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敢于用人,他不怕别人反叛吗?

三国君主都比较会用人,曹操和刘备的用人水平,自不必说,那是一流水平。其实东吴的孙权,也是非常敢于用人的人。

曹操和刘备,都是战场上自己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威信。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也是战场上积累起来的人脉,什么优势都没有的孙权,为什么还能够放心大胆地把权力交给别人呢?其实每次放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01孙权放权给周瑜,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孙权最无奈的一件事,肯定是刚继位的时候,把大权交给了周瑜。当时孙权才不过19岁,虽然江东英雄出少年,可是没有做过一把手的孙权,至少还是有一个实习期的。

  1. 在这个实习期内,孙权的政权在张昭手里,军权在周瑜手里。这是他比较无奈的事情,尤其是周瑜手里的军权,一时之间,孙权还真的拿不回来。
  2. 周瑜辅佐孙策,多年来训练江东水军,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贸然把周瑜拿下的话,一定会失去人心。
  3. 况且他上位没多久,就遭遇了曹操南下的危机,这是比较要命的事情。只有周瑜有这个韬略可以对付曹操,所以孙权是不得不把大权交给周瑜。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把权力交给别人。当然是有很大风险,好在周瑜这个人比较忠心,而且专注点和孙权不一样。

孙权要的只有权力,而周瑜所要的是能够建功立业,为江东基业打下更大的地盘。为此这两个人其实并没有产生什么太明显的矛盾。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

也是这次放权的历练,使得孙权终于明白,权力在手里的滋味是多么重要,所以此后不管是鲁肃也好,吕蒙、陆逊也罢,孙权都是有办法从他们手里夺取权力的。

02大都督身边的老将,都是孙家的骨干。

孙权的命比较好,他的老爸是江东猛虎孙坚,哥哥是江东小霸王孙策。这两个盖世英雄为他积攒下了江东的基业。

其实他们俩给孙权留下的,除了地盘,还有将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等,全部都是孙坚、孙策带出来的将领。

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三国志》

这帮人没有走到军队的最巅峰,属于骨干级别的高级将领,所以他们对孙家的忠心,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再加上孙权对他们施加恩惠,他们会对孙家更忠心。

  1. 孙权放心大胆地让大都督们只会十多万大军,其实心里是有底的。因为他知道,就算大都督有谋反的意思,这些老将们也绝对不会背叛孙权。
  2. 除了这些老将,其实孙权也在培养属于自己的军中力量。比如说朱然,那可是他昔日的同窗好友,孙权成为主公以后,朱然也就被逐渐提拔了起来。
  3. 吕蒙其实说到底也是孙权的嫡系人马,他原来参军的时候,并不受孙策重用。在孙权掌权以后,吕蒙逐渐得到提拔,而且孙权跟他关系还不错,常常劝他读书。

有一帮股肱之臣在军中帮助孙权盯着大都督们,又有一帮后起之秀,全部都是孙权的嫡系人马,那孙权在放权给大都督的时候,心里自然是比较踏实的。

03将士们的家人都在孙权手里拿捏着。

孙权是君王,君王讲究的不是人情味,而是驭人之术。所以玻璃心的朋友们肯定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会认为孙权是英明的君主,怎么可能拿将士们的家人作为威胁呢?

其实这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策略。当年关羽的荆州兵为什么败得那么快?难道他们的战斗力真的是瞬间崩塌吗?当然不是。

当时关羽的人马正在回援荆州,听说荆州已经被吕蒙拿下,而荆州兵的家人们都被吕蒙给挨家挨户地看管照料了起来。

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其实吕蒙这么做理由很简单,他好生照料荆州兵的家人,是为了告诉荆州兵们,只要投降,就能保证他们的家人吃好喝好睡得好,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反面的意思。

为此关羽一败涂地,荆州兵投降逃跑的不计其数。江东子弟出征在外,家里的妻儿老母是不可能随军带出来的,那么他们在哪里呢?

一般情况来说,全部都在孙权手里捏着呢!孙权美其名曰,给每一位将士们的家里嘘寒问暖,送东送西,其实就是在暗示所有将士们,他们的家人都在他手里捏着呢!

尤其是将领们的家眷,更是在孙权的王城里住着,他们的待遇当然不会差。可是如果发生将领叛变的情况,第一个要杀的,也就是这些家眷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在为他们负重前行罢了。其实这是相互的,如果将士们用命去努力,就能保住妻儿老母不被敌人杀害,所以他们当然也要努力拼命。

总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骗骗孩子还行。

这话常常被领导们挂在嘴边,他们用这句话告诉所有手下人,他是百分之百相信他们的。但是这是真的吗?当然是偏偏小孩的了。

因为这世上有太多骗局,所以领导在用人的时候,必须要留一手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说曹叡用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就把曹家江山给端了。孙权用诸葛恪,诸葛恪就写天子以令群臣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孙权是一个君王,不是一个仁慈的老者,所以光靠信任,无法建立稳固的君臣关系。所以他的手段才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对父兄的昔日老臣施加恩典,让他们努力效忠孙家。第二、在军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嫡系,依靠这批后起之秀来监督大都督用兵。第三、掌握将士们的家眷动态,以防将士逃窜背叛的情况出现。

这几条做好了以后,孙权再用这帮将帅,他心里会踏实很多。换位思考一下,将帅们在得知君王有信任他们的原因,那他们也才能放心大胆地用兵。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孙权敢于用人,他不怕别人反叛吗?

为什么孙权敢于用人,他不怕别人反叛吗?

《三国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自此以后整个天下的形式就成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了三国之间自然都是希望自己这一方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就会经常发动一些战争,在这三方中曹魏占据先天优势,当然势力也是最强大,蜀汉最弱的一方,东吴处于他俩之间,比较尴尬的一个位置,比曹魏弱比蜀汉又强一点,当然他们都想统一天下。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可以说是群雄割据,而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特别厉害的。但当孙权接手江东时,众人不服他的也有很多,正值江东动荡不安,时常有内乱爆发之际,那他是怎样让众人臣服,同时又把江东稳定下来呢?这就和他用人之道有关了。

孙权的用人之道是“知人之明,用人不疑”,他层说过的一句话:“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用人那是不拘一格,大有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吴起、乐羊之风。没有一定的胸襟与度量,其后是不能与曹、刘抗衡的。麾下的人才年轻勇为,才识纵横。周瑜三十三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鲁肃、吕蒙担任大都督时也都三十几岁;陆逊二十一岁就受到孙权重用,率兵讨伐山越叛乱,为巩固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比如刘备是从农贸市场里混起来的,卖草鞋的卖绿豆的卖肉的结义在一起,后来又从公孙瓒那里拉来个赵云,给予赵云同榻而卧的待遇,使赵云感动要命。这使得他们三人能够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自然不存在反叛自己一说,而孙权呢,对他看中的人才用了就委以重用,不管旁人是怎样反对都坚持自己的用人之道。

孙权敢于去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不怕他们死后反叛自己吗?心里当然会怕,但是他有办法去制约。孙权的长处在于他善于卸载压力,并通过“恩压”、“信压”和“弹压”这三种压力来驱动属下处心积虑为他分担忧愁。“恩压”就是用大恩大惠来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令他们忠心耿耿为上司效劳。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凌统早死,其子尚幼,孙权便将其幼子领入宫中抚养,爱如己子。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以求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对属下如此重恩,属下自然是想着怎样报恩于他。

“信压”就是用充分信任来召唤属下的责任感,令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上司分担忧愁。彝陵之役时有人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复刻了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给他,委任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如此信任属下,又怎么会反叛呢,所以诸葛瑾和陆逊能为江东开创盛业。

“弹压”就是指对属下适当设置不安全感,令他们免生骄傲情绪,使属下虽是产生危机感,张昭作为三朝元老,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孙权却对张昭一向保持距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为丞相,甚至发生过争执,孙刘联盟张昭也是一直反对,他作为主降派的代表,另外在反对公孙刘结盟时,称病不朝,孙权便命人在他门口用土堵住,以表不满之意。孙权对张昭保持适当距离,令他不因自己是三朝元老就可以自命不凡,倚老卖老。

孙权所以敢于用人,是在于他用了会管理,用而不疑,他哥孙策也评价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为什么孙权敢于用人,他不怕别人反叛吗?

有句老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对人才的最高信任。然而实际上,在帝国草创初期,为了加强对大臣的控制、维护政权的稳定,很多帝国的开创者都会绕过正规职能部门去设立一些特务机构。

在新版《三国》中,赤壁大战后周瑜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如吕蒙开始议论,奉周瑜为主,抛弃孙权,这让准备进帐的孙权无意中听到,也为吕蒙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这样的猜测构想虽然正史无载,但是对于孙权来说却有这样的现实困惑。

孙权的苦恼:官二代不被老臣看好

在三国人物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而鼎足而立的孙权似乎有意被人们忽略掉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轻蔑地说道:"孙权籍父之名,算不得英雄!"

在《三国志》记载中,孙权确实不被看好,好在有一些老臣鼎力支持孙权才渡过了初始的困境。

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三国志董袭传》 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杨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三国志刘晔传》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三国志吴主传》

比起曹操的身经百战,刘备的颠沛流离,孙权的社会阅历确实不够丰富,但这并不代表孙权不够优秀,孙权的成长经历确实验证了他是一位勾践式的卧薪尝胆的人物。

帝国的将军们-东吴优秀工作者名单

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为了保住疆土,甚至扩大基业时不时上演了一幕战争与和平的精彩剧集,而将军们则是这场戏的主角儿。

在江表十二虎臣之中,根据这些人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孙坚的老臣:黄盖、程普、韩当
  2. 追随孙坚到孙策的属下:周泰、蒋钦、陈武、董袭、凌统
  3. 孙权自己争取的得力部将:甘宁、徐盛、潘璋、丁奉

孙权能够将这老中青三代运用到极致,说明了孙权确实会用人,但是能用人并不代表这些人是心悦诚服的,跟着孙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一代的追随者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孙权有必要设立一个特务系统对这些部下将进行打压和控制,这就是魏吴两国的特务系统校事官了。

吕壹案的爆发-英明的孙权到底怎么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吕壹案(东吴的特务头子)的爆发是一面镜子,他展现了东吴内部的一个切面:就是东吴内部并不和谐,而孙权对政权的控制并不是铁板一块。

孙权设立特务系统,一方面是为了钳制百官树立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特务系统也有能够清除对政权有隐患的敌对分子维护政权稳定的积极作用。

至于舍弃与重用,那要看具体的情形:当政权不稳的时候,统治者重用出身不良,名声不好的人来作为爪牙辅助自己的统治,在这过程中特务机构时常有过火的举动发生,伤及无辜也就在所难免了;一旦群情激奋,在位者发现目的已经达到,而特务机构有反噬自身的苗头出现,就会毫不犹豫的拿声名狼藉的特务头子开刀。

历史总是在重复,狄仁杰的遭遇了解一下

在热播古装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曾被梅花内卫陷害下狱,纵然狄仁杰是皇帝亲信,智计百出也受尽酷刑,凭着自己的智慧狄仁杰最终逃过一劫。

电视剧中的这段情节是根据正式中的记载改变而成。而武则天时期的酷吏莫过于来俊臣和周兴了。

武则天时期的情形和孙权有相似的地方:身为一代女流,登上皇位,忠于李氏皇族的大臣和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时刻想着推翻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重用酷吏大肆制造冤案,连备受重用的狄仁杰也未能幸免,而特务系统对反对势力的镇压,武则天的权威也愈发稳固。

这时候有人告发来俊臣周兴等人的种种劣行,武则天于是如梦初醒:原来我被他们给欺骗了,你们怎么不早点儿告诉我呢?而对于来俊臣周兴等人的恶行,武则天真的一点儿都不知道吗?

关于孙权的评价,在刘备伐吴孙权派遣使臣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诘难吴国使臣赵咨的话作为结尾:

《三国志.吴主传》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慧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市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地,是其雄也;屈身于皇上,是其略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