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啥一定要娶姨母?

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

这几个字,是拓跋珪的母亲,对自己的妹妹贺夫人的综合评价。大致意思就是这个女孩儿长得太好看,可能会带来厄运。而且她已经有丈夫了。

拓跋珪一眼就看中了贺夫人,无非就是因为好看呗。他才不管那么多,长得漂亮如果都成了一件罪恶的事情,那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不过事情还是有点恶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贺夫人是明献皇后的亲妹妹,也就是从辈分上来说,贺夫人是拓跋珪的亲小姨。

鲜卑族人不顾及血缘关系什么的,这勉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鲜卑族中,女人大多是继承制的,没有什么人伦观念。

可关键是你也得等人家丈夫死了你再继承好不?人家丈夫活蹦乱跳的呢,你就跑去抢了他媳妇儿这合适吗?为了夺取贺夫人,拓跋珪先把他姨夫给杀了,这才名正言顺地把贺夫人给弄回了后宫。

小姨贺夫人成了拓跋珪的噩梦。

娶自己的小姨,这在汉族人心目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血缘关系在这儿,而且经受过儒家教育的汉人们,从内心角度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可是鲜卑族人就没那么多忌讳了,何况当时他们还没有被汉化,因此只要有这方面需求,就算是亲兄弟姐妹,他们也是不会放过的。

绍母即献明皇后妹也,美而丽。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纳焉。后曰:"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杀其夫而纳之,生绍,终致大逆焉。---《魏书》

但是拓跋珪找的这个老婆,却跟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女人不一样,因为贺夫人给拓跋珪带来了灭顶之灾。

两个人新婚燕尔,本来是比较恩爱的。公元394年,贺夫人还给拓跋珪生了个儿子拓跋绍。由此可见拓跋珪并没有冷落这个媳妇儿。

关键是时间长了,两个人在一起总归会有人犯错。你拓跋珪是皇帝,没人敢说你做错了,可是贺夫人就不一样了,就算不犯错,拓跋珪说你错了,你就是错了。

因此在公元409年的时候,贺夫人犯了错,道武帝拓跋珪大怒,也不知道犯了啥错,就把贺夫人给关了起来,甚至扬言要杀掉贺夫人。

这件事可把贺夫人吓坏了,她立刻派人去找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帮忙。拓跋绍当时已经是16岁的俊后生了,可能由于近亲结婚,所以这脑子不太好使。

他不管父亲是不是真的要杀母亲,立刻带着人马冲入了宫中,手起刀落就把父亲拓跋珪给剁了。当时拓跋珪才39岁,大业未成中道崩殂,的确十分可惜。

拓跋绍和贺夫人也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拓跋珪当时才39岁,不过儿子倒是生了10个。其中大儿子拓跋嗣绝对是个人才,后期开创的基业,为北魏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跋嗣的生母刘氏,本是匈奴首领的女儿,嫁给拓跋珪以后,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可问题是拓跋嗣被立为太子的同年,刘氏就被拓跋珪给赐死了。

这种习俗实在是恶毒,只要儿子做了储君,那么母亲就必须要被赐死。为什么?因为北魏在学习当年的汉武帝,汉武帝把刘弗陵立为太子,随即就把刘弗陵的老妈钩弋夫人给赐死了,理由很简单,他怕子少母壮,出现吕后乱政的情况。

拓跋嗣这一年18岁,失去了母亲。可是父亲还在不断地娶媳妇儿生儿子,这对拓跋嗣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威胁。

当拓跋绍带兵入宫弑君的时候,其实拓跋嗣是松了口气的,因为他终于不需要再担心易储的情况出现,因为父亲被弟弟杀了。

于是拓跋嗣立刻带兵入宫,抓获了拓跋绍和贺夫人,将他们俩全部处死了。此后拓跋嗣登基称帝,也就是明元帝。他执政期间,继承了拓跋珪的宏图大志,也善于与民休养生息,为后来他儿子拓跋焘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跋珪也算雄才大略,可惜死在了好色之上。

拓跋珪娶小姨本身在鲜卑族内部一点问题都没有,继承后妈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小姨呢?只不过杀人家丈夫,抢了小姨,这件事有点不厚道。

其实拓跋珪的创业之路非常坎坷,当时他所处的代国被前秦给灭了。前秦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工作,拓跋珪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

等到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后,各民族纷纷恢复自己过去的国家,拓跋珪当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匈奴人的帮助下,招揽了大量过去的部众,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那就是北魏,这一年的拓跋珪才不过16岁。

拓跋珪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优异,他曾多次击败过草原各大部落,又先后击败过后燕、后秦的大军,将北魏从弱小的国家,逐渐带动成为了北方霸主。

如果北魏在他的带领下,继续这么走下去,可能会提前实现大一统的工作。可惜每个人都会有毛病,拓跋珪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他本人也是因为好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总结:其实近亲结婚,在当时不算什么大事儿。

别说北魏了,就算是到了隋唐时期,近亲结婚,其实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表兄妹之间,当时贵族联姻基本上都是表兄妹互相结合,也没见生出什么傻子来。

只不过现代人非要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过去的种种行为,这才让一些本就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变得有些不知廉耻了。

整件事拓跋珪最大的错,那就是心慈手软了,他迟迟不肯动手,那就不要宣判人家死刑。吓得贺夫人立刻想办法策动儿子造反,这才是拓跋珪最失策的地方。

参考资料:《魏书》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谈秦说汉(426)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娶姨母这事按中原之礼仪来讲,是属于乱伦,甚至是大逆不道,但相对于当初连文字都不曾产生的鲜卑人来讲就不是个事,没啥大惊小怪的。按照正史的说法,拓跋珪是贪恋生母之妹妹的美色而娶之,实则是政治联姻

早期的鲜卑人曾被匈奴征服,跟匈奴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文字,讲究弱肉强食,兄亡弟以嫂为妻,父死子以母为妇。当然,这里的母不包括生母。这种不成文的习俗,既有效提高了人口繁衍生息,也解决了寡居的妇孺幼小没人照顾的问题

371年,代国之献明皇后贺兰氏生下了献明帝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但6年后代国被前秦灭亡。拓跋珪跟着母亲流亡在独孤部落刘库仁处。刘库仁本身是代国的南部大人,其母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姐妹,因此对拓跋珪及其母亲非常友好。

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中战败,那些原本被前秦征服的小国与部落趁乱复国。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的状态。而刘库仁因为已经臣服于前秦,所以帮助前秦对抗入侵的后燕,被后燕的慕容文夜袭中杀害,其弟刘眷统领了他的军队。

刘库仁有一个儿子叫刘显,看到大权旁落于叔叔刘眷手里,心中十分不爽,找了个机会杀了刘眷夺了大权后,又担心年纪尚小拓跋珪将来会夺了自己的权力,就萌生了杀机,12岁的拓跋珪在母亲贺氏的帮助下,只身逃往了其母族贺兰部。

拓跋珪在贺兰部暂住在外婆家,见到了生母的妹妹贺氏,贺氏貌美肤白,与拓跋珪朝夕相处,有意无意挑逗他,让拓跋珪心乱。虽然鲜卑人没有结婚的年龄限制,但当时拓跋珪无兵无势,不敢提出娶姨母为妻,眼睁睁地看着她嫁给别人。

386年,15岁的拓跋珪奋发图强,在贺兰部的强力支持下,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拉木林河一带举行了部落大会,即代王位,亲自率兵东征西讨,扩张土地。同年,又改国号为魏,将生母贺氏从刘显部落接回,并提出要娶姨母为妻的要求。

拓跋珪的生母听到儿子要娶自己的妹妹为妻,并不惊讶,说:“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说明拓跋珪的生母也知道自己的妹妹贺氏的确长得漂亮狐媚,善于迷惑人心,将来可能对儿子不利,于是以妹妹已经嫁人之事实而拒绝

这时拓跋珪也没有精力放在女人身上,强敌环伺的魏国北有贺兰部落、南有独孤部落、东有库莫奚部落、西边在河套一带是匈奴铁弗部落,阴山以北是柔然部落与高车部落,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太行山以西为慕容永统治的西燕。

同年,拓跋咄窟为与拓跋珪争王位而与刘显勾结,于是拓跋珪与后燕的慕容麟结盟,打败了拓跋咄窟的叛乱。为了缓和与独孤部落之间的矛盾,拓跋珪娶了刘显之叔父刘眷的女儿刘氏为妻,被立为皇后,生有一女华阴公主,一子拓跋嗣

拓跋珪踌躇满志,继续南征北战,名气越来越大。但曾经最支持自己的贺兰部开始有点若即若离,加上拓跋珪对生母的亲妹妹贺氏念念不忘,于是派人暗杀了姨夫,将寡居的贺氏迎回自己的后宫。394年,贺氏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叫拓跋绍。

前面有说过,鲜卑族并没有伦理道德的讲究,奉信弱肉强食,女人一旦死了男人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改嫁给一个有能力的男人是最佳选择。因此,拓跋珪迎娶姨妈之后,不仅解决了贺氏的生活问题,无形当中也加强了北魏与贺兰部的关系

395年,曾经的盟友,北魏与后燕的发生了“参合陂之战”,拓跋珪得胜之后,一次性坑杀了4万后燕兵。次年,燕帝慕容垂为报参合陂之耻,凿开太行山道出军伐魏,攻陷平城,守城的三万余部落被俘,让拓跋珪大为恐慌。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相互的利益,一言不合就开打。但不幸的是,燕帝慕容垂在行军的过程中突然染病身亡,其子慕容宝撤军回到燕都中山(今河北保定)继位,让拓跋珪躲过一劫。

397年,不甘失败的拓跋珪进攻后燕的都城中山,慕容宝弃城而走,到了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慕容宝的女儿慕容氏没有来得及逃跑而被俘,成为了拓跋珪的女人。后来慕容氏又被册立为皇后,很明显是为缓和后燕关系的政治联姻

398年,27岁的拓跋珪征服众多邻国之后,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改称皇帝,国号为“魏”,称之为北魏。拓跋珪为避免女人涉政,也学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方法,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并杀了宣穆皇后刘氏,改立慕容氏为皇后。

拓跋珪最先立的是宣穆皇后刘氏,确立拓跋嗣为太子之后,太子之母宣穆皇后刘氏被赐死;并同时又册立了慕容皇后;而拓跋珪的后宫还有其母亲的妹妹贺夫人、大王夫人、王夫人、段夫人等。贺夫人没有被立为皇后,也说明这时已经失宠了。

晚年的拓跋珪也学秦始皇一样,迷恋起长生不老之术,长期服食“寒食散”, “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其实是由五种含有慢性毒素的矿石炼成,服用之后会让人全身发热,精力充沛,特别喜欢床笫之欢,而且变得脾气暴戾,刚愎自用。

有不少朝臣莫名其妙被拓跋珪打骂,甚至很多人说话时,根本就不敢靠近拓跋珪。太子拓跋嗣因为经常顶撞他,还被他赶出宫。

却说贺氏所生的儿子拓跋绍年纪虽小,但为人凶残阴险,成天在外面以砍杀射击猪狗为乐。曾经有一次,他看到有位孕妇走过,便抓住孕妇剖开她的肚子观看胎儿,可谓是坏事做尽。

晚年的拓跋珪虽然脾气不好,是非观还是没有问题的,他听到拓跋绍如此胡作非为,十分气愤,曾将他倒悬在井中,要淹死他,后来还是贺氏苦苦相求,眼看快死时才将他拉上来。但他始终没有将拓跋绍管教好,也因此更疏远了其母贺氏

409年,年老色衰的贺氏因一些小事被拓跋珪囚禁于宫中,并下令处死她。贺氏非常害怕,用重金打点看守的人通知拓跋绍来救自己。拓跋绍身边自然是有一批死党的,当晚爬墙进入后宫,来到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将其乱刀砍死。

可怜的拓跋珪没有马革裹尸,却被亲儿子杀死在床上。看来拓跋珪最初的劝导也不是没有道理:“过美不善”,长得太漂亮的女人可能不是善良之辈呀,各位看官谨记呀。

拓跋珪有史书所载的嫔妃有6位,其中宣穆皇后刘氏是拓跋珪最初依附的匈奴独孤氏刘眷之女;慕容氏是后燕皇帝慕容宝之女;贺氏是其生母之妹贺兰部落的寡妇;因此,拓跋珪与宣穆皇后刘氏、慕容氏、贺氏都是政治联姻的关系。

2021/3/30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这种娶自己血亲的行为在咱们看来跟乱伦没区别,但是在少数民族里面却是比较普遍的,他们首先是可以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鲜卑族连文字都没有,可见是未开化民族,对儒家讲的“礼义廉耻”没有太多的概念。好比动物一样,交配是一种原始的冲动,不受道德约束。喜欢哪个,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得到哪个。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拓跋珪要娶自己的小姨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这里面“娶小姨”其实在他们皇室内部是可以被接受的,唯一的障碍是拓跋珪同志当时还有个小姨夫!我们知道的,无论是吐蕃也好,蒙古也好,女人都是继承制的。老子挂了,儿子顺便把各种小妈变成了自己的女人。现在正主还活着呢,你怎么继承?当然这种事对暴虐的拓跋珪同志也仅仅是个小问题,直接把姨夫杀了,然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美丽的小姨。

我们以当时儒家的观念去衡量,或者以我们目前文明社会的观念去衡量,拓跋珪同志无疑是毁三观的,但在他所处的环境里去看,似乎挺正常的。

北魏是从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大踏步的进行了汉化。整个国家自上而下进行了彻底的儒家改造,这和后来清朝为了维护统治提出的满汉一家是完全不同的。清朝那个基本就是随口说说,对汉人是极度警惕的;孝文帝这个太彻底了,哪个大臣不认真汉化,那基本就是找死,皇后不好好学汉语,直接就被皇帝废了。如果拓跋珪同志出生在孝文帝之后,估计是不敢娶小姨的,因为这时候已经有道德约了。如果真的很想娶,估计会采取一些比较复杂的骚操作,这么简单直接又粗暴的方式肯定不行。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男人通有的毛病,看中了她的姨母(后来的贺夫人),垂涎她的美色。很多时候男人都是下半身的动物,哪管什么血缘禁忌。

这位贺夫人和拓跋珪的母亲是亲姐妹,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拓跋珪的母亲,史称献明皇后,乃是献明帝拓跋寔的夫人,拓跋珪从小就命运多舛,还在母亲肚中的时候,父亲拓跋寔就被刺身亡,时年仅十五岁,当拓跋珪出生后,不得不随母亲贺兰氏到处躲避追杀,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这位母亲临危不惧,委曲求全,四处求人,才帮助拓跋珪度过了一次次的死亡威胁,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拴释。

这种四处流亡的日子一直到寄居在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部落后,才开始稳定下来, 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复立代国,从此开始了他人生开挂的模式,对内励精图治,推动鲜卑政权汉化运动,对外发动一系列战争逐步统一的北方,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即皇帝位。

虽然这位皇帝很有才能,但是却喜好美色,他最终也倒在了石榴裙下,一次拓跋珪视察贺兰部,无意间发现一位女子长的天姿国色,天生尤物,让他心动不已,想要收入后宫,后来得知这位女子乃是他的亲姨母,在美色面前,拓跋珪顾不了什么人伦禁忌,告诉他的母亲献明皇后想要娶她,对于这种有违人伦的事情,献明皇后坚决阻止,并称姨母(贺夫人)有不详之身且已嫁为人妇,拓跋珪管不了那么多,不惜派人杀死姨母的丈夫,强行将姨母纳入后宫,后来贺夫人还生下了儿子拓跋绍,这个儿子也成了拓跋珪的一道劫

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世英名的拓跋珪终究为这场有违人伦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409年,他的姨母贺夫人犯错,被拓跋珪幽禁在后宫,并准备在黄昏时分处死她,被贺夫人的眼线提前得知,贺夫人赶紧想办法向她的儿子拓跋绍求救,当晚拓跋绍串通守卫宫殿的士兵和宦官,成功弑杀了他的父皇拓跋珪,拓跋珪死时正值壮年,年仅三十九岁。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大概是后人以上帝视角观察之后发出的疑问。因为拓跋珪正是死于其子拓跋绍之手,而拓跋绍是拓跋珪与其姨母所生之子。因此,如果拓跋珪没有娶其姨母,就不会有拓跋绍的出生,拓跋珪也就不会死于自己儿子之手。

以下主要分析下拓跋珪取其姨母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一、拓跋珪娶姨母的前因后果

先简单交代下时代背景,拓跋珪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的鲜卑族人。他原本是代国王室,生于公元371年,此时他父亲拓跋寔年仅15岁,其母亲贺氏年仅21岁。本篇中几个主人公的年纪非常重要,后续还会继续说到他们的年纪。比较不幸的是,拓跋珪的父亲在他出生之时就死掉了,母子开始相依为命。

公元376年,也就是拓跋珪6岁之时,北方前秦政权(此时南方是东晋政权)灭了代国,拓跋珪随着母亲流亡。贺氏本为贺兰部的大公主,因美丽而被许配于代国世子拓跋寔。而贺兰部和匈奴铁弗部、南部一起守卫代国三面,是代国的中流砥柱之一。

于是,当时27岁的贺氏带着6岁的拓跋珪,投奔到了娘家贺兰部。好巧不巧的是,前秦与东晋在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中大败,国内一片混乱,之前被前秦灭亡的诸国和部落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母亲贺氏通过一番运作,并与代国宗室拓跋纥罗和拓跋建密谋,试图一共劝说贺兰部推举拓跋珪为王。

公元386年,年仅15岁的拓跋珪在众人拥立之下,登基为代王,不久后又改称魏王。之后,拓跋珪就一路横扫周边部落,将后燕、后秦打得满地找牙。过程中,拓跋珪于公元398年称帝,国号魏,此时拓跋珪年仅28岁。当然,在称帝之前,大约是在公元393年最左右,拓跋珪就已经将他姨母纳入了后宫。

《魏书》如此记载拓跋珪娶姨母的过程:

绍母即献明皇后妹也,美而丽。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纳焉。后曰:“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杀其夫而纳之,生绍,终致大逆焉。

这段文字大意是:拓跋珪有一次视察贺兰部,看到了自己的小姨母长得十分美丽,非常开心跟母亲说要娶自己的小姨。他母亲拒绝道:“这个女人太美丽反而会有大问题,况且她已经嫁人了”。但拓跋珪不听,杀了小姨的丈夫,强行娶之。这里已经将拓跋绍强娶姨母的原因透露了个七七八八:

第一、姨母非常美丽,少年拓跋珪一见钟情。史书记载拓跋绍生于公元494年,因为大约可估计拓跋珪在公元393年就娶了他的姨母。此时,拓跋珪才23岁,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纪,看到如此美丽的女人,想据为己有的念头极为强烈。可以说,这就是少年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结果。

第二、少数民族并没有近亲结婚的限制。拓跋珪的母亲拒绝的原因主要是妹妹太美丽且已有丈夫,并没有说此举有违人伦。可见,在当时少数民族并不禁止近亲结婚。所以,拓跋珪想娶姨母,在人伦上没有障碍。为了名正言顺,他杀了姨母丈夫,顺利纳之。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身就礼崩乐坏,人伦丧失,娶姨母这种事没有什么思想包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混乱的时代,基本没有什么人伦道德而言,很多帝王都是披着人皮的禽兽。比如刘宋政权的刘子业,与自己姐姐乱伦,强娶自己的姑姑,那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对于拓跋珪来说,娶自己的姨母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二、拓跋珪死于自己儿子的原因1.父子嫌隙早已种下

拓跋珪高高兴兴娶了自己美丽的姨妈之后,就立马生了一个儿子——拓跋绍。不知道是否是近亲结婚的缺陷,拓跋绍“凶佷俭悖”,经常在闹市中抢劫路人,射杀动物。拓跋珪对这个儿子也十分生气,经常将他吊起来打。《魏书》如此记载:

清河王(拓跋)绍,天兴六年封。凶佷俭悖,不遵教训。好轻游里巷,劫剥行人,斫射犬豕,以为戏乐。太祖尝怒之,倒悬井中,垂死乃出。

自此,拓跋绍就嫉恨起了他的父亲。这位后续他弑父埋下了伏笔。

2.拓跋珪晚年受毒品影响,性情大变,残暴无比,致使人心惶惶

晚年的拓跋珪服食寒食散,受药效影响,导致性情大变。进而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许不满,动辄诛杀大臣。寒食散是魏晋时期比较流行的毒品,因有强烈的致幻效果,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

但拓跋珪服食寒食散并非为了嗨皮,而是为了治病。根据中国气候史研究显示,拓跋珪生活年代正好处于寒冷期的气温极值阶段,气候上表现为天气变化异常剧烈,自然灾害频繁。拓跋珪生活在北方且长年征战在外,难免受此影响,至于罹患风疾,其表现为多为邪气伏内而情志宣发异常。史书也有记载北方君主罹患风病的案例,如汉赵国君刘聪自言“比得风疾,喜怒过常”。

所以,此时的拓跋珪已经知道自己的病症了,他除了服药之外。还做了一系列的后事安排:

第一、仿照汉武帝,为防止子弱母壮,诛杀太子拓跋嗣母亲刘贵人。关于这一点,田余庆先生指出拓跋珪赐死刘贵人并非临时起意,其间足有五年多的渲染时间。之后断然杀妻立嗣,是基于自身病情恶化,并预计自己可能将不久人世的权力继承安排。但太子拓跋嗣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于是他逃到了外面,导致国中无储君。

第二、赐死了同族兄弟拓跋仪,为自己儿子扫除威胁。拓跋珪在临死前赐死权势滔天的卫王拓跋仪。拓跋仪在北魏建国过程中建有殊勋,是当时政坛重要人物,史载拓跋仪曾联同勋贵穆崇意图谋反。因此,为了避免自己死后的国家动荡,拓跋珪选择先下手为强。

拓跋珪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导致朝堂人心惶惶。但此时太子拓跋嗣出逃了,拓跋珪也即将去世,国中不能无储君。于是,他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姨母和小儿子拓跋绍。

3.死亡的导火索:欲像赐死刘贵人那样赐死姨母,但功亏一篑,反被儿子杀害

关于拓跋珪是如何被自己儿子杀害的,《魏书》中记载如下:

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暮,未决。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逾宫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贼至!”太祖惊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拓跋珪非常爱自己的姨母。他想在趁自己还没死之前,杀掉姨母,防止后宫日后干政,但又一直“未决”。而姨母在惧怕之中向自己儿子救助。本就与父亲有嫌隙的拓跋绍,眼见看到母亲将死,直接暴起弑父。

有人或许会问,史书记载的是拓跋绍姨母犯错了,所以拓跋绍要杀他。但笔者在这里有所推测。究竟是什么样的错才会让拓跋珪想杀掉自己的最爱的姨母?如果是姨母给皇帝戴了绿帽子,那即将要死的拓跋珪绝对不会心软,以至于“会日暮,未决”,一直拿不定注意。除此之外,其他的错误还不足以致死。所以,笔者猜测,应该是太子出逃,拓跋珪想重新立储君,而这个人选就是拓跋绍。按照之前的操作,就一定要杀掉拓跋绍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姨母。这是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

大概拓跋珪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会孤注一掷,反过来先杀掉自己的吧。其实,就拓跋珪娶自己姨母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但由于后续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才让这件事显得十分值得思考。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什么要娶姨母?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个狠人,十五岁建立北魏先不说,光是干掉姨夫,娶了小姨就足够称得上狠人了。

拓跋珪本是代国皇子,但在他五岁的时候代国灭亡,他的母亲贺兰氏带着年仅五岁的拓跋珪逃往匈奴独孤部。

经过十年时间的沉淀,当初那个连剑都拿不稳的拓跋珪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更是敢于抓住机会,在东晋兵败的时候顺势起兵,带领一群鲜卑族的旧部重新建立了代国。

建立代国后,由于拓跋珪非常崇拜三国时期的曹操,于是就索性将自己国号从代变为魏,史称“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被后世称为“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后就开始进行南征北战,誓要统一北方,在拓跋珪的努力下,北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强大起来,为后来拓跋焘统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拓跋珪的功绩上看,确实是一位狠人,从生活方面看,他也是一位狠人,这怎么说?

有一次拓跋珪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小姨,实在是惊为天人,然后就想娶她回家。

不过这件事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理由是你小姨人家有丈夫,你现在求亲实在不妥。

可拓跋珪是什么人啊?狠人啊!结了婚有丈夫又如何?于是拓跋珪直接带人杀了自己姨夫,将自己小姨给带回了家,并让他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

至于拓跋珪为什么非要娶自己的小姨,其实原因很简单,前面也交代了,就是因为小姨长得好看嘛,红颜祸水谁不喜欢?

并且拓跋珪也并不是一个禁欲的主,在拓跋珪晚年的时候就开始沉迷于酒色当中无法自拔,最终也是因此被刺死宫中,可见抢小姨是在意料之中。

拓跋珪抢小姨这件事在现在看来属实令人难以接受,但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但没过多久就平息了,就好像这事完全不重要一样,这是为何?

人口稀少

这就不得不从古代的社会情况说起了,古代由于经常发生战乱,所以人口非常稀少,而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有大量人口。

于是朝廷就想到一个办法,鼓励青年们娶寡妇,也鼓励自己兄弟娶已经成为寡妇的婶婶或者嫂嫂。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口果然有所提升,而至于什么伦理道德,在当时完全没有这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拓跋珪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至于为什么能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为了娶小姨,甚至把姨夫给杀了,这才是轰动的点。

文章结尾,让我再说一句,拓跋珪真乃狠人也!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大家~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