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近代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推广?

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是构成儒学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互为表里,互为补充。虽然它们与孔子的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是儒家经过两千多年发展而形成的学术思想成果。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知识分子们全面反思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认为文化的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儒家学说做为占主导地位的统治学说,很自然的成为文化批判的靶子。当孔家店被彻底砸烂的时候,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阳明心学通通无法置身事外,随之一起被打倒了。这就是阳明新学在近代没有被推广的原因。

阳明心学,是从南宋陆九渊一派传承下来,到明朝后期阳明先生手上集大成。心学一派,在阳明之后,确实很红火了一的时间,但却始终局限在学术的层面上,而没有成为官方学说,清朝时期,官方科举的教材与答案,是以理学为标准的,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的。一种学问,如果没有现实的用处,不能用他做为进入体制内的敲门砖,学习的人自点就少了。除非真正对学问感兴趣的人。

心学做为一种理论体系,其逻辑上的严密性,以及体系的架构上,可能不如理学精密,严谨,儒家的体系建构,都是从《大学》的三纲八目和中庸之道展开的。修身的途径,大学上说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的理学也是按这样的路径展开的。而心学的路径却与之不同,阳明的四句偈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去恶从善是格物。

理学的路径是格物才能致知,有实践出真知之意,接触了事物之后,才能认识它。而去善从恶是格物,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知和做是同时发生的。

评判理学和心学孰对孰错,谁是谁非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主要差别表现在理学强调个人对社会集体的服从,所谓存天理,天人欲。而心学却体现出对个体意识的尊重。理学的缺点是压抑了个体意识,而心学会造成自我的放纵。

从理学和心学的这些特点,就能看出大清王朝为什么以理学为统治思想,而不是以心学。每个统治者都希望百姓们有服从的意识,而决不希望他们个性张扬的。

王阳明之后的李贽,是晚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思想家。他提出了童心说。宣传个性主义。他在那个时候就提出女人上学,支持女人改嫁等问题了。想想看,这些问题都是在二十世纪才得到解决的。而他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来,其惊世骇俗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行不通,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于是他只能在监狱里,用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

心学与理学还有一个差别就是,理学常会显得僵硬与死板,而心学常表现出灵活与变通。在社会局烈动荡的的代,理学在政治家身上体现出理想的坚定与目标的执着,比如曾国藩。而心学能体现现出方法的灵活,与战术的灵活变通。身处乱世的蒋介石就是既推崇曾国藩,也推崇王阳明。

既使是心学没有随儒学一起被打倒,放到今天,恐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了。一种社会哲学,必须是要与时俱进的,当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思想必然要补充新内容,发展新理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想,随着这些年来传统文化的强劲复苏,阳明心学也一定会有所发展,涣发出新的生命力!

王阳明在近代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推广?

因为中国思想的传统,历来注重实用,不重思维理论,因此其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

王学在明末甚至还被批评为“谈玄课虚”,“游谈无垠”,连清初的进步学者也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阳明学说的空疏无用。

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定论上,阳明学说又被视为主观唯心论,在哲学史上暗淡无光。

但我认为这样定论却是有失偏颇的。

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学问和事功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学问上,他上追陆九渊,认为陆学才是儒家的真传,形成“陆王哲学”,也称“阳明心学”;事功上,他带兵剿灭南赣盗贼,平定宁王叛乱。

按照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来看,可算是完人一个了。

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更是直言:“一生俯首拜阳明”,虽然这句话并无确切的书面记载,圣人也不是要我们俯首膜拜的,《孟子·滕文公上》 中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人是叫我们也成为圣人的。

王阳明一生的历程,自称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他的一生遭际坎坷,颇具传奇色彩,童年的王阳明“贵人语迟”,六岁才能开口说话,长大后从政,因为上书直谏,受到宦官刘瑾的迫害,被廷仗并贬谪到贵州的龙场驿,正是在龙场驿的三年困顿生涯,使他创建了自己学说的基础。后来平定宁王叛乱,又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不得不退回绍兴老家讲学。

王阳明学说的总结,有他晚年所述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思想的主流和学统从宋朝乃至明朝,全在程朱学派的手中,王阳明的学说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它克服了朱子理学的不足之处,把理学推到了新的高峰。

王阳明学说的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认为程朱学派所主张的心、理二分是错的,宣称:“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朱子理学主张“理”是一种外在的权威,王阳明弥补其不足,主张将外在“理”移向内心,外在的权威变为内心的信仰。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后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王阳明学说的意义,在于其发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的心学体系具有反传统权威观念的意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把行的认识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朱学知先行后的弊病。

王阳明在近代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推广?

说点个人见解,我以为目前中国同时存在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曰良知,良心,是心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继承者。第二曰面子。第三曰无耻,厚黑学。至于主流价值观宣传的唯物主义,我个人认为多数可以划分到第三类里面,少数划分到第二类。

这三方实力目前第三类猖獗。是大环境,是天时。所以心学目前先天环境不好,难以普遍推广。

但是求仁得仁,个人选好一个价值观,就认真贯彻就好。没必要让全宇宙都一致。

王阳明在近代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推广?

王阳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其“心学”在亚洲广泛传播,尤其是在日本,对日本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思想推动,曾有“一生低首拜阳明”的说法!但在国内,“心学”在哲学范畴被划分为唯心主义,自然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容,属于意思形态的问题!自然也就不进行大肆宣传!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王阳明,我也有拙作,中国最后一个圣人带你破心中之贼,可以共同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