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最无奈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没法子传给自己儿子,只能传给自己的弟弟,显然这是被动的。

有人问赵匡胤的亲信们为什么没有站出站支持赵匡胤的儿子呢?赵匡胤的确有亲信,第一波亲信就是杯酒释兵权的那帮老将,人家正在农家乐里搓麻将呢!第二波亲信,就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了。

可以说赵匡胤最大的亲信,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是朝中百官之首,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他要做皇帝,谁能拦得住?他俩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完全没有能力压制他。

0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一帮老伙计都给提前赶下岗了。

要么说赵匡胤自己也是活该,哪个开国皇帝没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呢?赵匡胤本来也是有的,以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为首的武将团队,正是赵匡胤起家的老本。

可是我们要知道,赵匡胤本人是靠什么起家的,他是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以武将的身份造反夺取的皇位,这件事他的那些手下们可都参与了。

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子保兴、保吉。---《宋史》

赵匡胤自己做了贼,当然心里就有鬼了。他认为但凡武将,都有可能像他一样造反称帝。可是他也不愿意杀掉自己的这帮老伙计,所以就把他们喊到一块儿喝酒。

在酒宴上,赵匡胤直言,他们个个手握兵权,将来造反了怎么办?这帮人一个个把脑袋都磕破了,表示不可能。

  1. 赵匡胤却叹了口气,表示:现在的确不可能,毕竟你们都是忠心的,但是咱赵匡胤何尝不是对后周忠心耿耿呢?咱可是被你们这帮手下人强行给推上皇位的,难保你们这些大将的手下人,不会把你们也推上皇位。
  2. 赵匡胤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在场所有人,他们都明白,只有交出兵权,才能免除皇帝的猜忌。第二天赶早,以石守信、高怀德两位大将为首的一干武将,全都跑去赵匡胤那儿交兵权去了。
  3. 赵匡胤还浑然不知地摸摸头,表示: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信不过大家。一边说这话,一边笑呵呵地把他们的兵符给收了回来。

这帮老伙计都被赵匡胤剥夺了军权,从此以后在老家只管敛财,而且表现得十分蛮横不讲理,名声都不是很好,赵匡胤得知以后,反倒是对他们宽心了,他就担心这里面有人名声好,得人心。

02晋王赵光义手段非常,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赵匡胤是暴毙而亡,他的死因呆子都能看得出来。之后这皇位就空了出来,赵光义想都没有想,一屁股就坐在了龙椅之上,表示要登基称帝了。

要是换成别人,赵光义早就被赶下台了,可是他是赵光义,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也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宋史》

赵匡胤在的时候,赵光义就位列宰相之上,是群臣的领头羊。现在赵匡胤没了,天下还没有完成统一,赵光义显然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赵光义坐上皇位以后,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他恩威并用,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周围的人打得服服帖帖。

  1. 首先,赵光义将侄儿赵德昭封为京兆尹兼任武功郡王,地位在百官之上,侄儿赵德芳被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弟弟赵廷美被封为开封府尹、齐王,地位也在百官之上。这么一来弟弟和侄儿都没话说了。
  2. 其次,赵光义将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都称之为皇子公主,地位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一模一样。这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赵光义将来可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儿。
  3. 再者,赵光义将赵匡胤留在朝中的旧部比如薛居正、卢多逊等人全都加官进爵,并且大肆封赏他们的子孙。以此告诉他们,赵匡胤给不了你们的,他赵光义可以给,一下子就堵住了这帮人的嘴。
  4. 最后,赵光义赦免了赵匡胤在位期间的不少犯官,有些还让他们官复原职。在科举考试方面也做了点小动作,录取人数比赵匡胤在的时候,多了两倍。以此获取天下士子的人心。

这一套组合拳,你一点招架的想法都没有。故布疑阵,让侄儿和弟弟都闭嘴了,笼络人心,给了赵匡胤在朝心腹们大量好处,开科取士,笼络了天下读书人,释放犯官,得到了基层的拥护,我就想问,还有谁反对他做皇帝?

03赵匡胤的俩儿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出息。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继承人,因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武将出身,身体那么好,才不过50岁,怎么可能暴毙呢?

所以他的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其实也没有急着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也觉得往后的日子长着呢。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宋史》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来做皇帝。可是赵德昭没这么大的胆量和本事,他当时连王爵都没有被封,所以手里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赵匡胤看来,他希望循序渐进,让儿子逐渐从基层慢慢成长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接班。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才培养了一半,自己就先走了。

从地位上来说,节度使身份的赵德昭,是没办法跟晋王身份的赵光义相抗衡的。他也没这个胆子,更没有一帮人愿意追随他。

哥哥赵德昭都不敢想的事情,弟弟赵德芳又能怎么办呢?所以说赵匡胤的确是后继无人,这俩小娃娃,根本就不是赵光义的对手。

总结:赵光义的迷魂汤是最起作用的。

当大家对赵光义继承人的身份感到疑虑的时候,赵普为了表忠心,立刻编了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故事中赵光义和赵匡胤的老娘杜太后表示,将来赵匡胤百年之后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因为国家需要成熟的君主。

这话一点也不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成熟的君主来治理,才能比较稳妥。她的意思是,不希望老赵家重走后周老柴家的老路。

不过故事还有后半段,那就是赵光义百年之后,还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件事成为了赵光义的心病,但是也成为了赵光义对付俩侄儿的最好武器。

这俩侄儿心想,只要能等着,等到老叔归天了,这天下岂不就又回到自己手里了么?所以他们就耐心地等着,也就没有急着跟赵光义撕破脸。

结果赵德昭被逼自杀,赵德芳离奇去世,赵光义终于松了口气,笑呵呵地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所以说年轻人,实在是太天真,这种鬼话都会相信。

参考资料:《宋史》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这是自作自受。别人都是儿子坑爹,他却是爹坑儿子。

赵光义能坐上皇位,赵匡胤要负全责。

离奇的皇位交替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晚,赵匡胤召见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面圣。

当时他们兄弟二人共处一室,旁人不得接近,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左右侍从只能远远地看到屋内烛影晃动,形似赵光义的人影离开座位,好像在躲避什么。随后又听到类似玉斧敲击地面的声音。

有人表示他隐约听到类似“好自为之”的声音,但是其他人表示并未听到。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结合前面的景象来看,这兄弟二人应该在为什么事情争吵。随后赵光义离宫。

就在当天深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让太监王继恩速速召赵德芳进宫,很显然他是想让赵德芳继承皇位。

然而王继恩还没出门,赵光义已经来到宫中。

宋皇后看到赵光义,立刻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朝的皇帝常常被称作官家,宋皇后此举是直接承认皇位由赵光义继承了。

当然,还有有另一种说法:王继恩确实出宫了,但是他并没有去找赵德芳,反而是给赵光义通风报信,让他赶紧进宫。

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宋皇后一看到赵光义便放弃了挣扎,让出了皇位。

就这样,赵光义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宋太宗。

这一次皇位交替其实是很不正常的,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在世,不管哪一个继位,也轮不到赵光义。

然而当宋皇后看到赵光义的第一眼就放弃了抵抗,拱手让出皇位。这太奇怪了。

根据史书记载,赵光义当时很可能是孤身一人入宫,最多也就带了几个侍卫。

当时赵匡胤不在了,这皇宫中是宋皇后说了算,宫里那么多太监、侍卫的,宋皇后为什么不让人将赵光义软禁起来,赶紧让赵德芳继位呢?

而且赵光义继位明显不合礼法,赵匡胤的心腹们为何会默认了此事,而不是拥立赵匡胤的儿子继位呢?

这一切都是赵匡胤自作自受。

先看看赵匡胤的心腹都在做什么?

说起赵匡胤最铁杆的心腹,首当其冲的自然他的“义社十兄弟”了。

他们早在郭威手下做事的时候便结拜为兄弟。古人对于结拜是非常看重的,结拜兄弟有时候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

再加上他们一起上过战场,一起出身入死。这种袍泽之情那是铁得不能再铁的。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支持,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才能够成功。虽然他当时手握大军,但是京城里的禁军也不少,如果京城拼死抵抗,赵匡胤这个皇帝可能就成了一个笑话。

当时赵匡胤的这群结拜兄弟大多在城中,一方面他们作为内应,在城内响应赵匡胤,同时他们还帮赵匡胤游说其他禁军将领,稳住了他们。赵匡胤这才能兵不血刃地夺取皇位。

赵匡胤能够坐上、坐稳皇位,他的这群结拜兄弟居功至伟。

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对待这群好兄弟的呢?飞鸟尽弹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大家兄弟一场,感情还是摆在那里的。这也注定了赵匡胤做事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绝。赵匡胤的做法其实挺温和的,那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在宫中举办酒宴,把他的这群好兄弟叫到宫里吃饭唠嗑。皇帝请客,自然是好酒好肉管够,于是他们都乐呵呵的进宫赴宴。

这酒宴前半段倒没什么特别的,基本就是一边喝酒一边聊聊家常,回忆回忆往昔征战沙场的日子。

等大家酒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开始谈正事了。

赵匡胤说自从当上皇帝后,他就一直睡不好觉,总担心手下大将再次上演“陈桥兵变”,也来个“黄袍加身”。

在做的都是大宋的高级将领,赵匡胤很显然是对他们不放心。于是一群人立刻对天发誓自己绝不会这么做的。

赵匡胤说出了他的顾虑,他说他当初也不想当皇帝,还不是被手下的人强行穿上黄袍,来了个“黄袍加身”。他虽然对自己的几个兄弟很放心,但是对他们手下的人可就没那么放心了。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说白了赵匡胤就是对他们这些外人不放心,于是请求赵匡胤指条明路。

赵匡胤一看,对方够上道,也不废话。他提出只要兄弟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保他们家族一辈子荣华富贵。

平心而论,这个交换条件很实在。他们参军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建功立业、加官进爵,进而保证家族能长盛不衰。

现在只要交出兵权,不用再上阵拼命,就可以确保家族长盛不衰,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皇帝和他们做交易,他们如果不识好歹,很可能连活着走出宫门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事情就这么谈成了。

赵匡胤轻而易举收回了兵权,然后开始对禁军改制,开启了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

而作为以文制武的牺牲品,赵匡胤的这帮兄弟全都远离了朝局,回老家养老去了。

指望他们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他们是有心无力。毕竟没了兵权,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除开赵匡胤的几个兄弟,赵匡胤剩下的心腹不多了。文官中最忠心的当属赵普了。

这赵普可谓是赵匡胤的智囊,赵匡胤做得很多大事背后都有赵普的影子。他此生最大的杰作便是“陈桥兵变”,此外禁军改制他也有深度参与。

这赵普是个聪明人,可问题是他有些聪明过头了。

他一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明白赵匡胤对他们这些“外人”不放心。于是他开始效仿前人自污。

古人自污往往都是选择贪财,赵普也不一样。

当时赵匡胤禁止贩卖、交易陕西、甘肃等地的木料。于是赵普明知故犯,派人采购了大量木材给自己修建宅邸。

结果采购的木材太多了,修完宅邸还剩不少。他就派人到市集上去贩卖。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犯事了。

果然,有人为此跑到赵匡胤那里告状。赵匡胤一气之下差点将其罢官,当然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有人随便一劝,赵匡胤便骑驴下坡就此作罢。

还有一次,赵普想要扩建自己的别院。当时旁边最好的地便是皇家的菜地了。这赵普胆子也是够大,竟然打起了这块菜地的主意。

不过他也不敢直接抢,而是用自己家的荒地去置换。

这事又被人给捅了出来,恰好当时有御史状告赵普结党营私。

赵匡胤其实是不愿意处罚赵普的,但是宋朝新立,赵匡胤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秩序,所以必须秉公办事。否则其他人都不会吧宋朝律法当回事。

最终赵普被贬官,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一时之间远离了朝廷中枢。

很显然,赵普玩自污结果玩过头了,把自己给坑了。

他就算想要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也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

而赵匡胤最后还剩下一名心腹,那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了。

赵光义干脆自己当皇帝了,指望他拥立赵匡胤的儿子,那真是痴人说梦。

赵光义原本没资格坐上皇位,全是赵匡胤给了他机会

按正常情况来讲,赵光义是没有资格坐上皇位的,因为这不合礼法。

赵匡胤花了十几年时间收兵权,以文制武,让一切都回归礼法。这皇位继承自然应该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

至于赵光义,他这个皇弟顶了天也只能当个亲王。他要登基,即使赵匡胤的心腹都不在了,朝臣,尤其是那群文官是不会答应的。

可惜赵匡胤当初的一系列安排,给了赵光义机会。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储君的安全。

五代十国,“储君”是一个和皇帝一样高危的职业。很多时候“储君”甚至比皇帝先行一步。

因此很多皇帝的皇位只能传给养子。比如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的石重贵,以及赵匡胤的前任老板柴荣,他们都只是养子。之所以传位给他们,是因为皇帝无后。

所以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全,赵匡胤迟迟没有立太子,甚至不敢给自己儿子封王。实在是害怕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是吧,一直不立储君也不是个事。毕竟五代十国实在是太乱了,赵匡胤虽然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新秩序,但是他也说不准自己能不能成功。

万一他出点什么意外,由于他没有立储君,这大宋可能就要大乱了。

更何况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很年幼,即使立了太子,那也就是个摆设,只会被大臣们当猴耍,迟早被人篡位。

所以他必须找个“备胎”,这人便是赵光义。好歹是自家人,让他当皇帝也比让外人篡位好。

而且赵匡胤刷了个心眼,他没有册封赵光义为储君,而是让他看上去像储君。

当初周世宗柴荣在继位之前被郭威封为晋王,同时兼任开封府尹。

结果现在赵匡胤也加封赵光义为晋王,兼任开封府尹。

天下人会怎么想?满朝文武会怎么想?

这分明就是要立赵光义当储君嘛。

所以当宋皇后看到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的时候,立刻明白大局已定,直接承认了这皇位是赵光义的。

赵光义能坐上皇位,这机会全是赵匡胤给的。谁叫他临死之前都为立太子呢!这才让赵光义这个看上去像储君的人捡了漏。

看懂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斧声烛影”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有赵光义这个“备胎”在,但是赵匡胤肯定还是希望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

实际上这些年他一直在慢慢给自己儿子加官进爵,让他们的地位慢慢升上来。

此时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小儿子赵德芳也有18岁了。他们成功躲过早夭,长大成人了。就算赵匡胤立刻归西,他儿子继位也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窘境。

与此同时,在赵匡胤的治理下,大宋的朝局也越来越稳固,储君出事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对于赵匡胤来说,此时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赵匡胤还是有点犹豫不决,所以这事一直拖到他重病才下定决心。毕竟再拖下去,这皇位真要是赵光义的了。

那一夜他找来赵光义,和他把话挑明了。自己准备立自己儿子为太子,赵光义这个“备胎”是彻底没戏了。

赵光义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所以才会发生兄弟间的争吵。

至于当晚赵匡胤离奇去世,很可能是赵光义的杰作。他在宫里那么多眼线,让人下个毒还是可以的。

当然,也不排除赵匡胤由于过于激动,导致病情加重而离世。

总之,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立刻赶到宫里。由于赵匡胤还没立太子,这皇位自然是赵光义的了。

不过即使如此,赵光义想坐稳这个位置还是有点难。毕竟他在军中威信可以说是聊胜于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兵变。

为此他不惜接连发动战争,一开始情况不错,灭了北汉,可惜后来伐辽大败,征交趾再次大败。

赵光义的军中威信可谓全无,为此他严惩军中将领,并将赵匡胤的以文制武的方针改成了重文轻武,宋朝军事实力的衰弱源自于此,赵光义要对此负全责。

至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赵德昭被赵光义逼得自杀,小儿子则离奇去世,对外宣称是病死的。

他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全都怪赵匡胤,他们是被赵匡胤这个当爹的给坑了。

赵匡胤当年篡位欺负柴宗训母子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的儿子也会有这么一天,而且结局还不如柴宗训。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因为来不及,宋太祖当晚半夜驾崩,赵德芳还没来得及进宫,晋王赵光义就冲了进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宋太祖驾崩,于情于理,扶赵德昭、赵德芳上位的可能性都不大。现在传闻宋太祖的驾崩和“烛影斧声”有关,但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一出,皇储还是当时开封府尹,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光义。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自五代起,封王+皇都府尹(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储的标配。

之所以为什么这样搞,这和五代“砍储君”的风气有关。

在宋太祖驾崩当夜,宋皇后(太祖第三任老婆)让王继恩召集赵德芳进宫,假设他真的就比赵光义来得快,那其实也不能如何。

为什么?

因为赵光义当了很多年的开封府尹,不是一个太祖之子可以翻天的。

太祖难立太子:五代以来,皇帝亲子成储君是夺命符

赵匡胤照抄郭威(后周太祖)黄袍加身,支持他的人纷纷封官加爵,在北宋成为开国元勋,这其中就有其弟赵光义,太祖所结拜的义社十兄弟、赵普、曹彬、潘美等等人。

可是,他的两位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却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

这可是非常奇怪的,凡是新君已立,若非年幼,那么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立储君。

可参照后周历史,就会发现,后周太祖郭威也没有立太子,而是把他的养子,也是他的侄子柴荣(后周世宗)设为开封府尹,加封晋王。

所以对照北宋的前身后周,北宋有没有一个相似的人物?

有的,他就是赵光义,晋王+开封府尹

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赵光义不同没有功绩的太祖之子,而是有着许多的“政绩”的。赵光义在太祖尚在位时,地位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在没有太子惯例的年代,赵光义完全就是储君的标准。

但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宋太祖不敢立儿子为太子,为什么不敢让儿子当储君?

这其实和五代乱象息息相关。

五代关于“杀储君”的这个风气要从后梁说起。

后梁太祖是朱温,他自己本来就是把唐昭宗给杀了之后,自立为帝,先不说励不励志,首先他开的这个头就很坏。

北宋文人编著的《新唐书》是怎么评价朱温杀唐昭宗这件事情的:

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

这里所说的遗毒,便是将士随时嗜主的习惯,也可以称之为“五代恐惧症”,是谁该恐惧?就是那些皇帝和储君,他们就和唐末的节度使一样,说不定今天上任,明天就被砍。

朱温这个人开了这个头不说,他还十分奢靡。开平元年,他开辟了后梁之后,理应就要立太子,可他却不是这样操作的。朱温让他的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过来侍候他,谁侍候得好,谁就当太子。众儿子一听:

“你这遭老头...”

于是便纷纷把老婆送过去。朱温也很开心,但是时间一久了,儿子们的老婆也玩了,到底立谁为太子也没个准信,于是他的二儿子朱友珪就来火了,冲进皇宫把朱温弄死了,自己当了皇帝。

而朱友珪登基后,又被臣子给弄死了,接着是朱友贞登基,是为后梁末帝,没等他们老朱家的狗血连续剧继续上演,李存勖就把后梁给灭了。

故事到了李存勖这也没有结束,李存勖建立后唐不到四年,就被人在皇宫乱箭射死,而李嗣源继位,他的大儿子被元行钦弄死了,就只能三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是不久又被继子李从珂废为庶人。

后唐后梁开了这个坏头,后面可就太精彩了,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后周的柴荣,他们几个都是“先帝养子”,但是他们想把皇位传位自己儿子以后,立马就卷铺盖下课了,这都已经发展到了玄学境界了。

当然,当时的历史事实是,北宋立国实则形势也很严峻。宋太祖的根基并不稳,如果设立太子之位,那么赵光义会怎么想,这可是有后梁、后唐、后晋的前车之鉴。如果赵德昭、赵德芳很有能力就罢了,可当时他俩就是小屁孩,可能立太子不久,北宋就乱了,又或者他俩被杀了。

因此,就是这么敏感,导致宋太祖给两个儿子立王都不敢。

再后来,宋太祖有想过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接触政事,公元973年,赵德昭被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而赵德芳,公元976年,年仅十七岁的赵德芳被任命为贵州防御使。

这可以看得出,其实赵匡胤有想过平稳过渡,让两个儿子积蓄能力,有望新君,但是上天却没给他时间。

公元979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太祖暴毙。

赵光义皇位“保险”: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个什么盟约?

不知道的以为是宋朝和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习惯了),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金匮之盟“据说”是赵匡胤三兄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前要求赵匡胤答应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在历史上的争议极大,但不得不说的是,杜太后“所言”不无道理。

她说赵匡胤之所以能当皇帝,就是因为后周郭家没有年长的孩子登基,而为了防止北宋被篡位,赵匡胤理应也要立其弟赵光义为帝,赵光义之后要立赵廷美为帝,这样才可以保住赵宋的江山。。

根据上述的五代背景来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有理有据的。

但问题在于,金匮之盟是宋太宗登基后才拿出来的,而当时只有赵匡胤三兄弟、赵普在场,而太祖已死,赵光义和赵廷美都是“金匮之盟”的既得利益者,赵普更是当朝权臣,两帝心腹,没有人能证明这个盟约的真实性。

最重要的是,太祖的两个儿子的确没有封王,太宗皇帝此前却是晋王+京兆府尹,所以说明太祖一开始的确奔着立太宗皇帝为储君的方向去的,大家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结果,因此没有纠结这个过程。

其实深读宋史,会发现赵匡胤和赵光义在此前已经存在一定矛盾,例如天宝九年,赵光义就跟着赵匡胤巡视洛阳,这一次巡视,赵匡胤提出了迁都到洛阳的想法。

这个想法遭到同行人的拒绝,而其中一个人就是赵光义。

赵光义讲出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是出自吴起,当年为了告诫君主,国家强盛最终靠的不是天险,而是仁德。

可实际上,赵匡胤以洛阳更险为借口,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提出拒绝,其实他俩说的根本就不是这件事。赵匡胤想迁都,极有可能就是为了去除掉“京兆府尹”赵光义的地位,而赵光义的确在东京积蓄了属于自己的庞大政治力量。

因此,在这个角度来看,金匮之盟有可能是真的,即便不是真的,宋太祖一开始的传位人选就是赵光义,而后来迁都一事,把两个儿子拉出去历练一事,都能说明宋太祖想要“反悔”了,因此接近着便是“烛影斧声”。

所以说赵光义的皇位是有“保险”的,不同赵德昭、赵德芳两个可怜的太祖之子,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任何投靠的政治“利益”(杀储君风气盛行)。

赵匡胤究竟有没有心腹可以扶持他儿子登基?

最后一点,其实不管赵德昭、赵德芳的处境多差,当时究竟有没有被赵匡胤的心腹扶持上位的可能,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心腹?

其实是有的。

但既不是什么义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也不是宋皇后,而是开辟北宋政治根基的那个男人

赵普!

作为策划陈桥兵变以及建造北宋政治基础的赵普,才是除却赵光义外,当时朝廷的二号人物。虽然后周的范质、王溥也被任命为北宋宰相,但实际上,赵普才是赵匡胤信得过的人,是心腹中的心腹。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赵普和赵光义的关系并不好,两个人一点都不对付。即便是赵光义称帝后,赵普都还当着他的面斥责他:“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光义自己本人也曾说过,赵普的影响力极大,曾经都能让他当不了皇帝:“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这就意味着,只要赵普可以,说不定就能把赵德昭或者赵德芳扶持上位,让赵光义吃灰,那么那个时候赵普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说起来倒是天意弄人,因为赵普被宋太祖“疏离”了。赵普的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惜他太过喜欢“以权谋私”,倒不是贪污,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毫不顾忌太祖的感受,导致被中央官员弹劾,最后被太祖叫回家晒太阳去了。

这就是赵光义所谓“若赵普在中书”的意思,也就是他不在中书,赵光义才敢这样做。

回顾赵光义登基后,其实他也有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例如把赵德昭封为开封府尹,这就意味着赵光义是有意把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的了。可惜的是,赵德昭自己不争气,在闹了一出“乌龙赏赐”后,被宋太宗骂了一顿,自己想不开自杀了。

而在两年后,赵德芳也无缘无故暴毙,这个暴毙可就是玄乎得多了。自他死后,赵匡胤的儿子更别说登基夺皇位了,人都没了,一切都是空谈,再之后便是赵恒安全登基,宋真宗之所以这么安全,还是两个堂哥帮他挡了灾。

关于赵匡胤一脉的人“惨案”,一直到了宋高宗时期才有个传说逐渐揭开一点迷雾。

于是宋高宗传位给宋孝宗,皇位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的身上。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当时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赵德昭和昭德芳。按照封建王朝惯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皇位肯定就落在这俩兄弟头上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由亲叔叔赵匡义继承大统,这也是北宋初期最大的悬案之一。

为什么宋太祖的心腹们不拥护赵德昭和昭德芳两人做皇帝呢?就拿昭德芳来说,他是赵匡胤儿子中最出名的,尤其在民间传说和评书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就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中著名的八贤王。

我想,之所以宋太祖的心腹们没有拥护他的儿子,最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比人强。此外,从国运的角度来说,赵匡义继承皇位可以让北宋走的更久。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如果立赵德昭和昭德芳中任意一人为帝,说不定北宋也就跟秦国一样,二世而亡了。

我们且看宋太祖死前,整个北宋的政治环境,就能大概知晓这场“兄死弟及”的皇位风波,其实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赵匡义的上位,是一种必然趋势

话说,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军队的最高统帅)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国皇帝,其中他的嫡系心腹石守信、高怀德和李继勋,这三人是出了大力气的。正是他们的支持,赵匡胤做皇帝才能一路顺风顺水。

可是,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犯了帝王的通病,看谁都像是威胁皇权统治的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他很清楚,时间一久,赵匡胤发现这几个帮忙打江山的兄弟,手里的兵权足以威胁到皇家的威信,于是他夜不能寐。

他心想,对待这些个兄弟们,总不能卸磨杀驴吧,这样无情的事情,实在是做不出来。最终,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一顿类似于鸿门宴的酒席,使得这些老哥哥们爽快的将手中的权力给交了出来,安心回家养老,从此这些嫡系亲信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成为一个坐享荣华富贵的闲人。

然而军队还是需要有人来管理,总不能事必躬亲吧?这样的话,不得把自己给累死?所以他就想到了弟弟赵匡义。为什么呢?首先,弟弟赵匡义也是当年陈桥兵变拥立自己为帝的发起人之一,而且血脉的关系让赵匡胤对这个弟弟十分放心。

就在这种背景下,赵匡义横空出世,开始接替石守信等人的军权。因此,杯酒释兵权,这一出好戏,实际上是将兵权由石守信等人转移到了赵匡义。在这件事情上,赵匡义是最大的获利者。

当然,赵匡胤也不怕弟弟对自己不利,因为他也是武将出身,在军队中的威信不是其他人能够动摇的。赵匡义的能力和资历在军队中甚至比不上石守信等人,翻不起什么浪花。想到这里,赵匡胤便能安心的睡觉了。

不过,令赵匡胤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弟弟的确颇具才能,征讨想要光复后周的李重进,进占太原等等战役,无一不是漂亮的胜仗,如此一来,赵光义在军中的地位逐渐做大。最终,他凭借着军功,被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久,赵匡胤病逝。据史料指出,宋太祖病逝的凶手直指弟弟赵匡义,成语“斧声烛影”也是含蓄表达出了是赵匡义害死了宋太祖。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要知道赵匡胤死后,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是赵匡义的对手,因此他登基为帝,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从这个角度来讲,赵匡义登基为帝是必然的。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赵匡义是篡位,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就跟永乐帝朱棣一样,虽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但也摆脱不掉,他就是个“篡位者”的事实,受人唾弃。关于这点,赵匡义还真的不算篡位,因为赵匡胤生前并没有立太子!为什么赵匡胤没有立太子呢?

赵匡胤未立太子之谜

按照常理来说,新君初立,第一件事情便是要为了江山稳固,立储君。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就是因为迟迟不立储君而导致国家动荡,赵匡胤肯定也是想到这个问题的。

但北宋建国后,他的两个儿子既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为什么?其实,赵匡胤之所以不立太子是因为不敢立,因为时局不允许储君的出现。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血淋淋的教训。

首先北宋之前,就是连现代考古学者都不愿提及的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用一个字形容便是“乱”。先是节度使朱温杀了唐昭宗,自立为帝,建立后梁。然而他立太子的方式令人难以启齿,朱温让他的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过来侍候他,谁侍候得好,谁就当太子。于是,儿子们纷纷把老婆送过去。时间一长,朱温还是没有立太子,二儿子朱友珪便把他杀了。朱友珪登基没多久,又被朱温的小儿子朱友贞给杀了,也就是后梁最后一个皇帝。

后来,后唐的李存勖把李友贞杀了,但没过几年,自己也被乱箭杀死。之后,李嗣源继位,还是没过几年病逝,三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是不久又被继子李从珂废为庶人。自此开始,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后周的柴荣,他们几个都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帝位,但凡有谁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八九不离十全都暴毙。

想到这里,赵匡胤即便想要立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发生前面君王一样的悲剧。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儿子们还没有能力肩负起国家的重担。

相反,弟弟赵匡义各方面都能挑起大梁。因此,赵匡义被封为晋王加开封府尹。这种官职可不是随随便便封的,要知道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是这个官职。开封府尹就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晋王可以近似为军委主席,也就是说赵匡义不管行政还是军队都是除了赵匡胤以外的最高领导,因此这个信号很明显,就是要告诉世人,下一任的皇帝就是赵匡义。

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案也是最完美的。毕竟北宋初期,战事不断,如果不假思索的立太子,等到赵匡胤晚年或者死后,说不定再来一个“陈桥兵变”,北宋就得完了。而如果赵匡义做皇帝,他手中是有能力可以保住江山稳定。相比之下,赵德昭和昭德芳不仅没有参与朝政,连封爵都没有,因此不立太子,符合赵匡胤的心理预期。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其实赵匡胤封弟弟为开封府尹,只是为了安抚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的心。实际上,他是想尽快将儿子培养出来接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匡胤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早就死了,最终让弟弟捡了个“大便宜”。

最后想说,宋太祖驾崩后,亲信们不拥护他的儿子继承大统,是一种“识时务为俊杰”的行为。毕竟赵匡义的官衔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默认的继承者,无可厚非。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如果排除赵光义篡位之说,包括当晚全能大太监王继恩的所作所为,这些偶然性问题。虽说我也不大相信杜太后活着时候搞出什么金匮之盟的鬼话。但是偶然后面都有着必然,赵匡胤活着的时候,他是没有向别人流露出要传位给自己儿子的任何意思。你可以说,父死子继这是天道自然,还用说嘛!但是太祖活着为啥要摆出传位给赵二这个姿态呢,要知道当时赵二可是晋王、开封府尹,这两个位置在那个年代可不是随便授出去的,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是这个官职,这信号多明显。而且赵二常年参与朝政,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相比不仅不参与朝政,连封爵都没有,也不封太子,所以说这点上比较,赵光义更像是太祖自己确定的皇位继承人。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宋太祖的驾崩和传位继承人是涉及到历史上的两个大谜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大谜团。

大谜团一:斧声烛影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宋史纪事本末》

短短的一段记载,说的是赵匡胤招弟弟赵光义商量后事安排,那时候赵匡胤已经病得很严重了,然后外面的人却看到屋子里有烛火之影,还听到了斧戳地的声音,紧跟着就传来赵匡胤驾崩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觉得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有关!因为赵匡胤死之后,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赵光义,并且时间点刚刚好!然而也有很多人觉得赵匡胤是属于病死,和赵光义无关。赵匡胤经常酗酒,并且当时已经50岁了(古代已算高龄)猝死也是很有可能的。众说纷纭,似乎都有道理,然而我结合这两种看法,我觉得赵匡胤之死是与赵光义有关,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赵匡胤自己猝死。可以这么解释:当晚赵匡胤找了赵光义,赵光义说了一些非常让赵匡胤激动的话,让赵匡胤控制不了情绪猝死了。

大谜团二:金匮之盟

赵匡胤死后,为什么是赵光义继位呢?那就要说一下金匮之盟了。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悚水记闻》

金匮之盟是在杜太后(赵匡胤的母亲)的逼迫之下,而立下遗嘱百年之后让弟弟继位,也就是兄终弟及。主要考虑是五代十国的乱象,加上赵匡胤的儿子们年幼,恐不能成就大事。然而很多人觉得金匮之盟是假的。因为金匮之盟拿出来的时候不及时,是在赵光义当了一段时间皇帝之后,还是由杜太后和宰相赵普的力证下才说出来的。当然也有觉得金匮之盟是真的,因为杜太后确实喜欢赵光义,并且赵光义当时还做过京兆尹的官职,为后来的继承做准备。而我的观点是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杜太后和赵普两个人是最重要的当事人。两个人都有口供并且一致,只能说这是真实存在的。

既然有了赵匡胤的死去,加上金匮之盟,那赵光义就成为了合法的继承人。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赵匡胤的儿子们最后都离奇死亡了!这也让赵光义的继承合法性多了几分怀疑。

通过上述两个大谜团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赵光义是非常有心计的人!

宋太祖的亲信

到了宋太祖后期,他的亲信只有两个一个是赵光义,一个是赵普。赵光义就不说了,赵普也是非常无奈,三次罢相又三次回来。后来没有办法,只能帮助赵光义作证金匮之盟。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她的存在影响特别大。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杜太后想让赵光义继位,其他的大臣也是无可奈何的。

参考文献:《宋史》《悚水记闻》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