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两个是字让容妃死于“非命”,康熙为何却说对不起孝庄?

容妃其实就是九龙夺嫡前期最大的牺牲品,康熙本就要废了太子胤礽,可是容妃却声称自己有老祖宗孝庄太后的懿旨,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胤礽的太子之位。

这件事如果在胤礽犯错之前,容妃就说出来,或许康熙还会认可。毕竟孝庄希望国家稳定,储君稳定是国家稳定的保障。

可是胤礽的罪过已经算是滔天之祸了,康熙无法忍受,即使是孝庄的懿旨,康熙还是选择不承认。他宁可让容妃背锅,也一定要废了太子。所以只能说对不起孝庄了。

容妃表示:你们祖孙太会玩了。

从始至终,容妃就跟个傻大姐一样,什么都没搞明白,就一心想着完成孝庄的懿旨。可以说她是善良,但是深陷权力斗争旋涡的人,如果只有善良,那么必然会成为牺牲品。

如果容妃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的品格一定会受到后人的赞扬,崇尚美德自然是好事,善良、诚实,也是普通人的道德标准。

可是容妃是康熙的老婆,是孝庄的孙媳妇儿,她身处大清国最高权力拥有者的身边,怎么能以善良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呢?

当然了,批判一个善良的人,那本身就站在了善良的对立面。不过容妃周围的人都太鸡贼了,这显得容妃有点格格不入。

  1. 首先就是孝庄,她看中了容妃的单纯,知道自己布置下去的任务,容妃就算是得罪了康熙,也一定会按照她的说法去做的。
  2. 其次便是康熙,他明知道容妃不会骗他,孝庄的旨意也是真的。可是康熙就是要废了太子,与其说孝庄的旨意不对,倒不如说容妃在骗大家。

显然,让容妃背锅,是最合适的选项。因为康熙不可能选孝庄的旨意是错的,这样显得他不孝,而且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选孝庄的旨意是对的,这样一来康熙就无法达成自己废太子的目的。

容妃表示,不玩了,摊牌了,跟你们祖孙俩比起来,我是个傻子行了吧?她或许就是这么个心思,到死都觉得自己没错。

容妃不懂得审时度势,传达信息后,就不该干涉康熙的决策。

孝庄是什么时候给容妃这个旨意的呢?那是在太子胤礽的很多劣迹还没有彰显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孝庄觉得胤礽虽然没什么用,至少也没有大罪过。

为此孝庄为了国家的稳定,当然希望康熙不要废太子了。可是等到孝庄死后,胤礽这家伙太不守规矩了,一方面诅咒康熙早点死,自己私底下准备好了龙袍。另一方面,在索额图的支持下,居然派去了杀手。

这种引火自焚的做法,让康熙感到不寒而栗,这一切孝庄都不知道。为此孝庄此前就算有什么懿旨,那也可以作废的。如果她还能活着,自然也会选择废太子,这是康熙的所思所想。

可容妃在干些什么呢?她不光把孝庄的懿旨告诉了康熙,而且坚持一定要保住太子胤礽,为什么?因为她脑瓜子轴。

她认为自己保住太子胤礽,那就是完成了孝庄的懿旨,至少给老人家一个交代了。所以不管胤礽犯了多少错,容妃都视而不见。

这种榆木疙瘩,康熙是真的懒得跟她讲道理。就算孝庄有这方面懿旨,那决定权还是在康熙手里,他到底执不执行,这不是容妃你说了算的。

但是容妃的执拗精神,差点把康熙气得背过气儿去。她一口咬定孝庄的懿旨是真的,而且必须要按照孝庄的懿旨去执行。

这么一来,谁都没有台阶下了。容妃不知道的是,她的行为等于是把康熙逼到不孝的境地,只有不废太子,才是孝顺。

可是不废太子,康熙对不起天下苍生,对不起祖宗江山,也对不起他自己。康熙当然不想让自己不孝的形象传播出去,便只能拿这个傻大姐容妃开刀了。

容妃的结局,纯粹是咎由自取。

不知道脑筋急转弯,容妃到底有没有玩过,看样子是没玩过。整件事中,孝庄没有错,康熙也没有错,错的只有容妃。

  1. 孝庄从国家安危的角度,下达了懿旨,可是这份懿旨只给了容妃,这就是说,让容妃、康熙便宜行事。如果孝庄一口咬定要保住胤礽,那就会下旨传遍天下。如此这般,康熙也就没退路了,孝庄就是为了留一条退路给康熙,才会只告诉容妃。
  2. 康熙从国家未来的角度,只能选择废太子。他完全理解孝庄的所思所想,也知道她的目的是什么。可是康熙也知道,如果孝庄活下来,也会支持废太子。可整件事容妃知情却不通情理。

容妃想要以自己的善良,去感化康熙皇帝,以此实现孝庄懿旨的顺利实行。可是她没有考虑过这么做的后果。

与其说她是一种善良,我看就是一种缺心眼的表现。当然了,她也为自己的执拗买单了,毕竟康熙是不会着了她的道的。

总结:康熙真的对不起孝庄吗?

很多人认为,康熙最后说,自己对不起孝庄,那是发自肺腑地向孝庄道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康熙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对不起孝庄。

孝庄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的还不是大清的江山么?康熙这么做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既然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样的,康熙就不存在对不起孝庄的情况。

那么他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其实他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容妃。因为容妃只是单纯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只是一个传播者,而康熙却要让她背一口大黑锅,当然是对不起她了。

就算对不起容妃,那也是不能说出口的,因为一旦说出口,这就证明康熙真的是错了,而且死不改错。康熙能错吗?这便是整件事的症结所在。

参考资料:《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两个是字让容妃死于“非命”,康熙为何却说对不起孝庄?

谁人能懂康熙苦,唯有商隐《锦瑟》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次大家真的误会康熙了,容妃之死表面是死于马桶堆里,死相很是尴尬,但是俗话说的好,杀人先杀马,擒贼先擒王,容妃的抱着必死的心态变化,从孝庄太后逝世后已然开始。

为什么说容妃之死源于孝庄呢?

俗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孝庄可以说清朝的才女,经过刀上火海,看尽了世间百态,饱经风霜,不论是宫前大臣的结党营私,刀光火石,还是宫后的明争暗斗,绵里藏针,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着自己的一个醒目的账本。

宫前的斗争孝庄也是顺应大清的律例,不干涉朝政,但是后宫的无主之争让她选择了容妃,作为她的理想“工具”,这里用工具二字虽然有些不妥,但是深思后觉得没有比这个词更能形容容妃的“执着”。

孝庄太后已知天命,生前无法阻止宫斗,不想骨肉相残的局面来临,唯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这个善良,憨厚又单纯的容妃身上,孝庄之所以选择容妃作为她思想的延续人,是因为她够听话,能够傻傻的信守她的懿旨,其次也是因为她是康熙最信任的女人。

孝庄死后的日子,容妃和康熙的关系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化学变化,逐渐发展成矛与盾的关系,两者只能留其一,才能证明它存于世的价值,然而容妃至死都没能将康熙这个坚固的盾戳伤。

康熙:我为君太狠?容妃:是

康熙为君做了那些让容妃闻之丧胆的事?

人称万花筒纳兰明珠,其外甥是康熙的大儿子胤褆,高居国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因后台唆使大皇子有谋朝篡位之嫌,结党营私之罪。

内大臣李光地在其寿宴之上,公然弹劾其十大罪状,康熙不得不杀虎下山,以儆效尤。

人称三眼索相的索额图,高居国杖,其孙是当朝太子,为了能够让胤礽从太子迅速飞升到皇上的龙椅,竟然想杀康熙而后快,巩固自己的实权,又想将胤礽作为傀儡,自己后台主政的私心,其罪和明珠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念此二人身份特殊,战功卓著,才不得不选择将此二人关在牢中,颐养天年,这样既可以留名史册,又掩饰了康熙用人有误的缺漏。

康熙:我为父太绝情?容妃:是

胤礽在刚出生便被康熙立为太子,不知是她太过于顽劣还是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没有一国之君接班人的才华和涵养,更无宏图之志,只想坐等康熙驾崩,稳坐皇帝之位。

不料被康熙识破其堕落不堪,担其误国误民,怕大清落失他人之手,对太子废立反复,终不能托付家国。

大皇子胤褆,是皇子中骑射最为英勇的皇子,收台一战被康熙封王立嘉,但其权位越高越是嗜权如命,竟然暗中陷害太子,屠杀手足兄弟,更有甚者还想用污秽之物诅咒康熙,终被李光地破获其恶行,被羁押至宗人府受刑。

此二人明争暗斗多年,终究躲不过一把黄土身上盖的命运。

康熙对官场的滔天罪恶都心如明镜,怎么唯独让容妃受此恶罪呢?

俗话说得好,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康熙真实这个装睡的人,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刚需,为的是大清的未来,如果他将祖宗的基业转手给这样一个无能的太子手里,受苦不仅仅是百姓,相信最后江山会易主改性,但是自己又不想背黑锅,恰逢其时,容妃将矛头指对准自己,康熙不得不折矛断戟,让容妃背负恶名,事后再为其洗白。

康熙深知单纯的容妃是想不到如此长远的势态发展,他知道容妃的种种“逆天”行为,都是孝庄太后一步步画好的路,自己走不动了,于是将容妃定为棋子,让这个棋子一步步按照她设定好的路走下去,可惜步伐被康熙打乱了,棋子被康熙毁掉了,一盘珍珑棋局被下成了死局。

康熙失声痛哭,她知道自己对不起容妃的一片真心,更对不起孝庄太后在天之灵的良苦用心。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康熙王朝:两个是字让容妃死于“非命”,康熙为何却说对不起孝庄?

你走错版块了,这是历史板块,你应该去影视剧版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