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岳飞是正儿八经的抗金英雄,可是他的后世子孙里,却出了一个保卫金国后裔的人,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事情。
岳飞的第21世孙岳钟琪,那是大清朝大名鼎鼎的军事将领。在雍正朝,岳钟琪和年羹尧并驾齐驱,都是保卫大清疆土的将帅。
可是岳钟琪始终是汉人一枚,长期手握兵权,这对满洲贵族们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反清名人曾静就曾经多次写信给岳钟琪,让他举兵谋反。可以说岳钟琪手里的人马,操控着大清江山的存亡,就算他没有谋反的心思,也具备了谋反的实力。
因此岳钟琪这个人,注定了不可能长期被重用。这不,雍正随便找了个借口,就要斩杀岳钟琪,虽然将斩改为了斩监候,可是打击汉人将领的目的也是达到了。
满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两百多年来从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将领。从多尔衮带着满洲八旗入关以来,其实满洲八旗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将领。当时投降满清的汉人将领有很多,比如说毛文龙手下著名的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还有大名鼎鼎的吴三桂,血染嘉定的李成栋。
这些人在归顺以后,其实并没有真正能够做到一把手,他们出兵打仗的时候,总是有一位满清将领压着他们。比如说吴三桂攻打西安的时候,是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压着他。李成栋在攻打广州的时候,是佟养甲压着他。
这就是满清八旗贵族们的策略,汉人可以用,以汉制汉是基本方针。但是不能将大权彻底交给他们,真正的权力,必须要让满洲人执掌。
因此后世的曾国藩如果不是主动交权的话,慈禧太后也不可能让他安然度过晚年了。同样的道理,雍正朝的两大军事将领,年羹尧和岳钟琪,全部都是汉人,这让雍正及其贵族们毛骨悚然。
雍正元年,师讨青海,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请以锺琪参赞军事。锺琪将六千人出归德堡,抚定上寺东策卜、下寺东策卜诸番部。南川塞外郭密九部屡盗边,而呈库、活尔贾二部尤横。锺琪移师深入捣其巢,尽平之。二年,授奋威将军,趣进兵。郭隆寺喇嘛应罗卜藏丹津为乱,锺琪会诸军合击,歼其众,毁寺,擒戮其渠达克玛胡土克图。---《清史稿》
可是这两人不得不用,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有才了。不过就算是再有才,一旦事情平息了,那你如果不交权的话,只有死路一条,参考年羹尧的下场我们就知道了。
至于岳钟琪,自然也是雍正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他对岳钟琪的处分命令,却有不同的态度。那么这个岳钟琪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岳钟琪身份特殊,他是满汉融合的纽带。岳钟琪是岳飞的21世孙,这一身份非常重要。为什么说很重要呢?因为满清是金国后裔,他们都是女真人。
而岳钟琪的祖先岳飞,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形象深入人心,始终都有人纪念岳飞。可以说岳飞已经成为了汉人心目中的一尊神。
既然岳飞的形象已经和汉文化结合在了一起,那么满洲人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可以不宣传岳飞,但是也不能诋毁岳飞。
满洲人在征服汉人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尊重汉文化,几乎照搬了明朝的所有制度和典章,大清律也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修改编订而成。
而且他们按照封建王朝的经验,1644年刚入关,就开始着手科举考试的事情。甚至于明朝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也照单全收,争取到了大量汉族士族地主阶级的认可。
这么一来多尔衮所带领的满清八旗,才能够在中原地区坐稳江山。可以说,满洲人其实是逐渐被汉化了。用阿Q精神来说,不是人家征服了咱们,是咱们同化了他们。
广泗劾锺琪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穆垒形如釜底,不可驻军。议分驻科舍图、乌兰乌苏诸地。上命还军巴尔库尔,尽夺锺琪官爵,交兵部拘禁。十一年,以查郎阿署大将军,又论锺琪骄蹇不法,且劾成斌、元佐疏防,上命斩成斌,元佐降调。又劾勷纵贼,上命斩勷。十二年,大学士等奏拟锺琪斩决,上改监候。---《清史稿》
岳钟琪既然有这么一层身份,那么肯定就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当年岳飞如此对待我们的祖先,我们现在依旧重用你岳钟琪,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德报怨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汉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吗?
所以杀岳钟琪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留岳钟琪一条命,却能够带来潜移默化的好处,雍正何乐而不为呢?
杀了一个年羹尧,再杀岳钟琪,雍正想做第二个崇祯吗?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西北叛乱,征服了罗卜藏丹津的叛军,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1726年年初,雍正列举了年羹尧92条大罪,顺带着就把年羹尧给赐死了。
同时代的名将里,岳钟琪正在瑟瑟发抖,因为他也是汉人,现在也担任着川陕总督,手握川陕甘兵马大权。
但是岳钟琪和年羹尧一样,也是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带兵平定拉萨,后来又亲自偷袭了罗卜藏丹津的大营,平定青海也有他的功劳。此后云贵两地改土归流也是他着手实施的,传尔丹进军伊犁的时候,岳钟琪也出了不少力。
这样功勋卓著的人物,要是突然就被杀掉了,会不会让人寒心呢?先杀了个年羹尧,这也就算了,毕竟你雍正列举了他92条大罪。
可是这会子又拿岳钟琪开刀,这明摆着不就是不信任汉人嘛!既然你不信任汉人,那以后咱们汉人就不给你打工好了,我再有才华,我回家种田还不行吗?
这个时候的岳钟琪,的确是犯了错,他负责平定噶尔丹策零,结果反倒是被人家把粮草辎重给烧光了,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弹劾岳钟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加上满清贵族早就对岳钟琪不满了,所以才会将他投入大牢。
两年后斩决的判决才算下来,雍正想了想将斩决改成了斩监候,这就相当于死刑改成了死缓一样,岳钟琪这才躲过了一劫。
毕竟以后还要让汉人给自己服务,如果彻底寒了他们的心,那以后的工作可就不好开展了,这对满清后裔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总结:岳钟琪在乾隆年间又立战功。岳钟琪被判斩监候,在牢里又关了3年时间,这么加起来就坐了5年牢了。乾隆将他放了出来,贬为庶人。
岳钟琪捡回一条命,也算是死里逃生了。所以他无欲无求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直到11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想起了这位62岁的老将,让他带兵平定了大小金川,再次为清朝立下不朽功勋。
参考资料:《清史稿》
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雍正年间,有两位汉族名将,除了年羹尧,另一位就是岳钟琪了。年羹尧以九十二款大罪被赐死天牢后,岳钟琪也遭到雍正的猜忌,被逮捕入狱,但奇怪的是,雍正原本判岳钟琪“斩决”,最后却又为何将“斩决”改判为“斩监侯”呢?
(岳钟琪画像)
岳钟琪是岳飞的第21世嫡孙,先祖岳霖为岳飞第三子,他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父岳升龙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四川提督,曾随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颇有建功。在家庭的熏陶下,岳钟琪从小便熟读经史,博览群书,立志要像父亲那样马上征伐,为国效命。
纵观岳钟琪这一生,也算是战功显赫,尽忠尽职。从康熙年间开始,他便从军做战,屡立战功。入藏平叛,抚定青海,搭档都是十四阿哥胤禵、年羹尧这样的名王名将,特别是他与年羹尧的配合,简直可谓是“双雄并立”。因为累立战功,岳钟琪的官场之路也非常顺畅,一路升迁,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平藏乱之功接父职授四川提督,雍正二年(1724年)授奋威将军,平定青海之战,岳钟琪成功收复被罗卜藏丹津叛军占领的青海地区六十万平方华里的领土,被雍正加封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授兼甘肃提督。为了表示对岳钟琪的宠信,雍正还亲自题诗三首加黄带一副赐予此战的头功之臣岳钟琪。
(岳钟琪与年羹尧剧照)
都说树大招风,功高震主,岳钟琪与年羹尧同为雍正年间最受器重的汉族武将,但年羹尧居功自傲,阴怀二心,很快便从神坛上面跌落下来,雍正三年(1725年)已经被贬为杭州将军的年羹尧,以九十二款大罪被赐死于天牢。这样,作为曾经与年羹尧共过事的岳钟琪便一跃而居高位,接任川陕总督,封三等公爵,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达到了他为官的最顶点。
雍正五年(1727年)有一蓬头垢面,衣衫烂搂的男子公开在大街上高喊“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官府虽然抓住了这个男子,后经审讯确认这是个疯子,但也把岳钟琪吓的够呛,他赶忙给雍正上奏疏自证清白,雍正下旨勉力安抚他,将那疯子以“造谣惑众,诬陷大臣罪”斩首示众。一年后(1728年)又发生了秀才曾静派人致信岳钟琪约期反清复明之事,岳钟琪假意同意,骗出口供,随即抓捕曾静,并引发了雍正年间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可以说在这件事上岳钟琪已经承受住了外部势力的蛊惑,对清朝的忠心雍正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作为吕留良案的揭发者,岳钟琪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加封宁远大将军、少保,继续统领川陕甘军事。
虽然两次不利于岳钟琪的事件虽然最后都得到有惊无险的解决,但是也给岳钟琪的仕途埋下了祸根,毕竟雍正年间年羹尧之事对雍正影响太深了,他对岳钟琪始终还是处于半信半疑的态度。
(岳钟琪剧照)
雍正七年(1729年)西北告急,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策零起兵叛乱,朝廷下旨,授川陕总督、奋威将军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联合靖边大将军傅尔丹出兵征讨。岳钟琪率领的西路军共计十六万兵马分三路出陕、川、甘会战。岳钟琪率领的西路军装备精良,战士训练有素,噶尔丹策零避其锋芒,转而寻求战斗力较为薄弱的东路军决战,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将北路清军主力六万多人诱入博克托克岭峡谷,毫无防备的北路军遭到噶尔丹策零的重兵包围伏击,双方激战十数日,清军以惨重代价冲出峡谷,一路惨重噶尔丹策零围追堵截,损失极为惨重。清军四位将军临俘自尽,一位副将军、七位王公大臣在混战中阵亡。战后,北路清军六万仅剩下二千人马,几乎是全军覆没。
北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岳钟琪率领的西路军同样情况不妙,他驻守的吐鲁番屡遭噶尔丹策零军偷袭,粮草不济,为了缓解北路军压力,岳钟琪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吸引部分噶尔丹策零军到乌鲁木齐附近,全军奋勇冲杀,大破之,大军进入乌鲁木齐,总算为清朝此次西征挽回了些颜面。
此次西征,岳钟琪指挥并非毫无章法,奈何噶尔丹策零兵威正盛,且北路军轻敌冒进几乎全军覆没,给西路军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可是,作为清军西征的主要统帅之一,岳钟琪依然受到了雍正严厉的斥责,说他“攻敌不速,用人不当”。很显然,岳钟琪已经失宠于雍正。
西北作战失利失宠于雍正,火上浇油的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鄂尔泰又添一把火极力弹劾岳钟琪,雍正不念旧功,下旨削岳钟琪三等公爵和太子太保衔,不久,其他朝臣也相继弹劾岳钟琪,百口莫辩的他最终被解除一切职务,惨遭被捕入狱,在狱中等待两年后,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等来了最坏的消息,兵部判决他“斩决”。
“斩决”,就意味着这一年的秋后他将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一生为清王朝立下无数战功的岳钟琪等来的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但奇怪的是,雍正在接到兵部议奏折子后,却大笔一挥,将“斩决”改为“斩监侯”,同时罚银七十万两,总算是暂时保全了岳钟琪性命。
雍正为什么会在最后关头留岳钟琪不死,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清朝一代名将岳钟琪)
1:岳钟琪乃岳飞之后
岳飞从南宋起,便广受民间信奉,成为汉地臣民百姓的精神依赖,从历代对岳飞的褒封可以看出,岳飞早已经成了统治阶层笼络人心,维护多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工具。岳钟琪作为岳飞之后,直系后代,有着很强的群众基础,冒然杀岳钟琪,这显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弹,甚至会出现满汉裂痕,出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目的,雍正也不可能处死这样一个名门之后。
2:以功免死
岳钟琪虽然和年羹尧一样都是雍正年间极受重用的汉族武将,但与年羹尧肆宠而骄,功高震主不同,岳钟琪是实打实的为国效命。而且,他为清朝所立下的功绩其实一点都不比年羹尧少。在进西藏、平青海和改土归流等重要战事中都立下过赫赫战功。年羹尧之死属于咎由自取,可岳钟琪却和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点雍正是非常清楚的,因此,论功岳钟琪也不至于死,更何况清军西征失利主要责任并不在岳钟琪。
3:留待嗣君所用
作为清朝不可多得的能将,岳钟琪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能力不亚于年羹尧,今年羹尧已死,而西北之患还未解除,此时冒然杀岳钟琪,无异于自毁长城。雍正可能也考虑过自己百年之后,弘历当国是否还会出现像岳钟琪这样精于战事,累立战功的悍将。毕竟,当时的岳钟琪不过五十出头的年纪,仍然能继续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不杀岳钟琪,正是为了给弘历留下一个足可以坐镇西北的干将。
后记
有此三大原因,雍正断然不会轻易就杀了岳钟琪,毕竟岳钟琪不是年羹尧,他对清朝的忠心事得到雍正认可的,留着岳钟琪,正是为了给了弘历留下一个强有力的武将班底。
果然,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与傅尔丹同被释放,虽被贬为庶人但也获得了自由,回到成都金堂老家的岳钟琪韬光养晦等待复出。乾隆十三年(1748年)发生了大小金川之乱,时年六十二岁的岳钟琪被再复起用,授四川提督平大小金川之乱,岳钟琪对乾隆的赦免之恩感激涕零,不顾年老体迈誓师出征。一代名将晚年仍征战沙场,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
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雍正十二年,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岳锺琪被兵部下了“斩决”,雍正帝看到折子后,左右权衡,改为“斩监候”。斩决和斩监候,是死刑与死缓的区别,岳锺琪因而得以活命。
岳锺琪被判斩决,雍正为何又改为斩监候呢?这得从头说起。
岳飞有五子,岳锺琪家是第三子岳霖的后裔。也许是得了岳飞的遗传,岳家世代尚武。
岳锺琪的父亲岳升龙是康熙时期的议政大臣、四川提督,曾随康熙征讨噶尔丹,康熙赐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岳锺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其父更有军事指挥天赋。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与沙俄勾结,欲吞并青藏。32岁的岳锺琪被提拔为四川永宁协副将,入藏平叛。活捉了准噶尔大汗的侄子策零敦多布,并降服协助准噶尔军的藏兵七千余众,立下大功。
四年后,岳锺琪以无可争议的军功晋迁左都督,升任四川提督、赏孔雀花翎。之后又平息青海的叛乱,成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青海地区六十万平方华里的领土。
雍正大喜,封岳锺琪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授兼甘肃提督。大家都知道,雍正对自己喜爱的臣子是相当肉麻的,觉得如此还不足以奖励岳锺琪,专门为他写了两首五言律诗,亲自在自用的金扇上提了一首,再加上黄带一副,赐给岳锺琪。
岳锺琪不负这样的荣宠,长时间奔波在青、藏、川一线,为清廷镇守边疆,安抚辖区内的民众,并实施改土归流。
雍正对他的工作很认可,再授岳锺琪兼甘肃巡抚,督办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随后,雍正对年羹尧动刀,以九十二款大罪将其赐死天牢,随后命岳锺琪接任川陕总督。
此时的岳锺琪,既是一方封疆大吏,又是三等公爵,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可谓位高权重。据说整个清朝,汉臣中被拜为大将军,连满族士卒也听命于他的,唯有岳锺琪一人。
然而,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走上人生巅峰的岳锺琪不会想到,灾祸正在向他走来,而且来得莫名其妙。
雍正五年,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在成都街上边跑边喊“岳锺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此人立刻被抓捕,经审查是个疯子。但岳锺琪身居高位,如履薄冰,赶紧上折自辩,向雍正表明忠心。
那个时候雍正对岳锺琪还是很信任的,在他的奏折上回了密密麻麻的朱批,意思就一个,别怕,我信你。
岳锺琪这才稍稍心安。谁知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有着反清复明倾向的靖州秀才曾静,派门人张熙送信给岳锺琪,信中各种辱骂雍正帝,还提了岳锺琪的先祖岳飞,劝他举兵反清。
曾静的逻辑是这样,岳飞的仇敌是金人,而满清原称后金,同为女真人。身为岳元帅的后裔,岳锺琪怎能事满清呢?应当与满清为敌才不堕先祖之志。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事过境迁,满清也不等同于当初的金人,不能强求岳锺琪反清。他对清廷极为忠诚,假装同意,骗出了张熙和曾静的口供,上呈雍正,由此引发“文字狱”。
事后雍正虽褒奖了岳锺琪,加封他为宁远大将军,其实已经起了疑心。只是因为暂时无人可以替代他,才不得不重用。几年后,因为一次军事上的失误,雍正斥责岳锺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
众多满洲大臣本就不忿岳锺琪以汉人之身而有掌兵之权,群起而攻之,岳锺琪就被一降再降,雍正以“商办军务”为由,令他离疆返京,到京后“交兵部拘禁候议”,结果兵部花了两年的时间,竟然议出死罪。
雍正又觉得这太重了,回忆起岳锺琪当初进西藏、平青海之功,遂改为斩监候,一直被关着。
没多久雍正去世,乾隆继位,两年后释放岳锺琪,废为庶人。后因大小金川叛乱,清军迟迟不能平叛,乾隆想起老将岳锺琪,重新启用,果然有奇效。
此后岳锺琪拖着老迈之躯,继续效忠清廷,68岁时病逝。乾隆赐他谥号“襄勤”,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
总之,雍正改批岳锺琪斩监候,一是因为岳锺琪本来就没犯多大的错,二是因其功勋卓著,又对清廷忠心耿耿。
码字不易,劳动亲的小手手,点赞、评论、关注来一波!
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被判“斩监候”的是岳飞第二十一世孙,雍正朝的超级封疆大吏,岳钟琪。
所谓“斩监候”,是“斩立决”的对立判决。
斩立决,那是判了之后,挑个合适的日子,就马上要人头落地,而“斩监候”,大部分情况是刑部或兵部给出了“处理方案”是“斩立决”后,经过皇帝的决定,暂时不斩首,改为收押查看,其实也就是死刑被缓期执行了。
而岳钟琪本来被众大臣建议“斩立决”,后来被之所以雍正改为“斩监候”,根本原因是因为岳钟琪是当时最能打的大将之一了,地位和作用极高,雍正根本不可能处死他。
首先咱们说说岳钟琪此人。
岳钟琪的祖父当年主动降清,获得了清朝的看重,而岳钟琪的父亲和叔叔,都是一省提督,地位很高,在清朝也叫封疆大吏,提督掌管一省之兵权,所以岳家在清朝,仍旧是武将世家。
因为武将底蕴厚重,加上岳钟琪祖上是岳飞,岳钟琪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年少习武,即便没有进入科举考取功名,岳钟琪也能通过“捐官”进入仕途,岳钟琪当年捐的官不小,是为知府之职。不过后来随着岳钟琪从事文职之时,西北西南发生动乱,并不稳定,人在四川的岳钟琪决定,弃笔从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康熙五十年,岳钟琪就成为了地方将军,对抗当时的准噶尔对大清的骚扰。
因为是武将世家,岳钟琪在战争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迅速超越大多数将领,在兵法上,在谋略上远超一般将领。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汗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围攻了拉萨城,在京城,康熙任命当时夺嫡最有望得十四阿哥胤禵出征西南,而岳钟琪则是成为四川军的副将,从川西一路进攻到拉萨。
这一次“解围拉萨”的战争,是岳钟琪卓越的战争能力的一次体现,岳钟琪以奇兵和谋略迅速解决了围困拉萨的准噶尔军,获得大胜。同年,岳钟琪还在西藏不断经略,直到康熙六十年,岳钟琪才凯旋进京,仅是在康熙六十年,岳钟琪就被封为四川提督,坐在了他父亲岳升龙当年所在的位置上,这一年他年仅35岁。
在雍正即位后,岳钟琪的作用则是更大了,在西北西南地区,年羹尧作为“国柱”级别的人物,总管军政,而仅次于他的,正是大将岳钟琪,岳钟琪虽然不精通政治管理,但是军事能力要比年羹尧更强。
成就岳钟琪最高地位的是抚定青海之战。
雍正登基后,准噶尔汗国更加猖獗,频频对西北西南出手干扰,当时在西北负责几个省份的人是年羹尧。年羹尧同样是康熙朝的大臣,到了雍正时期,成为了无比重要的国家支柱,即便是在朝廷的满人群体中,年羹尧的地位都很高。
在雍正登基的第一年,青海就发生了十数万人的内乱,这次内乱动作很大,直接震惊朝野,为了抚定青海,雍正此次重用了两个汉人作为主将,一个是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另一个就是岳钟琪,岳钟琪虽然是副将,但是却是最为主要的战斗力。
抚定青海的战役中,岳钟琪北上迅速收复失土,击败动乱的军队,屡战屡胜,所向披靡。而年羹尧则是为了快速稳定青海的中心西宁,早早夺回了西宁城,但问题是,西宁附近的敌军势力还是很强大,年羹尧此举导致他被围城,形势艰难。
而岳钟琪到达西宁时,运用妙计诱敌在城外进行消耗,年羹尧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与岳钟琪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冲出杀敌,彻底粉碎了这次青海动乱的主力部队和阴谋,获得抚定青海的大胜利。稳定了西宁城后,年羹尧将岳钟琪准备连续追击敌人的计划上报给了雍正,得到了雍正的批准。
最终,岳钟琪击败乱军,连续追杀,让罗卜藏丹津只能带着少数人逃走,完成了青海隐患的清扫。岳钟琪在抚定青海中,勇猛无比,智慧超群,获得雍正的高度赞赏,而恰好,在雍正三年,年羹尧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最终又与雍正闹僵,被判处死刑,囚死狱中,巨大的变故,川陕总督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岳钟琪自然而然地接任川陕总督,并且兼任兵部尚书。
这个组合职位,更高于总督之职,是为正一品顶级大员,可以说是最顶尖的封疆大吏,岳钟琪也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而对于雍正来讲,年羹尧逝世后,能够镇压西南西北地区的,仅有岳钟琪而已,所以岳钟琪一直受到雍正的重视和重用。
可是岳钟琪终究是个汉人,而命运也不会真的那么顺利。
雍正七年,蒙古传来动乱的消息,根源还是在于准噶尔汗国的威胁,早在青海组织动乱的罗卜藏丹津逃到了准噶尔汗国,煽动准噶尔汗国入侵大清,而当时的大汗是噶尔丹策零,也是一名雄主,巨大的阴霾笼罩着大清的西方,雍正决定出兵,让傅尔丹率领北路大军,岳钟琪率领西路大军北伐。
可是到了雍正八年,噶尔丹策零玩了一招千古以来最为好用,也最容易让人看穿的“阳谋”:诈降。
本来西路、北路两路精锐大军整装待发,和准噶尔军展开大战,可是因为噶尔丹策零的诈降,雍正犹豫了,又把岳钟琪和傅尔丹召回了北京,由此可见,噶尔丹策零的计谋生效了。就这样,西路和北路大军都遭到了噶尔丹策零的偷袭,从这时候开始,清军就陷入了下风。
雍正九年,傅尔丹的北路军在和通泊发生了大败,这次大败损失十分惨重,因为傅尔丹率领的几乎都是八旗精锐,都是满人,被击败只剩下两千余人,这里面损失的旗人都数以万计,是大清入关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损失,而将领和王公大臣,都死了十二人。
另一方面,西路军的岳钟琪也并不顺利,即便是有胜绩,也只是惨胜。
因为和通泊大败所造成的牵连太大,岳钟琪在西路的失利被放大,朝廷中不断有大臣弹劾傅尔丹和岳钟琪,雍正派出张广泗接过岳钟琪的兵权,而岳钟琪因此战役被判入狱,当时朝廷中对汉人身份的岳钟琪极其不满,其实岳钟琪罪不致死,但是纷纷都拿岳钟琪出气,多数人都表示斩首岳钟琪。
这次入狱很显然是对岳钟琪这个汉人大臣的“针对”,因为和通泊大败的主角,傅尔丹被雍正保住了,而雍正的内心里,并不想处死二人,只是岳钟琪的处境,是大环境推动的结果,雍正只能小心周旋。直到雍正十二年,兵部决定判处岳钟琪“斩决”,不过被雍正改了一改,成为了“斩监候”。
因为雍正不可能真的杀了岳钟琪,而“斩监候”,对于雍正而言,只要岳钟琪够长寿,他就能够把“释放”岳钟琪的人情留给弘历,也就是他所秘密立的下一任清朝皇帝。
不过雍正没想到,他没过多久也就驾崩了,乾隆即位后,过了没多久,乾隆二年释放出了岳钟琪,这正与雍正的安排首尾呼应。虽然岳钟琪不再为官,但是儿子却是封疆大吏,岳家依旧地位超然,岳钟琪得以享受了十余年的退休生活。
直到乾隆十三年,岳钟琪再次被乾隆重用,再次出山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岳钟琪一直到乾隆十九年都在征战的路上,最终病逝,为大清做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这样的一个岳钟琪,三朝重臣,显然值得当年雍正的作保,而也没有哪一个皇帝,会对这样的忠臣真正加以屠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岳飞被害死时,第三子岳霖只有12岁,二十年后,在孝宗皇帝的主持下,岳飞获得沉冤昭雪。岳霖入朝做官,这一脉顺利流传后世,直至清朝时期,岳飞第21世孙岳钟琪名声大噪。
虎父无犬子,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是康熙时期的朝廷重臣,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和四川提督,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战场上立下大功,并且得到康熙亲赐的赞誉牌匾,荣耀无比。
家庭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是很大的,岳钟琪就是在这样“忠君尚武”的环境中成长的,加之岳钟琪从小就颇有聪明才智,能够广泛涉猎、熟读经书,在讨论用兵打仗时,经常有奇思妙想的制胜绝招。
由于父亲岳升龙提供的良好环境,在康熙48年,岳钟琪通过捐官的方式成为候补知府,也就是花钱买官的意思。两年之后,大清的边疆战事不断,为了平定准噶尔的骚扰,康熙决定平叛。
岳钟琪本来买的文官,但是难以抑制内心对沙场的向往,最后弃文从武,加入平叛大军的行列,也就此开启了“武安天下”的戎马生涯。
康熙56年,皇十四子胤禵受命为抚远大将军,前往青海督战,当时的岳钟琪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副将,但是在此次战斗中,先是以用计擒杀当地叛军首领,又以六百精兵大败叛军三千人,沿途归降的叛军非常多。
战斗继续,岳钟琪因进军速度太快,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但仍然果断出击,奇袭叛军堡垒,挑选会说藏语的人星夜兼程夺取三巴桥,对整个战局可以说是立下重要功劳。
值得注意的是,岳钟琪跟随的是康熙晚年最为信任的皇子胤禵,在平定准噶尔的拉萨叛乱中,岳钟琪展现出天赋异禀的才能,比如说常出奇兵奇计、剿灭安抚一起并用、采用以番治番的才能。
在康熙60年的春天,岳钟琪所在的征讨西藏大军回到京城,岳钟琪凭借着首功的战绩被提拔为左都督。
从岳钟琪的经历可以看出,能够获得朝廷重用全靠自己的真才实干。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同样对岳钟琪委以重任,可以说是当时少有的大将。
在雍正登基的第二年,岳钟琪就被封为奋威将军,此次出兵再次取得巨大功劳,一举将青海被占领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收入清朝疆土。
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此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巨大,皇帝同样也需要向天下人有所交代,同样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岳钟琪无疑是帮助雍正建立威信的。
雍正皇帝给予岳钟琪的回报也是极为丰厚的,被封为甘肃提督、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此外,雍正还专门为岳钟琪写了三首诗,并且赐给黄带。
在雍正皇帝时期,有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名叫年羹尧,他与岳钟琪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优秀将领,并且两人都是汉族受宠武将的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年羹尧因为功成名就后逐渐骄傲自满,被雍正揪住小辫贬为杭州将军,后来又以多达近百条罪名被赐死。年羹尧从呼风唤雨的位置上落得这样的结局,对于岳钟琪来说也是巨大的触动。
在年羹尧死后,岳钟琪更加受到雍正的宠信,此时被封为川陕总督、三等公爵,手里面有川陕甘三省的兵马调动权,足以见到岳钟琪的权力之大,也可以想象到雍正对他的信任程度。
雍正时期,曾发生这样两件怪事,都是关于岳钟琪的。一次,有一个人在街上大喊着“岳钟琪很快要带川陕甘的军队造反了”,这个人被抓起来后发现此人精神不正常,是个疯子。
官府以疯子擅自传播谣言的罪名将他斩首,但是这件事也让岳钟琪心中非常紧张,他害怕雍正对自己生出嫌隙之心,于是立即给雍正皇帝上书表达自己的忠诚。
雍正对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岳钟琪还是很放心的,反倒是传旨安抚岳钟琪,这让岳钟琪感到稍稍心安。
祸不单行,在第二年,又有一件事发生在岳钟琪身上。当时有位叫曾静的秀才准备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写信给岳钟琪说服他一起举兵,但是岳钟琪对康熙皇帝是忠心耿耿的,不可能与反贼一伙。
岳钟琪思维灵活,立即想到一个擒获反贼的好办法,他假意说自己同意造反的计划,趁机将曾静人赃并获地抓捕归案,此事引发了雍正时期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从岳钟琪的表现来看,可以说是忠心可鉴,因此也再次受到封赏,被封为宁远大将军、少保,仍然负责统辖川陕甘军事。
皇帝历来都具有非常重的戒备心理,无数的历史先例表明,人们对皇权的渴望和贪念会让人萌生不臣之心。经过这两件事,雍正皇帝对岳钟琪已经开始出现不自主的怀疑心理,只是隐藏在心里并未发作出来。
雍正的和平日子没过几年,西北边疆再起烽烟,属于准噶尔部落的噶尔丹策零叛乱反抗清朝,岳钟琪再次被委以重任,统帅16万大军作为西路军兵分三路前去平叛。
岳钟琪带兵有方,非常重视日常训练,手下的将士都训练有素,但是清军的北路军却遭遇惨败。北路军共有六万多人,当时被诱导至埋伏圈中,经过十多天的突围战斗,最终仍然几乎是全军覆没。
在北路军被围困后,岳钟琪无奈之下选择救援,采取的是围魏救赵战术,最终岳钟琪的军队攻入乌鲁木齐,算是此次大军出征的挽回颜面之举。
纵观整个战斗,清军失败的原因并不在岳钟琪身上,但是雍正皇帝严厉斥责了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
就在岳钟琪受到雍正斥责后,朝堂上可怕的潜规则再次出现,首先是军机大臣鄂尔泰上书弹劾岳钟琪,雍正皇帝真的削减岳钟琪的爵位和职衔。
墙倒众人推,与当年年羹尧失势后的情形如出一辙,到处显示着冷冰冰的无情。弹劾岳钟琪的奏章不断送到雍正的桌面上,岳钟琪最终被逮捕入狱。在狱中度过两年岁月后,终于有了审判结果,兵部判决为“斩决”。
按照清朝的规定,岳钟琪的一生将在这个秋天走完,那是在菜市口的行刑台上。
雍正看到并不呈上来的奏章后,将岳钟琪的处罚结果改为“斩监候”。这一个小小改变算是留住了岳钟琪的命,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岳钟琪罪不至死,因为雍正皇帝非常清楚此次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岳钟琪,而岳钟琪一直是忠心耿耿地为大清效命,考虑到往日的功劳也不能冤枉杀死有功之臣。
此外,岳钟琪是当时少有的将帅之人,并且能够忠君报国,大清的统治并不稳定,经常需要有勇有谋的武将,而岳钟琪将来必有大用,对江山社稷有利,雍正选择留下岳钟琪。
虽然在第二年雍正皇帝就意外驾崩,但是在乾隆皇帝时期,岳钟琪仍然发挥出巨大作用,乾隆13年,岳钟琪对乾隆的赦免之恩感激万分,虽然年迈仍然带兵出征顺利平定叛乱。
此后,岳钟琪多次带兵出征,就连去世时都是奉命出征康定,乾隆19年,岳钟琪去世,享年68岁。从结果来看,雍正修改岳钟琪的出发结果,对大清江山利好多多。
岳飞后代, 在清朝被判死罪, 雍正为何将“斩”字换为“监候”?
宋朝皇帝赵构判岳飞莫须有罪,雍正皇帝判岳钟琪也是莫须有罪名,不同的是雍正不是真心要杀岳钟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保护岳钟琪,因为平西战役结束后,国内基本上无大仗硬仗可打了,对于这样出色的军事将领,放在外面难免有二心,只能把他雪藏起来,留给后任,这也封了当时满人的嘴,最后将斩改为监候,可见雍正的用人之心。
岳飞的后人基本上都从武,也都为朝庭效力,到了清康熙帝时,岳飞的21代孙岳钟琪己经成为带兵将领,康熙死后,雍正接位,便命年羮尧为平西大将军,岳钟琪为副将到青海平叛,在战争过程中,岳钟琪充分表现出军事才能,被雍正关注,由于年大将军飞扬跋扈,雍正革去年的职务,改任命岳钟琪为大将军,岳也不辱使命,很快平息西藏青海等地大大小小的叛乱,班师回朝。
按道理朝庭应对岳钟琪嘉奖,但雍正却以有负圣恩的罪名将岳钟琪关押起来,随后判了个斩立决,正准备开刀问斩时,又改判为斩监候,然后就不闻不问,让岳钟琪在牢里度日,据清史记载,岳在关押期间受到得也是特殊待遇,比其它斩监候人员生活待遇好得多,而且在牢里可以一定的自有活动。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此时西部叛乱再起,乾隆皇帝将岳钟琪从牢里放出,便委任为将军,率军平息判乱,岳钟琪也不辜乾隆皇帝的期望,再次取得重大胜利,乾隆皇帝大喜过望,对岳钟琪进行褒奖,但此时的岳钟琪己经到了暮年,最后死在了任上,乾隆皇帝深为感动,并以高规格待其后人。
从岳钟琪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帝王的心术,雍正将岳钟琪关起来,然后由乾隆平反被委以重任,使得岳钟琪对乾隆皇帝忠心耿耿,雍正自己做恶人,叫乾隆做好人,与明朝嘉靖皇帝关押海瑞一个道理,只不过嘉靖死后,海瑞也很快死了,并没有机会去辅佐新皇。(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