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韩国人吗?
张良的确是韩国人,但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有天壤之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说张良这样的人,不可能被韩国棒子们给抢走的。
战国时期的韩国,原先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部分,赵魏韩三家分晋以后,韩康子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成为了新的诸侯,建立了韩国。
韩国大致的范围,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地区加上山西省的东南部地区。同时被秦国、楚国、魏国以及赵国等强大的诸侯国包围着,所以很难有生存空间。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了韩国。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而张良正是这次灭国之战的亲历者。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张良家族在韩国的地位实在是有点高,他的爷爷张开地在韩国连续担任三朝宰相,他的父亲张平也曾经担任韩国两朝的宰相。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
到了张良长大以后,本来也是有机会成为韩国宰相的。可惜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开始了灭国战争,韩国迅速衰败灭亡,使得张良失去了与爷爷、父亲并肩的机会。
韩国被灭了,那么他们的家族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荣耀。张良只能是四处逃窜,寻找报仇的机会,毕竟国仇家恨都逼着张良要灭了秦国。
为了报复秦国,张良将所有家产散尽,找了一票武功比较高的人,想要刺杀秦始皇。其中有一个大力士,张良为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60公斤的大铁锤,想要趁着秦始皇东巡的时候,用这个大铁锤砸烂秦始皇的马车。
我们需要理解张良的耿直和鲁莽,毕竟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而且刚刚经历了亡国之痛。他要是普通百姓也就算了,可他们家却世代都是贵族,这口气哪里顺得下去?
刺杀秦始皇失败,张良再次浪迹天涯。张良事先摸清楚了秦始皇东巡的路线图,按照当时秦朝的规定,秦始皇所乘坐的是天子六驾,也就是六匹马拉的车,其他大臣只能坐四匹马拉的车。
这样一来,目标就非常好确定了。只要让大力士把大铁锤扔向天子六驾,那么就能够将秦始皇给击杀了。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
不过普通人要是这么容易就掌握秦始皇的踪迹,那秦始皇可能早就被暗杀一万次了。上次荆州暗杀他的事情他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此后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当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了阳武县的时候,张良带着大力士来到古博浪沙这个必经之地埋伏着,等到秦始皇的车队经过这里的时候,张良傻眼了,没有天子六驾,全部都是四匹马拉车。
无奈之下,张良只好选定了中间最豪华的那一辆。大力士带着60公斤的大铁锤就冲了过去,一眨眼功夫就把那辆车给砸了个粉碎,坐车的人也被砸死了。
很可惜这里面坐着的不是秦始皇,秦始皇多贼啊,这么容易就被刺杀了,他还怎么在江湖上混?所以他每次出行都是各种换马车坐,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一辆马车里。
计划失败后,张良也不管大力士了,自己跑路了。张良刺秦是希望给自己的母国韩国报仇雪恨,可惜秦始皇没那么容易被杀。
张良帮助韩王成复国。张良再次浪迹天涯后,得到了黄石公的真传,学习了一套太公兵法,成为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物。
张良想要帮助韩国复国的心思,从来没有断绝过。眼看着项梁和项羽不仅恢复了楚国,而且辅佐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了楚王。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
张良心里也着急,他找到了韩王的后人横阳君成,希望将他立为韩王。由于张良和项梁早在下邳的时候就有交情,所以项梁便大力支持这件事,韩王成恢复韩国的事情也就有了着落,张良对恢复韩国有大功劳,所以被任命为司徒,相当于韩国的丞相。
此后张良一直跟随韩王成,帮助韩王成夺回了大量韩国的土地。可惜由于韩王成的实力始终不够,所以与秦国处于拉锯战之中,始终没有较大的成绩。
- 楚怀王与诸侯商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刘邦带着军队前往颍川,在这里刘邦终于见到了张良,并且与韩王成的军队会合了。
- 此后张良便跟随刘邦一起征讨秦国,张良也帮助刘邦赶在项羽前面,进入了关中。又在此后的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躲过一劫。
- 等到项羽大封诸侯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前往蜀中。而张良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之地后,离开了刘邦,继续给韩王成效力。
按道理张良和刘邦的缘分就这么走到尽头了,可是项羽这个时候估计脑子被驴给踢了,他在彭城诛杀了韩王成,使得张良复国任相的理想再次破灭,不得已之下,张良再次投靠了刘邦。等于说张良是项羽主动推给刘邦的。
总结:此后项羽和刘邦都立过韩王。韩王成死后,张良直接被推到了刘邦那里,可是他对韩国还有没有依恋呢?当然是有的。这个时候项羽将郑昌立为韩王,也就是韩王昌。
韩国前太尉信在刘邦的支持下,带领大军击败韩王昌以后,被刘邦任命为韩王,也就是韩王信。可是我们要知道,张良和韩王信过去都是辅佐韩王成的人,两人应该是平起平坐的。
因此张良并没有回到韩国辅佐韩王信,而是继续跟着刘邦,毕竟跟着刘邦更有前途。结果韩王信背叛了刘邦,投靠了匈奴,不得已之下,刘邦只好带兵灭了韩国。自此,张良的复国希望彻底破灭,从此绝口不提恢复韩国的梦想。
参考资料:《史记》
张良是韩国人吗?
隆重声明:张良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而非现在朝鲜半岛的韩国。特此声明。以免被韩国申遗争了去。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留候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具体张良是韩国什么地方的人,《后汉书》说:“张良出于城父”。
据学者考证,城父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春秋时期,楚太子建的城父邑,城在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韩灭郑,成为韩地,称为西城父。
楚国后来又把陈地的夷改为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一说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这就是第二个城父,称为东城父。
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所以张良的故乡应该是在韩国区域的宝丰县一带。
也就是说,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今宝丰县一带)人,他的祖父张开地,做过三代韩国君主的丞相。父亲张平,做过两任韩国国王的丞相。在悼惠王二十三年(前
250),张良的父亲去世。过了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大约20多岁,相貌瘦弱而眉清目秀,就如同美貌的女子一般。然而,在这柔美的躯体中,却有着侠肝义肠,剑胆琴心。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可见还是个大家族,富有家产。张良的弟弟死了,张良也不实行厚葬。张良很有责任心,认为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韩国报仇。
于是张良游学到淮阳,学习礼法,后又变卖家产,携带财宝来到辽东,面见仓海君,一个少数民族秽人所建国家——秽国的君主之号。秽国曾在朝鲜建国,汉武帝时携带全国28万人口投降汉朝,武帝设仓海郡(即沧海郡),故司马迁作《史记》时,以仓海君称呼秽国君主。
张良见到仓海君后,可能是仓海君向他推荐了一位大力士。于是,张良为大力士定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带着大力士回到内地。打探到秦始皇东巡行踪,在古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埋伏下来,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古博浪沙时,张良指挥大力士,轮动飞锤,大飞锤带着风声砸向秦始皇的六马辇车,把辇车砸了个粉碎。只可惜,秦始皇没有被砸死,他为了防范刺客,准备了两辆马车,他坐在另一辆马车上,逃过一劫。张良隐姓埋名逃避追捕。在下邳巧遇黄石公,获赠韬略兵书。陈胜起义后,张良参加了起义军,向项羽进言,封赐韩国宗室韩成为韩王,由张良辅佐韩王成。韩王成被项羽杀后,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张良唯一与韩国朝鲜有联系的,就是曾游历到沧海,面见仓海君,获得大力士。但不久就离开朝鲜,回到内地,实施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张良是韩国人吗?
不是,张良不吃泡菜。
张良是韩国人吗?
所有的中国名人都是韩国人,因为郭德纲说:“中国发明了韩国人”。
张良是韩国人吗?
张良不仅仅是韩国人,还是韩国的高层,贵族,张良的先辈历任韩国五任国相。
张良的祖父张开地还是韩国三朝宰相,张良的父亲张平也是二朝国相。到张良时,韩国已经彻底没落了,张良也就没了继承的机会。
要是韩国没灭亡,张良基本也就是下一任国相了。没了显赫的荣耀地位,张良当然要反秦,要宰了秦始皇这个家伙,所以张良就刺杀秦始皇。
对于反秦,推翻秦朝,张良当然也是不留余力啊。反秦的同时,张良也不忘复韩,只可惜呀,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还是没能打开局面。
张良没能复韩,最后只能当了汉朝人。
如果现在的韩国敢说张良是“韩国人”,那我们可要说韩国是中国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