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关于这个,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但是有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它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个风起云涌的1940年吧。

话说,1939年,那又是一个春...呃,夏天,德军在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悍然袭击,很快,一半波兰被元首拿下,另一半喂了斯大林。

这件事对欧洲的震动是巨大的,也喻示着英法长久以来惯着德国的“绥靖政策”垮台了。尤其是英国人心里恨哪:指望养着供着德国人去怼苏联人,结果希特勒这魂淡一个剧本一个剧本的撕,完全不按套路来嘛!张伯伦首相骂人的心都有了。

所以感觉已经没有底线的英法很快就对德国宣战了,不过这帮傻子并没有真的想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德国人都笑话他们了,说这叫“静坐战”(Sitzkrieg)。

直到德国真的要恶狠狠的干上比利时、荷兰、法国时,这帮骚货愣是连个蛇皮走位都没有,欧洲史都头痛了,称之“假战争”(phoney war)。

但是甭管真假,第三帝国元首大人要惩罚全世界的决心不可阻挡,德军ABC三个集团军群带席卷而来。先是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前吸引火力,继而B集团军群空降拿下了荷兰、比利时,顺便又占领了卢森堡。

最后A集团军群神兵天降一般从比利时的阿登山区翻越,古德里安带着一票飞驰的坦克装甲车辆,用绕路的方法把马奇诺防线给爆了。德军一路杀穿到索姆河,干掉了“魏刚防线”。

结果英法荷比联军彻底溃了,法国人还想打,英国人坚持要逃,比利时人成了亡国奴,荷兰人就晓得一个劲的报裤腿哭。

英国内部不停的找人背锅:“这傻事儿都是谁整出来的?”,然后一切的矛头指向首相张伯伦。老张很快就对皇上递了告老还乡的折子黯然离去,丘吉尔受命组阁,成为新首相。

在1940年5月13日的下院会议中,丘吉尔做出领导报告:“甭问了!俺只有血、汗、眼泪,都交给大家伙啦!你们问俺要干啥,俺说,俺要胜利!无论多么恐怖多么艰难多么遥远,都要胜利!如果没有胜利,我们的未来还能延续吗?”

一贯牛逼轰轰布满了剑士与枪兵的英国下院,为邱胖打出了381票的满分。

但是局势已经糜烂不堪,到5月21日的时候,长驱直入的德军把几十万英法荷比联军给围在英吉利海峡边上。因为他们的狗急跳墙,元首心疼手下的士兵和坦克,便在24日发布了暂停攻击的命令。后世人们评价:“小天使阿道夫是蠢死的”。

注意,这个时候其实是德国对英国留下的第一个机会,希特勒的战争规划中充满了政治考量,他希望的是尽快结束西边的战争,好回过头对付蠢蠢欲动的斯大林。因此,无论对英国还是法国,能以德服人就行了,不必非要坚持以真理说服人。

英国人这会儿其实连逃跑的计划都做好了,叫“发电机行动”,两天以后他们征集了国内一大票船只渡海,硬是连同盟军一起捞走了33万人。虽然丢在沙滩上堆成山的装备让德国发了笔洋财,但英国也维持了自己的抗战本钱。

如果没有这帮被捞回去的英国兵,很可能英国后来就没有那么硬气了。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中描述当时的苦逼:“俺一见到雷诺(法国总理)和甘末林(联军总司令)就知道这把已经跪了,丫几个脸色跟进了毒圈似的”,“俺问甘末林:我们的预备队在哪?丫回答:啊?边度有剩的预备队?”

6月13日是丘吉尔最后一次访法,他希望能鼓动法国人继续抗争,但是法国人看英国人的眼神里分明是约翰牛在出卖高卢鸡。

后来的战役围绕在德军歼灭残敌和夹击马奇诺防线上,联军尚有四五十万人,仅马奇诺防线就有十万精锐。不过意大利在6月10日加入了战争,再加上魏刚防线被突破,巴黎失守,6月18日法国放弃了抵抗。

元首来了招釜底抽薪,他拉来法国的老英雄贝当元帅,让他组织个傀儡政权,代表法国退出战争。贝当一想:“局势糜烂至此,再白死那么多人干啥子嗦?还打个锤子!来人,龙门摆起,我们投降!”,众将一听:“好嘛,安逸得很!”

1940年6月25日,法军放下武器,傀儡政权搬到维希办公。

这下就剩下逃回去的英国人了,丘吉尔也是忙得腿抽筋,不过好歹还有法国的军事联络官夏尔戴高乐,这也是个不愿意接受主旋律的人,他在6月18日经丘吉尔安排,跑到世界上最会“黑”的电台BBC上发表演讲,把维希政权喷了个底朝天。

此举让英国人倍感欣慰:“是的撒!这好同志还是蛮多滴嘛!”也冲淡了德军带来的愁云。不过戴高乐就悲催了,法国政府宣布:把这货撤职!一撸到底!判死刑!

未来的法国总统心想:“你给我判死刑?好,劳资造反了!” 在法军投降后3天,戴高乐拉着一帮残兵败将建立看“自由法国运动”,丘吉尔承认他为法国最高领袖。

就这样,悲惨的6月份过去了,也迎来来欧洲战场暂时的一阵修养期。德国人继续挥舞起政治的大棒,希望英国人能念在战前两国友好的关系,两国和平了吧!

其实这种鬼话希特勒自己都不信,英国是个梗在海外的刺,而英吉利海峡又如此之窄。此时的德军囊括了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几大欧洲军工区,又搞到海量的英国装备,部队吹气球一样暴涨,他们迟早是要征服不列颠的,无非需要时间而已。

丘吉尔也不是笨蛋,他拼命的加强武备,搜刮英国剩下的东西,甚至搬出了仓库中压了百年的食物,民间也开始加大了税收。

这下老百姓不干了,英国老百姓在广播中受到德国人的媒体挑拨,又因为国家的失败而颓丧,认为这场战争是事不关己的。人家给个梯子你就下呗!非要扇脸充胖子?还收税?什么狗屁首相啊!

当时民间反对的声音非常大,许多政界人物也掺入其中,英国社会大多数的意见是:战争已经结束了,就这样停了吧,省得民不聊生。当时还有人挺乐呵,说:“敦刻尔克撤很牛逼,这是一次胜利!”

丘吉尔发表讲话说:“当心!不要把撤退刷上胜利的光彩,战争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吗?”

不过英国当时确实是被逼到了尽头,否则后来的电影文学也不会称之为“至暗之时”。丘吉尔搜刮的东西一部分被当做回炉材料做成了从廉价冲锋枪到战斗机的各种武器,一部分折成现金和黄金,交给美国人以购买现成的战斗物资。

这种行为差点把英国掏空,以至于清算资产程度达到以首相之尊都要腆着脸找美国人谈信用贷的地步。不过这也使得英国与美国迅速的提高了热度,庞大的战争消费刺激到了30年代经济危机中饥肠辘辘的美国商人,他们想着法子绕过《中立条约》的限制,冒着炮火为英国人送来一堆堆物资。

丘吉尔认识到,美国这个国家或许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奉行孤立主义,新大陆的人们更加逐利而不顾一切。这种想法其实也坚定了他领导不列颠人民继续抗争的意志,同时,美国也开始因为丘吉尔赋予的这些利益开始谋划绕过《中立条约》的《租借法案》。

这时候的德国人在准备“海狮计划”,但是会开了不少,方案做了一堆,“海狮计划”究竟应该怎么捣鼓始终是没谱的。连元首自己都亲子做了方案,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居然连一艘登陆艇都没有,就这样冒着英国人第一海军的炮火上岛,怕是投胎都没这么积极。

而德国人虽然无法挑战英国当世第一的海军,却并不妨碍他们打起了封锁战。通过潜艇、军舰、轰炸机对英国航路交通和工业进行破坏,让英国人熬死在岛上。

英国人倒远没主旋律上表现的那么积极,反正有海军扛着,德国人又上不来,剩下的就是和谈而已。他们忙着抗税、逃兵役、藏家产和泡红茶。但不得不说一个工业国家具备强大的战争潜力,英国人通过那些砸锅卖铁的行为将飞机月产量提高到1600架,战机每月足有500之数。还建立起从海边到内陆的防空体系。

于是德国与英国打起了大空战,你来我往,杀的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总体上德国人占优,他们大量的轰炸了英国的工厂,将英国人的产量又降了下来。

不过老奸巨猾的丘吉尔玩了一招卑鄙的经典政治学,他命令轰炸机群对德国柏林进行了夜间轰炸。德国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后,命令自己的轰炸机进行报复,放弃掉哪些工厂,也要让英国人民感受到战争的恐惧。

于是捅马蜂窝了,本来已经喝茶等政府垮台的英国民众被炸了个灰头土脸,体会到“战争恐怖”的英国人脸一红就上了头。霎时间反德的呼声大涨,群众大力支持政府和军队去干对面的德国狗子。甚至捐钱捐物捐儿子捐老公,定要让对面那天天跑河北省玩嫂夫人的渣渣偿命啊!

丘吉尔的幸福时刻也终于来到,支持率飙升,民众工作一帆风顺,英国人也最终全身心的投入到战争之中。

夏尔戴高乐带着“自由法军”跑到了赤道非洲,他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宣布成立帝国防御委员会,与法西斯阵营死磕到底,法属殖民地很快就纷纷脱离维希政权管辖。

很快美国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租借法案》将被提上审议日程,将在来年2-3月进行提案。

就这样,英国人扛过了最难的时候,来年苏联、美国都被卷入了战争,那么英国人还有什么值得要屈服的呢?

王司徒原创,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在1940年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告投降以后,德国一度向英国发出了和平呼吁,希望和英国和平谈判,但是遭到了英国的拒绝,

英国拒绝德国的和平呼吁一是因为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中所发表的和平试探讲话空而无当,没有提出任何和平的具体措施,反而是以胜利者,自诩和平倡议只是为了不毁灭英国而已。在希特勒这种思维模式下,英国自然不可能指望他提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和平条约,无非是德国希望不通过战争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利益,英国要实现和平,势必付出重大代价。英国人从感情上来说,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城下之盟的。

二是自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希特勒的外交信用已经破产,没人会相信他做出的承诺。英国人曾经以为《慕尼黑条约》是换取了和平的未来,然而德国人在条约签订以后没多久就毫不客气的将条约撕毁,彻底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的英国人已经对希特勒失去了信任,既然希特勒可以撕毁一个条约,那么也完全可能撕毁所有的条约。实质上这种不信任是有理由的,因为就在一年以后,希特勒就撕毁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

三是因为英国毕竟是一个岛国,虽然法国失败以后德国实力空前强大, 但是缺乏海军和登陆舰船的德国对于英国的威胁并不大,而且此时的英国并非只有英伦三岛,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英联邦海外的国家和殖民地,是一个巨大的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还有一战之力,所以英国人也有信心打下去。英国人选择主战的丘吉尔代替绥靖主义的张伯伦,已经表明了抵抗到底的决心。

既然希特勒不值得信赖,而且英国也打算抵抗到底,那么和德国谈判只会破坏英国人抵抗德国的热情,所以不如干净利落的加以拒绝,这样反而有助于鼓舞士气,所以英国政府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德国的和平呼吁。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纵横最近一直在看丘吉尔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自己著的书,难免老汉卖瓜,自吹自擂,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德国以及对希特勒的了解,可以说,只要了解德国和希特勒就不会和他们达成妥协。

本文,就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吁后,英国为何拒绝!

英国不是一次两次的跟德国妥协,换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丢失

用丘吉尔的话说,当时的战胜国陷入一种扭曲的理论,认为只要战胜国率先裁军,战败国也会跟着裁军,这种想法放到我们中国的话,应该就是感化策略,用实际行动来感召对手。

然而,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是逞凶斗狠,从来不会有崇拜弱者的事情发生,在战胜国削减军备的同时,德国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实在是一种厉兵秣马的现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发生战争,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减军队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打压德国,吃不饱饭的德国人当然要报复一下了。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并且正在撕毁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时,战胜国却一再对德国进行妥协。正是这种妥协,让德国的希特勒得寸进尺,先是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紧接着吞并奥地利。

在英法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下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极力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亲自到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在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弃苏台德,德国就将发动进攻,慕尼黑会议结束后,英法向德国妥协,迫使捷克让出了苏台德。

慕尼黑会议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对德国妥协的一项巅峰之作,然而妥协之后,换来的并不是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宣称的“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协议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英法对捷克的承诺是,一旦德国对捷克动武,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事实上,英法并未遵守承诺。

包括1939年9月1日,当德国对波兰动武的时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战。

正是绥靖政策的不恰当,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挑衅,英国对战争的消极,导致1940年4月9日,德国相继向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

张伯伦被迫于1940年5月10日引咎辞职,标志着对德国妥协的最终失败。

丘吉尔是以反对绥靖政策上台的,当时英国主战情绪高昂

张伯伦的下台,标志英国消极对战的结束,随后由丘吉尔上台执政,丘吉尔的上台标志着英国对战争积极态度的开始。

与此同时对英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糟糕的环境,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卢森堡和荷兰相继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敦刻尔克大撤退。

随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随后比利时投降,挪威全境被占领,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的绥靖政策带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沦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国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同英国媾和。

但是,希特勒并不是没有提出条件,“媾和”的条件是,英国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且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归还德国,实际上这不是在呼吁和平,而是在威胁英国,英国如果答应了,那跟投降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以主战登台的丘吉尔自然不会选择再次妥协,血与泪的历史告诉英国,再妥协那就是SB。

英国对于德军无法攻占英国本土有着绝对的自信

在德国势头正猛的时候,英国敢于拒绝德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对于德国无法攻占英国本土的自信。

英国再怎么说当时也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尽管经济上被美国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舰队的实力还是有的,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上,肯定挨不过当时德军装甲坦克的闪电战,但是英吉利海峡是德国陆军的噩梦,因为德军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的经验。

相对来说,想要攻下英国必然要依靠海军,以德国海军和英国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在此之前,德国从来未有对英国本土作战的计划,在德国称霸世界的计划中,只想到了针对法国和苏联的方法,还没有思考好怎么打英国,仓促之下,德国的海狮计划诞生,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为打苏联埋下伏笔。

希特勒曾经明确表示:“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 英国就会分崩离析,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德国人流血得到一些胜利, 但获得实惠的是其它国家。”

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能够用于发动战争的资源已经所剩不多,想要持续作战,必须要得到更多的资源,英伦本土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和荣耀,即使打下英伦三岛对德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国,依靠殖民地的输血建立了大英帝国,攻占英国本土并不代表能够彻底打败英联邦!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该来的早晚是要来的,不是被德国取代就是被美国取代!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因为当时纳粹德国己相继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有法国,意大利也搭上德国的战车,趁火打劫地向英法宣战,并对南欧巴尔干半岛和北非虎视耽耽。

而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西班牙还有瑞典和芬兰等未被德国直接占领的国家,要么是德国的仆从国,要么对德国保持善意中立,即使是意识形态与德国完全不同的苏联,也趁机抢夺了波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又呑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莎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美其名曰建立东方战线缓冲区,还向德国提供了以石油为主的大批战略物资,以至英法曾经打算轰炸苏联的巴库大油田!

眼看着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要说德语了,更可怕的是东方的苏联又跟德国正处在蜜月期,一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资源的俄国跟处于世界工业和科技水平巅峰的德国结成联盟,那大英帝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努力就打了水漂!好几代英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所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就要拱手让给柏林那个下士传令兵了!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如果与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相结合,将改写整部西方文眀史!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的纳粹政权正是由英国人一手扶持起来的,在一战后签订凡尔赛合约时,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坐大,不惜与爱丽舍宫翻脸。

在希特勒上台后的一系列突破战后秩序的举动中,英法还有背后的美国都持默许甚至是怂勇的态度,为的就是让适度强大的德国充当抵御苏联赤色浪潮的防波堤,于是这种绥靖政策在慕尼黑阴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希特勒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此之后德国没有领土要求了。

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得意洋洋地在伦敦宣布,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保障了。然而到了1939年9月1日,刚刚得到捷克的希特勒得陇望蜀,又将炮口对准了波兰!

这下伦敦和巴黎傻眼了,他们跟波兰是有军事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弟都轻信了柏林的承诺,现在希特勒的背信弃义会让英法两国的内阁垮台的!

英法两国现在总算看清了德国己经要挣脱被凡尔赛公约所套在身上的枷锁,要改写世界秩序了!如梦初醒的英法两国立即对德宣战,尽管是宣而不战。

波兰投降后,希特勒与英法两国举行了数月之久的和平谈判,希望立即结束敌对状态,但认清形势的伦敦和巴黎拒绝了,他们希望要么拖垮德国,要么逼德国对苏开战。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向西线大举进攻,占优势兵力的英法联军极其不适应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战术,尽管这一战术最早是由英国的富勒准将提出来的。

被打得落花流水的近四十万英法联军于5月26日至6月4日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经过皇家海军的艰苦努力,有近33万人被救回英国,但损失了所有的重武器和辎重。6月22日法国投降!

就在西线战役暴发的当天,一向抨击张伯伦政府对德绥靖政策的温斯顿.邱吉尔接替下台的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他一向以对德强硬著称。

面对风头正健的希特勒,邱吉尔清楚地知道,如果此时对纳粹德国的所做所为听之认之的话,将意味着大英帝国实行了数百年之久的大陆均衡政策彻底破产,英国付出数代人所做出的努力而得到的世界霸权将荡然无存,而且德国在得到西欧各国的港口和舰队之后,随时都可以封死对英国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那时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将重写!

而且邱吉尔还清楚地知道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同样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罗斯福是不会眼看着日耳曼民族的风头盖过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更不会眼看着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而影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前景,邱吉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将成功地将强大的美国拉进欧洲战场!

所以在40年7月,希特勒于西线战役结束后,再一次对英国伸出了橄榄枝,邱吉尔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宁可对美国出让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军事基地,也要换取美国的援助来跟希特勒死嗑到底!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英国不畏惧强大敌人,为近代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大不列颠民族的骑士精神不允许它委屈求全,锄强扶弱的侠肝义胆也不允许他安居一隅。历史上每一次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都是振臂高呼,全力参战。历史上沙俄对基辅的几次侵略都是在英法联军支持下折戟沉沙;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都是英法联军对德取得了胜利;二战尚未结束 丘吉尔就预见了未来的大国之争,1946 年3月5日,刚刚输掉大选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见证下,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著名演说,又称铁幕演说。“一道铁幕已降下,将整个欧洲大陆一分为二。铁幕之后,是中欧和东欧所有古国的首都、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全部处于苏联范围之内,全部以某种形式向苏联俯首称臣;它们不仅受到苏联的影响,还受到莫斯科日益严厉的控制。”如果邱吉尔不落选,罗斯福不早逝,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将是另一个局面,二极世界、两霸争雄将不会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