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刘询是个苦孩子出身,刚出生没多久,就被汉武帝关入了大牢。他的童年是在牢房里度过的。长大以后,虽然被放了出来,却也还是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为此汉宣帝深知民间疾苦和民间之恶,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又跟着霍光学习了一套治国方法,于是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汉宣帝最头疼的,当然就是自己那个傻儿子刘奭。刘奭整天跟着一帮儒家老师学习儒家思想,又感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习俗,所以对儒家治国的理念深信不疑。

可是汉宣帝知道啊,你光靠儒家的道德教育,根本治理不好这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兼有霸道和王道。

所谓霸道,指的就是法家思想,主张利用刑法、武力和权势对全国进行统治。而王道,则更偏向于儒家的道德习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

在一次交谈的过程中,刘奭曾经向自己的父亲刘询提出了建议,认为他过于重视刑法,应该要多用儒家思想治国。

刘询听了就气不打一处来了,便说出了这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于是认为,将来乱汉家天下人,就是他儿子刘奭。

不管主流思想是什么,法家治国都一直存在。

汉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都信奉黄老学说,讲究无为而治。他们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同时期的法家思想却从来没有减弱过半点。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

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依旧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比如说重用酷吏张汤,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帝王们,表面上都是想要用德行来教化天下百姓,而背地里发现根本就不实际。人世间的恶是很难靠德育治好的。为此必须要依靠法家思想作为辅助力量。

  1. 虽然个个都想做仁君、明君,可是天下的百姓没法子管理的话,你想要做这些也是白搭。所以表面上,有些人用道家思想,有些人用儒家思想,背后全部用的都是法家思想。
  2. 谁敢把法家思想搬上台面来?最初只有秦始皇了。可惜秦始皇到了汉朝,被大家骂成暴君,后世君王没有人想要做暴君,自然就更不可能把法家搬上台面来了。
  3. 但是只有做了皇帝或者成为权臣以后,才会发现,这世上所有的道德思想,那都是演戏的基本功,只有法家思想才是实实在在的本质。

汉宣帝刘询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当然也希望儿子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刘奭有没有想通呢?很可惜,并没有。

教化天下是一套,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是一套。

其实我们现在也存在一样的教育漏洞,在学校里,从小老师和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们要善良,要做好事,要诚实守信。

可是一旦当你踏入社会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立刻就换了一副嘴脸,他们会告诉孩子,要机灵点,要想办法多捞钱,诚实守信的那是呆子,更有甚者的我就不说了。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於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汉书》

同样对于早恋的问题也是一样,上学的时候家长死死地逼着不准早恋,一旦走入社会的时候,就希望孩子立刻结婚生孩子。

这种教育其实是畸形的教育方式,在汉朝很多皇帝身上,同样也表现了出来。比如说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俩主张无为而治,可是偏偏还是任用晁错、郅都这些酷吏来治理国家。

  1. 为什么呢?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无为而治,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是为了让老百姓们拥有安安稳稳的思想,不要动则思变。而酷吏治国,则是他们真正的手段。
  2. 汉武帝也是一样,他主张儒家思想取代一切思想,这是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儒家,为什么?因为儒家主张君权至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有利于他对百姓们的管理。与此同时该怎么管理呢?张汤这样的酷吏就出现了,当然是用法家的办法来管理。
  3. 汉宣帝也是如出一辙,王道、霸道兼而有之,这种治国思想基本上贯彻了整个封建时代。但是在最初教育儿子刘奭的时候,他还是先用了儒家的老师。

这下子就坏了,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导致刘奭对儒家思想深信不疑,至于法家思想,他是打心眼里排斥的。教育出现了纰漏,汉宣帝想要改过来,那是不容易的。

汉宣帝和很多帝王的想法是一样的,天下人的孩子,都可以完全相信儒家思想,唯独他的儿子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刘奭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是要治理汉朝江山的。

汉元帝刘奭登基以后,果然想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后来发现一切都行不通,法令不严的话,钻空子的人太多了,潘多拉魔盒完全盖不住的情况下,这天下人都成了魔鬼。

为此刘奭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迷茫,他此前学了几十年的儒家思想,居然是个没什么用的玩意儿,他也不想改变这种观念,于是开始启用宦官治国,自己逐渐放弃了治国的信念。在这之后,西汉王朝终于在刘奭的手里,逐渐走向没落。

总结:道德教育和法律管理,当然要双管齐下。

道德教育能够帮助绝大多数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懂礼貌的人。可是毕竟有些人,是之初性本恶的典型,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思想。

为此法律管理就成了重要的武器,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那些性本恶的人,才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才能保证社会上的相对安宁。什么是太平盛世?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地过日子,这就是太平盛世。

参考资料:《汉书》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出自《汉书-元帝纪》,是汉宣帝为了教训太子“柔仁好儒”之百弊说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的,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

而这次争论的起因是因为错杀里达成杨恽、盖宽饶,太子认为汉宣帝“持刑太深”。而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霸道”是法家思想,而法家与道家又关系密切,在汉初时,就以黄老“无为”的思想治国。但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为了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汉武帝还是非常重视以法家思想治国。

一方面继承了法家激进的改革思想,另一反面,汉武帝还增订法律,继承先秦法家的“法不阿贵”,严厉执法的精神,任用酷吏,以严峻的刑法治国。汉武帝还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糅杂结合起来加以运用,选用既懂法家思想又通儒术的士人当官,并且将严刑与赦免共同使用,达到恩威并重的效果。所以后来的汉宣帝吧这种“霸王道杂之”当成了汉家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治国思想。

汉宣帝很好的继承了汉武帝传下去的这种治国思想,但是他不允许“纯任德教”取代“霸王道杂之”的制度。儒家认为:“西周以德治、仁义、王道治国,制定政策符合民众的利益与愿望,民众心悦诚服,上下融洽,长治久安,;而秦朝以法令刑罚、霸道治国,民众怨叛,短命而亡。”但是要搞清楚的是,国家出现之时就不能没有法令刑罚,而贾谊、董仲舒提倡的也是治国应当以德教为主,以刑罚为辅的思想。

而太子所说的确实“纯任德教”,意思就是一种纯粹以德治与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完全反对刑法治国,这是违背常理的幼稚幻想。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对太子刘奭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说的是:用儒家的仁政礼教之说佈于外,而以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藏于内,实行外示儒术内行法典的国家治理方案。对于霸道和王道,孟子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霸道是以法治国,崇尚的是权术和势力,霸道的政治理念和方法,就是以刑法惩奸罚恶,维护社会治安。王道是以德治国,崇尚仁义和礼制。王道的政治思想和措施,就是以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以道德维持社会秩序。

刘询对太子说的话,是争对太子刘奭认为宣帝治国“重用刑法”,建议父皇“宜用儒生”,宣帝听后,怒形于色,从而发现太子性格懦弱,偏好儒生,不善用人,担忧刘奭不能继承重任,将会败坏汉室,宣帝有意更换太子,但又不愿背弃自己己故的患难之妻、刘奭的生母许皇后,所以一面叹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奭,果然,知子莫若父,也不出宣帝所料,在元帝刘奭统治时期,西汉王朝开始了走下坡路。

宣帝临终之际,托付三名大臣辅佐朝政,一是外戚史高,另外两位是元帝的师傅肖望之和周堪。可元帝即位不久,就宠信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宦官石显,石显是一个饱览宦海沉浮和官场事故的钻营老手,他口蜜腹剑,头脑狡黠,内心歹毒,利用心计和元帝的宠信,拉帮结派引起了朝廷奸佞势力与正直势力的明争暗斗,又靠施展阴谋诡计,结果使得两位顾命大臣及恩师,一个(肖望之)服毒自尽,一个(周堪)气愤而终。正直派失败后,石显开始专权把持朝政,以致朝纲不振,吏治败坏,贪官暴敛,酷吏横行,导致地方治安混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而且,元帝皇权旁落,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益盛行,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又由于汉元帝过于放纵外戚、宦官,最终导致西汉的灭亡。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刘询(刘病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西汉王朝在他的带领下,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状态。他继承和发扬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形成的“外儒内法”的帝制之道。

汉宣帝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的原因是:

第一、“霸王道杂之”是汉武帝时期就形成的治国方针,是将儒家和法家相互借鉴后形成的“外儒内法”的帝制之道。汉宣帝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太子,本朝有很成熟的治国方针,他自己就对此理解和应用得非常熟练,他也就相当认可和推崇这种帝制之道。这个制度确实也是行之有效的,在汉宣帝之后一直被后世统治者推崇和借鉴。

第二、因为太子刘奭性情柔弱,崇尚儒学,他对汉宣帝总是任用文史法律官吏,以法律来约束管理下属的做法不是很认同,曾劝谏汉宣帝,认为汉宣帝用刑太重,应该多使用儒生。所以,汉宣帝说这句话,意在告诫太子刘奭,本朝“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针运行得很好,他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不要试图去做改变。

第三,汉宣帝想以此教育自己的继承人,倘若要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就不能完全崇尚儒学。因为汉宣帝认为儒生太理想化,好是古非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治国不是做学问,人民和臣子有不同的认知和素质,没有系统的法律制度约束,单凭道德教化,不足以维护统治地位。

据史书记载,当时汉宣帝对太子刘奭讲这句话时很生气,他很是为太子柔仁好儒的性格担忧,之后还说了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因为有此担心,汉宣帝在临终时给太子配备了“三驾马车”,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宣帝以为有这三位的辅佐,太子必能遵守先王之制,有所作为。可惜的是太子刘奭继位后宠信官宦近臣,先后将“三驾马车”拆散架了,最终他的老婆王政君启用了外戚势力,将西汉王朝也终结了。

注:“外儒内法”这个词语应该是后人对汉家执政方针提炼之后的说法,在当时并没有这样明确的用语,本文只是为了方便表述而使用。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句话的全部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汉宣帝对太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教训他“柔仁好儒”。

汉宣帝之所以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说的是汉家有汉家的道理,既“王”和”霸“兼用。

那汉宣帝为什么觉得“柔仁好儒”不能成为治国之道呢?

柔仁好儒是说白了就是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而儒家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一个人要内外兼修,靠一个人德行治理国家。

但是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要求一个国家无数的老百姓,这几乎不可能。

儒家学说的发展跟周礼有着很深的渊源,那周王朝用周礼统治的几百年,为什么在秦汉就不行了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老百姓从事的是简单的农耕生活,生产工具简单,产生的社会效益低,可分配的利益同样也就少了。

而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发展,除农耕外,有了新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越高,可分配的利益也多了,这些利益大多流向上层的统治阶级,他们之间经过分配,谁不想多分的呢?

这也是为什么周用周礼统治诸多的诸侯王,前期能和平安稳,后面你争我抢战争越来越激烈。

这也是儒家的思想一直不被待见的原因,孔子不就因为自己的学说不被重视,到处游学,躲祸吗。

“王”和”霸“的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认为,霸道是一种凭借实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

但是秦朝的推崇霸道,抑制王道,暴政统治下的国家很快灭亡了。

汉朝自建国之初,总结前人的经验,知道想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靠强权是走不远的,所以就形成了用仁政巩固强权的政治理念。

对雄才伟略,治国有道的汉宣帝来说,这才是符合他们大汉王朝的思想潮流,这才是他们大汉王朝的强国之道。

汉宣帝为什么要对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西汉时期的汉宣帝是一代英主,汉朝在他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中兴”。有人曾这样开玩笑似的说到:“汉宣帝这爷们没毛病,唯一的缺点就是心太软,顾念旧情,最后让一个没用的儿子接了班,导致王朝衰败。”此语谑则谑矣,却也道出了部分实情。

当然,汉宣帝可不是一味心软之人,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有拥立之功的丞相杨敞的儿子杨恽,就因为在给朋友的私信中,含蓄地讽刺了汉宣帝几句,于是被判以大逆不道罪,处以腰斩之刑。另一大臣盖宽饶屡进忠言,却被汉宣帝认为是诽谤朝廷,最后被迫自杀。

汉宣帝的儿子、时为太子的刘奭,对于这样的事情很看不过眼,于是,某天乘着陪皇帝老爸用餐的机会,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父皇使用刑罚是不是有点过度了呢?还是应该多多重用儒生啊。 ”

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训斥太子道:“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单纯地使用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呢?更何况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原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老实说,汉宣帝对太子不适合接班确实是看得很准。但他的以上这番见解也是问题多多,不足为训,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太子的劝告不算错,反而是汉宣帝的言辞,彰显了上位者特有的傲慢,和对权力缺乏必要的自省之心。

太子的问题主要还是“易欺难悟”,耳根子软,易于为身边小人所欺,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正是这一缺点才导致他即位为皇帝后,朝纲不振,国家走向衰弱。

汉宣帝内心中或许盘算过废立太子之念,但他感念结发妻子许平君的恩情,因而明知太子不堪大任,却还是让他顺顺利利地接了班。而“乱我家者,太子也”,亦可谓是一语成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