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明年是双春年,俗语“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今天是12月20日,马上就进入2020年了。但是今年很奇怪,眼看到冬至了现在的冬天还是暖洋洋的,丝毫没有大冻的迹象。难道这农村俗语又说准了,今年又是暖冬吗?而明年又是双春年,农村俗语:“双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是好还是坏呢?李子来回答。
什么是“双春年”
所谓双春年,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年当中有两次立春,因此被人们称为“双春年”。但是这“双春年”也是凭空而来的,这是古人们为了解决时间差的问题,以增设闰月才导致的这一年出现的“双春年”。因此来推算,每19年中就会有7年“双春”,有7年“无春”。而我刚才看了一下明年的老黄历,确实在明年的鼠年有两次立春,一次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一日,一次是在农历的腊月二十日。所以说,在明年的鼠年恰好处在7年的“双春年”中。
“双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句农村是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一年遇到双春夹一冬,这一年肯定要的暖和的。而古人的意思也不难理解,由于2019年小寒大寒的天气来的稍微晚了一些,因此立春的节气就延续到了2020年。而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整个2019年冬天寒冷的天气也推迟了,所以就出现了2019年暖冬的情况。
但是来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各地的农村俗语也是不同的。就拿这“双春年”的俗语来说吧,有人说“双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夹一冬,带毛贵如金”。还有人说 “一年两立春,豆子贵如金” 。“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等等。因此来看,无论是何种说法,都预示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盼望着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
那么农村俗语:“双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句话准不准呢?
古人也是通过观察天时地象才总结出的农村俗语经验,因此古人们认为这句农村俗语虽然不十分精确,但是还是比较靠谱的。而现代的人们天上有气象卫星,可以随时随地的预测着全球的天气变化。什么西伯利亚冷空气啊,台风啊等等,都能准确的预测出来。再就是现在的天气和古时候相比,不显得那么寒冷了。因此来说至于这句农村俗语准不准,还是要看气象的预报。
总上来说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句话,按照古人们的说法是比较好的,因为有利于“双春年”的消息还是挺多的,比如黄土变成金,带毛贵如金,单衣也过冬等等。至于今年冷不冷,从现在来看还没有太冷的天气,或许这个冷冬来的要晚一些吧!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农村俗语"两春加一冬,必定暖烘烘",
可能乍一听这句话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比较好理解,让福旺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吧,看有没有道理!
2020年即将到来,翻看日历产能发现,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分别在年 “初一” 和 “年尾” 。一般情况下,正常年份一年会有一个立春,而偏偏2020年有两个立春,这无疑中让人更加深思熟虑!
在中国,传统节日和24节气都是按照阴历来的,而平常的计时则是用的阳历。阴历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变化规律制定的,按照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一年为12个月,实际天数有354天。阳历则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有365天。这样的话,每年在阴历和阳历之间就会有11天的偏差。为了矫正这种偏差,在农历,差不多每三年就会闰月,2020年闰的是四月,闰月的一年,农历会多一个月,导致两个立春在同一年,通俗点讲,2020年的立春在农历庚子年元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在农历庚子年腊月廿二,这就是典型的双春年。
双春年的形成是由于闰年的出现所造成,2020年将是闰四月,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一个自然年中遇到了两次立春节气。对于双春年,农村也有很多说法和一些讲究,比如说:“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意思是说,如果在某一年中遇到两个立春,那么在这一年结婚是非常吉利的,意指成双成对,幸福美满。相反,要是碰上没有立春的农历年,则被称之为无春年,即“寡妇年”,寓意不吉利,即结婚不太好!
但是“千里一俗语”,我国幅圆辽阔,地大物博,各地的风俗人情又不同,因此也有很多地方说双春年不宜结婚,因为“双春”寓意有二度春的含义,就是结两次婚的意思。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双春年还是无春年,跟结婚没有任何瓜葛,这只是过去农村一种封建的说法而已,再说了,现在的人也不在意这些!
不过今年的双春年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明年的春脖子长,春天的时间久了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就就比较大!
如今时代变化,这些农村农谚更多的也只是被年纪大一些的大爷辈们提及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农谚的价值,已经显得轻了淡了,大家也是观点各有不同了!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明年是双春年,农村有俗语说: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也就是说明年冬天会是暖和的冬天,俗称暖冬,先别说明年冬天了,就今年的冬天,我觉得也是暖冬。
现在只要不上夜班我就会每天傍晚去村里的文化大院去跳广场舞,今晚穿着棉袄棉裤去跳了不到一个小时时,累的满身大汗,棉袄棉裤是这几天刚翻出来的,怕天气一下子变冷,我就整天这么穿着,要是往年冬月都下旬了,这些棉袄棉裤必定穿了有半个多月。
马上就要冬至了,眼瞅着冬至以后要数九,可温暖的冬天实在让人怀疑:这还是寒冬腊月吗?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雨,很多农民们对于那场雨是无奈的苦笑,秋天已经没能种上冬小麦,这样的反常天气,难道不仅仅庄稼不收,连果树也会遭受到损害吗?
是的,不正常的冬天对所有农作物是有一定的破坏性,比如现在我们这里气温温暖,那些该休眠的农作物,它们此时根据温度会调整生长状态,会自觉的根据温度来生长,该休息时不休息,就如同人类,破坏了正常生物钟,只会让作物长势变弱,或者在一定时候突然被损坏。
暖冬不好吗?回答是不好!本来以为不冷的冬天,人们感冒生病几率会减少,可这几天我们这里感冒的人很多,我儿子也感冒了,该冷的天气不冷,看来不仅仅对农作物不好,对人体健康也不利。
今年没有立春节气,按说不该出现暖冬现象,但它是确确实实出现了,出现暖冬时,很少会有大的降雪,降雪能够洗涤空气,杀死病菌病毒,对人类,牲畜,以及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好处,暖冬渴望一场大雪都觉得有些奢侈。
而且暖冬之后,明年春天发生倒春寒的几率会很大,据有经验的农村老人告知:冬天温暖了,那么来年春天十有八九会出现倒春寒。倒春寒往往会在果树带花蕾,或者生芽新芽,麦子返青后,万物生发时突然出现,给农作物和人们一个措手不及,于是刚刚伸展身姿的农作物会被这样的突然降温给打击到,或枯萎,或死亡。
明年确实俩春,如果真的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那么明年冬天有可能比今年还暖和,省了取暖的费用,却有很大可能损坏了农作物的生长,好像并不是好事情。
该冷的天气,赶紧冷了吧,我都穿了棉袄棉裤,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这也太缺少冬天的味道了。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可能很多人喜欢暖冬,喜欢冬天里暖烘烘的阳光,可我要说,冬天里的阳光是挺好,可冬天一点儿不像冬天的样子就不好了。俗话说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话说的可能真有些道理,明年确实是双春年,而现在马上就冬至了,胶东半岛的天气温暖如春,丝毫没有寒冬的意思,让人恍惚间觉得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没有一点儿北方粗犷的意思。现如今的气候,也不管是双春年还是单春年,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暖烘烘。
去年冬天倒不是双春年,气候也照样不是过去那么刺骨的冷。不过去年冬天到十二月份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下过几场像样的大雪,总算有点儿冬天的味道。不想今年这冬天,不下雪反倒下起了雨。还真是应了这句“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我们家今年冬天的暖气基本不用开。有的邻居家开着暖气的同时也开着窗,不然家里温度太高了。村里人凑在一起都疑惑,这算是冬天吗?无雪的冬天少了寒气袭人的感觉,一点儿冬天的味道都没有。
那么,这暖烘烘的冬天究竟好不好?怎么说呢?按照人身体的需求,这不冷不热的冬天,自然是舒服不遭罪,不用像过去的冬天,冻的人不敢伸手,院子里的雪堆在南墙根下,过不了几天就冻成大冰块,走路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摔倒。农村没有暖气,想在家里干点儿活都冻的拿不出手,从这点儿来说,冬天暖烘烘确实挺好。特别对老人来说,冬天暖和一些更利于身体健康,不管是出门还是待在家里都比较方便。
可是如果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看,暖烘烘的冬天就不太好了。首先暖冬缺了大雪,而无雪的冬天就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缺少了大雪这层天降的棉被,小麦丰收缺少了保障。主要是冬天小麦浇了封冻水以后,一个冬天不再浇水,所有水分只靠天降瑞雪。大雪是小麦丰收的前提,所以从一点儿来说,农民们宁愿选择寒冷的大雪天,也不愿意像现在这暖烘烘的冬天。今年冬天一场雪没下,真担心麦苗的旱情,北方农村人现在最祈祷大雪天。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农村的俗语之中,尤其偏爱对于天气的变化,关于气象的农谚也是数量最多的,这也无可厚非,在过去缺乏科学的天气预报年代,我们也只能依靠这些多年积累的经验,来给我们的农业生产提前做一些准备,所以很多农谚对于年份的不同,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像我们的立春节气,就有单春年、双春年、无春年三种出现,没一个不同的年份,都有不同的说法,而这些说法都是通过多年的积累而来,有时候还真的很靠谱。
俗语: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双春年,也是指一个年份之中,会出现两次立春节气,一头一尾的两头出现立春,也被叫做两春、双春年,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也正是所谓的双春年,2020年的第一个立春节气来的比以往都要晚一些,直到农历的正月十一,才姗姗来迟,这也跟我们以往的立春节气稍有不同,平时我们的立春节气大都是在春节期间,而这次的立春是要晚上了十来天。
第一个立春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一,第二次的立春节气是在腊月的二十二,这也就出现了在一个年份之中,遇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跟我们的农历更迭有关,农历平时没有闰月的平年,一年是354天,但因为要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步伐一致,也就增加了闰月,所以在有闰月的闰年之中,一年的天数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像明年的双春年就是闰四月,所以这一年的天数也会延长,一年是384天,这也是农村俗语所说的两春夹一冬。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是一个暖烘烘的冬季,冬季天气不会很冷,不但不会很寒冷,而且即使不盖厚棉被,也不会感觉到很冷,这样的年份是一个典型的暖冬年份,冬季不冷,是村民自不愿意看到的年份,因为天气温度很高,不冷的冬季,土壤里面蛰伏的害虫,很容易就能够得到修生养息,对于来年的农业生产,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危害,而且冬季不冷,降雪也会很少,缺少雨雪滋润的冬季,是一个干旱的冬季,越冬的农作物得不到充分的水份滋养,在过去缺少灌溉设施的年代,这样的年份是很难获得丰收的。
其实作为气象谚语,并不能在全国使用的,我国地域辽阔,很多时候的这些农谚,都是带有极强的地域性的,你像有的地区跟这句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正好相反,叫做:两春夹一冬,必定冷的凶,这不是相互矛盾的农谚吗?其实不是矛盾的农谚,而是因为地域不同,各地适用性不一样,你像我们今天说的无被暖烘烘,很多时候是适宜于北方地区使用,而在南方地区则是不会适用这样的农谚,随着大气候的转变,现在基本上我们的冬季是越来越暖和,很少在有真正寒冷的冬季,雨雪也越来越少,冬季不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也慢慢的被我们所习惯、并且接受,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明年是双春年,俗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是好还是坏?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好与坏是有点难说的,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说话了。
两春夹一冬,这是从阴历看节气而见到的一种现象。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阳历而制定的,一年只有一个立春,而且都是在2月4,5两天,极少在6号,再不会在其它日见,永远是一年一春,没有两春之说。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阳历是依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阳历而作,以指导农耕及方便生活。但我国同时又用阴历,阴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阳历重日在年,阴历重月在月,这有很大不同,计算方法不同,月大小天数不同,年日差有十多天,最关键的是节气从阳历不从阴历,而我国古人习惯用阴历看节气,这样就发现一些现象而生习惯錯觉。阴阳历年日差在十天以上,故阴历使用了闰月法补足,由于设置闰月,就造成从阴历看节气会有超前或后延的现象。如闰月年,成了十三个月,384天,在闰月年就会出两春来一冬,闰月年之前会有无春年,十九年七闰,在十九年就有七个闰月年中,有七年两春夹一冬,有七年是无春年,这现象也是成规律的。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看似是因果关系,前是因,后是果,但实质又是很牵强附会的,并非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受表象迷惑而误解了。凡阴历闰月年(二月起到十月)都是见两春夹一冬的,如2O20庚子年,是闰四月,有384天,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到腊月二十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两春夹一冬了。这会不会是无被暖烘烘呢?我看未必。这是在说阴历双春年都是暖冬不是冷冬。而冬总的特点是寒冷。冬季是暖是冷并不是两春夹一冬所至。这两春夹一冬纯是因阴历置闰而造成,不是天然所至,人为还没有那么大力量可以完全左右把控天气气候变化。春是暖的,两春夹冬就暖,这是表象思维误生错觉而已。
在北半球,冷暖与所处南北纬度高低有关,纬度越高,越在北就越冷,反之就越暖,所在位置,海泼越高越冷,反之越暖,在时令上是越靠近小大寒越冷,越近小大暑越热,并不会因两春夹一冬,就无被暖烘烘。冷暖之好坏,是各有说法,要一分为二的,冷有冷的好处和坏处,暖也有暖的好处和坏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