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富不过三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中国古代,无法将大量财富运送出去的情况下,富不过三代基本是个铁律。
薛仁贵一家也是一样,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北方建功颇多,因此死后追封为幽州都督,寓意为大唐镇守北方。
薛仁贵有五儿子,分别是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以及薛楚玉。这五个儿子里,其中两个是比较有出息的,那就是老大薛讷以及老五薛楚玉。
老大薛讷做到了左羽林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平阳郡公。老五薛楚玉不遑多让,担任了范阳节度使,老薛家最大的问题也就出现在薛楚玉他们家。
薛讷满门忠烈,而薛楚玉家却出了个反唐分子。薛仁贵这两个有出息的儿子,出息的程度还是有区别的。薛讷是真的有出息,一直为大唐建功立业,当年薛仁贵兵败吐蕃后,一直立志要击败吐蕃可惜没有机会。
他儿子薛讷完美地填补了薛仁贵的这个缺憾,多次击败吐蕃大军。在北边又击败了突厥部队,由于他治军严明,所以唐玄宗盛赞薛讷有周亚夫的风范。
薛讷有三个儿子,全都是唐朝的忠臣,长子薛徽担任左金吾将军,次子薛直担任绥州刺史,三子薛畅担任左羽林将军。
可是薛讷的五弟薛楚玉家,却出现了问题,导致老薛家身败名裂。薛楚玉是范阳节度使,也就是安禄山担任过的这个职位。
薛楚玉发达的时候,安禄山还只是个小弟,压根没有翻起什么大浪的可能。薛楚玉下台,张守珪上任,张守珪后面才轮到安禄山。老薛家在幽州一代,那是顶级豪族,从薛仁贵到薛讷、薛楚玉,全都是唐朝的顶配武将。
薛楚玉有五个儿子,算起来也都是正儿八经的官三代了,而且是顶级的官三代。可是这五个儿子当中,后来担任昭义节度使的薛嵩却成了反唐分子,这不免让人大跌眼镜。
薛嵩不仅投降了安禄山,还带着自己的兵马跟唐朝官军对着干。这下子老薛家立刻从唐朝的忠义家庭变成了叛徒。
薛嵩叛唐主要的目的,应该就是自保而已。薛嵩的父亲薛楚玉,因为跟契丹打仗时吃了败仗,所以他就被免了官职。这件事对他们这一脉来说打击是很大的。
此后薛楚玉就没有复出了,他的那几个儿子虽然都在朝中做官,可是职权显然没有过去那么大了,范阳节度使这样的职位他们想都不要想了。
薛嵩担任了昭义节度使,其实已经是老薛家这一脉的巅峰状态了。但是他心里很不爽,他认为自己的爷爷那么英勇,家族几代人为唐朝在幽州出力,这幽州怎么能交给外人来打理呢?因此薛嵩对唐朝、对唐玄宗早就抱有不满的情绪了。
安禄山同时担任了范阳、河东、平卢三地的节度使,权势通天,唯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唐玄宗赏识他。这让薛嵩就更加不解了。
在薛嵩看来,当年自己的祖父薛仁贵那么出色,也只有幽州这一地,可安禄山这么个货色,居然能同时担任三地的节度使,为此薛嵩对唐玄宗更加不满。
安禄山的势力范围,是完全可以覆盖薛嵩的,这让薛嵩有些心惊胆战,他这个昭义节度使,其实没那么好做。
少以门廕,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定,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旧唐书》
尤其是在安禄山造反以后,薛嵩如果忠于唐朝,那么对不起,你就会是第一个要跟安禄山正面抗衡的人,问题是你实力够吗?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考虑再三以后,薛嵩决定还是投靠安禄山好了。一来可以发泄自己对唐玄宗的不满,二来可以保住自己的家族产业,将来还要世代传下去。
薛嵩归唐后,依旧受到厚待,可是唐朝却变了模样。虽说投靠了安禄山,其实薛嵩在反叛唐朝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因为他本来就是想要发泄一下情绪,顺带着保住自己的实力罢了。
这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心理,对安禄山来说,只要不是敌人,那肯定就是朋友。所以安禄山暂时没有时间去管薛嵩的事情。
因此薛嵩在反唐的时候,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主要就是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到安禄山败亡以后,薛嵩一眨眼功夫,又带着大队人马投靠到了唐朝爸爸的怀抱之中。
这下子唐肃宗这边也乐坏了,本来以为事情很难收场,需要个个攻克,没想到薛嵩这样的人还挺多,大家都成了墙头草。
这对没什么雄才大略的唐肃宗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真的跟这帮人动起手来,未必就能够打赢,还不如给他们一个面子,彼此相安无事。
因此薛嵩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因功被加封为平阳郡王。当年薛仁贵也只是个平阳郡公,可见唐肃宗、唐代宗这些家伙胡乱封赏到了什么程度。
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诏遣弟崿知留后,累加崿太子少师。大历十年正月丁酉,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盗所将兵逐崿,举众归田承嗣以叛。---《旧唐书》
因为对臣子封赏到了极点,再也无法赏赐了。所以皇帝在臣子眼里的地位也就下降了不少。看看唐肃宗一口气封了多少个王,就知道唐肃宗在这帮节度使眼中的地位有多低。
总结:薛刚反唐的原型就是薛嵩。老薛家世代都是名臣,从薛仁贵的爷爷薛衍开始,其实他们家就已经兴旺发达了。所以传到薛嵩这一代的时候,即使只有一点被抛弃的感觉,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失望的。
在戏曲当中,薛刚反唐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的就是薛刚不小心导致老薛家被满门抄斩了,结果他对抗武则天,帮助庐陵王李显复位的故事。
其实老薛家真正有反唐事迹的,只有薛嵩这一位,而且他们家世代荣华富贵,并没有出现满门抄斩的惨况。
参考资料:《旧唐书》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谢小秘书邀。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顶级士族之一。但薛仁贵因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少时过得贫寒。贞观末期,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应募从军,表现英勇,得到李世民的亲自赏识。
唐高宗李治时代,薛仁贵守卫宫禁,山洪暴发,薛仁贵拼死通知李治,救了李治一命。
薛仁贵本人和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唐朝帝王都有很深的渊源。
薛仁贵后来参与过多次战争,是当时的名将,最知名的是对铁勒九姓作战时的“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如汉关”。铁勒方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大批人摄于薛仁贵神威投降,薛仁贵乘机令大军冲杀,大败铁勒。
(薛仁贵)
唐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唐军惨败,作为主帅的薛仁贵被削职为民,但不久又被启用。为唐帝国征战一生的薛仁贵,传奇的一生自身也从平民做到最顶级军队职位。
薛仁贵的两个儿子薛讷和薛楚玉,虽然名气远远不如父亲,但做官上一点不比父亲差。薛讷是武则天到唐玄宗时代的名将,长期镇守幽州。薛讷对契丹作战有过惨败,被削职为民后,又被启用与吐蕃作战。开元二年的武街之战中,薛讷领军大败吐蕃,是唐与吐蕃战争中唐军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算为父亲复仇了。薛讷官至宰相,比薛仁贵的官位更高。
(薛讷)
薛楚玉做过范阳、卢龙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任职的那个职位。安禄山的前任是张守珪,张守珪的前任是薛楚玉。薛楚玉担任范阳、卢龙节度使时,安禄山尚未发迹,只是无名小卒。
后来参加安史叛军的薛嵩就是薛楚玉的儿子。
薛嵩出身来说,算大唐帝国顶级官三代了。父亲伯父祖父均是大唐帝国顶级高官。
薛嵩年轻时是个不务正业的官三代,以臂力骑射闻名。直到安禄山之乱爆发,薛嵩并没有记载担任任何官职(无实职的萌官肯定有)。
薛仁贵、薛讷、薛楚玉父子三人长期在幽州地区任职,担任最高军政长官多年,薛家很大部分应该移居幽州了。薛家从薛仁贵开始均已武将知名,和一般士族讲究家学文化的作风大为不同。薛仁贵这一只没有完成向文化士族的转型,在开元天宝年间士族已经开始鄙薄武人朝廷重用蕃将的风气下,薛讷薛楚玉兄弟死后,家族各人的仕途都不是很顺利。
王侯相继勋宠更盛。公天姿神骨,端肃正直,理春秋尤重繁露,读兵略偏好阴符。年十五以随先将军多在恒碣,见羘云连海,胡骑入塞,羁口马,环燕甲,突围朝战,控弦夜猎,以勋着受署辕门。自后献卢龙口,口谒蓬莱之殿。入则参戴鹖,出则追射雕。天宝末属星谪子天。蓟门有暴兵之态,羿浇相挤,再陷口师,公命悬猰貐之口,心驰象魏之下,乃慨然顾其家老曰:吾世建边勋,身荷国宠,上不能死节报国,下不能灭敌立家。今为逆虏将兵,实所未忍,然以束身归朝,本吾志也。归则获罪,罔由以树大勋。亡命从虏,非吾心也。从则握兵口可以建大节,誓将劫盟报主,斩将归朝尔,其志之吾有愿矣。上面这一段来自薛嵩神道碑,除去对墓主的刻意溢美之词,可以看出薛家安史之乱爆发时在幽州已经有很大规模,参与叛军保全家族的因素应该很大。薛嵩本人不读书,背叛朝廷相对也更少心理负担。
薛嵩本人在安禄山之乱时年龄不算小,但也没捞到啥官位,以其家世,估计对大唐朝廷的怨恨不少。不得志的官二代们深恨朝廷从贼的案例古往今来都不少。
(薛嵩)
不过薛嵩安史之乱平定归降唐朝后,自己和家族后人对大唐朝廷算相对忠心了,和河朔三镇作风完全不同。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唐朝名将薛仁贵,可以说是一个十分传奇并且知名度很高的人,也正是因为知名度过高,所以关于薛仁贵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其中包括薛平贵以及《说唐演义》中对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和孙子薛刚的描述。
在演义小说当中,薛丁山十分勇猛,薛刚更是直接反唐,其实这些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今天我就根据真实历史来讲一讲薛仁贵的孙子反唐的事情,也许跟演义中的精彩会有很大的差别,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薛仁贵的传奇人生薛仁贵原本出生在大家族当中,可惜家族中道衰落了,所以薛仁贵早年时期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小子,后来在李世民征兵攻打高句丽的时候,薛仁贵应征入伍,在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得到李世民的信任与重用。
不过薛仁贵真正大放光彩的是在李治时期取得的成绩,比如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去攻打九姓铁勒,仅仅用三箭就把对方吓得投降,结束了一场战争,让薛仁贵因此被封神。不过最后薛仁贵还是在大非川之战攻打吐蕃的时候失败了。
这一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薛仁贵自身的问题外,还有一个不合作的猪队友,因此导致了大非川之战的失败,可就算是失败了,薛仁贵也能够靠着自己的震慑力让吐蕃与大唐签订和平相处的协议,不需要割地,也不需要给钱,足以见得当年的大唐是多么的硬气啊。
大非川之战后,薛仁贵被李治治罪罢官了,过了很多年后李治念及当年薛仁贵曾经在洪水中救过自己一命,所以继续任用了薛仁贵,可是这个时候薛仁贵已经老了,也没有办法继续大放光彩,而是把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薛仁贵儿子们的贡献薛仁贵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薛讷和薛楚玉,其中薛讷就是《说唐演义》中薛丁山的原型,事实上薛仁贵的这个儿子,还是十分优秀的,只是被薛仁贵的名声给盖过了。薛讷49岁时被武则天从原本的小县令提拔为幽州太守,在唐玄宗时期更是大放光彩,尤其是跟随阿史那一起去攻打吐蕃,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这一仗可以说是为父亲薛仁贵当年的大非川之战一雪前耻了,后来薛讷也因为这一场战役的功绩,被唐玄宗任命为羽林大将军,后来又被封为平阳郡公,于72岁去世,也算是一个得以善终的薛仁贵后代了。
薛楚玉的一生则比哥哥要曲折一些,薛楚玉原本是平卢的节度使,后来有人说他渎职,就被唐玄宗罢官,让安禄山接替了他的职位,当然在后人看来,渎职是假,当时的唐玄宗想要削弱薛楚玉这样的大家族势力才是真。
毕竟薛楚玉一家从薛仁贵开始,个个都是顶级人物,薛楚玉的哥哥又屡立战功,所以李隆基还是有些害怕的,因此才会对其权力进行削弱,可是李隆基安排的安禄山,更是加剧了唐朝的没落,因为安禄山很快做大做强之后就发动了安史之乱。
薛仁贵孙子反唐演义中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因为喝醉酒不小心把太子踢死了,担心被追究,所以就揭竿而起反唐了,这样的情节虽然看似精彩,实则虚假,要是一个名将就这么容易造反,那还得了,真实历史上薛仁贵的孙子叫薛嵩,是薛楚玉的儿子。
前边已经说过,在薛楚玉的时候,薛家就已经被李隆基压制了,比如薛楚玉的平卢节度使之位,后来都被安禄山给取代了,当时年龄尚小的薛嵩就生活在这个地方,安禄山代替了薛楚玉,薛嵩也就只能乖乖听从安禄山的管理。
可是就算薛家已经被罢官了,还要受到当时朝中各方势力的欺负,以至于薛家彻底没落,薛嵩差一点又回到爷爷薛仁贵时期去种田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薛嵩已经断定跟随李唐是没有什么希望了,至少跟随李隆基是没戏的了。
所以后来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作为处于平卢安禄山管辖范围内的薛嵩,原本地理位置就很尴尬,其次还对李隆基有意见,所以年少的薛嵩就在神不知过不觉中参加了安史之乱,成为与唐朝对立的叛军。
后来安史之乱逐渐大势已去,薛嵩感觉到未来还需要跟随唐朝才行,于是又主动投降唐军,当时李亨念在薛家祖上对唐朝建设的巨大功劳上,不仅没有处置薛嵩,还让薛嵩担任了昭义军节度使,封为高平郡王,后来又改成平阳郡王,也就是薛嵩的大伯当年的爵位。
至此,薛嵩也算是通过参与安史之乱,让李唐意识到当年对薛家的错误对待,因此最后薛嵩得以恢复祖业,可是这个时候的唐朝,也早就是风雨飘摇了,后来薛嵩还有后代薛平,活了八十岁,被李唐封为魏国公,赠太傅职位,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结语薛嵩之所以造反,绝对不是因为私欲,而是因为李隆基对薛家的态度,实在让人寒心,几代人的努力,被李隆基瞬间给否决了,年少的薛嵩差点回去种地,如此巨大的落差,对于处于叛逆期的男孩来说,想必都会选择敌对而加入到安史之乱中去的。
不过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不得不说薛嵩这个做法不仅没有坏处,反而带来了很多好处,因为要是不造反,也许薛家就真的没落了,但是通过薛嵩一个造反一个投降的巨大反转举动后,李唐又意识到了薛家的重要性,让他们的兴盛又延续了几代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薛仁贵背叛李唐的孙子,在文学作品中叫“薛刚”,在正史中叫“薛嵩”。
在《反唐演义全传》里,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与樊梨花,生有一子薛刚。薛刚不是凡人,他是青龙星投胎,注定要在凡间搅起惊涛骇浪。
薛刚天生好武,性情刚烈,路见不平必拔刀,三天不惹是生非,就浑身发痒。有一天他把世仇,右班丞相张天佐暴打一顿,被薛丁山关在家中闭门思过一百天。薛刚熬了99天,第一百天正好是上元节,一年一天解除宵禁的日子,不出门赏花灯,看美女,接下来365天怎么熬?
于是薛刚翻窗逃出了薛府,独自来到长安街头。有故事的人,故事总是追着他跑,薛刚碰巧遇上张天佐家的公子张宝,强抢民女,薛刚肌肉反应就冲了上去。
离奇的是,打斗中薛刚冒失,一脚踢死了一个叫“李奇”的人,此人正是太子爷。爱子暴死,高宗皇帝李治一口气憋住,嘎,过去了。
瞬间大唐帝国皇帝、太子都挂了,闯下滔天大祸的薛刚,鞋底抹油跑了。武则天乘机接管权力,把老薛家满门抄斩。
逃亡中的薛刚,得知家族蒙难,在九焰山招兵买马,又娶了西凉公主,借西凉兵,正式打出反周兴唐的旗号。
当然,这是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光怪陆离,连死了若干年的程咬金,都跑出来抖威风了,就差请关二爷助阵。正史中没有薛丁山,没有樊梨花,也没有薛刚。不过,薛仁贵确实有一个孙子,参加了安史之乱,还得到了安禄山的重用,他叫薛嵩。
薛仁贵有五个儿子,其中幼子叫“薛楚玉”,薛嵩就是薛楚玉的儿子。
薛仁贵平民出身,以士卒身份,随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却一战成名,拜游击将军。李世民还亲自接见薛仁贵,对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九五之尊的皇帝,对一名大头兵报以如此高的期望,实在罕见。从此薛仁贵逐步走向唐帝国军事领导层,创造了一系列堪称奇迹的经典战例。
薛氏家族的兴旺,就从薛仁贵开始,他的子孙们,多人封侯拜爵,身居高位,在军中享有无可撼动的地位。比如他的大伯薛讷,官至左羽林大将军,深得唐玄宗信任。
一个靠皇恩,世代位居高官的家族中,怎么出了薛嵩这么个“叛徒”呢?这事得从薛嵩的父亲薛楚玉说起。
薛楚玉受父亲影响,自幼生活在军中,养成了尚武习气。由于他勇猛过人,加上父亲的光环,从军后迅速得到提拔,官至范阳节度使。
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提到范阳,就应该想起来,这地方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当然,那时候的安禄山,还在营州讨生活。
薛楚玉担任范阳节度使期间,有两个最大的对手——奚人和契丹人。这是两个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时常入侵汉地。
薛楚玉的大哥薛讷,曾经率两万大军征讨契丹,结果全军覆没,薛讷十余骑突围逃生,被契丹人起了个侮辱性的绰号“薛婆”。
薛楚玉为了洗刷大哥的屈辱,擦亮“薛字招牌”,数年后他再次征伐契丹。结果,薛楚玉不但未能复仇,又创下了唐军的惨败纪录。
薛家兄弟把薛仁贵打造的金字招牌,弄得残破不堪,哥俩双双坐罪革职。薛讷算是命好,不久又被唐玄宗起复,后来一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薛楚玉则没那么好的命,他从此消失在史书中了。
“官三代”薛嵩,因为老爸的“不争气”,仕途受到了影响。薛嵩性情跟父亲很相似,他自幼勇武过人,善骑射,诗书跟他碰面双方头都大。官宦之家的薛嵩,浑身江湖习气,喜好游荡任侠,不事产业,一副浪荡子模样。
假如薛楚玉混得风生水起,薛嵩自然不愁前途,可是薛楚玉已经沦落为,马路边借酒消愁的落拓人,薛嵩也就失去了进阶的梯子。
时间来到天宝年间,安禄山当了范阳节度使。唐玄宗对这个胡人干儿子,掏心掏肝,把全国近一半的兵力交到他的手里。可是安禄山还觉得兵力不够,继续招兵买马。薛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征入伍的。
所以,你不能说薛嵩一开始就是“汉奸”,他入伍投的大唐政府军,安禄山是他的顶头上司。只是后来安禄山反了,他麾下的唐军,成了叛军,薛嵩随大流,被“汉奸”了。
那么,薛嵩为何不反抗,脱离安禄山呢?
其一,薛嵩当时的身份只是个基层军士,军队的管理制度,决定了他只能服从军令,没有自主选择权。如果每一位士兵,都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军队就不是军队了,也就没有战斗力了。所以,薛嵩迈入叛军行列,是被动行为。
其二,薛嵩反抗安禄山也毫无意义,以他当时的实力,也只能当逃兵,对安禄山没有丝毫伤害,也帮助不了唐军。
其三,薛嵩的立场,未必就站在大唐一边。天宝年间,大唐的政治腐败所造成的尖锐矛盾,事实上给安禄山营造了“正当性”,很多人认为,大唐就该灭亡。单从薛嵩个人前途而言,一个没落的家族,对朝廷的忠诚度不高,奇怪吗?
其四,薛嵩恰恰受到了安禄山的赏识,他个人事业的起步,就源自安史之乱。战乱给了薛嵩展示军事才华的平台,他因此被安禄山任命为相州刺史。
相州是安禄山南下的咽喉要道,薛嵩被授予扼守相州的重任,可见他在安禄山心目中的地位很重。
在大唐,薛嵩仅仅是个混迹江湖的小流氓,在安禄山帐下,他是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薛嵩为安禄山效忠,一点不意外。
不过,随着唐军平叛形势的逆转,安史阵营岌岌可危。仆固怀恩收复河朔,兵指河北,史朝义兵败如山倒,薛嵩所镇守的相州,暴露在唐军的兵锋之下。
眼看“大燕”行将就木,薛嵩很识时务地向仆固怀恩举起了白旗,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怀抱。仆固怀恩为了拉拢薛嵩等反正将领,授予薛嵩昭义节度使,镇守邢州、洺州、相州、卫州。
昭义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是扼守在黄河边上,连通南北的唯一通道,向北兵指幽州,跨过黄河就开阔的河南之地。薛嵩以昭义节度使兵权,为大唐平定战乱,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归大唐的薛嵩,感念皇恩,在职几年间,不光尽心尽职替朝廷镇守津要,还积极恢复当地生产秩序,为经济重振作出了巨大贡献。期间,仆固怀恩企图将薛嵩培养成私人部曲,遭到了薛嵩的抵制。
后来薛嵩被提拔为右仆射,被征调入朝,昭义节度使一职,由他的弟弟薛崿接任。他的几个侄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薛雄还因为抗击田承嗣的反叛,而壮烈牺牲。
唐代宗大历七年,六十岁的薛嵩以御史大夫、平阳郡王的身份病逝,被追赠太保。
薛嵩虽然被动地参加了安史之乱,可是却也为平定叛乱作出了大贡献,他和他的兄弟子侄们,也以忠心事唐,重新擦亮了薛仁贵留下的金字招牌。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在演义中,薛仁贵的孙子名叫薛刚,是评书《薛刚反唐》的主人公。而在正史中,薛仁贵的孙子名叫薛嵩,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之子,曾在一手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手下当过兵,但若因此说薛家变质,薛仁贵之孙做了汉奸,说实话有点不太客观。
薛礼薛仁贵是盛唐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不管在正史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一名盖世猛将。他崛起于唐太宗时期,真正建立功绩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薛仁贵曾东征高句丽、北讨突厥,西伐西域诸国,曾留下过“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的不世战绩。薛仁贵一生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也曾因功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那么他的孙子为何却没有像他一样赤心忠于唐朝?
评书中薛仁贵的孙子是扶保唐中宗李显,反抗武周在演义小说《薛刚反唐》中,薛刚的父亲是薛仁贵之子两辽王薛丁山,母亲是传说中骊山圣母的弟子樊梨花,薛刚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薛勇、薛猛,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薛强。
在演义故事中,薛刚是青龙星降世。青龙星与白虎星的几世恩怨可追溯到单雄信和罗成时期。单雄信死后,青龙星四次转世,第三世就是转生到薛刚身上,借此来找第二世的白虎星薛仁贵报仇。
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薛仁贵之孙薛刚刚好遇到曾经的老对头,曾经陷害薛仁贵的张士贵的后人张宝在强抢民女,薛刚上前阻拦,和张宝一起的太子上前劝架,结果被薛刚一脚踢走,消息传到皇帝那儿,皇帝受此惊吓跌下马一病不起,武后掌权后借此立威,将薛家上下二百余口全部诛杀,铸成了铁丘坟。
整个老薛家只逃出了三个人,薛刚和他的四弟薛强,以及薛刚才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薛姣。薛刚逃走之后先是落草为寇,并娶了山贼之女纪鸾英,为他生下了日后麾下的绝世猛将薛葵。后来薛刚在赴西凉借兵时又娶了西凉公主。于是薛刚竖起了反旗,扶保被武后陷害的庐陵王李显公开反抗武周。最终在遇上弟弟薛强扶保的李旦大军后,在樊梨花的调停下聚兵一处,最终反抗成功,逼得武后下诏退位,恢复了李唐统治。
演义故事虽然名叫薛刚反唐,但薛刚其实反的是取代了唐朝的武周,他扶保的也是李唐皇室,后来成为唐中宗的李显,称不上背叛唐朝。
正史中,薛仁贵的孙子名叫薛嵩,曾投奔过反唐的安禄山,后来重新归顺了唐朝在正史中,薛仁贵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薛讷(薛刚的原型)、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薛仁贵那个反唐的孙子就是仁贵第五子薛楚玉的儿子。
薛仁贵屡立战绩,后来虽然因为兵败大非川被革职为民,不久再度被起用后又因犯事被流放象州,但唐宗宗念及薛贵曾对他的救命之恩,对薛家的恩宠还是极厚。薛仁贵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也曾被重用。薛楚玉的儿子薛嵩就是因为出身将门世家,从小勇武有力,所以一直渴望像祖上一样建功立业,封妻萌子。
但不久薛讷被朝中保守派排挤,薛楚玉也被人告发渎职,这也连累到了薛嵩,使得薛嵩失去了上进的机会。再加上后期的玄宗宠信杨贵妃,朝政大权都交到了权相杨国忠手中,薛嵩性格刚直,不擅拍马逢迎,自然升迁无路,这对野心勃勃的薛嵩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不久被玄宗宠信,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的安禄山造反,史思明也起兵呼应,薛嵩在唐朝得不到升迁机会,于是毅然投奔了安禄山,想借此实现自己升官梦想。靠着作战勇猛,立功无数的薛嵩很快就得到了重用,不久升迁为相州刺史,成为安禄山手下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但经过几年的战事之后,李唐王朝很快在与叛军的战争中占得了上风。薛嵩镇定的河朔地区被唐朝名将仆固怀恩带兵收复。眼见李唐势大,为了保全家族,薛嵩很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重新回归李唐怀抱。
薛嵩后来甚至官至节度使一职,他感念唐朝皇室对他的知遇之恩,在任期间兢兢业业,一直不曾懈怠,新旧唐书都曾专门为他立传。
安禄山虽然是粟特人,但也是唐朝的官吏,唐朝的安史之乱本质上还是李唐内部的争斗,不曾涉及到外族,和汉朝的七国之乱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性质上差不多。薛嵩投奔安禄山虽然也算是有损薛仁贵声名,背叛了唐朝,但这也只是内部矛盾。薛嵩的本意恐怕也只是为了为了自己的前程,站在李唐的立场上来看,他确实损害了李唐的利益,称得上是背叛。但安史之乱的带头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后来是二人的儿子安庆绪和史朝义在领头,薛嵩只是他们手下的兵,充其量只能算是从犯。
后来薛嵩也归顺了唐朝,称之为汉奸说实话有些不太恰当。就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也曾有不少人在隋末乱世当中投奔瓦岗寨反抗朝廷,站在隋朝的立场上,难道说他们也是汉奸?
站在李唐的立场上来说,薛嵩也只能说是生涯早期有污点,但后期归顺唐朝后算是洗刷了污名。至于演义中薛仁贵的孙子薛刚,他反抗的是背唐的武周,甚至另一种版本的薛铡反唐中,薛刚反的也是奸臣张泰,他的举动压根不能说是背叛唐朝。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其孙却为何做了汉奸背叛李唐?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薛仁贵的孙子薛嵩,束身戎伍,跃马而行,意气风发地参与了安史叛军。
100年前,他爷爷薛仁贵也是束身戎伍,跃马而行,意气风发地投了唐军,一刀一枪打出了盖世名将的威名,给子孙后代留下无限荣光。
薛嵩为何放弃祖上留下的荣光,非要“委质逆徒”呢?
不得志的薛嵩薛仁贵有5个儿子,其中有2个比较有出息,分别是老大薛讷和老五薛楚玉。
这2位都有勇略,以门荫入仕,早早混出了名堂。
不过,两位都受过挫折。
开元2年,薛讷带兵征讨契丹,失利后被一撸到底。
开元21年,薛楚玉被契丹所败,也一撸到底了。
不过,薛讷的运气还不错。
开元年间,玄宗还算圣明天子,后来又启用薛讷,使其东山再起义。
后来,薛讷不负薛家将的威名,建功立业,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平阳郡公。其子也得以继续作官。
薛楚玉就比较惨了。
开元21年被撸,很快,到天宝年间,玄宗不怎么理事了,李林甫害怕汉将“出将入相”威胁其相位,重用番将,而杨国忠昏庸不堪,更是不官。
所以,薛楚玉也就一辈子没有翻身了,落下了“以不称职见代而卒”的结局。
薛楚玉的儿子们自然也就比较挣扎了。
薛嵩,正是薛楚玉的儿子。
薛家祖传的本事,薛嵩自幼有臀力,善骑射,但却没有得朝廷任用。
名将之后,身怀绝技,却不能得到朝廷任用,薛嵩虽还不必像《水浒传》中杨志一般落魄卖刀,但也是郁郁不得志了。
成长环境比之祖父辈的历史来,一个人在自幼生长中交往了什么人,耳濡目染了什么信息,才是更重要的。
薛嵩的父亲,长期在幽州任职,累迁幽州长史、范阳节度使,然后直接被撸。
官职被撸了,但在幽州这么多年,还是在当地积累了人脉的。
有据可查的是,后来的藩镇叛将李忠臣,就是被薛楚玉从行伍中提拔出来的。
而薛楚玉的几个儿子,与叛军一些重要将领关系都是比较紧密的。
薛楚玉的另外一个儿子薛谔,后来就是史思明的桓州刺史,最为亲信的人物之一。
薛嵩随父而迁,长时间生长在河北地区。
河北地区,一直对大唐有一定的离心倾向。
隋末时,河北地区为窦建德所据。
窦建德素得河北人心,他被李渊杀害后,河北地区又遵奉刘黑闼,继续反唐。
李世民夺得帝位后,幽州罗艺又举兵反唐。
父亲被大唐一撸到底,自己又胜仗于这样的环境,薛嵩对大唐自然很难说没有怨言了。
而且,薛嵩似乎与安史叛军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一定的私交。
后来,安庆绪为大唐所困,正是派遣薛嵩去找史思明求助的。薛嵩找到史思明,代安庆绪表达一旦史思明相助,将让出帝位之意。
能成为叛军两大派系的“中间人”,足见其与叛军重要人物的私人交情。
与大唐的关系已经淡泊,与叛军重要人物交情不浅,叛乱发生时,薛嵩何去何从也就不足为怪了。
并非个例实际上,作为名臣之后,选择效力安史,在当时并非罕见。
唐太宗李世民的四世孙李之芳,“有令誉,安禄山奏为范阳司马;名将张仁愿的后人张通儒,后来作了安禄山的左相、西京留守···
除此之外,效力安史政权的名人还有后秦尚书之后权德皋;大诗人王维等人。
史载,叛军攻陷两京后,“儒生士子,被胁从,怀苟者多矣;去逆效顺,毁家为国者少焉。”
其实,我们从高仙芝、封常清的遭遇来看,唐玄宗、杨国忠是何等昏庸,是何等的令人失望!
因此,除了史书大书特书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张巡等忠臣外,有许多唐臣对大唐失望,寄希望于安史集团也是历史事实。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没有得到一部分中原士人的支持,安史集团是不可能横行8年之久的。
薛嵩的结局薛嵩跟随安禄山等人造反;安庆绪杀安禄山后,薛嵩又继续跟随安庆绪;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薛嵩又追随史思明;史朝义杀史思明后,薛嵩又继续追随史朝义,并为他镇守相州,是核心集团成员之一。
史朝义兵败,薛嵩遂迎拜仆固怀恩,归顺大唐。
归唐后,薛嵩又被拜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职。
由于薛嵩治理有方,后来又被封为高平郡王,实封二百户。
最后,薛嵩一路作到了检校尚书右仆射,更封平阳。
去世后,薛嵩又被追封太保。
名将之后,初时不得任用,造了一圈反以后,反而飞黄腾达,地位甚至超过了祖父辈的薛仁贵,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讽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安禄山、史思明皆被称为“羯胡”,但唐人在评价安史叛军时,仍然之表示其为“叛逆”,而没有贬之为“狄患”,更没有将投靠叛军的汉人称为“汉奸”。
因此,视薛嵩投靠叛军就可以了,不必以“汉奸”之名冠之。
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不仅给了安禄山、史思明等野心家机会,更使曾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大唐令许多豪杰志士失望!
唐玄宗遭遇马嵬坡的窘迫,大唐王朝的辉煌一去不返,祸由己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