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上,名声不错的帝王,一般到了晚年,都开始变得昏庸,这好像就是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定律。

  1. 汉武帝刘彻年轻的时候,英明神武,把匈奴人打得载歌载舞,可是他到了晚年,逼死了太子,逼死了卫子夫皇后,把皇位传给8岁的小儿子,可谓是昏庸。
  2. 明太祖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从乞丐成为皇帝,40出头便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工作。可到了晚年,开始诛杀功臣,放着二十多个儿子不立,却立年幼的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3. 清圣祖康熙年轻的时候,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噶尔丹,可谓是雄才大略。但是到了晚年,他开始放纵下属,导致吏治腐败,差点把大清朝给毁了。

其实,我们最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的时候,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年轻的时候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那么他到了晚年做了哪些荒唐事呢?

一、沉湎于酒色,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古以来,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个情况。年轻时候的李世民,一直立志要做一代明君。

所以李世民启用魏征,整天让他看着自己。但凡有任何过失,魏征都必须要直言不讳地告诉李世民,以此鞭策李世民。

因此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可是魏征死后,这情况就发生了严重的转变。

由于没人看着了,世上的诱惑又那么多,因此李世民很快就堕落了。因为李世民死的时候才52岁,实在是不算年纪大,所以他的晚年,依旧是可以好色的。

所以李世民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后宫力量,后宫住不下了,怎么办?老李是有办法的,他开始大肆兴建宫殿,就是为了装他的那些女人们。

因此晚年的李世民,不仅贪恋女色,而且大兴土木,搞得民怨沸腾。不过相对于秦始皇建长城、隋炀帝挖大运河,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工程,因此没有激起民变。

二、不再察纳雅言,甚至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成就了李世民的良好名声,可是与此同时,魏征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声。不得不说一句,魏征这家伙虽然不贪财,但是贪恋名声。

他向李世民提出谏言以后,立刻去找史官褚遂良,让他把自己的话记下来。其实目的很简单,他就是要让自己名垂青史。

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以后,李世民勃然大怒,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甚至将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

因为这件事,使得李世民再也不相信什么直言纳谏的事情。他认为这些谏官,不是真心为了督促皇帝,而是为了给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

此后李世民开始刚愎自用,不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过时间很短,两年以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归来,又开始怀念魏征的好了,便给魏征重新树立墓碑。

三、擅自篡改历史,搞得后来的皇帝纷纷以其为榜样。

我们读历史,其实需要分成两个阶段来读。一个是唐朝以前的历史书,这些历史书籍尤其是皇帝的起居录,参考价值非常高。

为什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是不允许去翻看起居录的。可是从唐朝以后,这些起居录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分界点,就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为李世民曾经多次要求史官将起居录给他看。最早褚遂良说什么都不肯,并且把这件事记录在案。

可房玄龄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他欣然地和许敬宗合作,不仅把起居录给了李世民看,而且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开始删改起居录。

因此这个年代的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偏差,各种版本的记载都有。比较著名的有这么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李世民删改之前的起居录,这是有底稿留存于世的。还有一个版本则是李世民修改过后的官方起居录,两者的内容在大事件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1. 首先,比如说前者认为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渊和李建成。而后者则将所有的功劳都推给了李世民,说是李世民策划了所有起兵的计划,李渊本来是不情愿的。
  2. 其次,前者表示,当初李渊起兵后,攻打长安的主要功劳是李建成的。可是在后者中,这份功劳也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3. 再者,前者笔下的李渊,是一个生活作风相对检点的皇帝,堪称一代明君。可是后者当中,却过多着墨于李渊的私生活,将他描绘成了一个好色之徒。

孰真孰假,我们不敢随便说,因为总归大多数人是支持李世民的。毕竟宣传了这么多年的明君,不可能一夕就被拉下马。

四、迷恋长生不老,吃丹药中毒而亡。

这或许是所有皇帝的通病,因为人家家里是真的有江山社稷,所以他们真的想要再活500年时间。可惜这件事现实吗?肯定不现实啊。

你看看历史上有超过一百岁的大一统皇帝吗?压根就没有。能活到八十多岁,其实就该谢天谢地了。

李世民也很担心自己不长寿,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有必要的。所以李世民到了晚年开始迷恋仙丹,希望通过吃仙丹让自己长生不老。

结果这哥们跟雍正皇帝很类似,都是吃仙丹把自己给活活吃死的。当然了,这只是部分史学家们的看法,目前还存在争议。

总结:不管晚年怎么昏庸,都阻止不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其实按照上面的这些缺点来要求一个皇帝,这些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毕竟皇帝是天下之人的主宰者,人家还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吗?

所以说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有道理的。毕竟人家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而是对自己有足够的约束力。能创造贞观之治的皇帝,怎么可能是个昏君呢?

当然了,他昏聩的时间非常短,所以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小。相比较他娶了个媳妇儿武则天来说,他的昏聩来说,对李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20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52岁。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开创盛世,堪称圣君。

然而,进入中年(唐太宗51岁去世,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晚年)以后,唐太宗却渐渐“变坏”,“渐不克终”。

两人的先后离去,使唐太宗渐渐”放飞“

唐太宗手下能人极多。

然而,最能够约束他的,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直臣魏征。

唐太宗把他看成自己的镜子,能够随时找出自己的问题来。

一位是长孙皇后。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可能魏征早已经被弄死了。

这位贤内助,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及时制止丈夫的冲动,维护直臣。

然而,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

内助和镜子没有了,唐太宗也就逐渐“放飞”了起来。

从轻徭薄赋到不惜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本是唐太宗君臣的共识。

因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是唐太宗长期的治国方向。

然而,随着天下太平,功业渐成,李世民却发生了改变。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渐渐开始增修宫室,大兴土木,并提出了“颠覆性理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当时,长孙皇后虽已经离世,但直臣魏征还在。

魏征犯颜直谏,直接指出“此恐非兴邦之至言”,正面怼。

魏征在时,唐太宗还能收敛。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大兴土木就更严重了。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嫌京城闷热,就修建了翠微宫。然而,宫殿甫成,太宗又不喜欢,重修了玉华宫。

在长安、洛阳等地,许多宫殿陆续修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战争观的改变

大兴土木的同时,唐太宗的战争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年的唐太宗,其战争观是非常务实的。

早年,唐太宗在尽量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战争的。

登基之初,条件不成熟,李世民不惜定“渭水之盟”,为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此后,灭东突厥、吐谷浑,莫不是在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上,以良将精兵,一战而定。

因此,对内人民安定,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

然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唐太宗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是不惜血本。

为征高句丽,唐太宗先后下诏在江南十二州、剑南造船,每欲亲征。

事实上,高句丽是城郭之国,有坚城林立,而六七月为雨期,八九月至二三月为寒冻期,可以大举用兵的时间窗口只有三月至七月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

大举用兵,一举平定高句丽,并无把握。

当时,李勣等人都提出先以骚扰之法先疲敌、弱敌,再视机平定的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而且,高句丽威胁并不大,太宗完全不必以万乘之尊亲征!

以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然深知此点。

然而,一辈子都在上演军事奇迹的唐太宗膨胀了,仍想一举平定!

何况,李世民在与高句丽作战的同时,西线、西南线,也处于战争状态,“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

长期的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使“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从虚怀纳谏到朝无正言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而闻名。

唐太宗不但善于纳谏,还鼓励直臣多劝谏。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态度却挣扎了起来。

贞观十五年,左右仆社房玄龄、高士廉,路遇负责宫室营造的官员,随口问了一句“北门近来在营造什么?”

结果,唐太宗大怒,把两位召过去怒斥:你们管好南衙的事情就好了,北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问的?

房玄龄吓得不敢回话,好在魏征还在,正面怼:宰相询问工程,有什么罪过?

唐太宗面露愧色,说不出话来。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房玄龄什么的已经不敢多说话了,只有魏征还能直言一下。

魏征去世后,再敢直言的人少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魏征去世后仅一年,唐太宗居然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推到魏征墓碑的原因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魏征墓碑的推到,也意味着直言的丰碑倒了。

亲征高句丽的归途中,士卒冻死不少,唐太宗叹息: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到最后,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等人:朕近来有没有什么过失,你们说说看!

询问再三,长孙无忌等人的回答始终如一:陛下没有过失!

反倒是年仅20多岁的嫔妃徐惠,洋洋洒洒,直言不讳,直陈太宗过失!

一位20多岁的嫔妃都能看出问题,长孙无忌这些政治家难道看不出?

镜子没有了,正言也没有了!

由君臣互信到权术相待

早年的唐太宗,待臣子以坦诚之道。

曾有人建议太宗假意说反话老试探臣子的心思,太宗斥责,认为君臣相交,贵在坦诚,不要搞这些诈术。

然而,随着太宗年事渐长,坦诚少了,“诈术”多了。

唐太宗与尉迟敬德、李勣的交往,就很能说明问题。

尉迟敬德,战场上救过太宗的,生死交情,绝对亲信。

贞观初年,尉迟敬德一拳打了李道宗,李世民直言警告:我现在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臣了,功臣不守法呀!

此时,君臣之间,直来直去,彼此没有什么弯弯绕。

然而,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却耍起了权术。

太宗突然发问: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露出满身伤痕,表示自己绝对没有造反之意。李世民又“圆场”:开玩笑的啦!别在意。

唐太宗的“套路”,不正是他当年反对的“诈术”吗?

唐太宗与李勣的关系也是如此。

唐太宗去世前,一面对李勣说了许多肉麻的话,有托付后事之言。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有才干,但你无恩于他。我现在把他外放。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外放,你就重用他,如果他徘徊观望,“杀之可也”!

君臣彼此失去当年的生死情谊,以权谋相待。

后来,武后崛起,唐臣多明哲保身,与此不无关系!

成为自己曾嘲笑的人

对于生死,唐太宗是很有见地的。

唐太宗曾嘲笑秦始皇、汉武帝修炼仙丹,妄图长生不老,相信那些无稽之谈!

然而,唐太宗晚年时,自己也成了自己曾嘲笑过的人。

东征高句丽回来后,唐太宗患上了风疾,身体出现问题。

然而,当时的太宗,只是身体欠佳,病时好时坏,倒也没有性命之虞。

直到他遇见一位自称有200岁的胡僧。

结果,服用了几次胡僧的丹药后,病情加剧,直接“要命”。

要知道,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吃仙丹,最多算是慢性中毒。而唐太宗,这几乎是直接被“毒死”!

最终,年仅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早早驾崩了!

唐太宗到了中年以后,其作风确实发生了一些不良的变化。

然而,即便是在其中晚年,唐太宗的治政水平仍然是不错的,虽有一些不智之举,但也绝称不上昏庸。

虽有一些“减分项”,但唐太宗仍然堪为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了,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可以称得上中国最伟大的皇帝。

他不仅协助李渊建立了唐朝,而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之后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其美名流传千古。

(李世民剧照)

但是,这样一位明君,到了晚年却也晚节不保,做出了许多昏庸之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

正如许多传奇人物一样,李世民从出生起便不同凡响。他四岁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相面的书生。

书生见到李世民后,大加夸赞,称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了,便以世民两字为其名。

(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了,武功超乎常人,尤其擅长骑射,立下了无数战功,被封为秦国公。

后来,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因此成为秦王。

在建唐后,他平定四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家的统治。

不过,军功赫赫的李世民并没有得到李渊的青睐。

李渊曾在太原起兵时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后来却违反约定而立李建成。

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两派之间明争暗斗许久。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和李元吉及其族人,逼迫李渊让出皇位。

(玄武门之变)

尽管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确实担得起明君这个称号。

李世民接手皇位时,国家还没有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中完全恢复过来。

杨广昏庸无道,大兴土木,造成了国库空虚。光是开凿大运河一项,就耗费钱财无数,而且人们苦于徭役,无数人因此而死,可谓是民不聊生。

再加上隋末各地割据势力兴风作浪,贞观初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

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可以说,李世民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成功地把一副烂牌打活了,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任人唯贤,积极纳谏。

李世民重用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他鼓励谏官积极进言,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世民不但不生气,反而积极地听从他的观点,励精图治。

(魏征)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从一穷二白逐渐变成“贞观之治”的盛世清明景象。

那么,李世民晚年又做了什么昏庸之事呢?

其实,李世民的昏庸,是相对于他早期理政的贤明而言的。

对于这样一位明君,再昏庸,也不可能昏庸到隋炀帝那个地步。

只是,李世民晚年做的一些事,存在一些过失。 首先,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华丽的宫殿。在李世民看来,百姓不做事,便会产生惰性。

以此为名,他命人修建了翠微宫、玉华宫等富丽堂皇的宫殿,实在是劳民伤财。

(翠微宫)

其次,沉迷酒色。

晚年的李世民逐渐沉溺于女色当中,不仅招收了大批美貌女子入宫,而且还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荒淫无比。

(李世民后宫佳丽)

再者,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李世民,晚年也不再听从谏臣的意见,刚愎自用,甚至对他们产生猜忌。

在魏征死后,他还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见其怨恨之深。

最后,和秦始皇一样,李世民也想追求长生不老。

一位印度和尚宣称自己会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便对其倍加礼遇,赏赐他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在全国派人搜寻珍贵药材,劳民伤财,而最后却反而中毒,误了自己性命。

总而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世民虽然晚年有一些过失,但在其执政几十年中,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的。

在历代君王中,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微隌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要说谁是中国最伟大的封建帝王,李世民是毫无疑问能够当选的一位。

但其实,李世民的黑历史也非常多,尤其是他晚年时,本质上和后来的唐玄宗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李世民在和他儿子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加上他死得正是时候,所以一生盖棺定论,才是完美。否则,他恐怕就是另一个李隆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为防止太子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扶持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抗衡,硬生生搞出一个东西宫并立的局面,结果酿成兄弟相斗和父子相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这自然不是他的错,而是儿子们不孝,所以他才不得已自卫,不得已杀掉齐王李佑,废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但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的儿子和后来唐玄宗的儿子李亨一样,能够获取最后的胜利,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说,显然就是李世民老迈昏庸,宠信奸臣,对自己的儿子各种不信任和打击,惹的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李世民的儿子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只能提前上位。

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我们现在看李世民时,那和李隆基、甚至是李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次,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是大兴土木,他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至理名言,叫做“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辛勤劳动,就会骄奢淫逸,所以需要不断劳役他们,让他们不停的工作和干活,这样统治才能稳定。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李世民开始大兴土木,贞观二十一年,他嫌弃皇宫闷热难耐,就下令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又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于是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结果,等到玉华宫建完之后,他又觉得玉华宫太过华丽和奢侈,实在有辱他明君的称号,于是他又下令将其拆毁。

然后,他又命人大力重修隋朝留下的仁寿宫等五个宫殿。这些宫殿耗资巨大,一直到年底才竣工,结果等修建完,他发现这些宫殿不是他喜欢的样子,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类似的事情,李世民晚年经常干,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完全是把广大百姓当成牲口或奴隶使唤,以至于很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不得不自断手足。

然而,当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不反思,反而痛骂这些百姓是刁民,下令要将他们全部处死,最后逼得剑南道(川贵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三,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变得是一意孤行,不再听从别人的意见。

遥想当年,魏征刚死的时候,李世民流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幕画面,何其感人,套用《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评家李隆基的那句话:“圣人于泰山之巅,自比尧舜,我们都觉得他像,他配!” 当时的李世民,同样也配得上这样一番评价。

然而,魏征死后还不到半年,因为魏征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都被牵扯到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中,李世民便认为魏征竟然串联侯、杜害自己;于是他当即翻脸,先是下令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接着又推倒他亲自给魏征撰写的墓碑。

不仅如此,李世民为杜绝群臣来劝谏自己,甚至公开警告他们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贞观十九年,谏臣刘洎只因为说了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的肺腑之言,李世民便给他加个“谋执朝衡”的罪名,赐其自尽。后来,房玄龄临终时也难过的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

在这种局面下,李世民仍然是变本加厉,他晚年一方面沉醉美人温柔之乡,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搞的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篡夺了李唐天下的武则天就是这个时候被吸纳进宫,成为“才人”,当时她才十四岁。

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好大喜功,他拒绝张亮、李大亮等人的谏阻,三次下诏攻伐高丽,却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损兵折将,最终无功而返。

当时李世民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甚至最后竟然引起了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

再后来,晚年的李世民还变得贪生怕死起来,他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为此他还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让其一起炼制药丹。

一年后,丹药终于练成,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仅仅52岁!由此李世民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靠血腥的政变才当上皇帝的,他杀兄弑弟还迫父禅位,其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饱受诟病。

然而,李世民继位之后画风大变,他没有成为一个暴虐的皇帝,反而文韬武略,纳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并由此成为一代明君,在历史上享誉极高声誉。

不过,到了李世民执政晚期,他开始志得意满,并逐渐放飞自我了,干了一些昏庸之事,对他的名声造成了一些影响。

那么,李世民晚年究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呢?

01,沉迷享乐,不惜国力。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家还比较穷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国策,比如薄赋尚俭,崇尚文教,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等等。

到贞观中期,国力大为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军队强盛无比,唐朝由此逐步进入盛世。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十分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尤其是在长孙皇后和魏征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欲望十分克制,堪称帝王之楷模。

但是,随着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以及魏征在贞观十七年去世,李世民缺少了贤内助和“镜子”,他就逐渐开始放飞自我了。

比如说,李世民觉得自己居住的宫殿太过陈旧和狭小了,所以准备新建一些宽大的宫殿居住。

比如说,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长安太过闷热,于是命人在翠微山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翠微宫,当做避暑之地。

但是,翠微宫刚刚修建完成,李世民看完后觉得不满意,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并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陆续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宫殿。

我们都知道,修建宫殿是很花钱的,李世民当然不会自掏腰包了,所以国库里的钱就源源不断地流出,国家财政因此十分紧张。

除了花钱之外,人力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曾有大臣劝说李世民,说修建宫殿需要消耗大量民力,这可不是好事啊,李世民却说了一句让众臣惊掉下巴的话: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李世民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事干就容易变得惹是生非,只有让他们充当劳役,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

也就是说,李世民觉得百姓都是贱骨头,只有给他当牛做马,才是正确的!

这与李世民一贯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可是大相径庭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李世民晚年已经忘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为自己取得的功绩而感到志得意满,觉得也该享受一下了。

除了大兴土木之外,李世民晚年的爱好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他开始使用锦绣珠玉等奢侈品了,还豢养了大量马匹、猎狗、鹰隼供自己玩乐,并喜欢四处游玩,每次出行的花费都特别巨大。

这些可不是史书的污蔑,而是在他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说的,他还是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可以效仿,要儿子们引以为戒。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李世民身边缺少像长孙皇后和魏征这样的监督者,可见在李世民也是有一颗躁动之心的,一旦他没有了约束,就很容易放飞自我。

02,贪慕虚名,穷兵黩武。

不可否认,李世民一生在军事方面取得的功绩是十分巨大的,灭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国,平西域诸国,威震海内,万邦来朝,由此成为天可汗。

细心之人可以发现,李世民早期的军事思想还是很务实的,比如说他即位之初,在面对突厥大军入侵的时候,很识时务地签订了渭水之盟,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再回过头来收拾突厥人。

还有,在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等国的时候,李世民也是在充分保障国内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的情况下,才对外用兵的,因此他虽然连续发动战争,但唐朝依然在不断壮大。

但是,到了李世民晚年,他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不再那么务实了,更多时候是为了维护天可汗的尊严而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句丽,贞观十九年的时候,高句丽国内发生了权臣弑主之事,事后也没有及时禀告李世民,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下令整军备战,并让江南十二州修建大型战船。

当时很多人劝李世民说,高句丽十分遥远,还是个城郭之国,不易攻取;再者,高句丽夏季多雨,冬季极寒且漫长,适合征战的只有四月到七月这短短三四个月,如果大举出兵高句丽,一旦无法马上获胜,将会十分被动;更重要的是,高句丽只是个小国,也并不富庶,不值得唐朝大费周章。

但是,李世民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夺取高句丽,将其纳入大唐版图,并将这一功绩写入自己的功劳簿,供后世之人瞻仰;尤其是,当初隋炀帝没办成的事,李世民觉得只有自己办成了,才能显现出高低之分。

于是,李世民不但坚持征讨高句丽,而且还是亲征,而就在战争发生的间隙,唐朝西线也爆发了战争,薛延陀大举入侵边境,唐朝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高句丽和薛延陀虽然最终都被唐朝所灭,但由于战争持续的时间长,唐朝消耗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再加上李世民大兴土木、沉迷享乐,百姓的负担因此大大增加。

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可以说,攻打高句丽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颇有穷兵黩武的意味,但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一意孤行,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03,不再纳谏,朝无正言。

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纳谏,尤其是长孙皇后、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等人,他们都是善于进谏之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长孙皇后和魏征,他们都是敢于戳李世民脊梁骨的人物,而且他们的谏言大多都被李世民采纳。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于谏言的态度有所转变,臣子们进谏开始变得越发困难了;到长孙无忌去世后,李世民就更加听不进去逆耳忠言了,甚至曾因为怀疑魏征进谏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下令将其墓碑给推倒。

李世民之所以听长孙皇后和魏征的话,是因为这两人都无私,而且说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标是开创盛世,并成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纳谏。

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说他曾在继位之初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后来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剩下儿子李明,但因为杨氏身份特殊,所以没有得到册封。

大约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数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册封杨氏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兴,跑去劝说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将杨氏比作是秦国公主辰赢,要李世民不要学习晋文公和晋怀公这对叔侄,同娶辰赢为妻。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压制住内心冲动,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无善于进谏之人,再加上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基本开创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满足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谏言了。

就比如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谏,他就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班师回朝,他常常为战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还说魏征如果在,他也不至于发起这场战争,于是下令厚赏魏征家人,并重新树立起墓碑。

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将其灭亡,但唐朝的损失也很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还愿意进谏的大臣,后来都为了自保而不再说话了。

举个例子说,李世民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说,我最近有什么过失没有,你们都说说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本想说李世民连连征战、大兴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但他们因为害怕惹恼李世民而受到处罚,结果都说李世民没有过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上书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无以反驳,就厚赏了徐慧。

但是,还没等李世民改正错误,他就因病去世了。

我们可以发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的元从功臣,又是当朝重臣,连他们都不敢再进谏了,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积极纳谏了,导致满朝都是歌功颂德之人,这些人为了顺从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没有下线的,这也为李世民去世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笔。

04,猜忌心强,君臣离心。

李世民与功臣们的相处方式很简单,就是当哥们来对待,完全没有架子,哪怕是在他当皇帝之后,也没有发生屠杀功臣的悲剧,而且他对功臣们都很厚待,与功臣们的相处也是坦诚相待的,也十分宽容。

但是,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贞观十七年,这一年侯君集因为协助太子李承乾谋反而被他杀掉,这让他意识到厚待功臣们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他开始猜忌功臣们,不再以诚相待了,而是采取帝王之术加以制衡,这其中以尉迟恭和李勣最具代表性。

先说尉迟恭,他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不但是功臣,而且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过硬的。

但是,在李承乾、侯君集谋反事件爆发之后,随着李世民对功臣们态度的转变,尉迟恭也深感危险,便上书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早就担心他谋反了,因此没有挽留。

后来,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尉迟恭觉得天子都亲自出战了,自己也得表忠心,于是请求出征,李世民便任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但在班师回朝后,李世民仍旧让他回家养老。

在随后数年,尉迟恭闭门不出,只是在家吃喝玩乐,沉迷酒色,还迷信术士之言,在家研制丹药自服。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也就是说,尉迟恭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猜忌心,选择急流勇退,并用自污的方式来自保。

还有李勣,也是个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而且忠心耿耿,但李世民晚年对他不是太放心,又想将他留给儿子李治继续使用,便使用了一些权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重之时将李治找来,说李勣这个人才能不错,但他担心李勣不能效忠李治,所以准备将其贬黜到外地,等李治继位后再把李勣召回京城,委任其为尚书左仆射,这样李勣就会誓死效忠李治了。

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李世民肯定会把李勣找来,跟他直截了当地把话说清楚,用真诚去感化他,从而让其效忠于李治,但他因为猜忌心而对李勣不放心,所以使出了一招帝王之术,用先抑后扬的方式来笼络李勣。

如果君臣之间没了情谊,只剩下权谋了,那君臣离心之事是必定会发生的。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李世民晚年能够信任和依赖之人,其实并不多,尤其是武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或多多少都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有些人甚至被他杀死。

比如说曾被李世民宠信的大将张亮,他因为私自豢养了五百多名义子而被心有叵测之人诬陷成谋反,李世民就感到非常紧张,没有详细调查,就将他给斩首了,并没收了他全部家产。

实际上,确实曾有人劝说张亮谋反,张亮也差点心动了,原因是他遭到李世民猜忌,被排挤出了京城,但他最后并未付诸行动,豢养义子之事也只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并一定是真的。

05,为求长生,服用丹药。

在历史上,不乏服用丹药,从而追求长生不老之人,比如说秦始皇嬴政。

李世民登基之初,对于服用丹药这件事是极尽嘲讽的,他自言对生死淡然处之,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是,随着李世民身体逐渐变差,到他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他又染上了风疾,身体就变得更差了,这时候他就开始畏惧死亡了。

同年,王玄策在击败天竺之后,带回来一个那罗迩婆婆寐术士,此人自称二百余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为之精神一振,立马下令其制造丹药。

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李世民的病时好时坏,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住在翠微宫里修养,根本无法下床。

此前李世民还对丹药持谨慎态度,但当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不顾群臣劝谏,服用了那天竺术士制造的丹药,结果没几天就去世了,年仅五十一岁。

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李世民究竟是因为疾病去世,还是因为吃丹药去世的,但他吃丹药这件事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生活作风确实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不被他所喜的事情,他在晚年还是干了。

当然了,通过以上这几点,并不能就此判定李世民晚年是昏庸的,这些只是他干的一些昏庸之事罢了,成为了他的减分项,总体上而言他在晚年还是功大于过的,依然具有超强的才能和智慧,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