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从始至终,跟其他谋士相比,刘备都更加信任诸葛亮,其后不管是李严,还是法正,那都是刘备需要拉拢的对象。
这就好比,诸葛亮是刘备的自家人,所以不需要讲什么客套话。而法正是外人,要想让外人忠心于你,那么刘备就必须要采取一些笼络手段。
法正这个人人品相当不好,刘备看中的是他的智商和背景,也就是说他德不配位。身经百战,阅人无数的刘备,又怎么可能把真心托付给法正这种人呢?
法正主动卖主求荣,这是任何一个主公都不会喜欢的。法正本来是刘璋手里的官员,他总认为自己可以做大事,可是刘璋只给了他一个小官做。失意的法正心里十分苦恼,早就想要卖主求荣了,可一直等不到机会。
老天爷还是给了他机会,张鲁来犯以后,刘璋乱成了一团,张松和法正是一丘之貉。所以在张松的建议下,刘璋派遣法正去迎接刘备入川相助。
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三国志》
法正那叫一个高兴,这正是一个卖主的好机会。于是法正与张松商量了一番,决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刘备夺取西川,这样他们也有定策之功。
法正跑到刘备那边,直接就把刘璋给卖了。他告诉刘备,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要占据荆州和益州作为基础。这话的确不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可见法正的才智。
- 此后法正甘愿充当领路人,一直在刘备身边效力,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之地。可以说刘璋丢了益州,那就是张松和法正两人的背叛导致的。
- 背离自己的主子可以,但是不要去出卖自己的主子,这就是原则问题。养一条狗,还知道感恩,自家养的狗,几乎不会反过来咬你一口,除非是条疯狗。
- 当年徐庶背弃刘备,这很正常,他不看好刘备的发展,但是人家也没有出卖自己的主子。所以说在这一点上,法正是很受诟病的。
此外这大兄弟有点秦国丞相范雎的意思,睚眦必报。他在刘备这儿得势以后,过去那些得罪过他的人,甚至是瞧不起他的人,都被他给收拾了。当然有恩情的人,他也给予了封侯的回报。而且他常用自己的权力,干一些违法的事情,谁也不敢阻止。
刘备建立的蜀汉江山,法正是有很大功劳的。刘备和法正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两者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毕竟一个是抢了人家的山头,一个是卖主求荣,半斤八两,谁还不知道谁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正对刘备建立蜀汉帝国的作用,那是相当大的。当初指引刘备入川的人,其实就是法正。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
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的人,也还是法正。当时刘备担心刘璋坚壁清野,可法正却说刘璋是个仁慈之主,不至于如此,结果果然是这样,这才使得刘备顺利夺取成都。
入蜀以后,为了拉拢地方豪族,刘备打算娶吴懿的妹妹为妻,可是吴懿的妹妹曾经嫁给过刘焉的儿子刘瑁,在礼法上似乎不合规矩。
法正直言告诉刘备,当初晋文公甚至娶了侄儿晋怀公子圉的媳妇儿怀嬴,这也没什么关系的。于是刘备这才顺理成章娶了吴夫人。
- 制定治理蜀地的蜀科,也有法正的功劳。刘备认为,过去刘璋治理蜀地实在是太宽松,不利于政令的施行,所以他们决定制定严格的蜀地法令。
- 当时曹操已经夺取了张鲁的汉中,将夏侯渊和张郃留守在汉中之地。法正认为曹魏肯定是内部出了动乱,否则不可能不攻打益州,而且夏侯渊和张郃根本就守不住汉中。
- 为此法正建议刘备,要迅速夺取汉中,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从这里出去可以进取中原,就算不出去,固守的话也能够抵挡外敌入侵,保卫益州。
由此可见,夺取荆州是诸葛亮的功劳,夺取汉中可就是法正的功劳了。这两个人的智谋是不相上下的,为刘备做出的功绩,也是不相上下的。
刘备把法正拔高的太快,有多方面考虑。很多人说刘备最信任的就是法正,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法正仗着权势在蜀中为非作歹的时候,刘备问都不问,连诸葛亮都不敢过问,因为法正当时正红火着呢。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刘备是真的很信任法正么?还是说这是为了安定益州人心呢?我认为刘备有这么几点考虑。
- 第一,法正这个人的确聪明,虽然人品不佳,但是可以好好利用他的才智,为刘备效力,这本身就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 第二,法正是刘璋旧部,他所代表的,也是刘璋旧部那帮人的利益。刘备入川以后,要想在这里顺利统治,就必须要给足这帮人面子。迅速提拔法正,就是为了告诉他们,刘备没有忘记他们的迎立之功。
- 第三,人生地不熟的刘备,需要找一两个像法正这样的人,来帮他熟悉这块地盘。法正死后,李严也就代替了他的位置。
由此可见,刘备对待法正,其实是半利用半笼络的。刘备谈不上信任法正,只是充分发挥了法正的价值罢了。
总结:卖主求荣,我认为是最糟糕的一件事。你在甲单位工作,工作不顺利以后,就跳槽到了乙单位。如果甲乙单位是竞争对手的话,你把甲单位的项目资料带到乙单位去,用来攻击甲单位,那这在商业上是构成犯罪的。
如果卖主求荣这件事,被大家大力推崇的话,我觉得社会信用体系肯定会崩塌。老板对你不怎么好,这就是你出卖他的理由么?当然不是。
老板对你不好,你大可以离职,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去看看?但是你离职了就不要反过来帮助人家对付你的前任老板。
因为你极有可能还会在新公司离职,那么新公司的老板怎么可能瞧得起你呢?当你手里有资料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新公司的老板肯定要重用你,迅速提拔,让你心里乐开了花,好把手里的资料都贡献出来,把自己的价值都发挥出来。
一旦等到你做完这一切以后,那么新公司的老板,会觉得你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个时候他还会重用你么?法正只是没等到那个时候就去世了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法正,如果法正不早亡,应该能劝着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法正。
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嗨,大家好!题主所问的刘备更信任法正还是诸葛亮?说到三国我们大家都应该非常的熟悉了,其中“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刘备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将诸葛亮请出了山,让他帮助自己完成属于自己的大业,诸葛亮跟随他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刘备都会问问他的意见。在刚开始的时候睡觉都和孔明一个房间,可见信任程度达到了怎样的层次。但是在刘备得荆州后,益州刘璋的手下的法正迎接刘备入川,从此跟随刘备左右,自此之后表面上看,刘备好像是忽略了诸葛亮,把法正一直带在自己的身边,从此法正好像成为了刘备身边最亲的人,他也替代了孔明的宝位,而诸葛亮却是放在了“家里”,这是不信任他了吗?并不是不信任他了,也许大家会认为刘备好像更信任法正了,天天形影不离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刘备入川后和曹操开战争夺汉中地区,刘备是带着法正出征的,而把昔日的那个军事孔明留在了成都,另外还有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夷陵之战的失败,孔明也提到要是有法正在,肯定会劝说刘备不举兵伐吴,甚至夷陵之战也可以帮助刘备打胜仗,由这些看貌似刘备更信任法正。但实际上,这是刘备知人善用的表现,刘备是一个善于利用人才的君主,每次出征带着法正,正因为法正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强,而且诸葛亮并没有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他却有着无人可及的政治才能,比较善于内政,刘备才会将法正带上战场,让孔明留守成都,这些可都是刘备打拼下来的基业呢,交给诸葛亮留守后方大本营。换句话说即使刘备在外面打了败仗回来,有诸葛亮镇守的大本营还可以回去,要是没了根据地又的回到解放前那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了,刘备也曾连续两次将自己拼下的基业交给诸葛亮掌管,正是因为刘备坚信诸葛亮不会背叛他,且诸葛亮会尽心尽力地守护大本营。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要高过法正的。另外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时,敢把刘禅和帝业托付给诸葛亮也足见他还是很信任诸葛亮的,只能说刘备在用人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的,知人能善任,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所擅长,为自己效力,而且诸葛亮也是不负众望,在担任蜀汉丞相后,继续坚持刘备的遗愿,投身在北伐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都奉献在了蜀汉大业上,由此可见刘备是信任诸葛亮还是更信任法正,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各有能力,在某一方面更信任吧!
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
刘备是更信任法证还是诸葛亮?
更信任法正,这可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刘备东征,群臣苦谏不从,诸葛亮叹曰若法孝直在必不至此。刘备在军事上的谋臣前期主要是庞统,后期主要是法正。
依靠庞统,刘备得以入川取得益州,可惜落凤坡庞统中流矢而亡,依靠法正,刘备得以斩夏侯渊占据汉中,退曹操,把守住四川的北大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失去汉中后,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在他有生之年就再也不可能实现。这也是刘备生涯最高光的时刻,声望实力在这个时候达到顶点。汉中战役,法正首功无疑!战后刘备上表自领汉中王。
汉中战役的意义,怎么高度评价都不过分。这是刘备军团首次对曹操军团主动攻击,汉中战役之前张鲁已归降曹方,曹军已经占领汉中全境,并在张鲁配合下实施有效统治,对刘备军团有严格的防备,在这种不利因素下,刘备军依然先克夏侯渊张郃统帅的曹操西军,阵斩曹军统帅夏侯渊,之后曹操亲率主力军前来,依然被击败,这对刘备军是多么大的激励可想而知。随后关羽敢于用五万军北伐襄樊,显然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和余波。没有汉中的胜利,二爷他敢动?
换个角度想,如果汉中战役刘备失败了怎么办?益州将面对北方门户大开,曹操那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就进入实施阶段。等曹军攻来,关羽也只有率军回川收缩巩固防线,荆州让给孙权,即便如此,益州本就是新附之地,刘备拿下不足五年,多有杀戮。益州内必定叛乱四起,民心骚动,汉中若败,刘备必亡。
所以刘备对法正的感激与信任,不是诸葛亮能比拟的!
法正虽然有军事才能,政治上却就像个憨憨,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四十五岁就死了,书上也没说怎么死的,刘备痛惜不已,他死了之后刘备就再没打过胜仗!
对比之下,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同志基本是当做后勤人员使用的,地位并不很高,也没有耀眼的业绩,没有独立领军出征,也没有出镇地方,打益州时他在后方,打汉中还是后方,打东吴依然在后方。当然这不是说后方不重要,而是说在军事上,诸葛亮四十岁之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他跟军师二字也不能说不搭边,至少他当过军师将军。不过没怎么打过仗是真的。诸葛亮颇有治政才能,入川后他能迅速安定民心,支持前线刘备攻占汉中,益州新服之地能做到法度严谨,人心顺服功不可没,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前线打胜仗的前提下。前线若是败了,他做再多也是为曹操作了嫁衣裳。
所以打仗的事,刘备可不会听诸葛亮的,但治国,多半不会听法正的。对比之下,刘备称帝不久而亡,治国时间颇短,一辈子多半都是戎马生涯,这个角度来说,他多半更信任法正!
简单归纳起来,在战争时期,一切为战争服务,为战争的胜利服务,这是无条件可讲的政治原则。法正代表啥,能打胜仗的人。诸葛亮代表啥,为打胜仗服务的人。想一想就知道刘备会更信任谁!
有人分析法正品德不好,卖主求荣,刘备不可能信任他,只是利用而已,这就太键盘侠了一点。三国时期是什么世道?人人朝不保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汉末人口从五千万降到三国归晋的一千多万,想活命换个大腿抱,在当时这也叫事?郭嘉荀攸张郃都事过袁绍,张辽是吕布手下马仔,陈登先事陶谦后事刘备,曹操可有不信任他们?甘宁事过刘璋黄祖,太史慈事过刘繇,也没见孙权嫌弃他们,刘备自己投奔过的大腿更多了,公孙瓒到陶谦到袁绍到曹操,到吕布到刘表,部下更是五花八门,赵云事过袁绍公孙瓒,庞统事过曹操,即便是诸葛亮也事过刘表,但要记住一点,当时他们名义上都属于汉朝的官员,换个大腿抱根本没有心理负担。这根本上升不到道德的高度,相反处处因循守旧拘泥于陈腐道德的人,在那个你生我死的乱世根本没可能存活下来。三国里蜀汉最弱,以刘备枭雄之资,有一丝可能去壮大自己的力量,都会去牢牢把握。刘备打一辈子仗,大半时间都朝不保夕,被黄巾追着砍,被吕布追着砍,被流寇追着砍,被袁绍追着砍,当然被曹操追着砍次数更多。刘备自己都是死人堆里无数次爬回来的人,对于这种君主而言,法正既然能给他开拓基业,小节又何足道!
越写越长,最后还要补充一下为什么汉中战役法正是首功,因为跟大多数人印象不符的是,刘备本身其实相当有军事素养,基本一辈子都在带兵打仗,但仔细看他其实更擅长突袭和作为偏师去配合主力作战,不善于攻坚和正面接战,无他,一辈子兵微将寡,没有攻坚战实操经验。当年在新野,曹军来袭时火烧博望坡可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刘备自己做的。前半生攻吕布时是配合曹操作为偏师,攻袁术是配合曹操,攻曹操是配合袁绍,赤壁之战是配合周瑜作为偏师。所以为数不多的正面攻击刘备一般都很狼狈,西进益州欲取刘璋时,刘季玉自行引狼入室,部下多跟刘备暗通曲款,还倒给刘备大堆兵马粮草,即便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前后刘备也花了四年时间才打下益州,其中正攻雒城一年不得寸进,打得参谋长庞统都亡于阵前,可知战事不利到何种地步。到了最后还是靠马超帮他降服成都,如不是借马超威名刘璋献降,取益州不知还需几年。我觉得到这里为止,可以给刘大耳贴个标签,不善正面攻坚!
但接下来的汉中战役就完全不是刘备这种的军事风格,汉中之战是典型的攻坚战,曹军早已占领汉中,刘备军团远道而来攻坚,却能处处能看出什么叫以正合以奇胜,刘备军团阵前与夏侯渊主力对垒,步步为营毫不退让(步步为营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同时分兵袭粮道,布疑兵于敌后,让夏侯渊如鲠在喉不得不动,趁曹军重新布置鹿角时重点中央突破一举攻陷敌军防线,还顺手砍了夏侯渊,就此奠定汉中之战的胜利基础。在曹操主力来援之际,依然敢于接战,且全军防线依然无懈可击,最终曹操只有退兵了事。整个战役刘备军团的表现可不是刘备一贯用兵的风格。就像是刘备军团战斗力得到不可思议的提升。刘备不信任法正和一群益州带路党,会把部队的命交给他?
还有一个例证。在法正死后,刘备亲自还打了最后一场战役,也就是奠定三国最终格局的夷陵之战。他第一次有比敌人更多的兵力,更强大的资源去亲自领导一次正面攻击战,这回可没了法正,随后刘备再没有了汉中的神奇,三下五去二败给陆逊,白帝城托孤!
所以汉中战役,法正多半才是首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