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军换帅的时候,当时的实际兵力到底是多少,赵括接手时真有40万?

赵括接手长平之战任务的时候,当时前线已经有了25万人,赵孝成王觉得这还不够,所以又给了赵括20万人,让他带了去一起对付秦国。

赵国换将之前,秦赵两国虽然发生过小摩擦,但是损失并不大。由此可见,当时赵括所带领的人马,足有45万人之多。

结果是这45万人,没有几个能够回家的。因为赵括指挥失当,使得赵国40万大军投降秦国,结果全部被白起坑杀。

很多人说赵军有40万有生力量,就算是朝着一个方向冲,也不可能全部被坑杀吧?那么问题来了,你会做最前面冲刺的那个么?当然不会。

到了那种关头,主将赵括带头冲锋被杀,群龙无首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想着自己会活下来,所以没有人愿意做那个牺牲品。

战士们的信心被瓦解了,战斗力也就荡然无存了。那个时候的赵军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都想着能够解甲归田了。

所以这一切,都是主将赵括造成的。倒不是说他纸上谈兵指挥有问题,而是他不应该自己率先冲锋,他不死,40万赵军还有个头可以带领他们,可是他死了,40万赵军可就真的成了一盘散沙了。

摆在白起面前的,也是一道压轴的难题。因为秦国养不起40万降卒,每天的口粮就能把秦国剥一层皮。可是好不容易降服了对方,又不能给放回去,要不人家换个大将又来跟秦国争天下了。

为此白起只有出此下策,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坑杀的过程中,人家肯定是有反抗的。但是失去战斗力、失去主帅的赵军,再怎么反抗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了。

到底是谁坑了赵括?

关于这件事,在历史上包括现代都有很大的分歧。赵括博览群书,的确把兵书读得滚瓜烂熟了,可是他并没有实战经验。

这件事赵括的母亲表示可以作证,她曾经劝阻过赵孝成王千万不要让这小子带兵打仗,因为他什么都不会!赵奢临终前也有这样的顾虑。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史记》

可惜赵孝成王太希望结束战斗了,长平之战拖的越久,赵国在战国之中的实力就越弱。毕竟每天消耗巨大的粮草,却没有相应的收入,入不敷出的时间太长了。

地主家的余粮都被吃光了,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其实秦国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不过秦昭襄王沉得住气,就等着赵国自己犯错。

秦国为此给赵国用上了反间计,让赵孝成王罢免了廉颇,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秦国知道,只要赵国换将,那么赵国就是要决战了。

对手明摆着知道你的战略思想,你还怎么跟人家打呢?为此秦国也偷偷换上了白起为主将。这么一来双方都有了决战的想法,而赵括在明处,白起在暗处。

廉颇是防守的高手,长期以防守为主。赵括上台以后,自然不可能一直防守,既然白起知道了这件事,那他自然就能做出应对的方案来。

可是赵括对秦国却一无所知,他既不知道秦国增加了多少人马,也不知道秦国是否换了将领,更不知道秦国也已经做好了应对赵括进攻的准备。

所以说,坑赵括的,是赵孝成王。他换将的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世人皆知。这摆明了是把赵括给卖了。

赵括有多少人马,其实真的不重要。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失败?难道说赵国的人马没有秦国多么?其实两国投入的人马是旗鼓相当的,可以说这是一场平分秋色的对弈。

那么赵括为什么会输掉呢?其实输掉的不是赵括,而是整个赵国。长平之战本来只是小范围的遭遇战,三年以后,变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灭国战争。

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

双方不断在长平投入兵力,最终彼此都想要灭掉对方。这么一来情况就复杂多了,秦国为什么有底气灭赵国呢?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军队的战斗力与日俱增,老百姓们耕种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此外秦国在司马错的带领下,已经拿下了蜀地。

蜀地是一块天然的大粮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秦国输送粮草。为此秦国的整体国力是他灭亡赵国的支撑。

而赵国其实是没有这个底气的,因为赵国要面对的,不仅是秦国。其他五国都在看着长平的战事,只要赵国输了,那么周围几个国家就会趁虚而入。即使赵国赢了,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容许他强大起来。

而且赵孝成王一直担心粮草的问题,光靠国内生产的粮草,根本就撑不了多久。赵孝成王的外交手段也不咋地,他居然没有向其他几个诸侯国求援过。

当然了其他诸侯国也都处于作壁上观的状态,他们不愿意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只想着坐山观虎斗,以后再分一杯羹。

这就是赵国所处的劣势,不管赵括派多少人马过去,其实这一战的结果,对赵国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结:纸上谈兵的确不可取。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其实司马迁之所以详细写了这个故事,是为了教育后人们,不要一味地按照书本上的知识来过日子。

书本上的道理的确是至理名言,可是书本毕竟是书本,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人应该灵活机动一些,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才是为人之道。至于赵括带了多少兵马,真的没那么重要,毕竟咱们也不带兵打仗,过好日子就很不错了。

参考资料:《史记》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军换帅的时候,当时的实际兵力到底是多少,赵括接手时真有40万?

这个谁也不能说出到底多少军队,这个有待历史考证,史书上记载的也不可能就是绝对的。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军换帅的时候,当时的实际兵力到底是多少,赵括接手时真有40万?

赵括接手时够不够40万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国的国策和统帅战略战术决策。秦国实行奖励耕战,士兵们只有杀敌才能得到封赏,秦国的士气远高于其余六国,就凭这一点赵国就处于劣势。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军换帅的时候,当时的实际兵力到底是多少,赵括接手时真有40万?

有,具体好像是四十万两千二百七十五个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