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是怎么回事?

清朝陕甘总督沈兆霖,在历史上之所以不怎么出名,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而且他死的太无奈了,居然是被洪水给淹死的。

其实沈兆霖这个人在清朝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1851年太平军起义的时候,清廷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应对,甚至将他们看成过去的白莲教、天理教这种级别的起义。

是沈兆霖第一个发现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其他起义不一样,所以也是他第一个提出训练乡勇,对抗太平军。也就是说后来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是受到了沈兆霖的启发。

01沈兆霖书生出身,在军事上却有独到见解。

沈兆霖是道光16年的进士,在咸丰时期,担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不过沈兆霖毕竟是一名书生,他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

今贼专攻省会、郡县城池,城既破,乡勇亦相与解散矣。抚州如此,各省各府亦必皆然。”“乞饬直省当於练勇中精选十之二三,联为乡兵,统以练达有位望之人。遇本县有警,互相救援。其外府、外县仍不得调往,以免扰累。---《清史稿》

很多人认为,即使他做了兵部尚书,更多情况也只是在纸上谈兵。其实沈兆霖在军事上,是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的。

比如说英法联军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的时候,沈兆霖挑出了“领事驻京”和“内江通商”这两条,表示坚决反对。

  1. 为什么呢?前者会将清朝的所有动向,都调查的一清二楚。后者内陆地区将被英法等国逐渐渗透,不利于将来的独立主权。
  2.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沈兆霖也没闲着,他多次参与协商江西、安徽等地的军事行动,他的建议至关重要,基本都被采纳。
  3.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在圆明园大肆抢掠的时候。咸丰皇帝撒丫子就跑路到热河去了。沈兆霖却坚决支持要对抗英法联军,拒绝跟他们和谈。官军作战不力,那沈兆霖就在地方上组织民兵,对英法联军进行了一定的打击。

由于多次在军事上的独到见解,加上沈兆霖有过组织军事活动的经验,所以在陕西、甘肃回乱的时候,沈兆霖被选中前去平叛。

02沈兆霖轻松平定回乱,却在土返回途中被洪水淹死。

沈兆霖前往甘肃平定回乱的速度还是非常惊人的,他当年的11月份出发,第二年的7月份,回乱基本就被平息了。

到了8月份,沈兆霖一身轻松地从甘肃碾伯县,前往西安。在路过永登县城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甘肃西宁撒回为乱,总督乐斌遣提督成瑞率兵讨之,逗挠不进。乐斌用西宁办事大臣多慧议招抚,乱久未定。上命兆霖偕尚书麟魁往按,尽发乐斌等瞻徇贻误状,乐斌戍新疆,成瑞、多慧逮京治罪。同治元年,命兆霖署陕甘总督,亲督兵自碾伯进击撒回,屡败之,撒回乞降。七月,师还,次平番二道岭沟,雨雹,山水骤发,兆霖及从行兵役并没。水退,得兆霖尸,犹端坐舆中。---《清史稿》

雨量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山洪。沈兆霖是南方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北方如此强大的洪水。他认为县城近在眼前,只要加紧时间赶路,就能躲过这场洪水。所以没有选择高地作为避险的地方。

其实他不明白,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赶路的速度怎么可能比得上山洪爆发的速度呢?所以沈兆霖的人马压根就没办法躲避山洪。

据说当时沈兆霖把自己的管靴管帽都脱了扔进洪水里,希望靠官威镇住洪水,结果不管用。所以他又把自己的陕甘总督大印也扔进了水里,可惜还是没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陪同沈兆霖的三十多号人全都四散逃走了,可沈兆霖却偏偏没能逃脱。洪水一来,管你是陕甘总督,还是平民百姓,一视同仁地给冲走了。

03陕甘总督被淹死了,这罪过可不小。

很显然,一名封疆大吏,在洪水中被淹死,这是千古奇闻。当时相关人等肯定都没办法脱离干系。

  1. 沈兆霖的师爷知道自己难辞其咎,所以他便出了一些主意来减轻大家的罪责。他让当地县衙将当地的山神、土地公等等塑像给抬出来问责,认为是他们保护沈兆霖不利。
  2. 而且还编纂了上面那段故事,说沈兆霖把管靴管帽包括官印扔进水里,希望镇住洪水。沈兆霖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这种愚蠢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3. 编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添这件事的神秘色彩。既然是不可抗力和老天爷在跟沈兆霖作对,那么师爷他们的罪过自然是减轻了。

在史书中记载,这件事发生了5天以后,沈兆霖的尸体才在永登城门外被人发现。让人惊奇的是,当时沈兆霖居然端坐在车里,一点惊恐之色都看不出来,真是千古奇闻了。

其实我们想想都知道,正常死亡的人,存放5天都不可能保持原样。更别说在大水中被冲刷了5天的人了,所以说这也是为了保全沈兆霖美名的一种说法罢了。

巡抚驻庐州,东北徽、宁、广三属,几为巡抚号令所不及。事急则向浙江请饷,事平则泄沓如前,不加整饬,旋收旋失,糜饷殃民。臣察徽、宁二府,山川险固,地皆可守,民亦健奋,歙、休宁二县,尤多富民。宜於皖南设大员,专辖四府、一州,庶以饬吏治,固民心。度险设防,皖抚得专心於江北,浙抚亦不至牵制於皖南。---《清史稿》

堂堂陕甘总督,又是朝廷的心腹重臣,怎么能够这么窝囊地死掉呢?沈兆霖是皇帝在地方上的代表,所以他应该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们常有的思维。

总结:沈兆霖如果不死,或许在平定太平军的事业中大展拳脚。

对于沈兆霖的死,其实我并不很关注。因为这世上突发事件太多,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不过对于沈兆霖生前提出的方略,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太平军在南方起义的时候,沈兆霖的提议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他看出太平军专门喜欢攻打省会、郡县的城池,这很要命,一旦打下来,大部分乡勇可就都落入了太平军手里。他认为训练乡勇应该让朝廷统一来搞,这样方便调度,也不容易成为太平军的口中之食。

曾国藩能够南下训练湘军,多亏了沈兆霖的这个思路。此外,因为安徽、江西等地大部分都被太平军给占领了,为数不多的地盘散乱不堪。所以沈兆霖认为应该在皖南地区设立一位封疆大吏,专门管辖这些地区,以便于光复丢失的土地。

参考资料:《清史稿》

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简单点说,总督大人的死与对地理环境,和当地民俗的不了解所致。在甘肃一带遇暴雨切勿在树林和沟渠处停留,就近寻找窑洞躲避最安全,窑洞是牧羊人和当地农民为躲雨而挖,挖窑洞的地方是他们经过多次躲雨证明是最安全的地方,有人家的地方尽量借宿,前不着店,后不着村,尽量找窖洞,在雨中停留非常危险,总督身边没有当地人吗?如果有是总督不听劝告,一意孤行那是自找死,有当地人如没劝告,其中定有阴谋。如果选择借宿,找窖洞,或尽量在雨末下之前赶往县城,总督大人断然不会被洪水冲走,留下千古笑谈。这是甘肃农民的一点粗见。从当地实际情况所分析的,难登大雅,请勿见笑。

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是怎么回事?

常言道水火无情,如此简单的道理,这位堂堂皇封大吏他不懂?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地点就在永登县城西则,越过庄浪河山间便道,当地人叫小沙沟的一条山沟,此沟向西,直通数十公里到达大同河川。、

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是怎么回事?

了解了,还有这样的佚闻细节。意外总有的。

陕甘总督在永登被洪水冲走,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说来真是让人想不通。一是甘肃本来就是一个降雨量偏少的省份,几乎很少有洪灾的发生,干旱倒是连年不断。二是堂堂一个陕甘总督怎么会命殒洪水?即使发洪水,也是底层的贫苦百姓遭殃。不过这还是件千真万确的事。

甘肃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数也数不清,老百姓大多靠天吃饭。平日里干旱少雨,要说真的引发洪水,这让人怎么也想不通。可是这件事就是那么蹊跷,还偏偏让总督大人碰上了。

陕甘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由于陕甘地域辽阔,又是边疆重镇,所以陕甘总督的地位非常重要。像年羹尧,岳中琦,左宗棠等都曾任过陕甘总督。当时被洪水冲走的陕甘总督叫沈兆霖,号雨亭,浙江钱塘人,曾任吏部侍郎,督江西学政,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是个名副其实的一品大员。

同治元年(1862年)沈兆霖担任陕甘总督,当时青海回部叛乱,沈总督用几个月的时间平叛,七月班师返回兰州,他当时走的方向是今永登的通远乡大沙沟往永登县城。这个大沙沟,道路崎岖不平,地表为细砂黄土层,旁边是高耸的黄土大山。这条路是当时永登通往西宁的唯一一条主干道。就在总督快要到永登县城的时候。一场大暴雨突然袭来引发了山洪。大沙沟里无险可避,沈兆霖和几十名随从只有各自逃命,结果沈兆霖被洪水冲走了。直到事发五天后,沈兆霖的遗体才在永登满城北门一带被人发现。

真是意外无处不在!可怜堂堂一品陕甘总督竟然命殒洪水泥石流。如今从红古区窑街镇经过大沙沟到永登,一路上虽说道路曲折却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路边油菜花香,绿树成阴,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竟然发生过洪水冲走总督的事情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