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太后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名字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必须要原谅编剧们将她称之为孝庄,毕竟这个称呼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要不总说,我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干嘛干嘛,您听着是不是也很累呢?

她是大清国开国之君皇太极的媳妇儿,也是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虽然她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只是庄妃,没有成为皇后。但是母以子贵,顺治登基以后,她自然有资格被追封为皇太极的皇后,并且与皇太极合葬。

可问题来了,孝庄太后表示,自己去世的时间,和皇太极去世的时间相隔甚远,未免打扰到皇太极,就不要把她跟皇太极合葬了,这种理由说得过去吗?

皇太极的所有妃嫔,都安葬在了清昭陵,孝庄除外,所以这理由说不过去。

皇太极死于1643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可谓是抱憾终身。努力了一辈子,居然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挺进中原。

孝庄太后死于1688年,那个时候已经是康熙二十六年,她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将康熙培养成壮年皇帝后才功成身退,功劳巨大。

从时间上来看,孝庄的那个理由还真有道理,毕竟皇太极已经安葬了45年,孝庄这才去世,再把皇太极的陵墓挖开,似乎有些不太好。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孝庄的这个理由无可厚非,必须要为她点赞,替自己的老公考虑周到。可问题是,如果你不跟皇太极合葬,那你的身份怎么说得清楚?史上有几个皇后不跟皇帝合葬的呢?

最要命的是,不要说皇后了,皇太极的所有妃嫔,都陪着皇太极一起安葬在清昭陵,你孝庄为何要做那个特立独行的呢?

  1. 孝端文皇后哲哲,在1649年去世,1650年被安葬在了清昭陵。她是孝庄皇太后的姑姑,也是皇太极生前的正宫皇后。
  2. 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在1641年去世,死在了皇太极前头,皇太极很伤心,将她提前安葬在了清昭陵,她还是孝庄皇太后的亲妹妹。
  3. 懿靖大贵妃娜木钟,在1674年去世,这个时候已经是康熙十三年了,依旧按照旧例,将清昭陵挖开,将她安葬了下去。
  4. 康惠淑妃巴特玛璪,在1667年去世,该年为康熙六年,也被安葬在了清昭陵。剩下一堆没什么名分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么多皇后、妃子,无一例外地是陪着皇太极,呆在了关外的清昭陵,每次都要去打扰皇太极。凭什么孝庄太后,要做特立独行的那个呢?所以说孝庄本人的这个理由,完全不成立。

至少有两种可能,让孝庄不愿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
  • 1、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所以她的丈夫应该是多尔衮。

孝庄的绯闻在清朝后宫中,那是非常多的。有人说她跟多尔衮好过,也有人说她曾经诱降过洪承畴,总之作为一个大美女,孝庄身上背负的绯闻太多太多。

不过跟多尔衮好,基本上不能算是绯闻。那个时期的满洲人有这方面习俗,兄终弟及,弟弟继承的不仅是哥哥的家产,也有哥哥的女人。

为什么?因为东北那地方冷啊,家里的吃喝完全要靠男人出去打猎捕鱼才能获得。如果哥哥死了,那么嫂子只有死路一条,她不跟着小叔子过又能跟着谁呢?久而久之,弟弟娶嫂子,在那边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当然了,到了多尔衮时代,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也不会因为嫂子活不下去就让她跟了小叔子。主要是因为,孝庄要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

当年多尔衮为了大局,没有跟豪格闹翻了,这才把年仅6岁的福临立为皇帝。后来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弄死了豪格,逼退了济尔哈朗,成为了清朝说一不二的人。

你说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孝庄,你是不是要巴结巴结他?多尔衮一句话的事情,福临就会从皇位上掉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此孝庄只能下嫁多尔衮,这样一来福临也就成了多尔衮的儿子了。多尔衮10个老婆,只生了一个女儿,所以他也愿意收养福临做养子,自然就不会对皇位有什么想法了。

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很显然多尔衮已经成了福临的爹,孝庄的丈夫。因此孝庄死后,按道理是要跟多尔衮合葬的。

可是顺治亲政以后,把多尔衮赶出了宗庙,抄家削爵,甚至要挫骨扬灰了他。也清除了所有相关的资料,所以孝庄不能跟多尔衮合葬。她也没脸去跟皇太极合葬,这才无所适从。

  • 2、孝庄没有培养好儿子福临,没脸去见皇太极。

孝庄本来认为,自己靠着委身于多尔衮,能够保住儿子的皇位。可是顺治皇帝跟孝庄之间,却因此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两个人就是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着谁。结果一见面就吵架,显然孝庄对顺治的教育是相当失败了。她只知道保住儿子的皇位,却忽略了儿子该怎么成长。

结果问题就来了,顺治皇帝因为先后失去了儿子和董鄂妃,看破了红尘,居然打算出家。后来虽然这件事被阻止了,可26岁的顺治皇帝依旧了无牵挂,不愿再做皇帝了,按照史书来看,他是得了天花去世了。

对这个第一位入关的清朝皇帝,孝庄的教育,那是相当失败的。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皇太极,所以也没脸去见他。

总结:康熙也不知道怎么安葬孝庄。

孝庄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的,可是一直到康熙本人去世,孝庄都没有被下葬。为什么?因为康熙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安葬这位伟大的祖母。

跟皇太极合葬?人家孝庄自己不愿意,跟多尔衮合葬?多尔衮被踢出了宗庙。单独下葬?总觉得有些孤单,康熙也不忍心。

所以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等到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在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才把孝庄在摆放棺椁的地方就地安葬,并且命名为昭西陵,距离她去世已经37年了。

孝庄不在清昭陵之内,也被划出了清东陵的院墙,似乎大家都不愿接纳她,又或者说,她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参考资料:《清史稿》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是中国历史最传奇的女人之一,身后留下了诸多谜团。她是皇太极五大福晋之一,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她生前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幼主四十余年,为满清初年的政治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二十六年,75岁高龄的孝庄太后病逝。按照古代礼法,她应该被送回沈阳昭陵,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可奇怪的是,孝庄留下遗嘱,不与皇太极合葬,留葬遵化清东陵。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孝庄的灵柩居然停放了三十七年,才入土为安。

事实上,孝庄的陵寝,还被一道风水墙隔断,孤零零地伫立于东陵之外。这就留下了三个谜团: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她的陵园为何被隔在东陵外面?她为何死后37年才得以安葬?

孝庄遗嘱中的三个理由很牵强

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并非康熙自作主张,而是孝庄自己的遗嘱。临终前,她对这个安排说了三条理由:

  • 1.太宗(皇太极)已经安葬多年,卑不犯尊,打开先帝地宫不合适;
  • 2.如果在太宗的昭陵边另起坟茔,耗费太大,劳民伤财;
  • 3.我一直挂念你们父子(顺治、康熙),不忍心远离。

三条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很牵强。中国古代帝王丧葬,确实有“卑不犯尊”的规矩,皇后如果先死,可以提前进入地宫等候,皇后如果后死,就不能再打开地宫,只能在附近另建地宫,同陵不同穴。

可是,满清开国之初,并没有这种规矩,即便有,孝庄也应该被运回沈阳昭陵安葬,而不是留在遵化东陵。

孝庄也知道自己的解释太苍白,于是又借口太劳民伤财。岂不知这个说法更站不住脚,难道葬在东陵就不需要劳民伤财了?那你怎么没有一句“丧事从俭”的遗嘱呢?

第三个理由大家只能哈哈一笑,挂念子孙就不要丈夫了?丈夫才是女人的根,将来接受供奉,也得跟着丈夫。

所以,孝庄的解释,有顾左右而言他之嫌。

民间传说很劲爆,但是不靠谱

有位叫张煌言的诗人,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孝庄的遮羞布:“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意思是慈宁宫的那位太后,梅开二度嫁人啦!

嫁给谁?当然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她的小叔子。你都改嫁了,好意思再跟前夫合葬吗?今天葬进去,明天就被前夫踹出来!

关于孝庄下嫁的事,民间各种版本传得有鼻子有眼,从孝庄与多尔衮青梅竹马,到皇太极横刀夺爱,再到怨男怨女藕断丝连,再到共保顺治前缘再续。还有人以满清遗俗,小叔子娶寡嫂,不足为奇,顺治连“皇父”都叫了,等等理由作佐证。

其实这些都很扯淡,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太后下嫁”的事。

孝庄是蒙古人,12岁嫁给皇太极,那一年多尔衮13岁,两人在此之前根本没见过面,哪有青梅竹马?

顺治即位也不存在后台操作。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争位,各不相让,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俩人都落选,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们中间选一个。这个协议达成后,候选人只有两个:福临和博果尔(其他都是庶子),福临因为年龄优势当选。

所以,福临登基的整个过程,孝庄都没资格插手,也不存在幕后交易,孝庄也不需要感谢多尔衮。

汉人因为对满清的仇视,编造了“太后下嫁”的故事,这种香艳的故事,自然吸引眼球,越传越真。事实上,除了“太后下嫁”的传说,还有孝庄“色诱洪承畴”的故事,其实都不靠谱。

所以,因为改嫁了,孝庄不能,也不好意思与皇太极合葬的理由不成立。

隐藏在孝庄内心的痛,才是真相

其实历史不能过度解读,无论是风云人物还是平头百姓,都是人,普通人,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很多谜团都是后人制造的。

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就两个原因:一是身份尴尬,二是感情尴尬。

后人称布木布泰为“孝庄文皇后”,那是雍正追谥,她生前并不是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只有一位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的姑姑。

按照古代丧葬规矩,只有哲哲才有资格与皇太极同穴合葬,其他人只能葬在妃嫔陵园区。比如比孝庄早去世的康惠淑妃巴特玛璪、懿靖大贵妃娜木钟(博果尔生母),都被送回沈阳,安葬在昭陵妃嫔陵园。

这个结果对孝庄来说很难接受,她虽不是皇后,却是皇太后、太皇太后,怎么能跟一般的妃嫔葬在一起?

考虑到孝庄的特殊情况,破一破规矩,让她跟皇太极合葬行不行?恐怕孝庄既不敢,心里也不大愿意。因为她根本不受皇太极宠爱,皇太极一生只爱两个女人,一个是皇后哲哲,一个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

皇太极一生除了早逝的元妃,还有五大福晋。福晋就是汉人所说的嫡妻,汉文化嫡妻只有一个,皇太极有五个,分别是:哲哲、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璪和布木布泰。

五大福晋也不是完全并列,以上就是身份从高到低的排列,也就是说孝庄布木布泰是老疙瘩。

让孝庄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她这个老疙瘩的地位。按时间顺序,孝庄是继哲哲之后,第二个嫁给皇太极的嫡福晋,可是每当皇太极新纳一个福晋,她的地位就被下降一位,最后硬被挤成了尾巴梢。

所以,孝庄绝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受到皇太极宠幸,恰恰相反,她是皇太极心目中最不受待见的一位!人家都是步步高升,孝庄却年年退步,这种境遇放在谁身上都受不了。

因此,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就是,按常规礼制,她只能葬在妃嫔陵区,即便破例可以合葬,她心理阴影面积太大。

孝庄遗嘱给子孙留难题,给后人留遐想

孝庄“不按理出牌”,弄出这么个遗嘱,难坏了孝顺的大孙子康熙。

按奶奶的愿望,把她葬在东陵,可是女人都要随从丈夫安葬,她该被葬在哪里?这可不是谁跟谁居住生活的问题,丧葬涉及太多文化禁忌,不能乱来。

康熙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在东陵大红门外,临时修建了一座安奉殿,将孝庄的灵柩停放在“暂安殿”,不修地宫,不入葬,意思是“临时停放”。

后来康熙觉得灵柩总这么停放着,有违“入土为安”的风俗,就下令用土把殿门永久封闭,就算入土为安了。可怜的大孙子,被折磨成啥样了!

雍正三年,恰逢孝庄嫁给皇太极100周年,趁着这个时机,雍正下旨,将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对应沈阳“昭陵”),建地宫,才正式安葬了孝庄。

不过,昭西陵依然解决不了,与东陵其他陵园建筑的从属关系,怎么办?于是就修建了一座风水墙,将昭西陵与东陵隔开,整体上都在东陵,事实上又隔开,解决了陵园关系问题。

更绝妙的是,昭西陵处于东陵最南端的入口处,以后爱新觉罗子孙祭祀祖先,第一个都要先拜祭孝庄,既符合她的辈分,又突出了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孝庄给后人留下的难题,外人确实很难理解,所以又被误解成,孝庄不敢见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扯得没边,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都葬在东北了,啥时候跑遵化显灵了?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太后沒有下嫁

许多史学家对太后下嫁的传闻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后下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捕风捉影之事,甚至是敌视满族的文人士子的故意编造、恶意中伤的产物,根本与史实不符。

一,政治婚姻之说

说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之间有难以言说的恋情是可能的,但是说为了保住顺治帝的皇位,孝庄太后被迫接受政治婚姻,下嫁多尔衮,则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顺治的皇位是经过八旗之间剑抜弩张的斗争,最终作为权力平衡和斗争多方互相妥协的结果而最终确立的,并非多尔衮的个人因素决定的。其次,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确实曾大权独揽,对顺治帝构成了极大的感胁,然而并不是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就能阻止他称帝野心的。而事实恰恰相反,下嫁多尔衮不是增加反而是削弱了孝庄太后牵制多尔衮的能力。因为,按照清初八旗制度的规定,两黄旗作为太宗皇太极的遗产,其合法继承人应该是继承帝位的福临。

孝庄太后只有作为太宗的遗孀和当今皇上的生母,才能与儿子共同享有继承权,才能被两黄旗承认为女主人。如果她下嫁了多尔衮,就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成了摄政王妃,这样就理所当然不再被两黄旗认可了,而失去两黄旗的支持,孝庄太后将无所凭依,对多尔衮的制约将更加有限。所以,太后下嫁对维护儿子的帝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并且以历史上看,孝庄太后一直是两黄旗的女主人,而这恰恰证明了她设有下嫁多尔衮。

二,沒有必然联系的风俗说

对于有人认为按照当时满族有兄死则弟娶其嫂的风俗,太后下嫁有可能之说。事实上,清朝入关以后,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贵族内部也逐渐视“族内婚”为犯法。比如,顺治七年多尔衮强娶侄儿豪格的妻子,就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据《汤若望传》记载“是为全国之所愤慨非难的一件事情了”。虽然当时人们迫于多尔衮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他死后,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成为了他的一大罪状。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娶自己的皇嫂,无疑罪名会更大。以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英明,都不可能作出这种极不明智的选择。既便,满族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也不能以此推测多尔衮娶了皇嫂,这中间没有义然的联系。

三,皇父之称疑问之说

至于“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已故著名史学家孟森认为,清朝入关后,逐步接受了汉族的文化,“皇父”的称呼可能如同古代“尚父”“仲父”一样,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比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为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是事之如父的意思。虽然称呼中都有“父”字,其实并非真的成了父亲,而只是对功高重臣的一种尊称。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也应该是如此。另外,满族本就有将亲属称谓与爵秩称号联系起来以示宠幸的习惯。比如,多尔衮被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就是这种称号。

四,难以取信的《建夷宫词》之说

明旧臣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其题名,建指建州,不称“后金”“清”,且称“夷狄”的“夷”,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且怀有敌意。据考证《建夷宫词》作于顺治年,而《清会殿事例》上则记载:“顺治十年建慈宁宫于隆宗门之西”也就是说孝庄太后最早于顺治十年才搬进慈宁官的,那么说“慈宁官里烂盈门”,在慈宁官中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之后,而事实上多尔衮早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太后嫁给谁呢?另外,据《清实录》中记载,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娶自己的政敌、顺治的大哥豪格的妻子时,曾张灯结彩,铺张了一番。因此,张煌言很可能把多尔衮娶博尔济锦氏当成了“太后下嫁”,写进了《建夷宫词》。再说,张煌言作此诗时,身在江南,根本不在京城,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五,风水墙外的风水

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葬于清东陵外,据分析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满族人入关以前,实行火葬;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认为火化是不仁不孝,也开始实行土葬。而孝庄太后知道自己死后肯定要土葬的,这样一来,皇太极的墓必须经过改建,才能放下两个骨灰罐和一口大棺木,而按制“卑不动尊”,这对死者大不敬。鉴于此,才决定另行安葬;其次,说太后葬在风水墙外,是罚她为儿孙看陵园之说,试想,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清廷后来认为是件大丑事,那么必定会严加封锁,讳莫如深,不可能对她如此公开惩罚,留笑柄。太后之所以葬在“风水墙”外,主要是顺治帝的孝陵占据了东陵区的最佳位置(因为他是入关后去世的第一个皇帝,当然要选择至高无上的墓穴),当初也没有考虑孝庄太后会不入盛京昭陵,也就沒有在清东陵为她留下一个好地方。由此,当孝庄太后要求葬在孝陵附近时,让康熙帝犯了大难,因为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身份最高贵,把她葬在陵区的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顺治帝的孝陵。而孝庄太后又遗言“一定要在孝陵附近为我找一块地方安葬”,只有把她葬在孝陵附近,但又不能葬于陵园,否则就成了一个体系,无法区别。正因此,康熙帝不知如何是好,迟迟不能定夺,这也是太后灵柩迟迟不能安葬的原因。一直到雍正王朝,雍正看到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儿孙满堂,便认为多蒙太后疵佑,也说明太后“安厝”之地为风水宝地,便决定把她葬在了那里。

实际上,孝庄太后的陵墓被称为昭西陵,与孝陵近在咫尺,却独成体系,其名义上仍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并且按照清室拜祭皇陵的规定,拜谒时应从高辈分的人拜起,昭西陵处于清东陵门口,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由此可见,太后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完全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清朝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贤惠”著称。她尽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两位杰出的皇帝:顺治帝和康熙大帝。(孝庄文皇后)

她对清皇室有着如此杰出的成绩,那为何待她死后,她的昭西陵并没有和丈夫皇太极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单独地建在了一边(昭陵的西边)?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清东陵总共入葬清朝:

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嫔妃,

1位皇子

总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时,都是必须经过正门的“大红门”的,唯独1位皇后入葬时没有经过正大门,而是被葬在了陵园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皇后剧照)

为什么孝庄的陵墓没有和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呢?针对这个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说法:1、因为另嫁给了多尔衮

野史民间传闻,说皇太极死后,31岁的孝庄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极昭陵的资格。

2、后人惩罚孝庄皇后给昭陵看门

传闻皇太极死后,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皇室后人们觉得此举甚是丢尽了皇族的颜面。于是,在孝庄死后,故意不让她经过正门,葬在了陵园之外。以示惩罚。(《孝庄秘史》多尔衮与孝庄)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托梦选定的

相传,孝庄皇后死后,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将祖母(孝庄皇后)和祖父皇太极葬在一起的。可是在下葬途中,发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杠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庄皇后的灵柩压得透不过气,简直寸步难行,迫不得已将孝庄皇后的灵柩暂放于此。并且派人立马上报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后,当晚就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后,祖母对康熙拖梦话:我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了,我现在暂放灵柩的位置,有着最好的风水,就葬在这吧!不得延误!(清东陵正门“大红门”)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来后,立马下令工人在暂放灵柩的位置,动工兴建孝庄皇后的陵墓。因此,孝庄皇后就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实,这以上的3种传闻,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几种:

1、孝庄皇后生前给孙儿康熙帝留下了遗嘱:

由此可见,孝庄皇后是非常舍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远,康熙帝顺从了祖母的遗嘱,将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点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图)

2、在我国清朝,人们是以“左”为贵的!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边(也就是左边),更彰显了孝庄皇后的尊贵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对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对孝庄皇后的孝顺和尊崇之意。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去世后,按照祖制她的棺椁要被运送到关外与皇太极合葬,谁知康熙当晚却做了一个梦,梦里孝庄说道:

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

当时快要棺椁被送到清东陵附近时变得异常沉重,128名壮汉都扛不动,康熙无奈只能先暂停安放自己的奶奶。

当然,这是野史的记载,《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孝庄死前对康熙说: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

意思就是,太后舍不得康熙父子,想要在他们身边,并且她也不想去打扰皇太极,所以就让康熙把自己埋在顺治陵墓周围。

康熙和自己奶奶的感情一直非常深厚,也非常听话,就这样,孝庄的棺椁被安置在地面长达35年之久都没有安葬,最后还是在康熙死后三年,雍正快刀斩乱麻才将孝庄下葬,将她葬在清东陵附近,起名叫昭西陵。

孝庄的这种说法一直不被人认可,要知道,慈禧比咸丰晚去世47年都合葬在了一起,可是孝庄的墓却在不在清东陵内,这就让后人产生了疑惑。

后世普遍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了

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而不与皇太极合葬更加深了人们的猜测。

清王朝296的历史里,只有孝庄的陵墓不在清代的皇室陵墓中,对于辅佐了三位皇帝却孤零零飘荡在外的孝庄,这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很多人认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孝庄认为自己有愧于皇太极,所以选择不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我猜测题主想得到的答案应该是:孝庄曾为了顺治帝位稳定,下嫁多尔衮,死后无颜再面对皇太极,因此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而是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罚她生生世世为子孙后代守门。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好事者的臆想罢了。民间野史中有很多关于多尔衮和孝庄的桃色传闻,说孝庄为了自己儿子顺治能够登基坐殿,不惜违反礼制,和多尔衮行苟且之事,也由此顺治内心十分痛恨多尔衮,甚至死后鞭尸。顺治登上皇位是真的,顺治痛恨多尔衮也是真的,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就经过太多的演义和想象了,不得不为孝庄这个伟大的女人伸伸冤。

顺治能够登基有多尔衮的功劳,最终是他一锤定音,但根本上是满清各部势力妥协的结果,并不是多尔衮一个人决定的。其次,清军入关后,将顺治当傀儡皇帝,但作为皇太后,怎么做才能够制衡多尔衮呢?嫁给他?打不过你我就加入你?怎么可能。只有利用好自己的皇太后身份才可能制衡多尔衮嘛。根据清朝祖制,顺治和孝庄继承了皇太极的两黄旗,孝庄只有获得两黄旗的承认才能对抗多尔衮,反之,将会失去两黄旗的支持。而从结果上看,两黄旗一直受孝庄控制,这也从侧面说明,孝庄和多尔衮确实没什么,最起码明面上没有。

“太后下嫁”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明旧臣张煌言所作的《建夷宫词》,“慈宁官里烂盈门”,也就是说孝庄和皇太极曾在慈宁官中大办婚事,但孝庄是在顺治十年才搬到慈宁宫,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就病死了,他们又怎么在慈宁宫办婚事呢?但必须要说,多尔衮是娶过“大嫂”的,但不是孝庄,而是顺治的大嫂(豪格的福晋),也就是把自己侄媳妇娶了,你说这关系乱不乱吧。因此,张煌言很可能把多尔衮娶博尔济锦氏当成了“太后下嫁”,写进了《建夷宫词》。

说完了孝庄和多尔衮的故事,再解释孝庄下葬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孝庄之所以没有选择和皇太极葬在一起,这是她生前的遗愿,孝庄在死前曾对康熙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译过来就是:皇太极已经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扰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得劳民伤财,况且我也不舍得你们父子,就跟你们安葬吧!

虽然我们都说“孝庄太后”,但孝庄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并不是皇后,皇后是孝庄的姑姑(对,就这么乱),孝庄并不得宠,最起码比自己姑姑和姐姐(对,姐姐也入宫了)差远了,所以她和皇太极确实没什么感情,而此时清军已入关多年,顺治也没有葬在沈阳,孝庄当然也就不想跟自己姑姑和“姑父”(姐夫、丈夫)、姐姐葬一起啦,反而希望陪着自己儿子和孙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为什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那是因为顺治作为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占据了东陵区的最佳位置。当孝庄太后要求葬在孝陵附近时,让康熙帝犯了大难,因为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身份最高贵,把她葬在陵区的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顺治帝的孝陵。而孝庄太后又遗言“一定要在孝陵附近为我找一块地方安葬”,只有把她葬在孝陵附近,但又不能葬于陵园,否则就成了一个体系,无法区别。正因此,康熙帝不知如何是好,迟迟不能定夺,这也是太后灵柩迟迟不能安葬的原因。一直到雍正王朝,雍正看到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儿孙满堂,便认为多蒙太后疵佑,也说明太后“安厝”之地为风水宝地,便决定把她葬在了那里。

孝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而是始终处于幕后,她是一位伟大的女人,伟大的母亲。但她也遭受了太多误解,太多非议,可敬可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