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绝对是推卸责任。明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我看来就是自吹自擂的屁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帝是这个王朝存在的标志,皇帝都没了,那王朝哪里还有救呢?
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城,而是因为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其实明朝在南方还有大片土地,包括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区都还在明朝官员手里,完全是可以翻盘的。
可是崇祯皇帝丧失了信念,他似乎觉得北京没了,那明朝就彻底完蛋了。难道他读书少么?不知道宋高宗赵构在南方还建立了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南宋么?所以我认为崇祯的自杀,不是为了以身殉国,而是不想再担责任了。
南明各路诸侯争雄,就是因为崇祯没有法定继承人。崇祯是有三个儿子的,据说当时崇祯也把他们打扮成了老百姓的样子送出了城,可是很可惜的是,没有一个是逃到南方去的。
等到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南方以后,南京朝廷的明朝官员们都傻了,他们迟迟等不来崇祯的太子,所以在马士英和史可法的拥戴下,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建立了弘光朝廷。
可是这个朝廷并没有被所有明朝官员们所认可,为什么?因为朱由崧有没有合法继承权呢?那是没有的,他是被四镇军阀靠武力所立,不足以服众。
这就是南明不团结的起因,南方的郑芝龙、湖北的左良玉全都不愿意听弘光朝廷的调遣,8个月后,弘光朝廷被清朝所灭,朱由崧被抓到北京杀掉了。
- 隆武帝和鲁监国之争。
此后郑芝龙在福建迎立唐王朱聿键为帝,也就是隆武皇帝。张名振在舟山迎立朱以海为监国,也就是鲁监国。这两个政权不想着北伐建功,而是先想着如何争夺地盘。
- 绍武帝和永历帝之争。
隆武帝在长汀被杀,鲁监国不被郑成功认可。此后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帝,也就是永历皇帝,同时期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大学士苏观生的支持下,又在广州监国,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绍武皇帝。
这俩政权也没有忙着对抗满清大军,而是自己先内讧起来,还真的动过手。人家满清都占据了大半个天下了,他们俩还在争夺谁是正统的地位。
三年八月,大兵取汀州,执唐王聿键。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旧臣吕大器等共推由榔监国。母妃王氏曰:“吾儿不胜此,愿更择可者。”魁楚等意益坚,合谋迎于梧。十月十四日监国肇庆,以魁楚、大器、式耜为大学士,余授官有差。是月大兵取赣州,内侍王坤仓卒奉由榔仍走梧州,式耜等力争,乃回肇庆。---《明史》
这些事情是谁造成的?难道不是崇祯皇帝么?他自己上吊自杀,什么都不管了,结果导致这个烂摊子谁都要来插一脚,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一样,主要原因就出在崇祯身上。
崇祯皇帝不死,前往南方大有可为。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正统皇帝,过去在北方号召勤王的时候,全国有二十多万人马前来,可见号召力是相当强的。
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一直在等待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南方,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有崇祯皇帝的太子,才是法定继承人,才具有合法性。
由此可见,如果崇祯皇帝当时没有上吊,而是早早离开北京,前往南京的话,那么南方的这些将领们,必然是要支持崇祯的。
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其实崇祯比赵构更加有优势,毕竟赵构只是皇子,连太子都算不上。而崇祯是皇帝,正儿八经的大明朝天子。
他到了南方以后,首先可以稳定高杰、黄得功等四镇军阀,其次可以招揽左良玉前来效力。再者可以调遣郑芝龙的人马北上,这些力量聚集起来,完全可以与满清大军一较高下。
此外崇祯皇帝南下以后,这帮军阀们,就没有理由迎立其他皇族继承皇位了,大家都没有拥立之功,就能够齐心协力辅佐崇祯皇帝,再造一个大明。
即使不能恢复北方地区,拥有南方半壁江山,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南明就能够和南宋一样,长期与北方对峙,找到机会还能够北伐成功。
天子守国门没错,君王死社稷不妥。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徙到北京,目的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当时大明朝的敌人,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朱棣亲自前去镇守,必然可以挡住他们南下。
这一点在战略上来说的确很重要,因为皇帝在前线,将士们必然会更加卖命。这就好比三国时期,孙权时常迁都是一个目的,他总是把都城迁徙到前线,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可是君王死社稷这一句话对么?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君王是封建时代,一个王朝国家的根本所在。
君王还活着,那么大家至少表面上是拧成一股绳的,只要君王再有点手段,那么地方将领们是不可能反叛的。
可是君王死了以后,地方上任何一个将领,只要有点兵马都想着找个皇室子弟立为皇帝,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拥立之功,成为了定策元勋。
所以我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君王不能为社稷而死,应该要保留实力。毕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要一息尚存,那就有机会恢复往日的繁荣。
总结:崇祯皇帝绝对是在推卸责任了。崇祯皇帝做了17年大明天子,空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却没有保家卫国的水平。搞得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四处都是反叛,北方还有满清大军压境。
这种情况之下,崇祯皇帝还不会用人,用一个杀一个,导致手里的人都不敢跟着崇祯混了。所以这个时候崇祯对自己,已经丧失了信心。
他认为自己不足以恢复大明江山了,所以就把这个重任交给其他人了。临死前他还假惺惺地写遗书,说不要伤害百姓一人,伤害百姓最严重的就是他了,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参考资料:《明史》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过刚则易折。
个人认为,崇祯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精神压力过大,自己呕心沥血也无法挽回国破结局而悲观绝望。不可否认的是,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这说明他是一位相当有责任感和自律意识的皇帝。而这种责任感与自律意识,往往源自一个人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所以可以推测,崇祯作为一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皇帝,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艰难环境下,长期承受着比较大的精神压力,殚精竭虑、亲力亲为、为国操劳,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帝国灭亡的颓势,因此进入一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崇祯的这种结局,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比如,治国能力不足以担当如此大任,对己对人过于苛刻以致朝令夕改,识人用人水平欠佳以致良臣猛将难受重用,或许认为国家只是他一人的国家以致疑心病较重,等等。
当然作为后人,不应该对古人求全责备。崇祯在当时面临的困境下确实难有作为,挽大厦之将倾的担子,对他而言,或许是过于沉重了。
皇帝的位子确实不好坐,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地大物博人稠的国家,需要处理的政务太多,需要打交道的人也太多,能够维持住局面已经殊为不易。
而在当时,天灾人祸此起彼伏,内有贫富分化和官僚腐败,财政制度陈旧畸形,旱灾、蝗灾和瘟疫集中连片爆发,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外有满清强势崛起,指望崇祯一个人来面对和解决这些国家难题,确实勉为其难了。
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面临崩解,也就是可以预知的结局。
但是在崇祯看来,祖先父辈辛苦开创和维持的国家局面,最终毁在了自己手里,而他自己可以说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挽回,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乃至走上绝路,也是人之常情了吧!
而且中国明朝时很有骨气的,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所以崇祯应该也遗传了这种精神气质,就像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样。
崇祯错生在了一个特殊的位子上,也错生在了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这是他的悲剧之处,也是值得可怜的地方。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也是复杂的。后世对于古人,还是尽量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如果自己处在他的那个位置上,可能还没有他做得好。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坦率的说崇祯帝在明朝帝王中算是最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勤奋皇帝,你看那天天炼丹闭关的嘉靖帝,二十年不见大臣不上朝的万历帝和成天迷恋醉心于干木匠活的天启帝,崇祯帝接手的就是他们留下的烂滩子,虽十七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想力挽狂澜,但仍支不住将倾的大厦!大明灭亡不是他造的孽但他倒霉注定要当亡国之君!他也不是不可以南下陪都南京避祸立求守住半壁江山,但老祖宗朱棣二百多年前将自己埋在京北昌平天寿山主峰下的长陵就是明告子孙后代:虽死仍永守帝都,后代若迁都或守不住北京,就意味着丢弃祖坟放弃大明江山!这逼着崇祯帝只能与北京共存亡,对劝他迁都避祸的大臣说出了“君王殉社稷,朕将焉往!的豪言壮语以明志,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崇祯帝的确做到了一代帝王的担当与江山共存亡了!我曾去过明十三陵埋葬崇祯帝的思陵,在陵区的最南面,本来只是埋葬田贵妃的陵墓国破家亡只能草草让明思宗屈就合葬了,紧挨着陵园的一座坟是王承恩墓,也立有巨大石碑石座以悼念,崇祯帝最后时刻只有忠心耿耿的太监王承恩陪伴着他一起自尽殉国,时穷节乃见!承恩虽是太监,但国格人格比洪承畴之流不知高出了多少倍!崇祯帝的悲惨遭遇引无数后代人的同情,即便是清顺治帝入关定鼎燕京后也是亲赴思陵垂掉祭奠,一到陵前就扑倒在地口呼大哥我来晚了痛哭失声!崇祯帝庙号明思宗就是让后人常思亡国之痛,避免重蹈复辙,从中吸取朝代兴替的教训!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古代人的一种节气,用在皇帝身上也不是不可,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这个节气才选择了殉国。既然已经坐实了“亡国之君”这个名头,那么,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成为俘虏,沦为后人的笑柄。
不可否认,崇祯不失是一个好皇帝,继位之初,便立即铲除了为祸朝廷多年的阉党魏忠贤及其党羽,重振了朝纲。在位17年,崇祯励精图治,勤于国事,整天日理万机,甚至没能睡上一个好觉,一心想要中兴大明王朝;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厉行节俭,从不在吃喝上铺张浪费,甚至是从未大兴土木修缮宫殿,以图充盈国库。无奈,大明王朝积弊已深,内忧外患,终究无力回天。
但是,大明王朝灭亡的罪过,也不能全算到崇祯的头上。
1、崇祯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内忧外患
崇祯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虽说不上是个昏君,却也算得上是半个混蛋。他重用阉党魏忠贤,弄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阉党、东林党之间的党派斗争,严重的威胁到了皇权;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贪腐成风,终于爆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便是内忧。
而在关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不断侵犯大明王朝的边境,这,便是外患。
大明王朝一边着手调遣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方面又遣将抵御后金的侵略,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崇祯继位,虽立即除掉了“九千岁”魏忠贤及其爪牙,恢复了朝纲,但为时已晚。
2、过于急功近利
面对北方后金的日益强大与不断侵犯,崇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重用了一些能臣,如孙承宗、袁崇焕等,力求国土不失,实属上策。但是,他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急于立竿见影,马上收到实效,如仅给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3、能力实属平庸
虽然崇祯皇帝一心想中兴大明江山,无奈,他自个儿的能力有些
过于平庸,且优柔寡断。
4、疑心太重,对谁也不充分信任
袁崇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虽说袁崇焕自己提出的“五年平辽”的方案过于唐突,但也不是不可行的。袁崇焕是个能臣,而且还是个大能臣。他任蓟辽督师期间,将宁远城(笔者的老家——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经营的铁桶不破,后金军队始终攻破不下,努尔哈赤还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轰死了。虽不敢保证能彻底消灭后金政权,但至少能延续大明王朝命脉若干年。
然而,崇祯皇帝疑心太重,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处死了大功臣袁崇焕,大清军队才得以长驱直入,崇祯皇帝也终于成为了亡国之君。
为了节气而死,为了不当俘虏而殉国,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关于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我们必须要明白,自杀是无法推卸亡国的责任的,我更愿意把这看成是殉国的义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理所当然的。
崇祯皇帝,我非常的同情他,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君王。在生活上也非常的简朴。崇祯皇帝一心想要挽救大明王朝,可惜内忧外患,江山动荡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挽救的,可惜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什么毛病的君王,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这种结果的确让人非常的惋惜。
明朝灭亡在崇祯皇帝的手里,虽然和崇祯皇帝执政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有关。但是国家灭亡,这绝不是一代皇帝导致的问题。崇祯皇帝属于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力挽狂澜,却没有足够能力担当大任的皇帝。
可以说在崇祯皇帝执政期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颁布的所有政策,恨不得立刻就能生效,但是明朝晚期的政治已经十分腐败了。要改变社会的现状,不是单靠一两项政策,或是在很短时间就能产生效果的,强制推动变革,反而更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崇祯皇帝本身生性多疑,治国理政的经验也不足,在他才登基的时候,他的执政能力可以说是非常不成熟的,从铲除阉党,到重用东林党,这其中都反映出了不少的问题,偏听偏信在明朝晚期这种腐朽的政治生态下,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要延续王朝的持续发展,必然是需要平衡各方的势力,而不是单独依靠某一政党的力量,但是,崇祯皇帝上台后,在剿灭了魏忠贤的阉党后,就直接造成的东林党一党独大,政治格局发生了偏移。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政治力量对国家的影响,在一个各方势力都较为平衡的国家。虽然很多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为了防止被其他的政治团体攻击,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干实事的人,但是当朝廷之中就只剩下一个政治团体,就只有一个声音时,那么所有人考虑的都是怎么谋取更多的利益,所以为什么在崇祯皇帝执政后,虽然他十分的勤政节俭,但是国家反而更加腐败了?
从整个明朝的发展过程中,锦衣卫,东厂,西厂互相对立,党争不断的情况来看,这其实都是确保不同的党派之间,既能平衡力量,又有一个监督者,大多数的政策可以落实到各地,但是崇祯皇帝执政期间,这种政治平衡的生态就被打断了,崇祯皇帝应该的确为明朝晚期政治更加腐败负责任。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他本来是一个驿站的员工,但是就是在阉党被打倒之后,东林党取缔了全国很多的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朝廷向底层人士收税,让底层的百姓的生活压力更大了,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这个是一个连锁反应导致的问题,不是单一决策引起的。
明朝的灭亡也有接连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从崇祯元年开始到崇祯十四年,几乎是年年干旱。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加上蝗灾的爆发,自然灾情更加严重了,所以当李自成起兵的时候,他手下的大多数兵马都是饥民,难民,而崇祯十四年开始,河北一带一直到北京城,到处都蔓延着瘟疫,又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让原本就不太平的大明王朝,以及政府的统治更加的脆弱。
另外一方面是国库的问题,从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朝的国库几乎就已经空了,魏忠贤增加工商税,盐科,加大了对中上阶级的税收,这才让朝廷基本能有钱用,但是自从东林党上台之后,为了保护士绅阶级,权贵阶级,这一部分人不用再上税,反而开始对贫下百姓大量的增税,这样自然就是在逼百姓造反。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后金皇太极在崇祯皇帝执政开始,不断的骚扰边关,而要平叛,或者是驱逐敌寇,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国库根本就没有钱,如何来处置内忧外患?袁崇焕被杀,洪承畴降清,崇祯皇帝滥杀,这让很多大臣对崇祯皇帝的统治十分不满。
当李自成的大军打到北京城外时,我想崇祯皇帝应该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从明朝建立之初,即便遇到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事件,明朝的皇帝也从来没有退缩过,所以崇祯皇帝应该是想当然的认为,死守北京一定会有转机的,另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理所当然的,崇祯皇帝如果逃离北京,不就意味着向强敌低头了吗?
所以崇祯皇帝他也不会离开北京,这可能就是明朝江山气数已尽了吧,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这才幡然醒悟,最后在煤山自尽。以死殉国,也可以说这是彻底的绝望了,崇祯皇帝用尽了一切办法,但始终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国家局面,对于这种不幸的结果,自杀也算是让崇祯皇帝解脱了。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看过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面写有一次溥仪去景山公园,在崇祯上吊自尽的那棵树下久久沉默不语。后来他说,末代皇帝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我作为末代皇帝能有好下场真应该感到庆幸。
溥仪说的没错。一个皇帝如果国家灭亡了,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不是被囚禁,就是被杀死,有几个能两全?
纣王帝辛死于自焚,秦朝子婴被项羽杀死,隋朝杨侑被杀死,唐代李柷被杀死等等。
还有那个千古词人李煜也不得好死,哪怕多有才。
纵观这些末代皇帝没有几个得到好下场的。对了,有一个例外,三国时的刘禅,人家“乐不思蜀”,伪装也好,真的也罢他最后算是落了个善终。
回到这个问题,崇祯为何自尽,不早离开北京,以图东山再起?
崇祯想来着。问题是他起的来吗?明朝末年已经天下大乱了。
首先是社会矛盾特别尖锐。文官们都忙着拉帮结派,为国为百姓分忧的少。特别是袁崇焕之死,等于打开了外敌入侵的国门。
二 沉重的苛捐杂税。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土地又被兼并,使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造成农民起义。
三 地方军阀割据。军阀多,自己都归一统,眼里难有朝廷?
综上所述,崇祯就是想东山再起,也不可能起的来了。
他只能面对国破家亡的命运。他不死干嘛?等着让别人羞辱?杀死?或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倒不如自己死的痛快!(自己还能选择怎样死)
所以我认为崇祯的死是无可奈何,他不是殉国,是逃避责任。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