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提是,这个天子好歹也要有一丁点的号召力吧?汉献帝再没什么出息,好歹当时人心思汉,诸侯们虽然不听汉献帝的,可人才们还是喜欢靠着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过日子的。
你以为荀彧、荀攸、郭嘉这些人真的是看曹操的面子才投靠曹操的么?当然不是,他们都曾经在袁绍那边打过工,后来跳槽到了曹操这儿,无非是因为曹操手里有个汉献帝罢了。
朱温灭唐的时候,情况和曹操所遇到的完全不同。唐朝天子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其实在地方上的权力,已经十分有限了。
虽然也有唐宪宗这种小玄宗类型的皇帝,差点完成了中兴,可是整体来说,唐玄宗以后的皇帝,对唐朝诸侯的掌控是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黄巢老兄来捣个乱,李唐皇帝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到了唐昭宗上台以后,这个大兄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权可言的。朱温天天抱着这么个没什么作用的傀儡,心里也很累啊。
既然这个傀儡,一不能控制诸侯,二不能吸引人才,三反倒会惹李克用等人前来攻打,朱温又何必对唐昭宗嘘寒问暖,管吃管喝呢?还不如省点粮食,多招点兵马来得实在。
唐昭宗两手一摊,他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啊,这个傀儡也不是他想当的,毕竟他老爸是把皇位传给他老哥唐僖宗的,唐僖宗不争气啊,才活了27岁就嗝屁了,这才把这混蛋包袱丢给了唐昭宗。
一、唐昭宗其实是被李克用这些人给害死的。朱温从黄巢那边投降过来以后,也成为了众多节度使中的一个,他刚入职的时候还比较老实,后来发现人善被人欺,总有刁民想抢他的地盘。
- 时间长了,朱温也就摊牌了,不伪装了,他就是个大军阀。朱温南征北战,看似给唐朝立下了一票儿的功劳,实际上也是在给他自己打江山。
- 唐昭宗的宰相、亲信都被朱温杀了个一干二净,甚至连都城都不让唐昭宗呆了,朱温胁迫着唐昭宗去了洛阳。
- 这个时候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包括西川的王健等人,都开始不老实了。他们认为朱温这家伙胁迫天子迁都,所以组成了联军,要一起前来讨伐朱温。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和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基本是一个戏码。朱温觉得这帮人好讨厌,所以打算出兵一次性灭了这帮人。
可这个时候朱温看了唐昭宗一眼,这大兄弟居然还比较高兴。看样子是有什么阴谋诡计,所以朱温果断出手,就把唐昭宗给剁了。
唐昭宗的死,主要还是因为李克用等人组成了联军,给朱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种威胁之下,朱温不能让后院失火,杀掉唐昭宗可以让后院里的这帮人彻底死心。
自帝迁洛,李克用、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知全忠篡夺之谋,连盟举义,以兴复为辞。而帝英杰不群,全忠方事西讨,虑变起于中,故害帝以绝人望。帝自离长安、日忧不测,与皇后、内人唯沉饮自宽。是月壬寅,全忠令判官李振自河中至洛阳,与友恭等图之。---《旧唐书》
唐昭宗被追杀的时候,还学着秦始皇绕柱而行,这风骚的走位并没有能够救得了他。他被杀的时候,才不过38岁,不过也算是一种解脱了。
二、朱温摊牌了,不想再搞挟天子的那一套了。朱温要比曹操实在的多,曹操搞了一辈子挟天子的戏码,搞到最后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个忠臣了,居然没有废掉汉献帝自立。
能够把戏唱到这个地步,曹操也算是不容易了。朱温毕竟没有曹操有文化,这大兄弟上来就是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成为了唐朝最有权势的诸侯。
此后朱温一看,这个唐昭宗实在是太碍眼了,活不活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那为什么他脑袋上还要顶着这么个家伙呢?这不是给自己添堵么?
史太执贞一杀之,急趋殿下。玄晖曰:"至尊何在?"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复执何皇后,将害之。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释后而去。---《旧唐书》
每天上朝还要给这大兄弟作揖磕头,实在是太累了。朱温索性就把唐昭宗杀掉了。杀掉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登基做皇帝。
朱温杀了唐昭宗以后,把唐昭宗的小儿子李柷给扶上皇位,不久就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戏码,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三、朱温灭唐,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有人说朱温灭唐大逆不道,可是我们看看当时的唐朝还有哪个片区是听从唐朝皇帝管理的呢?还有啥地方的军队,可以直接由唐昭宗调遣呢?很显然是没有的。
别以为李克用这帮人天天喊着要中兴唐朝,要灭了朱温帮助唐昭宗,其实这帮人和朱温是一路货色。他们如果真的为了唐朝好,就不可能拥兵自重多年了。
不光北方到处都是独立的军阀,其实南方也好不到哪儿去,南吴、吴越等等都已经逐渐崛起,他们割据一方,完全不听从中央朝廷的调遣。
唐朝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朱温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说老实话,这帮人都是虚伪的家伙,反倒是朱温是最直白实在的。
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后,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候,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以租赋。士虽苦战,民皆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园可恋故也。---《旧五代史》
他们这帮人想要篡位,但是一个个都不敢行动,因为谁也不想担着灭唐的骂名。可是朱温不害怕这些事情,因为他实力强大,主要还有就是他的脸皮比较厚,有城墙那么厚。
总结:人心不思唐了,朱温是顺势而为。唐玄宗这家伙太会玩了,差点把江山给玩丢了。虽然他儿子唐肃宗恢复了唐朝的基业,可是安史之乱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地方割据局面。
此后的唐朝皇帝,长期无法统治整个天下,各路节度使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自己的地盘上有收税权、募兵权,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
唐朝皇帝虽然多次想要管理,可是每次动真格的以后,都会被无情地扇两个耳光,然后老老实实地呆在国都里,含着泪做个无能的君主,因为实在是干不过这帮节度使。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耻辱以后,唐朝皇帝哪里还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呢?所以说当时人心不在唐朝身上了,朱温只是帮忙推了一把而已。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旧五代史》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温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凶残狡诈没什么下限。他不会学曹操,他更信奉有枪就 是草头王的道理。对他来说,杀死皇帝,不留后患就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复元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夜已深沉,洛阳城内皇宫之内发生了一起惨烈的命案。
左龙武统军硃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趁着夜色,率领叛军进入皇宫之内,当着皇后和宫人们的面儿,刺杀了大唐的皇帝——唐昭宗。
虽然朱温随后急撇干系,并大骂几个手下是坑货,但三年后的禅位,却让他最终坐实了弑君的罪名。
天复四年,大唐宰相薛贻矩捧着传位圣旨,来到了大梁,这一次朱温没有虚伪,也没有拒绝。
朱温,这个晚唐时期最强的大佬,最终踏着晚唐皇室的鲜血,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历史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对于后梁十几年的短命,后世很多人曾将之归结为朱温的急迫,当初朱温能够如果多学学曹操,低调一些,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拿着天子尚方宝剑,横扫八荒,一统寰宇之后,再登上帝位,或许后梁王朝也不至于最终只止步于区域政权。
那么为何朱温当时没有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条路子,非要当急着皇帝呢?
一、 历史背景不同咱们都知道曹操领兵来接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领着一帮朝臣,当时混得那可是相当的惨,基本属于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那种。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此时,曹操来接汉献帝去许都,改善生活条件,就如同雪中送炭一般,让汉献帝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因此汉献帝最初对于被利用,并不抗拒,后来双方因为权力猥琐起来,那是后话。
刚开始汉献帝和曹操两者的关系,还算和谐,我用你的名义打天下,你虽然没权,但不至于像先前那样,会死。
各取所需吧。
而朱温当时接唐昭宗的时候,用简单粗暴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朱温派人杀了一票朝臣,拆掉长安城市,然后杀掉皇帝身边所有的宦官、侍卫们,整个过程跟绑票差不多,将皇帝强行弄到洛阳来了。
您想呀,强扭的瓜,能甜吗?
唐昭宗被强行迁出长安之时,唐昭宗的求生欲就挺强,秘密给各地藩镇节度使们发文。
伙计们,我就去老朱那儿了,以后就不自由了,大家快来救我呀!
这让周边所有的节度使都看明白了,老朱这是不怀好意呀,有着唐昭宗发给各地的手诏,谁还理你这个假传圣旨的朱老三。
更何况,当时人们,有谁还真的在乎大唐皇室这个招牌。
二、时局不同,三国时期的人还要脸,拿着天子这个招牌,好使。三国时期,大家虽然在下面打成一锅粥,但对于大汉这个树立了几百年的招牌,还都认同。
同时地方的一些军阀,原本也是朝廷门第世家出身,大家也都还要个脸面,你真拿出皇帝来说事,对方不自觉就矮了几分。
当初刘备不就是个例子,你出来走两步,说我叫刘备,没人理你。突然又来了句,我是皇室宗亲,那上面的袁绍等人虽然不爽,也不好不给个座。
这就是圈子的规矩,出来混,就得守规矩。
后来刘备又有了个大汉皇叔的招牌,这一把号召力就更不一样了,是皇帝让我出来跟曹贼干的,这话说出来,有理有据,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当时,汉朝的正统观念,还没有崩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市场,操作性也很强。
但到了晚唐,可就不一样了。
黄巢起义一个对冲,原来忠于朝廷的南面藩镇,出身世家的节度使基本都被乱兵、牙将们给取而代之了。
旁边河朔三镇本身就跟朝廷没啥归属感,关内各个藩镇跟朝廷又反目成仇了,偷了巴蜀之地的王建,更是巴不得唐朝灭亡没人问他要地,而北面太原的李克用,虽然喊着振兴大唐,但扒扒他的老底,那可是反贼出身。
因此,唐昭宗以及后面的唐哀帝,这两位在朱温的手中,实在是鸡肋,你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吧,本来就没人听他的。
你说供养着吧,人家每时每刻还在想着怎么逃出去,这就让朱温抓狂了,食之无味,弃之一点儿也不可惜。
费这么大劲,找了个废柴、冤家。同时,朱温这边其实也有隐患。
三、 朱温儿子们的水平比较垃圾天祐五年五月,李存勖带领河东军攻破夹城,击溃汴军主力,解了潞州城之围,闻讯的朱温不由比较了一下自己的儿子。
为啥好儿子都是别人家的呢?
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儿子们太弱,这恐怕也是朱温急于篡位的最主要原因,当年曹操身后有野心勃勃的曹丕,还有一帮子常年跟随自己,忠于曹魏的大臣们,自己即便不篡位,自己的儿子,早晚也要让皇位姓曹。
费那么大劲儿,跟现在生活条件也没有多少改善,还恶了名声,还不如让小辈们去闹腾。
而朱温这边不行,儿子们当中,原本最有出息的是大儿子朱友裕,结果好容易费尽心思培养好了,却天不遂人愿,大儿子竟然早早病亡了。
剩下来的朱友文,整天文绉绉的,喜欢跟一群文人们一起玩心思,而朱友珪呢又不善征战,在乱世不好混,一副纨绔子弟的样子,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呢,更是一个阴沉的货,玩阴谋还行,行君主大道,差远了。
以前跟着自己的老兄弟们,老的老,死的死,病的病,剩下周遭像杨师厚等这帮强藩,也隐隐有不臣的举动,自己如今没死还能压着他们,可以后自己要是挂了,走之前没搞定这皇位,再往后,搞不好,真的就被别人摘了桃子。
因此,朱温也不得不下狠手,提前去占位置,自己儿子再不好,毕竟他姓朱不是。
由此看来,当年朱温没有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他不想,而是现实不允许呀。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王朝末年,群众争霸,都说朱温和曹操的境遇很像,同样是以中原为根基,同样是四战之地,同样是险中求活,硬是打出一片泱泱基业。
但二人不同的是,曹操迎汉天子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朱温也做到了挟天子,只是挟到一半,又把唐昭宗杀了,不像曹操那样一直养着皇帝。
那么,朱温为何后来要杀唐昭宗呢?他当时的境遇和曹操有什么不同吗?
△朱温像
从社稷功臣,到挟君弑君朱温原本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结果黄巢打入长安后,就陷入了温柔乡中不可自拔,黄巢军迅速地腐败堕落,人心涣散。朱温见势不好,断定黄巢不能长久,便果断投降了唐朝。
投降唐朝后,朱温受到重用,且屡立功勋。他先后参与了讨伐黄巢战役、讨伐秦宗权战役、平定兖郓等等,每每战绩显著,自身的地位与势力也在不断提高、壮大。
△后梁势力范围
公元900年,唐朝宦官势力幽禁唐昭宗,后被朱温救出。从此,朱温有了挟持天子的机会。但与东汉末不同的是,唐末的天子更不值钱,藩镇割据已久,挟天子也不能令诸侯。所以,唐昭宗的价值还远不如汉献帝。
朱温为了建立自己的王朝,便策划了白马驿之祸,屠杀了以丞相崔胤为首的唐朝大臣,剪除了唐昭宗的羽翼,并迁都洛阳。
枪打出头鸟,朱温的暴行促使李克用、李茂贞等人结成藩镇联盟,准备讨伐朱温。朱温为了稳定后方不出变故,便杀死了唐昭宗,另立十三岁的唐哀帝为新君,小孩子好控制。
△朱温
结语朱温为了清除忠于唐王室的人,先后残杀了很多人,包括唐天子,直到他认为代唐建梁的障碍清理的差不多了,便迫使唐哀宗禅位,自立为帝,开创五代时期的梁朝,史称后梁。
对比而言,曹操没有杀汉献帝,也没有自立为帝,要比朱温温和得多。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说出这句话的很多原因是受制于三国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因为曹操凭借此政治基础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果实,所以不少人自然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为正确的,过大的放大了其中的好处而有意无意的对其坏处而闭口不谈。
政治从来都是复杂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做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见招拆招方是不断壮大的基础。
毛主席曾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这是对朱温能力的肯定,事实上朱温能够从一名起义兵而崛起成为藩镇节帅最终称霸中原,震慑诸国,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再加上其典型的草根逆袭就更是收获了一批小迷弟,只不过他后期的欢淫,乱伦之举使其备受诟病,才会有了与本身成就不符的评价。
朱温崛起是因为其善战,为黄巢立下赫赫战功,在黄巢入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齐王朝之后,朱温更是受到了重用,在与王重荣以及杨复光的对阵胶着之中,因为受到内部的打压,所以朱温投降了唐军,后来因功而授封为宣武节度使,是契机亦是危机。
因为此刻的宣武藩镇被起义军所占据,朱温不得不求助于河东李克用,李克用的到来使得唐军声威大振,最终黄巢兵败,也就是因为此役,朱温与李克用发生了上源驿雨夜事件,从此双方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说实话,朱温在借用完李克用之后,他敏锐的觉察到李克用将会成为其逐鹿天下的最主要对手,所以毅然的将恩人放在屠刀之下,此种狠辣绝情,的确是有枭雄之姿。
朱温处河南汴州,地利便捷,却是四战之地,一生所面对的强大对手实在不少,首当其冲就是蔡州的秦宗权,实力强大,有吞并八荒之野心,朱温和其邻居日夜悬心,好在朱温通过募兵以及请求郓州、兖州朱宣、朱瑾兄弟,才艰难的胜过这死劫,自此之后朱温大势渐成,无论是徐州时溥,还是对其有恩的朱氏兄弟都成为了其兵峰所指需要铲除的对象,这就是唐末藩镇愈演愈烈的群雄逐鹿。
唐昭宗作为尚有实权的末代天子,因为其几次战略的失误,使得本就危机四伏的局势变得更加的危如累卵。外有藩镇,内有权宦,帝王威严荡然无存,讨伐李克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藩镇对朝廷的嘲讽,以及凤翔李茂贞的膨胀野心,大军压境,昭宗直接受到了距离关中最近强大的李茂贞藩镇的威胁,投鼠忌器,任人欺凌,这是当时昭宗的凄凉写照,乃至于后要逃离长安而投奔李克用,途中却被华州刺史韩建追上,且被幽禁整整三年,一朝天子被欺凌如此,亡国不远矣!
从当时局势看,南方虽然后期出现了不少的国家,却都是一时诸侯,争霸的中心仍旧是在北方大地,凤翔李茂贞、蜀地王建、汴州朱温、河东李克用以及幽州的刘仁恭等方是最强战力,而在争霸之中,凤翔被朱温打残,幽州依附于李克用,西蜀国力强大却偏居一隅,真正的王者将在朱温和李克用之间产生。
朱温武力强劲而且手腕高明,比起匹夫之勇的李克用,经过一系列的角逐,终究是取得了重大胜利,李克用被一再压服收缩,904年前后的朱温已经是北方乃至于全国最强军事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确可以助长政治上的优势,但是在唐末,唐昭宗的处境比起汉献帝也是不遑多让了,虽然还算是一面旗帜,可是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的藩镇真就没有几个还遵从其号令的,即使是表面号令的也几乎不多,更何况是那些强藩。
秩序已经崩塌,天子旗帜已经不堪大用,更像是鸡肋,这就是为何袁绍不肯迎天子的主要原因。此刻实力才是最终的克胜法宝。
曹操迎天子是因为其势弱小,尚且需要天子旗帜来聚集思汉的人心,以及名正言顺的讨伐他人。但等到他打遍北方,形成三国鼎立之局时,天子的价值已经被全部挖掘,对他已经算是鸡肋了,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曹操却始终不能更进一步,天子成为障碍却不可逾越,这是其终身遗憾。
同理朱温已经算是最强诸侯,足以用武力来解决任何敌手,此刻的朝廷大义就已经显得不值一提了,不过当时天下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强藩,虽然无人是一敌之手,但是强藩联合的力量却是不容小觑,所以朱温要忙于应对对外军事,唐昭宗虽然被迫迁都,可毕竟做皇帝日久,根基尚存,再加上还有不少忠心于唐的大臣和势力,所以朱温怕后院起火,就杀了昭宗,立昭宗第九子李祝为帝,是为哀帝,为了防范于未然就来了个白马驿之祸,唐朝也就灭亡了。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什么朱温要杀了皇帝,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聊个新角度:朱温手里的皇帝和汉献帝有着很大不同。】
唐昭宗不是彻底的傀儡,他与汉献帝对于各自的时代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唐昭宗是有过实权的,他所做的一切,是大唐帝国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所做的最后努力。
资治通鉴记载:
“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
昭宗和心腹大臣共同努力之下,一度逼走了前朝权宦田令孜和拥立昭宗上位后顺势崛起的大宦官杨复恭,掌握了朝廷的实际话语权。对地方他两次组建中央禁军,与李克用、李茂贞展开过大战。
然而,时代比没有因为昭宗的努力就放弃唐朝的终结。
他的所有努力,最终都化作虚无。
田令孜逃亡西川,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沆瀣一气,昭宗调集人马,令王建等节度使征讨西川。西川之战打了三年,朝廷打空了自己的积蓄,昭宗不得不下令罢兵休战。然而王建却悍然发力,一举打败了陈、田势力,兵入西川,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藩镇势力。
在朝廷发动西川之战的时候,昭宗将削藩的刀砍向了当时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河东势力李克用。朝廷禁军做主力,朱温、李匡威等地方节度使各自领兵,展开对李克用的围剿。结果李克用先破节度使军,后破行进速度极慢、刚刚达到晋州的中央主力,把昭宗手里的军事力量打得稀碎。
这场大败同样让昭宗失去了自己即位以来积攒的威望,各路节度使停止张望,开始找各种理由谋求自己势力的壮大。
昭宗就这样一步步被藩镇混战所裹挟,随着他的禁军又一次被李茂贞打败,中央再也无力组建新的军队,失去了军事力量所保护的长安城,成了死灰复燃的宦官和拥兵自重的藩镇利益争夺的一颗棋子。
而朱温就是在这个时期,通过联合宰相崔胤,解救了当时被宦官囚禁的昭宗,开始拥有了对中央的实际掌控权。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朱温,已经在实行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了,或者叫另一个名字,“奉天子以讨不臣”。
朱温很快吞下了李克用的大量地盘,占据了河中地区。在天子被李茂贞势力劫到凤翔以后,顺势兵围凤翔城,两路兵马为争夺天子展开了半年多的拉锯战。最后朱温获胜,把第三次流亡的天子昭宗带回长安,对宦官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铲除了昔日盟友崔胤。
自此朝廷再无敢与朱温不同的声音,他就像当年的董卓一样,逼着昭宗迁都到了洛阳,将长安城变为一堆废墟。
但昭宗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在迁都路上多次寻求机会联络其他藩镇,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凤翔李茂贞等能够威胁到朱温的节度使都接到了他的求援。
当时朱温仍在汴州,他明白昭宗不会甘心做一个傀儡,只要昭宗还活着,洛阳城里就永远有一个威胁到朱温统治的隐患。
我认为,这是朱温为何非要杀昭宗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接下来完全由朱温安排上位的昭宣帝,也就是唐朝最后的皇帝,唐哀帝,实际上比汉献帝还要傀儡的彻底。但是我觉得,这时候朱温和唐哀帝的组合,与曹操控制汉献帝并不是特别一致,反而更像是董卓与汉献帝的组合。
一样的废立皇帝,一样的权倾天下。
对藩镇势力的领导者来说,哀帝不会让他们有任何尊敬,对于普通人来说,朱温的所作所为,也不会让他拥有唐朝的正统光环。
朱温和董卓的差别,就是朱温没有不安定的军事力量,他稳定得控制着中央,消除了所有反对自己的声音。
当他发现自己也许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天下一统以后,皇位对他的诱惑变成了无限大。
而此时的藩镇军阀,陷入了默契的沉默里。他们死死盯着远方的洛阳城,空气中似乎飘来一股味道。
那是来自所有人内心深处,名为欲望的味道。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大唐帝国建国289年,彻底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