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三国时期至少有两个孔明,一个是诸葛亮字孔明,还有一个则是胡昭字孔明。这两个人虽然都博采众长,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诸葛亮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不治经典,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治国、带兵之上。而胡昭恰恰相反,他对治国、带兵一窍不通,却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治学中去。
为此胡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尤其是他的书法,与自己的师弟钟繇并称为胡肥钟瘦。
那么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他们之间的交集并不多。虽然身处同一个时代,可是两个人的追求完全不同,只能算是朋友关系。
胡昭是真的不想做官,每个人的追求真的不同。和很多三国名士一样,胡昭也是颍川人。本地发生战乱以后,胡昭也跟荀彧、荀攸这些人一样,最初跑到冀州去避难。
荀彧和郭嘉这些人到了冀州以后,都得到了袁绍的赏识,并且到了他那里做官。袁绍当然也知道胡昭是个人才,所以想要请胡昭来做官,可是胡昭却表示拒绝,他说他要归隐山林。
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闾里敬而爱之。---《三国志》
他不是看不上袁绍,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锐利的政治眼光的,胡昭就是不喜欢搞政治,他不想做什么大官。
等到曹操成为丞相以后,也多次希望胡昭前去做官。胡昭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跑去告诉曹操:我是真的不想做官,对军国大事一窍不通,还不如回家种地读书。
曹操叹了口气,终于知道了,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不爱慕名利的人。他觉得人各有志,的确不假,所以就放过了胡昭。
胡昭开开心心地回到了山里,在山里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钻研古代典籍,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这样的人,或许才是真正没白活的人。
有些人喜欢跟人打交道,有些人就是喜欢跟古人打交道,这也是爱好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强求是真理。
胡昭的贤名在邻里间传播很广。胡昭身边的不少壮丁,要被抓去汉中服役。这帮人当然不愿意去,所以在一个叫孙狼的人带领下,他们杀了县里的主簿,索性就反了。
官府来人以后,直接找到胡昭,因为胡昭在当地很有号召力,在胡昭的号召之下,大多数百姓都选择放下武器。
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天下安辑,徙宅宜阳。---《三国志》
孙狼等人没办法,只好投靠了荆州的关羽。而关羽却让他们继续回去闹事,孙狼等人商量了一番以后,决定不能伤害胡昭身边的人,因为胡昭是个大贤人。
平息战乱,胡昭依靠的是他的名声,止住混乱,胡昭依靠的依旧还是他名声。可见胡昭虽然是个隐居之人,在当地没少做好事,应该教会了不少人读书写字。
为此,不管是老实巴交的老百姓,还是打算造反的人,对胡昭都是非常恭敬的。这种在群众中的威信,可不是靠权力或者财富能够换来的。
胡昭被征召,跟司马懿或许有关。胡昭在乡间过了一辈子恬淡幸福的生活,等到他岁数大了以后,却得到了朝廷的再次召见。当时曹魏恰好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取了政权。
这个时候胡昭已经是89岁的老人了,司马懿还没有忘记他,在一帮大臣的共同举荐下,司马懿打算启用胡昭。
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三国志,裴松之注》
不过很可惜的是,胡昭在这一年去世了。他这辈子注定是跟做官没什么缘分了。如果有的话,那他应该是百姓们心目中的父母官。
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德行,能够让大多数百姓放下武器,这本身就是为官之人很难办到却想要办到的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司马懿依旧没有忘记胡昭,我认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司马懿过去也想要做隐士,一直不肯出山,后来在曹操的强迫下,这才出山。
在没有出山之前,司马懿和胡昭,或许就是高山流水的关系,两个人对田园生活都很向往,只是司马懿放不下荣华富贵,而胡昭什么都能舍弃。
总结:胡昭不是司马懿的老师。现在很多人说胡昭是司马懿的老师,这是没有根据的。胡昭这个人本身就是隐士,所以关于他的故事根本就没那么多。
历史上最多记载了胡昭和钟繇是师兄弟的关系,都曾经跟随刘德升学习书法。至于和司马懿的关系,并没有提及,所以姑且认为他们是好友关系。
胡昭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而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卒于251年。胡昭比司马懿大了18岁,胡昭曾经从周生手下救过司马懿的命,所以两人成为至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师徒关系,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笔墨,毕竟古代的老师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三国志》
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胡昭在《三国志》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传记,他的事迹在《三国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高士传》:
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所以司马懿和胡昭是朋友关系,胡昭还救过司马懿的命。至于网传的师生关系,我不知道有没有出处,如有,还望请教,我也学习一下。
由“至嘉平二年,公车特徵,会卒,年八十九”,可见胡昭卒于250年,生于162年(古人算年龄算的是虚岁)。而司马懿生于179年,他们差17岁。
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朋友关系,差了18岁多,网传师生关系的理由无非跟“曹操”“曹仁”“曹真”“曹爽”的梗一样,无厘头。
历史上记载的,司马懿还是布衣之身、没有入仕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01年,司马懿被举荐为上计掾一职之前,胡昭和司马懿认识,属于旧识。
后来,有个同郡的人叫周生的,纠集人想要谋害司马懿,胡昭听说这件事后、跋山涉水,请周生到崤、渑之间会面,来阻止他去谋害司马懿。起初周生不肯答应,是胡昭哭着求他,周生被感动才放过司马懿。
但这事,胡昭始终没有向外人提及,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是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中,引用皇普谧《高士传》的内容来说明的,但是小王翻阅《高士传》原文,发现并没有此段内容,不知道是不是现存的散失了一部分,
司马懿和胡昭认识的时机胡昭拒绝曹操的征召后,是到陆浑山隐居,这个陆浑山就是现在的洛阳嵩县东北部。在山中,胡昭自己耕种,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为娱乐,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但是在后来的一些自媒体撰写中,平白无故多了教书这个内容。他们的潜台词是,“为什么邻里喜欢他?”,因为他教书啊,还开了个书馆;谋害司马懿的人——周生,是胡昭姓周的学生,“周生等”解读成“周生找了二十个壮汉”。为什么胡昭要救司马懿,因为司马懿也是胡昭的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what?不应该是叫周生的人吗?二十壮汉哪来的?读书自娱变成开馆授课?
小王推测,司马懿认识胡昭,应该是胡昭隐居陆浑山时,司马懿前去拜访过。
一是,因为司马懿的老家在现在焦作温县,两个地方相差不远,胡昭本就以贤者高士、书法名家闻名。
二是,曾跟着边让学习的杨俊,素有才学,由于担心战乱带着族人躲在河南郑州一带京、密二县的大山里,司马懿十六七岁时都能与之相见。极有可能是司马懿的家人带着他去拜访名士。
这样,司马懿拜访的动机和可能性都具备。当时虽然两人相差18岁,但可能比较投缘或者胡昭本来就品性高洁、不忍司马懿因意外而死,于是劝阻了周生。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会惹到周生?可能因为早期自身性格比较恃才傲物,原先司马懿看不起曹洪,假装拄拐不同意去曹洪那,惹恼了曹洪,曹洪于是到曹操那打小报告。这个周生八成是被司马懿瞧不起,而心生怨恨想弄死司马懿,但其实没有深仇大恨,后来胡昭一劝阻,也就答应不杀司马懿。
师徒关系的疑问网传的师徒关系说是司马懿的儿子叫“司马师”、“司马昭”,这不“师”就是老师,“昭”就是胡昭,于是司马懿给儿子起名就是为了纪念胡昭。牵强附会第一名,当个梗乐乐就好,就像盛传的“曹操”“曹仁”“曹真”“曹爽”梗一样,起名还带着深刻的韵味不成?
司马懿有好多儿子,照这个逻辑,比如司马亮肯定是纪念诸葛亮,人生最大对手,必须纪念;司马干,蒋干《演义》太过愚蠢,必须时刻警示自己。这样说,小王自己都快信了。
本来历史记载一两百字,一些自媒体的解读能写成两三千字的故事,细节刻画仿佛亲临现场。我觉得加上“推测”两字更容易让人了解领悟、不产生误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