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感谢邀请!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战争,其彻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而唯一能够与秦国掰手腕的战国,因此而退出了争霸行列。
长平之战的失败,许多人将其归咎于赵括,认为是他的无能而葬送了四十多万将士的性命,以及赵国的未来,赵括成了赵国的罪人。
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一个流传后世两千多年的笑话。
但事实上,赵括只是在替别人背锅!诚然,作为主将,长平之战导致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是肯定要负责的。但战败的责任并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承担,赵王才是导致这场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一,如果不是赵王野心勃勃的想要和秦国争霸天下,就不会有上党之争,更不会发生长平之战。
第二,赵王在外交上的失败导致其在面对秦国的时候没有帮手。(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
第三,赵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帅。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更何况是用年轻的赵括换下名将廉颇,且不说军心是否会因此动荡,赵括连能否服众都是个问题。
第四,赵王目光短浅,缺乏魄力。长平之战乃是秦国与赵国的国运之战,这是一场豪赌。拼实力,更拼胆量。当时秦昭襄王倾举国之力,年十五岁以上年轻人,而赵王在赵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没有动用代地的边防军,那可是赵国精锐,有着数万精骑。
虽然是有着防备匈奴的考虑,但是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明显战胜秦国更为重要。而赵王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赵王来承担。赵括虽然也有过错,但他至少奋勇杀敌,为国捐躯,不失为一条爱国汉子,他不是罪人。
至于谁能让赵国赢?
自然也是赵王,比如他如果搞好外交,此战绝对有神算。比如韩魏两国,可以骚扰秦国后勤,齐国的粮食可以帮助廉颇坚守。此消彼长之下,秦国要么强攻,要么撤军。
再比如他调来代地铁骑作为预备机动不对,想必白起也围不住赵括,跟别说坑杀这数十万降卒了。
再退一万步讲,赵王要是不用赵括换廉颇,即使战败,最多把上党吐出去,也不至于损害国家之根本。
想来实在可惜!
当然,这也是我的纸上谈兵!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之辈吗?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分析看下当时的秦赵双方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赵括的用兵部署情况,最后再来下结论,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赵括剧照
一,我们先从粮草后勤上来看,赵国运粮据长平约200里的路程,而秦国据长平看似好像挺远的,对吧,但是秦国水运发达,完全可以将关内的粮草经黄河,渭河,汾水等河流运抵河内之地,再由河内运抵长平,而这段路程与赵国运粮路程相当,但是可远比赵国运粮的路好走多了,毕竟赵国运粮还要翻越太行山,而秦国直接走平原,所以在后勤运输速度与消耗上显然赵国要略逊一筹。粮草储备上,秦国的国策就是“耕战”,还拥有关内,巴蜀,江汉,河东四大上上的产粮基地,而赵国呢,只有邯郸,晋阳两处中中水平的产量基地,另外赵国虽强,但强于军事而疏于农事,赵武灵王的变法改革也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加上之前的上党之战到长平之战这近三年时间的对峙,赵军的粮草消耗是巨大的,所以赵国的粮草支持是存在问题的。
二,赵括面对的局面以及采取的策略,我们要知道,赵括之所以代替廉颇,不是说赵王昏庸,赵国臣子无能啥的,而是廉颇那一套于整个国家来说无益,从将军的角度上看,廉颇的做法没什么毛病,虽说避战不出,好歹损失不大,但是从整个赵国角度上看,那就不一样了,秦国需要速战速决,赵国也同样迫切,所以赵括是背负赵王迫切决战的指令来的,赵括统帅赵军后很快就掌握了所有赵军,不管用的什么方法,这不得不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吧。另外为人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主动出击,赵括不知道秦军用计吗?这点我们无法确定,但是赵括一鼓作气,乘势追击直扑秦军大营,一旦攻破秦军大营,那么此战结局就已经定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秦军在面对他的如此强烈的攻势,也能拼死咬牙坚持,战后秦军付出30万人的伤亡代价,可见赵军攻击的强烈,我想若不是秦军主将是白起,恐怕在没有谁能有如此大的威望和向心力使得军士不畏死,伤亡如此惨重也能坚持下去的吧,这点也是赵括没想到的,要不然可能他也不会采用如此的战法。
三,赵军在被围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同袍而食,若是赵括真那么的无能,那么士兵们面对一个如此无能的统帅,把他们带到如此的绝境,心里会怎么想,还能不乱?但事实上,赵军依旧还能发动进攻,想着突围,没有任何动乱,直到赵括身死。最后总数四十五万的赵军还剩四十万人,秦军伤亡三十万。
最后,再说一下,面对秦国这个战国第一强国,无论经济,军事,农业都是当之无愧的一流,统帅亦是有着战神之称的白起,军队人数还多出赵军十余万,还是举全国之力一战。这种情况下赵国谁能抵挡?廉颇虽厉害,但是他连王齕都打不过,赵国还有谁?从上面后勤的分析来看,赵国能抗的过秦国?扛不住的,我们无法说赵括究竟是不是很强,但是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了。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为国捐躯的赵括不是罪人,他虽然战败了,但是虽死犹荣!按白起的话来说,赵括必须死,否则新一代战神就会产生,对秦国会有致命的威胁!秦赵之战不是赵括发起的,而是赵国接受了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地区后,赵国主动发起的抗秦之战!长平之战表面上是上党地区的归属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是决定天下归秦还是归赵的国命大战! 很多人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则赵括的领兵作战能力十分突出,团结上下、鼓舞军心的能力也很出众。只不过实战经验缺乏的赵括面对身经百战的白起还是欠缺火候,被白起步步引诱进入死地,最终葬送了赵国的五十万精锐大军,自己也身死名裂!赵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统帅,他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保家卫国而死是光荣的,不能因为他战败了就把他当成国家罪人!赵括面对的敌军是横行天下的秦军,面对的将领是天下无敌的战神白起,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很多人只注意到长平之战赵军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其中四十万降兵被坑杀,却忽视了秦军战死三十余万,秦卒亡者过半的事实!楚国新军曾在丹阳与大秦锐士相战,楚军战死八万,斩首秦军六万,尽管楚军大败,但是能击杀秦军六万在楚国朝堂看来也是大胜!赵括的父亲首次击败秦军,以伤亡近十万的代价斩杀秦军十万,被赵国朝堂视为英雄!因此赵括的战绩也算十分出众了,以五十万的代价击杀秦军三十万,如果秦军统帅不是白起而是王龁 ,那么秦军休矣!长平之战谁可以救赵国?当时秦强赵弱,论持久战的话赵国必败;如赵括那般强攻硬打,结果已经证实必败!因此只能用谋略取胜,齐国孙膑、赵国李牧、汉朝韩信可以率领赵国取胜!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为得到被韩国“白给”了赵国的上党,秦国主动发难,左庶长王龁受命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此地百姓纷纷逃亡赵国,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同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廉颇奉赵孝成王之命迎击秦军,双发各有胜负,但还是赵军胜少输多。七月,赵军连败,廉颇不得已退守丹河一线,赵孝成王对于这样的战绩颇为不满,于是换上了名将赵奢之子,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而秦军则暗自将主帅换成白起,最终赵括中了白起之计,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那么问题来了:“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是赵国的罪人吗?赵国还有谁能赢得长平之战呢?”
一、名将之后,骄躁轻敌
赵奢,战国后期赵国不可多得的良将,阙与一战,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以奇兵大胜秦军,赢得漂漂亮亮,赵国上下大振,赵奢得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等名臣良将平起平坐。赵括是赵奢之子,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身,在其父的影响下,赵括少时便熟读兵法,聪明强识,但父亲还是有着强烈的担心,认为儿子只记书本,并无实践,不可谓善,一日,赵奢对自己的妻子表达了担忧:“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果不其然,赵奢的预感是对的。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秦赵交手,秦军高歌猛进,而赵军却节节败退,先是一名裨将被斩,其后赵军四名都尉被杀,两个遏制秦军的据点丢了,之后秦军又发起强攻,斩杀赵军两名都尉。不得已,名将廉颇败退至丹河一线,修筑壁垒,赵军自此固守不战。前线败仗太多,赵孝成王对廉颇很是不满,正在这时,秦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在赵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当赵孝成王召见赵括,问退秦军之策,赵括毫不犹豫拍胸脯保证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不过令赵王与赵括都没想到的是,秦军也在暗地里换上了自己的“杀神”白起,白起命令先头部队佯装败退,赵括信以为真,率军猛攻,被白起率军截断后路,还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等到赵括发现形势不对时已经晚了,只得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然而赵军外无友援,能无粮草,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先是指挥军队突围,失败四、五次后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二、赵王无能,士卒惨死
长平之战,赵括确实难逃其咎,然而在他之上,还有此战的罪魁祸首,赵国的“无能”国君——赵孝成王。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赵孝成王年少初立,国政由太后把持。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切断了韩国另一块土地,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以此换得赵军攻秦。赵孝成王召来平阳君赵豹商量此事,本是信心满满的赵王,却被赵豹淋了一头冷水,在赵豹看来,冯亭献上党是为了把赵国绑上船,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孝成王听后不是很高兴,又问平原君赵胜,赵胜力劝赵王答应,并说:“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孝成王大悦,复问平原君:“何人可守城?”赵胜答曰:“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虽不敌白起,但守城足矣。”因为赵孝成王一时贪恋,引起秦昭襄王的不满,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做错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赵国大败。
其一便是换下了老成持重的廉颇,用实践不足的赵括代替。廉颇老成,对守城颇有心得,因此在知道正面战场上不敌秦军时,选择转攻为守,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这一拖便是一年。秦国不堪战争负担,于是秦相范雎遣人携千金在赵国散布谣言,此时的赵国除却廉颇,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李牧还未出头,虽有燕国降将乐毅,但赵不敢用,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之战的战败埋下伏笔。
其二便是外交的失败,上党之争,起初赵国连连战败,赵孝成王想向秦国议和,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二是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赵孝成王一时糊涂,选择后者,虽然名士虞卿一再劝谏,但赵孝成王不听,派遣郑朱到秦国求和,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而楚、燕等国惧怕两国联盟,不敢再援助赵国,此时的赵国已是孤立无援了。
其三便是改变了廉颇坚壁不出的布局,任用赵括后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被白起采用诱敌之计,赵军输的一败涂地。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五万赵卒冤死,罪魁祸首还是赵孝成王。
三、分身乏术,无力回天
想必有读者朋友会想问:“既然赵括不行,那赵国如果继续用廉颇坚守不出,是不是就能打败秦军呢?”当然不是,上党之争,廉颇不敌王龁,赵军接连败退,如果换上白起,廉颇更是打不过。而赵国只能坚守一时,却守不了一世,长平之战历时三年,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当拖入持久战后,赵国的后勤明显不如秦国,而秦国后方离长平虽远,但转输效率大大高于赵国,双方相持两三年,互相囤积军资,但在决战阶段,还是秦国更胜一筹,想必赵孝成王也看出了这一点,才选择积极出击,不想再拖下去了,不过这也正中秦国下怀,毕竟秦昭襄王都亲自督军了,还下达全国动员令,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入伍,可以看出两位国君的决心之大,就结果而看,是秦国更胜一筹。至于谁能为赵国赢得长平之战,在笔者看来,也只有可能是乐毅约定六国联盟,合纵攻秦了,但可惜的是,此时的乐毅是初降赵国,不被信任,名将赵奢已死,其余五国也是自身难保,难成合纵大策,长平之战已是定局。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此战后,赵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战国格局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大,而六国灭亡已成定局。不过赵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如果赵孝成王继续用廉颇为将,而派使者联合其他国家,还有一战之力,然而无能的赵王一步错,步步错,纵使赵国再有能人,也是无力回天了。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双方都用了最多的兵力!由于赵括的失误,主动出战的方针使自己慢慢进了白起设下的巨大的包围之中!这一战是赵国失去四十万的军队,是赵国短时间内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抗衡!这样只能说赵括是赵国的罪人了!至于谁能打赢长平的战争!我想换了别人,廉颇或是别的人,只要采取正确的固守防御的战略,秦国怕是一时也难以胜利!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我一直很奇怪一点,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为一个一辈子就打了一场葬送了赵国的失败战争的败军之将叫屈?好像如果没有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就是战国末期赫赫有名的将军似得?
事实上在实际的战场上,赵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真正厉害的是他爹马服君赵奢,赵奢可是比廉颇还要厉害几分的狠角色,而是是史书中少有的在战国后期大败秦军的将领。
但是马服君赵奢对自己儿子的评价是什么呢?赵奢是非常的看不上自己的儿子的。赵括在他爹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和他爹辩论军事理论,有时候他爹都辩不过他。但是他爹也说了,真正的战场和你在这儿辩论是两回事。
这句话真的是战场的金玉良言。我们后来宋明时期不就是这样吗?一帮没上过战场的文人老是用自己的认识想象战争。但是真上了战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参考北宋韩琦的好水川之战。
这也和我们现在很多给赵括翻案的人一样,其实他们对战争的理解都太过理想化了,真正的战争远比你理解的更加残酷。
首先论军力来说,当时天下只有赵军可与秦军一争高下,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军军力大增,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但是秦国在经济上可比赵国要强一点。这得感谢司马错将军,拿下了蜀地,获得了千里沃土。如果说商鞅变法给予了秦国制度上的优势,那么司马错将军拿下蜀地,就为秦国打下了经济基础。
这是秦国的经济优势。
但是赵国就完全没有胜算了吗?也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大家在为赵国和秦国军粮问题辩驳的时候,其实你们都没有地理常识,可能都没看过当时的地图。
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的邯郸非常非常的近。反而距离秦国的咸阳就非常非常的远。秦军的补给线是赵军无法想象的,赵军运输如果消耗一个粮食单位,那么秦军就要消耗十个粮食单位。所以在这个领域中,赵军和秦军的优势其实是互相拉平的。
因为秦军要是从蜀地运粮,就要先把粮食从四川盆地跨过山脉晕倒咸阳,再顺水而下运到长平。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高速铁路,很多关山隘口都没有打开,把长江流域的物资运送到黄河流域,困难、时间、损耗可想而知。
所以你说赵国在流血,秦国同样也在流血。就好比一个一百五十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一公分的口子在流血,和一个二百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五公分的口子在流血。两人对峙互殴,看谁的血先流干。
赵国受不了,秦国也受不了。
所以在军粮上来说,不是赵国国力的问题,而是赵国和秦国谁先忍不住。这个忍不住可不是说国家见底儿了,而是好比两个都在挨打的人,谁先喊怂。很显然,秦国是那个宁愿被打死也绝对不喊怂的硬骨头。所以这个问题上,不是赵国国力多少的问题,而是赵国的骨头没有秦国硬。
再来说说廉颇的战法问题。
现在说廉颇的战法是耗费国力什么的那些人,其实根本就不懂战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战役的指挥官是要非常非常谨慎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断送了国家。合格的将军都会和廉颇一样,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会盲目轻易的出兵的。真正的战场就好像宝剑出鞘一样,一旦出鞘那必然是要见血封喉的。整天拿个剑乱吓唬人,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
很多人说廉颇打不过王紇,这个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理由是三年都没打过王紇,那王紇三年不是也拿廉颇没办法吗?
而且廉颇这三年也不是光闲着的啊。你们仔细看看,廉颇打造了一个非常立体全面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百里石长城曾经让白起都头疼不已。所以廉颇的战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除非秦军拿大炮轰,拿飞机炸。
而如果秦军因为后勤而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等待秦军的很可能就是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漫长的撤退线的问题。长平离邯郸近,离咸阳远。离赵国近,离秦国远。秦军等于是远征。一旦因为无粮而撤退,那么赵军完全可以在漫长的撤退路线上进行追击。
当然这也是廉颇当时的策略,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事实。
那么到底是秦国撑不住了?还是赵国撑不出了?
很多人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都选择性举例。只说了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你看就是因为赵国撑不住了,所以才用赵括换了廉颇。
对于这种人,我想说他们真的很无耻。活脱脱的文化流氓。
因为他们隐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赵国之所以换掉廉颇,是因为一个人。
其实在这场消耗战中,真正最先受不了的是秦国,而并不是赵国。但是秦国比较硬骨头,也比较聪明。秦国贿赂了赵国的宠臣郭开,游说赵王,才让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而并不是赵国因为撑不住了才主动用赵括换下廉颇。
这里也可以做一个其他的分析。
如果赵括真的是什么名将的话,那秦国干嘛要用赵括换下廉颇呢?换一个更厉害的赵括给自己找刺激?增加打赢长平之战的难度?觉得廉颇是个休闲版的没意思,赶紧换成赵括这样的地狱版才够劲儿?这道理就说不通嘛。
再说说赵括的战法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拿赵括立刻就能掌管军队来说明赵括的军事能力。其实这并不能说赵括的军事能力多强,而是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的军事制度非常的强。军队里有非常严厉的军事条例,对上级的服从,对命令的传达都是有严格的执行要求的。
所以你们说的赵括立刻都能掌握军队什么的,还是那句话你们把军队和战争当成了过家家。这不是你们村王二麻子和人干仗吆喝了几十个小痞子。军队是令行禁止的。
再来驳一下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依然在赵括的掌控这件事。第一个观点还是赵军军事制度的问题。还有就是当时的七国可不是之后的大一统天下。那时候的七国就是七个国家,和咱们与日本的状态一样。而且秦国是以首级作为战功凭证的,所以和秦军打仗往往只会死不会伤。而且赵军被围困,这里要重点说一下。一般打仗都是围三缺一,给敌人一个逃跑的希望,让敌人的斗志没那么强烈。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可不是围三缺一啊。层层包围,摆明了要全歼所有赵军。所以赵军只能团结,只能拼死,再没有其他出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军会造成那么大的伤亡的原因。如果白起围三缺一,那么秦军的伤亡肯定没有这么大,而且也会赢的很轻松。但是歼灭赵国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就不可能实现了。
所以赵括的军事能力在这些方面是无法被证实的。
那么什么能证实赵括的军事能力呢?有
赵括一来到战场就积极的和秦军决战,想毕其功于一役。首先这点就能看出赵括的无能,和军事能力其实并不佳。
廉颇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先派军队和秦军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防,来了解秦军的战术能力等,才制定了符合战情的防御策略。
而赵括一上来就想决战。连个最起码的侦查分析都不做。即使你要决战,也肯定是先考虑打哪儿,再考虑打哪儿,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但是赵括怎么做的能?带着全部的精锐死磕秦军正面。这和乡村里的小流氓打架有什么区别?
结果被秦军战术欺骗,详装败走,被秦军引诱到预设战场。这不就是无能吗?
赵括的这种集团抱团的打法,其实已经是非常过时的了。是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就是大家都集团抱团,摆开阵势。而此时的战场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看看白起怎么打的,先引诱赵军进入预设战场,再派人拿下赵军后路故关和百里石长城,再派人切断赵军和粮草的联系,堵住赵军包围圈。那是花样百出啊。就好比《亮剑》里面国民党将领说李云龙,有本事拉开架势打一场,你这样打法不讲究啊。拜托这是战场,不是军事学校。
赵括就像是一个军事学校的优秀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他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连个屁都不是。而你们却非要为这么一个没有社会实战能力的人来辩驳。我承认他在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他是一个庸才。
赵括是不是赵国的罪人呢?是,也不是
说起来历史很好笑,在北宋被金军围困汴京,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时候。北宋不思良将守城,却派了一个叫郭京的江湖骗子,用六丁六甲之兵和金军对战,结果当然是金军大破六丁六甲兵,攻下汴京,俘获北宋皇族。
那么郭京是不是罪人呢?是,但是真正的大罪人是朝廷的君和臣。
赵括也是一样。
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肯定是要负上责任的,他跑不了,你就是说破天,有再多的理由,但是是他断送了赵国的举国男子,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赵括自己的军事战术战略错误的问题。所以赵括肯定是赵国的罪人。
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罪人却是赵王和赵国的文武大臣。
其实在上党问题上来说,赵国君臣就有错误。上党原来是韩国的领土,秦军攻打韩国,切断了上党和韩国的联系,上党已经是飞地,是秦军嘴里的肉了。
但是上党郡守却不想投降秦国,主动接触赵国,想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撺掇下,果断收下了上党。用平原君的话说,不拿白不拿。
但是问题在哪儿呢?
秦军费了老鼻子劲儿了,又是出军队又是出钱粮的,打了一通,眼看上党就在嘴边了,肉被旁边那个一毛钱都没出的赵国给吃了。我想秦王只要不是个傻子二百五能咽的下这口气?放谁身上谁都咽不下。果然秦国举国震怒了。
而韩国也和赵国不答应了。因为上党本来就是韩国的领土,一个省长私下里和其他国家勾结,你赵国凭什么拿走我韩国的领土?
所以才有了秦国和赵国围绕上党开启的战争。
后来秦国打下了上党,但是赵国不服气,要和秦国接着打。这才有了长平之战。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在对峙的情况下,不体面的结束战争呢?
因为这就是赌博,刚开始下注一百,然后就越下越多。最后赵国的家底儿都下下去了,在赵王看来,我出了这么多钱这么多人,连个毛都没赚到太亏了。
这也就是赵国的第二个错误。在上党争夺失败后,其实是可以结束战争的。
第三个失败,赵国态度上的失败。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并没有秦国这种全国上下举国动员的态度,反而在政治上左右摇摆,不坚定。而其他各国的感觉是,这双方是不是要谈判啊?那我还要不要帮忙?如果我军队派去了,人家和谈成功了怎么办?
所以如果说罪人的话,赵王是罪人,平原君是罪人,赵奢是罪人,郭开更是罪人。
那么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呢?首先先说简单的吧,在将军层面来说,当然是廉颇了。因为廉颇的战略战法没有错误。
即使是白起也没有办法。即使打赢了廉颇,而秦国也再无一战之力。彻底推出历史舞台。这是白起和秦昭王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代价太大了。
再说说平原君赵胜吧。
这个人很有意思。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我都特别回味一下。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其实是平原君的错误导致的。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很爱占便宜的人,对于上党郡的态度是不拿白不拿。缺乏对事态后续发展的把控和认识。但是他考虑问题的利益却是从赵国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因为拿下上党是对赵国有利益的。
平原君对上党不拿白不拿的态度,一方面是占便宜,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赵国国力和军力的自信。但是因此而因发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长平之战前期,平原君赵胜其实是一个不太正面的角色,正是因为他的错误,才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中,平原君无疑是赵国的英雄。他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懦弱的潜逃,而是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的奔走与魏楚各国,帮赵国找来了救命的援军。在信陵君入邯郸的时候,史书上有一个记载,是平原君赵胜身披盔甲,背着箭囊亲自迎接的。可见当时平原君是站在战争第一线的,他为他的国家承担起了责任,此时的平原君形象是无比高大的。
我经常说,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一流,平原君赵胜二流,孟尝君田文三流,春申君黄歇不入流。
如果平原君可以在长平之战早期,早早拿出他后期的风姿,或许历史可以改变。也许长平的失败让他成长了不少吧。
最后说说赵王。
其实长平之战,最重要的人就是赵王。我累了,不想多说了,写了那么多字确实很累。意思你们肯定都明白。如果赵王够英明,长平也许不会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