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索尼比鳌拜大了9岁,但是身体完全跟鳌拜没法比。早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通晓满、蒙汉三种语言,而且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
尤其是在皇太极在位期间,索尼曾经跟着他越过喜峰关,直逼北京城。而且在北京城下,冒着箭雨将皇长子豪格给救了出来。大凌河之战中,索尼帮助皇太极,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明军。此后索尼又前往征讨察哈尔,攻占了山西大同。此后因功被封为三等甲喇章京。
但是凭借这些零碎的战功,索尼想要成为康熙朝的首辅大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战功的不止他一个,比他战功卓著的也有很多。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当然是站队。
皇太极去世以后,索尼果断站在了皇太极儿子这一边,连同鳌拜等人,一起商议共同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他们也不明摆着支持豪格,只是要求立皇太极之子。
虽然这帮人被多尔衮给斥退了出去,可是他们已经在殿外打定了主意,只要多尔衮登基称帝,他们立刻玉石俱焚,杀入宫中。
在这些忠于皇太极的大臣们的威逼之下,多尔衮只好妥协,但是他也不可能立豪格,于是才将年仅6岁的福临立为顺治皇帝。因此索尼有拥立之功,而且是首功。
索尼不依附于多尔衮,因此等到了顺治的赏识,成为首辅大臣。顺治登基以后,依旧是没有实权的。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掌握着国家最高的权力。他利用职权,害死了豪格,清除了反对势力。
这个时候当年效忠皇太极的大臣中,唯有索尼和鳌拜不愿意屈服于多尔衮。这些事情年幼的顺治帝一直都看在眼里。
既然不依附,那就只有灭亡的可能。因此在顺治五年,多尔衮找了个借口,声称索尼曾经拥立豪格,打算谋反。所以将他削职抄家,安置在了昭陵。
三年以后,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终于亲政了,他立刻将索尼给弄了回来,恢复了一切职务和爵位,晋升为一等伯爵,兼任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一夜之间,成为了满清第一大臣。
因此在顺治去世前,便下令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立为四大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五年,值清明,遣索尼祭昭陵,既行,贝子屯齐讦索尼与图赖等谋立肃亲王,论死,末减,夺官,籍其家,即安置昭陵。---《清史稿》
其中索尼的地位最高,资历最老,在朝堂中也最有话语权,因此担任首辅大臣,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他却对资历最浅的鳌拜起了疑心,甚至在临终前,多次请求康熙帝亲政,这又是为什么呢?
索尼的身体不好,鳌拜独断专权的日子来了。按道理朝堂之上有四位辅政大臣,不可能让鳌拜一个人说了算。就算要说了算,也是资历最老的索尼出来说话才对。
可惜的是,索尼在辅政初期,其实身体就已经不怎么好了。到了中后期的时候,索尼的身体早就每况愈下,几乎无法上朝办事了。
他辅佐康熙6年时间,一大半的时间在生病。既然如此,索尼要想独掌朝政,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再加上当时鳌拜和苏克萨哈闹得不可开交,索尼也不想趟这趟浑水,就算没病的时候,也装着有病。
其实索尼是很讨厌苏克萨哈的,苏克萨哈这家伙人品不行。早年他在多尔衮身边摇尾乞怜,堪称最佳狗腿子。可是多尔衮一死,他带头找了一堆资料到顺治那儿举报多尔衮,这种人谁都看不起。
因此索尼在这件事上,其实是跟鳌拜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所以苏克萨哈被排挤到了边缘,而鳌拜得以独掌朝政。至于遏必隆,那就是个明哲保住之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索尼故不慊苏克萨哈,顾见鼇拜势日张,与苏克萨哈不相容,内怵;又念年已老,多病,康熙六年三月,遂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鼇拜共为奏请上亲政。上未即允,而诏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并世袭,索尼辞,不许。六月,卒,谥文忠,赐祭葬有加礼。---《清史稿》
打压了苏克萨哈,索尼身体又不好,遏必隆是个墙头草,这么一来四大辅政大臣只有鳌拜能够独当一面,独断专行了。因此索尼对鳌拜十分不满,可惜他们系出同门,都是两黄旗人,所以索尼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对鳌拜下手。
索尼让康熙早日亲政,其实是为后人们谋一个立身之本。索尼的孙女嫁给了康熙皇帝,成为了赫舍里皇后。索尼的儿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康熙的侍卫,是康熙非常亲近的大臣,所以索尼家族的命运其实和康熙,是捆绑在一起的。
因此在鳌拜和康熙之间,索尼压根就不用考虑,他就明白自己应该站在康熙这一边。于是在他晚年的时候,特地要求14岁的康熙亲政,其实就是担心自己死后,鳌拜不放权。
索尼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当然是为了康熙皇帝好,因为康熙一日不亲政,那么皇权一日就到不了他自己手里。
第二个目的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后人着想,康熙帝亲政了,那么他的孙女赫舍里皇后才是真正的皇后,而他的儿子索额图也才真正能够成为朝中重臣。
一直到索尼去世前,他依旧心心念念,希望康熙能够亲政。他明白一个道理,赫舍里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其实已经捆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是因为索尼的这种忠心,使康熙非常感动,为此康熙不光对赫舍里皇后好,而且后来让索额图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臣。
总结:康熙一旦亲政,那么鳌拜就成了最大的障碍。索尼的这个建议,让康熙下定了主意,一定要除掉鳌拜。为什么?因为鳌拜手握军政大权,是康熙夺权的最大障碍。
康熙打算亲政的话,就必须要从鳌拜手里把权力都夺走。这件事可能实现吗?如果从平稳过度的角度来说,基本不可能实现。
因此康熙想要亲政夺权,就必须要武力解决鳌拜这个人。这也是索尼生前最心心念念的一件事,毕竟康熙掌权,他们赫舍里家族才能再次红火起来。
参考资料:《清史稿》
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索尼全名为赫舍里﹒索尼,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福临继位为顺治帝的时候,索尼出力不少。但索尼与多尔衮不太对付,所以在多尔衮掌权期间,索尼受到了打压,几乎身死。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多尔衮一党进行了清算,自然也就重新重用了索尼。所以,当顺治临死时,立玄烨为继承人,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其中索尼列四大辅政大臣之首。
康熙继位的时候,索尼已经62岁了,身体也不大好,所以经常称病不上朝,不大管事。而本来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则拉拢了遏必隆,斗倒了苏克萨哈,进而把持了朝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的皇权造成了极大威胁。
索尼文武双全,战功赫赫,鳌拜虽然大权独揽,但对索尼仍有三分畏惧。不过索尼对鳌拜的所作所为也未多做干涉,因为对他来说,鳌拜和康熙两方面到底最后谁能胜利,对他影响都不大,而且他也看不准,贸然出手,可能会给自己家族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索尼的策略是两不相帮,也都不得罪,静观其变。
但是,索尼的如意算盘被孝庄打破了,孝庄主动提出,要康熙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对索尼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耀,也几乎是向索尼作出了共富贵的保证,只要能帮助康熙扳倒鳌拜,那索尼家族就会世代荣耀,福泽无穷。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索尼动摇了,他下定决心倒向康熙一方,将整个家族的生死荣辱绑到康熙这条大船上。
果然,索尼的影响力也不是吹的,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鳌拜的气焰被打下去了不少。康熙六年三月,索尼已经67岁了,自感时日无多,于是带头在朝会上谏议还政于康熙,而此时遏必隆的女儿也成了康熙的妃子,所以遏必隆也附议。
鳌拜措手不及,又提不出合适的反对理由,只好硬着头皮附议。虽然之后鳌拜仍然把持着朝政大权,但在道义上已经落入下风,朝廷上的风向开始逐渐倒向名义上已经亲政的康熙。索尼在做完这件大事之后,很快就病死了,临死之前他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正是这个决定为鳌拜掘下了坟墓。
当年六月,索尼病重不治去世,临死前他让自己的第三子索额图辞去朝中一切职务,到康熙身边做一名侍卫。要知道,因为索尼的关系,索额图当时的官已经做的不小了,康熙七年的时候,他的职位是吏部右侍郎,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了。但索额图严格执行了索尼的遗嘱,于康熙八年辞去所有职务,做了康熙身边的贴身侍卫。这一年,索额图刚刚34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
当时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鳌拜却不肯归政,于是与鳌拜有仇隙的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自己前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就意味着鳌拜也也应该辞职。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罗织了24条罪名,请求康熙凌迟处死苏克萨哈。康熙也知道苏克萨哈不该死,但慑于鳌拜的威胁,最后只得判了个绞刑。这件事导致康熙与鳌拜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因为鳌拜势大,明着铲除肯定不行,而如果要秘密进行,康熙对身边的人都不大信得过,此时索尼临死前的妙招就显现了出来。康熙无论要采取哪种办法铲除鳌拜,都必须有人来执行,而此时在他身边唯一值得信任的,也就只有索额图一个人而已。
于是,康熙以弈棋为名,召见索额图进宫,秘密策划铲除鳌拜的相关事宜。两人计议后,康熙下令甄选侍卫中身体强健的少年进宫作“布库之戏”,陪他娱乐。鳌拜对此事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并不以为意。而秘密挑选人选,并进行训练的人,史料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想来只能是索额图,因为只有他才能让康熙真正放心。
康熙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召集这些少年,问道:“你们都是我身边的伙伴,那你们是害怕我呢?还是害怕鳌拜呢?”众少年同声回答:“独畏皇上!”于是,康熙便公布了鳌拜罪恶,准备捉拿。
从此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些少年早已被洗脑了,这个过程必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以一群少年去擒拿身经百战的猛将鳌拜,无疑成功率不高,只有少年们抱着誓死效忠康熙的信念,才有可能一举擒拿鳌拜。从实际结果来看,索额图的训练是很成功的。在智擒鳌拜这件事中,可以说康熙是策划者,而索额图是具体执行者。
行动当天,索额图奉命在武英殿门外站岗,他的任务是想办法收缴鳌拜随身佩带的武器而十几名训练好的布库少年则暗藏于武英殿内,伺机采取行动。鳌拜对此毫无防备,他大大咧咧的把随身佩刀交给了索额图,进入了武英殿。接着,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宣布鳌拜30条罪状,建议立即斩首。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遂对他宽大处理,改为囚禁,不久鳌拜便在禁所死去。
作为“智擒鳌拜”的最大功臣,当年八月,索额图便升任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康熙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此后十年,索额图一直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虽然最后下场惨淡,但那已是他自己作死,和索尼无关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不禁要为索尼临死前的这一步“妙招”赞叹不已,只要康熙对鳌拜动手,辞去官职作了康熙贴身侍卫的索额图必然是第一功臣,加上已经成为皇后的赫舍里氏,至少可保整个家族在康熙一朝的荣华富贵,如果没有这一步棋,即便康熙后来除掉了鳌拜,索尼的子孙也不会受到特别优待。所以说,索尼不愧是“老狐狸”,真的是眼光独到、老谋深算!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皇帝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至此,赫舍里家族的利益与皇家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皇帝去世,为了预防多尔衮专政这样的情况再度出现,顺治在于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孝庄太后商议之后,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即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和鳌拜,由这四人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处理政务,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起初,这四人还能“遵循誓言,和衷共济”,但是原本排名四人最后一位的鳌拜,权势不断提升,逐步开始专权施政。
其实,鳌拜的专权也有着其必然的因素,索尼固然文武双全、威望极高,但是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长期处于告病状态;苏克沙哈因为是多尔衮的旧部,与其他三人的矛盾本就根深蒂固;而遏必隆又是有勇无谋,一切唯鳌拜马首是瞻。所以权力逐渐掌握在了鳌拜的手中。
面对鳌拜不断的骄纵专权,孝庄太后在于康熙皇帝商议后,迎娶了索尼的孙女,即索尼长子噶布喇的第二个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将整个赫舍里家族与皇家实现了利益的捆绑,让索尼、噶布喇、索额图等朝中赫舍里家族的重臣从中立的位置上,全部站在了康熙一边。
康熙在迎娶索尼赫舍里氏的同时,还迎娶了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为妃,拉拢了遏必隆以及整个钮钴禄家族,进一步孤立了鳌拜。
索尼在临终前,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决定,就是上疏力谏要康熙亲政。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康熙完成大婚。一年半之后的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索尼便力主“还政于帝”,联合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上书请求康熙皇帝亲政。对于这次的力谏亲政,康熙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下诏褒奖索尼忠心为国,加封一等公,世袭罔替。
实际上,康熙不在这个时候选择不亲政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一方面,康熙需要进一步观察朝堂之上的动向,以便营造舆论氛围,统一朝堂之上的思想,为之后的真正亲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抚四大辅政大臣,特别是鳌拜,避免政局的骤变,同时康熙也需要索尼用现在的声望和地位来继续牵制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正式亲政。
尽管此时的鳌拜依然专权跋扈,甚至擅杀了苏克沙哈,但是亲政后的康熙皇帝不管是在能力实力上,还是在舆论上,都逐渐提升,而这也成为了康熙最终能够除掉鳌拜的基础,更是让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可以进一步主持清算鳌拜集团的同时,保证了朝堂和政局稳定,使朝廷的权力中心得以平稳顺利过渡。
因而,力谏康熙亲政,成为索尼帮助康熙除掉鳌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决定。
除了力谏康熙亲政外,索尼还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和安排,成为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索尼的这个决定和安排,就是让自己的三儿子索额图辞去了大学士和吏部侍郎等所有一切职务,担任康熙的贴身侍卫。
众所周知,康熙智擒鳌拜,依靠的是一群布库少年,而这群布库少年的选拔与训练全部是由索额图来实施进行的,并且,康熙设计在武英殿由布库少年擒拿鳌拜,也是由索额图全程参与策划和实施。
由此可见,索额图可以说是康熙智擒鳌拜的首功之臣,而实际上,这其中也有索尼和孝庄太后在背后的功劳。
而整个赫舍里家族也凭借着在康熙除鳌拜期间的功绩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尊崇地位,成为康熙朝前中期最为显赫的家族势力。
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顺治为康熙安排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索尼是首辅。索尼岁数大,身体不好,不怎么管事;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人,多尔衮死后转舵顺治,揭发多尔衮,因此受到其他辅政大臣的排斥;遏必隆跟着鳌拜跑,见人打哈哈;这样权力逐渐落在鳌拜手中。鳌拜专权,成了康熙亲政路上的拦路虎。
这种情况下,最着急的是孝庄皇太后。为了康熙能够顺利亲政,孝庄再次利用和亲这一招。不过这次她年老色衰,不能再下家了,这次是为康熙皇帝娶亲。她选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做康熙的皇后,选遏必隆的女儿做妃子,把政治老狐狸索尼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同时稳住遏必隆。
皇帝和别的辅政大臣结了亲,鳌拜也有一女,不和鳌拜家结亲,鳌拜会有想法。为解决这个问题,孝庄事前做了工作,让鳌拜之女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儿子。这样鳌拜没啥说的了,不是皇家不与你结亲,是你鳌拜没女儿了。
辅政大臣还剩一个苏克萨哈,他和鳌拜不和,不用和亲也会和鳌拜对着干。
索尼上了康熙的战车,就得帮康熙亲政。直接扳倒鳌拜,对索尼来说很困难,他需要等机会。康熙结婚,也算成年了,成年就可以亲政了。为了康熙亲政,索尼先是安排自己最能干的儿子索额图给康熙当侍卫队长,一方面保护康熙安全,另一方面协助康熙做事。然后临终前宣布康熙亲政,辅政任务完成,辅政大臣这个队伍可以解散了。虽然鳌拜依然专权,但是专权的合法性没了。这样就把鳌拜置于不忠不义之地。
索尼死后,鳌拜依然故我,苏克萨哈再次逼他交权,苏克萨哈向康熙递交了辞职书,要去为顺治守墓。苏克萨哈要离开,鳌拜就更没理由不交权了。鳌拜不想交权,于是加罪于苏克萨哈,杀了他全家。
苏克萨哈死了,使康熙认识到不用手段鳌拜是不会交权的,于是让索额图招来布库少年,加紧训练,感觉有把握了,设计策一举擒住鳌拜。
索尼临终前宣布康熙亲政,使康熙与鳌拜的君臣矛盾由台下转到台上,加速了矛盾的激化,促使康熙下决心干掉鳌拜。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留言评论关注!
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索尼在临死前,让已为二品官吏的儿子索额图辞去一切官职,专职做了康熙帝的侍卫。为助康熙以后除掉鳌拜,以保他索家万代兴旺埋下伏笔。
康熙继位时,尚年幼。由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助理朝政。四大辅臣各心怀鬼胎,对儿皇康熙并非忠心不二。四辅臣中,尤鳌拜专横。
孝庄皇后甚明,智慧一举:令康熙取了素尼孙女为皇后。由此,把索家的命运绑在皇家的战车之上。如此,素尼紧紧地靠近康熙帝。
1667年,索尼去世后。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而鳌拜是其最大的阻碍。为此,康熙借助索额图之力,除掉鳌拜,方实现亲政。
索尼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其实,纵观鳌拜被扳倒的过程,更像是鳌拜被榨干利用价值后,受到孝庄、索尼等人算计的结果。而孝庄和索尼这样做,其目的自然是巩固康熙的皇权。
鳌拜成长之路
鳌拜这个人将门虎子,精通骑射,早年曾随皇太极征战天下,攻察哈尔、征朝鲜、战皮岛,参加松锦会战等等,均立下不小的战功。也正是凭着这些战功,鳌拜成为了皇太极身边最受信任的武将,被赐号“满洲第一勇士”。
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暴毙,此后,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帝位,双方一度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此时,鳌拜深感皇太极知遇之恩,因此和索尼等人共同立誓;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为帝。这也让鳌拜成为了多尔衮的眼中钉,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倍受排挤。
清朝入关之后,新任的小皇帝福临只是一个傀儡,大权旁落于摄政王多尔衮之手,因此,很多朝臣见风使舵,为了富贵而投靠了多尔衮。但鳌拜谨记誓言,始终在明里暗里反对多尔衮。
也因此,在这一时期,鳌拜一方面在前线打仗,一方面还要受到多尔衮的政治打击。虽然多次立下战功,但却屡屡受到处分,甚至还差点被“论死”,后来,鳌拜还被革职为民。不过,凡事有弊必有利,鳌拜虽然受到了多尔衮的打击,但却成为了孝庄和顺治的心腹。
多尔衮突然去世后,属于鳌拜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顺治亲政后,对鳌拜极为敬重,鳌拜也成为了顺治的心腹大臣,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发展,鳌拜或许成为忠心为君的榜样,必将留名青史,但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也突然暴毙,临死前福临立下遗旨,指定由玄烨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的辅政之位,实际上是孝庄太后的决定。
当时的清廷,从本质上已经摆脱了开国诸王功高盖主、操持国政的情况,大权基本上已经被顺治、孝庄二人掌控。而顺治帝暴毙后,能够左右朝堂的人只有孝庄一人。因此,这四人辅政其实是孝庄太后精心挑选的结果。
孝庄挑选这四人,首先是因为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站在了顺治、孝庄的立场,对打击多尔衮立下了功劳。其次、这四人全部出自于上三旗,因此,他们为辅政大臣可以巩固原有的八旗制度,以上三旗压制下五旗。另外,最重要的则是他们并不是诸王贝勒,完全是因为依附皇权而得到了如今的地位,因此完全不必顾虑他们效仿多尔衮擅权掌政,再说了,即便他们嚣张跋扈,由于没有根基,皇帝铲除他们也是易如反掌。
四大辅臣内斗
四大辅臣之中,索尼资历最老,为首辅,满洲正黄旗出身。苏克萨哈为满洲正白旗,原本依附于多尔衮,但多尔衮死后,其见风使舵,跳出来接发多尔衮罪行,因此得到晋升。
鳌拜和遏必隆为镶黄旗出身,遏必隆在四大辅臣之中虽然比鳌拜高一个名次,但其为人庸弱、无主见,再加上鳌拜战功赫赫,且深受孝庄信任,因此,鳌拜很快就盖过了遏必隆。
四个人之中,鳌拜最先发动攻击,目标直指苏克萨哈。
为什么是苏克萨哈呢?
因为苏克萨哈的正白旗曾属多尔衮,在多尔衮时期备受优待,实力远超鳌拜所在镶黄旗,以及索尼所在的正黄旗。
而鳌拜的主动出击,实际上是符合孝庄和索尼利益的。孝庄希望三旗保持平衡,利于管控,而索尼也希望打击正白旗,为正黄旗争取利益。也因此,此时的四大辅臣是三对一,三旗是二对一。
结果,鳌拜冲在最前面,以更换镶黄旗与正白旗所圈土地为由而发难,以此打击苏克萨哈和正白旗。虽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反对,但鳌拜以藐视上命、拨地迟误为名上书请求将他们处死。
四大辅臣之中,索尼隐忍不发,凡事不动声色,并且附和鳌拜,目的就是要保存实力,同时也为鳌拜专权擅政打开方便之门。而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自然表示同意。反观苏克萨哈,虽然内心不同意,但若一味反对,必将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只能沉默不语。最终,康熙批示,将三人抄家并鞭刑一百。
不过,鳌拜并没有理会康熙的决定,而是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强行交换了镶黄旗和正白旗所圈土地。
通过这件事,鳌拜在朝廷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鳌拜在朝中势力的发展,必将引来孝庄这股风的注意。
在鳌拜扩张权势的时候,孝庄也在思考克制鳌拜的方法。于是,孝庄将索尼的孙女许配给了康熙,此举一石两鸟,既为康熙拉来了索尼的支持,又为康熙名正言顺的亲政铺平了道路。
而索尼呢,虽然以前总是装病,且遇事隐忍不发,不与鳌拜争夺,但自从得到了孝庄的提拔,将孙女送到了皇宫后。老狐狸迅速变得精神抖擞,马上站出来为康熙亲政铺路。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就在鳌拜权力膨胀,势必要将苏克萨哈扳倒时,索尼站了出来上书,希望康熙效仿顺治帝,也在14岁亲政。
康熙接到奏请后不知如何处置,于是找到了孝庄,孝庄以皇帝年幼为名拒绝,但加封了索尼为一等公。
索尼此举让朝臣看到了帮助康熙亲政的功劳,众臣子纷纷上书,请康熙亲政。一时间,辅臣中掌控实际权力的鳌拜成为了众矢之的,所有的朝臣都将鳌拜看成了康熙亲政路上的绊脚石,只要能为康熙除掉鳌拜,那将来的富贵指日可待。
也正是索尼此举,鳌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实际上已经处在如履薄冰的位置。康熙除掉鳌拜已经成为了迟早的事儿。
然而,此时的鳌拜仍不知急流勇退。
同年六月,索尼病逝,苏克萨哈成为了名义上的首辅。但苏克萨哈有名无实,因此决定以退为进,请求解除辅政大臣的职位,去遵化守卫顺治陵墓。苏克萨哈此举一来是避免成为别人的靶子,二来也是助力康熙亲政,毕竟索尼死后,名义上的首辅苏克萨哈已经主动请辞了,你鳌拜何德何能,竟然敢窃取朝廷大权。
最终,矛盾激化,不愿意放权的鳌拜罗列罪状,将苏克萨哈处死。而康熙却在皇宫训练一匹亲贵子弟练习摔跤,且逐步的将京城卫戍部队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然后在某次鳌拜入宫觐见时突然将鳌拜擒拿并囚禁,解除了鳌拜辅政大臣之职。康熙也在此事之后正式亲政。
纵观鳌拜的辅政大臣之位,更像是被孝庄当枪使,以此平衡朝中势力。也因此,鳌拜的一举一动实际上都在孝庄的掌控之中。而鳌拜权势增长后,孝庄果断的联合了索尼,索尼得到好处后,主动上书请求康熙亲政。此后,鳌拜实际上已经成了大部分朝臣中眼中的靶子、众矢之的,身败名裂的结局早已注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