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曹丕给曹叡留下了3个人来抗衡司马懿,分别是曹真、陈群和曹休。曹真是曹操的义子,和曹丕是一个辈分的人,也是曹叡的叔叔辈。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也是曹丕这一辈的人。陈群则是九品中正制的发明者,他跟老曹家没什么亲戚关系。
我们会发现曹操其实有不少有出息的儿子,可是曹丕一个不用,反倒是用了曹真、曹休这样不怎么亲的亲戚。毕竟曹操的亲儿子是有继承权的,曹真曹休这些人没有继承权。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辅政大臣,全都死在了司马懿的前面。司马懿虽然岁数大,但是人家活得久啊。所以就没人可以阻止司马懿夺权了。
曹真比司马懿地位要高,实力也强,可惜死的早。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曹真被描绘成了一个百战百败的孬种将军,反倒是他儿子曹爽成了一个聪明勇敢的将领,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曹真在曹魏军中绝对是战神级别的人物,早年跟随曹操,成为他的义子,因为作战勇猛,所以成为了虎豹骑的统帅,也就是特种部队的最高将领。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三国志》
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曹真跟随曹操前去对抗,立下了战功。等到曹丕上台以后,曹真的实力逐渐彰显了出来。
曹真被曹丕封为镇西将军,总领雍凉地区的所有军务。此后又被加封为上军大将军,成为曹魏集团的最高军事统帅之一。
- 曹真在西北地区,曾经打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战乱。随后在曹丕的命令下,率兵南下,包围江陵城半年有余,击败了吴国大将孙盛。被提拔为大将军。
- 曹丕去世以后,曹真也就成了辅政大臣之一,实际上是辅政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一个。此后他带兵长期在西北地区对付诸葛亮,曾经两次击败过诸葛亮。
- 曹真派遣张郃攻占街亭,大破马谡的蜀军,他自己则在斜谷击败了赵云的偏师。后来曹真又推荐郝昭镇守陈仓,修筑城墙,使得诸葛亮无功而返。可惜这些功劳在电视剧里都给了司马懿。
此后曹真被封为大司马,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曹真忽然病死了,他死于公元231年,而司马懿当时才不过53岁,正当壮年。
曹休地位也比司马懿高,实力也不弱,可惜死得早。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也不是电视剧里形容的那种草包。曹操在兖州起兵的时候,曹休前来投奔,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特种部队虎豹骑中担任宿卫。
- 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曹休被任命为骑都尉,前去辅佐曹洪进军汉中。曹操对曹休十分信任,在出征前曾告诉曹休,他虽然名为参将,实际上就是主帅,就连曹洪都常常将军权委托给曹休。
- 也就是说进军汉中的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从曹休调遣的。此后他果然带着大军击败了刘备部将吴兰,逼退了张飞的军队。
- 曹丕称帝以后,曹休接替了夏侯惇,被封为镇南将军,驻守在汝南抵抗南方的孙权。孙权多次出兵,都被曹休击败,因此曹休被封为扬州刺史。
夷陵之战后,曹丕分三路大军亲征孙权,曹休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是东路大军的主帅,带领张辽、臧霸等人。
曹休早就想要渡江突袭吴国军队,奈何曹仁这边战败,曹真围住江陵城却没能打下来,所以曹休这边的计划也就搁浅了,此后曹休被封为扬州牧,长期在南方防备孙权。
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拜扬州牧。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三国志》
曹丕去世以后,也让曹休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曹休在皖城击败了吴国大将审德,并且收服了吴国将领韩综、翟丹等人。因此被曹叡加封为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曹休的地位到这个时候已经高于司马懿了,可是石亭之战中,曹休忙着建功,结果被陆逊等人打得溃不成军,因此含恨而终。
曹休死的时候是公元228年,这一年司马懿才50岁,一点也不显老。所以他还有大把的时间熬死曹丕留下的这帮辅政大臣。
陈群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而且死的还早。陈群是颍川陈氏子弟,好歹也是士族集团中的一员。刘备做豫州刺史的时候,陈群曾经给他打过工,后来刘备强行要去徐州,陈群苦劝不听,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此后陈群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封为司空西曹掾属。曹操建立魏国以后,陈群被封为御史中丞,主导了曹魏法令的制定。
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开府。顷之,为司空,故录尚书事。---《三国志》
曹丕登基以后,陈群担任尚书仆射,由他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这种用人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
陈群在地位上虽然比较高,相当于曹魏丞相了,可是他始终都是文官出身,没有机会接触到兵权。所以说陈群是四位辅政大臣中,最特殊的一个。
他深得曹丕的信任,是治国之才,可是当时三国处于乱世。一个没有军权的人,是很难在三国生存下去的。
陈群就算活到了司马懿夺权的那个时代,他也改变不了什么。公元237年,陈群去世,司马懿这一年58岁,对他来说还不算太老。
总结:活得久真的很重要。一个人一辈子永远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走运,有些人少年成名,可是英年早逝。有些人蛰伏了一辈子,到了老年居然一举成名天下知。
司马懿在少年、青年、中年都蛰伏着,事事小心翼翼,唯独到了晚年的时候,才彰显出自己的野心来。他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曹魏帝王,也熬死了曹真、曹休、陈群这三位辅政大臣,这才夺取了最终的权力。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其实这里有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曹丕临终前留的人是为了防备司马懿的吗?
问题二:司马氏为什么能够夺权?
接下来,逐个回答。
(三曹雕像。不过,从政治理念和实践看,曹丕与其父太多地方是相反的。)
问题一:曹丕临终前留的人是为了防备司马懿的吗?我认识不是;如果说到 “防”,那也是防陈群和司马懿二人。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曹丕临终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首先,从家世看。四人之中,两个是曹家的,这个可以理解,两外两位是异性的,如果说防,怕是也防陈群吧。
(陈群画像。颍川豪族的代表。)
另外,再从曹丕的执政理念和实践看。曹丕在人事路线、治理方式和社会风尚等等,都与其父完全相反。在人事路线上,曹操“唯才是举”,这在他三次的“求才令”中有完整体现;而曹丕即位不久,就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德望”的权重日益提升。在治理方式上,曹操重刑,曹丕即位后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从上可见,曹丕重的是“人治”。在社会风尚方面,曹操厉行节俭;而曹丕在黄初四年(223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仅此一点,可见已经不是崇尚节俭的路线了。
(司马懿画像。河内豪族的代表。)
以上还不算,在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综上曹丕重儒。我们再来具体看,陈群,“颍川许昌人。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陈群是颍川豪族,司马懿是河内豪族。儒家,是豪族大家所信奉和崇尚的,所以从精神气质上,曹丕与陈群、司马懿倒是更契合。
以上,从价值观和理念上看,曹丕更亲近陈群和司马懿,所以,不会防;如果防,那是防二曹、防他父亲的意识形态复归。
(曹丕的画像。他即位之初,恢复了太学,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而他的父亲更多的是法家的理念和路线。)
综合上述观点,曹丕安排四人辅政,更多的是家世与执政理念的权衡,所以,他的人事安排不是要防司马懿的。
问题二:司马氏为什么能够夺权?
对于这一点,曹丕是有直接贡献的。因为他为了集中皇权,开始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无疑矫枉过正了,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为司马氏夺权提供了客观条件。
(曹丕在位时,由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这简直为司马氏这样的豪(士)族夺权敞开了大门。)
司马懿之所以能夺权成功,不仅是司马氏对曹氏的夺权,更多的是豪族对寒族的夺权。因为血统的缘故,哪怕三代、四代,曹氏的继承者仍然改变不了寒族的血统,因此与豪族的矛盾不可避免。而司马氏是非常典型的豪族代表。正因为陈群所设计的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的实权开始从寒族手中慢慢滑向豪族。这就是司马氏夺权的阶层基础。
再加上曹爽这样的无能无德之辈,为司马懿送上了“神助攻”。司马氏想不夺权都难啊。
以上就是我的解读,不是是否清楚哈?欢迎进一步交流和探讨。
图片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人联系。
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丕英年早逝,40岁的时候就死了。
历代皇帝死的时候,肯定会托孤,因为他的孩子曹睿才不过23岁。
论狡诈,曹操乃一代奸雄,曹丕可谓得他亲爹的真传,在怀疑别人这地点上,他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可惜他眼光不行,当然他选错了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等了23年之后,终于发动兵变,以曹爽等谋反为名,灭了曹爽三族,夺了曹家的兵权。
为什么他看人眼光不准呢?这要追溯到曹操在世之时,他为人厉害又长命。
曹操一共有好几个儿子,所以把位置传给谁,十分头疼。这就不如刘备了,不管儿子好不好,他都得传给阿斗。
曹丕在世之时,已经得了肺疾。据他临死之前对司马懿说的,从十几岁就已经开始肺不好,开始吐血,但为了登上权力之位,一直隐瞒,连曹操都不知道。
其实作为曹操的儿子,最想坐的太子之位,又不能表现出来。得表现自己聪慧过人,又不能让曹操觉得自己太过狡诈。
如何拿捏好这个度,最终登上帝位,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为此曹丕在曹操的政权之下,活的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多年以来,都十分辛苦,每天苦苦思索、如履薄冰,殚精竭虑。
死后托孤时,他命曹真、陈群、司马懿和曹休为托孤大臣。
司马懿是什么样的狠角色?曹操看的很明白,只可惜人终有一死,他曾经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必定会干预曹家的事。
问题是,当时太子之位一直摇摆不定,曹丕如果不依靠司马懿,根本继承不了皇位。
比如最惨的一次,有人要刺杀曹操,四面点火,只等着曹操从凤凰楼里冲出来,就斩杀他。但是曹丕救父心切,冲向前头去救他,第二天曹操却说,谁跑最前,极有可能就是内贼。
如何消除父亲的疑心,那个时候司马懿的确给了曹丕极大的助力,最后曹操斩了几百个那天晚上冲向前去救他的官员,独独放过了曹丕。
曹丕临终托孤之所以重用司马懿,除了当年的旧情之外,无非是因为,曹操死后曹丕还有很多兄弟在世,他怕自己的儿子年幼,才23岁,镇不住这些叔伯们。
历史动人之处在于,当时的问题,过后来分析倒是很容易,但当时身处在那样的位置,曹丕所作所为,真的已经是对他而言最合理最好的抉择了。
人的生命不受老天爷控制,比如曹丕死后,曹睿登基,在指挥作战方面镇定自若,并不输给他爹。
大家还有印象吗?曹丕三次伐吴,可是次次都无功而返。最可怜的是?曹丕死后不过才数年,曹休和曹真就先后病死。这就导致权力更重的倾斜向司马懿了。那个时候,蜀国和吴国又攻曹频繁,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曹睿倚重司马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怜的是曹魏在三国之中,算是国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但因为出了个司马懿,却是最早亡国的。
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古代皇帝托孤,一般都会指定最少两个,多达四个,甚至六个辅政大臣。他们安排这么多辅政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一家独大,变成权臣,威胁到少主。
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他开始交代后事,令太子曹叡登基为帝,并指定了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按照道理来说,曹丕临终前,安排了四大辅政大臣,司马懿只是其中的一个,很难做大,更别提架空魏帝,取而代之了。
但是司马懿最后在高平陵之变,一举除掉政敌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相继成为炙手可热的曹魏权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曹丕指定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四人为辅政大臣,就是让他们四人之间互相监督。想当年,曹操曾告诫过曹丕,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要非常注意。
因此,曹真、陈群、曹休三人便是曹丕留下防备司马懿反叛的三个重要大臣,本来万无一失,但是这三人却都死在了司马懿前面,而后辈曹爽又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才让司马懿钻了空子。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三人都是哪一年,如何去世的?
陈群,公元237年去世
陈群,字长文,颍川人,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创始人。出乎意料的是,陈群早年还是刘备在豫州时的别驾,后脱离刘备改投曹操,此后平步青云。在曹丕建立曹魏后,陈群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等职位。在曹丕驾崩后,他接受遗诏辅佐小皇帝曹叡。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人,兢兢业业,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于公元237年因病去世。
曹真,公元231年去世
曹真,本名秦真,字子丹,曹操的三大养子之一,在夏侯、曹氏二代宗亲将领之中,曹真是非常出色的,位列宗亲八虎骑之一。在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曹真拜为镇西将军,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遇到曹真的抵御,铩羽而归。诸葛亮是当时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用兵如神,却两次受挫于晚辈曹真,这说明曹真谋略不次于诸葛亮了。
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在魏明帝曹叡登基后,曹真被拜为大将军,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时期。不幸的是,在公元231年,曹真因讨伐蜀汉失利,羞愧之下,因病去世。
曹休,公元228年去世
曹休,字文烈,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早在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他就投奔在了曹操的麾下。曹休作战勇猛,深受曹操喜爱,被曹操称为“千里驹”。下辨之战,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击败并斩杀吴兰等三员蜀将。他是曹丕托孤时的第四人,常年与东吴作战,多次击破吴军,屡立战功。
他最高官职是大司马,封长平侯。但是在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战中立功心切,遭到大败,上书皇帝谢罪。魏明帝曹叡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派人安慰,但是曹休自认为自己有过失,惭愧不已,不久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结语
曹丕在临终前,为儿子曹叡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这四个人,两个曹氏宗亲(曹真、曹休),两个外姓大臣(陈群、司马懿),其中曹真、曹休掌握兵权,而陈群、司马懿两人属于文官。
这四人属于同一个时期的,四人岁数应该差不多,去世时间也应该差不多。他们四人都是魏文帝曹丕留给儿子曹叡的辅政大臣,曹叡熟悉国家大事,掌握曹魏大权之后,这四个辅政大臣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该退隐,坐等入土了。
但是意外出现了,228年曹休去世,231年曹真去世,237年陈群去世,当年的四大辅臣只剩下司马懿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公元239年,年仅36岁的曹叡英年早逝,司马懿61岁高龄,却正当壮年。
司马懿服役超龄了,在辅佐曹叡之后,就应该退休了,但是他还在工作,辅佐曹芳。虽然司马懿受到大将军曹爽的排挤,但是他学生党羽遍布朝廷,势力非常庞大。直到公元249年,71岁高龄的司马懿抓住曹爽及皇帝曹芳给魏明帝曹叡扫墓的时候,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大权。
此时,如果曹丕留下的其他三个辅臣在世,是不会坐视不管的,一定会制止的。但是陈群、曹休、曹真三人都死在了司马懿前面,只怪司马懿太长寿了。
有人对此总结道:司马懿最厉害的不是才能,而是身体好,曹操死了,他没死,曹丕死了,司马懿正当壮年,曹叡死了,司马懿还没死,最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掌握了曹魏大权,奠定了司马家族的千秋霸业。
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防备?怕是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了吧,从当时来看,曹丕根本没有防备司马懿,而那时的司马懿也没有任何夺权之心。
别和我说什么“三马同食一槽”这种典故,陈寿是西晋人,美化一下西晋高祖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曹丕这方面来看,他根本没有防备司马懿,理解很简单,如果要防备他,为何让他当辅政大臣?曹丕是信任司马懿的。他为世子时,司马懿曾任太子中庶子,并替曹丕出了不少主意。可以说为曹丕成为世子立下了大功,在他登基后,司马懿也是鞍前马后的操持国事,曹丕对司马懿是十分信任的。
从辅政大臣这边来看,曹真是中军大将军,名将;陈群是“九品中正制”的设计者;曹休是征东大将军,代表地方;而司马懿资历最浅,也是排名最后的,虽任抚军大将军,但在军中无威望,朝中也无势力。这些人是不会把司马懿放在眼里的。
从司马懿这边来看,司马懿自己当时也没有夺权的想法。很简单,在乱世要夺权必须在军中有资源,可惜在曹操时期,司马懿的角色算是个幕僚;在曹丕时期,他更多也是担任行政和后勤工作。
司马懿真正的崛起其实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曹叡继位后,就把四大臣的权给夺了(明升暗降),除了陈群外,其他三人都打发到军事重镇镇守去了。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从此开始,司马懿才在军事上大有作为,在军中树立的威望。
而事实证明,曹家三代对于司马懿都是信任的,曹叡死前,再次将司马懿任命为顾命大臣,若不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马懿未必会抢班夺权。
当然,历史有时无法预测,曹丕留下的四大臣,很快一一死去,而司马懿熬过了这些人,这也是天不保佑曹魏了。
曹丕临终前,留了几个人防备司马懿,他们为何没有阻止司马夺权?
黄初七年,仅在位七年的魏文帝曹丕逝世于洛阳,年仅四十岁。在临死之际,曹丕紧急召曹真、陈群,以及司马懿等三人前来受领遗诏。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曹丕是打算让这三人作为辅政大臣来辅佐曹叡的。
而就在这时,征东大将军曹休来到曹丕的寝宫前问安。而曹丕得知是曹休后,才临时把三人变为四人。或许,曹丕的临时起意,也是为了妥当,巩固曹氏政权。
正言间,内侍奏征东大将军曹休入宫问安。
曹操对司马懿防而无大用,曹丕对司马懿且防且重用。那么,曹丕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其他三位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时地阻止司马懿夺权呢?主要有三大原因。原因如下。
其一,曹真等三人去世的时间比司马懿早。曹丕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其在文学道路上不仅有很深的造诣,就是在行走打仗方面,曹丕也有不俗的表现。其在位期间,不仅平定青徐等州的割据势力,还平定了鲜卑,匈奴等叛乱,完成了北方发统一。
可以说,这么英明的皇帝,其对辅政大臣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在文官方面,陈群的表现可圈可点,其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为曹魏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其制定的《魏律》更是重要。而司马懿作为曹丕的谋士存在,为曹丕争夺世子之位出了很多力。
而武将方面,曹丕则选择了曹氏子弟,一是放心,二是为了巩固曹氏政权。但可惜的是,陈群在公元237年去世;曹真在公元231年病逝;而曹休更早,在公元228年就去世了。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是在公元249年,这离三人去世的时间还远在呢。相隔将近一二十年,三人怎么防着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在曹丕和曹叡在位时期是一副忠臣的表现。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曹丕每次请教司马懿时,都是“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也正是因为这样,曹丕才不断地重用司马懿。而这个时间点,司马懿和陈群、吴质,朱铄等并称为“四友”。
而到了曹叡在位的时候,在外有着诸葛亮这一位强敌环视,曹叡更是倚重司马懿。毕竟,辅政大臣中的曹真多次进攻汉中无果;而曹休也在进攻东吴的时候,被陆逊于石亭一带击败;陈群而强在文政方面。
这么一来,只有司马懿才能够和诸葛亮打个你来我往。而且,司马懿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的确是一副忠臣的样子。所以,司马懿才得到曹真等人认同。
忽班部中闪出大将军曹真奏曰:“不可。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数人,是知司马仲达无异志也。”
其三,司马懿寿命长,且为曹爽所逼迫。在四个辅政大臣中,只有司马懿的寿命是最长的。也正是因为寿命长,司马懿才连续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以及曹芳等四朝皇帝,当真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
而且,到了曹真和曹休等曹氏子弟死亡之后,接过他们重任的却是曹爽,而曹爽却是嚣张跋扈,其不仅得罪了司马懿,更是让曹魏众臣所怨恨。所以,被曹爽等人逼迫之后,司马懿开始为自己,以及为司马氏家族所考虑。
所以,在正始十年的时候,突然发起高平陵事变,一举夺得曹魏政权,开始了司马氏家族时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