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朱祁钰表示:我可不想做什么皇帝,当个快乐的王爷,难道不香吗?

这或许就是哥哥朱祁镇登基以后,朱祁钰的真实心态。朱瞻基只有俩活着的儿子,其中嫡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而朱祁钰则被封为了郕王。

按道理朱祁钰就这么做个王爷多舒服,可惜朱祁镇被瓦剌人给抓走了。皇位一时间空了出来,于谦和周太后死乞白赖地要把朱祁钰扶上皇位。

你别说,这做皇帝是有瘾的,不做的时候不知道爽,做了以后,还真的挺爽的。因此朱祁钰就不肯从皇位上下来了。

一年以后,朱祁镇被瓦剌人给放了回来,这个时候事情就有些尴尬了,到底要不要接他回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都说不想当这个皇帝,你们偏偏要逼我!

这是朱祁钰当时对于谦说的话,当时他的确不想当这个皇帝,的确也是于谦死活拉着他让他登基的。

现在朱祁镇被送回来,该不该接他。的确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朱祁钰难不成要下台?

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要你做过皇帝,即使现在主动退位让贤,依旧还是会遭到清算。因为新皇帝会担心你还有号召力,斩草除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因此朱祁钰绝对不能退位让贤,但是如果把朱祁镇接回来,这个事情该怎么处理?朱祁钰两手一摊,把这个球踢给了于谦。

于谦拍着胸脯向朱祁钰保证:现在你已经是皇帝了,这是不可更改的,朱祁镇即使回来,也只能是你的臣子,仅此而已。

这话算是一锤定音了,只要有于谦这样的实力派大臣做担保,那么朱祁钰就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朱祁镇。

于是朱祁镇就这么被接回来了,接回来的朱祁镇,顺其自然成为了没有权力的太上皇,只能够被幽禁起来,不出意外,是要永无天日了。

朱祁钰这个皇帝的最大缺陷,就是太仁慈了。

朱祁镇在北伐的时候,为了说服太后和大臣让他出征,把年仅2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这个太子就这么延续到了朱祁钰时代。

朱祁钰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还对朱见深比较客气。可是朱祁钰也有私心啊,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皇位。

为此朱祁钰努力造人,终于生下了儿子朱见济。于是朱祁钰索性就把朱见深给废掉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件事我觉得朱祁钰做得不过分,自己有儿子,凭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是朱见深他爹自己不努力,这又怎么能怪朱祁钰呢?说老实话,朱祁钰没有弄死朱见深,就算十分仁慈了。

在皇位面前,谁不是面对着刀光剑影?没有狠毒的心肠,李世民也不可能坐上皇位。朱祁钰这一点就比不上李世民。

在对待哥哥朱祁镇的事情上,朱祁钰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软肋。他只是将哥哥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并没有杀掉,这可以说是一步错棋。

就算兄弟俩有感情,可是当时他们已经在争夺皇权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时期。在皇权面前,不要说兄弟了,历史上父子相残的局面也是比比皆是。

为什么?因为谁掌握了皇权,也就等于是掌握了对手满门的生死。朱祁钰对哥哥不下死手,最终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朱祁钰得国不正,所以努力想做个好皇帝。

朱祁钰在明朝这些皇帝当中,其实算是比较优秀的了。他非常懂得礼贤下士,事事都要听从士大夫们的意见,自己从不独断专行。

因此他在位期间,不仅成功地击败了瓦剌大军,挽救了大明王朝,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小盛世,他在位的8年时间里,大明朝是比较稳定安宁的。

为什么朱祁钰能够如此优秀?其实这跟他的出身是有关系的。朱祁钰不是嫡子,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继承大明朝的皇位。

大明朝的皇位,不出意外,全部都是嫡长子继承,嫡次子都没有机会,更别说庶出的孩子了。因此朱祁钰想要做皇帝,除非哥哥让位。

这种情况还真的出现了,虽然朱祁钰做了皇帝,但是他总觉得不怎么安稳,为什么?毕竟这个皇位按道理不是他的,而是侄儿朱见深的。

朱见深是上一任皇帝的嫡长子,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是由于他的年纪太小了,这才造成了朱祁钰钻空子继承了皇位。

所以说朱祁钰必须要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给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告诉他们庶子也是可以做好皇帝的,这也算是给自己的老妈争口气了。

朱祁钰没儿子,这是致命伤。

夺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不流血的政变。皇位在一夕之间发生改变,可两个皇帝却同时存在了长达一个月时间。

按理说朱祁钰好好做了8年皇帝,这心腹应该培养了不少,总不会没有人愿意为他卖命吧?你别说,还真的没有。

石亨、徐有贞等人,全都背叛了朱祁钰,为啥?因为跟着朱祁钰没盼头。朱祁钰生的那个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没多久就挂了。此后朱祁钰一直生不出儿子来。

等到做了8年皇帝以后,朱祁钰已经病重了,还是没儿子出现,这下子问题可就大发了。按照道理,如果朱祁钰死了还没儿子的话,那铁定就是朱见深这个侄儿继承皇位。

朱见深的父亲是朱祁镇,朱祁镇当时还好端端地活着呢!因此朱祁镇肯定是要重新掌权的,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坐以待毙,他们倒不如主动寻求立功的机会。这就是他们愿意跟随朱祁镇发动政变的主要愿意。

但凡朱祁钰留下一个儿子,这事情也不会这么发展。所以说普通人家没儿子,没什么问题。皇帝没儿子可不行,毕竟家里有江山需要继承。

总结:朱祁镇可不愿意给朱祁钰机会。

朱祁钰病重,到底病得有多严重呢?其实谁也不清楚,只知道他卧病在床的时候,皇位被哥哥朱祁镇给抢了。

朱祁钰的病能否再次好转?这件事已经成了一个谜。朱祁镇重新登基一个月以后,才想起了后宫的弟弟朱祁钰还半死不活着呢!于是朱祁钰就去世了,怎么死的,史书是不会记载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朱祁镇是吃一堑长一智,他担心自己重蹈覆辙,走上弟弟的老路。

朱祁钰死后,他的后宫里,有一位女子的确怀着孩子,而且还给他生了个儿子。这就比较悲催了,早几个月生,可能朱祁钰就没那么惨了。

参考资料:《明史》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明朝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是明宣宗的次子,英宗皇帝之异母弟。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郕王王朱祁钰由监国而即帝位,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刺的入侵,使明朝转危为安。此后,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但是,天顺元年英宗复登大位,废景帝为郕王,结束了景泰朝的统治。景泰朝政大事记录于《英宗实录》之中,但多为贬损避讳。例如其中借太后之口,指责景帝贪天位,禁锢英宗,“废储败常,信任奸回,居妖妓,礼胡僧,滥赏枉费,急征暴敛,秽德彰闻,上天屡戒,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罪愈深”。明代思想家李贤也指责景帝“淫荡败度,令臣民失望",等等。那么,景帝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呢?他这一生有那些功过是非呢?

一、挽狂澜于既倒

明朝建立以来,经太祖、成祖的大力整治、严刑峻法,使吏治比较清明。仁宣之时,继之以宽,吏治渐趋败坏。正统时承平既久,政治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军政日趋废弛,屯田被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正统九年以后,太监王振渐趋专权,使当时朝政更为黑暗。在政治上,王振掌握了锦衣卫,打击正直大臣,使朝廷中忠谏者死,耿直者戌,君子见斥。

章奏多黑白混滑,邪正倒置。军政的破坏尤为严重,选军数量超过军队总数的一半以上。据载:"正统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人等3258730员名,实有1624590员名,事故1633664员名。"而且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为将帅者,平日贪裡败度,贪财卖军,互相交通,汇缘党比,战斗之事不习,兵戎之敢不修。将帅互为仇仇,上下自相矛盾。”这时,又发生了麓川之役,劳师糜饷,骚动江南,使本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南方,更加动荡不安。正统九年发生了叶宗留领导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浙、闽、赣三省。正统十三年又发生了邓茂七领导的福建农民起义,威胁了福建等地的统治。

在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同时,民族矛盾也在激化,结果使明王朝的统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明朝建立以后,十分注意防止北边蒙古族势力的增长。明成祖多次亲征,使蒙古族势力受到较大打击。此后,蒙古族的一支瓦刺(wǎ là)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明朝北边的强敌。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兵分三路大举寇边,太师也先入侵大同,至猫儿庄,右参将吴浩战死;可汗脱脱不花入侵辽东;知院阿刺进攻宣府,包围了赤城堡。边报不断传来,失败的消息接连不断,于是英宗决定亲征。

这一决定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劝阻,但是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于七月十六日率五十万大军在五十余位大臣的扈从下,师出北京。八月一日进驻大同,目睹了尸首横陈、血迹斑斑的阳和战场,震惊异常。经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劝说,仓促决定退兵。八月十三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即被也先包围,十五日全军覆没,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太监王振及从征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垫等五十余人罹难。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使明朝的统治陷入了崩费的边缘,英宗皇帝的被俘,“天下闻之,惊惧不宁";京堿内“赢马疲卒不满十万",四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明朝面临着宗社不保、亡国灭家的危险。郕王朱祁钰在情急之下毅然决定留守北京,抗击瓦刺,战守大计定下来了。

英宗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婉词)后,国无君主,皇太后孙氏于八月十八日敕谕郕王朱祁钰监国,孙太后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安抚郕王,使其不产生非分之想,但她仍有后顾之忧。原来英宗系孙太后所生。只要英宗在位,她的地位就不可动摇;而郕王是吴妃所生,郕王如即真,孙太后的地位就不保了。

于是孙太后于郕王根基未稳之际,急急忙忙于二十日立英宗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这为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主战派大臣一再劝进下,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帝位,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这样,明朝又有了皇帝,人心始安;而且使也先所俘虏的英宗失去了作用,挫败了其要胁明朝的阴谋。

朱祁钰监国后,就开始了京师守御的准备工作。首先选择了主战派大臣王直、陈循、高谷等人组成新的通知中心。又调整了军事指挥人员,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兵马;封赏镇守边疆的将领,这些将领都是素有声望、屡立战功的人,对他们的任命封赏,使边城有了得力的守将。景帝还惩治了土木之败的直接责任者,籍没了王振的家产,公示其罪过。这一措施,宣泄了文物群臣心中不平之气,使朝纲为之一振。

为了防止也先挟持英宗诱占边城,求索金银,郕王多次晓谕边将以社稷为重,固守城池。为此景帝颁布多道诏敕给边城的将士,这些诏敕的发布,挫败了也先挟英宗诱占边城的企图,使边将敢于拒绝也先诱惑,固守城池。

土木之变后,瓦刺势必乘胜南侵,景帝信用于谦,抓紧时间,为居守京师作了大量的军事准备。首先调集两京、河南所募新兵,江北及北京诸府漕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守卫京师;又令御史白圭等十五人分往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召募训练民壮,备调京师,以增加京师守卫力量。其次加固了京师城墙,赶造战车器械,调集南京武库三分之二的武器北上,充实京军。最后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将大通仓粮运往北京。严明军纪,振奋士气,做好了迎击瓦剌的充分准备,瓦剌也先兵临城下,最后被明军打得节节退败。

但是瓦剌仍有很大的优势,还要挟着太上皇(朱祁镇)。为此景帝仍敕谕边将固守城池。当时太监嘉宁叛投也先,引导瓦剌入侵,因此,同时命令边将,如果瓦剌拿太上皇来边城要挟,嘉宁随行的话,边城将士可以诱杀嘉宁,以此表示拒绝之意。太监嘉宁后来被擒杀,也先失去入侵向导。景泰元年四月,有大臣上谏主张求和,被主战派大臣于谦谏回,景帝采取了于谦主战的意见,自是边将人人主战,不敢言和。这一年也先先后骚扰宁夏、朔州、大同等城,均遭到明军顽强抵抗,到处受挫,其轻视明廷之心有所收敛。

“初,虏轻视中国,及犯京师,见城池巩固,人心之愤,始大丧气,自是见上皇皆行君臣札。”

由于掠夺战争的连续受挫,又失去了与明朝通贡之利,瓦刺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大明也有意激化其内部矛盾,使其互相削弱。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退出紫荆关后,可汗脱脱不花即遣使言和。景帝接受大臣王直等人的意见,厚待来使。而连年的战争,使瓦刺人民出现厌战情绪。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也先不得不遣使通好,提出了送还英宗的请求。这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指出:“虏始挟太上贿赂,不甚仇,欲奉之还。”景泰元年八月右都御史杨善、工部右侍郎赵荣出使瓦刺,迎回了太上皇,明朝对瓦刺的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明朝对瓦刺战争的胜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景帝的正确决策及知人善用。首先,土木之败后,国家面临破亡的危险,主张南迁者大有人在,人心面临解体。此时,景帝识大体,做出了守御京师的决定,毅然支持了主战派,稳固了人心。抓紧了时间准备守御。其次,景帝信任、重用主战派人物于谦、石亨等,是另一重要原因。用人的正确,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最后,土木之变后,明朝选拔得力将领镇守沿边重镇宣府、大同等地,稳固了已面临崩溃的防线,屏蔽了京师,这是又一重要原因。

二.富国强兵

景帝自建国之初,就注意克服正统时期的各种弊政,励精图治。景泰二年,景帝提出:富国强兵的要求,令臣下献计献策。正统时期,奸臣当道,贪图小利,开始与外通好,把敌寇引入京城。危及宗庙社稷。在景帝的要求下,群臣纷纷上书,清理积弊。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 改良政治

景泰年间的政治改革,基于克服前代积弊,实行新政。

太监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往往借助于皇权,干预朝政。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害国,景帝接受这一教训,对宫中的宦官尤为严格,太监金英是英宗北狩时奉命辅佐郕王的太监,景帝将其禁锢,景泰朝废而不用。景帝对宦官下了禁约,使他们接受教训,不敢肆意妄为。明代思想家李贽指出:“陛下左右内侍之臣,大非前日之比,率皆小心畏慎,恪勤匪懈,守祖宗之法,绝外人之交,盖能以覆车为鉴也。”正统时,太监王振利用锦衣卫,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景帝即位后,逐步限制锦衣卫的活动。

景泰元年正月,有人控告锦衣卫“多为私怨,指无为有,诬致人罪,且例不许辨理。”对其如此害民,景帝规定“彼有送法司不引伏者,其为辨理之。如肆为诬罔,俱重罪不宥。"景泰三年三月,又进一步规定:今后关系谋逆、反叛,妖言惑众,窥伺朝廷等罪情,有勾结王府、外夷,窝藏奸盗,买卖官吏收财等情形,事情严重者,才可以如实上奏,御史复查真实之后,才可以审问。其他情形,只允许受害人告发,不得要挟复仇,诬害良善。法司审理不可受第三方干预,致有冤狂。违法重情,罪不可恕。景帝对锦衣卫活动的规定、限制,使之难于随意罗织罪名,陷害良善,而只能循规蹈矩地履行职责,让其不敢肆意妄为了。

正统时吏治败坏,在官既没有廉耻之心,理政只有肆贪淫之志,致使官场酿成污浊之风。景帝很重视澄清吏治,认为“国家以民生为重,君臣以政理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为此,想要整顿吏治就必须有一套合理的选官制度,对此,景帝令礼部集议,根据大臣们的讨论。决定今后如若郡守、御史有空缺,由吏部公选推举;布政使、按察使有空缺,由三品以上官员保举,如果有不公的地方,六科十三道可以共同上凑弹劾。官多扰民,严加裁汰。景泰七年八月,景帝下令裁汰天下添设官员,命令吏部会同户部、兵部、工部,共裁次了浙江等布政司、府、州、县添设的管粮、抚民、巡河海、管民壮、整理文书等项官吏一百七十八人。这一举措,防止了官僚队伍的扩大。

  • (二) 发展经济

景帝在位期间,注意克服经济制度中的积弊,劝课农桑,保护小农经济,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马政是明代百姓的沉重负担,马政之害,表现在俵马之官乘机敲诈勒索,“江北俵马之役,最称苦累;而寄养之户,尤多败困。要其所以,则侵渔多而费用繁也"。景帝即位后,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正统十四年十二月颁诏天下,严禁典牧之官科敛害民。废止每年印俵马匹派遣侯、伯、内官的成例,每年印俵马匹仅派御史负责。御史品级不高,不敢任意勒索,更不能像权贵一样横行不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马之家所受的科敛之害。最泰三年三月,根据太仆寺卿李实的奏诸,规定“儿马十八岁,骒马二十岁以上免算驹",四从而解决了不合理的赔补问题,使马政渐趋合理。同时还废除了洪武时设立的粮长制。

景帝注意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多次勒令兼并之家将田产还给原主。京师附近的顺天、河间等地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田土被官员私自占取,或为草场,或立庄所,动计数十万顷。间接小民纳粮地亩,多被占夺,每年赔粮草给他们。对此,景帝敕令归还所占田倾给老百姓,这一举措施和规定,尤其是令兼并之家退还其所占的田地,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维护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也就安定了民生,发展了生产。此外,景帝还多次敕令地方官吏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处镇守、巡抚等官劝课农桑,各级官吏、里老者谕乡村,除士、工、商外,人人都要及时耕种;鼓励垦荒;鼓励因地制宜,适量种植桑、枣、漆、柿等作物,并以农桑考核各级官吏。这些规定,尤其是设置专职官员,鼓励了荒田的开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三) 军事改革

京军是明代重要的作战力量,分为五军、神机、三千三大营,分别有总兵统领训练。平时五都督府掌管着其军政,兵部负责调动,战时则临时选将统兵作战。但此中有着很大积弊,调兵时效率低下,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规矩,各个军队首领互相都不认识,形成了一种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强弱不分,对于突发状况很难应对,为此,在瓦剌不断骚扰的情况下,为了备边,景帝听取于谦建议,让军队采用团营的训练方式,虽然是临时的战前训练,但是贯了彻兵将相识的主张。可以说这是兵团制的诞生萌芽。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富国强兵”的要求下,于谦召集兵部、五军都督府、总兵官等人讨论“军马如何可以战无不胜”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团营制的主张,得到了景帝的支持,进行了影响较大的京营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团营,选拔三大营精兵十万。第二,总结与瓦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安营及作战的方法。第三,进行实战性训练。第四,规定各级军官伴的数量,限制私役军士的发生。

这次军事制度的改革,有着长远的影响。这次军事改革使兵将相识,加强了军队的实战性训练,提出了合理的作战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力。对此,《明史》评价:“于谦创立团营,简精锐,一号令,兵将相习,其法颇善。”有人认为,这一改革虽然没有能够遵循祖宗之法,要以此兴除积弊,振弱为强,足以让内忧外患的大明振作起来。可以说这次重大军事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浮人语

综上所述,景帝继承了民本传统思想,其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在土木之变、宗社几危的关头,他坚决主战,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义安,再造功良云伟。其后又采取一些措施,克服社会积弊,使景泰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中兴之治。当然,景帝在位期间,也劳费民财兴建寺庙、大量度僧等,尤其是在处理太上皇及太子问题上颇有失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以至于因此而失去了宝座,身死西宫。

参考文献:

《英宗实录》 《明史》 《继藏书》 《明经世文编》 《明书》 《国檀》 《于忠肃公集》《天顺日录》 《古穰杂录》 《锦衣志》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唯一一位两次在位的皇帝。在位的两段之间,是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年号景泰,为明宣宗次子。然而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势如水火,哥哥给死去弟弟的谥号为“戾“,谥法解曰:不思顺受,显然是对其贪恋帝位行为的愤恨。愤恨到哥哥将弟弟的陵寝逐出了家族墓地,孤零零地在北京西山。然而清朝所修的明史,对其评价颇高:

《明史》: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过失

纵观明代宗朱祁钰一生重要的功过得失,最主要的恐怕要围绕继位展开。

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哥哥朱祁镇被俘,改变了朱祁钰闲散王爷的身份。太后及大臣们为大局着想,以“国有长君,社会之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一时间,朱祁钰由皇帝“替补”变成了正选,变得欲望不能。不仅对于被俘的哥哥不闻不问,对于大臣们迎回“太上皇”之事,颇为不高兴,消极对待,任由其自生自灭;而且也积极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造成了朝廷内部一定的动荡。

也先遣使议和,请迎上皇,廷议报使。帝不怿,令安出,呼群臣曰:“公等欲报使,孰可者,孰为文天祥、富弼?——《兴安传》

另一方面,虽然也先优待俘虏,但被俘的明英宗,由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又远在异国他乡,心境肯定是凄凉的。这边不仅要忍受这般奇耻大辱的折磨,那边还得忍受弟弟的抛弃,像断了线的风筝。就是返回了大明,朱祁镇也受到弟弟的软禁,严密监视,伙食相当差,需要钱皇后组织宫女做点针线活,交由太监变现,改善伙食。

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万历野获编》

一家时刻有生命之忧,仅就这点而言,是朱祁钰的过失。

功绩

至于说功绩,在明英宗被俘,群龙无首之时,朱祁钰敢于承担这份重担,有了主心骨,凝聚涣散的人心(这点后面有分析,姑且不论),为此朱祁钰采取了:

1、肃清王振势力。英宗时,王振一派势力煊赫一时,把持朝政,各项政务都受到掣肘;

2、反对南迁的提案,启用于谦担任京城指挥官,树立其权威,采纳调集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在取得京城保卫战之后,着手重建防御力量。首先,采纳建议,重新取得独石、龙门等八处防守关隘的控制权,以此为依托,作为防守瓦剌部的屏障。其次,改革京营的军制,挑选10万精壮,分为5营团操,叫做团营。一改过去三大营总兵间,互相不统一的问题。短时间内,提高了战斗力,使得“土木堡之变”损失的军事力量,得到一定回血。

此外,代宗任命“土木堡之变”中,提出南迁受到非议的徐有贞,担任佥都御使治理黄河水患。徐有贞到任后,实地勘察,提出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以疏塞浚并举的方法,一举解决了水患。在此后30余年中,未有大的水患发生,也是代宗知人善任的体现。其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较之英宗宠信宦官,政治比较清明。

辨护

上述所说敢于承担重担,或许有人会质疑那是朱祁钰作秀,如同其躲进王府,非得于谦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还望殿下以国家为重”。才肯继位。但有两点要考虑:

1、按照《罪惟录》的说法,朱祁钰生母原是汉王府女眷,受到汉王造反牵连,后被宣宗皇帝赦免,收藏在宦官家中,生下朱祁钰,宣宗临终之前才托付太后照顾他们母子,才公开身份。就是说继位之前,朱祁钰身份特殊,一直住在宫外,不具备做皇帝的基本素质,也没经历过大场面,养成了慎小慎微的性格;

2、还是以郕王身份摄政之时,众官员群殴王振党徒,吓得朱祁钰转身想跑,还是于谦拉住他,要其免去官员的罪责,过程中把于谦的袖子都扯破了。史书记载这段: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如此,当众人要其继位之时,朱祁钰躲进王府,也就是顺理成章了,这是本色演出。因为其不知道怎么收拾烂摊子,更进一步就是他不愿意成为瓦剌的打击对象。故当他在于谦劝说后继位,是勇于担当。

后记

至于之后朱祁钰,后面的贪恋帝位,那是人性。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性的贪婪一旦开启,便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不可收拾,经受磨难远比经受诱惑来的容易。远古时期常有禅让的案例,广为传颂。一则是确实这些人具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其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一句,有没有是这些人没有经受过高度物质诱惑的缘故呢,还在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明代宗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大臣于谦与孙太后的极力拥护下,登上皇位。他是政治形势的产物,是一位悲情的人物。可他的功绩不是可抹灭的。临危受命,削平惑乱,使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局面。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小人趁机作乱。

一、明代宗被政治形势下,登上皇位,坚守北京保卫战

公元1449年,土木丧师、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使明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在一片恐慌气氛中 ,翰林侍讲徐有贞 提出迁都南京以避瓦剌, 但遭到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

于谦指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 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 明廷最后决定通过抗战救亡图存。抗战路线一经确定, 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便是明英宗被俘后出现的皇位空虚问题 。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时明英宗已成为瓦剌人的俘虏 ,但名义上仍是明朝皇帝 。明朝如不能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瓦剌人不仅可以拿明英宗要挟 ,甚至可以用明英宗的名义向明朝官员、军队发布命令 。

这对明朝的抗战活动显然极为不利。而且, 封建统治的基本要求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皇帝, 明朝内部的稳定也难以维持。然而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 明朝皇位继承的一般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 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原则,皇位自然应该由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后改名为见深)继承。可是朱见浚当时只有三岁,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 。

当瓦剌军队随时都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 、明朝存亡系于一线之时 ,立这样一个幼儿作皇帝显然不合适。处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拥有决定权的孙太后(明英宗之母)尽管在内心十分希望由她的长孙朱见浚继承皇位 ,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抗战的需要,于是她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即 :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史称景帝 ,年号景泰)继承皇位,同时将朱见浚立为太子,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 , 孙太后的这个办法既可满足抵御瓦剌人的现实需要 , 又可保证皇位最终由明英宗的儿子继承 ,似乎十分周到 。然而实际上 ,当她做出这一决定之时, 已经触犯了封建制度的大忌,并埋下了未来皇权之争的祸根 。

二、明英宗的回归,代宗心存善念,只是囚禁,皇权争斗激烈,夺门之变,明代宗惨败

景泰元年八月 ,瓦剌太师也先在军事上屡屡受挫、明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和瓦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欲将朱祁镇送回明朝国内 。

从伦理上讲 ,明廷对此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然而朱祁钰此时更关注的却是如何才能保住意外得来的皇位。他知道, 英宗回国后必然对其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对此事多方加以阻挠。

当廷臣奏请派使臣往迎英宗时, 他恼火地说:“当时大位 ,是卿等要我为之 ,非出朕心。” 直到于谦说:“大位己定, 孰敢有议 ! 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朱祁钰才说:“从汝 ,从汝 。”但即便如此 ,明朝连续两次派出使臣 ,朱祁钰的诏书中仍未提及迎归明英宗之事。

只是由于也先求和心切, 加之明朝使臣巧言善辩,明英宗才得以回国。明英宗即将到达北京之时 , 明廷内在迎归仪式和安置明英宗问题上又出现了严重分。

很多大臣从道德伦理和国家声誉考虑, 认为迎归仪式应隆重 。而朱祁钰则力主简化仪式 , 淡化影响。最后 ,迎归仪式非常简单 ,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迎至北京后, 也只是在东安门草草举行了一个授受帝位仪式, 之后便将明英宗送进南宫 , 实际是将其禁锢起来了 。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朱祁镇复辟 ,朱祁钰还严禁他和廷臣交往 ,并派人对南宫严加监视 。

在明代宗执政的八年时间里,知人善人,广开言路,重用于谦,使百姓安居乐业。对朝内消除阉党势力,稳定朝局,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

在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皇储问题,再次面临选择。直到16日后,朱祁钰的身体康复。就在第二天早朝时,发生了夺门之变。

明英宗与孙太后显然早知此事,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幕后策划者。《明史》记载:徐有贞得知石亨等人的计划后,问石亨“南城亦知之乎?”石亨说“一日前已密达之。”

朱祁钰之死,有很多的文献都将其归于疾病,并称明英宗复位后,很关心朱祁钰的病情。从夺门之后以来,朱祁钰的病重还没有快要丧命的程度。

明代陆釴更明确说:“景泰帝之崩,这宦官蒋安以帛勒死。”由于可见,明英宗关心朱祁钰的病情,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说明代宗寡恩薄情,那么明英宗与孙太后更为残忍。

明代宗去逝后,明英宗不允许他葬进明十三陵。朱祁钰也是明代皇帝唯一一位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明代宗的功绩得到后世之人的认可。吴晗:"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总结:明代宗在北京保卫战,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临危受命,削平祸乱。让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是一位明主。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太过仁慈,历朝历代皇权争斗,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朱祁镇、朱祁钰说起来,朱瞻基(宣德帝)实在不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他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出突出的功绩,但可惜在子女的教育上,他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作为长子才8岁,朱祁钰只有7岁。这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深宫之中长大,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国理政,在正统年间,完全是靠着内阁以及张太皇太后才撑起来的,朱祁镇崇尚祖先丰功伟业,结果在土木堡一战,落了个全军覆没,是整个明中期颓丧的罪人。直到复辟以后,才略微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从表面上来看,朱祁钰的功绩比朱祁镇更大一些。虽然他在位只有8年的时间,但国家因此而欣欣向荣,有了一丝生机。第一、土木堡之间以后,朱祁钰在朝堂稳定局面,收拾人心,起到积极的一面,这一点有助于于谦在后来北京保卫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政治上,朱祁钰极力消除宦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任用贤臣,使得朝堂上的政治风气得到显著的提高。第三、自景泰年间,全国各地爆发水患等灾祸,对于受灾严重的地方,分别予以不同的减免赋税,为了节省开支,他下令从后宫中节省吃穿用度,并派专人治理水患。使得大明王朝30多年再也没有大的水患爆发。从这一系列的行为上来看,朱祁钰堪称是一个好皇帝,尤其是内阁失去了三杨,朝廷失去了张太皇太后上的又一次革新。然而从背后来看,朱祁钰并不是主观上要这样做的,而是被后面大臣推着做的。朱祁钰在监国时期,很明显朝堂上的群臣就有失去控制的局面,甚至发生了当庭殴死大臣的情况(午门血案)。而且朱祁钰在政治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下面大臣给出的实施措施。比如治理水患,水患就摆在那里,不得不去治理,就好像家里的屋顶,不是有事没事儿都上去看看要不要修,而是出了问题以后才修补。说起来也是一个讽刺,景泰帝治理水患,用的是徐有贞(此人后来是夺门之变的首功),多么讽刺。再比如军事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仰赖兵部尚书于谦。朱祁钰一朝全部的功绩,都是因为他被逼到了眼前,因而不得不去做。从朱祁钰本身性格上来讲,他和他哥哥朱祁镇基本上没有区别,他们自幼生活在后宫之中,很难体会民间疾苦,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讲,两人也许都不合格。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明代宗朱祁玉这个皇帝也是当的比较憋屈的,先是不情愿的当了皇帝,后来想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却被文官百般阻拦,后来儿子早夭,自己重病被政变搞下台,死后被他哥刨了皇陵,帝号也被他哥削了,真的是一个比较惨的皇帝了。

没有功劳但是也有苦劳吧,况且朱祁玉开始又一位有功绩的皇帝。

那么来看看明代宗朱祁玉在位时有何功绩。

我们知道明代宗上台是因为他哥土木堡兵败被俘,当时瓦刺紧逼明廷,而朱祁玉上位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也先,迎回了明英宗朱祁镇。最起码是暂时解决了明朝的外患。

而在内政方面朱祁玉用人还是非常靠谱的,不像他哥朱祁镇用宦官王振差点把天下都输掉了。

在朱祁玉在位期间,当时朝廷有于谦、彭时、王文、王越等一大批能臣,王越更是在明朝罕见的以文官封爵的能人。在王越当政的时候,明朝的太监势力收到了很大的压制。所以在用人方面朱祁玉做的还是比他哥要靠谱的多。

对于明代宗朱祁玉的评价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明代宗在位虽然算不上是英明神武,但至少是知人善任,危机来临是敢于大胆放权于谦,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虽然有自己的私心,但总归是没有失大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