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乾隆皇帝弘历,出生于公元1711年,去世于公元1799年。这家伙活了足足89岁,是大一统王朝里,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多达60年,实际掌权时间64年左右。

这么一个皇帝,25岁登基,89岁才病逝,你让他的儿子们怎么去夺嫡啊?乾隆的儿子们一个个都被他本人给熬死了,压根就没等到夺嫡的机会,所以才让十五阿哥永琰捡了个漏。

你说永琰有啥特殊的才华吗?并没有,他是个很平庸的人,跟康熙九子夺嫡里的任何一个参与夺嫡的皇子都没法比,可乾隆为啥偏偏选择他?那还不是因为没得选嘛!

康熙的儿子存活率高,而乾隆的存活率低,问题出在哪儿?
  • 1、康熙的儿子数量多,存活率相对较高。

康熙皇帝的儿子,有记录的就有35个,其中24个活到了成年。存活率70%左右,这在封建王朝里算是比较高的了。

有些皇帝比如说宋仁宗,生一个死一个,虽然后宫美女如云,自己也当了好些年皇帝,可就是没儿子继承皇位,不是生不出,是死亡率太高,百分之百!

这存活下来的24个儿子里,参与夺嫡的就有9个,全部都是智商偏高的皇子。至少是有野心的,你出身在皇家如果对夺嫡没有野心,那真的是白瞎了这个投胎的好路子了。

  • 2、乾隆的儿子,存活率就比较低了。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首先这生育能力就远远比不上康熙了。大家都是皇帝,都执政这么长时间,后宫的妃子都多得吓人,凭什么你的儿子才只有他一半?

可见乾隆本人的身体状况,肯定没有康熙的条件好。此外这生出来的儿子,死亡率也比较高,其中7个皇子都没能活到成年,也就是说存活率只有不到60%左右。

儿子数量没康熙多,儿子存活率也比康熙的低,这也就算了,可是儿子们的质量,也远远赶不上康熙,这麻烦可就大了。

不是乾隆不想早点立储,而是的确挑不出一两个比较出色的来。后来选中嘉庆,那也纯粹是出于无奈,自己这么大岁数了,再不选个继承人,万一哪天一觉睡过去了,大清朝可就乱了。

  • 3、问题可能出在雍正和乾隆他妈妈身上。

我们知道,顺治皇帝生育能力是很强的,他虽然只活了24岁,但是他就有了8个儿子。如果再给他30年时间,那子孙后代可就吓人了。

康熙皇帝就更别说了,生育能力超级强大,生了35个儿子。他就完美地继承了父亲顺治的生育能力,并且弥补了顺治的寿命,他活了69岁,在位61年时间。

可是到了雍正年间画风就变化了,雍正有10个儿子,这数量按道理也不少了。可是这10个儿子里,就4个活到了成年,这问题可就大发了,存活率只有40%。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个人的身体素质,完全不能跟顺治、康熙相提并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雍正这个时候开始,大清朝皇帝们的生育能力,是在走下坡路的。

乾隆的儿子不是不想夺嫡,一是活不过自己的爹,二是平庸无奇。
  • 1、在乾隆之前去世的皇子,多达13人之多。

也就是说,有13个儿子,都被乾隆老爷子给活活熬死了,他白发人送黑发人送了13次。你让这些儿子们怎么去夺嫡呢?

1736年,他登基之前所生的3个儿子,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全部走在了乾隆前面。其中年纪最大的永璜只活了23岁,最小的永琏只活了9岁。永琏是富察皇后的儿子,本来是储位对象,可惜早逝。

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这四个皇子是乾隆登基后所生,也都跟着走在了乾隆的前面。其中皇四子永珹活了29岁,算不错了,可惜过继了出去,而皇七子永琮只活了2岁。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皇后所生,乾隆也想把他立为太子。

皇九子、皇十子还没取名字就挂了,皇十二子永璂倒是活了25岁,不过也在乾隆前面去世了。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和没取名字的皇十六子全都早逝,连个爵位都没有。

  • 2、打算立一个太子,就立马死一个太子,这玩意儿谁敢去争?

乾隆最爱的还是他的原配夫人富察皇后,富察皇后给乾隆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皇次子永琏,一个是皇七子永琮。

本来乾隆打算立永琏做太子,结果永琏9岁就去世了。此后乾隆又打算立永琮做太子,结果永琮2岁就没了。

这储君之位简直有毒,不光儿子们不敢去争,那些想要保住儿子们小命的妈妈们,也不希望儿子在没成年的时候就去争,毕竟夭折率太高了。

  • 3、乾隆活着的几个儿子里,没有一个出色的。

13个儿子早逝,剩下4个儿子总该竞争一下皇位吧?可是没人愿意去竞争,你说怪不怪?其中令妃生的4个儿子,2个早逝,还有2个是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这两个人是乾隆活着的4个儿子里,年纪最小的。

不过最小的永璘在乾隆死的时候也已经34岁了,而嘉庆皇帝永琰当时已经40岁。他们俩同父同母,要竞争肯定是哥哥一马当先。而且永璘行为不检点,总是挨乾隆骂,基本被踢出了储君范围。

剩下2个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八子永璇是个胸无点墨的莽汉,这种人是入不了十全老人乾隆的法眼的。而皇十一子永瑆是个过分舞文弄墨之人,他无心夺权,就想着写诗练字,所以也无心夺权。

总结:秘密立储不再秘密了。

其实到了后来,雍正定下的秘密立储协议,已经没什么作用了。呆子都看得出来,剩下4个皇子里,唯一有点竞争力的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所以秘密立储已经成了公开立储,乾隆也很无奈啊,本来想保持点神秘感,结果成了公开的秘密。至于立永琰,那真的是野鸡窝里挑凤凰,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这个还得是雍正的功劳!

当年雍正从九子夺嫡中胜出,深感这争储至疯狂,于是设立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一来,诸位皇子都没有了攻击目标,谈不少上争斗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乾隆得诸位皇子和康熙那时候没得比,他们熬不过老爸啊!早亡的阿哥们:

二阿哥永琏,为乾隆皇帝与此生挚爱富察皇后所生,永琏自降生起便集万千宠爱与一身,乾隆皇帝更是对永琏爱护有加,永琏7岁就被乾隆秘密立为储君,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永琏9岁时染病身亡。乾隆皇帝特意下旨,永琏的葬礼一律按照太子的规矩办,可以说永琏的死是乾隆皇帝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七阿哥永琮,为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二子,永琮的眉眼相貌和乾隆极为相似,孝圣宪皇后更是称赞永琮的相貌和乾隆小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乾隆有意立永琮为储君,但是魔咒一般的死亡降临在了永琮身上,年仅两岁的永琮染上天花,不治身亡。

五阿哥永琪,永琪天资聪颖,性情温纯,能文能武,孝顺懂事,乾隆对永琪十分偏爱,一向严厉的乾隆对永琪从未吝啬过赞赏,一度是乾隆心目中储君的最佳人选,只可惜永琪体弱多病,无福消受这份天大的荣光,年仅26岁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小燕子命苦啊!大阿哥永璜,永璜的平庸使他注定不会进入乾隆皇帝的钛合金法眼,况且永璜不仅平庸,情商也实在令人堪忧。

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永璜不但没有表现出悲痛的深情,反而一副懒懒散散,吊儿郎当的样子,乾隆皇帝一气之下狠狠的斥责了永璜一顿,或许是奶的太狠了,永璜不久便因病去世。

三阿哥永璋,永璋是一位最不起眼的阿哥,活着的时候没有存在感,死后乾隆皇帝也没怎么伤心,永璋和上述几位皇子一样,都没有活过30岁,完全没有争储的机会。

乾隆皇帝89岁才过世,这些阿哥们在乾隆皇帝正值壮年时便去世了,如果连乾隆都活不过,这几位阿哥们何谈争权呢? 被过继的阿哥们:

天资一般的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分别被乾隆皇帝过继给了履亲王、质郡王,一旦被过继出去,就意味着他们将永远没有权利再竞争储位,所以他们二人乾隆皇帝亲手pass掉了。

乾隆皇帝讨厌的阿哥们: 八阿哥永璇,永璇为人癫狂,行为乖谬,胸无大志且不学无术,乾隆皇帝一早便把永璇打发出宫外分府当官,一般来说被分府的阿哥便不再有争夺储位的条件了。

十一阿哥永瑆,永瑆没有为君的胸怀,他天性阴沉,持家苛虐,不善于和别人结交,但是永瑆的野心很小,永瑆是一位艺术家,喜欢书画歌舞,对政治一窍不通。

十七阿哥永璘,永璘是乾隆的小儿子,继承了乾隆皇帝风流成性的性格,永璘因为个人行为不检点,曾屡次受到乾隆皇帝的责骂,朝中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乾隆皇帝不喜欢永璘,所以根本没有人支持永璘争储,即便永璘有争储的心,他也没有那么实力和资本。十二阿哥永璂,他的生母是爱好剪头发的继后,俗话说“河边起火殃及池鱼”,继后被乾隆废掉之后,永璂便成为了乾隆皇帝眼中的“透明人”。

最后就只剩下不好也不坏的十五阿哥永琰了,他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所以说,并不是没有阿哥和永琰争权,而是他的哥哥弟弟们死的死,傻的傻,完完全全不具备威胁性,

况且乾隆皇帝向来乾刚独断,只到过世之前还掌握着大清最高权力,乾隆面前谁敢政权夺嫡?

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乾隆帝对宗室控制异常严格,甚至是严酷,乾隆帝最喜欢的孙子因为接受了官员送的一把扇子,被直接剥夺了亲王爵位。

乾隆帝才继位的时候对宗室还挺宽容,基本上废弃了他父亲严格管理宗室的那一套;结果乾隆四年弘晳逆案爆发了,这简直是当面打了对宗室宽容的乾隆帝的脸。

弘晳是康熙帝第二子胤礽的嫡子,胤礽也就是康熙帝的废太子。

雍正帝即位后虽然第一时间封弘晳为多罗郡王,但事实上对弘晳以及胤礽仍然处于监禁状态,胤礽和弘晳都居住在郑各庄的郡王府里。要知道清朝时京师三环外面就是郊区,而郑各庄在今天昌平区北七家镇,在清朝那真是荒凉之地,和监狱都没什么区别。

反而是乾隆帝继位后放宽了对弘晳的管制,还在城内给弘晳营造了理亲王府。

结果乾隆四年,弘晳的管家告发弘晳谋反,其实现在看,弘晳真没有谋反,只是天天和一群江湖骗子混在一块,让他们算命,算乾隆帝什么时候死,自己还能不能当皇上。

现在这不叫事,当时弘晳这么干就把乾隆帝气的够呛,觉得弘晳“蹬鼻子上脸”,从此,一改对宗室的宽容,改为严厉管束宗室。

亲弟弟弘昼因为觐见太后时跪的离乾隆帝太近,都被乾隆帝处罚闭门思过。

而一度被传说会成为乾隆帝继承人的皇长孙因为和一个外朝五品官员交换了礼物(扇子),被乾隆帝直接剥夺了爵位,变成了闲散宗室,很快就吓死了。

大家想想看,不过是受了五品官员一把扇子,不但王爵丢了,自己还被吓死。

在乾隆帝这种高压管制之下,乾隆帝的儿子们都老实的和鹌鹑一样,真的是不敢乱说乱动;嘉庆帝之所以能成为乾隆帝选定的继承人,真的是因为嘉庆帝天性就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所以才能经受住乾隆帝几十年如一日的考察。

乾隆帝这种骂死过自己儿子,吓死过自己孙子,儿子被骂死好几年还要公开奚落这个儿子是废物的狠人,他的儿子们谁敢“夺嫡”,那是嫌自己命长。

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历朝历代,都有皇子皇孙为了帝位不顾父子兄弟情分,自相残杀的。比如说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成祖朱棣的“清君侧”。

相对于明清之前的血腥政权争夺史,在明清时通过专制皇权的加强,有了缓解,但是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依然摆脱不了最高权力的争夺。

那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九子夺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究竟有多激烈?

清朝时期的康熙帝是一个高产皇帝,生下的儿子很多,最后有能力竞争皇位的大概有九人,因此人们将康熙儿子争储称为九子夺嫡。

这九个儿子为了谁能继承皇位明争暗斗,手足相残。大阿哥胤禔自恃是康熙帝的长子,觉得自己应该是太子。但康熙帝立了皇后所生的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这让胤禔心生不满。于是设计陷害太子,以他结党营私、纵容属下为由,让康熙帝废除了胤礽太子之位。但是胤禔急功近利,竟然想让康熙帝杀了胤礽,这让康熙帝十分愤怒,斥责他:“不谙君臣之义,不念父子之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并因此厌弃了胤禔。

胤禔眼见自己夺嫡无望,便将由自己母亲抚养长大的八阿哥胤禩推举了出来,希望若是八阿哥胤禩继位,自己也能够飞黄腾达。

八阿哥胤禩的确为了帝位也是费劲了心机。但是因为八阿哥生母身份低微,是辛者库的奴婢,再加上八阿哥与大阿哥胤禔勾结,为了夺嫡私下里做了不少坏事,这让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不喜,还将其关押起来。后来大阿哥被终生囚禁,八阿哥虽然被释放,但他独木难支,就又转投了十四阿哥胤禵的阵营。而与他们对立的正是四阿哥胤禛的势力。

此时,八、九、十、十四阿哥为一党,十三、十六、十七和四阿哥为一党,两派相争,势如水火。

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后,四阿哥胤禛在大臣隆科多的证明下,成为康熙帝属意的继承人,来继任帝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对八爷一党进行了清算,八阿哥和九阿哥被囚禁至死,连名字都被改成了“阿其那”和“塞思黑”,意为猪和狗。十阿哥被削爵囚禁,但后来被放了出来,算是运气不错的了。十四阿哥被派去看守皇陵,也算是结局不错的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九子夺嫡事件了。

乾隆帝的的儿子也不少,为什么就没有发生类似九子夺嫡的事情呢?

康熙活了将近七十岁,儿子就这么多了,他的孙子乾隆活了89岁,子嗣也不在少数,据记载,乾隆记录在册的儿子一共有十七个。

按照道理来说,这必然是也会上演一场夺储大戏,但是乾隆的皇位传承的特别顺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乾隆的儿子大多短命,不知道什么原因,乾隆的好些儿子,活的岁数并不大,好几个没长大就死了的,即使不是早逝的,也被乾隆活活熬死了,比如《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在真实历史上20多岁就挂了。

古代人20多岁就已经是成年人,乾隆的很多儿子也是年轻的时候就剩下的,这些儿子假如活到乾隆要死的时候,也七十多岁了,很难了。

到乾隆决定立储的时候,八阿哥天生有残疾,基本与皇位无缘,最终符合条件的也就剩下三个阿哥,分别是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

三人之中,十一阿哥只爱写诗作文,不喜欢朝堂政事,人生理想就是星辰大海、诗与远方。什么帝位,人家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十七阿哥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却将他皇阿玛的风流好色学了个十成十,每日里寻花问柳,流连于内院之中,满脑子都是风花雪月,对那个九五至尊的位子提不起一点兴趣,更别提去夺嫡了。

所以十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琰顺利胜出,成为了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相对于他的祖宗前辈来说,可谓是十分顺利了。

康熙与乾隆的差别在于,康熙的儿子几乎各个雄才大略,所以才有激烈的争夺,我们几乎可以看出,即使不是雍正继承皇位,而是八阿哥继承,其效果应该也不会太差,毕竟当时号称“八贤王”不是盖的。

雍正就更不用说了,在位期间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制度,为清朝的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乾隆处处模仿康熙,但是在培养儿子这方面,实在是差距甚远!我们知道的乾隆的儿子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五阿哥永琪,然而更多的是因为琼瑶的《还珠格格》剧而知道的。

在乾隆的儿子中,也就嘉庆中规中矩,最后熬死乾隆,成功即位了。

PS:如果从制度层面来分析的话,雍正开创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储间的争夺。

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不请自来。

首先说,康熙与乾隆都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但是康熙朝出现了九子夺嫡,而乾隆朝的皇子并没有明显的夺嫡行为,一大原因在于制度的完善。

康熙皇帝在位之时,正值满汉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康熙在促进满汉文化融合的同时,他还要摆明态度告诉朝内外的汉人,自己不但吸收汉族文化,而且自己要比汉人还要精通汉文化。尤其是在培养皇子方面,他不但立了皇二子胤礽为太子,同时也竭尽心力的培养自己的皇子们。那么,在没有制度保证的情况之下,太子被废之后,诸皇子都希望能得到皇位,他们也有能力面对康熙晚年混乱的朝局。在明处的皇长子、皇八子,在暗处的皇三子,皇四子。他们有能力,有野心,而康熙皇帝显然没有想到事态会发展到如此程度,因此在康熙五十年之后,他也默许了诸皇子夺嫡,而对外宣称自己已有人选。(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判定康熙默定的继承人是谁。)

最终,皇四子夺得大位。为了避免当年九子夺嫡一事重演,雍正创制了秘密立储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诸皇子的行为。使得他们都有成为皇帝的希望,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构陷兄弟,结交大臣甚至篡位自立。

到了乾隆朝,有了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的皇子们,做事不敢太张扬。这也使得乾隆朝晚期,并没有出现大部分皇子夺嫡的情况。

再者来说,乾隆朝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的实现权力的交接,大部分原因是乾隆活的时间太长,他的很多儿子都先于他去世了。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儿子都先他而去,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夺嫡的困难程度。再加上皇四子和皇六子又被乾隆过继了出去,这基本上也没有几个皇子可以供他选择了。

首先看皇八子永璇,这是个艺术家。喜欢写字画画,对于政治不感兴趣,再加上有足疾,因此被排除。

皇十一子永瑆,比永璇还喜欢写字。他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书法四大家之一。如此一人,乾隆自然也看不上。而且,永瑆还有一个性格上的缺陷,就是抠门。家里边一匹马死了,他都下令今天不开饭了,吃马肉。这在当时朝中,几乎沦为笑话。

皇十二子永璂,这名字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们应该熟悉。他的母亲是那拉氏皇后,由于他的母亲最终断发出家,所以他也没有了做皇帝的资格。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的小儿子。也是最不成器的儿子。从小不喜欢读书,寻花问柳倒是一把好手。乾隆也知道这孩子是个扶不起来的天子,因此也不管他。乾隆五十四年,曾经大封王爵,八子、十一子、十五子都封王,而永璘只封了贝勒。永璘自此也知道,与皇位无缘,因此他也对别人说,我当不上皇帝,日后皇帝把和珅的宅子赐给我,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永琰做皇帝之后,还真的把和珅的一半宅院赐给了永璘。

最后只剩下了皇十五子永琰。他是乾隆的众多儿子里面最没有性格的一位,正是因为没有性格,因此能做到认真读书,唯命是从,循规蹈矩。乾隆对他谈不上满意,但是也挑不出来太大的毛病。正因为此,永琰最终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乾隆为了确保权力能够平稳的过度,提前退位。

实际上,对比康熙和乾隆两朝,从皇子问题上就能看到王朝末路的影子了。康熙朝天下初定,他的孩子们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能够治国平天下。而到了乾隆朝,他的儿子们,更多的是寄情山水,寻花问柳,俨然一副王朝末世的样子。

康熙九子夺嫡出大乱,为何乾隆的六个儿子个个都无心夺嫡?

首先就是制度上的完善和杜绝了一切可能的篡位夺权与“非法登基“。到雍正时期,封建政治制度已经达到了他的巅峰状态。已经不会存在任何实际问题了。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诸子争位。导致康熙两度废掉太子。造成康熙晚年最大政治分裂,而雍正继位。现在依旧众说纷纭。有鉴于此。雍正才“创造“出秘密立储的方式。从形式上避免诸子争位的局面。

乾隆和康熙一样都在位六十年。而乾隆一朝没有发生诸子争位的主要原因在于秘密立储。再就是乾隆十分长寿。耗死了自己儿子。而且乾隆始终掌控权力。而作为皇子,不可能不对继位没有想法。乾隆的十几个儿子也在明争暗斗的想要争夺皇位,但问题是乾隆身体很好。乾隆自己耗死了自己所立的三个太子。后来几个皇子大概也死心了。没人有夺嫡的心思了。

和康熙时代不同,乾隆在位的时候,十几个儿子只做事,不掌控实际权力。无法结成利益集团。拉拢朝臣。既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也就无法争位。乾隆八十九岁驾崩,一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最终长大成人的皇子竟然只有六个。原因就是乾隆太长寿,其他儿子都死在乾隆前面。只有六个成人的皇子,即皇六子永瑢,八阿哥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皇六子永瑢早年就已经被过继给了慎靖郡王允禧,就算不过继。永瑢去世之时,乾隆身体也不错。

皇八子永璇有脚疾,六根 不全者自然不能被立储,而永瑆能力,才具都不错,但自己无心登基,皇十七子永璘为人荒唐,天天无所事事,乾隆也不敢把帝位交予这位皇子。而乾隆选择面已经是很窄了。也就是说,乾隆儿子饭桶多,废物多,不像康熙诸子个个精明强干。也自然野心勃勃。也就产生九子夺嫡。

所以在乾隆诸子中,只有嘉亲王永言成为唯一的候选人。嘉庆就算捡了一个大便宜,没人争,轻轻松松就坐上来皇位。特别是自己提前退位,给永言以成长的时间。也就是说,乾隆长寿是没有产生诸子夺嫡的主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