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清朝八旗制度,其实是这么安排的,主要有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到了多尔衮带兵入关以后,为了笼络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军,又创造了绿营兵。
三个八旗加起来不到20万人,可是绿营兵却有60万人之多。多尔衮入关以后,心里烦躁啊,这么多明朝降卒该怎么处理,总不能全都坑杀了吧?所以他想到了组建绿营兵。
三倍于己的兵力,就这么被多尔衮分化到了全国各地,受到各地总督衙门的管辖。可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个领头人,兵再多也没有用。
言归正传,这八旗制度建立以后,以满八旗最为尊贵。满八旗主要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和镶蓝等八个旗。
按道理每个旗都有一个旗主,可是皇太极为了体现皇帝的权威,在登基以后,对八旗旗主做了一个调整。黄色是他们最尊贵的颜色,所以皇帝一个人掌握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白旗这三个旗,这三个旗又被称之为上三旗。其余五个旗则被称之为下五旗,分别有各自的旗主领导。
雍正年间八阿哥胤禩所提出的八王议政制度,其实应该就是八旗议政制度。从满清建立开始,一直到灭亡,八王议政制度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实行。不过任何事情不是空穴来风,既然有这种说法,肯定是有根源的。
所谓八王议政,也就是八旗议政。最早是努尔哈赤提出了八王议政,也就是皇亲国戚们坐下来一起商量政务。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主要是商量对敌的对策和管理民众的办法。
可是这里没有规定人数的多少,也没有限定哪个旗出多少人,但凡是努尔哈赤看得上的人,都有资格前来商议,所以不存在什么八王议政。
等到了努尔哈赤后期,情况就发生了转变,政权主要交接给了四大贝勒。四大贝勒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三个儿子代善、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还有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这四个人。
他们四个人主要负责后金内部所有的军政事务,相当于努尔哈赤只需要管理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再去管理天下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不就是集权制度吗?
所以也没有什么八王议政的出现,主要是四大贝勒主持政务。努尔哈赤死了以后,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四大贝勒商量了将皇太极推上了皇位。
这么一来皇太极就必须要想办法集中皇权,他的实力太弱小了。从牛录的分配来看,皇太极实在是不占光,他也没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帮他一把,所以他必须要团结其他力量,才能稳住自己的皇位。
于是皇太极将手握牛录比较多的多尔衮兄弟拉拢了过来,开启了所谓的八旗议政制度。让八旗旗主们各自过来开大会,而皇太极通过拉拢多尔衮兄弟三人,拥有了话语权,从而改变了八旗格局。
皇太极一个人就领导了上三旗,其他五个旗的旗主分别是,正红旗旗主代善、镶红旗旗主岳托、镶白旗旗主豪格、正蓝旗旗主多铎、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
此外再加上自己拉拢的正蓝旗领主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大家一起开大会。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皇太极一个人占了三个旗,再加上他儿子多铎是镶白旗旗主,这么一来他们家就有四个旗。
代善又不管事儿,其他人就算想跟皇太极作对,也没有这个能力了。因此您认为这算得上是八旗议政吗?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集权制度了。
如果真的有八旗议政存在,那么还真可能提前进入现代化。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得出,其实满清所谓的八旗议政制度,只不过就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实质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这里就不难理解,在《雍正王朝》中,当八阿哥胤禩提出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如此这般反驳八阿哥胤禩的话了。
但是八旗议政的核心在哪里呢?其实理想中的八旗议政,那就是一种议会制度。虽然有元首主政,但是国内的大小事务,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着来。
这种制度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这不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吗?如果这种制度真的实行下去,那么我们体现进入现代化是指日可待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权至上始终是封建制度的体现,如果实现了八旗议政制度,那么就打破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也就是突破了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一旦存在大家坐下来商量事情的情况,那说明这个民族和国家都在进步了。毕竟一个人的思想,和群策群力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的。
皇太极提出八旗制度,其实是短暂的妥协罢了。努尔哈赤刚去世那会儿,没有留下遗诏,皇太极心里慌啊,因为四大贝勒里面,莽古尔泰和阿敏都不是适合的人选,莽古尔泰弑母,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所以他们可以置身事外,反正轮不到他们,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听谁的。
而代善是个老好人,态度压根也不鲜明。所以皇太极必须要讨好各方才能真正夺取汗位。于是皇太极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八旗议政制度。
他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就算自己做了大汗,将来后金的事务,也是大家商量着来。因此他就坐稳了皇位。后来自己家独占八旗中的四旗,就是为了取缔当初的那个构想罢了。
封建时代就是封建时代,你想让他突然走入现代化,这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工业革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封建统治下,所有形式的民主,其实都是为了集权而提出的幌子。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雍正时期,八王胤禩利用"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为八和硕贝勒,一起共理国政。这种带有满洲民族民主色彩的议政制度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利于后金的发展的,能够降低君王所制定决策的失误性。
但是八王议政绝对不会加速中国走向工业革命的步伐。
原因有: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八位王爷的后人都留在关外,被称铁帽子王。他们是满清侵犯中原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他们保留了奴隶制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汉族人民是他们践踏的对象,他们甚至比不了康熙、雍正对汉族文明的了解,而是抱残守缺,坚持满族游牧民族的法规。这些人的思想比有改革思想的雍正更僵化。他们也只是八阿哥手中的反抗雍正的棋子而已。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一群思想在奴隶制的老顽固,想让他们接受西方文明,无异于对牛弹琴。
他们考虑问题会只按满清贵族的利害得失考虑,和他们讲西方的民主,他们会首先割掉你的脑袋,连自己懂些西方科技的康熙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都不肯接受机关枪的制造。
如果和这八位铁帽子王讲机关枪,他们会说你是妖言惑众,当即斩首。
所以八王议政看起来很民主,但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对中国社会前进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首先问题有个误区,那便是历史上并没有八王议政,所谓的八王议政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虚构的剧情,并非真实的历史,历史上老八一党可没有这么强大,在雍正四年的时候就彻底被雍正帝给清洗了。
八王议政既然只是电视剧中的剧情,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以电视剧剧情来推断中国会不会步入现代化的问题了吧?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退一步说,以《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八王议政来说,仔细看看剧情就会发现,这场政变看似是打着恢复祖制的名义,架空雍正帝,但实际上祖制并非是这样的,这点后来被张廷玉揭穿,说白了本质并非是分权,而是以此为借口来夺权,最后再让老八一步步掌握大权,成为实际统治者,说明这个剧情还在古代传统的政治范围之内,重点在于权谋之术,跟所谓的现代化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这个问题无论从哪方面讨论,都没有现实基础的,没有讨论的必要,是扯不到现代化上面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当然不会。现代化包含很多方面。有政治制度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人们思想的现代化。
而恢复了八王议政,只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历史改进,但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所以说不上根本改变,根西方民主代议制度有根本不同。
再就是清朝经济方式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先进生产方式出现。更没有类似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发生。
第三人们思想也没有经过民主自由思想的启蒙。任然盛行孔子的“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封建顽固思想。
所以即使恢复八王议政,中国也不会率先现代化!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你搞反了,如果八王议政得逞了,只会让历史倒退,回到贵族政治时代,所以它注定是失败的。
八王议政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贵族政治时代,可以参考东晋,世家大族共同执政,虚君政治,这样这么好?
清朝最开始为什么八王议政?真的是他们先进?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野蛮、落后,才搞八王议政,
一个先进的政治制度,绝对是集权的,而不是分权,中国几千年来做的一件事就是中央集权,可以看出皇权越来越强势,相权、臣权、地方都是越来越衰弱的,这样才是健康的。
而到了王朝晚期,地方、相权、臣权都开始抬头,慢慢压倒皇权,直到改朝换代。
所以,皇权越集中,越是健康的政治生态。
而八王议政,说明皇权衰弱,皇太极倾尽一生都没能打压藩王权力,直到康熙才取消,好不容易皇权集中了,又想恢复到八王议政?
就好比一个独资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你是掌门人,你更喜欢那种?
当然是自己一人说了算的才好啊,而股份制公司,一堆小股东篡夺你的权利,你居然羡慕这种?
为什么有八王议政这种落后的东西?
因为在满清建立初期,是各种不同的势力联合起来的,是股份制公司,不是独资公司,王爷们都有各自的军队,比如多尔衮听皇太极的?皇太极能指挥多尔衮的军队?肯定是不可能的,那就联合起来吧!共同执政,这才有八王议政。
而像秦始皇、李渊、朱元璋这种,就是独资公司,所以可以皇权集中,
所以,八王议政这种落后的东西不可能复辟成功,即使成功了,假设是老八怂恿的,老八成功称帝了,也会打击八王议政,然后回复皇权。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后金的八王议政制度其实就是部落联盟制,就是金朝的勃极烈,相对封建社会制度都是倒退,怎么会有利于率先进入现代化呢?
搞政治,努尔哈赤比皇太极差得太远,不是一个级别,他根本不知道八王议政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八王议政本身就是个笑话,无论明朝还是清朝,也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朱元璋,考虑的永远都是君主集权,个人独裁。
八王议政的“诞生”努尔哈赤执政时期施行的就是大家长制(八旗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所以努尔哈赤是家长,但他同时自称是所有国民的家长,所以称之为大家长制。),八王议政是在他的晚年,即天命七年三月和儿子们交流的时候才提起这个制度:
掌旗(主旗)贝勒即是八王;
“八旗同议,必然无失。”;
利益均分;
其实就是相互牵制杜绝集权的伪民主;
每月初五、二十日开会两次;
礼仪,汗王先参拜叔叔和兄长,然后落座受众人参拜,新汗与旗主们一排落座。
努尔哈赤忽略了自己的“威望”条件其实这是个稍显自私又一厢情愿的想法。
比如,把两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两黄旗明知道最终结果就是换旗甚至降旗,但没有人敢反对,可见努尔哈赤对政权的控制程度,他为什么不自己保留两黄旗呢,因为没有必要,哪个旗都他的个人“产业”,包括各个旗主,生杀大权全部握在他自己手中。
多尔衮勤政殿之争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威望,索尼、鳌拜就是了为了不降旗才玩命,这是两黄旗的根本利益,换成努尔哈赤他们敢么。
皇太极的抉择八王议政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并不长,皇太极继位不久就架空了这项制度,还是一如努尔哈赤时代,大家都有谏言的机会,但是说了算的问题无需讨论,只能是皇太极,否则对莽古尔泰、莽古济和阿敏这一群人的大清洗就是前车之鉴。
他们真有那么大罪过么,当然没有,莽古尔泰和阿敏都是皇太极逼的,至于莽古济造反......冷僧机的话也就皇太极信,因为他就是主使人。
主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不能单纯归罪于皇太极的心狠手辣,这完全是因为努尔哈赤留下一个烂摊子,各阶级矛盾都很深很严重的烂摊子。
如果皇太极沿袭八王共治,那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当时的乱局,清朝入关后某些史料已经被清洗过了,但是没洗干净,比如褚英之死,褚英没有那么傻那么混。
很多蛛丝马迹都说明当时后金已经处于军民大乱的状态,以兵役对士兵进行无限制的压榨,以劳役对平民(包括女真人)进行无限制的压榨,造成为了养家,士兵偷盗军用物资成性,平民哪敢偷部队东西,所以就迁往大明境内。
也算是奇景,也算是“围城”,当时边境地区无论女真士兵还是明朝士兵对“偷渡”都不闻不问,人太多了,拦不过来,女真人往明朝跑,明朝活不下去的往赫图阿拉跑,其实都好不到哪儿去。
皇太极本是大家推举上来的,他有他的统治基础和稳定的基本盘,但他接掌权柄的时候,后金也快不行了,烂摊子只是一方面,小冰期属于全世界,不是单明朝倒霉,减产歉收的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必然的,明朝易子而食,那时候的后金也一样发生过。银子也不值钱了,普通马匹都能卖到200多两银子,钱多物资少,通膨严重。
这就促使皇太极做出了两个决定:
一是时不我待火速集权,不要八王议政只要权力如臂使指,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后金快速摆脱困境;
二是通过劫掠大明度过难关,甚至在蒙古盟友不同意的情况下,百般劝说也要冒着被包饺子的危险深入腹地抢劫。
当然,后来他就不亲自去了,没必要,因为那时候明朝的军事实力其实已经完了。
所谓的八王议政在皇太极执政初期已经遭到破坏,如果代善再没点眼力价,最终倒霉的肯定是他,所以代善也主动退让,成全了皇太极“南面独坐”。
八王共治无法避免的“尴尬”这时起,八王共治已经形同虚设了,这源于两个矛盾:
一、体制归体制,他们都是有最高领导的,在努尔哈赤的年代,他的权威无人敢挑战,所以八旗只是他的工具而已,他想后世子孙八王议政,好像有些不大厚道,你集权人家也得集权,否则四对四不是分家就是开干,这也好像慈禧,自己一介女流掌权一生,临死交代不许女人摄政(后来又改主意),合着你玩够了,问题别人也是人呢,集权是所有君主的需要。
二、不符合当时后金的社会发展态势,当时的后金是由庄园奴隶制向封建制度快速转型的阶段,让努尔哈赤这么一改,变成了部落联盟制,越改越回去,这不顺应后金的发展趋势,军事、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会影响意识形态,所以八王议政终将被大势所淘汰。
还有一点就是努尔哈赤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敢在统治末期尝试八王共治,因为无论如何尝试都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有人敢分他权试试啥结果,但是新君继位能有他的威望和控制力么?
八王共治,或说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沿袭了一百多年,但是他的作用随着君权的收拢而逐步丧失,直至乾隆五十六年彻底裁撤,在此过程中为大清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始终属于皇帝忌惮的对象,所以宿命可知。
八王共治诞生的深层原因康熙帝的九子夺嫡之苦,努尔哈赤早就尝过,不提舒尔哈齐,当时的赫图阿拉满共没多大,努尔哈赤想不听说也不行,皇太极VS代善,代善被废之初,并不是没有转圜余地,也就是说他还有继位的希望。
皇太极拉拢一部分势力想把代善搞倒搞臭,代善被吓得去努尔哈赤那里哭诉,加上四小贝勒的从属人员也都不安生,这些努尔哈赤都知道,康熙杀了索额图,努尔哈赤杀了阿敦都是为了敲山震虎。
为了这些不省心的儿子都能有命享福,也为了后金基业能够稳定传承下去,所以努尔哈赤想出了八王共治的点子,也是被逼的没辙。
八王共治所发挥的作用皇太极面临大乱只能集权度过难关,所以八王议政沦为纯粹的旗主工作会议,你可以随便提意见,但只能皇太极说了算,八王共治发挥的最大作用恐怕就是“民主”扶立皇太极吧,可惜皇太极壮年猝死,为清廷又埋下了一颗不大稳定的地雷。
八王共治的弊端在于各怀鬼胎,“八王”未必真是为了整体族群利益,比如八王共治的二次“辉煌”还是涉及皇位,即勤政殿之争,不过即便这样,八王共治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
代善秉承的原则是谁也不得罪,济尔哈朗表面上是风吹两边倒,索尼鳌拜挣命,多铎也不想放弃自家机会,真投票的话,多尔衮非常有希望继位,但是被索尼和鳌拜搅黄,多尔衮不在乎这两个“家奴”,但他知道他们代表的是两黄旗整体利益,所以此次“八王共治”规则,执行的并不算好。
努尔哈赤时期,八王共治对他而言没有任何钳制作用;皇太极时期,八王共治就是个笑话;
到了多尔衮摄政时代,八王共治还是个笑话;
到了康熙四大辅臣的时代,八王共治对鳌拜来说仍然是个笑话;
等到亲政之后,南书房应运而生,八王共治对康熙帝来说就更是个笑话了;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很严肃,他也懒得看笑话,直接成立的军机处,彻底架空了王大臣会议;
到了乾隆时期,虽然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但也实在是没有用处了,所以乾隆帝最终终结了这个笑话。
这一路看过来,就应了我开篇对八王共治的定义,八王议政纯属笑话,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与君权就是处于抵触、对立状态的,他俩无法共存,如果并存必须一强一弱,所谓的王大臣会议制度,他不单纯只是一个制度,他是一个贵族群体,关键词是“王”,各大贝勒会为了自己或说本旗的利益而左右朝政,一旦私下勾结可以威胁皇权,甚至威胁到皇帝的性命,这是历届君王都不能容忍的,已经触及了统治者的底线,所以八王共治还未问世,其实就已走向了终结。
别管可笑与否吧,努尔哈赤毕竟是个400多年前的人,您让他直接走向共和也不可能,至少八王共治解决了他选择困难症的问题,在严词“敲打”过皇太极后,又通过不过分集权的“八王共治”制度,让各大贝勒的明争转为暗斗,至少表面上很和谐也就是了。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
一是制度落后性,反而会造成更不“民主”,政局更不稳定。
二是即便八王分权成功,同样面临谁说了算的问题,所谓共治还是不成立。
三是皇室贵族们的所谓八王共治全是出于私利,这是一种斗争,一种与皇帝分权的斗争,雍正宁可屠戮殆尽也不会允许这些人捉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