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江堰的李冰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证明吗?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去过都江堰的朋友们,一定会被都江堰的美景所震撼,其实都江堰那里有一座二王庙,庙里供奉着的李冰父子,是当地人崇拜了两千多年的英雄。
可以说都江堰能够使用两千多年,至今依旧发挥着灌溉疏导的功效,那就是李冰父子的功劳,也是李冰一手打造了都江堰。
由此可见,这座二王庙其实也是李冰父子存在的重要证据。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直接证明李冰的存在呢?
一、关于李冰的记载,其实是比较模糊的,但可以证明其存在。《史记》中,记载了李冰的事迹,其实比较仓促简单,甚至连李冰的姓氏都没有提到,只是提到了蜀地太守冰开凿河渠,引水灌溉,这里的冰指的应该就是李冰。
在《汉书》中,李冰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了,依旧是引水灌溉的蜀地太守,所以这两个人应该是同一个人。
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史记》
这两本史书,在中国历史上的权威性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写书的时候,采集了很多民间资料,所以搜集得到的东西很多,更具有参考价值。
根据史料的推测,李冰应该是秦昭王时期的人,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蜀地,所以李冰完全有资格被秦昭王派往蜀地担任太守。
当时蜀地是秦国的重要粮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和赵国的对峙局面,多亏了蜀地源源不断运送过来的粮食。
这个时候的都江堰应该已经派上用场,正是因为都江堰的使用,成都平原才会成为天府之国,粮仓重地。此后李冰长期治水,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
《蜀中名胜记》中曾经记载了,章山后崖的坟墓前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秦李冰葬所。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冰是真实存在的。
除了这些记载,在蜀地有关李冰的祠堂,其实还是比较多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修建李冰的祠堂,以此纪念他治水的功劳。如果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那未免也太大张旗鼓了。
二、二郎神就是李冰儿子二郎的原型?我们对李冰或许还真的不熟悉,因为他对四川地区的贡献巨大,四川百姓是最熟悉这位老兄的,可是我们对二郎神肯定是有所耳闻的。
从小就看西游记,二郎真君的形象栩栩如生,一个武力值不亚于孙悟空的大神。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二郎神的原型,那就是李冰的儿子二郎。
濠州去年旱,赈粮一月。大名路及江浙诸路俱以去年旱告,永平路以去年八月雹灾告。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元史》
李二郎长期跟随父亲李冰一起治理水患,也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治水经验。在李冰去世以后,李二郎依旧长期奋战在治水的第一线,也为四川百姓造福多年。
因为李冰治水的功劳,所以李冰被四川百姓们封为川主,李二郎紧随父亲的步伐,当然也同样得到了四川百姓们爱戴和纪念。
所以在二王庙里,不仅有李冰的牌位,也有李二郎的牌位。因为李冰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李二郎也跟着沾光,逐渐被神话成为了二郎神。
既然二郎神是李冰二儿子演化过来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李冰的二儿子是确有其人呢?否则总不会用一个虚构的人物,去再虚构另一个人物,这未免有些奇怪了。
三、深淘滩,低作堰。李冰是名牌大学水利系博士毕业么?当然不是,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水利的地方,所以治理水患,很难有成效。
元人肆力于堰,无复李冰深淘滩之意,假令砂石壅积,水不得东,虽熔金连障无益也。矧所谓铁龟铁柱者,曾未几何,辄震荡堙没,茫无可赖哉。余谓宜事滩碛,以导其流,堰则一仍民便而已,其治之法,无逾李冰所题深淘滩、浅作堰两言而已。---《读史方舆纪要》
李冰上任蜀地太守之前,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治理水患,方便灌溉。可是他既然是一方父母官,那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想。
没有都江堰之前,蜀地的水患和灌溉一塌糊涂,百姓收成不佳,又常年遭逢水患。为此李冰到任以后,开始着手钻研这方面的工作。
- 经过了长期的治水钻研,李冰总结出了六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所谓深淘滩指的就是每年河床都要淘沙,李冰在河床底下埋了石马,作为标志,每年淘沙的深度,必须要达到石马的深度,但是不能超过标准,以免造成洪涝灾害。
- 所谓低作堰,其实就是为了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李冰将飞沙堰修筑的比较低,目的就是为了将水引入农田,以此灌溉当地的庄稼,也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
- 这种智慧,如果没有深入的钻研,是很难拥有的。毕竟谁也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治水的办法,李冰通过自己的琢磨,形成了系统的治水方法,此后长期为后世所采纳。
- 其实李冰的治水方法,不是堵,而是疏浚。堵住水只需要不断加高堤坝就可以了,但是长期来看,这是一种风险非常大的方法,不足以采纳。
李冰的方法是疏浚河道,这种方法是非常出色的。因为这么做既可以将水患给解决了,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多余的水,来灌溉农田。
总结:都江堰的成果,显然也是劳苦大众们集体的努力所造成的。再怎么说,李冰这个人在历史上都是比较模糊的一个人。不怪很多人对这个人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毕竟有关李冰的最早记载,连个姓氏都没有。对他个人的介绍,也相当简略。甚至连他是哪个时期的人,都存在一定争议。
不过都江堰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就算没有李冰,也是川地的老百姓们,集体努力的成果。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拼搏且拥有智慧,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都江堰。
诺贝尔奖得主最多毕竟只能有三个人,让几百号上千号人同时去领奖,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说都江堰成果的桂冠留给李冰,是后人们为了纪念先祖最好的一种方式。
参考资料:《史记》
建都江堰的李冰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证明吗?
有出土文物考证,去离堆公园,二王庙看下就知道了。
建都江堰的李冰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证明吗?
去年,国家水利部官网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排名为首的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无需多言。再往下看,数到第四个——李冰,成都都江堰的建造者。
成都号称天府之国,在西汉以前,陕西关中一带才是“天府之国”,过去的四川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甚至用“人或成鱼鳖”描写其惨状。为什么同样的地方,给人的印象如此天差地别呢?又要说回李冰了。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精通天文与地理。有一年,村里下了十多天的雨,乡亲们愁眉不展,雨再不停庄稼会烂。过了几天,李冰看了看天告诉大家现在可以出门了,大伙儿不信,没过多久天真晴了。人们惊奇不已,原来李冰能看云识天气。
据说,李冰在自家院子里插了很多竹竿,以此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还在房顶里开了天窗,看月亮是怎样运行的。长此以往,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可以预知天气。
不到二十岁的李冰,已经读了万卷书,将要开始行万里路,走遍了秦国的山山水水,特地去泾水与渭水那里瞧了瞧,研究它们如何流入黄河,怎样浇灌关中平原,怎么做到泾渭分明的。又去洛阳参观大禹修建的治水工程,还出国去楚国的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一带)游玩。有一天,他看到当地正在举行游泳比赛,立马报了名,让南方人见识见识北方人的水性。
比赛规则是,从左岸游到右岸,再从上游游到下游,看谁耗时最短。李冰同志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拔得头筹。其他选手很是吃惊,因为楚国是水乡,人人都是游泳高手,没想到被北方小子打败了。李冰觉得拿到冠军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他从小水性就好,不过有件事在他意料之外——遇到了贵人。
当时观众席上有个秦国高官叫田贵,他主动结识李冰把人家一顿猛夸,夸着夸着夸成了好朋友,田贵说秦国正是缺人才的时候,希望他为国效力,李冰正想一展身手,就跟着他回国了。
李冰生逢其时,战国时期秦国最重视水利,因为它想兼并天下,必须要搞好农业,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还有军事的原因。在古代,打仗要运输粮草,靠陆地运输很不方便,走水路则省时省力不费钱。
在范雎和田贵的推荐下,水利专家李冰被秦昭襄王派到蜀郡做蜀郡守(省长),当时成都水旱灾害频繁,民不聊生。李冰走马上任,到了成都开始实地考察,遍访民情做研究。
经过了解,李冰发现蜀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虽然水量丰富,却不利于灌溉农田。原来,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大平原,平原周围是高山峻岭。岷江发源在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上游坡度很大,到了灌县附近却很平坦。一到夏天,山上积雪融化,河水暴涨并冲泻而下,湍急的江水突然进入平原地带,落差过大,水势汹涌,常常冲决堤岸,泛滥成灾。江水从上游挟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后抬高河床,加剧了水患。特别是灌县西南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更使得此地水患严峻。在西边闹洪灾的同时,东边却因缺水而常常发生旱灾,频繁的水旱灾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
李冰总结了古蜀先人的治水经验,认为治理水患宜疏不宜堵,他决定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
他邀集了很多治水经验丰富的百姓,准备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经过八年的努力,都江堰终于建成了。它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造福于四川人民。
建都江堰的李冰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证明吗?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成都平原的滋养,而成都平原能够物产富饶,则是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结果,李冰是谁?他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史记》中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而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则最早记录于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有名无姓,更没有治水朝代。直到班固的《汉书》才在冰前缀一“李”字。而李冰治水的年代,在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才提出:“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后世学者普遍以此来推算李冰治水的时间。
李冰其实是春秋时期的“蜀守”,《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蜀,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这里的“蜀守冰”非“秦蜀守冰”。秦昭王时,战争频繁,并没有人力、物力去修建都江堰,秦灭蜀后的所有秦王与修都江堰并没有联系,史书没有记载此事,更是没有记载秦国臣子李冰。
《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离堆和二江,而该书编成的年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或中晚期,而秦灭蜀也是战国晚期,可见都江堰修建和李冰所处的时代应该先于秦灭蜀。《史记·河渠书》将冰“于蜀”治水,和春秋时“于楚”、“于吴”、“于齐”的治水排在“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前422 年)之前,可见蜀守冰治水应为春秋时期。
《华阳国志·蜀志》还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等。
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0多年来都江堰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不愧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人们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感恩与纪念,从古至今香火鼎盛,而且一直有官方和民间的祭典活动。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也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典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