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两个范畴的书,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小说可以虚构,史书必须严谨。之所以造成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主要是下面的几方面造成的。
一、两者的受众也不同,《三国演义》的受众是各界人士,尤其到了清朝时,被奉为兵书,看的人就更多了。而《三国志》的受众是研究历史的爱好者,人数就少多了。试问一下,普通人有几个看《三国志》的?能够把《三国志》通读一遍的又有几人?人数的压倒性优势使《三国演义》派自然占了上风。
二、《三国演义》是依照历史史实加工的,对于基本的史实还是依照的。这就使很多读者把它当成历史来看。
三丶人们对两本书的态度问题,这牵涉到读者的心理。《三国演义》写得很好,它很多情节都来自流传很久的故事。这让它很接地气。人们对它塑造的诸葛亮,关羽等形象非常喜爱。
而《三国志》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三国志》的作者生活在晋朝,对于牵涉到晋及晋的前身的魏朝的一些史实不敢直书,甚有溢美之辞。而对蜀国则有些语焉不详,这让人反感。
四、《三国演义》面世的时间,正是明朝。明朝是以南方统一北方,因此,当时人认为南方为正统。故此,《三国演义》中明确认定刘备的蜀汉为正统。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三国志》则认为魏为正统,违背了大众的认可。
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才出现了人们信《三国演义》不信《三国志》的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广大群众的心理因素。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是属于喜爱《三国演义》的人,忠义思想也在我心。
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三国演义》通过评书,戏曲,影视剧等形式传播的很广,而且通俗易懂,趣味性,故事性强,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很容易接受。
《三国志》尽管接近历史真相,可是看过《三国志》这本书的人几乎很少,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他是一本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书,却很难普及的像《三国演义》那样的人人知道一些。
《三国演义》的普及,使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的认为小说里的情节就是真实的历史,小说里人物的完美描述,比如诸葛亮,关羽等,是人们内心愿意接受的唯美形象。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提起,也很少有人去相信《三国志》,都会认为《三国演义》是真的,当然也会反驳《三国志》的真实性。
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以小说驳斥正史,情由可原
《演义》不是正史,但它代表了我们大众的价值观。在这个前提下,以小说驳正史,代表大众对常识与对价值观的体现,于治史者而言,情由可原。
有道是知识不如学识,学识不如才识,才识不如器识,器识不如胆识,胆识不如常识。这里说的常识,是大众的价值观。大众的价值观,也体现大众的快乐。余秋雨先生说: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三国演义》带给我们快乐,可能老一辈人在童年就享受这种快乐,所以《三国演义》还有精神层面之领域。有了快乐,就会有回忆,人只要有回忆,就会有情怀。《三国演义》讲的是情怀,而生活需要情怀,以小说故事驳斥正史,代表大众认知于此,从精神领域出发,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加深入人心。是因为《三国演义》妇孺皆知,而《三国志》的故事推广有限。《三国演义》是面向所有阶层,《三国志》面向的是历史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人们爱多喜欢听烩炙人口的故事,而非冷峻的事实。
历史以冷峻客观,做众生记录。但我们需要《三国演义》这般的情怀。因此,以《演义》之故事,驳斥正史,情有可原。
第二,《三国演义》人物固定人们认知,所以受到人们认同。小时候,我是因为《三国》中的人物,开始关注历史,关注三国。比如敢爱敢恨之张飞,仁义之刘备,再如奸滑之曹操。人物塑造很平民化,不矫饰,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认同。故这些人物的活灵活现是后人茶余饭后都可讨论的话题。所以《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情怀,而《三国志》讲的是客观史实。综上,人们需要茶余饭后的话题寻找津津乐道的趣味。
第三,基于此,在了解主人公的性情之上,我等就会崇拜或憎恨《演义》中人物。我等可以破口大骂曹操奸贼,也可以拜服关云长。因为关云长义薄云天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大家就叫他关二爷,关公。看看民间财神,看看周围人受《演义》的影响,一部小说能影响人的认知,不妨说这是很伟大的成就。所以不必纠结于小说正史之争。
第四,《三国演义》讲的是伦理纲常,封建社会需要三纲五常去衬托。古人以小说驳斥正史,可以原谅。那今人呢?今人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对社会进步有很大促进意义,这也是古代文学对后世一个传承,古文学的优点之一。所以今人以小说驳正史,代表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虽不是正史,但情由可原。我们需要一个优秀的小说引领价值观,《三国演义》就站了出来。
第五,治史之人,要有胸怀。历史很冷酷,不讲道理,但历史研究者可以讲道理。历史研究者把握《三国演义》之外的情理,把握这种情思,是对治史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就可以不必纠结人们拿《演义》当正史,我们却可以理解这种价值导向,对于我辈学者精神之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写下的小说是永不漫漶的价值取向,让它如火,如光,照亮人们心中隽永的亮。故以小说驳反正史,不必慌张,其情理必有可原之处。
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陈寿写的《三国志》,而更看重《三国演义》,形成这种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首先,《三国志》在写作上面太过于简略,以至于后人评价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惜墨如金,太过于简略,以至于三国时期很多的事迹并没有完全记录下来,以至于后代在研究三国时,遇到很多困难,还好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后,使得三国很多事迹得以复原,而现代很多学者看得的《三国志》并没有加注裴松之的注释,所以出现难以看懂的局面。
其次,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所处时代为晋朝,晋朝司马家族的天下,司马家族的人心狠手辣,陈寿作为写史书的人,在写史书时,自然要避开有关司马家族不雅的一面,所以你看《三国志》时,基本找到不司马家族,不雅的一面,能避开司马家族时,陈寿都尽量避开,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司马懿,陈寿在写诸葛亮传时,基本以跟潦草的语言结束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于,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根本没有交过战,从一开始司马懿就采取守势,直到诸葛亮病死,而陈寿最聪明的是他只写《三国志》,而不写《晋书》,写关于司马家族的历史,他知道司马家族的历史写不好性命难保,从后面的《晋书》可以看得出,此书在司马家族这段历史,扭曲历史,太高司马家族,避开司马家族不风光的家族史。读《晋书》会发现司马懿是个很风光的人物,他在诸葛亮北伐中,不断大败蜀军,还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军事方面比诸葛亮强太多了,以至于《晋书》被后人称为秽书,唐朝李世民也大力吐槽写《晋书》的史吏不尽职,扭曲事实,进行批评,并重修《晋书》不符合历史的部分,用于告诫后代写史书的人。
再其次,《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加上民间的流传的故事,以及文学渲染而形成的历史小说,所以后人说《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七分真是演义中整体结构符合历史,三国的大事件也基本符合历史,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了修饰,不太符合历史,所以有三分假之说。而《三国演义》相比于《三国志》而言,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读《三国演义》能更深更快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是一条有时间顺序的三国历史,更能让人快速了解三国历史,而读《三国志》是以人物传为主,让人读起来很无畏,而且读完后,难以弄清楚三国历史的事件顺序,要完全读懂《三国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读《三国志》的大多数是历史学者,而对于平民百姓,他们看演义不看《三国志》。
再其次,由于《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统,在个人情感方面有所不同,陈寿在写书时,需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时代,罗贯中在写书时,不用考虑当时的时代,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不敢放开写,有些事迹也不敢如实记录,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历史上有三次正面交锋,陈寿避而不写。而罗贯中则没有顾虑,他把三国流传下来的故事和历史融合在一起,大胆的写,由于诸葛亮是罗贯中的偶像,所以在演义,过度的修饰了诸葛亮,以至于演义中的诸葛亮与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形成较大的差距,以至于从明代开始,人们对诸葛亮真实的军事才能形成了质疑,他们不是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期望太高,演义中诸葛亮是神,正史中诸葛亮是人,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大一部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产生了怀疑。但是这部分人说的很多话是非常矛盾的,比如总有部分人说诸葛亮厉害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他哪里懂军事?但同时又说周瑜、司马懿、曹操军事才能很高,都比诸葛亮强,也许你说的没错,但是周瑜、司马懿、曹操他们家底远比诸葛亮家底强太多,不也没有完成一统吗,为什么就要求诸葛亮完成一统呢?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懂什么样的一类人叫做有军事才能,他们总把一个人的战绩作为一个人的军事才能,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区,要评价一个人的军事才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如战术、战绩、阵法、治军、战略、兵法、军事发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
最后,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他们都是后人写,只是说《三国志》的参考价值更高一些,但是《三国志》中的记载并非就一定是真实的,也不能因《三国演义》是先说,就一口否定他的真实性,任何史书都是参考史料和询问当事人以及考察而记录下来的,在收集材料中,避免不了出现虚构的成分,同时也避免不了在写作过程中过度夸大的语言进行了修饰,以及参杂个人情感因素,以及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写出的史书与真正的历史都会形成一定的差距。看历史就是看故事,历史的真假后人都没有亲眼所见,你觉得他是真,他可能就是真的,你觉得他是假的,他也可能是假的,历史的真假并不能影响后世的发展,也改变不了什么,历史已经过去了,已经成为故事,对于三国,如果你太过于较真三国历史的真假,建议你不要看《三国演义》,因为他不适合你,看完后你会发现他在很多地方不符合历史,你会说人家罗贯中乱改历史,吐槽三国演义太不符合历史,如果你不喜欢演义就不要去,没人强迫你去看,看完了就不要太过于较真。如果现代很多人吐槽中国烂片太多,演员演技不够,但是你自己又不去演,只会嘴头说别人的不是,只会做个事后诸葛亮。
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本古书,但凡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都会读过,哪怕没有钻研过的,也总会从各个渠道听说过其中的一些片段。
但是为什么被列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反而常常会被认为不是真的,更被人用《三国演义》反驳呢?
一、从讲故事的结构来看!
《三国演义》的结构,让人看起来感觉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读一部小说,仿佛在一段历史的长河之中傲游,其中不光是人物繁多,事件也是纷繁。这其实这是其作为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而带来的。
《三国演义》的描写方式既要符合大体上的基本事实,同时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这其中最难的,就是令人有代入感。
那么对于小说来说,如何才能有代入感?那是主次分明,有对立结构,在《三国演义》之中,作者就是以蜀汉为中心(绝对的主角),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其中通过与对手(曹魏),以及亦敌亦友(东吴)的各种曲折多变的情节,把前后连贯起来。
让故事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而这,正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要做到的,通过这种结构,不禁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也会以真(史实)假(传说,杜撰)难以分辨,故而才让许多人认为,这里面的故事,就是最为真实的历史情节。
而反观《三国志》呢,在叙事结构上,其实并没有这样的特征。它更像是一部流水账,因为它本就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客观是其要做到的内容(当然也是相对的。)
但是有趣的是,其主角与《三国演义》大为不同,因为演义是为了表明汉朝正统(古人的传承理念),所以蜀汉是正统,可是《三国志》不同,且不说他的作者是谁,就算在后世,魏晋南北朝,也是正史承认的。故而《三国志》中《魏书》有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作者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二、从故事的真实度来看!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就是因为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但是我们如何分辨真假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读的下去略显“枯燥”的《三国志》!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见鲁肃等等这人也的内容,其实大多可以感受到,是为了描述一个人物而作的铺垫。所以这样的情节,大体上是虚构的。只是这也是的情节却因为作者的更好发挥,往往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反而流传比较宽泛,也容易成为读者间的谈资,久而久之就容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真的。
而《三国志》不一样,首先其作者陈寿就是三国时人,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不过本身因为当时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兼之动荡,资料的遗失,所以虽然被列为正史,我们也要明白,其并不能完整的展现当时的历史原貌。但不论如何,单从真实度上来说,其要远远超过《三国演义》的。
所以综合来看,如果要追求历史的相对真实的内容,那么写实的《三国志》是要更好的,毕竟其为二十四史之一,是经过多年与多方的验证的。而《三国演义》在文学价值上,则确实高于《三国志》,只不过真实度,却并没有那么高罢了。
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三国时期陈寿所写《三国志》?还拿《三国演义》反驳?
首先,想到了马未都说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如果真如马先生所言,我就怎么看着高兴就信什么了,演义里的故事精彩、紧凑,有细节,而且没有改变整体的结局,为啥还要纠结呢?
其二,演义的艺术性强,刻画了上千年来中国乃至部分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成为戏剧舞台长盛不衰的经典题材甚至成为许多豪杰带兵打仗的军事教材,可谓功能俱全了吧,因此深入人心!
三嘛,人做事都有个人观点和角度的偏颇,没有绝对的公正,现在说有图未必有真相,况且那是个没有图的年代,陈寿记录的许多事也未免就是道听途说……
第四,还有很多理由,一下想不起来了,但我保留补充说明的权利……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是坚信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历史的,所以我痛恨、鄙视那些打着尊重历史旗号篡改三国演义的人和影视作品的,相当鄙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