指挥了,而且打算共同推举当时最有威望的李鸿章担任国家总统,一旦慈禧和光绪挂了,那么就由李鸿章代替清廷行使权力。

要是真的这样,那大清朝可就真的要走到尽头了。毕竟东南各省互保这已经是触怒到了慈禧太后,现在你们还要推举新的国家领导,这还把慈禧放在眼里吗?

所以说如果后面没有什么变故的话,那么这件事可能真的就能办成了。李鸿章一旦上位,可能天下就不是这么个局面了,慈禧太后得提前下台不可。

三、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南互保无疾而终?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如果各路督抚能够好好利用,绝对可以提前推翻清廷,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至少不会再受到慈禧的摆布。

当时义和团运动猖獗,八国联军也把京城给占了,慈禧带着光绪逃到了西安,东南互保的局面也形成了,甚至有革命党已经和李鸿章取得了联系。按道理清朝的气数已经到头了。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慈禧很聪明,直接把李鸿章升任为清朝最牛官员: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并且让李鸿章全权负责京城的所有事务。

这等于是把大清朝交给了李鸿章,不少人劝李鸿章别北上,可是李鸿章最终还是执意选择北上。结果在与列强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病死了。

可以说东南互保的局面,本来是非常光明的。李鸿章要么选择自己组建政府,成立一个与清廷截然不同的封建政权。要么选择与革命党合作,成立一个开放的新式的政府。但是李鸿章最后放弃了这一切,还是选择了慈禧。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总结:李鸿章已经无力再担任这个领袖了。

李鸿章岁数大了,做不了开疆拓土的开国之君了,只能在风烛残年的时候,保住自己忠臣的名节了。

他成为东南各省的领袖,这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想让他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这在他心里那是过不去的。毕竟李鸿章是饱读诗书之人,明白忠义礼智信。

即使清廷再不好,可李鸿章的一切都是清廷给予的,在关键时刻,清廷也选择百分之百相信李鸿章,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的意义非常之大,可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说明各地督抚已经可以在明面上和清廷中央抗衡,清廷中央已经对地方没有控制力了。这个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单的来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事情的背景

义和团竖起“扶清灭洋”的口号以后,确实做了一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情,以至于西方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剿灭义和团。但是因为义和团是“扶清灭洋”,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一直很暧昧,边剿边抚,以抚为主,所以义和团发展非常快。而等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以后,她一直担心西方列强不认可,害怕西方列强要帮助光绪复辟。实际上西方列强根本不在乎清政府谁在当家,他们只在乎在华利益,只在乎义和团。所以他们对慈禧太后的政权表现出很不关心,这种清政府和列强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慈禧对列强的极端怀疑。慈禧太后深信列强有复辟光绪的企图。

当义和团蔓延到京津后,公使团作出了一系列错误判断和决定:在京的外国人并未受到威胁时就将卫队召进北京;组织西摩远征军去解救尚未被围的使馆区;自作主张在京城内剿杀义和团;决定夺取大沽炮台去解救远征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列强发动了夺取大沽炮台的战斗。至此,慈禧太后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各地督抚的情况

督抚在以前是没有军权财权人事权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以后,清廷没兵,没钱。于是就把权利下放给各地督抚,让他们就地编练团练用来围剿太平军。洋务运动兴起后,户部被迫允许督抚就地筹款。同时清廷被迫重用汉人,下放部分权力。曾国藩、胡林翼等督抚积极改变旧制,掌握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而行。但随着督抚权力的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失衡。于是,督抚势力膨胀的局面开始出现。

宣战以后东南督抚的密谋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当宣战诏书下达到各省时,邮政大臣盛宣怀将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而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看到宣战诏书以后,立即回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随后,刘坤一、张之洞、 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称东南互保,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协议,但是也是支持东南互保。

至此,东南互保的局面形成。

东南互保签约图

东南互保与列强的协议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产业为主。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 ,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六、 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 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 。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大家可以看出,东南互保的协议是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东南督抚们能做出最好的与列强的协议了,这个协议里尽量保全了东南各省的中国主权,例如,不许水手登岸,不能去上海制造据,火药局巡逻。不能不经允许进入长江,如果擅自进入长江发生冲突概不负责等等。

在那个国力衰弱时代能有这么个协议,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

最后结局

东南互保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建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为西太后指派的练兵处襄办大臣铁良南下改革削弱了东南督抚的权力、核心人物刘坤一、李鸿章的谢世而瓦解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所‬谓‬“东‬南‬互‬保‬”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两‬广‬总‬督‬,‬认‬为‬清‬廷‬向‬十一国‬发‬出‬的宣‬战‬诏‬书‬是‬伪‬诏‬,‬是‬慈‬禧‬、‬光‬绪‬受到蒙‬蔽‬的结果,‬于是断‬然‬拒绝接‬旨‬。‬东‬南‬各省的封‬疆‬大臣们‬纷纷响应李‬鸿‬章‬号‬召‬,‬由‬盛‬宣怀牵‬头‬,‬张‬之‬洞等‬派‬员‬与‬美国总‬领‬事‬古‬纳‬为‬首的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约‬》‬,‬保护外国人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

‬狼烟起 江山北望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交,中国南方重镇广州,珠江两岸,红肥绿瘦。刚刚上任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北望江山,满眼都是山东、直隶一带义和团的团民们那种:“手执道家的响铃、木剑、风火轮(两个铁圈圈)、抹上鸡血的镔铁大刀、庙里韦陀菩萨的铁锏,关公庙里的青龙偃月刀,喝过烧化了咒语黄纸的硃砂酒,如天兵天将下凡”的神汉样的团民,漫山遍野的涌向丰台车站,清兵略作威胁状后作鸟兽散,整个站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而京津铁路的轨道也被团民拆毁没商量!

(慓悍的义和团民)

这两处的铁路设施一旦被破坏,北京城将成为一座孤岛。洋人们顿时感到局势严峻;共同的危机感和“抱团取暖”意识使他们立即召开联席会议,一阵争论很快结束,一致同意调来军队干预。

(扒毁铁路)

六月十号,外国军舰抵达天津,虎视遥远的紫禁城,由英国中将摩尔为统帅,美国人麦卡加拉上校副之,水陆并进攻打北京。

六月十七号,义和团和清兵同仇敌㑶,联手合攻紫竹林租界。

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正式向十一国宣战。

一个月后,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密集的枪声震撼着月圆之夜的紫禁城。尤其是东便门的争夺战尤为惨烈,保留至今的城墙角楼上弹洞累累;而十多万义和团民在此战战殁!当时董福祥的清军随着义和团民进攻,在义和团溃退时,押阵的董军机枪响起......

凌晨,一支庞大的皇家队伍簇拥着換上民服的慈禧和光绪由景山西街经地安门西大街一路向西仓惶而去一一天子夜出国门!

‬假照会 真宣战

六月二十一日,清廷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传过长江,李鸿章在府邸得到消息,心中极其怨愤的冷哼一声,脑海中浮现出了那心怀叵测的端王载漪的小人嘴脸、还有接替自己直隶总督职位的裕祿的庸祿无为和山西巡抚毓贤的唯恐天下不乱以及庄亲王载勋、载澜的推波助澜等。

岂止是推波助澜呵,象潮水般汹涌奔向北京的十几万义和团民,那目空一切的狂暴神态,使几十年来操控皇权专政的慈禧太后心中一惊,一丝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这股力量如果受到高官的操纵,将很快淹没、冲毁一切,得知内情的端王载漪为了稳住慈禧的心神,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敢指使军机处章京连‬文‬冲‬伪‬造‬了‬一份‬西‬方‬列强‬给‬清‬政府的外‬交‬照‬会‬,‬以‬十分强‬硬的语气提出四‬项‬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让‬慈‬禧‬归‬还‬光‬绪‬全‬部权利,‬由‬外国人‬撑‬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大‬权‬。‬

这个伪‬造‬的‬外‬交‬照‬会‬其实十分幼稚,‬稍微调‬查‬即可真‬相‬大‬白‬,‬哪‬晓得盛‬怒之下的慈‬禧‬竟然相信了‬这‬些‬鬼话。‬

橫‬了‬心‬的‬慈‬禧‬于‬六月十七‬日‬决定将‬义‬和‬团‬编‬练‬成‬民‬兵‬,‬由‬刚‬毅‬、‬载‬漪‬、‬载‬濂‬、‬载‬澜‬等‬人‬统‬领‬。‬四‬天‬后‬即‬六‬月‬二十‬一‬日‬,‬以‬光‬绪‬帝‬名‬义‬“予‬洋‬人‬以‬“最‬最‬强‬烈的反抗‬和‬表达最‬最‬坚‬定的抗‬战‬决‬心‬”在‬诏‬书‬中‬宣‬称‬对‬“彼‬等‬开‬战‬!”

‬免战火 南方躲过一劫

(两广总督府)

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而遭到朝野上下皆曰“可杀”声打击的李中堂,被慈禧调离权利和风头漩涡中心,来到南国花城任职,对这份要求立即出兵北上的伪诏不屑一顾,拒绝接旨!熟悉历史的李中堂心想,现在的南方不是当年明月,自己也不是力挽狂澜的史可法、吕可器。

二百多年前的史可法因为尸骨不存,只有梅花岭上的衣冠冢每天向着斜阳默默相望。

南方大员们以盛宣怀牵头,与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约》,公开宣布保护外国人在南方的权益,避免战火南下致使江南糜烂、国本动摇。

(盛宣怀)

消息传到北京,朝庭守旧派官员震骇异常,那位在菜市口监斩“六君子”的刚毅怒摔了一把嘉庆年的粉彩茶壶,指着南方怒骂李鸿章:“媚外汉奸”,山西巡抚毓贤鼓起牛眼半天不眨,缓解紧张后才表示:“不胜骇异哟!......”

耐人寻味的是慈禧太后接到李莲英秘报后,面如止水的说了一句:“知道了。”

对于这个《东南互保条约》的真实内幕,我知之不多,但是,可以理解为以滿人为天下主宰的时代已经岌岌可危,汉人官僚集团也可以对王朝说“不”,这是守旧派埋葬大清王朝的不祥之兆也!

结‬语‬

清‬庭‬的战‬事‬很‬快就陷入极‬其‬被‬动‬危险之‬境‬地‬,‬面对无‬可‬奈‬何‬的危‬局‬,‬只有请‬求‬李‬鸿‬章‬和‬袁‬世‬凯‬进‬京‬收‬拾‬残‬局‬,‬对‬此‬,‬李‬鸿‬章‬连‬发‬五‬封‬加‬急电报一‬一‬“进‬京‬可以,‬先‬把‬义‬和‬团‬弄‬起‬走‬。‬”满‬清‬大‬臣‬们最后以‬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名‬,‬督‬其‬进‬京‬,‬为‬国‬之‬臣‬,‬李‬中‬堂‬只‬好‬“南‬渡‬北‬归”,‬后‬‬在‬慈‬禧‬太后迫‬不‬及‬待‬的批准下‬,‬签‬订‬了‬《‬辛‬丑‬条约》‬。‬一年‬后‬,‬大‬清‬帝‬国‬倚‬为‬柱‬石‬的‬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去‬世‬,‬享‬年‬78‬岁‬,‬老‬部下周‬馥‬替‬他‬擦‬去‬人‬生‬最‬后‬的眼‬泪,‬用‬手‬轻轻的合‬上‬了他睁‬着‬的双眼。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东南是全国赋税重地、财政来源。若东南诸省也同西方列强发生冲突,将很有可能导致东南的一方沃土成为焦土、尸横遍野。好好的鱼米之乡成为人间炼狱,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1900年慈禧突然向列强宣战,并向各省发布了诏书,让各省督抚率军入京勤王。

然而东南各省督抚在收到了诏书之后,却做出了一个让慈禧尴尬不已的决定。

东南督抚不仅没有奉诏,反而选择了抗旨。

而在抗旨的同时,东南督抚还私自和列强驻沪领事谈判并达成了共识并签订协议,也就是“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一经达成,那么列强将会保护上海租界,而东南督抚则保护自己的地盘。

这也就是说东南各省将会选择对慈禧向列强宣战之事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不会派一兵一卒入京勤王。

而列强作为回报,也不会向东南各省督抚所管辖的地盘出兵。

此事不论是对于慈禧而言,还是对于大清而言,不仅是一次背叛,更是损及慈禧和大清的利益。

当时参与东南互保的东南督抚人数也很庞大,不仅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大人,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中兴之臣,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

袁世凯手上还掌控着武卫右军,而山东就近在直隶之侧,然而袁世凯仍然选择了加入东南互保。

也正因为东南督抚选择了作壁上观,让慈禧失去了信心,从而在向列强宣战之后采取了暧昧的态度。

而慈禧对列强的暧昧态度,才是让大清在庚子一变中输得彻彻底底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

荣禄武卫军手下有一将领张怀芝,张怀芝在进入民国之后也是执掌一省的督军,他在庚子年做了一件事。

当时他带着武卫军中的炮队去炮轰列强使馆,而且他手上的大炮还是威力很大的克虏伯大炮。

然而当他架好了大炮,准备开炮的时候才想起荣禄一直称病在家,这里面会不会存在不可告人的隐情。

于是,他就跑到了荣禄家,死皮赖脸让荣禄出一份开炮的文书,不过荣禄却说什么也不给他开。

这就让张怀芝更加怀疑了,更加不敢回去开炮。

最后,荣禄无奈之下指点了张怀芝一句:“大炮一响,里边横竖听得到。”

这也就是说只要让慈禧听到炮声就行了,打在什么地方,根本一点也不重要。

张怀芝得到了指点之后,就让炮队一直对着空地开炮,列强那几百个兵就在那看热闹。

后来,列强那几百个兵缺了蔬菜水果和弹药之类的物资,荣禄又让人一车一车地运进去给列强。

这怎么打?怎么打都是输。

而荣禄之所以敢这么做,其实就是领会了慈禧的用意,知道慈禧已经后悔了,这样做才能留后路。

而东南督抚之所以会选择加入东南互保,将慈禧和大清置于不顾,实际上原因也有好几个方面。

第一,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一派认为应当招抚义和团,再用义和团对付列强,而东南督抚反对。

载漪之所以认为义和团可用,除了见识鄙陋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利用义和团来扩充自己的权力。

不过,东南督抚多是洋务运动以来的重要人物,对于义和团可不可用,他们比载漪看得更清楚。

义和团刀枪不入?真让东南督抚架炮一轰,渣都不剩!

对于这一点,东南督抚绝对自信。

而且招抚乌合之众的义和团,不仅会损害大清的利益,将来也可能会对东南督抚造成一定的牵制。

这也是东南督抚一直主张采取剿之灭之的策略的原因,不给自己预留政敌。

第二,东南督抚的根基就在东南各省,为了保住的根基,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他们就必须游离在外。

多数东南督抚实际上都是洋务运动以来的重臣,而洋务运动的重心一直都在东南。

这也就是说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办的各种实业其实都在东南,只有让东南避免陷入战争,才能保住实业。

而这些实业能够为东南督抚带来庞大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保证东南不被卷入。

而且东南督抚也都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大人物,在那个时代谁手里有兵权,那才能保住自己手上的权力。

这也就导致了东南督抚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从而和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第三,东南督抚之所以加入东南互保,其实也是对大清的一次试探。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几乎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到了1900年更是陷入了摇摇欲坠的状态。

似乎只要轻轻一推,大清就会崩塌。

每一个朝代到了末年之时,各个掌控实权的大人物都会尝试摆脱朝廷的控制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而这些大人物之所以想要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就是为了在朝廷崩塌之后能够自保,或者起而逐鹿。

东南互保说白了就是东南督抚对大清的一次试探,他们想要尝试一次能否就此摆脱大清的掌控。

又或者是在大清没有度过这一次危机的时候,拥有足够的实力自保。

而且在京城即将陷落之际,张之洞等人也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一旦大清没有度过这次危机,那他们就自立。

只不过,他们显然高估了慈禧的底线。

为了活命,也为了能够继续掌权,慈禧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

不论是列强要地也好,要权也好,或者是要钱也罢,只要列强不伤害她的性命,也不夺她的权,那她就都能给。

慈禧也就这样保住了命,保住了权,保住了大清。

而东南督抚一看列强仍然选择了支持慈禧,仍然选择了让慈禧作为利益代理人,也就知道大清国祚未至。

于是,东南督抚在这一次试探结束了之后,也就只能再一次向大清效忠。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要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协议,简而言之就是处于南方的督抚为了保证东南半壁的政治稳定免遭兵祸,而以特殊手段抵制清廷中央政府对西方十一国宣战的行为。为什么会有东南督抚联合抵制中央政策的行为呢?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二是天平天国运动以后的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三是清廷对义和团的政策失措。第一个原因导致康梁上台,等康梁改革失败以后,导致了传统派官僚的上台,这是远因;第二个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中央地方关系失衡,地方督抚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实力集团的崛起;第三个原因是直接原因,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就没有对西方十一国宣战的事情,更没有东南互保的必要了。

一甲午战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影响

甲午战败后是举国皆醒,朝廷皆惊。被日本这样的蕞尔小邦打败,可以想见这种冲击力有多大,这也为康梁等的上台营造了时势。等到康梁改革让以慈禧太后感受到最高权威受到威胁以后,毫无军队实力的光绪皇帝和毫无政治经验的改革派成了被打压的对象,这导致了传统派势力的回潮。诸如刚毅,徐桐等传统派得以入主军机。传统派的特征大体有这样几条,一是仇外排洋,二是对传统体制和儒家抱有极大信心,三是对西方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毫无了解。当朝政被这样一批官僚把持的时候,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心态中的这些人,在自尊与屈辱之间,又怎会向西方学习,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又怎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他们毕竟既无此能力,也无此襟怀。从慈禧太后个人的境遇来说,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停止这种带有西方政治文明色彩改革的戊戌变法,本就被西方国家所不容。毕竟光绪帝的改革是西化的政治改革,传统派的力量对西方是有成见和采取对抗的。站在西方的立场,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无疑是一个更能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对象,正是这一段过往,西方国家成了慈禧太后的心病。

二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利的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的证明了绿营兵的腐败与无能,正是这个机会让汉人官员站到了前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湘军,淮军,楚军成了自筹粮饷,自行招募,自行行动的准私人武装。这种尾大不掉自然是让朝廷头疼,但也让朝廷无可奈何。捻军,新疆叛乱,包括派兵入朝,都是地方督抚在统筹擘画,朝廷需要倚仗。像甲午海战这种国与国的战争,竟有一人敌一国的说法,虽然是悲哀,也可以看出地方督抚权责之重。何况地方督抚洋务诸事,包括外交,几乎是处于垄断地位。一方面他们实力强劲,在地方具有军事,行政,财政多方面的权利,在中央具有巨大的话语权重,二是西方各国与清廷的外交交往,也就在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几个地方实力派督抚手中。不然,这些地方实力派又怎有资格与西方国家单独签约的权力,又怎有认为朝廷的诏书是拳匪劫持下缴诏的气魄。何况清廷与西方开战是必败无疑的,战败了要追究责任,更是破坏地区经济,何况这诏书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李鸿章,张之洞,包括袁世凯这些后党,自然心里跟明镜似的,要奉诏他们当然是逢太皇太后慈禧的诏书,抗旨对他们来说不会有政治风险,何况中央的荣禄暗地里已经透过风,他本人不就是资助外国使馆,米,水,蔬菜,西瓜等物质,并故意放空炮。

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的传播,引起的教士,信徒与当地居民的冲突,这导致了许多饱受教会欺凌的人增加了对教会,洋人的仇恨,二是士大夫的排外与山东主政官员的纵容。士大夫阶层的排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国侵略的屈辱感,以及基督教不拜孔子,观音,这让儒家士大夫认为基督教是异端,而心生排斥。义和团兴起的山东的两任巡抚,李秉衡,毓贤又都是传统派官员,义和团也正是在这一期间成长壮大。三是清政府低关税导致西方货物大量涌入中国,导致中国小农经济的残破,大量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无疑培育了秘密会党兴起的土壤。以上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义和团的兴起与壮大,当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这样的口号后,在朝廷传统派官僚的支持下,义和团成了朝廷报复西方国家的一次情绪大发泄的渠道,因而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传统势力的一次大狂欢和大悲剧。

正是在这多方因素下,才有了这些地方实力派督抚联合互保。毕竟这些人有政治实力,有远见,更是后党的干得力将,没有这多方便的因素,断不可能有东南互保。

(本文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