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明朝的江山是丢在谁的手里?不是崇祯皇帝,而是丢在了明朝那帮武将手里。这帮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这还算不错的了。第二部分,索性就反叛明朝,投降了清朝,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汉奸。第三部分,是那些忠于明朝,可是实力不济的人。

这些人充当了明朝的官军主力,怎么能不丢天下呢?其中左良玉,那就是属于第一部分的那种人,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你说他是个汉奸吧,可人家从来没有投降过满清。你说他一心为了明朝吧,可他在明朝亡国的时候,不仅没有出手挽救,反而拥兵自重,坐等时机。

左良玉是依靠张献忠、李自成发家致富的。

左良玉本来是没什么名气的,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明朝末年著名的军阀呢?主要因为两个人,一个就是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一个则是大顺军领袖李自成。

可以说正是这两个人,造就了左良玉。尤其是张献忠,但凡有左良玉在的地方,张献忠都是要吃瘪的,因为张献忠完全不是左良玉的对手。

为此张献忠这才把势力迁徙到四川去,以免和湖北的左良玉正面交锋。至于李自成,左良玉虽然打不过他,可是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存在,左良玉也就不能够拥兵自重了。

李自成的部队和左良玉的部队在湖北长期对峙了多年,也正是利用了这些年的稳定时间,左良玉招揽了大量人马,号称拥有百万雄师。

湖北的每个山头上,号称都有他左良玉的人马,可见他的力量的确相当大。如果李自成当年没有派人南下到荆襄之地开辟新基地,那么也就没有左良玉做大做强的事情了。

左良玉不肯勤王,选择拥兵自重。

李自成大军从山西进入直隶,眼看着就要打进北京城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发出勤王令,希望各路大军前来勤王。

命令到了左良玉这里,他却一动不动。还假模假样地拟定了一份出战的计划上交给崇祯皇帝,可是这份计划尚未得到崇祯皇帝的批准,北京城就被攻陷了。

左良玉心里所期待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他手握数十万大军,坐拥荆襄之地,完全有资格成为一方诸侯了。

只要明朝灭亡,那么中华大地极有可能将会再次进入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到那个时候,左良玉说不定也能建立南唐这样的王朝。

为此左良玉不肯出兵相助,如果他真心要勤王的话,早就对李自成的部队发起进攻了,可惜他按兵不定,就是等着这一消息的到来。

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良玉块然独处,无姬侍。尝夜宴僚佐,召营妓十余人行酒,履濆交错,少焉左顾而欬,以次引出。宾客肃然,左右莫敢仰视。其统驭有体,为下所服多此类。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明史》

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以史可法、马士英为首的南京朝廷,却在南京将福王朱由崧立为了皇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左良玉自立为王的想法终于宣告失败了,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弘光朝廷之上,所以根本就不听从弘光朝廷的调遣。

左良玉号称清君侧,实际上就是狗急跳墙。

左良玉表面上依附于弘光朝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人家是老朱家的孩子,拥有继承权。可是实际上左良玉却丝毫都不听从朱由崧的调遣。

因为当时弘光朝廷被马士英和四镇军阀霸占着,如果左良玉投靠了他们,那么他们会不会来抢夺他的兵权呢?要知道四镇军阀加起来,人数都没法超过左良玉大军。

这个时候北方战局也发生了变化,李自成居然打不过多尔衮和吴三桂,结果兵败逃到了西安。这还没完,多铎和阿济格双管齐下,逼迫李自成的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过带着从陕北绕道汉中去了。一路则由李自成自己带着逃亡到了湖北。

李自成这个老冤家来了,左良玉心里当然不是滋味。李自成到了这里一看,是手下败将左良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打不过多尔衮,难道还打不过你左良玉?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跟左良玉打了一仗。左良玉未战先怯,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结果就被李自成给逼走了。

李自成在后面一路追,左良玉在前面一路跑。左良玉逃跑的方向,那是朝着南京来的,美其名曰清君侧,因为左良玉认为马士英是奸臣。

其实左良玉这是被李自成逼得没办法了,只能选择逃跑。如果能攻占南京作为自己的基地,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属于狗急跳墙的方略了。

狗急跳墙不成,被描绘成了大忠臣。

左良玉在后世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被描写成为了一名大忠臣,一辈子为明朝尽忠职守,就算是死也是因为忧虑明朝的未来。

其实这哥们带兵清君侧,那就是为了灭了南明弘光政权,要是老天爷再给他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那他可能就会灭了南明,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朝叛臣。

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剧,至九江,邀总督袁继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谕,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继咸正辞拒之。部将郝效忠阴入城,纵火残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是夜死。时顺治二年四月也。诸将秘不发丧,共推其子梦庚为留后。七日,军东下,朝命黄得功渡江防剿。---《明史》

可是老天爷这时间点掐得就是很准,左良玉还没来得及赶往南京,半路上就病死了。他儿子左梦庚,想都没想,就投降了多铎,可见他们事先早就计划好了这件事。

左良玉狗急跳墙没能成功,结果反而成就了他的好名声,这也是让人醉醉的。不过他的兵马没有为明朝建功立业,反倒是成为了灭亡明朝的帮凶,这倒是真的。

总结:清朝的江山,是明朝的战将打下来的。

清朝那七八万八旗兵,要想灭了大明王朝,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他们是不断招降明朝将领,靠着明朝的军队,才打下了清朝的江山。

比如说吴三桂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在一片石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消耗掉了李自成的主力,多尔衮算是捡了个漏。

此外,毛文龙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大清,为大清攻城略地。洪承畴帮助清朝不断招降各处官员,郑芝龙为了三省王爵,不惜投降满清。明朝将领刘良佐和刘泽清想都没想就投降了满清。

这帮人要是能团结起来,那多尔衮根本就没办法进入关内。可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那么大局面他们就把控不住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明史》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大臣与皇帝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强臣弱、君弱臣强。明末皇帝已经不能通过君权完全控制臣子了,所以崇祯不是想姑息纵容、而是无力控制。

但这并非说左良玉就是奸臣,因为人天生就有自保的本能,能做臣子谁会去做奴隶呢,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谁会将生死完全取决于君主的良心呢。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导语:左良玉是行伍出身,屡立战功,最后成为一个拥兵数十万之众的跋扈军阀。左良玉无所谓忠奸,但他对崇祯皇帝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当北京城破、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左良玉时常闭门痛哭,伤心欲绝。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是个孤儿,是他的叔叔把他养大的。成年之后,左良玉就从军了。

左良玉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尤其擅长骑射,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并且左良玉还有一个特点:“目不识书而多智谋”。因此,左良玉早期在辽东地区的战事中屡次立功,升为军官。

后来,左良玉被调到内地,专门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从此,左良玉大显身手,闻名天下。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左良玉战绩非凡。很多农民军首领都死在他的手中,著名的农民军首领罗汝才、老回回马守应等人也都先后被左良玉打败过。

而左良玉和声名显赫的两大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左良玉跟张献忠作战,胜多败少,一度打得张献忠陷入穷途末路;左良玉可谓是张献忠的克星,基本上是逢张必胜。

而左良玉在和李自成会战时,则是败多胜少;尤其是1642年的朱仙镇大战,左良玉多年培养训练的精锐亲军,几乎都被李自成农民军斩杀殆尽。以致此役之后,左良玉一蹶不振,再也不复昔日之勇。

因此,李自成可以说是左良玉的克星。左良玉出战,逢闯必败。

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左良玉深深洞悉了明朝政府的腐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开始注重保存实力,拥兵自重;而对督抚大员们的檄调命令,经常是置之脑后,不予理睬。

以督师杨嗣昌为首的部分大臣都弹劾左良玉跋扈不法,纵兵抢掠,杀良冒功,要求朝廷惩办左良玉。

可是,由于朝廷此时由于将才调零,而左良玉曾数次大败农民军,崇祯皇帝认为左良玉人才难得,更兼左良玉手握重兵,军中广布亲信心腹;因此,崇祯皇帝就对左良玉姑息纵容,不予治罪,反而多方慰抚,希望左良玉能够力挽狂澜,消灭势力越发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1644年春,李自成从西安出发,进攻北京。崇祯檄调左良玉率兵勤王。

此时的左良玉却无可奈何!朱祁镇大战后,左良玉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所余无几了。他杀出重围,逃到湖广地区之后,为了恢复往日的荣光,就大肆搜罗残兵游勇,扩充军队。甚至于招降纳叛,广招农民军中的叛徒,以补充自己的实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充,左良玉拥有了二三十万之众,号称八十万大军,以此来恐吓要挟朝廷及地方官府,为其提供粮饷物资。

但是,左良玉心里很清楚,自己扩充的这支军队只不过是数量庞大而已,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旦出战,迎击李自成的百战精锐,那绝对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无论崇祯皇帝多么殷切企盼,左良玉都不敢率部北上勤王。

当北京城被李自成占领,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左良玉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厚爱,日夜痛哭,伤心不已。

说左良玉不忠,却也有失偏颇。左良玉不遵从朝廷诏令,他部下的将领很多是招降过来的农民军叛将,无法无天,左良玉也很难约束他们。崇祯皇帝死后,左良玉的部下将领纷给要求他率兵东下,占领江南,自成基业。

可是,左良玉并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为了安抚这些将领,避免战火祸乱江南,左良玉竟然公而忘私,把自己多年敛积的几百万家财拿出来,分给大家。

此举算是稳住了混乱的军心。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弘光皇帝颁诏,给左良玉加官进爵。但是,左良玉却拒不接旨,不愿承认弘光朝廷。

后来,南明“假太子案”发生。消息传来,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为了报答崇祯皇帝的恩情,左良玉立即统兵出征,进攻南京,拥立太子即位。

可惜,在进军途中,左良玉病死了,从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结语:左良玉其实就是一个拥兵自重、贪图权势、飞扬跋扈的大军阀。这样的人,无所谓忠,也无所谓奸,只不过是一个朝代末期的乱世枭雄而已。

有人说,左良玉投降了清军,当了汉奸,那可真是信口开河。

投降清军的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左良玉死后,他的军队以左梦庚为主。可是,左良玉尚且不能有效地约束住部下,,何况他这不成器的儿子呢!

最终,乱哄哄的左部官兵,竟然以数十万之众可耻地向区区万余清兵投降了!

这可真是给九泉之下的左良玉脸上抹黑啊!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左良玉大奸臣,但却是崇祯自己造成的。晚明时期,地方武将失控。崇祯皇帝不敢惹武将,只好拿文官撒气,结果造成武将愈发跋扈,文官愈发畏首畏尾。文武交恶相互拆台。最终导致晚明局势彻底糜烂。这一切首要的负责人就是崇祯。在左良玉的身上无疑体现了这一点。

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军户出身,识字不多,在对女真作战中小有军功,后在镇压李自成作战中不断扩大自己势力和地盘,但对剿灭李自成好和张献忠却是不上心,只顾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对崇祯的旨意也是阳奉阴违。崇祯死后,被南明福王朱由崧晋封为侯爵,镇守武昌。两湖实际在其控制之下,出于个人野心,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武昌进军南京。万幸死于途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死,日后也是一个投降派。后其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

很难想象,在自己明知已经染病的情况下,却还是不顾外有义军,清军即将南下的情况下,非是要入京进行所谓的清君侧,就是为了夺取最高权位的自私行为。在南明几个大军阀中,他是实力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无能的一个,也是最早被消灭的一个。除了说明崇祯用人无方,南明无人之外,实在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网上评价左良玉是:“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立,养寇自重,目无朝庭,心无百姓,杀良冒功,遗臭万年“。简直太精彩了,早死一年而入明史是左良玉最大的幸运,而对左良玉内心而言,他大概也想和儿子一样入二臣传。

由于左良玉生年不祥,也可以看出身不高,实际上就是一个兵痞出身,凭着一身蛮力逐步升迁。实际上却是为将不知勇,用兵不知之谋。治军不知严。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拥军四十万兵马,不能匡军辅国,救民于水火,就希望扩大自己势力,看最后谁的实力大,好投靠过去做一笔好买卖。最后等不急了,希望控制南明朝廷,然后在再和满清谈判。可惜半道嗝屁了,也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报应。可以说,自左良玉当了总兵以后名声就不好,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只能拼命扩军自保,虽然号称四十万,实际上真正能打的也不过五万多人。

熊文灿、杨嗣昌几次都想杀他,不过是没找到时机而已。左良玉自以为是,先后害死了杨嗣昌、丁启睿、汪乔年,但左良玉也知道,只要手中有兵,崇祯和朝廷奈何不得他,这就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王朝末世多是如此。这也是崇祯本人无能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失控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明史大家评价左良玉:“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左良玉就是一个军阀,一个无能且贪的兵痞。但晚明的武将大都如此了,我们也不能指责左良玉一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在很多影视剧里,左良玉都是一个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忠心耿耿的济世良将的形象。那到底有没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这回事呢?还是先来了解下左良玉其人吧!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朝末年将领。行武出身,没有读过书。他初于辽东从军,自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我们再来看看《明史》: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而且还骄横跋扈。

对于左良玉的骄亢,崇祯皇帝其实也心知肚明,可是没办法呀!想一想当时崇祯皇帝的处境,就明白为什么只能忍气吞声、姑息纵容了。崇祯虽然刚愎自用,但还不算糊涂。他的战略意图很清晰,集中重兵对付关外的满清,国内农民起义采用抚剿结合。

可他的猜忌心理实在太重,杀掉袁崇焕自毁长城,辽东战事危如累卵。对付农民起义又多次贻误战机,使得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坐大。崇祯确实也没有办法了,孙传庭战死后,能对付农民起义军的也就只有左良玉这些人了。所以他只得忍气吞声、姑息纵容,并且还得不断给左良玉加官晋爵,以笼络人心。

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左良玉手握几十万精兵,却没有火速北上、进京勤王,确实不是一个忠臣所为。左良玉归根到底,还是人品有问题。比起岳飞、文天祥这些人,那肯定是差得很远很远。

大家觉得好看,记得点赞和分享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左良玉字昆山,明朝山东临清人,自幼就是孤儿,由他叔父抚养长大。左良玉没读过书,基本上就是个文盲。但他从小爱习武,且学武颇有天分,射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长到成年时,身形高大,仪表堂堂,乡人称他为"红脸大汉”。

十七岁时,因生活穷困,于是去从军。到了辽东当兵,当时蒙古人与女真人对明边关时有战事。他作战非常勇敢,虽然没读过书,却很有谋略,立了不少军功,几年后就被提拔成军官,二十多岁就当上了游击加都司衔的高级军宫。后来因朝廷拖欠军饷发生了宁远卫兵变,宁远卫十四营除祖大寿一营未反,其他营全都参予了此次兵变。晔变的兵士甚至绑架了前来劝解的巡抚毕自肃等人。后来是辽东督师袁崇焕亲自领兵平息叛乱,杀了为首叛乱的中军官,但身为右车营都司的左良玉因为没制止部下而被撤职。不久,袁崇焕让他官复原职,先后跟随曹文诏,尤世威等征战,后又归侍郎侯恂领导,侯恂非常赏识他,向朝廷保举他当上了总兵官。他也是成了独领一方的有军权的人。左良玉后来镇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部队,互有胜负。他击败张献忠后以武昌为基地,招兵买马,军队发展很快有数十万人,他虽不识字,但很有谋略,军队中威信极高,牢牢将部队控制在手中。渐渐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起来。

李自成农民军势力发展很快,打下了西安,郑州,向北京进军。当时崇祯帝朱由俭内忧外患,对于千疮百孔的大明天下已无力掌控。当时,有大臣建议南下,去南京建都,实际上南京也是明朝三都之一。北京,南京,凤阳。可朝臣大都不答应,此事搁置下来了,等李闯大军打下通州直取北京时,崇祯已无南下退路。他紧急令坐拥数十万兵马的左良玉勤王。可左良玉领兵勤王,只是做做样子,每天行军慢慢通通,走到半路上,前方军报,京城已破,崇祯帝已于景山上吊自杀。左良玉放声大哭,全军致丧。实际上事后,左良玉马上回军武昌,依旧逍遥快活,过着独立王的生活。

左良玉是当时一方诸候,兵强马壮,为何不救崇祯帝?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崇祯皇帝朱由俭勤政,生活朴素。但为人好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他当政的一朝,被他下令处死的大臣,大将就有数十人,其中袁崇焕,陈新甲等也算是文滔武略之才,可也被施以极刑,弃之于市。卢象升,孙传庭是崇祯朝的最后的柱石,也是有可能扭转乾坤之臣,可卢象升被当时的议和派所制肘和打压,在只有几千兵马,粮尽援绝时与清兵决一死战,壮烈殉国,可死后,崇祯听信馋言,居然还要治他的罪搞事后算帐,孙传庭也是被派去同李闯起义大军作战,当时孙传庭手下全是新兵,且人数远远少于久经战阵的李自成大军,他想防守,并操练新兵。可崇祯帝却急于平叛,命他找李闯大军决战。孙传庭被屡次下旨摧促,无奈领兵决战,后全军覆没,自已也战死。事后,崇祯也没什么体恤与封赏之举。

左良玉虽然被皇帝重用,大权在握。但他的军队军纪极坏,当时名声极坏,老百姓讲他的军队比土匪强盗还可恨和可怕。朝中御使官员屡次弹劾左良玉,可崇祯帝因为形势所迫,用人之际并未惩处他。左良玉虽然不识字,但他悟性极高,早就看出了崇祯皇帝多疑,暴戾,且薄情寡恩,喜怒无常的心性。所以,他知道如果真到了北京勤王,就算解救了崇祯皇帝,事后,也可能被皇帝相猜忌,被清除。况且,对当时号称百万闯军的李自成,左良玉也惨败过,肯定也是一场恶斗,他甚为忌惮。这也是他不救崇祯的原因。

左良玉虽然后期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但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侯恂始终感恩,为其立牌位祠堂供奉。因侯恂是东林党人,南明马士英,院大铖等阉党当权时,打击东林党,左良玉不顾大局,不顾清军下江南之危,起兵"清君铡”,公开支持东林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