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元修这个亡国之君,心里非常憋屈。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可是他的老铁高欢表示,元修这哥们有气度,所以在高欢灭了一系列北魏皇帝以后,元修就被扶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孝武帝。

元修登基以后,立刻察觉到了不对劲,这老铁似乎不再铁了。高欢手握大权,完全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元修心里难受啊,想要跟高欢斗法,可惜完全不是对手。这个时候身在长安的宇文泰向元修伸出了援助之手,既然老铁不靠谱了,那就去找新朋友好了。

于是元修浩浩荡荡带着一票人前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几乎把整个朝廷都搬了过去。本以为到了这里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了,可是没想到天下的野心家都是一个德行,宇文泰甚至比高欢更加可恶。

高欢好歹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元修,宇文泰上来就要把元修的几个妃子都给杀掉。因为元修的几个妃子都是老元家的姊妹,元明月、安德公主,都是元修的堂妹,甚至连元修本人都不放过,也被宇文泰给宰了。

亡国之君元修,分别有俩谥号。

准确来说,其实魏国并没有在元修手里灭亡,拓跋家族依旧还是帝国的皇帝。只不过因为宇文泰和高欢之间互相争雄,所以老元家的皇帝也是分成了两拨人。

元修是唯一在两边都做过皇帝的人,所以他所在的王朝被称之为北魏王朝。而元修被宇文泰杀了以后,北魏算是灭了。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北史》

为什么?因为北魏被分裂成为了东魏和西魏,当时可不这么叫,因为宇文泰和高欢都认为自己所在的政权是正统大魏,都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结果好了,宇文泰杀了元修以后,将元宝炬立为西魏的皇帝。而高欢看元修跑路了,这手里没有个皇帝怪奇怪的,所以他立刻把元善见立为了东魏的皇帝。

元修被杀以后,他在东西魏分别有不同的谥号。在东魏谥号为北魏出帝,也就是逃出去的皇帝,好没面子的谥号。在西魏的谥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北魏孝武帝,好歹用武力奋斗过,给他个孝武帝称号算是很给面子了。

亡国之君能够同时被两个后继王朝追谥,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了。所以说元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毕竟他死后,老元家的人,还在做皇帝,而且还传了好几代。

宇文泰弄死元修,为什么还不自己做皇帝?傻了吗?

宇文泰手握关中兵权,基本上就是独霸一方的土豪。但是这哥们是不敢招惹高欢的,因为高欢是北魏大丞相,北魏当时是名义上一统北方的王朝。

  1. 从从属关系上来说,宇文泰应该要听从高欢的命令,可是宇文泰虽然不敢惹高欢,却也不服从于高欢,高欢也早就想要收服关中地区了。
  2. 这个时候元修从高欢那儿逃出来,对宇文泰来说,那可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这样一来,宇文泰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朝廷的大丞相,取代高欢在北魏的地位。
  3. 至于高欢那边,一下子从正统朝廷,变成了反叛元修的乱臣贼子。宇文泰本可以利用元修,打响自己的旗号,成为帮助元修讨伐高欢的正义之师。

一切都讲究师出有名,显然宇文泰一下子就已经师出有名了。这么一来高欢气得在家里直跺脚,而宇文泰此时却犯了糊涂,他居然把元修给宰了!这可把高欢乐傻了。

好不容易逃来一个正统皇帝,正是收复北魏人心的好时候,宇文泰居然就这么错过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似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宇文泰立刻把老元家的元宝炬立为了新皇帝。

帝之在洛也,从妹不嫁者三:一曰平原公主明月,南阳王同产也;二曰安德公主,清河王怿女也;三曰蒺藜,亦封公主。帝内宴,命诸妇人咏诗。或咏鲍照乐府曰:"朱门九重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帝既以明月入关。蒺藜自缢。宇文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杀之。帝不悦,或时弯弓,或时推案,君臣由此不安平。---《北史》

这不是在闹着玩吗?是元修有影响力还是元宝炬?元修是正儿八经的北魏皇帝,而元宝炬和高欢手里的元善见有任何区别吗?并没有。

既然宇文泰杀了元修,那他就应该自己做皇帝。他自己又不做皇帝,还要杀掉前任大家都认可的皇帝,去扶植一个大家都不认可的皇帝,这不是犯傻是什么?

宇文泰到死都不敢做皇帝。

宇文泰的确是有雄才大略,但是这个人是有性格缺陷的。他做事情似乎不考虑后果,元修喜欢自己的堂姐妹,这也算罪过?

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不是完全违法,那个年代就更加不算什么罪过了。可是宇文泰偏偏以这种无厘头的理由,把元修给杀了。这根本就说不过去。

宇文泰可能是认为元修不太好控制,能够从高欢手里安然无恙地逃出来,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很好控制,所以宇文泰要杀掉元修。

可惜元修死后,北魏的这块招牌算是彻底废弃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好了,东西魏也就这么成立了。谁都没有正统资格,宇文泰把手里的一把好牌给打烂了。

此后高欢去世,他儿子高澄接管政权后,正打算篡位呢,却被厨子给杀了。高澄的弟弟高洋接过权力以后,在公元550年,这才成立了北齐王朝。东魏算是彻底灭了。

那么这个时候宇文泰啥表现呢?他们家的皇帝还是元宝炬。元宝炬死了以后,他儿子元钦又成了西魏的皇帝。

也就是说北齐已经灭了东魏,可宇文泰却始终没有灭了西魏,为什么?我觉得他这是在弥补当年杀掉元修的过错。他始终认为老元家还能吸引不少人的支持,尤其是东魏灭了以后。

因此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的时候,依旧没有篡位登基。宇文家族能够建立北周,多亏了他侄子宇文护。

总结:我估计,宇文泰一辈子都在后悔。

宇文泰有很多好机会都被他给错过了,第一就是以元修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讨伐高欢,第二就是自己登基当皇帝。

可惜宇文泰一直畏头畏尾,结果两件事都没能办成,要不是北周后期出了一票能臣,再加上北齐后期出了一票昏君的话,北周还真的未必能灭了北齐。

参考资料:《北史》

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公元531年,晋州刺史高欢正式在信都宣布起兵反抗尔朱氏把持的朝廷,势如破竹般击败尔朱家族各路人马,逼近了北魏都城洛阳。北魏皇室也如惊弓之鸟,纷纷四散逃避。

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修也逃避到了乡下,隐姓埋名在乡村以务农为业。高欢进入洛阳城后,废除了尔朱兆拥立的节闵帝元恭,并从民间找到了这位据说博学、喜武的元修,把他扶上了皇位。为了拉拢新皇帝,高欢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指望自已做了国丈,就更有理由向各地发号施令了。

谁知元修并不喜欢高家女儿,只愿与自己的几个堂妹厮混,并把她们都封为了公主。这当然引起了高欢的不满。另一方面,元修对高欢操纵朝政,自己做了傀儡也很有意见,常常与斛斯椿等人密谋除掉高欢。

老奸巨滑的高欢手握大军,怎会引颈待戮?于是就起兵反攻,元修当然不敌身经百战、诡计多端的高欢,很快就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只好按照手下人的建议,向西投奔驻扎在关西长安的大行台宇文泰。

高欢一看自己尊贵的女婿跑了,怎肯轻易放走这个可以挟天子令诸侯的宝贝?马上派几路人马追赶,并连写四十多封奏表,劝元修回来,但都没得到回音。眼看手中的金丝雀皇帝破笼而飞,一去不复返了,高欢只好回到洛阳,另立一皇室也算是元修的侄子元善见为新皇帝。

从此,北魏便被分为东、西两魏了。

本来在外地的北魏大将独孤信,听说皇帝元修西逃出关,就连夜单骑追上来护驾,元修感动地说:"将军辞别父母,捐弃妻女儿子,千里奔赴跟随我,一般人谁能做到?这真是乱世识忠臣啊!"

独孤信选择跟随元修西行,可算是一次很有眼光的押注,这次他押对了,也开创了独孤家族一门三后的辉煌历程。

但这个孝武帝元修此次西奔,显然是没有选对道路,正如当时东都太守裴侠所说那样,西投是"避汤入火",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宇文泰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元修来后,照样被架空,还是不能秉政掌权。

龙游浅滩遭虾戏,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本来元修虽没实权,但皇帝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宇文泰也挺给面子,在他面前也是毕恭毕敬、规规矩矩的。但元修不满足啊!他总觉得自己好歹是个皇帝,怎能没一点权力呢?于是在朝堂上故意与宇文泰找别扭,两个人也就渐渐心存芥蒂,势如水火了。

寄人篱下的傀儡皇帝元修,郁闷中只好寄情酒色。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了皇帝的人,哪个肯做吃斋念佛的苦行僧?只不过元修的口味与众不同,他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他只爱元明月一人,而这个元明月,是他大伯的女儿,也就是与他有血缘的堂妹子。

宇文泰对元修违背人伦的淫乱十分反感,就找机会把“这个红颜祸水”元明月杀了。这让已对宇文泰深有成见的元修在旧恨之中又添了新仇。每当夜晚酒后,元修望着一轮明月,想起那刚刚死去的、风情万种的美人儿,心中就无比伤心、惆怅,不是以锤敲桌,就是张弓引箭,口中还对宇文泰骂声不绝。

作为自己掌中的傀儡,宇文泰早已在宫中遍布眼线,元修的一举一动都会很快就反馈到他的耳中,看皇帝对自己怀有这么大的仇恨,他心内里也是惴惴不安,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原北魏皇帝元修毒死了。

元修死时才二十六岁,后来被西魏追谥为孝武帝,而东魏则追谥其为出帝,鲜明地表明了各自的态度。

元修之死,固然说明了乱世中被强臣所挟持的皇帝下场都会很悲惨,但从其个人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被杀,很大程度上自己“作”出来的。为什么呢?

首先,作为北魏皇帝,目睹国家分裂动乱,皇室衰落失权,还不发愤振作,以图自强,反而违背人伦,淫乱堂妹,岂不是自甘堕落,授人口实来反对自己么?

再者,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心胸宽广。元修虽没实权,但当时还受到一定的尊重并有相当的自由,为什么不长远谋划,密结外臣,慢慢培育自己的实力呢?却要去争那面子上的虚荣,逞一时口舌之快,招亡身毁家之祸灾,何苦?

还有,元修被高欢立为皇帝后,就对前面曾当过皇帝、后又被废的元氏亲人痛下杀手,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元晔、元恭、元朗,这些曾是元修的君主的被废皇帝,都是在元修当皇帝后被杀的。看官试想,对亲戚都如此狠毒的人,又怎能立身长久呢?

所以,元修最终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元修投奔宇文泰时,就有人断言,他这是“避汤入火”,从“清蒸”到“烧烤”,逃不掉被“端上餐桌”的下场。果不其然,元修七月份从洛阳西迁长安,十二月份就被宇文泰一杯毒酒,送上西天。

堂堂的皇帝,怎么就这么惨?哪儿都容不下他呢?

孝武帝元修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孙子,本是一个藩王,被权臣高欢推上了皇位,还娶了高欢的女儿做皇后。

不过,这位老岳丈一点不可爱,元修屁股在龙椅上,手却够不到兵符,被高欢玩成了傀儡。元修想想前两任傀儡皇帝,闵帝元恭和明帝元子攸的下场,不禁后脑勺嗖嗖冒凉风。

为了自救,他想起了另一位盘踞在关西的大佬贺拔岳,只有他能抗衡高欢。巧得很,贺拔岳也正有心干掉高欢,他派宇文泰为使者,进京密会元修。

真是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元修激动得浑身颤抖,随即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

高欢这条老狐狸,嗅觉非常灵敏,他立刻做出了应对,下手稳准狠。他悄悄策反了贺拔岳的部下侯莫陈悦,暗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管了他的政治遗产,并上书元修,发誓效忠王室,还煞有其事地举行了杀马盟誓的仪式。元修感动之下,官方承认了宇文泰接管贺拔岳的合法性。

第二年,元修以南征为借口,正式举兵征讨高欢。高欢虽然长期居住晋阳,但是朝中党羽众多,元修的小动作根本瞒不住他。大军刚刚走到邙山,元修就被高欢轻轻一巴掌,打得稀里哗啦。

这下挡在翁婿俩之间的遮羞布被扯掉了,遮羞布虽不好看,但至少也是防护层,没了它,元修暴露在岳丈的屠刀下,怎么办?

朝中的大臣们主张:高欢篡逆之心昭然若揭,洛阳这地方又不具备防守优势,咱去关中投宇文泰吧。

能和高欢掰手腕的,也仅有宇文泰,元修思来想去,决定举朝西迁。宇文泰早就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元修的到来热烈欢迎。

元修抵达长安后,加授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为了不再当女婿,元修将自己的妹子嫁给了宇文泰,升级为大哥。宇文泰笑了,哥,兵权还是我替你掌着,您垂拱而治就行。

元修木雕了,咋都这样呢?不是说好拥护王室的呢?宇文泰一拍剑鞘:没办法,兄弟们都听我的,如果您觉得龙椅不舒服,给您换个地方?

为了警告元修,宇文泰先拿一个人开刀——平原公主元明月。元明月就是后来元修的继任者,西魏第一任皇帝元宝炬的妹妹,她还有一个身份——元修的情妇。是的,你没看错,元修与自己的堂妹,保持着不伦之恋。

搞不清楚元修贵为皇帝,为何那么重口味,除了元明月,还有两位堂妹被他收纳旗下,一个叫安德公主,一个叫元蒺藜。元修离开洛阳时,没带走安德公主和元蒺藜,元蒺藜一气之下自杀。安德公主则惨透了,她以及她的侄女冯翊公主元仲华(高湛之妻,高洋之嫂),惨遭高洋和一群胡人轮J!

元明月的死,没让元修清醒,反而激化了他与宇文泰的矛盾。在一个寒冷的午夜,元修被一杯毒酒送上了西天。

元修死后,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洛阳那边,高欢已经拥立元善见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可以说,孝武帝元修的西迁,是北魏政权分裂的直接原因。对元修个人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元修的西迁举动呢?

首先,元修西迁暴露了他个人能力的严重不足。

作为政治家,元修应该有能力认清一个问题:宇文泰和高欢,包括之前的尔朱荣、贺拔岳,其实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军阀势力,不可能做到对皇权的忠诚。因此,选边站的策略,本身就是战略失误,时人说他“避汤入火”,可谓入木三分。

元修虽是傀儡,但他毕竟是皇帝,无论宇文泰还是高欢,都需要他来为他们背书。元修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想办法让军阀们互殴,他自己当裁判。比如讨伐高欢,这种事就应该让宇文泰干,自己装糊涂,他却放着大哥不当当小弟,选择赤膊上阵。

就算要亲自上阵,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吧?朝中就那么一点护卫,将领们还跟各路军阀抛媚眼。这种情况下元修敢出兵,只能说他有自杀的勇气。刚到长安,就与宇文泰争权,也暴露了元修的无知。

私德嘛,就不用说了。总之一句话,元修个人素质不高,根本没有与高欢、宇文泰扳手腕的资格。

其次,北魏分裂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为人力左右。

假如元修能力足够强,会不会改变历史呢?我个人认为,也许元修可以避免个人的悲剧下场,但是改变不了北魏灭亡的结局。因为那是一个门阀君临天下的时代,皇权是他们的玩物!

元修之前的元子攸、元恭,之后的元宝炬,以及北周的宇文毓、宇文觉都是傀儡。总之那就是一个皇权被门阀士族架空的时代,以八柱国十二将军为代表的门阀集团,把弑杀君王、改朝换代的游戏,玩得跟换衣服一样轻松。

门阀士族集团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他们以家族为单位,构建了一张庞大的网络,皇帝就像被网住的猎物,随时可以变成他们餐盘中美食。

其实跟北朝对应,南朝也是门阀的天下,比如王氏、谢氏、庾氏、桓氏等。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因素,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士族阶级从西汉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西汉末年开始向豪门化迈进,直到东汉形成豪门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魏晋之后,豪门士族集团继续升级,战乱给了他们掌握军权的机会,从而“进化”到士族集团的巅峰——门阀集团。

这个历史进程不可逆转,所以,元修即便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能实现自保,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辉煌”,北魏被分裂,被取代就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也没必要太苛责或嘲笑元修。

在历史滚滚洪流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人!

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元修被宇文泰毒死时年仅25岁,做为一个性格刚烈的傀儡皇帝,这是他的必然下场。只是如果在高欢手里,他应该能活得长久些,弃高欢投奔宇文泰,元修命该如此了。

元修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子,因血缘纯正被高欢立为北魏皇帝。高欢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元修,朝政大权掌握在高欢手里,元修只是个傀儡。但元修并不甘心当傀儡,他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性如烈火,作风强硬。他上位后视之前尔朱隆和高欢立的废帝元晔、元恭都是潜在威胁,把他们都杀了,连他的亲叔叔元朗也杀了,只是因为元朗一度成为高欢的皇位候选人。

元修居住在都城洛阳,高欢居晋阳遥控朝政。元修假称要攻打关中的宇文泰,暗中积蓄军事力量,实际想攻打高欢夺回朝政。高欢将计就计,派出大军说要协助皇帝消灭宇文泰。结果元修被打败,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

元修跑后,高欢亲自率兵想把他追回,后又多次上表请求皇帝回来,并陆续将40多封奏折送到关中让元修批阅,当然这些都是表面功夫。元修如高欢所愿的没有回到洛阳,高欢以皇帝弃国逃跑为理由,遥废孝武帝,另立了11岁的元善见为皇帝,为东魏开国皇帝孝静帝。

元修跑到关中宇文泰那里,原以为可以当家作主,让宇文泰辅佐自己打回洛阳。结果他错了,宇文泰是比他还要强硬的人,强势对强势,元修注定没有好下场。在洛阳,元修至少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因为高欢在晋阳遥控朝政),他在洛阳城里行动是自由的,而且高欢性情宽厚,至少在表面上对孝武帝是恭恭敬敬的。在关中,元修生活中在宇文泰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而且宇文泰为人跋扈强势,元修根本无法与之相处。

元修自己有很多不检点的地方,他与他的堂妹元明月乱伦,宇文泰以此为理由,先杀了元明月,后又毒死元修,此时离元修投奔他仅过去半年。之后宇文泰立了元明月的哥哥,元修的堂哥元宝矩为皇帝,是为西魏开国皇帝魏文帝。

孝武帝有才华,有血性,如果在一个太平年代说不定能有一翻作为,只是生不逢时,且他不懂得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结果葬送了北魏王朝,自他以后,中国北方进入高欢把控的东魏和宇文泰把控的西魏两个政权并存时期,和南方的梁国三足鼎立。

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元修是被宇文泰毒死的。我们翻翻历史书,就能了解到元修这个人。元修,字孝则,史称孝武帝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①北魏内乱,元修逃亡

◆元修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北魏在六镇兵变以后,朝政就被权臣尔朱荣把持。公元531年6月晋州刺史高欢在信都起兵,次年逼近洛阳,政局一下变得动荡起来。这时的北魏皇族诸王害怕遭到高欢的杀害而各自逃生。其中的元修也逃亡到了民间,隐为乡农,成了一个跑路的王爷。

▲元修

②高欢扶持,傀儡皇帝

◆532年,北魏大臣斛斯椿和元修的心腹好友王思政奉高欢之令辗转寻到元修,元修返回洛阳,在高欢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元修做了皇帝,但他完全是在高欢的控制之下。出于个人政治目的,高欢强行的让元修娶了自己的女儿。对于高欢专权,作为傀儡的元修是敢怒不敢言。

秘除高欢,投奔宇文

◆533年,元修密令雍州刺史贺拔岳除掉高欢,两人关系破裂。534年,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洛阳,元修吓到弃国逃跑。在逃亡的路上元修选择了投奔在长安的夏州刺史宇文泰。

▲宇文泰 剧照

得意淫乐,终招杀生

◆在长安,没有了高欢的挟持,有宇文泰的辅佐,元修安逸的过起他那皇帝的舒坦日子。这一舒服,他便得意忘形,他把自己三个未出嫁的堂妹召到后宫淫乐。这件事让丞相宇文泰知道了,面对元修这种不齿的丑事,宇文泰不禁大怒,刚直不阿的宇文泰完全不可忍受元修的后宫行为。为了规劝元修,他把元修最喜欢的那个妹妹元明月给杀死了。对于自己心爱女人被杀,元修无比愤怒,但他对权相丝毫没有办法。可以内心的怒火却无处发泄,他时而弯弓射箭,声称要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报仇。时而用铁锥敲桌子,以表示对宇文泰的仇恨。消息传到了宇文泰的耳朵里,宇文泰冒了一身冷汗,他担心日后元修的重起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

◆535年2月3日,宇文泰以元修淫及自己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修毒死。

◆元修的死,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东、西魏 对峙

大家如何看待北魏孝武帝元修投靠宇文泰,同年反被其杀害的行为?

感谢邀请 。北魏孝武帝是被元修是被宇文泰毒死的,究其原因就是与宇文泰政见不合,不甘当傀儡,而被杀。

孝武帝简介

元修 北魏孝武帝 公元510年~公元53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 生性沉厚,遍体有鳞文,颇好武事,不好研修学问,为人无礼,权臣高欢迎立为帝,后与高欢决裂,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后宇文泰借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给杀死,改立元宝炬为帝。

孝武帝元修即位为帝后, 因与高欢政见不同,密谋关中贺拔岳,从而牵制日益做大的高欢,夺得朝政大权, 后因高欢从晋阳带兵南下,无力抵抗,不得以投靠关内宇文泰,而宇文泰借元修行为不检,而将其杀死。元修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肯听命于权臣。

总结

孝武帝元修的死亡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认清形势,自己早已是有名无实的皇帝,还处处威胁朝臣,最后落了个被杀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