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一、《水浒》里的柴家,日子过得不错。
看《水浒》其实就能看得出来,赵匡胤对后周柴氏一族,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老柴家没有断后,而且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
小旋风柴进,被大家称之为柴大官人。这哥们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撒几两碎银。偏偏就是这几两碎银,救了不少英雄好汉的性命。
他们家实在是有钱,毕竟老赵家罩着他们,所以日子过得不错。柴进家里有赵匡胤御赐的丹书铁券,就算是造反,家里人也可以免死罪。所以柴进才愿意跟着宋江他们混日子。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旧五代史》
柴进在家里有一个大山庄,山庄中所住着的,全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好汉。但凡手里有点本事的,都可以到柴进这里混口饭吃。所以柴进被大家称之为宋朝的孟尝君。
既然有丹书铁券,便可以推测,柴进不光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后代,而且还是嫡系后代。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家的江山没有被篡夺,柴进还真的有可能做皇帝。
由此可见老赵家,对柴氏一族管吃管喝管安全,算是比较不错了。换其他篡位的皇帝,前朝的皇子龙孙基本上都是要被宰掉的。
柴进这号人物可以说是作者用心良苦打造出来的,他的身份特殊,所以他所联系起来的人物也是相当多的。
首先柴进的山庄里,就有林冲、武松、宋江等人来过。此后为了救柴进,全梁山的兄弟也都出马攻破高唐州。再者为了平定方腊,柴进卧底前去方腊军营,还不小心做了方腊的女婿,娶了方腊的金芝公主。
他是后周皇室后裔,又联系上了宋江和方腊这两方面造反的力量,可见作者的目的似乎在暗示着,就算柴进造反成功了,其实也只是夺回自家的江山而已。
二、柴宗训莫名其妙早亡,不得不让人联想。赵匡胤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非常信任的猛将,他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那就是禁卫军的最高统帅,这职位不比清朝的九门提督差多少,手握皇城内的实权。
柴荣39岁就去世了,儿子柴宗训才不过7岁大,根本不能主持政务。当契丹人南下以后,柴宗训立刻把兵权都交给了赵匡胤,让他去对付契丹人。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旧五代史》
这哥们走到陈桥以后,让人给他披上了一件黄袍,一不小心就造反了。被逼无奈从而造反的赵匡胤,果断折返回来,夺取了柴宗训的皇位。
此后柴宗训的下场如何呢?其实赵匡胤还算厚道,他并没有把后周柴家给灭了,反而给了非常优厚的待遇。
赵匡胤表示,有我老赵家一口吃的,就有你们柴家一口汤喝。赵匡胤曾经在石碑上留下一条关于柴家的遗训,意思就是柴家的子孙后代就算犯了法也不能动用刑罚,就算是要造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他自尽,不能拖出去狗头铡,也不会连累其他柴家的亲属成员。
- 此后老柴家在宋朝的日子算是过得不错了,不管宋朝发生多大的震荡,只要还是老赵家坐天下,那么老柴家就完全不用担心富贵的问题。
- 柴宗训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被迁徙到了房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十堰市房县。柴宗训20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这件事倒是值得怀疑。
- 因为柴宗训死的太早了,不过历史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件事跟赵匡胤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下定论,说这是赵匡胤做的事情。
但是即使赵匡胤做了这件事,我们也应该可以理解。毕竟柴宗训也长大成人了,他也知道自己家的江山被人篡夺了,自然是有遗恨的。
三、柴家世代与赵家荣辱与共,这只是面子工程。从历史角度来看,老柴家在宋朝的待遇的确是非常不错的。每一代皇帝都没有违背当年赵匡胤立下的遗训,对柴家的待遇都不错。
可是问题在于柴宗训年仅20岁就去世了,他的几个儿子寿命也不长。柴永崎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可是宋仁宗时期,柴宗训这一脉就断了,没有一个子孙后代。
为了让老柴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宋仁宗特地从柴家找了一个被封最大的人来继承爵位。由此可见,保住柴家香火,是为了保住老赵家的面子。
到了南宋时期,这可了不起了,当时老赵家自身难保,宋高宗赵构还没忘了把老柴家的人给挖出来。他找到了柴家的后人柴叔夏,把他奉为崇义公,继承柴家的香火。
可以说老赵家,对老柴家的这一系列操作,虽然都是无奈之举,可是的确做到了照顾到底,算是比较厚道了。
总结:有老赵家这么仁厚的篡位者,历史上真不多。第一个权臣篡位的就是王莽,这大兄弟并没有诛杀刘家子孙,因为太多了,杀不完。第二个权臣篡位的,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了,他也没有杀刘家子孙,甚至汉献帝他也没杀。
这两位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可是后面就一塌糊涂了,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刘裕杀了司马德宗、司马德文两兄弟,杨坚弄死了9岁的宇文阐,王世充杀了杨侗等等。
自从司马昭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后,篡位杀前朝皇帝已经成了一个惯例。赵匡胤能够做到不杀前朝皇帝,反而优待他们家族,这一点算是相当厚道了。
参考资料:《宋史》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作为从战乱纷争中走过来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还是交仁慈的。虽然皇位是篡来的钱,但是宋太祖还是有政治抱负的。所以宋太祖对待后周柴氏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像以往的君主一样,夺位之后,打开杀戒。
根据宋代《序通鉴长编》,记在赵匡胤登基后封柴总训为郑王,建隆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还有北宋《随手笔谈》也有记载,赵匡胤进宫以后见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男孩是谁,宫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
这句话挑动了赵匡胤的神经,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都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他们,赵普说:”去之“。
潘美与其他人却不说话,赵匡胤于是又问潘美,潘美还是闭口不言。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此时,潘美才开口,道:”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
赵匡胤干脆就顺水推舟,让潘美把孩子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大家权当没这回事。”
我想这也是一个政治家想统一乱世纷争局面的做法,让后来别的战败者看到,他是怎么对待前主后人的,显示自己的仁慈与宽厚。
此外他对待后蜀皇帝孟昶也,也算宽厚。
公元965年,大宋乾德三年。赵匡胤出兵,用66天灭了后蜀。
作为亡国之君,后蜀末代皇帝孟昶被迫举家迁往大宋国都汴京。孟昶抵达开封后,受到北宋的优待。
受降仪式很简洁,孟昶及其君臣穿素服、戴纱帽,呈上投降书,跪拜两呼“万岁”。
受降完毕,赵匡胤还赐宴孟昶,一同吃喝,为他接风。
随后,赵匡胤给孟昶赐宅第,授予他一系列荣誉勋衔,包括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等等。
好有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最后还是亡国惨死,起初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
虽然是有政治考量的,但这也佐证了宋太祖仁慈之处,所以对待后周遗主,应该也是不会太过分。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屠杀功臣,相比刘邦,朱元璋就是仁君。
同样对被推翻的前朝柴家,照顾有加,并发了免死牌。相比曹家对汉的后人,司马对曹的后人,真叫仁且爱之君。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善待后周后人
成王败寇,在权力的争夺中,诺要是讲仁义道德只有被毁灭的份。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江山后,按常理是要杀柴宗训,斩草除根,以免后患。可是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升殿第一件事就是封柴宗训为郑王,封符太后为周太后,同时送周太后和郑王到西京洛阳,并且供养他们,柴宗训活到21岁去世,周太后活到太宗淳化四年(993年)。
担心背信弃义之说有分析认为,赵匡胤本想杀柴宗训,但考虑到,一方面柴荣对其恩予有加,杀柴宗训道义失分,无法面对臣下及子民,另一方面,因朝中的大部分文官武将都曾是柴荣的部下,很多都是柴荣培训提拔的,这样背信弃义,担心被臣属所不服。
宽厚仁慈之析以上原因虽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赵匡胤本身就宽厚仁慈,是本性使然。对待后周后人是这样,他对待兄弟子女,一律称皇子皇女,这在整个历史进程中,难得一见;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他采取的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而历史上登上帝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帝位,残暴杀害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良将的比皆是,其中朱元璋最为有名,而赵匡胤给所有部将都安排了很好的归宿。封后蜀孟昶为秦国公,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赵匡胤给南唐后主李煜锦衣玉食。从这几件事上可以看出,赵匡胤是有宽厚善良之心的。
赵匡胤对后周后人的照顾,不仅是善待,而且还是出于真心。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导语: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唐朝消亡后,华夏地区陷入了军阀混账的年代,到五代后期,后周政权逐步强盛起来,柴荣变成后周皇帝后,更是奠定了其一统华夏的基础,惋惜,柴荣的努力却为另一自己做了嫁衣,他即是赵匡胤。赵匡胤树立的北宋完全脱胎于后周,但他并没有对柴荣的家室和后代斩草除根,而是采取了比较温文的情绪。那么,柴荣的家室和后代在宋朝初年的生活怎样呢?
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宣慈符皇后俗称“小符皇后”,是五代名将、魏王符彦卿的次女,姐姐则是后周世宗柴荣的首任皇后-宣懿符皇后(俗称“大符皇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年仅25岁的大符皇后病逝,由于儿子柴宗训年幼无人抚养,所以柴荣便将姨妹纳入宫中,并很快册立她为皇后。3年后,周世宗驾崩,柴宗训继位为帝,而小符氏则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但一年时间不到,便被赵匡胤夺走江山。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尊奉小符氏为周太后,对她甚为礼遇。宋太祖驾崩后,小符氏因为是宋太宗姨姐的缘故(符彦卿第三女嫁与宋太宗为妻),所以继续得到礼遇,但由于此时柴宗训已病死,所以难免会产生出世的念头。正因如此,在宋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小符氏便出家学道,号称玉清仙师。淳化四年十月(公元993年),小符皇后病逝,终年62岁,宋太宗闻讯后,以皇后之礼将下葬。
在历朝历代的亡国君当中,后周恭帝柴宗训堪称最冤枉,因为他在位时并无失德之处,而祖先也都是有道明君,他之所以丢掉江山,完全是受到赵匡胤的逼迫。正因如此,赵匡胤在登基为帝后,大约是心中感到惭愧,所以在降封柴宗训为郑王之后,对他极为礼遇。不仅如此,赵匡胤还立下遗训,规定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就算是犯下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狱中赐自尽,不得在市曹上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宗训退位后,被迁往房州居住,13年后染病而死,终年20岁,时在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病死后,宋太祖为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上谥号为恭皇帝,并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的顺陵(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郭店村)。宋仁宗在位时,封周世宗柴荣的后裔为崇义公(“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世代相袭,直到宋朝灭亡后才断绝。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皇朝开宝六年 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
根据正史记载,柴荣共有7个儿子,其中长子宜哥和次子、第三子(名字不详)皆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第四子柴宗训即是亡国之君-后周恭帝,第五子柴熙让下落不明。至于柴荣第六子柴熙谨,某日宋太祖巡视皇宫时被发现,宰相赵普等人建议将他杀死,但遭到赵匡胤的拒绝。事后,赵匡胤将柴熙谨交给大将潘美,并让他当做侄儿来抚养成人。
潘美将柴熙谨抱回家,为他改名为潘惟吉,对外则宣称是自己的侄儿。潘惟吉长大成人后,历事宋太宗、宋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前后奉命办事皆以勤勉干练著称。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二月,潘惟吉病故在雄州,真宗闻讯后哀伤不已,下令由官府为其操办丧事(潘惟吉的事迹见于《宋史》和《随手杂录》)。
至于柴荣的第七子柴熙诲,按照《宋越国公传》的记载,同样在宋太祖巡视皇宫时被发现,同样面临被杀的危险,但经大臣卢琰极力劝阻后,才得以保住性命。事后,宋太祖将柴熙诲交给卢琰来抚养,并进封卢琰为越国公。数年后,卢琰告老还乡,并将柴熙诲带回老家,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儿子。
宋真宗年间,卢璇凭借养父的恩荫入仕,最终官至殿前防御使,封武烈侯。卢璇在朝中做官多年,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病逝,终年74岁。卢琰共有八子,算上养子卢璇,共分为九支分散居住在各地,世称“九支卢”。时至今日,在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浦江、龙游等县市,依然有卢璇的众多后人生息、繁衍,成为卢姓史话中一大盛事。
总结:不过不管怎样说,赵匡胤对待后周柴荣的后代仍是比较温文的,但不论怎样说,柴宗训都是一个意外的不幸人!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五代之后长期动荡混乱的局面,在后周时期出现了转机。后周政权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且有了攻占南方的打算。但是后周宗族人丁稀薄,宋朝的建立就是在主少国疑的背景下。
众所周知,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曾经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是围绕在皇帝周边的重要武官。殿前都点检掌握着禁军的强大兵力,是十分重要的职务。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登上帝位,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下面和大家详细说明。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发现赵匡胤并没有像其他封建君主一样极力打压、贬低前代君主。大多数君主会通过贬低前代,来证明自己的君主是天命所归。但是,宋王朝对后周政权的统治者家族却展现出了十分优待和礼遇。
史书记载,赵匡胤在夺取政权后,将当时的后周王朝的君主后周的恭帝和他的母亲请到了西宫居住。了解古代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在中国古代皇宫中有东西宫之分。东宫属于太子所居住的地方,西宫则往往是皇太后居住之所。由此可见,赵匡胤在待遇上对待后周的后人是十分礼遇的。并且赵匡胤将周恭帝柴宗训封为郑王,封后周太后为周太后。由此可见赵匡胤对后周家族的礼遇。
赵匡胤还十分重视后周柴氏家族先祖的祭祀工作。在史书中记载,赵匡胤将后周前代皇帝的宗庙签迁到京城之中。并且让曾经在后周政权中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继续祭祀后周的宗庙。
大宋王朝建立14年之后,后周恭帝柴宗训去世了,宋太祖作为一国之君,竟然亲自穿着孝服,宣布停止朝廷庭议工作十日,并将后周恭帝柴宗训葬于后周政权的家族陵墓附近。
赵宋王朝礼遇前代君主的故事,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太祖的政权不是通过军事征服来获取的,而是通过禅让的形式。这就使得宋太祖通过对前代君主的礼遇来彰显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
此外,后周皇帝柴荣去世前,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瘦到柴荣的器重,这也让他心存感激,在得到国家之后不忍心残杀,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起来。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我,谢谢!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