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楚汉相争中最聪明的人是谁?不是足智多谋的张良,不是呕心沥血的范增,而是项伯。项伯这个家伙,表面上是项羽的叔叔,背地里居然是刘邦的亲家。
吃两家聘礼,一直都是江湖上最讨厌的事情。项伯脚踏两只船,不管楚赢,还是汉赢他项伯都能够如鱼得水。他就是一条咸淡两栖鱼,什么水都能养活他。
项伯通过张良,牵线搭桥结交了刘邦。刘邦第一个打下关中,看似很容易,其实背后的心酸也就他知道。都说前线的仗全是项羽打的,其实刘邦也曾经击败了秦国大将王离,只是被司马迁一笔带过,没有详细描述罢了。
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是楚怀王义帝曾经定下的约定,所以按道理刘邦就是关中王了。可项羽对关中王的头衔早就垂涎了。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史记》
关中集中了天下十之七八的财富,是当时最发达的地方,谁得到这里,谁就得到了天下。为此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场鸿门宴的大戏就这么展开了。
项伯得知项羽要在鸿门宴上斩杀刘邦以后,立刻偷偷前往刘邦大营,让张良快点离开。按照项伯的意思,张良跟他项伯是很好的朋友,张良对他还有恩情,所以他要来救张良。
那么事实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张良是难得的人才,项伯只要一句话,项羽肯定就会放了张良并且会重用张良。而且项羽要杀的是刘邦,并不是张良。
- 项伯这趟偷摸着过来,其实就是为了结交刘邦。刘邦是天下枭雄,从一个地痞无赖,成长为手握数万人马的诸侯,这种人不得不让人佩服。
- 项羽的确有本事,但是他的家庭背景给了他足够的号召力。而刘邦就不同了,纯粹依靠的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这也是项羽为何要杀掉刘邦的原因,这老小子太优秀了。
- 项伯和刘邦见面以后,刘邦立刻请求要跟项伯成为亲家关系。其实这也是项伯来此的意图,光靠成为好朋友,将来也不靠谱,只有成为亲家了,才算是加上了一道保险。
虽说保险有时候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可是项伯觉得,有保险总比空口白牙要实在的多。目的达到了,剩下的就是要保住这家公司不倒闭就行了。
项伯在鸿门宴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的亲家。成为了亲家,这也相当于是投入了一定的本钱。在项伯看来,他在项羽这边占了股份,到刘邦那边也占了股份,所以他不希望任何一家公司倒闭。
最好的结局就是楚汉分治,每家公司都挣钱,项伯就成了最大的赢家。可是统治一个帝国,不是开公司那么简单。项伯显然想得太轻松了,谁让秦始皇一统华夏了呢?
项伯回到项羽那边后,将刘邦的各种歉意都告诉了项羽,表示刘邦不可能背叛项羽,都是小人在挑唆,这么一来为第二天的鸿门宴,埋下了伏笔。
到了鸿门宴当天,刘邦和张良还是如约来了。项羽和范增首先派出了项庄舞剑,希望在酒宴上把沛公刘邦给杀了。
项庄舞得正开心的时候,项伯忽然冲了出来,表示一个人舞剑太单调了,于是就陪着项庄一起舞剑,其实就是为了保住刘邦的小命。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
项伯的努力,终于为刘邦赢得了时间,刘邦将整件事解释清楚以后,做出了深刻的反省,表示对不起项羽,这么一来项羽心也就软了,便放过了刘邦。
可以说鸿门宴上,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项伯。如果项伯不提前给项羽做思想工作的话,那光靠为刘邦挡剑可救不了刘邦。
项伯诛杀英布全家,最终迫使英布投靠刘邦。项羽分封天下以后,将刘邦封为汉王,而英布责备封为九江王。等到项羽带兵攻打齐国的时候,想要到九江地区征兵,结果英布只派了几千人前去。
刘邦带着56万大军打下彭城的时候,英布也表示有病,不愿意前去楚国帮助项羽。这么一来项羽和英布就结仇了。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史记》
但是当时项羽的盟友就只剩下英布这一个了,如果再发兵攻打,那他可就什么都不剩了。而英布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毕竟项羽对他有恩情,他不愿意背叛,而刘邦对他也很器重,他也不愿意对付刘邦。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刘邦,带着人马前往了刘邦的荥阳大营。
可这个时候项伯到了九江,二话不说,就把英布一家老小都给做掉了。这么一来英布可就铁了心跟着刘邦混了,这项伯难道是看出刘邦要成就大业了?在这里帮他一把吗?
总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项伯一系列坑侄儿的操作过后,刘邦果然声势浩大,而项羽则到了穷途末路。项羽被杀了以后,刘邦终于一统江山。
那么这个时候项伯怎么样了呢?在他的保护下,项家的其他人并没有受到牵连,而且给他们赐姓刘。项伯本人就更了不得了,被刘邦封为射阳侯,以表彰他的功劳。
可以说整个楚汉之争中,最大的赢家那就是项伯了。至少他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而且还给自己弄了个爵位。可惜他对不起项羽。
参考资料:《史记》
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史记 留侯世家》的记载是:“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不成,逃命到了江苏下邳一带,传说遇到一位神奇的人物教给他兵法。这无法考证,但是张良的确是逃亡到了那里。
项伯因为杀人遇到了张良,张良将他藏了起来,使他逃过一命。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进入咸阳,项羽也领大军住在霸上。项羽听说刘邦要在咸阳称王,十分恼怒,在范增的教唆下要消灭刘邦。
项伯得知消息后,连夜去刘邦的军营找张良,劝说张良尽快逃脱,不然会全军覆没。张良急忙将项伯介绍给刘邦,刘邦以儿女亲家为筹码,请项伯无论如何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不要项羽动武消灭自己,自己也无心称王。
项伯才在项羽面前说杀刘邦不应该,当时刘邦与项羽都是楚怀王的手下军队,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先入没有称王,杀他不合理。
项伯之所以先去通知张良,是因为他感恩张良曾经的救命之恩,结果被刘邦一游说,项伯在鸿门宴上尽力解救刘邦。
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项伯、张良、刘邦、项羽,看着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项伯这个人,其实很难评判他的忠与奸。作为项家人,项羽的小叔叔,前半生都跟着项羽打天下,对项家那是忠心耿耿,项羽战败,乌江自刎以后,接受了刘邦的招揽,并根据他的功劳,册封为射阳侯,封侯拜相,也算是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刘邦对他也算是可以了,项伯在世的时候,一直对他很好,只不过他死后,子嗣不能沿袭侯位,又变成了老百姓。
项伯早些年的时候,豪情万丈,闯荡江湖,但是惹上了人命官司,在张良的帮助下,渡过了危机,和张良有着莫逆之交。后来项羽起事了,又有楚怀王的支持,作为楚国人,看到自己祖国有了复兴的希望,特别高兴,立刻去和项羽汇合,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的一生。
项羽成气候以后,为了出师名正言顺,拥立了楚怀王。楚怀王这个人,现在看起来真的有点可笑,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一点没有当傀儡的觉悟,还试图通过谁拿下咸阳的诱饵,来挑拨刘邦和项羽的大战,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落得一个被项羽下令谋害的下场。
话说刘邦在知道自己先到咸阳,不但没有机会称霸天下,还惹怒了项羽,回头看看跟着自己的老兄弟,一群土炮,跟项羽打,打10次,得输11次。所以刘邦立刻就认怂了,说打下咸阳就是为了给项羽铺平道路,不敢抢攻,没想过做皇帝的事,还要谢罪,这才有了刘邦赴“鸿门宴”的由来。项羽这边看到刘邦态度这么诚恳来赴宴,内部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以老头范增为首的力主必须给刘邦灭了,而以项伯为首的说人家这么诚恳来认错,你还杀了他,以后怎么征服天下,怎么让更多的人信服我们,两派争的不可开交。而项羽呢,这时候还飘着呢,自己不断给自己催眠,我是最棒的,我是最能打的,我是天下无敌的,我一个人能扫平四海。刘邦?刘邦是谁 ?在我眼里刘邦和蝼蚁一样。所以主观上项羽有这种想法,才会让刘邦有机可乘。
项伯见自己队伍里剑拔弩张,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根据他对老头范增的了解,这老小子不管别人怎么说,一定会私下安排人杀刘邦,甚至把刘邦手下全杀了,张良做为第一谋臣,必然不可幸免。想到老头平时阴嗖嗖的眼神,项伯就不由得后背只冒凉气,想起了曾经张良救过自己的姓名,罢了罢了,别人我左右不了就去通知一下这个老朋友小心吧。所以趁着夜色,去刘邦军通风报气。张良听闻项伯这么说,也是吃了一惊,虽然有所猜测,但是真正得到证实的时候,还是觉得宛如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但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不去赴宴,那就是出尔反尔,项羽出兵灭了刘邦,天下人都不会觉得有悖常理,所以必须得赴宴。
所以张良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的策略,什么让刘邦去了就抱着项羽的大腿哭啊,认怂什么的,还让大将樊哙随机应变保护,军营外还设了人接应。经过周密的计划,刘邦终于侥幸逃离了项羽大营,当手底下人提醒项羽要不要追的时候,项羽还飘着呢,追谁?为什么要追?我天下第一,我谁也不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刘邦认怂就罢了,瞧他那没出息的样子,怎么配我出手?
项羽得了咸阳以后,基本算是得了整个天下,把刘邦分配到了西蜀。而刘邦启用贤才,重用萧何、韩信等人才, 养精蓄锐,最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利用项羽自大的特质,分解他曾经的手下和铁杆势力,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看到项羽自刎了,项伯那心里五味杂陈,十分不是个滋味,刘邦看着纠结成一个球的项伯,也是长叹一口气,没有这位纯性情的汉子,说不定自己早就命丧函谷关了。遂决定赦免所有项家的人,并赐姓刘,冤冤相报何时了,从我刘邦这时候开始,希望项家和刘家的恩怨就算结束吧。
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项伯,我国历史上因私废公的典型,也是眼界狭小和实力坑侄子的典范。
老项家是楚国的贵族世家,在楚国世代为将,在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最大也是最硬的对手就是楚国,而项羽的爷爷就是楚军的统帅。甚至还击败了当时气势正盛的秦将李信(李信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祖先),最后逼得秦王嬴政不得不再次请出老将王翦出山,并带着秦国的举国之兵,才击败项燕而灭亡楚国。
项燕死了,有的说是自杀,有的说是被杀,反正是在被秦军击败后死了。
但是项氏家族仍然很大,在项燕的下一代有项梁有项伯,在下一代有项羽也有项庄等人,但是家族人定虽然还算兴旺,但是已经没落,为了逃避秦军的追杀,四处逃窜。
而在逃亡的路上,项伯杀了人,背上了人命官司,这在律法严明的秦朝,显然是重罪,而这时候项伯得到了同样因为灭国而对秦朝恨之入骨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的救助。因此项伯欠了张良老大一个人情,有救命之恩。时间到了公元前208年,当时项羽在干掉了楚王熊心任命的楚将宋义之后,在巨鹿之战打败王建德孙子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接着再大败秦朝最后的救世主章邯,然后秦朝已经无兵可用,而与此同时刘邦率军从武关攻入关中,灭亡经历了赵高弑杀秦二世、借着又被秦王子婴干掉的秦朝。
刘邦兵临城下,秦王子婴投降
关中是个好地方,最初楚国决定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河北救援赵国,与秦军主力作战,另外一路则趁虚灭亡秦国,项羽由于项梁战死,为叔叔报仇心切,就要带兵西向伐秦,但是楚王没有同意,所以刘邦得到了这个差事,而项羽只能作为副将北上,而项羽在河北与秦军鏖战,刘邦则非常顺利进入关中,灭亡了秦朝,坐拥灭秦大功,显然让此时已经很膨胀的项羽心生不满。
于是章邯投降后,项羽马不停蹄的向关中进发,可此时占领了关中刘邦却不想让项羽进来,他甚至在函谷关设防,准备将项羽堵在关外,可惜的是刘邦不是昔日的秦国,而项羽也不是曾经五国联军,在项羽的猛烈攻击之下,项羽一战而下函谷关,并准备直接将敢于阻止自己的刘邦一战荡平。
当时项羽有军队40万,而刘邦仅有10万,而且刘邦几乎不知道危险的降临,而就在项羽准备突袭之际,项伯连夜跑到刘邦军大营,劝说自己的救命恩人连夜跟自己逃走,以免死在项羽大军冲击之下的乱军之中。
而张良由此得知了项羽这个大计划,他连忙向刘邦汇报,而刘邦也是个人精,在敌强我弱之下,连忙对项伯示好,不仅约为儿女亲家,而且还没烧给金银好处,结果项伯真的被刘邦忽悠了,他以为刘邦真的是看得起他,他哪里知道之所以刘邦看重他,是因为他的侄子是项羽,结果项伯成功被刘邦与张良策反,成为稍后的鸿门宴中刘邦的卧底。
项伯的反水,让项庄舞剑,功亏一篑
接下来刘邦紧急向项羽放低姿态,表示函谷关事件纯属误会,他已经准备后迎接项羽进入咸阳城,还将缴获的秦国战利品没少给项羽送,项羽被奥斯卡影帝刘邦同志的表演给迷惑了,以为自己是真的误会刘邦了,但是显然老谋深算的范增看出了刘邦的把戏,于是他布置了酒宴之上的项庄舞剑,可是却被已经成为刘邦大卧底的项伯项则成同志破坏。
项羽失去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
如果当初的项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顾大局只身潜入刘邦大营,向张良报信让其逃走,算得上他讲义气,而在鸿门宴上,他完全没有底线帮助刘邦,破坏范增的刺杀计划,就可以看出他的品质是非常的低劣的,毫无忠义可言。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到了最后一年,项羽占据完全的劣势,这样的情况下,项羽放回抓到刘邦老爹和老婆,两军达成和解,楚汉并立。然而和约墨迹未干,项羽刚刚率军东返之际,刘邦可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他立即背信弃义,撕毁合约对项羽发动追击,并在垓下将项羽包围,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还遭到了分尸。
项羽的结局十分悲惨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项羽最终自食其果,项羽可能到死也不知道,他的叔叔项伯曾经在几年前潜入过刘邦大营出卖了他,更不知道项伯被策反...而楚汉之争后,刘邦登基为帝,当然并没有履行与项伯的婚约, 项伯及残存的项氏家族成员被刘邦赐姓为刘,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千古笑柄。
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对项伯有所了解。
项伯,名缠,字伯,下相人(进江苏省宿迁市西南方),他出身显赫,祖祖辈辈世代都是楚国将领。
他是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父。
秦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项伯因为杀了人而逃窜,藏匿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附近),得到了张良的庇护,也因此,和张良有了一段“过命的交情”。
不过那个时候天下纷乱,张良也是逃犯,刘邦也做过逃犯,项伯当逃犯也不稀奇,官府似乎没有追捕的执行力,可见秦朝当时基层已经失控。
等到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项梁和项羽也在吴(今江苏省苏州市)起兵,项伯也跟着参与了,而且很快做到了左令尹的位置,相当于左宰相的高位,兼具统军和领政的职责,可以说,是核心决策层人物。
理解了这一点很重要:项伯从项梁项羽起事开始,就对项梁项羽有很强的影响力。
那么,项伯有什么本事呢?
用他以后的政敌范增对项羽曾经说过的话来形容:“如同项伯这样的人,身是骨肉至亲,位当枢要之任,日夜与君王休戚相处,旦暮为敌方行间说项,对于这种蛀蚀树心的全蠹,即使是英明的君王,怕也难以识破啊。”
他要是单纯的没本事也倒罢了,偏偏项伯这种人特别能刷存在感。
他“旦暮为敌方行间说项”,可见毫无政治军事战略眼光;
他重利贪财,堪称是“蛀蚀树心的全蠹”,有这种人在团队,那团队早晚被腐蚀的干干净净。
范增的判断,犀利而精准。
鸿门宴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当初楚怀王和诸侯们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天下群雄备受鼓舞,然而却是刘邦率先入关,在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而且,刘邦还派兵镇守函谷关,阻挡诸侯军的进入。
项羽大怒,派英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怒冲冲的向刘邦兴师问罪。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在鸿门设宴,刘邦生死,就在一瞬之间。
尤其是范增苦劝项羽及时除掉刘邦,此事也被项伯得知。项伯和刘邦不熟悉,但知道此时张良正在刘邦帐下效力,他担心张良被株连而死,于是连夜赶往刘邦营中,面见张良。
史书上记载,项伯是来劝张良跟他一起走的,但张良何许人也,他不是没跟过项羽,知道项羽和刘邦谁才是王者之相,于是张良果断把鸿门宴的事情告诉了刘邦。
刘邦何等人物,立即设宴款待庄博,捧着就被给项伯祝寿,还约为婚姻,尤其是,给了项伯很多金银好处。
项伯此人本就贪财,又没有眼光,他拿了刘邦的好处,当然要为刘邦说话,而且,他和范增不睦,范增赞同的,他都会反对。
于是,项伯回到项羽军中,替刘邦说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称是。
项羽也不想想,你项伯身为左令尹,半夜跑到刘邦那里做什么?如果真要谈判,明天谈判不行吗?
项伯和刘邦是不是勾结到一起了?
项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可惜,项羽没有这么复杂的政治头脑,而是一股脑的相信项伯的话。
所以说,项伯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救下刘邦,起初动机可能只是报答张良的恩情,怕张良被株连而死,但张良和刘邦快速反应,重金重利收买了项伯,从此,在项羽军中,就有了项伯这么一个“蠹虫”,时不时为刘邦说几句话。
包括后来陈平使用离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项伯在其中“功不可没”!
可笑的是,淮南王英布脱离项羽,投靠刘邦之后,项伯去九江收服了英布的九江兵,还把英布的妻子子女尽数杀害,然而等到项羽败亡,项伯不但没有自杀以殉,反而甘心投降,被刘邦赐予了刘姓。
项伯,不,刘伯被封为射阳侯,看上去要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了。
可这都是假象,公元前192年,刘伯去世,其子項猷(此时也改姓为刘了)因为犯罪,不得继承侯爵之位,国除,从此,项伯的子孙后代再无历史记载。
项伯为什么不直接让项羽别杀张良,而是要秘密到刘邦军营去会见张良让他跑路?
项伯为什么要让张良跑路,当然是为了要救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而项伯恰恰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想必项伯所做出的判断,项羽只要攻打刘邦,那么刘邦必然会惨败。若非刘邦必然会惨败,那么张良即使在刘邦军中也必然无性命之忧。
只要刘邦的大军一旦惨败,那么张良自然就是身处险境。张良是留侯,又不是溜猴,肯定跑不过溜棒的刘邦,恐怕是凶多吉少。
熟知《三国演义》的应该记得有这么断情节。庞统向曹操献上连环计之后,被徐庶一眼给识破。徐庶知道只要曹军一败,自己不可能独自幸免于难。于是徐庶就逼迫庞统帮他脱身。
“洪之所至,泥石俱下;火焱昆岗,玉石俱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是因为你是个谋士就能幸免的,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张良曾经救过项伯。只要项伯让项羽放过张良,依照项羽的性格,项羽应该会答应项伯的请求。
可是项伯为什么不直接劝项羽放过张良,而宁愿选择冒着危险跑到刘邦军营去呢?
因为直接跟项羽说放过张良一点儿用也没有,根本就解救不了张良。
项羽只要对刘邦发起攻击,就要一鼓作气击溃刘邦大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要求斩杀这个,又要求放过那个的,项羽这个命令怎么下?
更何况当时项羽是率领的联军,其他诸侯未必会听他的。即使当面答应了项羽,可是只要战事一起,就会人人挣着去斩首立功。
在杀红了眼的情况下,谁还会管眼前那个人是不是张良。再说了,又有多少人认识张良是谁?
正是因为如此,项伯才会选择跑到刘邦大营去让张良跑路。
张良还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惦记着他的安危。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只能自己想办法脱身了。
当初对徐庶恋恋不舍的刘备,恐怕早就想不起还有徐庶这么个人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