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春秋时期的吴国,强盛和败亡,真的只在旦夕之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使得吴国成为了东方大国。阖闾的儿子夫差,差点成为春秋霸主,却因为心慈手软,放过了勾践,最终导致了亡国之祸。
春秋末年的吴国,的确非常强盛,没有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也的确十分可惜。不过我们会发现,灭亡吴国的越国,其实也没有成为战国七雄。这么一来吴国的心理就平衡多了。
强大的吴国,是阖闾一手造就的。吴国在阖闾称王之前,其实也只能说一般。西边有老牌诸侯国楚国,北边有强大的东方大国齐国,南边还有越国虎视眈眈。
吴国在夹缝中,能够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阖闾强行夺取王位以后,励精图治,想要把吴国打造成东方霸主。
恰好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他跟阖闾一起打配合,以鱼藏剑的手法杀掉了吴王僚,夺取了吴国的控制权。
此后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阖闾把吴国治理得十分强大。伍子胥又引进了军事人才孙武,在孙武的带领下,吴国大军屡战屡胜,杀入楚国都城郢都,几乎灭亡了强大的楚国。
阖闾用伍子胥做相国,用孙武做大将,创造了巅峰时期的吴国。他儿子夫差,也只是继承了这个强大的吴国罢了。
夫差差点成为天下霸主。阖闾在楚国逍遥自在的时候,听说越国偷袭吴国,连忙赶回去对付越国。结果在携李之战中,阖闾被越国大将斩掉了脚指头,最终伤重而死。
临死前阖闾将王位传给了夫差,并且让夫差记住是勾践杀了他的父亲。此后夫差凭借强大的吴国军力,一举荡平了越国。
种顿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後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史记》
越国国君勾践,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成为吴国的俘虏,带着一家人到吴国去做苦力。夫差击败越国以后,野心逐渐膨胀,有了成为春秋霸主的想法。
当时齐景公刚死,齐国一片混乱,夫差趁着这个机会,先大败了鲁国,又与齐国交战,互有胜负。
此后夫差带领大军与各路诸侯参加黄池会盟,想要在这次会盟的宴会上,确认自己霸主的地位。结果问题就出现在了这次会盟的时候。
夫差放过了勾践,勾践却不会放过夫差。黄池会盟之前,夫差就已经将勾践给放回了越国。夫差参加黄池会盟的时候,也担心勾践会突袭吴国,所以命令勾践带着越国的人马一起参加会盟。
结果夫差这边听说勾践动身了,自己就先走了。等他前去会盟的时候,勾践的军队并没有紧随其后,而是直接开入了吴国。
夫差的太子被勾践杀害,等到夫差匆忙赶回来的时候,吴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夫差与勾践大战以后,兵败被困城中,最终引火自焚。
当初勾践兵败以后,夫差是放过了勾践放过了越国的。可是勾践击败了夫差以后,不仅没有放过夫差,甚至连吴国的宗室都给一锅端了。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史记》
勾践还捣毁了吴国的宗庙,使得吴国王族一脉彻底断绝。吴国再也无法复国,这额就是勾践想要达到的目的。
正是因为夫差当年饶了勾践一命,才落得了亡国灭种的厄运。夫差忘记了阖闾被杀的仇恨,可勾践却没有忘记成为奴隶的仇恨。
越国占领吴国以后,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世人都知道,帝王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可是士大夫却是世代相传。吴国虽然被越国给灭了,但是吴国的士大夫们没有被勾践赶尽杀绝。
这帮人在越国统治吴国以后,又跑到了越国做官。越王为了更好地控制吴国的地盘,索性把都城迁徙到了吴国境内。
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
此后吴国人反倒是掌权了,而越国人逐渐被打压。这么一来其实吴国和越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就分不清楚。
为此后人常把吴越连为一体,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后来越国成为春秋霸主,也是有吴国人鼎力相助的。
国君是哪个国家的,真的没那么重要,那只是一个家族罢了,代表不了整个国家的所有人,反倒是士大夫集团构成了整个国家的体系,是更重要的一个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吴国还是获胜了。
总结:勾践灭亡吴国,光靠自己可不行,是真的命好。勾践的命是真的好,如果卧薪尝胆都能成功的话,那谁都会这么做了。正是因为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勾践的成功才显得弥足珍贵。
没有文种、范蠡在越国努力发展生产力,勾践后来就没有实力对抗吴国。没有文种、范蠡找到了吴国太宰伯嚭的关系,吴王夫差就会听信伍子胥的话,杀掉勾践。如果伯嚭不贪财的话,那么勾践依旧活不成。所以说客观条件实在是太多了,不得不说勾践命真好。
参考资料:《史记》
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春秋末期,随着晋楚“向戎弭兵”合约之后,中原地区的烽烟已经逐渐消散了,各国都开始回去安心管理内政,而随着晋、楚偃旗息鼓,中原地区的齐国因田氏伐齐而国力衰弱、秦内缩于函谷关内,无力东征,三晋魏赵韩还未成形之时,身处东南的两个地方诸侯,也开始了他们的争霸之路。
事实上,在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治理下的吴国,其势力达到了鼎盛,向西它击败了原本的南方老大楚国,向南它把强邻越国打得一蹶不振,向北它吞并了朱国、许国,兵锋一度深入到中原礼仪之地鲁国,降服蔡国、唐国,东北方向和中原霸主晋国缔成结盟,并击败旧有霸主齐国,举行黄池会盟,完成了“称霸”认证。吴国的积极拓展,使得他得以在春秋末期挤入五霸行列。
可是在黄池会盟之后,吴国就迅速衰败,被邻居越国打了两次灭国战,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仅仅两年后,魏赵韩三强并立,中国历史迈入了战国时代,而吴国也在这即将称雄的前夜,被硬生生挤出了七雄的预定名单里。吴国称霸失败,看似突兀,实际上却是有迹可循的,归咎其原因,我认为是“外事多举而内政不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穷兵黩武”。
从吴、越的历史开始讲起吴国的起源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仲雍,二人因不愿和周文王之父季历争夺王位,于是带着家族逃到吴地,并开始与当地的蛮夷通婚,后在蛮夷的拥戴下建立了吴国,是根正苗红的周室宗室国。
但是由于身处蛮荒,其正统地位一直不被中原各国所承认,是和楚国一样的蛮夷之邦,尤其是同脉所出的虞国被灭后,留在吴国的仲雍一脉就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左传》里称吴国是“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用来贬低四方之地的用语了,所以如何取得中原诸国的认可,把吴国排入周朝诸侯之中,是历代吴王首要的执政目标。
而越国,据说是大禹的后代,被夏帝少康封在了会稽一带并以此建国,在春秋早中期,越国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勉强在楚、吴之间的夹缝生存,直到越王允常执政时期,越国的野心才开始显现出来。当时诸侯并立,南方吴楚并立,北方齐晋二分天下,经年的战事使得这些老牌帝国的实力都有所削减,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各种后浪加入到争霸的行列了,中原有秦,而南方则是越。
从以下春秋末年的地图来看,楚国所处的位置在今荆州一带,而吴国身处于苏州一带,越国身处会稽一带,三足鼎立之下的南方三强,各自都无法吞并其余两方:
楚国在和晋国达成盟约后,开始以大佬的身份压制吴越两国,而吴国为了北上认证“霸主”地位,则必须移开楚国这只拦路虎,越国不论是出于自保还是称霸,横亘在其头上的吴国是它永远的死敌,地理位置的分布决定了楚、吴、越三国很难达成共识,而出身高贵的吴国也不屑于原本就是荆蛮的楚、越进行沟通互助,三方从骨子里就是敌对的,不可能妥协,只能是以武力来决胜负。
吴、越两国在争相崛起的途中,引发了各种矛盾吴国的崛起之路是从吴王阖闾开始的,当时的吴国已经和楚国大战了好几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军事上,吴国也在晋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改革,将南方擅长的山地战改为适用在中原大地的战车战,后面吴国跨过长江攻打齐国,就是靠着自身过硬的水军和改革后使用的战车、马战技术。
在技术上,吴越两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也位列各国前茅,吴越地处多山地带,有很多地方可以采矿炼制兵器,两国也有很多出名的铸剑师,吴国有干将、莫邪,越国有欧冶子等等,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两千多年的时光依旧不能淹没其耀眼的剑光。
当然,楚国毕竟是个老牌帝国,实力雄厚,人口众多,纵深广阔,吴国虽然在战事上胜利,可在战略上始终不能给楚国致命一击,双方陷入了拉锯战,更要命的是,越国在允常、勾践的领导下,渐渐成为了吴国的心腹大患,要说楚国还因为内乱和国力等方面,无暇对吴国用兵,那越国可是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而国内的声音对于讨伐吴国也是出奇的一致。所以对吴国来说,吴楚是对手,但都不能互相兼并,而吴越则是死敌,双方因为民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类同,最后的结果不是吴吞掉越,就是越吞掉吴。
可是吴国当时的国力并不足以面对两线作战,而北方的盟国晋国也正处在六卿争斗的局面之中,根本不能帮助吴国,可就算没有六卿之争,晋国也不可能帮助吴国对付楚国,它所要维持的是一个混乱的南方,以弱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当年和楚国开战是这样,联合吴国对付楚国也是这样,所以说此时吴国的处境其实是十分尴尬。
但吴王阖闾并没有看出这种尴尬,在对楚作战中的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就在楚平王死后,楚诸子争权之时,吴王阖闾竟然不顾后院里虎视眈眈的越国,派了孙武和伍子胥率兵讨伐楚国。战事进行得很顺利,战神孙武所带领的吴军如摧枯拉朽般地攻入楚国国都郢都,楚昭王出逃随国,并在申包胥的努力下得到了秦国的支援。
孙武和伍子胥的胜利果实还没握暖,很快地越国就北上抄了吴国的家,迫使吴王阖闾回师救援,之后阖闾更是直接带着军队去找勾践算账,结果被三千敢死队击败,阖闾还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一命呜呼了。阖闾为什么会败?主要还是因为他太着重于眼前的战事,而忽视了政治的重要性。
要知道,楚国是个大国,地广百万里,吴国以区区六万军队能夺下郢都已经是奇迹般的事情了,可阖闾还要全灭楚国,将其从地图上全部抹去,可阖闾不懂政治,秦、晋、齐是不会坐视一个以武为本的吴国来取代楚国的地位的,同样的越国也不会,楚国灭亡对越国来说就是唇亡齿寒的情况。所以在吴军进攻楚国之时,秦、越帮助楚国,盟友晋国按兵不动,而齐国之前就和阖闾就宋国展开了一场大战,此时的齐国更是乐得坐上观虎斗。
在阖闾去世,夫差继位为吴王之后,在对待战事上更是乐此不疲,虽然吴国在越国、楚国的双重打击下,国势日益衰弱,可夫差此人是个十分励志的主儿,为了为父报仇,洗刷吴国耻辱,日夜让人询问责骂自己,以保持对越的怒气值不减。公元前494年,已经修整了数年的吴国发动了对越国的全面作战,把越国打得全军覆没,越王勾践、大夫范蠡投降,被迫入做人质,而越国也正式成了吴国属国。
对越战事的胜利,看似是吴国的再次崛起,但其实这已经是其灭亡前的征兆了由于吴国和春秋诸国的兵制,都是实行的募兵制,百姓们忙时为农,战时为兵,如此才能不误农时,维持军队和国家支出的后勤保障,可是万事万物有利则有弊,募兵制的最大弱点就是无法组建成一支精锐大军,基本上除了国王的常备军之外,其他的军队都是用来搬运和充数的,而吴国最精锐的军队,莫过于孙武为其训练的常备军了。
也就是因为有孙武在,所以本来不善陆地战的吴军才能“西破疆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而当时除了孙武外,吴王阖闾也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来自于敌国楚国,孙武来自于齐国,可以说帮助吴国称霸的人才,就没有一个是吴国本地人。而对于这些来自于异国的人员,阖闾没有下逐客令,反而是给与他们极大的信任,孙武管军事、伍子胥管政务、伯嚭管财政。
这在吴国所处的位置是十分难得的,因为他们都是外人,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到底是来帮助吴国还是分裂吴国的,可阖闾就敢,将国家大权全部交于三人处理,这除了阖闾本人的雄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外,还正面证实了吴国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本地人才匮乏的事实。所以对吴国来说,如何引入外来人才来治理国家,才是正确的做法,可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却一改其父的方针,开始关闭国门,拒绝外来人口的进入了。
不止如此,就连身边的兴国大臣孙武,也在夫差继位后三年就离去隐居了,孙武的离去意味着:吴国的军队指挥官不在了,而没了孙武的吴军就如断了思想的机械人,战斗能力无法再得到提高。更严重的是,孙武所训练的精锐吴军,在经过伐楚、抗秦、攻宋、对齐、败越之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还接连在与秦、越的交战中失利,消耗了不少精锐将士。
事实上,夫差能够在继位的第二年大败越军于夫椒,让越国臣服,这并不是因为夫差本事有多高,而是此时的吴国精锐还保留着大部分的数量,以及孙武还留在吴国的原因。可惜的是,孙武离开了吴国,而他虽然留下了一整套《孙子兵法》的理论,作为吴国的军事教案,可是吴国人才匮乏,根本没人能懂得其中精要,夫差如此,伍子胥也是如此。
夫差降服了世仇越国后,又把目光放到了争霸的环境中,当时的局势是:楚国在吴国的打击下威风尽失,楚惠王甚至还迁都到了鄀县,而晋国内乱不断,瓜分之势已不可挡,秦国地处西戎,和吴国距离甚远,又被晋国遏制,春秋霸主中只剩下一个齐国成为了吴国的首要目标:
公元前489年,夫差趁着齐国国君去世,国内局势大乱之时,率军越过长江攻打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国十万大军,在缯池逼降鲁国,之后夫差在伍子胥的劝谏下回国,但忍一步越想越亏,夫差回国后不久就找了个“通齐”的借口杀掉了伍子胥。
伍子胥一死,吴国大权全部落入太宰伯嚭手中,伯嚭理财是一个能手,可对于政务和军事可就一窍不通了,吴国就在这样对外极速扩张,内政却跟不上发展的死循环环境之下,快速衰败了。所以在夫差第二次进攻齐国之时,面对齐悼公被害,齐国内忧外患之时,以海军进攻齐国沿海地区,结果居然是战败而归,而这场足以让夫差察觉到吴国忧患的战事,却偏偏没有引起夫差的重视,一年后,夫差举行黄池之盟,依旧想着挑战齐、楚的霸主之位,可这已经是吴国最后的疯狂了。
总结:夫差和他父亲阖闾都一样犯了政治上的失误,没有采取连横合纵的手段来分化、拉拢各国,而是处处树敌,败楚灭越,把南方诸国都得罪了,攻鲁击齐,把北方本来可以作为帮手的诸侯也赶去了对立面阖闾在位时,尚且可以重用人才为国效力,才让吴国能在夹缝中崛起,可夫差在位却是一意孤行,完全听不进意见,逼走了军事天才孙武,害死了治国高手伍子胥。
而在对越问题上夫差也是愚蠢至极,居然把勾践给放了回国,让他得以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迅速发展国力,最后趁着夫差北上黄池之时,以五千越甲攻入姑苏,差点就灭亡了吴国,夫差和阖闾都遭受了一样后院起火的情况,不同的是阖闾情有可原,而夫差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了。
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有人知耻后勇,有人得胜而骄
关于吴越的爱恨情仇,要从吴王阖闾(he lv)讲起。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得到国君之位,后来又经伍子胥引荐孙武,吴王阖闾拜其为将,有了这二人辅佐,吴国国力日渐强盛。在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爆发战争,史称柏举之战。吴国倾巢出动三万兵力,在孙武带领下击败楚国二十万主力部队,一举占领楚国国都郢(ying)都,此时应该扩大战果乘胜追击,但是后院起火,越国趁吴国国内空虚发兵突袭吴都,吴国部队被迫撤离楚国。楚国最后虽然复国,但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中这场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役。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其中用到迂回夜袭、深远追击、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等战法。(ps;听起来是不是好熟悉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老祖宗玩的战法)此战,也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
但是吴王阖闾回家后,开始日益骄横,加重税负,贪图享乐,修建起姑苏台(后来夫差将美人西施安置于姑苏台内),并且疏远太子、伍子胥和孙武。在公元前496年对越开战,但是被越国打败,阖闾中箭(据说伤到大脚拇指)重伤不治身亡,在死前对夫差嘱咐勿忘杀父之仇。从此,勾践和夫差开启了爱恨情仇的故事。
两年后,吴王夫差起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奴被压往吴国。勾践忍辱负重三年才回到越国,勾践暗中训练士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不忘复仇。果然在最后找准机会,灭掉吴国杀了吴王夫差。
对于吴国被越国丝血反杀,从两位统治者身上就能看到原因。
吴王夫差
- 听信奸臣,杀害忠良:在打败越国后,夫差一是:优柔寡断对敌人太过仁慈,二是:听信奸臣伯嚭(pi)的谗言,此时伯嚭收到越国的贿赂,没有杀掉勾践,留下被反杀的机会。后来听伯嚭谗言,杀掉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而孙武看到自己好友伍子胥被杀,便弃官而去隐居乡间修订兵法。
- 得胜而骄,不思朝政:看到自己打败了越,并且勾践为自己做牛做马,就对越国放心下来。越国经常找吴国借粮,消耗吴国储备扩大越国储备。后来北上黄池会盟诸侯,把精兵强将全部带去留下老弱病残,给越国机会。
- 大兴土木,贪图享乐:修建姑苏台,越国派人运去特大木材,扩大姑苏台设计,反过来使吴国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勾践派去美人西施,行美人计,夫差贪图好色中计,对西施极其信任宠爱有加。
越王勾践
- 知耻后勇,忍辱负重:被吴国抓去做奴的三年,勾践对夫差言听计从事事关心,夫差生病了,勾践去观察大便以探病情。就是这样在吴国忍辱负重的三年,让夫差放下警惕,为勾践将来报仇增加希望。
- 任用忠良,暗中发展: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两位有才能的大臣,范蠡练兵文种主政,军队和国家在君臣三人的努力下得到巨大发展。而夫差杀掉伍子胥逼走孙武。
- 杜绝享乐,多思政事:勾践回越国后睡柴草,尝苦胆,卧薪尝胆不忘使命。对于吴国,用大量的财物美女,投其所好,麻痹吴国。借粮储粮,消耗吴国壮大自己。用反间计,让吴王夫差杀害忠良丧失人心,美人计麻痹吴王夫差,夫差建姑苏台,勾践便投其所好献上木材,让吴国劳民伤财等。
总之,在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勾践夫差二人,还有许许多多例子,
总结就是:知耻后勇者胜,得胜而骄者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骄傲自大遇上了有仇必报的对手,就出现了这样的逆转。
吴国在春秋末年那么强,怎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反而被越国消灭?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军攻破吴国都城,迫使吴王夫差自尽,勾践得以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践之所以要卧薪尝胆,是因为之前的吴国实在太强大了,一度让越王勾践成为了阶下囚。对于春秋末期崛起的吴国,不仅击败了齐国这样的强国,还曾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从而称霸中原。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末期,吴国连败齐国、楚国,为何最终被越国消灭呢? 一 首先,吴国的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的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在春秋末期,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攻破楚国都城,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不过,如此强大的吴国,却在春秋末期被越国消灭,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吴国曾经有机会消灭越国,结果吴王夫差没有斩草除根,这给吴国留下了心腹大患。公元前494年(夫差二年),吴王出动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终于报了姑苏失败之仇。此战,越王勾践只得带五千甲兵躲进会稽山。
在此背景下,伍子胥等人就劝谏吴王夫差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越王勾践。 二 但是,吴王夫差却是妇人之仁,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求和请求,于是从吴国撤军。并且,面对越王勾践的假意臣服,吴王夫差逐渐忽略了越国这一背后的心腹大患。在地理位置上,越国正好处在吴国的南边,如果没有彻底解决越国,吴国在和北边的齐国、晋国争霸时,完全有被越国偷袭的风险。因此,在笔者看来,吴王夫差放弃了彻底消灭越国机会,成为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吴王夫差将重心放在和中原大国争霸,导致后方空虚,还造成士兵疲惫,也是吴国被越国消灭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489年(夫差七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兴兵北伐齐国。
伍子胥劝谏道: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刻准备报复吴国,所以吴国不应该兴兵讨伐齐国,这样会给越国以可乘之机。不过,吴王夫差不听,北伐齐国,在艾陵之战大破齐兵。公元前487年(夫差九年),吴国还顺势讨伐了鲁国。 三 在此之后,伍子胥屡次劝谏,逐渐激怒了吴王夫差,于是给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对此,笔者看来,伍子胥的自杀,无疑是吴国的一大损失,这让吴国的有识之士感到良心,导致吴国上下离心。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吴王盟会已毕,与晋定公分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吴王夫差北上和晋国等大国会盟的时候,越王勾践偷袭了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吴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由此,对于焦虑不安的吴王夫差,匆忙赶回吴国后,又被越国击败。
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大败吴兵于笠泽。 四 最后,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由此,和吴王夫差的妇人之仁不同,越王勾践并没有给吴王夫差多少喘息之机。一年后,越国大军成功包围吴国都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
对此,吴王夫差表示:“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在吴王夫差自尽后,越王勾践成功消灭了吴国。对此,在笔者看来,吴王夫差连续多年兴师动众,和齐国、鲁国、楚国、晋国等大国交锋,导致吴国将士十分疲惫,再加上吴王夫差除掉伍子胥等忠良之士,更让吴国在关键时刻没有人力挽狂澜了。 于是,在内忧外患之下,吴国最终被越国消灭。勾践灭吴之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经过吴国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越这时的领土已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面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越王勾践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当时的越国,更是成为不输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大国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越国在战国中期被旁边的楚国消灭,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