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不光是戴铎,但凡辅佐雍正登基的那几个重要的帮手,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戴铎也就是《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部分原型。
可以说是戴铎一手策划了雍正夺嫡的戏码,因为他是雍正最器重的谋士,雍正做了皇帝以后,戴铎连根毛线都没有捞到,不久还被雍正给处死了。
从戴铎的结局,我们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给邬思道安排那样的结局了。邬思道给雍正夺嫡出了太多的点子,最终不仅没有得到雍正重用,还差点被雍正杀了。作者这是借邬思道的名义,给戴铎这样的谋士伸冤,让邬思道归隐山林,也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戴铎直接参与了夺嫡,是最重要的策划人。
戴铎曾经给尚未夺嫡成功的雍正,写过一封很长的夺嫡策略。可以说将雍正夺嫡的整个套路都给分析了出来。
首先,戴铎分析了当时雍正的处境。一方面跟康熙处理好关系,是很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跟兄弟们竞争也是很困难的。世上最难处理的关系,其实就是皇家父子之间的关系。
因为康熙是个圣明的君主,儿子又那么多,你如果不表露出自己的才能,可能康熙就会忽略你,从而再也看不上你。可是如果你表露的才能太多,那么康熙又会对你产生怀疑,认为你这是在邀宠献媚,是想要夺嫡。这当中的程度,是很难把握的。
此外,康熙生了三十多个儿子,其中二十多个长大成人,有9个直接参与夺嫡。那么这些兄弟当中各有各的特长,有些人善于读书,有些人善于打仗,还有些人善于理财,很难在这么多有才的兄弟中脱颖而出。
因此,戴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想夺嫡成功,首先就要以孝顺对待康熙,以真诚、和睦来团结兄弟,加上自身的能力,遇到事情要懂得容忍,这样做才能达到一个谁也不得罪的地步。
而不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戴铎
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夺嫡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地保护自己。夺嫡路上,那些皇子又不是只有胤禛这个一个对手。
只要胤禛能做到以上那些事情,那么他们就会先跟其他对手争斗,最后才会想到胤禛。可是到那个时候,胤禛可能羽翼已经丰满了。
其次,戴铎希望雍正能够善待康熙身边的人。在戴铎看来,康熙那些皇子,没有哪个是省油的灯。因此直接进攻皇子,那是下下策。讨好康熙才是正经事。
所以戴铎希望雍正能够多接近康熙身边那些人,哪怕是一些小太监,小侍卫都要给予优待,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整天在康熙身边转悠着,早晚是能够跟康熙说上话的。他们的嘴直接决定了康熙会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他们说你好,虽然你未必就能立刻得到好处,可是一旦他们说你不好的地方,那肯定会在康熙心里扎下祸根。
我觉得这一招才是雍正夺嫡取胜的关键所在,康熙身边的人,都被雍正给拿下了,他们对雍正非常敬重,自然是会有意无意地说一些雍正的好话,这才使得康熙对雍正好感倍增。
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主子敬老尊贤,声名实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为皇上之亲信者,不必论,即汉官宦侍之流,主子似应于见面之际,俱加温语数句,奖语数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彼已感激无地矣。---戴铎
但是有一个原则必须要遵循,那就是不要跟朝中各部的人员来往过密,为什么?因为康熙最讨厌的就是党争。康熙认为明朝就是因为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党争才亡国的,所以他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里再出现有党争的情况。
最后,戴铎提到了门人的事情。雍正手下的门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数都起于微末,没有什么正经工作。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才智之人。
他希望雍正能够将部分可靠的门人,逐渐提拔起来,要么在外成为封疆大吏,要么在内成为内阁九卿,这样一来,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可以真正在未来帮到雍正的。
这些人未必个个受到提拔后,就都能够成才,但是其中好歹有那么一些人,将来可以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戴铎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他这是在为自己求官,也是在为那些跟自己一样为雍正效力的人求官。当然了这也是为了以后能够多些人可以帮助雍正。
这一点雍正并没有采纳,他不仅没有重用府上那帮参与夺嫡的人,而且把这帮人基本都给杀掉了,理由很简单,知道的太多了。
戴铎还做着出将入相的美梦,雍正已经对他动手了。雍正登基以后,戴铎志得意满,是时候得到回报了。结果和电视剧里邬思道的情况一样,雍正压根就没想到给他什么名分。
从府邸的一个谋士,一下子成为朝廷命官,到底给他多大的官合适呢?过去他手握雍王府大权,是雍正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但是现在他入了朝堂,是不可能立刻就被加封为宰相的,甚至连入阁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其他人不服。
到时候人家追问起来,说不定会引出夺嫡的一些细节来。所以雍正对戴铎的态度,一下子就冷淡了,过去的功臣,现在成了累赘,咋整?当然是废了。
这就好比《三十而已》里许幻山过去十分喜欢林有有,可是后来林有有掺和到了他的家事,那么许幻山忽然就觉得林有有成了一个累赘,甩都甩不掉。
过去感情再好,一旦出现矛盾点,那过去的一切都白搭了。好在雍正是可以甩掉戴铎,所以雍正就把戴铎给杀了。
总结:戴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不了邬思道。不光是戴铎,雍王府那帮人基本也没有活下来的。甚至连昔日的陕甘总督年羹尧、九门提督隆科多,他们在夺嫡成功后,一个成了西北大将军,一个成了中堂大人,可是他们也都被雍正给收拾了。
戴铎的确很聪明,但是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尤其是遇到事关自己的事情是,他们更加分不清方向。所以说他成不了邬思道。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众所周知,雍正登基以前,曾做了40多年的皇子,也参与了十多年激烈的皇位之争。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一些“藩邸”旧臣为他出谋划策、建言献计,立下了汗马功劳。戴铎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称为是雍正的重要谋士。
(戴铎剧照)
不过,这位对主子忠心不二的人,在雍正继承大统后,却没有迎来飞黄腾达的高光时刻,反而遭到了雍正的弃用,直至最终被以贪污罪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共有35个皇子,活到成年的只有20个,这些人当中,能力出众又功勋卓著者不乏其人。他们个个觊觎皇位,为能有朝一日登上大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上演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好戏。
最先胜出的是皇次子胤礽,他在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不过,这位深得康熙宠信的皇太子,长大成人后却乖戾暴躁、骄横无礼、不可一世,越来越让康熙失望。即便在此情况下,康熙也没有放弃他,除了剪除他身边的小人,频繁调换东宫官员外,没有对他采取更进一步的惩戒措施。
直到康熙47年,康熙对胤礽彻底绝望,痛下决心废除了他,致使国之储君一直空悬。让诸皇子似乎看到了成为储君的可能,从而引发血腥的太子争夺战。
康熙48年,皇子们争夺太子之战已愈演愈烈,其势已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年老的康熙心力交瘁,为了避免手足相残的局面出现,他又复立胤礽为太子,希望暂时填补储位的空缺,平息诸子争位之战。
但复位之后的胤礽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害怕再次失去储位更加疯狂。他为了能早日登上皇位,竟然纠集旧部,勾结其党羽对康熙不利。康熙大失所望,于康熙51年第二次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52年,戴铎认为雍正的机会来了,便给他上了一封千余字的长信,对如何正确处理他和父皇的关系、如何平衡他和皇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网罗收买大臣人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叮嘱雍正道:“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
(雍正剧照)
戴铎确实不愧是一个才高八斗的谋士,他叮嘱雍正,处理和父皇及皇子关系时,要“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处理和大臣们之间的关系时,要“破格优礼也”,要广结善缘,争取众大臣的支持。
这些建议可谓金玉良言,字字珠玑,确实是雍正争储的金点子。雍正也深为赞许,甚至和雍正的计划不谋而合。
不过,雍正虽然深为赞许,但他也异常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雍正比戴铎聪明,比戴铎的眼光更为长远,他早就在实施争储的计划了。
首先,他竭力掩藏自己的争储之心,将自己伪装成与世无争的人。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后,雍正就将自己包装起来,自称是“天下第一闲人”,终日和僧侣们厮混在一起,号称“破尘居士”“圆明居士”,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面孔。其实,雍正无时无刻不在为储君之位而努力。
其次,他竭尽所能地取得康熙的信任。雍正对康熙的脾气十分熟悉,深谙取得康熙宠爱之道。他从胤礽的废立中吸取了教训,知道康熙特别讨厌对权力贪婪的人,处处在康熙面前表现得谨慎小心,丝毫没有流露出争储夺权之心。
即便康熙在封赐他为雍亲王时,他仍然百般推辞,并站在其它被封为贝子的皇子立场着想,希望康熙能收回成命,将自己的爵位和赏赐分给其它皇子,以免“引来兄弟不睦”。
其三,雍正极为谨慎地对待其它皇子们。对威胁最大的胤禩、胤禔、胤禵、胤礽等人,雍正处处隐忍,处处表现得亲切和善。康熙55年,雍正陪同康熙外出巡视,恰逢胤禩生病,雍正听到消息后,多次奏请康熙回京探望。对于两度废立的胤礽,雍正对他的态度也一如既往地尊敬。甚至在胤礽二度被废时,他还心急火燎地上奏康熙,希望尽快恢复他的太子之位,以固国本。
(九子夺嫡)
当然了,对于大臣们,雍正也是极尽笼络,希望他们为其所用,为自己暗中蓄力。礼部侍郎蔡珽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从不轻易卷入皇子们的储位之争中,雍正为了拉拢他,派手下去请他赴宴,蔡珽深知康熙厌恶官员和皇子们结党营私,婉拒了雍正的请求。
雍正见蔡珽不肯前来,又派年羹尧出面,但蔡珽依然不买年大将军的账,雍正只好暂时作罢。直到最后,雍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见到了蔡珽,双方在一番推心置腹的深入交谈后,蔡珽马上成为了他的心腹。
那么,既然雍正的夺储方略几乎,和戴铎的计划如出一辙,他又为何会对戴铎如此反感呢?
这是因为雍正害怕戴铎泄露天机,害怕他的心思被别人窥破,而戴铎不但窥破了雍正的计划,还将这些想法写成了文字,当然会引发雍正的反感了。
于是,雍正在读了戴铎的来信后,马上回复他道:“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意思是说,你说得很好,但对我没用,我根本就没有争储之心。
最后,雍正不忘反复叮咛戴铎“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话说白了就是,你闭嘴吧,别再泄露天机了!
不久后,雍正就找了一个借口,将戴铎调离京城,发配到福建一带任职道台,以免他祸从口出,坏了雍正的大事。此后,戴铎还三番两次地耐心请求调回京城,雍正都拒绝了。
一直等到雍正继位后,戴铎都没能飞黄腾达,反而被雍正发配到年羹尧的军队里。之所以将他“发放与年羹尧军前效力”,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是雍正夺位的知情人,要让他们互相监督。
此招果然奏效,不久后,年羹尧就举报了戴铎私藏当年雍正的密折一事,让雍正抓住了把柄,最终以“贪污”为名,将戴铎处死了。
可惜戴铎一世聪明,却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小聪明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在这儿我们来聊一聊,嘿嘿,不必象写论文一样,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与雍正和戴铎两的性格有关有。大家都道,雍正非常多疑,而且多疑本就是几乎所有的最高统治者的通病。当然,这不难理解。一般人多疑,是老板的,大不了砸了饭碗,是朋友大不了从此心生间隙,影响了今后的交往。
最高统治者就不一样了,他不高兴可以象割韭菜似的割掉任何人的脑袋。比如雍正,他对至亲骨肉砍起脑袋来大概从没有过愧疚过,何况他人!
那么为何说雍正杀戴铎是极可能发生的呢?其实怨那戴某人知道雍正的私密事(尤其是不太光彩的事)太多了。当初,雍正表现出一副不想争大位的超然世外的样子,戴铎劝雍正“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把一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那邬师爷是个文学形像,二月河把邬与戴的事迹弄在一起,塑造出“邬师爷”的成功的文学形像。最先,戴铎“劝进”胤禛时雍正做着很高尚的样子,但对雍正而言不过是“正合吾意”而已。
雍正说,哪个舅子想当皇帝嘛,我落得个清闲多安逸?快不要劝我了。——说归说,雍正却正经同戴密商起来。由此可以知道雍正的城府是非常深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戴铎算天算地,自己的死法却毫无预见。加之,“革命”成功后戴的尾巴傲起来了,甚至摆出老师的架子,关键是此人口风不紧,瞎吹起来,把他知道的事儿说出去了,那还了得?
这在雍正那儿可是必定要倒霉的。这一点,在这方面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中塑造的文学形像张廷玉便是做得极好的。而现实中的张做得也是不错的。而年羹尧在某些方面也与戴差不多。耍掉脑袋比截瓜容易。哈哈。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很多人都对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记忆深刻,那就是一个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算无遗策,为雍正帝顺利接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在雍正帝刚刚继承皇位、驾临潜邸的那个晚上,邬思道与雍正帝之间却上演了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汹涌的一幕……
邬思道想尽了各种办法,威胁、恐吓加感情牌……能用的路数几乎都用上了,这才侥幸逃过一劫。最终,邬思道以隐退并接受雍正帝的终生监视为代价,换取了自己的全身而退。邬思道是不幸的,机关算尽、最终帮助雍正帝夺取了皇位,结果自己却落得个查点命丧黄泉的下场。但他又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得已全身而退了。真实历史上雍正帝的另外一位谋士就没有邬思道那么幸运了,他就是戴铎。
戴铎其人看过“二月河”凌解放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的人想必都知道,小说原著中原本是有戴铎这个人物形象的。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编剧或许是出于剧情需要,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整合、改编,删去了戴铎这个人物形象,在剧中将他与邬思道这个人物形象融合到了一起,于是便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位道行深厚、神鬼莫测的“邬先生”。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戴铎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呢?他的出身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年羹尧倒是颇有些类似,用剧中的话讲,他是雍正帝的“潜邸奴才”。从姓名来看,戴铎应该不是八旗满洲或八旗蒙古出身,大概其要么是王府包衣出身、要么是出身八旗汉军,但不管怎么说,他所隶属的牛录是雍正帝潜邸时期所拥有的旗份应该是没有太大疑问的。否则,这个所谓“潜邸奴才”的身份就无从说起了。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身为雍正帝的“潜邸奴才”,戴铎很早便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并受到了潜邸时期雍正帝的重用、将其视为心腹,成为了雍正帝潜邸时期的重要谋士。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内部资格”甚至比年羹尧还要老!在戴铎受到雍正帝“器重”时,年羹尧恐怕还在翰詹科道的清流圈子里苦巴巴熬资格呢……
戴铎到底立下了什么功劳戴铎对于雍正帝而言,其功劳不在明面上。单纯从明面上而言,他就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跟班、“办事人员”而已,并没有太多浓墨重彩的表现。这一点比起手握重兵、帮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扼住大将军王允禵“命脉”的年羹尧要“不起眼”很多。戴铎对雍正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雍正帝提出了“不争是争”的战略思路并细化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说白了,其实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提出的那个建议——做好本分、取悦康熙帝,而不是去争得头破血流。可恰恰是这些,最终葬送了戴铎。
戴铎的下场为何那般凄凉戴铎这个人,战略眼光还是相当独到的,但情商着实不怎么样。早在雍正帝还没有即位时,就担心他留在京师会“祸从口出”、走漏风声,于是把他打发去了外省。可戴铎显然没有明白雍正帝的用意,在外地仍然不“安分”,时不时写信“指导”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该如何如何、不该如何如何。事情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样隐秘的事情,戴铎居然留下了白纸黑字!这就让雍正帝心中颇为不爽了……这些东西一旦落到对手手中,对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因此,雍正帝在给戴铎回信时,假模假式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还说了一大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内心其实已经将戴铎打入另册了。
更重要的是,戴铎只是说出了雍正帝内心之所想而已,雍正帝并不认为这都是戴铎的功劳。说白了,“不争是争”这一战略思路,在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心中其实已经形成了,戴铎充其量也就是坚定了雍正帝的执行的决心而已。可戴铎却把这个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功劳,这就为戴铎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雍正帝即位之后,戴铎为了强调自己曾经的这些“功劳”,还是时不时给雍正帝上书,“指导”雍正帝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就犯了大忌了!
作为皇帝,没有谁愿意自己那些见不得光的往事被曝光。可戴铎却在时不时提醒雍正帝:“你的皇位是我帮忙抢来的。”试问,如果您是雍正帝,能给戴铎好果子吃吗?再者,戴铎只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而已,他不是“帝师”,却一派帝师的态度,“指导”雍正帝该如何、不该如何,雍正帝又岂能容忍别人?皇权历来都是极度排他的,皇帝是不容许任何人“指导”自己的!戴铎此举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为了控制戴铎,雍正帝在即位之后将他送去了年羹尧身边,名为军前效力,实际上就是让年羹尧监视戴铎。同时,戴铎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雍正帝监视年羹尧的一枚棋子。但戴铎在大西北依然不安分,让雍正帝最终动了杀机,借“贪污腐败”为由,把戴铎给杀了!
戴铎之死,虽然是“偶然事件”,却是必然的结果。说白了,其实就一句话——知道得太多了!雍正帝曾经的“黑历史”他都一清二楚,雍正帝还能留着他?如果戴铎在雍正元年之后能够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那样,或许雍正帝还能留他一条小命。可戴铎偏偏不知进退,居然还在雍正帝面前摆起了功、“提醒”雍正帝自己曾经立下了什么样的功劳,这就是在作死了!自古恩出于上,皇帝可以封赏你的功劳,你却不能伸手向皇帝要。就更别说是向戴铎那样还想要“干政”了……他不死就见了鬼了!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雍正是伺机而动的智慧猛虎,心思缜密。戴铎计谋不是点醒他,而是猜中他七分心意,戴绎只不过是只普通的狐狸?自称自吹,雍正继位要杀戴绎认为戴绎无用了。
雍正帝为什么要杀他的谋士智者戴铎?
人要大智慧,而非小聪明。何为大智慧?虚怀若谷,目视千里,谋全局,思万世。何为小聪明?事事争先,显山露水,争一隅,抢一时。
正反例子都太多了。正者如范蠡、张良、汤和、张廷玉,反者如文种、韩信、蓝玉、年羮尧,更有许攸、杨修。
蹄不急,步不稳,丢了主子的脸,坏了领导的事。甚至在老大面前摆谱,喧宾夺主,更想让老大感恩戴德,给他提鞋。
这个戴铎不识时局,不解主子心,贸然言事,终获不测。后人宜慎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