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儿,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朱文正加入朱元璋义军以后,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防守洪都的时候。

朱文正在洪都坚守85天,靠着两万人,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为朱元璋打造水师争取了充足的时间。

此后朱文正又断了陈友谅的粮道,在平定陈友谅的战役中,他居功至伟。可是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却把他暂时给忘了。

朱文正心里当然不服气,于是纵容手下人抢掠,甚至有投靠张士诚的想法。结果被人给告了,朱元璋甚至认为朱文正有谋反的心思,所以将他关押在了桐城,没多久他就死了,年仅30岁。

朱文正的父亲被追封为南昌王,儿子被封为靖江王。

朱文正所镇守的洪都,也就是后来的南昌,为了纪念朱文正的功劳,所以朱元璋就把朱文正的父亲朱兴隆封为了南昌王。而朱文正自然就是承袭了南昌王。

死不死姑且不论,按照朱元璋的意思,那朱文正的封地自然就在江西南昌,他是南昌王二世,他儿子朱守谦本应该是南昌王三世。

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余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明史》

可是朱元璋却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封地在广西桂林。朱守谦原名朱铁柱,他是朱文正的儿子。

朱文正被查处的时候,朱守谦已经懂事了,朱元璋安慰朱守谦,表示是朱文正做错了事情,跟他朱守谦没什么关系,让他安心读书。

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以后,依旧以南昌王为始祖,因此朱文正不仅在南昌王那边有宗庙祭祀,在靖江王这边也是始祖。

如果朱文正能够活到朱文正分封天下的时候,我想朱元璋应该会将朱文正封为南昌王。毕竟在江西这块地盘上,朱文正创造了让他名垂青史的战绩。

封亲王不现实,封个郡王算不错了。

在我国古代,亲王的地位是要比郡王高的。一般情况下,功劳再大,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基本上跟亲王是无缘的。

比如说威震天下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拯救了整个大唐王朝,却也只能封一个汾阳郡王。同样的道理,到了明朝初年,虽然也册封了不少功臣为王,但全都是郡王。

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明史》

比如说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被追封为中山郡王。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负责镇守云南,被追封为黔宁王,其实也是郡王。

沐英已经是朱元璋的养子了,而且立下汗马功劳,可还是不能被封为亲王。为什么?因为亲王的称号只有朱元璋那些儿子们才能拥有。

朱文正虽然是老朱家的血脉,是朱元璋大哥的儿子,可是说到底,他也不是朱元璋自己生的儿子,这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朱文正是没有继承权的,可是朱元璋的那些儿子,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有继承权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继承权却没有成为皇帝的人,被加封的自然是亲王衔了。

这个不是功劳说了算的,功劳顶天了,在爵位排名上,也不能乱了次序。当然了,不排除朱元璋会给这个战功赫赫的亲侄儿开个后门,可惜我们是看不到了。

明朝执行了严格的分封制度。
  1. 分封制度,在明朝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其实我们能够看得出来,皇帝的儿子们都被封为了亲王,亲王的儿子被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被封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被封为辅国将军。
  2. 辅国将军的儿子则被封为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被封为镇国中尉,镇国中尉的儿子被封为辅国中尉,辅国中尉的儿子被封为奉国中尉。
  3. 再往下就一直延续奉国中尉衔,混的再怎么惨,其实也混不到平民百姓的级别,只要大明还在,他们永生永世那都是贵族。

开国功臣有很多也被破格封为了郡王,那是因为他们立下了盖世奇功。而且他们的郡王衔是可以传承好几代下去的。

比如说徐达的中山郡王衔,就可以往下传三代,这是朱元璋给他们家的特殊照顾。像沐英的黔宁王,其实可以一直传下去。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非要争一个爵位的高下呢?当然是要的,因为明朝的俸禄是很低的,大资本都在皇帝手里攥着呢!

为此作为臣子,爵位越高,那么能拿到的俸禄也就越高。比如说朱元璋在洪武九年规定了,亲王的俸禄是粮食5万石一年,而郡王只有他的五分之一,是1万石粮食。

可是到了洪武28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朱元璋似乎觉得钱不够用了。于是再次开始缩减开销,亲王的俸禄只剩下了1万石,而郡王更惨,只剩下了2000石。

如果不偷不抢,要撑起整个王府的开销,这点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你说爵位重要不重要?朱文正按照亲属关系只能封一个郡王做做,因为他老爸是亲王,亲王的儿子只能是郡王。但是按照功绩来看,朱文正也能封一个郡王,两者叠加起来,说不定老朱会开恩。

总结:朱文正装大度,这才是要命的地方。

朱文正早年立下大功,朱元璋非常高兴,想要赏赐他。他连连摇头表示,将来叔叔得了天下,侄儿自然有荣华富贵,现在应该要赏赐其他功臣才对。

朱元璋大为高兴,认为这小子有前途。所以在朱文正打赢了洪都之战后,朱元璋依旧没有给他赏赐,而是先赏赐了其他将领。

这个时候朱文正却有些不高兴了,他反倒觉得应该先赏赐他。而朱元璋认为朱文正还是会像过去那样大度,这样才会让大家竖起大拇指。

朱文正的假大度,的确把他给害惨了。要争取功名,那就大大方方地去要,要是内心真的大度,就什么都别说,任何时候都别说。千万不能像朱文正这样,表面上装大度,背地里气得吐血。

参考资料:《明史》

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春,吴王朱元璋势力范围内所辖的江南行省安庆府桐城县,县城内一处戒备森严的华美大宅中,不时有神色凝重的各色人等匆匆忙忙地进出,宅邸中还隐隐约约传出女子及幼儿的啼哭声。不久,府中开始张挂白幡,张罗丧事安排事宜。外人从府中出外操办白事典仪的下人们口中得知:因犯事而被削职软禁于此的前吴王府大都督、为吴王朱元璋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立下汗马功劳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桐城软禁地度过了两年压抑郁闷的隐居生活后,郁郁而终,时年三十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吴王朱元璋的死敌汉帝陈友谅为了一举消灭朱元璋集团,亲率六十万大军,自武昌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准备趁朱元璋率吴军主力前往安丰(安徽寿县)救援小明王及龙凤政权的时候,乘虚拿下朱元璋集团的根据地——应天(集庆路、即南京)。而朱元璋集团抵挡陈汉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长江下游的重镇、朱氏集团西面防御的门户----洪都城(南昌)。

在生死存亡时刻,远在安丰的朱元璋紧急传令,命亲侄、吴军大都督朱文正率不多的应天驻军,会同邓愈、赵德胜等守将即刻赶赴洪都,加固城垣、坚壁清野、拼死也要把倾巢而来的陈汉大军挡住,保住应天根据地。

朱文正当年尚不满三十,不过已经随叔父四方征战超过十年之久了,在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渡江攻击集庆路、拓展朱氏集团势力范围的战争中,二十出头的朱文正身先士卒、一马争先,率军首先登城,为叔父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初立战功。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弑杀了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然后大举东下,沿江而来,准备消灭朱元璋势力。危急时刻,年轻的朱文正和其他朱氏集团将领们一起,奋勇作战,在应天府城外龙湾江边大败陈友谅,击退来势汹汹的陈汉军队。朱氏集团至此在纷争的元末局势中站稳脚跟,朱文正也为叔父朱元璋的基业巩固再建汗马功劳。

身为龙凤政权知枢密院事的朱元璋在夺取集庆路、并将其改名应天后,将这个作战勇猛的侄子提拔为枢密院同佥,朱文正因此与大将徐达、汤和等人官职地位同等。

吴王朱元璋家族中,除自己一家之外,此时唯一的男丁就是朱文正,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是重视,在授予其枢密院同佥之职后,又询问朱文正:“儿想做什么官?”,朱文正回答:“叔父大业成功,富贵自来。现在功业未成,就先封赏我,怎么能使诸将心服?请先赏他人。”

朱元璋闻言很是高兴,以后加倍重用朱文正。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授予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统一指挥朱氏集团几乎全部军队。朱文正因此成为朱氏军事集团之内第二人,仅仅位于叔父朱元璋之下。这个时候,朱文正不过二十五岁。

在陈汉大军倾巢来袭的严峻形势之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文正为了叔父的基业、朱家的存亡,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拼死也要守住朱氏根据地的西大门——洪都。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四月,陈汉大军在陈友谅亲自指挥下,对洪都城展开了前后八十五天的不间断进攻。近三个月的攻城战中,陈友谅依仗自己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军队,轮番攻击小小的洪都城,城墙数次被陈汉军攻破,并顺势杀入洪都城内。

作为守军主将的朱文正在决死之心激励下,亲自披坚执锐上阵,率领不到三万的守军,死命阻挡,一次次将陈汉军反击出城外,用血肉之躯阻挡阻挡住了陈汉五十万大军潮水般进攻,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朱家一统天下的霸业,也因此迈出最为关键、最为坚实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在从安丰救回小明王韩林儿后,朱元璋马不停蹄急率主力大军返回应天,并亲自指挥援军救援危在旦夕的洪都城。陈友谅在得到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的消息后,只得解除对洪都的包围,往鄱阳湖中撤军,准备依靠自己拥有数百艘大舰的优势,以水战迎击并击败朱元璋集团。

但是在之后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有如神助,接连击败陈汉水军,击毙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并躲过了陈汉第一猛将张定边的自杀式突击。而陈友谅却在战事焦灼的时候,从座舰船舱中探头向外观察战场,想看清形势,以便下一步作战安排,诡异的是不知哪里飞来一支流矢,不偏不倚,正中陈友谅头部,直接贯穿,导致陈友谅当场死亡!

陈汉大军得知皇帝被射死后,顿时军心大乱,不能抵抗,四散溃逃逃,六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朱元璋终于夺取了鄱阳湖大战最后的胜利。这不得不说是天注定,陈友谅没有天命,莫名其妙死于流矢,而朱元璋却能在万分危急的时候躲过张定边的决死一击,冥冥中注定要成为将来的天下至尊。

此战获胜后,兴奋不已的朱元璋大赏诸将,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立下大功的将领们皆被朱元璋赐予官爵及金帛,加官晋爵。

而把自己的指挥天赋和军事才能在这一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的最大功臣朱文正,因为已经就任了大都督,无官可加;又因属于朱氏宗族,还说过“基业未成,封赏亲戚、何以服众”谦虚话,所以朱元璋为了显示公心和公平,没有对朱文正额外再加赏赐,只当面勉励他再接再厉,更立新功。然后命他继续驻守洪都,统管平定江西后的各地军务。

朱元璋一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对侄子封赏,忽略了其实还是个青年人、心性尚未成熟的朱文正的感受,造成了朱文正日后因建大功而未受封所产生出抵触叛逆情绪,心怀怨恨,最终闹到了叔侄反目的地步。

朱文正二十五岁成为大都督,大权在握,权力欲望日渐增强,之前所说的“先封他人”言语,其实也是自谦,意思是先封其他将领,自己立功后再封也不迟。可是朱元璋却在欣喜的同时却忽略了侄子真正的想法、或者说误以为朱文正不在乎这些虚名。自己家人,不需要特别对待,日后成就基业,朱家人共享富贵,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顾及朱文正其实是极度渴望得到叔父的封赐,并以此来证明自己,从而获得其他同袍承认、支持的感受。

朱文正军事能力超强、战功赫赫,可是政治能力及人情世故却不敢恭维、甚至一塌糊涂。在自以为有立大功(确实也是有大功)却未得到应该得到的封赐及晋爵后,情商低下的朱文正开始心怀怨恨,情绪失常控,不再正常履行叔父朱元璋授予的镇守洪都、统帅大军、平定江西的重任,而是毫不掩饰对于叔父赏赐不公的不满,日常牢骚不断,责怪叔父处事不公。

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朱文正任由部下在江西四处骚扰地方、抢夺民女、强占田宅。并在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暗中联络朱元璋另一强敌张士诚的部下,说是暗中买卖私盐以获利,而真相极有可能是朱文正在试探张士诚方面的底细和动向,看有没有可能互通有无,并以此摆脱叔父的制约,趁机自立。

朱元璋安排在江西和朱文正一同镇守地方的文臣、江西按察使李饮冰得知了隐情后,不敢隐瞒,立即密报朱元璋。朱元璋顿时大怒,认为侄子这是要造反,于是怒气冲冲地乘船赶赴洪都,抵达后连城也不进,下令朱文正立刻出城来见。

见到匆匆赶来的侄子后,怒发冲冠的朱元璋拿出李饮冰的密奏,摔给朱文正看,并问他:“这都是真的么!”,朱文正张口结舌,不能回答。朱元璋更是暴怒不已,将他大骂一顿,厉声责问说:“混账小子,想干什么?你要造反吗!”然后亲口向随同朱文正前来的洪都驻守诸臣们宣布削去朱文正的一切官职,并立即将侄子押上自己的座船,一同返回应天。

回到应天后,朱元璋怒气未消,拿起鞭子将朱文正狠狠打了一顿,几乎当场把侄子打死。幸好朱文正的婶婶、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得知此事后,马上赶来求情,在她的规劝下,朱元璋才悻悻住手,命人把侄子单独关押,并给他医治伤口。

此后,逐渐冷静下来的朱元璋觉得自己在侄子立下大功后却没有及时封赏,确实是亏待了他,同时朱文正联络张士诚造反作乱之事也并没有实据。如果因此杀了朱文正,实在对不起早逝的大哥朱重四和辛辛苦苦抚养侄儿侄女这么多年的大嫂王氏。思前想后之下,朱元璋决定还是免除侄子的死罪,但废黜其所有官职,发配他到桐城去居住。这时,距离朱文正坚守洪都、大败陈汉军队、为叔父立下盖世奇功时,才过去仅仅半年时间。

就这样,本来是朱氏集团第二人的朱文正,在犯事被叔父剥夺官职军权后,软禁于桐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前任大都督、吴王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桐城度过两年郁闷的软禁生涯后,终因心气淤积、情绪失落,最后郁郁而终,时年三十。

朱文正被授予吴王府大都督那一年,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他的一个不知名妾室在应天为他生下了长子。得到朱家人又有支脉添丁的消息后,升级成为叔公的朱元璋欢喜不已,给这个侄孙起名铁柱。这也是朱文正的独子。

朱文正犯法被废,软禁桐城时,铁柱也随着祖母、父亲、母亲一同前往,陪同居住。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文正在桐城去世,此时铁柱已经五岁,懂得世事了。

闻报唯一的侄子去世消息后,朱元璋心里也是颇为不安。于是他把大嫂王氏和朱文正的遗属们都从桐城接到应天,妥为安置,铁柱也随同返回。见到这个朱家长房唯一留存的小男孩,朱元璋唏嘘不已,抚摸着铁柱的头慰藉说:

“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改铁柱名之为朱炜,后来又改为朱守谦,并如同当年教育其父朱文正一样,给他请大儒文士学习经义典籍,期盼其成才。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天下的新主——前龙凤政权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在群臣及亲卫的簇拥下,身穿皇帝衮服登上祭坛,向昊天上帝宣读了祝文并汇报了起兵十六年来的成就、功业,正式向全天下宣布自己即位称帝、建立新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即大明太祖高皇帝。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册封诸子为王。在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的同时,太祖没有忘记朱家除了自己这一脉外、唯一的男丁朱守谦,也将他册封为王,藩地广西静江府(洪武五年,为避免王号和藩地名混淆,静江府改名桂林府),封号靖江王。

朱守谦的靖江王为郡王名位,但车马服饰禄米待遇为太祖亲子所封亲王之半、大大高于其他普通郡王。而王爵册宝、官属、护卫更是等同于亲王。——诸亲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另靖江王岁禄米二万石,钞万贯,其余为亲王之半,马料草月支二十匹。

太祖还特别下诏,以早逝的大哥朱兴隆(太祖即位后,将大哥朱重四改名为朱兴隆)为靖江藩始祖,并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侄子朱文正为第二世。日后靖江藩祭祀祖先,都要拜祭朱兴隆、朱文正两位先祖。这是太祖为了弥补当年的疏忽,而采取的措施。朱文正因遭受不公而郁郁而终的惨淡结局,也可以稍稍得到安慰了。

自洪武十年(1377年)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就藩桂林,到顺治七年(1650年)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军所杀,靖江藩前后经历了十三代靖江王。诸王前后承袭,在桂林传承了二百七十四年,是有明一代传承时间最久的藩王。而朱守谦以下历代靖江王,都是朱文正的后代,这也算是朱文正在身后的一个莫大慰藉吧。

这里按照题目内容的假设“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活到洪武三年,是否会被太祖封亲王,封藩何处?”来加以猜测——如果朱文正在为叔父朱元璋立下坚守洪都大功后,没有因情商过低而对叔父的封赏不及时生出怨恨不满,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安分守己,按照叔父的吩咐驻守洪都城、统管江西军政要务的话,那么他将继续作为大都督为叔父朱元璋的皇图霸业出生入死、建立功勋。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朱文正在初期必然是太祖最为信任之人(因为太祖的儿子们此时尚幼、朱氏家族除了朱文正外,再无成年的第二代男丁),或是代替原本历史上的徐达、常遇春,成为北伐中原、夺取大都(北京)的大军统帅;或是代替汤和、廖永忠等将,率军出征福建、两广等地,为大明平定闽粤。无论是就任哪种军职,朱文正都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大明、为朱氏家族统一华夏再建奇功。

这样,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时,三十五岁的朱文正必将因武勋而被太祖册立为王。和原本历史上,他的独子朱守谦在这一年被册封为靖江王所不同的是,假设朱文正此时活着、而且建立了赫赫功勋,那么他将和太祖诸子、自己的诸堂弟们一样,被册立为亲王,以彰显他对大明王朝、对太祖皇帝、对朱氏家族的巨大功劳。

太祖在原本的历史上将自己已经去世的的伯父、诸兄、诸堂兄、诸侄、诸堂侄统统追封为王,不过都是郡王,其中长兄朱兴隆(重四)的封号是南昌王。可以明显看出,朱兴隆的王号和他的儿子朱文正当年拼死坚守洪都八十五天、为叔父立下盖世奇功是分不开的(南昌即洪都)。太祖以此方式,纪念了当年侄子所建立的莫大功劳、以及表达自己对侄子的歉意和弥补之情。

所以,如果朱文正此时尚在世,那么他必将被太祖封藩于南昌,以此封国来犒赏他的功劳。而王号可能会按照历史和地域传统,或是“唐王”(南唐李璟曾经迁都洪州、即南昌)、或是“洪王”(以洪都为名),或者直接封“赣王”(以江西地为名),其中“赣王”最有可能。(如同汉高帝的侄子吴王刘濞以军功和年长封吴王一样。)

不过,这里还要进一步假设:假如朱文正继续执掌大权,统管军队的话,随着太祖诸子逐渐长大,并在太祖的安排下先后前往封国就藩后,作为侄子的朱文正地位就尴尬了。他只是太祖的侄子、并不是直系子孙,身份本来就相对疏远,又担任大都督,掌握了兵权,这就更加敏感了。

太祖虽然出身低、少年失学,没有什么知识,但是自从他进入元末义军后,就在不断征战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并延请饱学之士给自己讲述历史典故、教授儒家典籍,评论前朝得失。如后赵石勒、石虎叔侄的故事,他也是清楚的。

石虎少年从军,为叔父石勒统一北方也是历经血战、功勋极高。石勒极为重视侄子,先后封授其为骠骑将军、侍中、开府、太尉、尚书令、中山公,晋爵中山王,后赵军政大权一委石虎。

但是石虎在石勒病重时,趁机矫诏隔断皇宫内外,控制中枢,并在石勒病逝后很快夺取了后赵江山,将叔父石勒的诸子、自己的诸堂弟全部杀死,石勒的后代因此全部断绝。

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太祖是开国英主、个性也是雄猜好忌,对于手握大权的侄子,说没有猜忌之心那是不可能的。朱文正封藩建国,雄踞一方后,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心思,拥有这样的位置和实力,就是他的极大隐患,除非他像汤和一样,早早交出所有权力(包括汤和所没有的封国和护卫)、深居南昌王府内,微小谨慎、不理世事,以低到不能再低的姿态,来消除叔父太祖皇帝对自己的忌惮之心,这样才有可能(仅仅是可能)在日后躲过叔父为了稳固皇权而采取的清除措施。

假设朱文正在封王后,不幸(或者说万幸)在洪武十年(1377年)以前就薨逝了,那么对于他自己是个悲剧,而对于他身后的宗族子嗣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了。面对年幼无知、没有任何威胁的侄孙们(假设朱文正有很多子嗣),重亲情的太祖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猜忌之心,反而会因为他们父亲的功劳和不幸早逝,对侄孙们厚加封赐,各赐封地,以显示皇家的恩德浩荡,就如同真实历史上,太祖厚待侄孙朱守谦一样。

以上猜测,不过都是一己之言,并不能代表诸多读者的观点,在这里稍稍诉诸于文字,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一番,聊以沟通有无,不到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在回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朱文正。朱文正何许人也?他是明仁祖朱五四的嫡次孙,是朱五四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重五的次子。在其长兄朱圣保死后,朱文正是老朱家朱五四一脉中如假包换的事实嫡长孙!换言之,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仅仅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宗法地位来论,朱文正在老朱家的家族宗法地位是要排在懿文太子朱标之前的!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自己作死的明王朝“第一侄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与灾荒,明太祖朱元璋家人丁凋零,到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发迹时,老朱家基本上已经死绝了!除了朱元璋之外,就只剩一个侄子、一个侄女和一个堂侄女还活着。当然,还有一个外甥和一个姐夫,但他们并不姓朱。这个侄子就是朱文正,而那个外甥就是明王朝的开国元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

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发迹之后,长嫂带着侄子朱文正和侄女、姐夫李贞带着外甥李文忠都来投靠朱元璋了。不得不说,朱元璋对自家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几乎是把侄子和外甥当儿子来养了,甚至让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母姓,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前不久,才让李文忠重新改为了李姓。作为朱元璋唯一的亲侄子和唯一的亲外甥,朱元璋给了朱文正和李文忠彼时最好的教育和历练条件。而朱文正、李文忠也逐渐成长为了朱元璋麾下重要的将领之一。朱文正更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以寡敌众、硬是是弱势兵力顶住了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轮番进攻,名扬天下!

▲“洪都保卫战”中的朱文正(剧照)

如果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朱文正的结局只可能比他的表兄弟李文忠好,绝对不可能比李文忠差。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姓朱,而李文忠姓李!他是宗室,而李文忠只能算外戚。只可惜,这位明王朝的“第一侄子”却倒在了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前……因为恼怒四叔朱元璋“赏罚不公”,这位大少爷的“少爷脾气”上来了就刹不住,居然私下里与朱元璋的对头张士诚勾勾搭搭。结局可想而知,知道之后的朱元璋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扬言要杀了这个吃里扒外的侄子!但朱文正终究是自己大哥家唯一的独苗,朱元璋最终还是手软了,仅仅是将朱文正软禁了事。后来,朱文正在幽禁中郁郁而终,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表明是朱元璋害死了朱文正,而且朱元璋也的确没有这个必要。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文正没有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他会不会成为亲王?个人认为,不可能!原因有二:

朱文正亲爹朱重五都没能成为亲王

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宗室的封爵是相当谨慎的。这一点在李文忠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就在明王朝开元建国前不久,朱元璋找来早已随了母姓的外甥朱文忠,让他改回李姓、以后不要再姓朱了。嘴上的理由说得漂亮,真实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李文忠是外甥,只能算外戚、而非宗室,姓朱的话,李文忠到底算什么?又到底要不要封王?如果让李文忠继续姓朱、给他封王,那其他人呢的?所以,朱文忠最终改回了李文忠并被册封为了曹国公,直到死后才被追赠了一个郡王爵——岐阳王,而且是不能世袭的。

▲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画像

对于封王,朱元璋更是谨慎到了几乎吝啬,除了自己的亲儿子,一个亲王也没舍得封出去!按照历朝历代的常理,朱元璋已经把自己的父亲朱五四追尊为了皇帝,他的三位胞兄作为“皇子”,理应是要封亲王的。然而,朱元璋却只将三位胞兄重五、重六、重七分别封为了南昌王、盱眙王、临淮王。很显然,这与明王朝单字爵号的亲王是不同的!说是郡王,或许也不完全对,但肯定不是亲王。换言之,连朱文正的亲爹、朱元璋的亲大哥、明仁祖朱五四的嫡长子都没能捞到一个亲王爵位,朱元璋凭什么要给血缘更加疏远的侄子朱文正封亲王呢?

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也没能成为亲王

就在朱文正被明太祖朱元璋幽禁之时,为了不吓到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朱元璋还特地对这位侄孙说道:“你老子不是个东西,叔爷我把他给关了起来!孩子你别怕,跟你没关系,将来叔爷给你封王。”果不其然,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不久,朱守谦便被朱元璋正式册封为了靖江王。

▲靖江王府

靖江王说明王朝非常特别的一位藩王,因为其他的藩王都是亲王,而靖江王却不是!可靖江王又能够享受庄田和护卫的“亲王级待遇”,因为明王朝的郡王是不能拥有庄田和护卫的。虽然庄田、护卫的等级和数量不及亲王,但最起码都是有的,这已然超越了所有的郡王。不管后来明王朝如何限制和降低靖江藩的待遇,至少朱元璋在给朱守谦封王之初是把他区别于其他郡王对待的。朱元璋的态度其实也很明确,那就是靖江王低于亲王而高于所有郡王!既与自己的儿子有所区别,又凸显出了朱重五一脉嫡长房的地位。但不管怎么说,南昌王、靖江王都不是亲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靖江王朱守谦蜡像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靖江藩以南昌王为始祖、文正为二世祖。换言之,朱重五的南昌王等同靖江王;而朱文正虽然没有被正式册封王爵,朱元璋此举也等于是变相给了他靖江王的待遇。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靖江王其实就是朱元璋为朱文正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他后来的那档子事儿,才最终把这个爵位给了他的儿子朱守谦。也就是说,即便朱文正没有被幽禁、也没有死,他最大几率是跟他的父亲朱重五、儿子朱守谦一样成为南昌王或者靖江王,但成为亲王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谢邀。

很有趣的一个问题,朱文正的问题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一个痛点。简单来说,作为朱元璋他老爹这一脉的长房长孙,朱文正的身份非常敏感。对于朱元璋来说,幸亏朱文正在明朝建国前犯事被废,不然他的爵位还真不好处理。那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活到朱元璋称帝,他会被封为亲王么?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做个分析。

朱文正其人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叫朱重四,而朱元璋(朱重八)是第四子。朱重四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即朱文正。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朱重四在一个月内相继饿死。走投无路的朱元璋进入皇觉寺为僧,大嫂王氏则带着儿子朱文正回了娘家。

多年之后,当王氏听说小叔子朱元璋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立门户,于是带着儿子前去投奔。当时的朱元璋举目无亲,在其亲笔所作的《御制纪非录》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分离数年,扰攮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对于这位亲侄子的抚养,不论是朱元璋本人还是当时尚无子嗣的马皇后都非常尽心。

太祖、高后抚如己子。比长,涉猎传记,饶勇略,随渡江取集庆路。—《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后世丑化的朱元璋画像

此后朱文正因功被封为枢密院同佥。《明史》记载了一段其和叔父朱元璋之间的对话,显示当时的朱文正极具政治头脑,深得朱元璋喜爱。

太祖从容问:“若欲何官?”文正对曰:“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太祖喜其言,益爱之。

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朱文正出任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这也意味着在当时朱元璋集团的武臣之中,朱文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至正二十二年,朱文正奉命出镇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战略要地,在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直接威胁之下。至正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以六十万大军包围洪都。而朱文正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之中坚守洪都85天,为叔父的反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陈友谅雕像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大都督朱文正以“骄淫暴横,僭用龙凤”的罪名被免官流放至桐城县。对于朱文正的结局,《明史》的记载是“未几卒”。《明太祖实录》则干脆略而不记。还是从《御制纪非录》入手,我们终于得知朱文正是死因是“鞭而后故”,他是被叔父朱元璋失手打死的。正因为此事不祥,《明太祖实录》甚至《明史》才会为尊者讳。这也能解释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安慰年仅4岁的侄孙朱守谦:“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

朱文正一脉在实际历史中的爵位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当天其父朱五四被追尊为皇帝,谥号淳,庙号仁祖。第二天,长兄朱重四被追封为南昌王。洪武三年四月,朱守谦被册为靖江王,封国广西靖江(今桂林)。依旧在世的大嫂王氏则册为南昌王妃。

今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朱守谦的靖江王是郡王,比朱元璋亲儿子们的亲王要低一等。但是在明初的时候,双方的待遇相差并不大。比如靖江王同样拥有王府何三护卫,这些都是后世正枝郡王所没有的。洪武九年在制定王国祭祀制度的时候,朱元璋特地声明靖江王国以南昌王为始祖,四时之祭皆用王者礼乐。

然而在追封南昌王朱重四和靖江王朱守谦之间最为重要的传承人朱文正,却并没有受到任何的追封。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大都督,如果能安分守己,朱元璋该给他什么爵位呢?

架空历史中想象的爵位

如果朱文正没有在至正二十五年被废黜,他大概率还是会继续镇守南昌(洪都之战后,洪都即改名南昌)。那么在吴元年(公元1367年,蒙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对中原、福建和广西三个方向的大进军之中,朱文正很有可能挂帅进军广西的那支明军。

按照当时两广境内抵抗力量的实力,朱文正可以轻松地平定两广。此时对于朱元璋来说,难题来了。称帝之后该追封大哥朱重四亲王还是郡王?追封亲王,那一视同仁,其他已逝兄长都要追封亲王。追封郡王,那朱文正今后怎么封?封亲王,哪有儿子爵位比老子高的。封郡王,这位大都督资历既深,战功又高,如何能够服众

桂林靖江王府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朱文正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封亲王,封国我以为还是会在靖江(桂林),封号按理也应该出自于春秋战国的大国名号。但是广西那一块古时为蛮夷之地,只有一个南越王有些名气,朱元璋很有可能由此对朱文正的亲王降一个等级,也许几百年之后的“桂王”称号会提前出现。

结语: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也许朱文正的悲剧命运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再怎么安分守己,朱元璋建国之后如何安排他依然会是一个难题。还有一个问题,朱元璋称帝时长子朱标不过14岁,而朱文正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既然老朱把父亲追尊为了皇帝,朱文正作为长子长孙,不是更有继位的资格么?

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他和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一起,可以称得上明朝建立时,二代小将中的“双壁”。李文忠擅长进攻,骁勇为诸将之首;而朱文正擅长防守,经常以坚强的性格为自己的叔父守好家业。朱文正的得意之作,自然是长达85天的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2万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轮番冲击,给朱元璋调整军力赢得了时间。最后朱元璋能够赢得鄱阳湖大捷,朱文正的功劳是很大的。可惜后来因为朱元璋没有封赏他而多有怨言,很遗憾地冤死在了监狱。很多人认为,如果朱文正能够活下去,应该能当个王爷,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认为是不会的。

原因一:朱元璋封王的原则

朱元璋之所以捡起古老的分封制,主要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让儿子们掌握地方权力,互相帮衬,共同治理好国家;另一个就是分散风险,万一皇帝出了事,让其他朱家人登基的可能性增大。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朱元璋分封藩王的主要范围是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虽然也有几个异姓王,但是几乎都是追封的,活着的时候都没封王。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自然不在分封的范围里。

原因二:对标李文忠

前面说过,李文忠和朱文正是“双壁”,战功在朱文正没死之前,是差不多的。后来李文忠不但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北伐蒙元时期,不断地再立新功。战争结束之后,李文忠走上朝堂,与李善长共掌国事。就是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功绩彪炳的亲戚,朱元璋给他的封赏,也不过是个公爵,直到死了才被追封个岐阳王。既然李文忠封不得王,朱文正又凭什么可以呢?虽然他也姓朱,但毕竟不是朱元璋的亲骨肉。

原因三:朱文正的父亲和儿子虽然都封王,但是和他自己的情况并不相同

对标李文忠之后,可能有人会质疑:朱文正的父亲朱兴隆和儿子朱守谦,不都封了王吗?难道朱元璋会独独抛弃朱文正吗?其实,这两个人的情况和朱文正的区别很大。朱兴隆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王爵,是在逝世之后才追封的南昌王;而朱守谦打小长在宫中,是朱元璋一手带大的,朱元璋对这个侄孙的忠心和能耐都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我个人认为朱守谦能封王,是出于朱元璋对朱文正的愧疚。但是,如果朱文正没死,那情况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朱文正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威望和能力双高,他若封王,多疑的朱元璋能放心吗?虽然都是朱家子孙,可他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子。

那么,如果说朱元璋真的给朱文正封王,封地会在哪里呢?几乎可以确定,必定是南方的某个小地区,而且大概率是广西、江西等地。从明朝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区域几乎是“发配”王爷的首选地。朱文正的父亲朱兴隆,就是一个虚的南昌王;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靖江王,治所就在广西;帮助明成祖朱棣“靖难”的宁王朱权,也被皇帝给发到了南昌一带。可见这一片地方,确实就是安置闲散王爷的地方。真正的明朝边防地区,朱元璋是不会交给直系儿孙以外的人的。

如果朱文正安分守己,会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吗?会封在哪里?

其实朱文正要是没二心的话,被封王是板上钉钉的事。就在他死后,朱元璋还将朱文正年仅8岁的儿子封为靖江王(在广西一带),平安传承了200多年,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朱元璋起事后,朱文正一直负责驻守江西,江西那一亩三分地他比较熟,有他镇守朱元璋会比较放心,所以我觉得朱文正可能会被封为湘(江西)王。

一、朱元璋是一个家族观念非常强的人

朱文正是跟在朱元璋身边唯一的亲侄子,在一开始,朱元璋是把朱文正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毕竟乱军之中刀剑无眼,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朱文正立刻便可取而代之,可见他对这个侄子的器重。

由于朱文正的所做所为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所以在正史中对他的记载非常少,但朱元璋在《御制纪非录》里描述过,看到朱文正投奔自己时那欣喜若狂的心情,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亲情流露。

二、朱文正的能力

朱元璋手下名将云集,武力值稍弱一点的压根排不上号,竞争如此激烈的排行榜榜单上,仍有朱文正的一席之地。

朱文正的成名可不是靠叔叔的照顾,他本身就是猛人一个,那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在洪都保卫战中,他以区区4万的兵力,对抗陈友谅号称60万的大军(数字肯定有点水分),足足拖了陈友谅近80天,一直拖到朱元璋的援军赶到,最终在鄱阳湖彻底打败陈友谅,朱文正可谓功不可没。

三、朱文正格局太小

朱文正在朱元璋论功行赏时,很大度地让叔叔先赏赐别人,自己无所谓。其实他就是客气客气,结果朱元璋也是个实在人,让侄子继续在江西守着,把好地方赏赐给了别人。

这下朱文正的不满彻底爆发了。他并不满足自己大都督(最高军事将领)的身份,他想要得到更多权力,于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1、太子朱标的诞生给了朱文正危机感

在朱标出生前,朱文正一心一意跟着叔叔打天下,那时的他内心恐怕有点别的想法,万一叔叔有个三长两短,那自己不就大权在握了吗?

可惜朱标的出生粉碎了朱文正不切实际的美梦,他心里可能会有种落差感,之前大家都围着自己转,现在都围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转,耀眼的光芒不再属于自己,落差感让他愤愤不平。

2、朱文正性格骄横暴躁

朱文正虽然军事能力超群,但是性格上有硬伤。他过于目中无人,视朱元璋的话为耳旁风。

他使用逾制的装饰来彰显存在感;纵容部下行凶作恶;发批文允许手下去张士诚处买盐。

最后一条彻底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过禁令,禁止军民到自己的老对头张士诚的地盘进行贸易,结果被亲侄子带头违反规定。

同时,朱元璋接到密报,说朱文正打算投靠张士诚,这下朱元璋彻底愤怒了,后果很严重。他亲自带领一队卫兵,直奔洪都城,进门就用鞭子抽了朱文正一顿,还打算立刻杀掉他,一天都不想等。

幸好马皇后拦住了盛怒的朱元璋,最后朱文正被囚禁,没多久便去世了。

朱文正毁在眼界太窄、气量狭小上面。如果他能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以朱元璋对自家亲戚的那个爱护劲,给他封个王爷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可惜,朱文正太过心急,这也造成了他悲惨的结局。幸好朱元璋是个念旧情的人,给他的儿子封了王,子孙后代日子过得很不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