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赢得西西里岛战役胜利,为什么被解职?

美国为什么没有元帅军衔?其实过去是有的,但是一直没人获得,直到1943年,美国给予了马歇尔将军元帅军衔,如果成功,他将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

可是这件事遭到了马歇尔的强烈反对,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是马歇尔的名字英文是Marshall,而元帅的英文是marshal,这两者读音居然是一样的。

如果把马歇尔封为元帅,那么介绍他的时候就会说:He is marshal Marshall,实在是太别扭了。既然马歇尔这种功勋卓著的人,都成不了元帅,那么艾森豪威尔自然也只能是五星上将了。如果将他们比作三国人物,那么马歇尔就是诸葛亮,而艾森豪威尔则是关云长。

作为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权威,一直都有人想要挑战。其中比较有兴趣挑战的,当然就是英国的军事统帅蒙哥马利。

在丘吉尔的支持下,蒙哥马利一直想要找艾森豪威尔的麻烦,以此希望增强英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影响力。

为了震慑艾森豪威尔,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将蒙哥马利的军衔提升为元帅。这么一来盟军最高统帅只是个五星上将,管你几颗星,说到底也只是个上将。而21集团军的指挥官蒙哥马利却是一名元帅。

英美之间,互相合作之际,却也在争权夺利。

最初欧洲战场,一直都是英国佬当家做主,可是美军到来以后,英国人立刻意识到,自己真的落后了。

美军不管是装备、战斗素质还是吃的喝的,那都比英军高一个档次。这让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感到了极度的难受。而美国这边投入这么多,自然是希望充当主导地位。

这么一来老牌的老大,和新来的老大之间,必然是有一场权力角逐的。他们虽然站在了统一战线,可是谁该听谁的,这显然很重要。

  1. 西西里岛战役,不光是一场对付德国人的战役,而且是一场竞争盟军老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英国和美国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2. 英国人希望的是,以西西里岛作为跳板,从南方攻打德国。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和苏联保持一定距离,能够让美军跟英军捆绑在一起,在欧洲战场维护英国的利益。
  3. 美国人的眼光看得更远,他们着眼于全球局势的变化。他们坚持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和苏联在东线的作战保持步调一致。

这一场战役到底该听谁的,显然就决定了将来老大的位置该由谁来做。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巴顿将军,显然没有把英军放在眼里。

巴顿不光将美军实力完全展现在英军面前,而且以绝对的优势嘲讽了英军。这使得本就看不惯美军的蒙哥马利,怒火冲天。可是又有啥办法呢?美军的确很强大。

巴顿作为艾森豪威尔的马仔,自然是要被英国人攻击的。

直接跟艾森豪威尔硬扛,这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为此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就瞧准了艾森豪威尔身边的马仔巴顿将军。

巴顿的资历其实比艾森豪威尔还要深,但是后者在二战的时候,成为了美军的最高统帅,也成了盟军的最高统帅,巴顿也只能跟着艾森豪威尔后面打转。

巴顿故意嘲讽英军以后,蒙哥马利自然是要找他的麻烦,所以他策动了各地媒体,将巴顿过去的黑历史给扒了出来。

西西里岛战役期间,巴顿发现了一名士兵害怕枪炮声就假装住院。巴顿这脾气立刻就上来了,他哪里顾得了那么多?上去就给了这小兄弟俩耳光,并且臭骂他是胆小鬼,是集团军的耻辱。

这件事传回美国以后,被全美国的人所谴责。人家的儿子、丈夫、父亲为了和平上了战场,这本身已经很有勇气了,没想到还要被自己的队友抽耳光。为此大众纷纷要求美国陆军部将巴顿撤职。

迫于舆论压力,艾森豪威尔只好暂时撤了巴顿的职务。为了给老朋友巴顿一点面子,艾森豪威尔也指责英国媒体,让他们不要太过分了。

1944年1月,巴顿再次指挥美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可见这次撤职,只是暂时性的。也算是给了英国一个台阶下。

巴顿成为四星上将,再次被解除职务。

显然蒙哥马利在这件事情上,算是挣足了面子。可是后来希特勒的行动,让丘吉尔的计划彻底泡汤,蒙哥马利也不得不加入到了美国制定的诺曼底登陆计划中来。

这一年巴顿也参与到了盟军指挥当中,他带领美国第三集团军紧跟盟军参与诺曼底登陆,之后进入法国中部作战。

在法莱斯战役中,巴顿指挥得当,击败德军。在阿登战役中,巴顿解救了被围困的巴斯托涅,再次击退德军。

1945年,巴顿带领大军突破德国的齐格菲防线,渡过莱茵河深入德国腹地。因为战功卓著,巴顿被封为四星上将。

本来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可是这哥们在政见上,和艾森豪威尔彻底产生了分歧。为此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与其划清界限,两个好朋友,终于走到了尽头。

总结:艾森豪威尔更看重大局。

为什么艾森豪威尔后来居上,不仅成了五星上将,成了美国军队最高统帅,成了盟军领袖,后来更是成了总统呢?

因为艾森豪威尔与巴顿比起来,更加看重全局的得失。可以说这一点蒙哥马利和丘吉尔,也比不上艾森豪威尔。

从法国登陆,与苏联遥相呼应,这显然是更靠谱的战略思路。可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却着眼于无关痛痒的意大利,还好希特勒解除了意大利降军的武装,断绝了丘吉尔的这条路。

参考资料:《二战史》

巴顿赢得西西里岛战役胜利,为什么被解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无疑是这场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在美军参战初期,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英国,一直主导着盟军的军事行动,这让国家实力巨大的美国很不服气。

随着战事的继续,美、英双方的明争暗斗更加激烈,以至于西西里岛战役,演变成一场双方军队的“赛跑”,并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不甘沦为美国的“跟班”,上演了一出出争权夺利的闹剧。

巴顿戏弄蒙哥马利,英国人没有轻饶他。

西西里岛战役,一向看不惯蒙哥马利等人的巴顿,将美军的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给英国人面子,甚至是故意羞辱。美军将领自然是心领神会、哈哈大笑,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国人,看到了美国的实力以后,危机感骤然增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在重大问题上不再听凭英国人的摆布。按照丘吉尔的战略设想,以西西里岛为跳板,从南方攻击德国的“软腹部”,既在欧洲问题上与苏联保持距离,又将美国系在自己的“战车”上,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利益。

殊不知,美国的战略利益是在全球,双方的出发点从开始就出现了严重分歧。美国坚持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就是策应苏联在东线的反攻,并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尽管双方和气一片,但美国的强势还是让英国人感到愤恨。

作为美军象征的巴顿,不仅一向看不惯英军,而且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大放异彩,彻底压过了英军的势头,还借机羞辱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蒙哥马利。也就是说,巴顿的骄横彻底地激怒了英国人,他们要找一个机会,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在巴顿身上找毛病,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事情源于西西里岛战役期间,巴顿掌掴2名“贪生怕死”的士兵,引起了国内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巴顿的野蛮;在英国,更是要求盟军司令部解除其军职,巴顿成为了英国人借题发挥的目标。

艾森豪威尔十分清楚,英国人别有用心,想借机打压美军在盟军中的势头,并不断在背后推波助澜,将本该属于军纪的问题,扩大成政治影响。他一面解除巴顿职务,让其避开风头;一面对英国媒体发出警告,适可而止,不要太过分。

丘吉尔支持,蒙哥马利挑战艾森豪威尔的权威。

1943年9月,盟军在完成西西里岛战役后,即刻向意大利南部发起了进攻。而此时的巴顿也因掌掴事件,以及英国人在背后“搞鬼”、小题大做,最终被解除职务。作为老朋友的艾森豪威尔,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但以大局为重,忍了下来。

扳回一局的蒙哥马利,踌躇满志地率领部队进攻意大利,本想趁着意大利投降,迅速推进到德国南部,但反应更迅速的德军,一夜之间解除了80万意军的武装,并阻止盟军于古斯塔夫防线。再加上美军战略调整,不再投入一兵一卒。

也就是说,丘吉尔打击德国“软腹部”的计划彻底泡汤,蒙哥马利也只好返回伦敦准备诺曼底登陆,但让他们念念不忘的,还是盟军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却处处受到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的刁难,不断地挑战其权威。

一是,制定登陆法国计划时,高高在上的蒙哥马利,经常不参加最高军事会议,但在计划出台的时候,再一次推翻盟军最高司令部的计划,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艾森豪威尔本着团结的目的,同意了他的修改,并将战役延后一个月实施;

二是,登陆法国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进展并未达到预期,但要东西的本事很大,不仅要走了原属美军的装备补给,而且希望能够统一指挥地面部队。面对无理的要求,在美军将领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地面指挥权。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丘吉尔为了抗衡美国,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在军衔上压过了艾森豪威尔。然而,地位是靠本事说话的,美军已逼近巴黎,而蒙哥马利却在卡昂停留了35天,为了避免难堪,他甚至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让美军停下来。

随着美军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依然希望英军在盟军中拥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实力是硬道理,自开战以来,美军的投入与获得的战绩最多,而英军的表现常常受到美军的嘲笑,甚至艾森豪威尔对其越来越没有耐性。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