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战败后,他的同僚纷纷投降,他为何不投降?

这世上识时务之人不在少数,但是也不能否认那些忠心不二的人就绝迹了。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益州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投降了刘备,可是张任偏偏就是不投降。

为此刘备只能杀掉张任,张任临死前给出的理由也很干脆,那就是一臣不侍二主,有如此忠心的人,就这么死了的确可惜,可是如果他为了求生,投降了刘备,或许也就不稀奇了。

一、生死事小,名节事大。

张任的脾气从他的表现来就能知道,是那种牛一样的倔脾气。他原本是刘璋手下的大将,虽然没有委以重任,但是好歹得到了刘璋的信任。

  1. 张任觉得,真的英雄就应该忠贞不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一辈子只侍奉一个主公,这也是封建王朝能够得以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如果每个大臣成天就想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话,那么好了,谁兵强马壮就投降谁,中国历史上可就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大一统王朝了,可能一两年就要换一个王朝。
  3. 皇帝的贤能并不能保障王朝的稳定,而臣子的忠心铁定可以保证这一切。如果大臣们个个都是司马懿、赵匡胤之流,那中国历史可就热闹多了。

张任是一个看重名节超过生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主子是刘璋,既然已经确定了,那么就永远不会更改,这种忠义是值得赞扬的。

现在他技不如人,无法帮助刘璋击退刘备,这已经是对不起刘璋了,如果再投降刘备,在张任看来,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三国志》

刘备对他的忠勇十分赞赏,希望他能够投降自己。可惜张任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他宁可选择去死,也不会假惺惺地为了活着而讨好刘备。

其实这也是对刘备的一种尊重,大丈夫死则死耳,何必虚情假意搞那么多事情出来呢?所以我觉得张任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骨气。

二、张任的同僚们,基本全都投降了刘备。

和张任形成鲜明反差的,可能就是刘璋手下的其他人了。代表人物当然有张松、李严、法正、黄权、吴懿等等。

  1. 张松是第一个出卖刘璋的人,他早早就和刘备沟通好了,刘备能够入川,也是张松一手造成的,可惜后来事发,张松被刘璋给宰了,他没机会享受到刘备夺取益州以后的好处。
  2. 法正跟张松串通一气,早就在暗地里支持刘备了。因为他在刘璋这里不受重用,就做个县令级别的官,哪里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到了刘备那儿,法正可是成为了刘备核心集团里的一员,是刘备当时最看好的军师。
  3. 李严本来还假惺惺地帮助刘璋去对抗刘备,可是刘备大军一到,他立刻带着全部人马举双手投降刘备。此后张松、法正早逝,李严成为了益州派中的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成为了刘备的托孤重臣。
  4. 黄权在刘备入川前,就强烈反对刘备入川这件事。因为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刘备来了刘璋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此后更是劝刘璋不要前去涪城迎接刘备,一直到了刘璋投降刘备的时候,黄权这才愿意给刘备打工。
  5. 吴懿本来和张任一起在涪城对抗刘备,可是兵败以后,张任逃到绵竹继续抵抗,而吴懿已经归降了刘备。此后吴懿得到刘备重用,他的妹妹吴夫人更是成为了刘备的皇后。理由很简单,因为相面的人曾经说过,吴夫人有大富大贵之相。

这些人都是张任的同僚,可是他们没有哪个是为刘璋殉国的。可见张任的确是益州军中,为数不多的忠诚派。

三、张任被杀,其实是时间差的错。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张任被杀是不是太着急了?如果刘璋带头投降了,张任是不是就不用被杀了?他甚至可以跟随刘璋一起,投降刘备。

这是一个程序上的关键问题,刘璋没有投降刘备的时候,那么张任必然要为自己的主公拼死杀敌。不投降刘备也很正常。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三国志》

可是刘璋如果投降了刘备,那么张任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刘备的部下,他岂有不投降的道理呢?不投降的话,岂不就是背弃了自己的原先的主子了么?

所以我认为,张任誓死不投降,其实就是时间差的问题。如果张任当时在成都城内,说不定就跟着刘璋一起投降刘备了,可惜这一切没有发生。

多年以后,刘禅带着文武百官出城投降邓艾,蜀汉帝国彻底灭亡。这个时候姜维依旧带着人马在剑阁道阻挡钟会大军。

可是刘禅写了一封诏书给姜维,让姜维投降钟会。姜维只能按照刘禅的吩咐,投降了钟会。姜维手里有8万人马,他完全可以再做抵抗。

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禅已经投降了,姜维如果还要反抗,那就是在反抗刘禅了,等于就是叛国了。

张任的情况和姜维正好相反,张任兵败的时候,刘璋还在努力抵抗着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张任当然不能投降刘备,这个时候投降,那就是背叛了刘璋。

总结:忠诚是最可贵的品质,可惜拥有的人不多。

为什么封建君主们,一直都很推崇关羽、诸葛亮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想要给自己的臣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们希望臣子们都要像诸葛亮、关羽一样,忠心护主,从一而终。

他们反感司马懿这样的角色,所以就算后来司马家得了天下,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不好。司马家要是像曹操那样靠自己的努力打下了江山也就算了,可他们家不是,他们是靠阴谋夺权抢来的江山,这就让统治者们受不了了。

如果臣子一个个都成了司马懿,那天下还不是要天天大乱了?为此像张任这样的人,其实也应该得到推崇,毕竟是一位忠义之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

张任战败后,他的同僚纷纷投降,他为何不投降?

刘备取益州,欲成霸业,军师在落凤坡中了张任之计,被乱箭射死,折了刘备一臂,刘备无奈,只好调等人率军入川相助。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让率军从陆路入川,一路让随同自己率军从水路入川,先到者为头功。

在入川作战中,刘备军遭到部下的顽强抵抗,不过,后来,很多川中都投降了刘备,比如,、、吴懿、吴兰、雷铜、孟达等人,谋士方面,包括等人,都愿意归降。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将领都投降了,连严颜也投降了,为何张任却宁死也不投降呢?

张任是刘璋手下响当当的猛将,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将才,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极有胆略,可以说是智勇双全。

当时,刘璋手下有四员猛将比较出名,张任、刘璝、泠苞、邓贤,在这四人中,张任当属第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任两次和张飞交手,尽管都只打了十个回合左右,但全是硬碰硬,张任都没输过,面对勇猛强悍的张飞,张任没让张飞占到便宜,可见其实力相当不错。要知道,袁术猛将纪灵也只能在张飞面前坚持十合就挂了。

后来,张任被诸葛亮用计活捉了,张任面对刘备劝降,宁死不降,刘备不忍心杀了张任,但是,诸葛亮最终下令杀了张任,以全其名。

那么多人都投降了,比如严颜,川中名将,很有资历,他都投降了,为何偏偏张任就是不肯投降呢?

张任不肯投降的原因,我个人猜测,有以下几点。

其一,张任不服。

刘备入川,实际上是不占理的,的。刘璋请你来帮忙,你倒好,来了就想夺人家的地盘,这行为不道义,张任心中肯定憋着一口气。

而且,刘备手下那么多大将,包括张飞、赵云、和,没有人将张任打败,张任心中当然不服了。被擒是中计了,不是武力不行。

其二,张任忠心。

张任被抓后,刘备劝降时,张任说的很清楚,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说,我张任只忠于刘璋,别的换谁也不行。

其三,性格固执。

张任不降,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原因,张任属于固执类型的,一条道走到黑,换句话说,就像白杨树一样,宁折不弯。死就死,绝不低头。

这一点,严颜和李严就比张任强,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眼看刘璋暗弱,不得人心,还为他效力做什么?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其四,杀了庞统。

庞统是死于张任之手,庞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仅次于诸葛亮,谋士中的二号人物,张任射死庞统,相当于砍断了刘备的一条胳膊,他心里能不担心刘备日后算账吗?

其五,爱护名誉。

俗话说,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人也爱惜自己的名誉,古人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张任为了名誉,不愿苟活。

不管怎么说,张任都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将才,,这样的人,没有被刘备所用,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张任战败后,他的同僚纷纷投降,他为何不投降?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在刘备与刘璋的战争中,刘璋表面上所拥有的优势是非常大的,但实际上刘璋集团早已经离心离德,手下的人大多都不愿意给刘璋卖命。

刘璋在得知刘备从葭萌关起兵的消息后,就立刻命令张任、刘璝、吴懿、泠苞、邓贤等率兵抵御刘备的攻击,如果刘璋派出的将领能够同心协力一起作战,刘备可能就会陷入困境。但是两军刚一交战,五个人所统领的军队就纷纷被刘备击败,其中吴懿兵败后投降了刘备,导致刘璋的军队士气大涨,无力再战。

此战之后,刘璋方面张任、刘璝还有后续记载外,泠苞、邓贤则没有了下文,历史明确记载的只有吴懿一人投降了刘备。这时候,张任的同僚还没有大规模的投降刘备。

由于第一战失利,刘璋又紧急派出李严、费观带领大军增援,并统领前线各部。殊不知,李严、费观早已经与刘备串通一气,两人一到前线就带领部众投降了刘备。随着李严、费观的投降,刘璋大军已经分崩离析,张任、刘璝与刘璋的儿子刘循退入雒城坚守。

在雒城之战中,刘备的军师庞统中箭身亡,经过激烈战斗后最终攻破了雒城。张任被刘备擒获,要求张任投降,张任回了一句:“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刘备无奈只能杀了张任。这句话出自《益部耆旧杂记》,而非《三国志》,真实性存疑。

张任之所以不投降刘备,笔者有两种看法:一、张任是非常忠心耿耿的,宁死也不投降刘备。二、在雒城之战中,由于刘备的军师庞统战死,即便张任要投降,刘备也是非杀张任不可了。

张任战败后,他的同僚纷纷投降,他为何不投降?

张任是刘璋手下响当当的猛将,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将才,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极有胆略,可以说是智勇双全。

当时,刘璋手下有四员猛将比较出名,张任、刘璝、泠苞、邓贤,在这四人中,张任当属第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任两次和张飞交手,尽管都只打了十个回合左右,但全是硬碰硬,张任都没输过,面对勇猛强悍的张飞,张任没让张飞占到便宜,可见其实力相当不错。要知道,袁术猛将纪灵也只能在张飞面前坚持十合就挂了。

后来,张任被诸葛亮用计活捉了,张任面对刘备劝降,宁死不降,刘备不忍心杀了张任,但是,诸葛亮最终下令杀了张任,以全其名。

那么多人都投降了,比如严颜,川中名将,很有资历,他都投降了,为何偏偏张任就是不肯投降呢?

张任不肯投降的原因,我个人猜测,有以下几点。

其一,张任不服。

刘备入川,实际上是不占理的,的。刘璋请你来帮忙,你倒好,来了就想夺人家的地盘,这行为不道义,张任心中肯定憋着一口气。

而且,刘备手下那么多大将,包括张飞、赵云、和,没有人将张任打败,张任心中当然不服了。被擒是中计了,不是武力不行。

其二,张任忠心。

张任被抓后,刘备劝降时,张任说的很清楚,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说,我张任只忠于刘璋,别的换谁也不行。

其三,性格固执。

张任不降,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原因,张任属于固执类型的,一条道走到黑,换句话说,就像白杨树一样,宁折不弯。死就死,绝不低头。

这一点,严颜和李严就比张任强,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眼看刘璋暗弱,不得人心,还为他效力做什么?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其四,杀了庞统。

庞统是死于张任之手,庞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仅次于诸葛亮,谋士中的二号人物,张任射死庞统,相当于砍断了刘备的一条胳膊,他心里能不担心刘备日后算账吗?

其五,爱护名誉。

俗话说,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人也爱惜自己的名誉,古人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张任为了名誉,不愿苟活。这世上识时务之人不在少数,但是也不能否认那些忠心不二的人就绝迹了。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益州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投降了刘备,可是张任偏偏就是不投降。

为此刘备只能杀掉张任,张任临死前给出的理由也很干脆,那就是一臣不侍二主,有如此忠心的人,就这么死了的确可惜,可是如果他为了求生,投降了刘备,或许也就不稀奇了。

一、生死事小,名节事大。

张任的脾气从他的表现来就能知道,是那种牛一样的倔脾气。他原本是刘璋手下的大将,虽然没有委以重任,但是好歹得到了刘璋的信任。

张任觉得,真的英雄就应该忠贞不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一辈子只侍奉一个主公,这也是封建王朝能够得以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每个大臣成天就想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话,那么好了,谁兵强马壮就投降谁,中国历史上可就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大一统王朝了,可能一两年就要换一个王朝。

皇帝的贤能并不能保障王朝的稳定,而臣子的忠心铁定可以保证这一切。如果大臣们个个都是司马懿、赵匡胤之流,那中国历史可就热闹多了。

张任是一个看重名节超过生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主子是刘璋,既然已经确定了,那么就永远不会更改,这种忠义是值得赞扬的。

现在他技不如人,无法帮助刘璋击退刘备,这已经是对不起刘璋了,如果再投降刘备,在张任看来,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三国志》

刘备对他的忠勇十分赞赏,希望他能够投降自己。可惜张任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他宁可选择去死,也不会假惺惺地为了活着而讨好刘备。

其实这也是对刘备的一种尊重,大丈夫死则死耳,何必虚情假意搞那么多事情出来呢?所以我觉得张任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骨气。

二、张任的同僚们,基本全都投降了刘备。

和张任形成鲜明反差的,可能就是刘璋手下的其他人了。代表人物当然有张松、李严、法正、黄权、吴懿等等。

张松是第一个出卖刘璋的人,他早早就和刘备沟通好了,刘备能够入川,也是张松一手造成的,可惜后来事发,张松被刘璋给宰了,他没机会享受到刘备夺取益州以后的好处。

法正跟张松串通一气,早就在暗地里支持刘备了。因为他在刘璋这里不受重用,就做个县令级别的官,哪里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到了刘备那儿,法正可是成为了刘备核心集团里的一员,是刘备当时最看好的军师。

李严本来还假惺惺地帮助刘璋去对抗刘备,可是刘备大军一到,他立刻带着全部人马举双手投降刘备。此后张松、法正早逝,李严成为了益州派中的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成为了刘备的托孤重臣。

黄权在刘备入川前,就强烈反对刘备入川这件事。因为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刘备来了刘璋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此后更是劝刘璋不要前去涪城迎接刘备,一直到了刘璋投降刘备的时候,黄权这才愿意给刘备打工。

吴懿本来和张任一起在涪城对抗刘备,可是兵败以后,张任逃到绵竹继续抵抗,而吴懿已经归降了刘备。此后吴懿得到刘备重用,他的妹妹吴夫人更是成为了刘备的皇后。理由很简单,因为相面的人曾经说过,吴夫人有大富大贵之相。

这些人都是张任的同僚,可是他们没有哪个是为刘璋殉国的。可见张任的确是益州军中,为数不多的忠诚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