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无意中论证了中庸之道,对此你怎么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意思是人如果话说多了,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多说无益,不如不说。老子这句话,本意是论证他无为的政治哲学。圣人治理国家,不但在行为上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在言语教化之中,也是一样的。这是第五章的内容,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于这段话,王弼的解释是: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不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瞻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现在一般把刍狗解释成草狗,也就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王弼这儿把刍解释牛羊之类的牲畜。不过,这个字解释的差异,不影响这段话的意思,总之,是说天地万物,各有所需要,不需要人为的干涉。也就是无为。刍与狗,是用来说明行动上的无为;而橐龠是说明语言上的无为。当然,无为不是绝对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为。于是,守中也不是不言,而是不多言。为什么不多言?大多数情况下,把话说明了,别人还不认同的话,说明不是同道中人。这时多说,必然引起别人的反对,产生冲突,于是就会“数穷”,使自己陷入困境。
“不如守中”之“中”,与“中庸之道”的中意思当然有相同之处。《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如守中之中,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状态。多言之时,必有喜怒哀乐之情,所言必有事,有事必引起情感之波动。按老子无为的看法,情感的波动,希图对事物进行干涉的这种情感和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是违反自然本性的。所以,他主张无为无造。希望人的情感都能保持在无喜无怒的中和之态。而顺其自然,葆真养性,益寿延年。
儒家的中庸之道,却是有为的。人的情感,是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之时,谓之中。但儒家与道家不同之处在于,儒家并不主张人的情感尽量保持在所谓中的状态。而是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情感之发,要与外界的现实情况相符合。举例说明,结婚的时候,当然要有喜悦之情,办丧事的时候,要悲哀。这就是中节。但同时,儒家又强调,喜怒哀乐都不能过分,过分之后,对人生是不利的。这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许多人把儒家的中庸之道简单的解释成,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方式,虽不能说是错误,却是对中庸之道的理解简单化了。对于“中庸”朱熹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而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有这些解释,都是中庸内涵的一个方面。《中庸》一篇,三四千字,解释的也就是“中庸”两个字。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与折中主义是绝对不一样的。这一点,有兴趣的自己研读一下《中庸》就行了。
中庸的中,与老子不如守中的中,其意思虽然在外延上有所差别,但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这并不是老子无意中证明了中庸之道。而是因为,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文化源头是一致的。他们的哲学根基都来自于《周易》,周易的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进而六十卦。以六十四卦象征世间万事万物。其是的太极就是一,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的中心,这就是所谓的中。世间万事万物的评价,都是以中为标准。宇宙是变动不居的,所以,中也是变化微妙的。但变化之中有不变的东西,叫庸,也叫常。比如儒家所谓的五常,就是指五种永远不变的东西,比如父子关系,一旦形成,便永远不会改变。
老子与孔子都是在吸收当时最伟大的传统文化精华之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是在这种宇宙间变与不变的关系之中,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提出了清虚自守,清静无为的思想。而孔子在易传中也体现出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后来孔门弟子,根据孔的思想整理出《中庸》。
儒与道的哲学中,都有“中”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相通的。在外在的行为上,又体现出了不同。这印证了先人们所说的,天下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西方哲学不是很了解,不敢瞎说。但是老子孔子,做为人类文明发展轴心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被广泛认同的。他们与同一时期另外的思想家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放在一起也是毫不逊色的。
有人说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无意中论证了中庸之道,对此你怎么看?
守中与内观相同之意,中为身中,不守外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