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徐晃和张辽都是曹魏著名的武将,不过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却完全不同。许晃号称曾经击败过关羽,而张辽用800人就击溃了孙权。

关羽和孙权,那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选手。这就好比大学生和幼稚园的孩子一样,战斗力上没有可比性。所以说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根本发现不了徐晃和张辽之间的实力差距。

徐晃大败关羽的水分实在是太大了。

关羽那时候是三国一哥,自从吕布死了以后,二爷横行天下,无人可挡。在演义里,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无人可敌。

在镇守荆州六年多的时间里,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都不敢招惹关羽。为什么?因为关羽手里的荆州水军,在当时是最强大的,连东吴都要望而却步。

可是关羽寂寞啊,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刘备和张飞在蜀中天天打仗,那叫一个痛快啊,关羽心里很憋屈,所以当刘备拿下了汉中以后,关羽二话不说,就要北伐。

这回北伐如果打下了襄阳和樊城,那蜀汉得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过了这两座城,后面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原腹地了。

因此当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曹操急眼了,立刻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往救援。结果关羽利用地势,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从此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打算迁都。

记住威震华夏这四个字,在《三国志》这本书里,只有描述关羽时才用了这个词。曹操这个时候打算赌一把,再次派遣徐晃前去救援,同时写信给孙权,让他偷袭荆州,打下来的地盘曹操一寸都不要。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三国志》

这才有了徐晃和关羽交战的局面,当两人正在战斗的时候,孙权吩咐吕蒙偷袭了关羽的老家荆州,结果关羽是腹背受敌,这才败给了徐晃。

因此说徐晃击败了关羽,其实根本靠不住,关羽本打算与徐晃再战,可惜荆州被偷袭,必须要回去救援,腹背受敌之下,失败也就成了必然了。

张辽击败孙权,那就跟成年人教熊孩子做人一样。

孙权是个守成之主,他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的呢?就是在遇到张辽以后。当时孙权也不安分,他治理好东吴以后,也想学习自己的父兄,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如果他能够在战场上建功,那就可以不用完全依靠大都督,军权也就能够收归己有。因此他做了各种尝试,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攻打合肥。

孙权所处的地理位置,只允许他从合肥进攻中原,因此拿下合肥是第一要务。结果孙权在合肥遇上了张辽。

当时孙权浩浩荡荡地带着10万大军前来,结果张辽手里只有800人,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从正面进攻的角度,这场仗基本不可能获胜。

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可张辽就是这么秀,他带着800人马果断冲入了孙权的大营之中,孙权大军都懵了,这帮人不按套路出牌啊。

结果张辽把孙权大军搞乱了以后,还带着这帮人安然无恙地冲了出来。这实在是太不给孙权面子了。孙权还在想着怎么找回面子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张辽居然又杀回来了。

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三国志》

原来刚才张辽转了一圈,没调整好姿势,这回他直奔孙权的中军大帐而来。吴军吓得面无人色,都以为是天神下凡了,10万大军被张辽打得溃不成军。

从此以后,东吴之地的人都不敢提及张辽这个名字,熊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们都会吓唬他们,小心张辽过来抓你走!

个人更加喜欢张辽。

徐晃的确是一位猛将,关键时刻,撑起了曹魏的大旗。可是我更喜欢张辽,因为感觉这哥们实在是太潇洒优秀了。

其实这两个人跟关二爷是好朋友,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当年关羽兵败徐州的时候,是在张辽的劝说下,才投靠了曹操。

早年张辽是吕布的部下,而吕布曾经投靠过刘备,因此张辽和关羽相识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关羽和徐晃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关羽投靠曹操以后,和徐晃成了同事,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当年徐晃曾经向关羽请教过刀法,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大家都是耍大刀的,而关羽的大刀耍得贼溜。

也就是说徐晃算得上是关羽的弟子,而张辽和关羽是平起平坐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辽还是要略胜徐晃一筹的。

再说战斗方面,徐晃所面对的,那是手臂受伤,年过半百的关羽。从演义角度来说,当时就连庞德都能和关羽不分胜负,可见关羽的确是老了,所以说徐晃能跟关羽打平手,算不上多骄傲的事情。

张辽就不同了,他面对的是十倍于己的兵力,还有那么多年轻气盛的东吴将领。尤其是孙权御驾亲征,士兵的士气应该很高涨。

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张辽能够创造如此出色的战绩,我们不得不叹服。相比较而言,他比徐晃要难得多。

总结:张辽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唐肃宗时期,评定了古今六十四名将,张辽位列其中,关羽、陆逊也位列其中。但是我们熟悉的所谓击败关羽的徐晃,却没能入围。

虽然这种评价也不能说是权威,可是足以说明。在后世大多数人眼中,张辽的地位,是比徐晃要高的。相比较而言,徐晃就跟晚辈一样。

而且张辽一直都是一军主帅,在镇守合肥的时候,张辽始终都是主要领导人。可是徐晃不一样,就算击败了关羽,依旧还是在夏侯尚手底下做事,未必就能独当一面。如果说张辽是封疆大吏的话,那么徐晃顶多是他手下的某个副将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在三国前期,有三场防御战被称作曹魏最艰苦的城池防御战。这三场防御战分别是合肥之战、襄樊之战和陈仓之战。在这三场防御战中,尤其是以合肥之战和襄樊之战为最艰苦。在这两场防御战中,曹魏面临的处境十分艰苦,如果稍有差错,就会酿成大祸。那么,在这两场战役中,曹军的重要将领张辽和徐晃,谁的表现更出色呢?

一、合肥之战和襄樊之战的经过。

合肥之战是发生在刘备和孙权湘水之争后的战役。在当时,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夺。最后刘备向孙权妥协,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随后,孙权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了起来,号称有十万之众,向位于淮南的要地合肥发起了进攻。

孙权之所以要向合肥发动进攻,一个原因是曹操当时率领曹军主力攻打汉中,淮南兵力空虚。合肥只有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人率领的七八千人马防守。另一个原因是孙权在选择战略突破口,他在出兵淮南,攻占徐州,和出兵上游,夺取荆州这两个战略方向进行选择。孙权这一次率领全部机动兵力攻打合肥,就是想做一次最大的努力。

可是在合肥之战中,东吴却遭受了惨败。在这一场战役中,张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孙权刚刚到达,立足未稳的时候,就率领八百壮士给孙权来了个下马威。张辽杀入孙权的营垒,把孙权逼上了高冢自卫。在孙权攻打不下合肥而撤军的时候,张辽又率领部下突袭了孙权,在逍遥津险些生擒了孙权。

这一仗,张辽在东吴威名大震,东吴百姓连吓唬小孩都用张辽的名字。多年之后,张辽生病,孙权还告诫部下,说张辽虽然生病,可是也不能轻视他。

而襄樊之战则是关羽一生中打得最辉煌的一仗。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率领荆州主力出兵襄樊。在这一仗中,关羽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率领的军队不过三万多人,面对曹仁在襄樊的守军七八千人,再加上于禁、庞德率领的三万援军,关羽丝毫不落下风。关羽利用当地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自然气象条件,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的援军。在这个时候,关羽威震华夏,风头一时无二,连曹操都考虑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

徐晃在这个时候只带领了一万新兵,处于战区的防御二线地区,无力和关羽正面交锋。不过徐晃还是想方设法的挡在关羽军队的前面,遮蔽着后方的安全,直到曹操的援军到达。曹操从关中紧急赶回,向徐晃派遣了大批军队,还告诫徐晃,兵力没有集中之前,不得进攻。

徐晃在得到援军后,先是夺回郾城,又在野战中打败关羽,夺取了关羽防守严密的四冢营垒。恰巧关羽得知荆州被东吴袭取,于是率领军队撤退。徐晃获得了襄樊解围战的胜利。

二、合肥之战和襄樊之战对曹魏的危害影响。

如果我们要比较张辽和徐晃在两场战役中的表现,首先就要比较两场防御战对曹魏政权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两场战役中,曹魏都处于不利的形势,如果失利,对曹魏政权都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如果张辽在合肥之战中失利,那么东吴就会控制淮南。接下来孙权就可能会出兵徐州,兵指北方。曹操当时主力在汉中,如果抽调主力回到关东,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一来,大部分徐州就可能会落入孙权之手,对曹魏的影响当然是很不利的。

而徐晃如果不能在襄樊之战中解围,那么襄樊就不可避免的会落入关羽的手中。这对曹魏的影响同样也十分不利。关羽在夺取襄樊之后,他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了。关羽不但得到了从江陵到襄阳之间五百里的纵深地带,而且这个地区三面被汉水和长江环抱,一面背靠群山。还有汉水和长江两条通道可以与蜀中连通。

这样一来,关羽就不会再惧怕曹操和孙权的夹击,进可攻退可守。关羽在荆州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威胁到曹操宛洛的根本重地。这使得曹操如芒刺在背,无法安眠。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对于曹操而言,关羽夺取襄樊的危害远要比孙权夺取合肥的危害大。这是因为双方的兵力、兵种不同而造成的。孙权的东吴军队,一直是以水军见长,这是因为东吴不产战马,无法组建强有力的骑兵部队造成的。这使得他们和曹军交锋,始终无法离开水路的庇护。孙权之所以屡次攻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临近水边,可以利用水军的缘故。后来曹魏将合肥迁移了二十里,离开水边,东吴的进犯就减少了很多。

正如吕蒙和孙权两人计议的一样,就算是东吴夺下了徐州,可由于陆军实力太弱,至少要八九万军队去守卫。即便如此,东吴也不一定能够守住徐州。所以说,就算是当时孙权拿下了合肥,他也不可能再向北方深入多少。在没有水军庇护的地区,东吴的军队随时都会遭到曹魏铁骑的袭击,寸步难行。因此,孙权夺取了淮南也终究会无所作为,对曹魏威胁并不能算很大。

可是关羽夺取襄樊就完全不同了。关羽率领的军队堪称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他的军队,兵种齐全,不但拥有步兵、骑兵,还拥有水军,训练有素。而且关羽拿下襄樊后,就会形成席卷之势,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会给曹操带来灭顶之灾。

关羽的军队在稳固的建立了荆州根据地后,就可以利用北方百姓反抗曹魏统治的机会,向曹魏的腹心地区发动攻击。在当时,北方遍地起义军都打着关羽的旗号,等待关羽的到来。可以说,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十分危急。这使得曹操在褒奖徐晃时说,“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从这里就能够看到,曹操把襄樊之战比成生死存亡的战役。对于张辽的合肥之战,曹操却没有这种评价。从这方面来看,襄樊之战对曹魏造成的危害要远比合肥之战大得多。

三、进攻方对战役的态度差异。

孙权在合肥之战中,率领十万人马,却打不下张辽等人率领七八千人守卫的合肥。虽然说有张辽作战勇敢的原因,孙权对战役的态度也决定了战役的成败。当时,孙权对于合肥的攻击,态度是一种试探的态度,并没有坚决要夺取合肥。

孙权是想趁着曹操率领主力攻打汉中的机会,率领军队对合肥进行一次突袭。他率领那么多人马,就是想依靠人多势众来吓唬曹军,想不经过激烈的战斗就占领合肥。同时,孙权在北进徐州和西进荆州的战略方向上犹豫不定,还想通过这一次进攻,试探一下曹军在淮南的虚实,好为下一步选择战略进攻方向做依据。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对合肥的进攻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进攻。孙权并不想为此消耗自己的实力,影响自己下一步的战略行动。因此,孙权的军队在这一次战役中束手束脚,根本就看不到一点积极的行动。相反,窥破了孙权动机的张辽率领的军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法,给了孙权意想不到的打击。孙权见势不妙就马上撤退了,虽然在撤退中遭到张辽的袭击,不过也有惊无险。从这方面来说,张辽在合肥战役中遭受的压力是比较小的。

而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对曹魏的态度跟孙权完全不同。关羽在刚开始对襄樊的作战,可能是抱着和孙权一样的态度,那就是对襄樊进行袭击,然后依据具体情况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可是,随着战役的继续,关羽的态度慢慢产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关羽发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作战如果能够成功,即便是蜀中不做配合,自己也可以独力进行北伐。这个机会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表露得更加明显。当时曹魏的统治危急到了何等地步,如满宠所言,曹仁如果从樊城一撤退,洪河以南的地域就必然落入关羽的手中。

而且关羽将军队伸展出去很远,还联络各地反抗曹操统治的军队。如果襄樊之战胜利,关羽就可以趁势北伐。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关羽对于曹魏的态度,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与孙权的态度完全不同。从这一方面来说,徐晃面对的关羽要比张辽面对的孙权难对付的多了。

四、两场防御战的难易程度。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从难易程度来说,肯定是襄樊之战的难度超过了合肥之战。这是因为,从两者进攻方的决心、意志来说,襄樊之战是志在必得,而合肥之战则是浅尝辄止,患得患失。

从进攻方的将领来说,襄樊之战中的关羽是当世名将,他的部下兵种齐全,训练有素。而他面对的徐晃,则是手下新兵居多,士气低落。至于说合肥之战中的孙权,那更是一个笑话。连他的哥哥都说他带兵打仗的能力有限。孙权只是想依仗自己的人多,到合肥捡个便宜。谁知道遇上骁勇善战的张辽,再加上自己手下除了水军外,步兵战斗力有限。所以,孙权在合肥之战中被打得狼狈不堪。

从战役当时的形势来看,合肥之战中,当孙权前来之时,张辽早就严阵以待。曹操早在很久之前就留下作战的策略,抓住了孙权的弱点。张辽依靠自己能征惯战的陆军,打得孙权夺路而逃。

可是在襄樊之战时,徐晃面对的是刚刚获得水淹七军辉煌胜利的关羽军。在当时,整个战区的形势已经遭到破坏,曹军已经失去了严密的防线,剩下的兵力被分割两处,各自为战。在这种危急关头,徐晃能够击败关羽,解除樊城的包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从两场防御战的难易程度来看,徐晃的襄樊之战远远超过了张辽的合肥之战。

结语:

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和合肥之战中,击退关羽的徐晃和击退孙权的张辽,是曹魏力挽狂澜的将领。不过,在对这两场战役进行评估之后,两位中表现最出色的将领非徐晃莫属。

这是因为两个战役的进攻将领的能力,攻击的意志和造成的后果所决定的。张辽面对的孙权作战能力低下,根本就无法和关羽相提并论。而且孙权对合肥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和关羽的拼死必得的攻势也无法比。而合肥丢失与襄樊丢失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些方面比较,张辽击败孙权是比较轻松的。在这一点上,关羽对东吴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十分鄙夷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而徐晃为襄樊解围才是真正的硬仗。因此,如果评价两者在战役中的表现,徐晃的表现要更突出一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仅拿合肥之战和襄樊之战来看。

从重要性来说,徐晃立下的功大于张辽。不是说合肥不重要,而是曹魏丢了合肥他们很快就会拿下来。东吴强于水军,他们控制不住合肥。

当然,曹魏后期开始淮南屯田后,合肥的重要性要大于襄樊,这时候合肥仅仅是个前线阵地。襄樊则不同了,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要是关羽拿下襄樊,曹魏真的可能失去江北控制权(当然关羽不一定能拿下来,打徐晃的时候,关羽大军消耗不少了,曹仁、于禁、庞德,真当关二爷打仗不死人)。

从军事素养来看(仅此两场大仗),徐晃略强于张辽)。

张辽打得是一场偷袭,这里胆气的作用强于谋略。800对10万(孙权大概也就3、5万人,甚至更少),换个人恐怕腿肚子都要打哆嗦了。

张辽靠一路莽过去吗?要真如此,他绝对死定了。他开始于孙权大军刚到修整阶段。孙权也没想到对面居然敢越塔杀人。

他杀了一阵后,在孙权大军组织起来前跑了。这些需要极强的战场嗅觉。早一点,起不到威慑作用,晚一点就回不来了。张辽要是死了,刚才的勇猛无畏就变成他人饭后的笑料了。

说徐晃强于张辽,因为襄樊之战中,徐晃的兵法用的太好,而逍遥津的张辽还是偏于猛。先看《三国志·徐晃传》原文: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翻译过来就是:徐晃假意攻打围头,实际上是打四冢,但关羽救援四冢的时候却被击败了。简单不简单?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于懂兵的人一点都不简单。

其中关键的一点:关羽救援四冢的时候,他给败了。

我们不说关羽多厉害,凭他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功绩,关羽绝不是一般的庸将吧?但他偏偏败了。打仗本来就有胜负,貌似说明不了什么呀。

我们再来看看战后曹操对徐晃的评价:“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曹操奸诈归奸诈,但不可否认是个兵法大家,而且不好说虚话。我来分析这一战的战术。

关羽“围堑鹿角十重”,他建立坚固的营寨,目的是防守而非进攻,意思是你来打我啊!毕竟关羽要的是襄樊,他堵住徐晃就行了。

徐晃呢,救曹仁才是目的,拿下这几个破寨子没一点屁用,但又不能不管——他要是敢深入,信不信关羽立马放过曹仁围了徐晃?

那怎么办?击败关羽!

围头、四冢三方互为“犄角”,关羽为流动“替补”,随时支援,三方组成“铁三角”。徐晃要打围头,把关羽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结果是声东击西打四冢。

眼看四冢要破,关羽去救援,结果发现打四冢还是声东击西,徐晃的目的是把关羽引出来。没了关羽,围头、四冢不过两座死城而已。

看似简单,懂兵事的人绝不会这么认为,这也是老曹为何对徐晃如此评价的原因。

张辽,好比一个人用拳头把人生生揍死。徐晃,好比把人阴死,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死的。所以,外人看来自然张辽更厉害些。

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魏国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张辽排在第一位,徐晃排最后一位,足见张辽要比徐晃厉害,对比一下战绩,也能说明张辽比徐晃更厉害一些。

曹操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西川的刘备慌了,怕曹操得陇望蜀,攻打西川,于是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许诺把江夏,长沙,贵阳三郡交给东吴,换取东吴孙权发兵攻打合肥,逼曹操从汉中退兵,减轻西蜀的压力。孙权一面派鲁肃去收取三郡,一面自己亲率兵马来攻打合肥,

孙权亲征合肥,阵容强大,带领的都是精兵强将,点齐人马十万(不愧叫做孙十万),随军出征的江东十二虎臣有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位,还有后来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当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将领了。

张辽守合肥的只有七千人,两员副将是曹操亲信大将李典,乐进,因为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后来投降的曹操,所以两人对张辽不服气,经常给张辽摆点难题。孙权大兵压境,以七千对十万,敌众我寡,按一般思维方式,敌强我弱,就应该坚守,不出去迎战,可张辽分析了形势,认为守不是上策,敌人强大会很骄横,认为我们不敢和他打,行军途中就会大意,我军出城拼杀,到可以出奇制胜,打个胜仗,搓一搓敌人的锐气,然后在回来守城更为有利。李典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乐进见李典不同意,他也默不作声,张辽激动得说:“你们两个都有私心,不为公事着想,那我自己出城迎敌,决一死战,你们在家里看着办吧。”李典见张辽这样豪气冲天,深受感动,也慨然说道:“将军如此,我愿意听从指挥,”乐进见李典这样,也决定全力配合张辽,三人同仇敌忾,决心好好和孙权打一场。

张辽安排李典在逍遥津北边埋伏,等东吴兵过来后,把小师桥拆断,切断孙权的退路,李典奉命率兵出发了。

第二天,甘宁,吕蒙率前军望合肥杀来,走不远就碰到了乐进,乐进诈败而走,引诱吕蒙,甘宁随后追赶,孙权听说吕蒙,甘宁得胜,也率军随后杀来,刚到逍遥津,埋伏在这里的张辽,李典一左一右杀了过来,孙权身边只有凌统率领的三百人马,哪挡得住张辽,李典。吕蒙,甘宁来不及回援,孙权被杀得狼狈不堪,逃到小师桥,桥已经被李典拆断了,张辽这一仗就盯着孙权,在后边紧追不舍,眼看孙权就要做张辽的俘虏了。幸好牙将谷利给孙权提了个醒,让孙权先退后,然后纵马飞过了小师桥,才算逃过一劫。这一战把江东杀的人人害怕,一听到张辽的名字,小孩吓得晚上都不敢啼哭。

这一战,张辽用七千人打败了孙权十万大军,使吴军损失过半,张辽的战术安排十分合理,堪称经典之战。

徐晃经典之战是大战沔水,打败了威震华夏的蜀国名将关羽,但这一战关羽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关羽失败,徐晃只是起了一定作用

1:关羽的荆州军团是孤军作战,没有援军。表面上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实际上已经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了。从大的方面说,关羽是和曹魏,东吴两大集团作战,小的方面徐晃作为援军,后边还有曹操率领的大军做后盾,樊城里还有曹仁的守军,

关羽大战徐晃,忽然四面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的曹仁听报救兵到了,带领兵马杀出城来,两面夹击,关羽的荆州兵大乱,可以看出关羽是败给了徐晃和曹仁的夹攻,败退的路上又接到荆州被吕蒙占领的消息,丢了老家,彻底失去了和曹魏作战的能力,徐晃只是打败关羽的其中一个因素。

2:关羽兵力不足,关羽水淹七军后又来攻打樊城,他感到凭自己这点人马很难打下樊城,荆州方面怕东吴趁机攻打,也不敢调兵前来增援,得知吕蒙生病,陆逊代替了大都督职务,又向关羽示弱,关羽觉得荆州暂时安全,才又从荆州调来一些人马增援前线,但一个荆州人马有限,曹魏又派徐晃来增援,后边还有曹操亲率的大军,所以这一仗关羽从兵马数量上来讲,打下去必败。

以上可以看出,关羽战樊城,战略上就处于劣势地位,徐晃能打败关羽,是以强胜弱。

总结:张辽打败孙权是以弱胜强,徐晃打败关羽是以强胜弱,所以张辽比徐晃更厉害一些。

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曹操手下的外姓将领,要说谁最厉害,那必须得从五子良将之中做比较了。而说到五子良将,则必须得说到这二人的战绩,他们其中一人曾大败关羽,另一人则曾大败孙权。那么这二人之间,到底谁更厉害呢?

大败关羽

说起大败关羽之人,则是徐晃了。襄樊之战时,关羽率军进攻樊城,打得曹魏名将曹仁不敢出战,只能坚守待援。而樊城也是曹魏的一个坚固据点,不可能轻易放弃的。于是曹操命于禁率军大军前来解围,结果当时大雨连天,关羽巧妙地利用了暴涨的江水,直接挖开河堤,水淹七军。曹魏名将于禁最终败于关羽之手,选择了投降关羽,晚节不保。

而于禁的兵败,更是震动了整个曹魏,因为他手下率领的这支军队,是当时曹操能拿得出手的最精锐的部队了。这支军队一灭,他就只能抽掉各地的驻防军或者新兵前来,影响颇大。不过,即便如此,曹操也不愿意放弃樊城,反而是让徐晃和张辽各自派兵前来解围。徐晃到来后,很快的就对关羽军队发动了进攻,并一度占据优势,击败了关羽。后来,由于荆州被袭,关羽再也无暇顾及樊城前线,选择了撤退。而徐晃也成功解了樊城之围!

大败孙权

而说到大败孙权的这位,大家肯定非常熟悉,这人就是张辽!当时的情况是曹操率领大军前去进攻汉中,只给合肥留了数千守军。而孙权见曹军主力都在汉中作战,便决定夺下合肥。于是孙权率领了十万兵马前来,这可吓坏了合肥曹军,是个正常人的想法都会认为打不赢吴军,守不住城池。眼见曹军士气越来越低落,很难守住城池,张辽决定冒险一搏,带领八百敢死队冲击吴军中军大营!

而事实证明,张辽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局面。张辽率军直接打破了孙权中军,斩敌颇多。而且还安然返回,振奋了城内守军的军心。大家见张辽仅凭八百人就可以把吴军杀得溃败,再也没有当初的恐惧心理了。

就这样,在一片高昂的士气中,张辽顺利守住了合肥。孙权苦攻十余天,没有实质性战果,只能率军撤退,而就在吴军撤退途中,张辽又果断的率军出击,大败吴军,还差点活捉了孙权!此一战之后,张辽名震天下,更是因此被后人评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那么徐晃和张辽究竟谁更厉害呢?

武功

从武功上来看,徐晃对阵的超级猛将明显要多于张辽,而且他还曾和许褚打了个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而张辽取得的最好战绩则是和夏侯惇、张郃战平,并没有和许褚这种超级猛将战平的例子。再说战场厮杀记录,徐晃曾厮杀22次,获胜12次,而张辽厮杀12场,获胜了4场。从这两方面比较来看,在个人武力方面,徐晃是要胜于张辽的。不过两人的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为一流猛将,两人交手,三十回合内应该是分不出胜负的。

统兵能力

徐晃在曹魏的地位有点尴尬,虽然他投降曹操比较早,曹操对他也还是不错,但是他很少有独立统军的机会,大多数时候都在人家手下做大将。唯一一次独立统兵就是在襄樊之战中对阵关羽了,虽然此战他击败了关羽,但也有几点值得说一下。

首先关羽并没有合兵一处,而是分兵包围襄阳和樊城,还在各处扎营驻军,所以徐晃击败的关羽军队只是其中一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击败关羽全部军队。其次,关羽撤退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与徐晃交战不利,而是因为老巢荆州被袭击,他不得不后撤。

而张辽在合肥击败孙权这一次,那可是面对了东吴的优势兵力的,其难度其实比徐晃这一次更大,数千对阵十万,不可想象。面对孙权的优势兵力,张辽主动出击,其实并不仅是勇猛的体现,也是富有谋略的表现。

因为当时的合肥守军其实已经被吴军给吓住了,兵无战心,张辽正是想通过这么一场大胜来聚拢军心,军心一散,合肥无论如何也守不住!此战以后,张辽更是长期驻守合肥,使得孙权未能迈过合肥一步,不断的在给张辽刷战绩,助其成为一代名将,闪耀古今。

从统兵能力上来看,张辽是要比徐晃更厉害的。

结语

综合来看,个人武力上,徐晃更强,而统兵能力上,张辽则更胜一筹。整体实力算下来,张辽要更厉害一点,毕竟两军交战,主要还是要看统兵指挥!你觉得呢?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曹操的两员大将,徐晃大败关羽,张辽大败孙权,两人谁更厉害?

题主小姐姐的网名注明是“说历史”,那就不说演义中大将间拿着大刀对砍的事,好好说历史。

张辽与徐晃,都是现在被称为曹操“五子良将”的成员,这个“五子良将”的称谓,来自《三国志•魏书》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列作传,并称“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虽是并列作传,可史家自有其严谨的一面,青史是要流传千古的,每个史官有其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从陈寿的排序中,自有其规模,张辽列“五子良将”之首,而徐晃列“五子良将”之末,至少在史家的标准中,张辽是高于徐晃的。

张辽的高光巅峰之战,在于与东吴的合肥之战,张辽以800猛士,突击孙权大营,直杀到孙权麾下,令孙权转身逃窜。后以7千人马,破孙权十万之兵,令江东小心“闻名止啼”。之后常镇魏吴边境,屡败东吴,使孙权始终无法北上。

徐晃的高光时刻,是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并且击败了曹操所派第一路援军于禁后,作为第二路援军,打败了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至关羽败走麦城,最终为东吴所擒,身首异处。

仅从两人的“高光”战役看,张辽还是比徐晃强。张辽逍遥津之战,对的是东吴君主孙权,主公亲征必是精锐尽出,而且双方兵力悬殊。在此情况下,张辽没有据城坚守待援,而是主动出击,这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的,从战果看,张辽还真是以少胜多,还差点捉了孙权。

徐晃对关羽时,虽关羽刚获大胜,但襄樊城下已经打了数月,关羽已是疲惫之师,而徐晃知道已方还有援军源源而至,襄樊城内尚有曹仁军可随时策应,徐晃的心态是很稳的,关羽则惴惴不安,可以说是必败之局了。徐晃的作战难度,远低于张辽的合肥之战。

张辽早是单独领兵之将,辽东还有斩匈奴单于蹋顿的战绩。徐晃多是随曹操参与的重大战役,听命令完成自己任务就行,压力小了很多。

结论:张辽强过徐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