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唐宋搞郡县制,元朝革新以后,搞起了行省制度。按照这个发展趋势,那么到了明朝至少也得是个郡县制度吧?可是朱元璋不愧是开历史倒车的老司机,一把倒车,直接将王朝干到了分封制。
上次搞分封制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舍不得孩子,所以大肆分封,不过后来被手底下的谏官们给骂得放弃了。此后再也没人去谈这件事,结果朱元璋表示,我也舍不得我的娃。
于是乎,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清一色都被他给封了王爵,而且是实实在在有封地的亲王。这帮诸侯王在地方上拥有财权、政权以及兵权,完全就是地方的土皇帝。
朱元璋笑咧咧地表示很满意,于是安心地走了,把这么个烂摊子交给了他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想骂娘,但是又不敢,毕竟这些王爷都是爷爷亲自封的。于是朱允炆就打算削藩,可惜削藩不成,朱允炆反倒是被朱棣给拱下台了。那么朱棣以后的诸侯王,是怎么过日子的呢?
一、朱棣可不想有人学他,所以对诸侯王的权限作出了限制。朱允炆打算削藩,朱棣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朱允炆给灭了,但是他登基以后,和朱允炆一样,遇到了诸侯王权势过大的问题。
当年朱棣就是因为反对削藩,这才发动靖难之役,现在你朱棣总不能自己带头削藩吧?这不就是让兄弟们学习你,想办法来推翻你吗?
所以说削藩这条路,朱棣打死了也不能走。老爹挑的路,跪着也要坚持下去,要不显得自己继位不怎么合法。但是诸侯王的权力该怎么限制呢?
朱棣不愧是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最有心机的一个。他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好办法,那就是保留诸侯王的爵位,但是剥夺诸侯王的兵权和政权,只让他们拥有财权。
这么一来,诸侯王手里没有兵马可以造反,那他朱棣可不就能高枕无忧了嘛!他那些兄弟们一开始当然也不同意,但是没有办法,人家不是来商量事情的,人家是来通知你去执行的。
毕竟这么多兄弟,没有哪个比朱棣更懂打仗,你敢不答应,那我就敢出兵打你,直到把你打服气为止。因此朱棣以后的诸侯王,在地方上就是个没什么作为的富家翁。
二、富家翁当得舒服吗?有什么限制?诸侯王们,从地方上的一把手,立刻成为了没有权力的富家翁,这一种关系的蜕变的确一时间让他们难以适应。
不过为了活下来,这种问题都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朱棣要是生气了,后果可就严重了。为此诸侯王们乖乖地在家做起了富家翁。
他们这种富家翁日子其实很不好过,因为朝廷有命令,不允许这帮诸侯王的子孙后代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允许他们去找工作。
那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呢?这一点你放心,朱棣给他们想得好好的,但凡诸侯王生下一个儿子,那么他们家就多一份俸禄。这样一来,他们就不需要出去工作了。
每天在家研究怎么生二胎、三胎,才是他们的正经事。因此明朝的诸侯王生育能力特别强,最多的一位诸侯王生了100多个儿子,和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有的一比。
每年过年开会的时候,兄弟之间互相不认识很常见,父亲叫不出儿子的名字,也是寻常事,毕竟孩子太多了。
此外他们还有朝廷封上的封地,这些土地上的收益,全都归属于他们自己,不需要上交给朝廷,因此他们想养活自己实在是太容易了。
不过他们但凡想要走出封地所在的城市,就必须要一层层上报到朝廷,等到朝廷批准以后,你才能动身,一般情况下,朝廷是不会批准的。
所以说,明朝的这帮诸侯王,自由被限制,工作也被限制,只有财富上没有限制。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天堂,对诸侯王来说,莫过于地狱。
三、朱棣的这一改革,使得诸侯王成为了明朝严重的负担。明朝亡于经济危机,这一点也不假。崇祯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发军饷,因此征收三饷来维持军费,结果导致民怨沸腾,谁也不愿意交钱,都跟着李自成造反去了。
那么崇祯手里真的没钱吗?我看未必。因为每年从江南征收的税银其实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那么这些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其中有一项巨大的开支,那就是给诸侯王们发工资。从朱元璋开始封的诸侯王算起,一直到崇祯时期封的诸侯王,所有老朱家的王爷,都有资格领工资,而且是按照家庭人口来领工资,家里有几个儿子就发几份工资。
别看崇祯穷得没钱打仗,在给诸侯王们发工资这件事上,崇祯一点也不含糊,从来没有拖延过,大笔税收都发给了诸侯王们,那崇祯自然就没有多少钱发军饷了。
其实这帮诸侯王们真的缺工资钱吗?当然不缺,他们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税收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想要养活家里人,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说崇祯这么做,实在是本末倒置,没有考虑清楚根本矛盾是什么。
朱棣时期的根本矛盾是皇权和诸侯王权之间的矛盾,而崇祯时期的根本矛盾,是明朝和农民起义军、清朝军队之间的矛盾。因此大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这帮老朱家的诸侯王给拖垮的。
总结:宁可饿着士兵,也不能委屈了诸侯王。其实明末不少地区粮食严重减产,但是朝廷有规定,诸侯王们的俸禄一粒粮食都不能少。这就造成了地方上上交的粮食根本就不够给诸侯王们发工资的。
明朝末年老朱家的诸侯王子孙,多达20多万人,每个人都伸手要钱用,你怎么搞?所以说崇祯是宁可让士兵们饿着,也必须要保证诸侯王们的供给,这样的王朝不被推翻也是怪事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藩王又称蕃王,在明朝地位仅次于皇帝。
古代藩王跟皇帝关系密切,要么是皇帝宗亲,要么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
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封地。
不过,藩王的特权,因为朝代不同而不同。藩王权力最大的时候,不但有自己的封地,还有经济和行政及军事管辖权,活脱脱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藩王的日子还是比较滋润的,比那些封疆大吏活得洒脱,一般百姓更是无法相比。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特殊情况下,有的藩王日子过得并不如意,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
就拿明代来说,那些藩王有哭有笑,遭遇各不相同,甚至有霄壤之别。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在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代特色的藩封制度。
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
起初的藩王权力非常大,掌握封地的兵权,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一万左右。
但是朱元璋也担心这些藩王尾大不掉,影响到中央政权统治。
为此朱元璋特别做出规定对这些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也就是说,这些藩王对自己封地没有管辖权;除了兵权,封地的所有权力归皇帝所有。
尽管如此,有些藩王过得还是非常惬意。因为藩王可以享受朝廷俸禄,而亲王、郡王王位即爵位可以世袭,隔代降级。
比如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
经济上,宗藩享有很大特权,除享受禄米外,凡"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此外还有厨役、校尉等役,皆编于民。
也就说一切开销都是国家负担,还有人伺候着自己,给自己看家护院。
不过如果这些藩王不老实,图谋不轨的话,日子就很难过。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军队就能达到想要的一切。
藩王权力再大,也没有皇帝权力大,所以有的藩王总是不惜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希望登上皇位。
纵观整个明代,冒险的藩王一共有九个;他们分别是燕王朱棣、汉王朱高煦、谷王朱穗 、齐恭王朱榑、安化王朱寘鐇、广通王朱徽煠和阳宗王朱徽焟等。
但是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造反成功率一般都不高。
那么多藩王造反,只有燕王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明成祖),其他人都功败垂成。
造反失败之后,就不会有好下场,一般来说有两种下场。
一是被剥夺爵位,贬为庶民,如齐恭王朱榑。
齐恭王朱榑(1364年12月23日-142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达定妃所生。
洪武年间朱榑曾参与北征,立下战功。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在大臣黄子澄、齐泰建议下进行削藩。
齐恭王朱榑首当其冲,被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
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恢复其王位。
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检点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到南京,老死在狱中。在南京至死。
造反的藩王有的下场更惨,直接杀头。如安化王朱寘鐇。
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宦官刘瑾大权独揽,祸国殃民,百姓怨声载道。
明武宗正德五年五月,朱寘鐇在明将何锦、周昂的撺掇下,杀了朝廷派去监军的太监李增、少监邓广,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扯旗造反。
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朱寘鐇被剥夺爵位,直接赐死。
由此可见,藩王如果不安分守己,日子过得还不如老百姓。
即使是规规矩矩的藩王,如果遇到了小肚鸡肠的皇帝受到猜忌;或者受到谋反藩王的牵连,日子过得也不舒坦,比如湘王朱柏。
朱柏(1371年9月12日-1399年5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是一个非常本分的藩王;他没有一点野心,整天就知道念经。
但即便如此,他也未能善终。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建文帝)。
朱允炆一登基就在大臣的怂恿下削藩,先拿湘王朱柏开刀。
建文元年,朱允炆派兵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悄悄抵达湘王朱柏的封地荆州,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闻讯后万念俱灰,随即亲手放火跟自己的妃妾同归于尽。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明代藩王并非个个都锦衣玉食,也有混得很惨的,过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说来你不会相信,明代还有两个藩王造反,造反的初衷不是因为相当皇帝,而是穷而造反。这两个藩王,一个是广通王朱徽煠,一个是阳宗王朱徽焟。
朱徽煠是岷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焟则是第五子。
他们的父王朱楩先的封国在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五年封地从陕西改到了云南。
建文时削藩时,朱楩没有幸免,被废为庶人。
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朱楩王位。
可云南局势不稳,少数民族闹事,岷王朱楩无法维稳被皇帝处分。朱棣死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将其全家迁往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岷王待遇也随之降低,岁禄只有一千石,是普通亲王的十分之一。
因为没有钱,养不起佣人,连逢年过节派人到皇宫进贺的人都雇不起。
“丁卯,免岷王楩每岁圣节、正旦、冬至进贺表笺,以王所少人差遣也。”—《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五》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岷王四子、五子朱徽煠被封为广通王,朱徽焟被封为阳宗王,俸禄降为五百石。
朱楩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四子、五子,其长子朱徽焲封岷世子、次子朱徽煣封镇南王、第三子朱徽煝封江川王。
由于手头拮据,阳宗王之母苏氏经常偷盗镇南王朱徽煣府中金银给儿子贴补家用。
事情败露后,阳宗王之母苏氏羞愧自杀,镇南王朱徽煣并未罢休,逼着兄弟归还被盗金银。
兄弟俩因此还进京告状,要皇帝主持公道。
在明朝,擅离封地是重罪;英宗表示要严惩弟兄俩,被大臣们阻止:
“盖彼之母私取其物,愧无所容,已致身死地。彼恸其母,复追其财,是穷迫无奈。故不禀命私来伸诉,亦情之不得已。若再以法绳之,彼何所容?诚有伤于宽慈之道。”《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最终英宗做出裁决,苏氏的遗体交由阳宗王以礼安葬,所盗金银不再追讨,其擅离封国之罪也“姑从宽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四月,镇南王弟弟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再次擅入王府,强开内外库,取去金银、罗叚、文卷并承奉内使家财。
对此英宗哭笑不得,只好再次出面调解,要求二王主动归还抢走哥哥镇南王府中财物。
穷困潦倒、被逼无奈的广通王朱徽煠/阳宗王朱徽焟勾结苗兵造反,兵败后被贬为庶民。
朱徽煠和朱微焟身为宗室郡王,却为了金银和兄长反目成仇,母亲还被逼死,不是穷困潦倒,何至于到这一地步?
所以说,明代藩王并非都是我们想象得那样荣华富贵。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藩王在明朝,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早期朱元璋有个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那就是“分封建卫,藩屏王室”。把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分封出去了,让他们到各地就藩。
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朱家江山万万年。太子朱标一系永驻京师,外围由朱元璋的儿子们守着,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所以其中如宁王、燕王等九大藩王由于兼着守边的责任,还拥有着超过本身护卫编制的大批兵马。
但是朱元璋也并不是不懂的藩镇一旦坐大,会对王室产生不利。所以藩镇虽大,但是实力和中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平时不断敲打各个藩王,规定他们不奉诏,不准入京,亲娘死了也不准回来吊孝。
关键是各地藩王的俸禄不可以自筹,都要由朝廷有司供给。也就是说,藩王以及其子嗣除了自己有工作(负责守边)的,其他不允许种地、做生意。只能坐在家里等朝廷发放工资。这就相当于由朝廷控制了藩镇的人事权和财权。藩王在朱元璋时代,本质上也就是高级打工仔,由于是朱元璋的子嗣,所以工资比朝廷一品大臣都要高七倍。
但是朱元璋一死,情况发生了大逆转。毕竟藩王手里面有兵权,这才是朱允炆寝食难安的地方。其实朱允文要收拾他们也还很容易,因为藩王的势力再大,还无法对抗朝廷。但是。朱允文既拖沓又冒进的性格,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烂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格局是朱元璋定的,朱元璋定这副格局的目的,除了藩屏王室,还有内乱时,安内清君侧的目的。所以朱允炆削藩从实力来讲,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有一点他是违背祖制的,这也就给了朱棣通过“靖难”的名义夺取皇位的可乘之机。
所以在朱允炆撤藩的阶段,没兵权的如蝼蚁,任人宰割;有兵权的就赌个明天,朱棣的逆袭成功,不是历史上哪个藩王都能有的机会。
朱棣上位后,部分“恢复祖制”。就是藩王除了没有兵权外,基本上和朱元璋时代差不多了。财权和人事权都归了朝廷,年俸等着有司发放,自己蹲家里不许种地,也不许做买卖。
所以生出来一大帮如《水浒传》中柴进那样的藩王宗室。自己靠着宗室身份,豢养、收容各种不稳定份子,将很多打家劫舍的钱财洗白。很多官服要缉捕的江阳大道,最终都躲进了王府,地方上拿他们没办法。
但是关系越来越疏远的藩王宗室,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又没有爵位,又没有公职,又不能做生意,又不能种地,只能等着朝廷的俸禄。而宗室是越生越多,到了明末有200万之巨。
而明朝又是出了名的穷朝廷,所以没钱就欠着。这种欠法不是一年两年的欠,而是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欠。很多“铁杆庄稼”们为了点微薄的年俸,反而得回过头去巴结有司。严世蕃掌管工部的时候,连太子的炭火银子都要吃回扣。所以那些常年领不到年俸的藩王宗室们,就只能偷偷去做“强盗”了。
到了后来对宗室不准工作这个“祖训”,就基本上成了张废纸了。朝廷对这些宗室们做买卖,经营庄园,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甚至万历为了那个福王,各种赐田亩、赐金银,甚至把皇室垄断的开矿、贩盐的特权都期许给了他。生怕自己的胖儿子因为没得到皇位,而最终和其他那些藩王宗室那样穷死、饿死。
所以整体而言,朱元璋的那个祖训,使得明朝廷背负了一个承重的赡养宗室的负担。但是宗室中,两极分化也是巨大的,可以说与皇权越近的关系,越受到庇护,从而甚至富可敌国;而大多数数代以后的宗室,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真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答:在中国历代权贵里,明朝的藩王们,堪称是一群“养得很肥的金丝鸟”。
明朝的“藩王”们,从明朝开国起就享受着优厚待遇,洪武年间普通亲王的“基本工资”,是正一品官员的七倍,这还不包括田产赏赐等额外收入。当然身份也敏感,第二代建文帝在位时就要“削藩”,永乐皇帝朱棣“靖难”成功后,更从此对这帮人严格监管。看似地位高贵的藩王们,彻底成了“金丝鸟”。
以明朝宣德年间之后的禁令,明朝的藩王及其宗室家人,何止是“只能在当地活动”,甚至就连“种田纳税,商贩营利”都是违法。哪怕遇到“丧葬”这类大事,没有朝廷允许,“出城”都是违制,几乎就是被乖乖养了起来。
如此奇特生活,也惹来了很多热议,常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明代藩王们奢靡的生活水平。但这事儿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明朝藩王宗室,都能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相反许多宗室,别看是大明皇帝的实在亲戚,日子过得却真叫苦。
比如嘉靖年间,代府奉国将军朱聪浸就给嘉靖帝嗷嗷哭穷,说自己“数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艰难万状”。也就是“吃上顿没下顿”是常态。而且就这惨状,还不算最惨的。有的人年过三十岁娶不上老婆,有的人死了十年没地方埋。为求糊口,好些“龙子龙孙”还“行乞市井”,毫无压力当了乞丐。
而且就这些当乞丐的,还都算是其中的“良心人物”。更多的“龙子龙孙”们衣食无着,而且“种田纳税商贩”都违法,那干脆铤而走险,做起了刀头舔血的买卖。比如万历年间,潞州王府的“龙子龙孙”们就“屡行抢劫”,做了专业强盗。泰昌年间,褒城王府的“龙子龙孙”们除了打劫,还给强盗们窝赃销赃。至于“殴打门官”“凌辱门面”更是常见事,简直成了群臭流氓。这一群“流氓相”,如果被朱元璋看到,不知会不会发飙。
为什么变成了“流氓”,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就一针见血:“宗室岁禄,仰给有司”。这些“龙子龙孙”们不能干别的营生,就指望着明王朝的“岁禄”过日子。可从明朝中期起,宗室的“岁禄”说欠就欠,比如嘉靖年间,仅一个山西省,就欠了该省王府“岁禄”一百五十多万石。为何欠这么多?明朝建国时,宗室人口不过一百二十人,发展到嘉靖年间,就变成三万多人,到了明末时更有二十万人。
这么多“白吃饭”的“龙子龙孙”,不但要养,还得养得好,钱当然不够花,就算是在明王朝比较富裕的隆庆年间,每年“竭国课之数,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有钱”的隆庆年间尚且如此,“没钱”的“嘉靖”“万历”“崇祯”年间,惨状也是可以想。既然“养不过来”,“岁禄”有时就只能先欠着,欠个十年八年是常事儿。“龙子龙孙”们既没“岁禄”,又不能自食其力,穷困潦倒也就不奇怪。
当然,这些穷困潦倒的“龙子龙孙”,都是藩王家庭里的“宗室”,那些“藩王”们不在此列。恰恰相反,大明朝穷了谁,也绝不能穷了这群藩王们。整个明朝三个世纪,藩王们享受的特权,动辄大到惊人:只要有“王爷”名分,就享受优厚“岁禄”,一粒米都不会拖欠。仅是嘉靖四十一年,山西省的存粮只有一百二十万石,发给藩王的岁禄却有三百五十万石,京城每年岁粮四百万石,发给全国藩王的岁禄高达八百万石。
仅仅是“岁禄”这一项的支出,就给明王朝的财政,制造了多少恐怖的无底洞。
而且所谓“岁禄”,也只是藩王收入里的“小部分”。有权有势的藩王,别看政治上失势,经济上却话语权极大,“岁禄基本不动”是常事。首先是其名下的庄田滚雪球膨胀,比如“福王”“桂王”“惠王”等王爷,名下动辄就是三四万顷田产,这些田产基本都是通过兼并方式得来,养一个藩王,就是挖大明朝多少血肉。仅一个开封城,就有72家藩王财产,整个河南“中州地半入藩府”,一半以上田产都被藩王兼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朝严禁藩王们“种田纳税,商贩营利”。但到了晚明时,这条对藩王们也网开一面了,藩王们不但公开做生意,且涉足的都是垄断暴利的买卖。特别是万历帝的宝贝儿子福王,仅一个婚礼就花了二十八万两白银,搬运“就藩”的财产时,单运费就花了三万多两白银。甚至还涉足食盐生意,凭着特权拿到“盐引”,从中“昂价专利”,导致明朝这项重要收入,几乎全落入他个人腰包,“两淮盐法,寻皆废坏”。
如此优厚待遇,表面“失去自由”的藩王们,可想而知生活有多惬意。
待到明末农民大起义席卷天下,那些享尽特权的明朝藩王们,非但不能给大明尽忠,反而各个给明朝灭亡神助攻——面对农民军的刀兵,这群爱财如命的“龙子龙孙”,依然舍不得拿出钱来为国分忧。比如那位享尽特权的福王,当李自成打到洛阳时,他依然只惦记自家财宝,结果饥肠辘辘的洛阳明军,一怒就反了水。沦为阶下囚的福王,也被李自成处死,其富可敌国的财富,全给农民军补了血。
倒是处决福王前,李自成对福王的一顿怒骂,字字句句,都有着超越历史的震撼意义:“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以这个意义说,明王朝,就是毁在了这群被“精心饲养”的“奴才身上”
参考资料:张国勇《晚明宗室制度变革研究》、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明朝宗室采用的是封藩建制。
朱元璋建国之初,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在边塞重镇,兼有节制卫所,奉令征伐之使命,目的是“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明史.诸王传序》中说:“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公候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藩王分布图)
自从建文帝削藩引起朱棣的“靖难之役”后,朱棣由于自己是藩王起事的,所以对剩下的藩王们也十分提防,防止有人向他学习。
于是将藩王们的的军政之权夺去,但在经济上给予丰厚的待遇,形成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徒拥虚名,坐糜厚禄”的现象,同时严格规定,藩王只能在封地呆着,没有皇帝的旨意,不得随便走动。
这些被禁锢在藩国中的王爷们,终日无所事事,过着糜烂的生活,形成了庞大的寄生阶层。他们平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藩王日常生活)
一、大量生孩子。
明封藩制度及奢华的王府生活,由于藩王们衣食无忧, “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而且只要有子女出生,上报朝廷后,便记录在《玉牒》中,终生享有皇室地位和优裕的待遇。
所以这些藩王们第一要务是拼命娶美女,生孩子。
晋王府庆成王济炫,一生竟然生了一百个儿子,而其曾孙奇桢也子承祖业,一生也生了七十个儿子,最后他的儿子们相见居然互相不认识。
而正是这些藩王用“子宫政策“耗尽了国家的财力,拖跨了大明王朝。
(藩王府)
二、建造奢华王府。
亲王封爵后,朝廷会在其所封地,出资营造王城。王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前门、端礼门、承运殿、前、中、后殿、家庙等等应有尽有,一般王府至少有五百多间房屋。
许多王爷们在修建王府时,往往超标建设,以穷尽其奢华之欲。
开封的周王府萧墙九里十三步,四开城门,内有内城。城中修建了许多园林。
楼阁、亭台池塘、花草树木极尽华美,还养着戏班、优伶无数。
略通诗词的王爷们还和一些马屁精文人一起填制淫词艳曲,如明朝的《春风十调》、《唾窗绒》、《误归期》、《玉栏杆》等都是出于藩王们之手。
三、与众妃嫔终日宴乐。
藩王了俸禄之外,还有大量的庄田收取地租,许多藩王强占百姓农田,以至“地半入藩府”,钱多得花不掉,于日天天宴饮,“朱门酒肉臭”,吃尽了山珍海味。
他们优厚了俸禄拖跨了大明的经济,以至后来政府岁供难支,宗藩经济问题成为明朝最头疼的问题。
甚至“天下岁供京师者止四百万石,而宗室禄粮则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国课之数,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四、在自己封地游山玩水,显示自己的威风。
亲王出行所乘车舆称“象辂”,辂亭高五尺二寸有奇,红髹四柱。槛座上四周红髹条环板。
前左右有门,辂亭内设靠椅、座褥。辂亭顶并圆盘,施宝珠顶,天轮三层,上雕木贴金叶六十三片。王妃车有凤轿、小轿、行障、坐障,出行均有仪仗,太监、宫女、婢女、女佣、内使、校尉跟随,浩浩荡荡,威仪气派,百姓遇之避让不及。
(强抢民女)
五、在封地为非作歹,鱼肉百姓。
史载鲁王:“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伊王 “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又纵欲败度,平居削发裸祖,男女杂处,无所顾忌”。新安王嗜好吃活人的肝脑,常常将少年人诱入府中杀害并吃掉。
楚世子英耀,性淫恶,见当地潭某之妻茆氏貌美,遂将潭母马氏打伤,将潭生用土袋压死,茆氏绑到宫中奸淫 藩王中固然也有少数明事理,有志向的“贤王“,但大多藩王恶迹昭昭,可是只要他们不威胁到皇位,朝廷对藩王往往宽容的态度,平民百姓有冤无处伸。
(福王)
明代藩王的奢华生活是寄生在无数百姓的血泪上的,所以当李自成将福王做成“福禄汤“时,当满清杀光明朝宗室时,老百姓普遍拍手称快。
在明朝当王爷,生前过得开心,死后多留骂名。
各位还想回到明朝当王爷吗?
参考资料:《明史》、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明代藩王只能在当地活动,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惬意吗?
如果你作为明代藩王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想着混吃等死,那你的生活不是一般的惬意,那是相当的惬意。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打下天下,登基称帝开始,朱元璋的子孙就开始了衣食无忧的藩王生活,能力强,有本事的就去边疆当个实权亲王,比如宁王、燕王,手握重兵,掌管地方,任命官员等等;岁数小,年幼没有作为的就去自己的封地,享受封地给自己的供养,按时发放,旱涝保收。
可是当朱棣造反成功,登基称帝后,这就不行了,原因是朱棣就是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他肯定也得防止其他的朱姓子孙学他样啊,于是就把藩王的权限压制得很有限,但是你依然可以衣食无忧的惬意生活,只要你不造反。
那么明代的藩王生活有多惬意呢,简单的说,只要藩王在封地里不到处跑,吃的喝的玩的基本是政府管够的,虽然每个藩王都有自己不同的供养标准,只要你不天天扔银子在河里听响儿,到你进棺材都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到你死了,朝廷都还要送上几件陪葬品放在你棺材里。
这是基本生活上的物质需求,按照大明朝对宗亲的供养制度来说,藩王应该没有过多的要求了,但是作为藩王,你要享受到的一些自由是没有的。
藩王要找老婆,要给朝廷上报,朝廷除了审核你老婆的身份,顺带还给你送份礼;你生了孩子,上报,朝廷给他安排特殊户口,还安排发放终生口粮身份等等。
比如,你要出去旅旅游,对不起,你先要去报告,走得近的,只要不出县城,到当地县衙报告,备案;要出省的,你得上报朝廷;你要进京?很抱歉,没有皇帝的圣旨,你走到半道上,估计锦衣卫就来了,你这是要干嘛,造反吗?
这是对藩王出行的限制,你在当地的王府是朝廷给你造的,你放心,绝对的高端气派有档次,房子大了,安全是个问题,这一点,朝廷也给你考虑进去了,肯定要给你安排王府护兵的,多少人,拿什么武器,那都是登记造册的,就算有某个看家守院的府兵死了,你要自己增加人手都不行。据说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父亲都是当时藩王府的护兵。
当然在大明朝对于藩王的管制从朱棣开始比较严格,后来其实也就慢慢的有些松懈,但依然还是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当地的府衙有义务和权力监视汇报藩王情况的。主要是你的身份很特殊,具有朱姓血统,有了造反的可能。
你觉得藩王的生活惬意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