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曹操之所以成为奸雄,那可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功劳。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而在此之前,曹操奸雄的形象,其实已经定格了,为什么?因为每个王朝都害怕出现一个曹操。当然了,他们更害怕出现司马懿。

说破天,老曹家也是取代了老刘家,建立了新的王朝。这在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在此之前取代老刘家的那个王莽,被骂成了狗。

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曹操,但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王朝中,出现另外一个曹操,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们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态度。

你比如说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那可都是类似曹操这样的人,隋文帝夺取了外孙的江山,唐高祖夺取了表弟的江山,宋太祖夺取了小孩儿柴宗训的江山。可是他们不允许自己的王朝里,再出现一个自己。

所以曹操这个人物必须要拿出来抨击才行,只要别抨击到我自己,随便你们怎么收拾曹操,那都是可以的。久而久之,曹操奸雄的形象也就出现在民间了。

民间也是无奈啊,这是言论不自由的无奈选择。就算你喜欢曹操,可是你不能说啊,你只能按照朝廷的意思,去抨击曹操才会获得认可,否则人家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有野心。因此曹操成了白脸的奸雄,不过我想说的是,不管后世怎么过度刻画,曹操还是个曹操,拥有精彩一生的曹操。

曹操的确是奸雄,可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谁不是呢?

年轻时候的曹操,还有几分想要扶持汉朝的想法。可是他的心被袁绍、袁术这帮人给伤透了。他知道,天下人都在争权夺利,你一个人想要恢复汉朝江山,何其难也。

不是每个人都姓刘,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刘备那样执着。因此曹操也加入到了袁绍那帮人当中,成为了一个争权夺利之人。

但是他跟袁绍等人不同,曹操是一个高瞻远瞩之人,既然要做奸雄,那就做一个最成功的奸雄好了。因此曹操将汉献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了汉献帝这颗棋子,曹操要想收买人心,那可就容易多了。因为他知道还有很多有才华,却没有实力的人才,是忠于汉朝的。

曹操挟天子以招揽人才的这一招的确奏效了,他获得了包括荀彧、郭嘉、荀攸等人的大力支持,从而有了和袁绍一较高下的实力。

此后曹操灭了袁绍,荡平中原,大有一统江山的气势。可惜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龟缩在了北方,很少有什么建树了。我们都知道后来曹操把大位让给了曹丕,就是给曹丕篡位打下了基础。

如果他真的忠于汉室,完全可以像霍光一样,不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皇帝就有自主权了,可见曹操的确是有当皇帝的想法的。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不过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诸侯哪个不是这么个心思呢?刘备是姓刘的,他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帜,为自己争夺各种利益,目的还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嘛!孙权就更别提了,他早就有了自立的想法,只是时机不成熟,没有早点在明面上称帝罢了。

三国人物中的很多品质,和曹操的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是一位奸雄,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大家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曹操的呢?其实就是通过做对比来看的。

同时代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个人实在是太讲义气了。不谈他们是否真的结拜过,关羽为了刘备挂印封金,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强行发动灭吴之战。他们的确是失败的政治家军事家,可是他们却是成功的道德标杆。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

反观曹操曹老板,他身边可没有这么一些跟他誓同生死的人物。过去有过,比如说陈宫,后来被他给宰了。还有张邈,当年跟曹操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结果背叛曹操,曹操宰了张邈全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另外一个道德标杆,他的忠诚,可谓是千古罕见。因为诸葛亮手握蜀汉军政大权,刘禅完全就是个傀儡。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仅没有学习曹操培养接班人篡位,反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刘禅的事业。结果儿子也没培养成才,自己在54岁就活活累死了。

反观曹操,三十来岁出征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儿子了。早年带着曹昂出征,后来曹昂死了,就开始培养曹丕、曹植和曹彰。可见他早就打算为自己安排接班人了,没有基业的话,你要什么接班人呢?

曹操的教育是超前教育,他还不知道自己能否夺取天下,就已经做好了夺取天下的打算了,这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在封建时代,这也是篡位的一种体现。曹操没有为同样是傀儡的汉献帝鞠躬尽瘁,而是想办法培养儿子篡夺了他的江山。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老刘家就是不行了,老曹家才有了机会篡位。同样后来老曹家不行了,司马家才有机会篡位,道理是一样的。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历史选择了这种发展方向罢了。但是这件事值得提倡吗?当然不值得,总是改朝换代,那就总是会有天下大乱,最后吃苦的还不是老百姓嘛!再说了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改朝换代,他们个个都希望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总结:曹操是在道德上吃了亏,无损他的光辉形象。

曹操这个人其实有很多优点,比如说足够聪明,有胆子,有谋略,会用人,会收拢人心,文采还那么好。几乎堪称完人了,所以他的形象是非常光辉的。

只不过在道德这个层面上,曹操的确是吃了亏。比如说他喜欢人妻,他至少6次屠城,还有就是培养儿子篡夺了老刘家的江山。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曹操身上的优点,但是曹操绝对不可能在封建时代,被当成正面形象来宣传,理由你懂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囚献帝,挟天子以令诸候,成一方霸主。这人算得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生前不篡汉称帝,怕留骂名,奸滑的很呢。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最后还是坏在了曹操儿子,曹丕的手里,曹操死后,曹丕追尊他为魏武大帝。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我们知道,自汉以下,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江山稳固,他们实行愚民政策,宣扬忠君思想。曹操是汉人,是汉人他不忠于汉君,他还挺有名气,为了教育人,就把他当典型了。历代的文人,弓笔如刀,把曹操批的烂臭。各地方的戏曲里,反映人物分忠奸,曹操一上台就是大白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有名,提起来曹操他多恶行。哎呀,众口铄金,大家都说谁是好人,那谁就是好人。说起来曹操,大家都说他是奸雄。任他曹操文治武功,肚子里有歌赋诗词的大才华,那也不行,少数人虽不愿意,曹操奸雄的帽子,戴定了!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曹操是奸雄的帽子是罗贯中给带的。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这些人物也因为三国演义被中国人人人皆知。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曹操被称为奸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怎么把奸雄帽子给带上的呢,请看。

罗贯中通过许许多多细节,其实,都是没有影的,都是罗贯中虚构的。记在曹操头上。因为,陈寿三国志中都没有。

这样,小说的虚构性,被不懂的人,信以为真,广泛流传。一步步由假变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曹孟德,变成奸雄。

曹操落难无处可逃,来到老朋友吕不奢家。吕不奢非常热情,宾客招待。吕不奢恐怕酒不够,骑着毛驴去买酒,临走让儿子把猪杀了,给老朋友吃。吕不奢儿子杀猪,就需要磨刀,磨刀声,让曹操听到,以为是要杀自己。曹操急了,急忙提剑将吕不奢儿子及家人杀了。但,看到旁边困着猪,知道自己错了。没办法,把家里人全杀了,防止报信。一行人赶忙离开。不料想,没多远遇到吕不奢,曹操又把吕不奢也杀了。罗贯中还不解恨,又来一句,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罗贯中坑死曹操了。

割发代斩,罗贯中应该曹操加一个伪君子形象。曹操执纪严明,爱护群众作物。颁布命令,践踏庄家者斩。刚颁布,曹操马惊了,踏坏庄家。那好办,杀自己吧。这是不行的,行不通的。罗贯中又来一个金点子。曹操割发代斩,命保住了,纪侓也执行了。曹操奸雄也坐实了。

望梅止渴。罗贯中让曹操哄骗下属嘴脸跃然纸上。曹操带部队行军,后边有敌人追赶,马上就赶上。天特别热,部队都不愿意走,曹操特别着急。没有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罗贯中替曹操说,前面有梅林,到那就摆脱敌人,就可以休息了。士兵一听,嘴淌口水,解渴了,跑起来了。那有什么梅林。

罗贯中把奸雄帽子给曹操带上了。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汉末著名的名士、评论家许劭给的。

许劭,字子将,一般认为他是月旦评的开山鼻祖。

对于“奸雄”这充满贬义的称号,曹操的反应却大笑,在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曹操是问了好几遍,许子将才忐忑的将自己对曹操的评价说出来,其实是害怕曹操生气,但曹操的反应却是“大笑”。

事实上,“奸雄”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荀子·非相》中的解释是: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最初的“奸雄”指的是喜欢打嘴炮的人,后来慢慢的引申为喜欢玩弄权术的人。

真正把“奸雄”运用到具体的人,就是许子将评曹操,也就是说,曹操成了历史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奸雄”。

曹操得知了自己的评价是“奸雄”会发笑,充分体现了他的性格。

首先毋庸置疑,当时确实已经是乱世了,所以“治世能臣”的评论只能建立在理论上了。此时的汉室,经历了桓灵二帝两代,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朝廷卖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外敌如山越、乌桓等虎视眈眈,各地军阀割据一方,而这种局面,正需要一个特殊的人才来扭转。

这个人,正是曹操。

首先,许子将看出了曹操有着一颗还世间以清平的赤子心,这与此时贵族阶层的污浊中长大的官二代截然不同。

但如果只有一颗红心,却只会夸夸其谈,愤世嫉俗,那这种人只能被称作“清流”,在这乱世中毫无作用。

而曹操是既有一颗治世之心,又相当有手腕、有权术而且不在乎世人太多眼光的人。

但不同的是,别人靠手腕权术升官发财,而曹操则更多的是想通过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去达到平定天下的目的。

许劭在“乱世之奸雄”之前加上一句“治世之能臣”的假设,虽然有着害怕说的太狠惹得曹操不高兴的嫌疑,但也说明了一点:他对曹操的评价整体是褒义的。

许劭的用意大概是说,在乱世中做“奸雄”,其实是非常时期行非常手段,他也相信曹操的手段一定可以将乱世平息,还世间以治世。

许劭的话语中其实还暗含着对曹操的期望,那就是一旦乱世平定,希望他能放下那些非常手段,做一名治世能臣流芳百世。

然而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却在平定天下的途中去世,在他死后,儿子曹丕更是篡汉自立,这让他不但没能成为治世能臣,曹魏的建立反而让”奸雄“的帽子再也摘不下来了。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应该是宋朝的说书人。

虽说许邵给曹操下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评语,当时的人并没有都统一这种观点,曹操到死都有人说他是汉朝的忠臣,因为他并没有代汉而立,而且善待汉献帝。

苏东坡曾经在他的书里记载说,当时说书人讲三国故事,老百姓普遍明显的观点是,同情刘备恨恶曹操,为啥会这样?那是说书人的事啊,是他们在说书的过程中带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从而影响到百姓的判断力。

再后来到了宋元之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切切实实的保刘抑曹,曹操的奸白脸基本形成了!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曹操奸雄帽子是谁给带的不重要。关键为何二千多年来,奸雄的帽子摘不掉。既然顺理成章的带上了,恐怕带上有他带上的道理。中国自古遵训一条名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之说,曹操本人无论他本领在高,什么軍事家了政治家文学家。但他却差一步之遥,未能登上皇帝之位,恰恰给曹操带上了那么多贬义词帽子。当今无论是谁摘掉奸雄的帽子谈何容易。至今唱戏仍是白脸,假如曹操当上了皇帝恐怕历史早己判偌二人。曹操很可能成为开国皇帝圣贤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