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读书人最舒服的一个朝代,肯定就是宋朝了。因为宋朝重文轻武,读书人的地位永远都比练武之人要高。

所以说整个国家的权力,其实也都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武将们全部都要听从文臣的调遣。而且武将一直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中,大将军狄青就被文人们给活活吓死了。

重文轻武的思想之下,宋朝的综合国力的确得到了提升,可是宋朝的军队却不会打仗了。因此跟大辽打失败,跟西夏打还是失败,甚至连小小的大理,宋朝都不敢招惹。

这种窝囊的形象,不得不说,就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所导致的。宋真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去读书,希望能够高中进士。没什么人愿意去练武了,那玩意儿多辛苦啊。

宋太宗为了好名声,搞起了科举扩招。

宋朝以前,其实大家对科举制度是比较冷淡的。纵观整个唐朝,每届科举入士的人其实也就十几二十个人。

唐朝包括五代时期,要想做官,其实要么就是通过家里的关系,要么就是通过军功。想要从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后,其实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变,他还是只录取几十个人,显然读书人的地位在宋朝初年并没有得到改变。

那么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事情要从赵光义这边说起。赵光义斧声烛影,从哥哥赵匡胤那里夺取了皇位,此后他的俩侄儿和弟弟又离奇去世了,因此他的皇位就很稳了。

可是与此同时,赵光义的名声就很不好,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和侄儿上位的。在古代读书人的一张嘴,那就是舆论导向。

那么该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赵光义必须要想办法笼络读书人才行,因此他决定扩招,每一届的科举都能录取几百号人。

这么一来读书人可就开心了,这好皇帝到哪里去找?因此读书人们纷纷夸赞起了宋太宗赵光义,至于斧声烛影的事情,大家也不愿意做过多宣传了。

读书热,也就是在宋太宗手里得到了发展。等到了宋真宗时期,他总不能说比自己的老爹混的差吧?因此他也搞扩招,此后进士录取的人数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冗官的现象。

啥是冗官呢?也就是考上的进士太多,可没那么多工作单位可以供他们安排的,因此他们只能成为候补队员。

这就有点类似过去的大学生包分配,后来的大学生勉强能找到对口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都跑去工地了能找份工作就不错了一样,宋朝的进士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因此宋朝出现了大量进士,他们虽然有考上功名的身份,但是却只能坐着冷板凳,等待着上级的安排。

宋朝皇帝表示,刑不上大夫。

在宋朝皇帝看来,读书人那都是国家的人才。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又没有造反的实力,这正是封建统治者们最喜欢的臣子。

想要用臣子的时候,可以随时重用,不想用了,那就一脚踹开,他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主动权都掌握在宋朝皇帝们手里。

可是读书人也知道为自己争取权益啊,如果真的这么不堪入目的话,那么肯定还是有大量人不愿意去读书。

因此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在位自己争取一定的权益,尤其是到了宋朝,读书人们将刑不上大夫作为了自己的免死金牌一般。

只要在朝中做官的读书人,即使犯了罪,那也不能轻易就上刑,毕竟人家都是读书人。这也就成了宋朝约定俗成的一种办法。

尤其是在苏轼的乌台诗案中,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了这个原则。当时苏轼的诗词里,被奸人挑刺儿找了点造反的证据,因此苏轼被打入了死牢。

可是因为苏轼是士大夫,因此不能对他用刑。在朋友们和兄弟苏辙的多方营救之下,苏轼这才捡回一条命,还真没有对他动刑。

读书人是舒服了,可是国家战斗力却弱爆了。

读书人在宋朝达到了各自的人生巅峰,他们在朝中可以直言不讳地向皇帝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地方上又能够节制各路军队,成为正儿八经的实权人物。

因此整个宋朝都被文人所操控,那么优秀的武将自然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可以说武将都不敢说话,不敢表达异议。

为什么?因为他们但凡表达了异议,那文官们就可能因为讨厌这个武将,从而选择上书弹劾这个武将,皇帝肯定是更加信任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从而对武将产生怀疑。

长此以往,这军中的武将们也都过得唯唯诺诺,失去了核心战斗力。他们也不敢跟文人顶嘴,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要打仗的时候,文人都往后撤,让武将冲在最前面。平日里唯唯诺诺的武将,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所以说宋朝打仗的能力,真的是弱爆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皇帝甚至要扩招兵马,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其实他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就出现了冗兵的情况。

总结:过分极端,永远不是一件好事。

都说宋朝的经济水平高度发达,这是读书人的功劳。可是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没有先进的生产力,究竟能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专家们实在是夸张了。宋朝的经济好是真的好,但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发达,依旧是很落后的小农经济,很难有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重用读书人的恶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宋朝军队战斗力不足,不光被大辽、西夏欺负,被后来的大金也欺负,后来又被蒙古欺负,总之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参考资料:《宋史》

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我赞同宋朝确实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这种说法,对国力不怎样这种说法不认同,宋朝的国力也很强。

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这个时代满足了读书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宋朝,无论是北宋南宋,总体上都是重文轻武,文臣在朝廷上占据主导地位。皇帝提倡武将读书,大力提倡诱导读书。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由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入簇。娶恨无良谋,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朝以前,政府官员的选拔主要是继承和选举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占有优势的人才有可能被征召,普通读书人想都不用想。隋唐的科举,录取名额少,每次只录取十多个人,科举还不是主要的录用官员的方式。

宋朝实行科举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科举考试扩大了录取名额,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1000多人。改革了考试形式,让考试更加公平。读书好的人可以中进士,做官,甚至做宰相。即使读书不好,多次考不中,朝廷可以恩赐小官。即便什么官没做上,还可以到官府做吏,社会地位经济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教育空前大发展,学校普及、文化的普及乃至学术空气的浓厚,整个社会都重视读书人。宋朝时,出现了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

宋朝经济繁荣,各阶层生活条件改善。读书人也可以经商,这些为读书人读书创造了条件。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降低了读书成本,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读书人良好的条件,说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完全正确。

国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宋朝军事实力比较强,其他方面非常繁荣,宋朝的综合国力很强大。

宋朝政府有效地消除了藩镇割据,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中央政令的畅通。

军事上,能够同辽、西夏、金对峙多年,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几年灭掉一个国家的情况下,南宋坚持了40年,足以证明宋朝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强大的。

经济上,宋朝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繁荣,有夜市出现。宋朝的财政收入在历史上很高,生产关系进步了,由租佃制代替了“部曲佃客制”,农民多了一点自由,积极性提高。

人口突破一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增多,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手工业发展繁荣,陶瓷、丝绸、冶炼等行业产量增加、技术先进。

宋朝海外贸易繁盛,交易商品已经发展到民用品,同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世界都有往来。

科技方面,较前代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宋代的纸价格便宜,普遍盛行;火药和雕版宋代广泛应用;发明胶泥活字、指南针。

宋代文化也高度发展起来,教育空前发达,传统的、新创的文化不但能够保存下来,还能广泛传播,海外诸国也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辽、金对宋朝充满了羡慕,学习宋朝文化。教育从发达地区向偏远地区普及,有了儿童启蒙教材,建立了小学性质的学堂。有文化知识的人口增加。宋代文化独具特色,典章制度给后世深远影响。

从各个角度看,宋朝的综合国力很强。

宋朝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综合国力也很强。

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这个说法我赞同,但对于“宋朝国力不怎么样”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同。

追溯历史,宋朝脱胎于武人掠政的困境。因此在开国之初,宋太祖不想历史悲剧重演,同时为了巩固政权,特意防范武将,并且确立了文人治国的战略。

这样做可以有效的削弱藩镇,强化中央集权。而与此同时,因为依靠文人集团,帝王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所以皇权受到制约。文官集团的壮大,使文化日益昌盛,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活跃于这个时期。因为,当时个人的文化水平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

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在经济上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历史教授杨渭先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当时的宋朝商业发达,集市、店铺生意兴隆,民间贸易也兴盛起来。而且为了能够适应商业贸易发展,还决定把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也就是交子。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国家。”

并且,在宋朝时期科技也是突飞猛进,主要体现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梦溪笔谈》这本书也是在这个这个时期诞生的,里面包含了数学、物理、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物质丰盈,文化昌盛。由此足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国力还是很强的!

我是@析木君,感谢您的阅读,也期待讨论!

备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此言差矣,宋朝时期应该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军事实力较差一些,但综合国力却不遑多让!重文轻武抑制了军事上的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天下,但也因此忌惮武将专权,于是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分散集中自身。将领地位相比文官要低很多,并且阶段性的轮换戍守,再加上冗兵冗官的国家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对外战争败多胜少!

文化发展,文学顶坛到达顶峰!

朝廷政策的支持与宣扬,从宋太祖时期,则要求不得杀害文人墨客!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带动了当时生活节奏的大变化!

儒家学术的发展!唐宋八大家宋朝便占据六位之数!

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种植经济作物,引进占城稻,种植棉花,桑麻,养蚕!

手工业生产的进步,造瓷业在当时比较突出,以江西景德镇,官窑,汝窑尤为突出!

造船业位居世界领先位置!并且指南针也开始用于航海!

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等的出现,带动了宋朝经济的大发展!

结语: 宋朝国土虽是历朝历代最少,但并不妨碍他生产技术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战争的失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意志力,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其综合国力也是不遑多让的!

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宋朝读书就是舒服!宋朝不以言论治罪,会念两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就高人一等了。一不小心考个进士,就国家包分配工作,自己不太作,就可以混吃等死提前拿着养老金。再一不小心混成朝廷中流砥柱,你都可以扯着膀子,唾沫横飞拉着天子就事论事,映像深刻的就属包拯和寇准两个人了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俗语诗句,都出现在宋朝。

宋朝以兵变立国,却以优待文人大臣闻名于世。宋太祖赵匡胤给继承者们立下三条禁令,第二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等于是给文人大臣发了一块免死金牌。

文人大臣能够积极参政议政,以至于“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清朝那种大臣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噤若寒蝉的情况,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却在宋朝达到了兴盛阶段。在隋唐时,进士的录取率很低,录取数量很少,而且就算考上了进士,也未必一定能当官,还要经过吏部选拔。到了宋朝,朝廷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22年,总共录取了近1万名进士,而唐朝总共才录取6000多名进士。宋朝取消了吏部选拔,所增加的殿试自宋仁宗后就不再进行淘汰,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就有官当。

  评价一个王朝的国力,需要从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指标来综合衡量。

  一、宋朝经济富庶繁

 哪怕以最严苛的眼光来审视宋朝,也必须承认,宋朝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发展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宋朝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唐朝,江南地区亩产稻米可达2至3石,最高达到4石,唐朝亩产粮食约1.5石。宋朝商业繁荣举世闻名,是中国古代王朝唯一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清朝直到光绪时期才达到这一水平。宋朝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与58个国家通商,决不搞“闭关锁国”那一套。

  正因为经济发展得太好,宋朝的统治者非常不情愿打仗,宁愿花点钱,买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

 二, 宋朝素有“弱宋”之称,指的是军事力量比较差。

  其实,宋朝的军事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差。在宋朝立国之初,从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以“假道灭虢”的方略南下平定湖北、湖南,到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路大军北伐辽国,宋朝一直处于对外扩张的阶段,先后灭掉了南平、楚、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这一阶段,宋朝军事是一流水平。

  在那以后,宋朝面对辽国、金国、蒙古等强大的敌人,基本上处于防御状态,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被动挨打”了。不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蒙古铁骑打遍天下无敌手,欧洲人有深刻体会),宋朝生不逢时而已。

当然,宋的军事实力也不至于太过不堪。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互有胜负。与金的战争中,北宋被金攻灭,南宋时期北伐抗金极大消耗了金朝的国力,最后联合蒙元消灭金朝。面对席卷世界的蒙元,南宋抵抗了45年之久,是蒙元对一个国家最长久的战争。

三、宋朝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被称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有一半是在宋朝发明的(印刷术和指南针)。同时,宋朝将造纸术和火药进行了改进后,运用于更大范围内。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沈括,写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杨忠辅创制的历法《统天历》,精确度极高,比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

四、人口超过1亿

人口数量是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毕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宋朝人口因为经济发展、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数量。根据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记载,宋朝人口在1124年进入峰值,全国为2340万户、12600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超过1亿(唐朝人口在天宝年间达到峰值,为1540万户、8050万人)。

五、文化繁荣昌盛

  政治的开明,造成了文化的昌盛。宋朝文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米芾、蔡襄、程颐、程颢、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范仲淹、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司马光、柳永、姜夔、秦观、晏殊、辛弃疾……如果篇幅允许,我们可以排出一张很长的单子

都说宋朝是读书人最舒服的时代。国力其实并不怎样。大家怎样看?

两宋在历史上是一个话题性很高的朝代,既因为其繁盛程度,也因为其屈辱的外交。

那么,既然常打败仗,那宋朝的国力是不是很弱?既然武力不行,那不用上战场的读书人是不是生活得比较舒适?

其实不是,两宋的国力并不弱,而读书人的生活状态甚至要比武人更糟糕。

两宋国力:压迫下的畸形状态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在大的趋势下,后来的时代在各项实力上往往是要超出之前时代很多的。

比如秦汉之时肯定要比先秦更为发达,而唐朝又会比秦汉更为强大。同样的道理,如果要做纵向比较的话,两宋的国力肯定是要超过汉唐的。

而造成两宋国力衰弱假象的根由在于,这些朝代面临的对手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中原王朝面临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什么样的实力。

在先秦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一盘散沙,它们多被称为“匈奴”,但内部还没有统一,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支,比如猃狁、山戎、荤(xūn)粥(yù)、义渠等等,这样的部族有上百支。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国、齐国、秦国等等诸侯能凭一隅之力就将其抵御甚至屠灭。

而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也完成了统一,建立的是奴隶制王朝,而中原地区此时是秦始皇刚刚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文明进程和国力积累的差异让秦始皇将匈奴远逐国境。

到了汉代,中原地区经过五百年春秋战国之后,又经历了楚汉之间四年战火,这才使得再次完成统一的匈奴压迫了汉朝七十余年。

再之后的晋室南渡、南北朝战火,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吸纳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无论是制度还是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

而两宋面对的辽国、金国以及蒙古,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得以崛起。

也就是说,两宋所面临的对手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匈奴等部族与之后的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而在横向上比较,两宋在战力上或许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在文明的先进程度以及经济、科技上来说,是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的。

无论是金国占领北方,还是蒙古灭亡南宋,都大量吸纳中原王朝先进文明。

而两宋虽然长期处于压迫之下,被迫缴纳“岁币”,但国内经济依然繁盛,从这个情况也能知道,宋朝的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

在这样的压迫下,宋朝国祚延续三百余年,可见其国力其实并不弱,只不过战力不足而已。

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灰暗

曾经有一些人说,如果能穿越回古代的一个王朝,会选择宋朝,因为此时的人们生活比较便捷,尤其是文人,其精神世界非常充足。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两宋文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对于环境的绝望。

在封建时代里,似乎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有两宋这般敏锐。

从宋代文学发展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两宋文人的焦虑。

在主流的“诗文”领域里,宋代人已经失去了唐人开阔的气象,转而对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开发,并且开始追逐“理趣”。

同样写“庐山”,李白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苏轼却说“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变为对内心世界的求索。

而在此之前的时代里,只有当外部的环境“恶劣”到让人失望的时候,才会转而开发精神园地,比如屈原,比如两晋名士,再比如陶渊明。

而两宋时代,新体诗刚刚在唐朝成熟起来,正应该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选择了内敛,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即文人对于这个时代有焦虑感,进而产生了逃避意识。

而从非主流文学来说,词曲、话本的盛行,充满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意象。

“词”这种娱乐文体在宋代变得非常流行,而伤春悲秋、男女离情等等话题被长时间歌咏,甚至出现了如柳永、周邦彦等专职填词的文人。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朝代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在两宋的社会里,读书人的精神被大量消耗在“游戏”、“娱乐”等方面,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没有好处。

这些文学的繁盛,恰恰说明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人内心非常的压抑,他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比较快乐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积郁下来的情绪。

这种发泄可能是突然想通了世理,这叫理趣;也可能是夸张地描述一次欢饮,这是放纵;也有可能是专注于自己对自己的开导,这叫豁达……

总之,有宋一代里,真正像之前唐朝那样期待着建功立业的作品是十分少见的,辛弃疾的高歌就显得尤为突兀。

那么两宋时期多的是什么呢?对现实的抨击而无建设性意义,对现状感到不满却无投笔的志向,纠结于男女悲欢、离别愁绪,感慨于自己的不幸经历……

似乎这个时代的人们特别好抱怨,但却没有改变的问题的能力,这固然是大环境所造成的,但却也反映出读书人心中对于现实的畏惧感。

换言之,这个时代里的读书人头上都悬着一柄利剑,在这样的压迫下逐渐由恐慌变得愤世嫉俗,最后又变得麻木……

所以,两宋虽然繁盛,生活虽然便捷,国力虽然雄厚,但读书人的阶层却对这个时代异常地失望、恐惧,甚至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片惶恐之中。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